时间:2022-02-05 18:44: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于“教好”。
现代社会对于好学生的定义太狭窄,只是以学生所考取的分数来概论一切。所以,大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只是单纯的认为教好学生就是教出考出好成绩的学生。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而分数自然也不能代表一切。众所周知的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其实是以中文和历史双科满分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而他的物理仅仅考了5分,数学和化学一共才考20分。而他就是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己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成为一位尽人皆知的为中国崛起贡献力量的伟大科学家。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学生自身拥有着良好资质,可是老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也证明了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极大的潜能,要看怎么样去开发。老师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将浓缩的精华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给学生,更是要作为一种精神榜样,启发学生,教会他们怎么样做人,怎么样生活,并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家庭。学校教育学生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有能力的人才,而如今高等人才“高分低能”的例子并不少见。
关于“学生”。
关于学生,我其实想说,每一个人都是一座蕴含无限宝藏的宝矿。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传说苏格兰北部的古城堡和蓦地经常闹鬼。有一个人因为公务繁忙半夜时分才回家,而他又必须经过墓地。墓地里有偶尔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号叫,蝙蝠幽灵一样无声地飞来飞去,枯枝像鬼怪的手爪伸向暗黑的天空。走着走着,他一不小心掉进一个新挖的墓坑里。这个坑太深太大了,人高马大的他几经努力还是爬不出去。他索性坐在那里,等天亮再说吧。这时,又有一个人经过这里,也不小心掉了下去,这个人使出吃奶的力气也爬不出去。先掉下来的人实在看不过去,开口说:"别费力气了,你是爬不出去的。"那人忽然听到说话声以为是遇到了鬼,吓得魂不附体,手脚并用,没想到三两下竟然爬了上去,然后惨叫着逃得无影无踪。这不正是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吗?况且中小学生正处在发育期和成长期,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维意识是完全可塑的,是有充分潜力可挖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去发现、去挖潜、去设计、去雕琢。我们要牢牢记住,千万不可犯"盲人摸象"这一令世人耻笑的错误。老师就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也有人会说,学生的成长首先受家庭因素影响。可是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况且,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的时间。一位好老师总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学生的未来生活中产生不小的影响。一位好老师,是会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有多份选择和智慧,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懂得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和空间,不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并用真心去赞扬学生的。我知道老师也是凡人,不会十全十美,但如果老师不可能如此尽善尽美的话,又何必对学生十分苛责。我们老师在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向着学生的真正需求方面努力,那我们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成长空间。世上路这么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我们的学生有平凡的权利,而我们就是要教育他们如何不平庸,在平凡的位置中做不平凡的事。
关于“老师”。
日前,《中国教育报》又做了一则新闻的深度聚焦,聚焦的内容就是近日在许多教师的朋友圈,热传着一条“最坑教师的教育名言排行榜”,其中一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首当其冲排在了第一,引起了很多教师的共鸣。引起共鸣的原因,我的理解是许多老师不认同这句话,甚至很反感,认为它是严重错误的,它是一块压在教师心上的巨大石头,让教师长期喘不过气来。
那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长期以来,争论最基本的无非是两种观点:一种,一部分学者、专家认为这句话确实片面,是对大部分老师自尊心的伤害,应该批判;另一种,也有学者、专家认为,这句话只是强调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此来勉励、激励教师,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有部分人曲解了它的真实含义。
确实,任何一句“名言”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背景与含义。这句名言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作为教育理念,这句话强调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心,不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将“每个学生教好”,如果“教不好”那是自己的专业水平还不够,需要继续探索与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句话并没什么不妥,没有必要认为是对大部分教师自尊心的伤害,教师更没有必要把它列为最坑教师的教育名言之一。
这里,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换句话来思考。比如,让你判断“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是否正确。我的观点是:这句话肯定正确,又肯定不正确;或者说永远正确,又永远不正确。
这样说似乎很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或者说这仅是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而已。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运动的、发展性,运动、发展是绝对的,而事物的静止、停滞则是相对的。判断一句话对不对,其实很多时候并不简单,并不可以直接说对还是不对,关键要看从哪个角度思考,从哪个出发点评判。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各种疾病,一定有它相生相克的东西,一旦我的医学研究将来研究出了与它相生相克的东西,医生又掌握了相关的技术,那这种病也就到了可以被医生“手到病除”的时候了。其实,许多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后来不也都在被慢慢攻克吗?!――人类的医学始终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中前进。从这样全局、整体、发展的角度去理解,“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还会有错吗?它当然没错,永远没错!
但反过来,为什么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人因病治不好而离开人世,源源不断?这里除了一些病人的病按照当今世界的医学水平确实还无法医治外,当然,也因为各地的医疗条件不一样,医生的专业水平不一样等。不过这很正常,我们永远不可能要求所有地方的医疗条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是世界上最高超的。同样的一个病人,或许换一个地方,换一家医院,换一个医生,他的病情可能就会得到控制,就有救了。但正常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只去怪医院,怪医生,只要医院、医生都已竭尽了全力。因为无论何时何地,治不好的病人永远存在。所以,从现实、局部、个体的角度去理解,“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这句话,又肯定不正确,永远不正确。事实上,我们医学的发展的确永远跟不上疾病的发展,人类的医学始终只是在被动地应付,研究、探索,人类在重大疾病面前始终慢半拍,始终在追赶的路上!
因此,作为医生,完全没有必要纠结于“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只要始终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坚守良知与职业道德,竭尽全力去救死扶伤,就已经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
同样道理,作为教师,虽然与医生属于不同的职业,工作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服务对象都是人,且从根本上说都是解决人的“问题”,因此,一定程度上都要对人进行“对症下药”的“诊治”,以此来提高人的不同素质。必须承认,作为医生,除了客观上所拥有的医疗设备、医疗条件不一样外,医生本身的技术水平与责任心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别很大。同样作为教师,随着我国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与深化,现在教育的硬件设施、学校条件的差别已不是很大,但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精神还是有较大甚至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永远不可能消除,因为所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专业精神永远不可能在同一个层次上,它始终是有差距的,就像医生一样。
所以,教师唯有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教育理念与信念,才有可能彻底地静下心来,抱着“不放弃,不抛弃”的专业精神与专业追求去想方设法“教好每个学生”,才能实现教育的不断跨越与提升,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境界。否则,动不动就感觉这个学生教不好,那个学生教不好,那教不好的学生何其多也?!对于教师,这个学生、那个学生可能都只不过是自己教育生涯中一个匆匆的“过客”,但这个学生、那个学生,对于他或者他的家庭却是全部的希望所在。作为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竭尽全力“教好每个学生”。
当然,“教好每个学生”确实很难,因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不光是教师的责任,它涉及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因如此,教师的职业才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才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命运的建筑师”。事实上,无论何时何地,没有哪个老师敢拍着胸脯说,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已经是最高境界的了,我教不好的学生,别的老师也一定教不好。永远不可能这样。即便所有的老师都感觉无法教好,也并不代表他就一定没有被“教好”的潜能,就像病人一样。况且,对于“教好学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按现有的体制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肯定有人“上去”,有人“下来”。如果“下来”的都是属于没有被“教好”的,那从整体而言,这样的学生肯定大量存在,永远存在。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教师都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教不好”的学生,即便是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也一样。但你不必为此过多地烦恼、苦恼,更没有必要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一切教育都不是万能的。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对教育、对学生做到了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即便有个别学生,甚至多个学生,没有被“教好”,那我们也一定问心无愧。这时,对于别人那些不负责任、信口雌黄的指责,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回应,一笑了之即可。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担任校长10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与感受,就是许多教师在总结学生表现不佳、成绩不好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主要原因归结于各种各样客观的理由,而很少去找自身的原因,说到底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够。这是教师长期以来的一种通病,也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首当其冲被列为“最坑教师的教育名言”的根本原因。
总之,笔者的观点: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作无谓的争论。我们应该坚持用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看问题,既要相信这句话永远是对的,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在你的努力下被“教好”,从而树立起崇高而远大的教育理想,为教育理想而奋斗终生。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时候对教育、对学生,我们都要“仰望星空”,满怀激情,满怀信心。同时,我们还要放平心态,相信这句话永远会有不对的时候,教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教育必须面对现实,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虽然花了很多努力,但还是效果不佳,感觉“教不好”。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看到理想的希望,收获理想的果实。
【关键词】学生 老师 班主任 边界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学生能否学得好,要看学生的天赋和本身的努力。然而学校领导为了抓考试成绩,以便成为名校,就提出了一句十分流行的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此口号一经提出,便风靡神州大地。于是各校校长就用这句话来要求教师,教师就加大工作力度,加班加点,盘、补、盯轮番上,生怕成为“不会教的老师”。但教师即使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上,也不见成效。这种教育万能观念是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读了王晓春的《班主任工作边界谈》,才明白我们通常见到的终日忙忙碌碌、急急挠挠、焦头烂额的班主任,原来是把培养学生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没有分清工作边界而造成的。
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够,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唯一的,那就是学习成绩
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好”字的理解,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品德好是好,学习好是好,身体好是好,具有审美的意识和能力是好,爱劳动也是好。究竟是按照哪一点来衡量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不同的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求教师把学生教好,最强调的是学习,其次是品德。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是品德教育,即做人的教育,其次才是传授知识。然而大部分人在把握这个“好”的尺度时,只是单纯地认为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就算是把学生教好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往往导致对老师的评价不能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就使许多老师因没能提高学生成绩,就成了一个“教不好”学生的老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要想老师在一日之内点石成金,那是很不现实的。由于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左右,教师和家长从孩子上小学起就开始片面重视孩子的分数,却忽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关注与培养——这是中国教育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不要把学生成绩不好归咎教师
1.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片面问责教师
教育常识和社会生活常识都在告诉我们,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并且成绩如何,首先应该是学生本人的事情。如此,给教师下达学生学习成绩指标是没有道理,也没有科学依据的。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只应该检查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规范,教育工作是否敬业,而不应下达什么及格率、优秀率的指标。不要片面地认为只要教师努力,只要教师水平高,学生升学率就高,或者反过来说,学生升学率高,就一定证明教师有水平,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倘若如此,重点学校为什么还有“生源大战”?为什么要抢好学生?说明谁心里其实都明白,事情不完全决定于教师。
2.问题学生应分三级处理
问题学生可以分成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的问题生,可以由教师来教育;中度的问题生,学校政教处和心理教师就应该介入;至于重度的问题生,则不应该责成学校负责,更不应责成班主任解决。比如品德型的重度问题生应该送工读学校,心理型重度问题生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习惯型重度问题生应该进特许学校,个性非常特殊、很难适应普通学校的学生也应送特殊学校,辍学生教育应该有社会工作者和警察介入,等等。
3.家长的工作,社区和公安机关应该介入
问题学生的后面,往往有问题家长和问题家庭。我主张把问题家长也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重度的家长应该由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公安机关做工作,一般教师是很难应付他们的。
经过这样的剥离,明确了社会各部门的责任,班主任的工作范围和边界就比较清楚了,他们才可能把精力集中在工作重点上,集中在班级多数学生身上,才可以少做那些焦头烂额的事情,这才符合教育科学精神。
三、教师工作是有边界的
老师们总是说家长应该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多数家长也认可这种说法。这反映了我们教育的一个特点: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中心,家长要帮助老师完成学校的任务和指标。其实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教育较之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家庭教育不但是基础性的,而且是全程性的,孩子的命运基本上是由家庭教育定调的。学校是干什么的?学校只是在孩子成长的某一阶段给家长帮忙的,学校只是“有限责任公司”。要说“配合”,其实是教师配合家长教育孩子。现在倒过来说,好像老师反成了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长倒退居二位了,这是不正常的。教师不要抢家长的风头,不要把无限责任扛到自己的肩膀上,破坏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只是受国家委派,帮助家长教育好他们的孩子,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我们不能代替家长,我们不是孩子一生的承包者。
小班化,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最佳为25人左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l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所以说,小班不等于就是小班化,准确地说,小班只是一种班级形态,而“小班化”则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倡导“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其实这种理念并非今天突然冒出来的。
2007年我去过一趟洋思中学,一进校门就被眼前醒目的口号给震慑住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真心佩服洋思人的勇气。想起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经谈起中国教育梦时,指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这就是中国教育梦。我们对教育无不充满着美好的梦想,寄希望于教育使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能够腾飞复兴。
质疑之声也总是如影随形,“教育的责任不全在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走进教室,面对黑压压的一片,如何能够关照每一个学生?这确实是摆在每一个有梦想的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兼顾周全绝非易事。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不也是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吗?我曾经也试着在这些名校身上寻找一些“成就每一个的”启示,结果却是让我觉得有点惨不忍睹。
近几年,在中国教育界,小班化教育的呼声很高,人们对它的期望值也很高。它似乎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它更现实、更接地气,更顺应今天我们对教育梦的追求。一位教师还是一桶水,只不过这桶水指的不再是知识,而是,我们能够给学生带来的关注,这里的“关注”恰似“灌注”,这桶水不可能“灌注”整个花园,小班却能较好的实现“灌注”每一株小苗,让它好好成长。
重新再来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这些目标在小班化教学里都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是遥不可及,是有途径可以实现的。
: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首先感谢库区小学校领导及老师们对我的帮助与支持,更要感谢学生们在实习期间带给我的快乐与启发!短短半年的实习生活转瞬即逝,在肯定自己的同时,当然我暴露出的不足也很多,有一句话说的好:教然后知不足。真的感觉到了!实习这段时间感觉自己才刚刚师范,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太多了。每节课前我都能够听从科任老师的指导,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编写好教案,并在交予科任老师审阅后进行试讲。在各位老师提出的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后才上台讲课,课后认真批改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最后一周我接受了中心校教学主任的听课与考核,考核的结果还算满意,当然有听课和没有听课的效果还是不一样的。这次被听课的经历更让我成长了很多!至少我不再像以前很惧有人听你的课。实习期间前几节讲课过程中,我的脑袋里根本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更谈不上“时间分配教学”了。但几个月实习下来,我在这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没有了第一堂课的怯弱与及紧张,有的是在讲台上的自然大方,对于台下投来的众多学生甚至老师的目光也能够全盘接收。现在我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我知道我仍然是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成长的过程是需要范错误的,所以面对实习期间遇到的困难我总是坦然并淡然面对。我对于实习的理解是:实习就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实习学校就是给自己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平台。所以说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都是我实习的收获,收获就是财富,相信将来这笔财富能用上!
在教学研究方面,通过这几个月的实习,我还留心地观察了本班学生学习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收集到了一些数据和信息。我打算从学生的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习自主性方面来探讨当今小学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学。很多人往往从教师或教材的角度去分析影响学生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习的因素,但是却忽略了另一个学习中的主体---学生。
我认为学校的主人永远是学生,所以我的教学与管理都是本着“以学生为本”。说到管理班级,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我懂得了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管理学生。在班主任的悉心指导下,我懂得了要当好班主任管理好班级就必须奖惩分明,建立班主任的威信。为了更好的约束每个人,我们制定了班级公约,明确规定了每个人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给以相应的加分扣分及奖励和惩罚。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遵守纪律。对于个别调皮的学生的教育也不能一昧的训斥,要尽量接近他的思想给以恰当的开导。反正教师对于学生的肯定,鼓励,表扬一定要远远多于批评。在这半年时间也验证了这一点。其实真是“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更加相信一句教育名言的伟大。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管理学生我本着更多的接触学生,没事就走进学生,多去班级,多让学生给自己找麻烦,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让我锻炼的机会就更大,经验也会积累的更多!
一、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专家此言的积极一面
历史上对老师权威的认同、对知识的尊重带有时代的色彩。在陈鹤琴先生生活的时代,知识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人们对老师的敬仰程度极高,师出此言有道理。在此前我们一直把“知识改变命运”奉为真理,作为有追求的年轻人努力的方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学生没有学好的责任全推给老师有一定道理。
时代对人才的选拔也刚好契合了陈先生这句话。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陈先生生活的时代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就是分数决定一切,“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历史沿袭下来的就是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改革开放之后,“榜上有名”就成为国人追求的目标,人们以为国奉献为荣,跳出农门为幸,获取知识就在学校课堂里,对老师的敬仰,对知识分子的崇拜让师道尊严大行其道。
二、当代社会对教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已经到了影像时代、后育文化时代,照搬陈先生这句话去评判老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素养,未免太单一。依此标准许多教师会有挫败感,每一位教师在教育职业生涯中总有一些缺憾,总有一些“教不好的学生”。
当今时代知识依然受到尊重,可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就会发现,这句话其实并不是对教师的苛求,而是对理想教育的一种渴求。
现在的老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综合产物。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在学生拿起画笔之前,父母和社会已经毫不犹豫地涂抹了多姿多彩的颜色,学生学习受家庭的影响大,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对学生的诱惑太大了,学会学不会是老师的责任,学校老师竭尽全力排除干扰,使出浑身解数力挽狂澜。在老师兢兢业业之后,这幅画上所有的不完美都是老师的过失,谁叫你是初步成型的最后一个步骤呢?家庭和社会仿佛局外人,一下子来了精神:“你们学校怎么搞的?”“要你们老师干啥?”老师成为了被指责和攻击的对象,师道尊严也在“事实”面前轰然倒塌,而家庭和社会也绝少自省、反省的意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相信时代在发展依然是真理,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是个别现象。
三、顺应时代,老师需看清形势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教好每一位学生呢?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营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老师角色转换了,由原来的课堂主体“满堂灌”转换成老师主导多向互动,教育理念正从原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向现在的“无处不课堂,无人不老师”转变,学生不再是教好的,而是学好的。为什么还会出现学不好、学不会的学生?
出现“差生”很正常,为什么“差”?首先,是因为我们的评判标准和游戏规则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制定的,总有一些人不符合规则,这样就出现了个别现象,我们不能把这些现象的责任算到老师账上。
其次在家庭。首先,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从学生的行为表现就可以发现父母的教子方法。我们常听到“有啥大人,有啥孩子”。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母: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有着深深的印迹。但是,我们没有谁会像自己的老师。可以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的成人成才和成功,父母起决定性的作用。
新的时代对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老师要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老师还要乐业,把工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这样也更有利于老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积极学习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会和家长沟通,和学生沟通很重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职业要求,想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也需要自己做出值得尊重和认可的事情。
四、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因势利导促其成才
在世俗眼光里,学业优秀,那一定是好学生。如果我们放宽评判标准,不是仅仅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而是鼓励学生的特长发展,就可以发现学生身上的许多亮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面对个性化极强的学生,模具化制造、批量生产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
一、坚定、先进的教育理念
洋思中学最自信和自豪的口号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响亮地提出“让每一位家长都满意”的办学宗旨,他们坚信学生有差别,教育有差异,学校无差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里的“好”是什么标准呢?不是用一把尺子,搞一刀切,而是要求达到同一标准,不是叫后进生也能考上清华北大,而是指每个学生尽管基础有差异,但是经过教育,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进步,优生更好,后进生进步很快,进步了就是好,家长就满意。所以这个“好”既包括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又包括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素质等。
二、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不是让学生先预习,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
针对教学模式问题,我认为教学可以有模式,但不要模式化。教学模式应该是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结晶,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支撑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习惯或教学范式。
三、全面、严格的学校管理
学校的办学水平决定于它的管理水平。洋思中学有一整套全面、严格的管理制度,除教学管理制度外,还有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组织纪律等方面的一整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非常详细,细致到吃饭怎么坐、怎么分菜、怎么缝衣服、怎么叠被子、怎么节约用水等。每天早读、课间、午间、下午课后,都轮流有几十名学生和教师一起值日,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管理别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洋思中学已由当初的“包”教学质量发展到今天的“无所不包”,责任制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