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11:08: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彩课程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水性材料;水彩专业;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J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99-01
在水彩专业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中最为主要的教学环节就是素描教育,素描训练中的造型训练以及对绘画风格的探索是水彩创作的重要基础。在西方基础素描教育是油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中式绘画体系中素描也是中国水墨画创作的重要前提。在进行水彩画创作的过程中,运用素描手段确定作品的构造、形态以及主要的表现内容,是绘画创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水性材料作为水彩画的标志性绘画材料,在素描基础课程中的良好介入对于丰富素描语言、更新素描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性材料概述
水性材料的具有久远的发展历程,早期的水性材料是指将水、树胶或动物胶等天然物质进行融合形成的稀释剂或粘合剂,现代的水性材料主要是指水彩及水粉等具有水性媒介性质的颜料。早期的水性材料具有取材方便、使用便捷的特点,现代应应用的水性材料强调自由、流畅的进行绘画,继而表达出较为透明、清新的画面效果。
水性材料的媒介物质是水,所有颜料都必须用水进行调和,水性材料经过稀释之后可以创作出水色交融、流畅透明的水彩作品。水性材料在水彩创作过程中能够细腻的刻画作品的画面内容,形成清新透明的视觉效果,而且在特定的水彩纸上能够较为随意的流淌。水性材料是水彩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标志,无论绘画材质是什么,只要作品的绘画材料的溶解媒介是水,都属于水彩画的范畴。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新的绘画材料和绘画工具不断应用于水彩画的创作之中,使水彩画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画面效果和艺术魅力,拓宽了原有的绘画形式和创作技法,促进了水彩画在世界范围内的长足发展。
二、水性材料在水彩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水彩画是绘画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颜料由胶水调制而成,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以水为媒介将颜料溶解,利用画纸白地与水分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形成轻快、透明、湿润的画面效果。水彩画包括透明和不透明两种画法,透明画法是指单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在沪指上薄薄的平涂一层,使画面效果具有透明感;不透明画法是指在水作为调试媒介的基础之上加用树胶进行颜料调和,使画面出现柔和光泽,或加入其它渗料使色彩呈现出厚重感的画面效果。
水性材料在水彩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形势下产生的教学成果,有效拓展了素描教学的教学内容、思维模式及教学功能性。常规的水彩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主要应用铅笔及木炭笔等固态单色材料,在绘画工具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水性材料在基础素描教学中的应用改善了表现手段单一的素描教学形式,帮助水彩专业学生熟悉水性材料的特点的性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水墨、水彩等颜料在不同材质的基地上进行素描训练,同时运用不同材质的绘画工具如水彩笔、粉质、中国画笔等进行造型创作,并且应用水性材料拓宽素描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利用不同自然媒介的特点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式和画面效果。这种实践性的教学体验能够增进学生对水性材料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画面机理和绘画形式的创造力,实现基础课程与创作课程的良好衔接。
国内高校美术学专业长期为社会培养艺术工作者,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逐步调动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想象力,帮助学生树立艺术理想,培养出有艺术独立个性的个体。学院式系统教学首先对学生的造型基础有着严格的要求,选择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色彩基础课程,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色彩造型的能力。其中,色彩写生训练是学习色彩知识的重要训练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与感受能力,提高色彩的表现能力,丰富学生的色彩语言,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水彩画是一种适用范围广、艺术性强的画种,十分适宜研究色彩的基本规律,因此被国内很多高校列为美术专业的色彩基础课。通过对我本人历年来的基础教学的回顾以及同学院基础教研室各位教师的交流,我总结出美术学专业水彩画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形成文字以供同仁共同研究探讨。
一、通过水彩画临摹使学生技法得到快速积累
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水彩画的传统,我们一贯主张学其精华,充分掌握吸收后进行变通与创新。因此,临摹在水彩画学习最初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多人曾经质疑水彩画初学阶段临摹的必要性,认为过多注重水彩画循规蹈矩的临摹,会导致学习目的过于盲目而不能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艺术史研究者对于传统继承的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冈布里奇在他的著作《艺术与幻觉》中谈到“程式与经验”时曾说过:“没有一种媒介,没有一种可以摹制和修正的预成图示,任何艺术家都不能模仿现实。”[1]在他的同一著作中,探讨艺术心理这一问题时,他提到艺术理论家克里斯曾指出:“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2]众所周知,绘画需具备创造精神,然而绘画亦不是无根之木,需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技法既可以成为推陈出新的基础,又可成为推陈出新的障碍,关键是你如何对待它。”[3]
凡是好的作品都会引起观者的共鸣,并且容易为人所理解。继承水彩画传统仅靠观看、研读水彩画论是不能够完全领略其内涵的,必须要经过临摹实践这一过程。要善于学师的水彩画表现技巧,汲取大师的艺术语言,用以形成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尽量使画面表现得纯真而自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色彩感受,掌握更多的表现技法。这一训练需要学生对临摹过程有足够的重视,对临摹的学习要十分严格。要通过教师的指导,选取自己喜欢并且适合临摹的范本,比如名家的代表作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可以整体临摹,也可以局部学习,切不可急躁。通过一边临摹一边揣摩绘画步骤、绘画意图,最后做到心领神会。教师在对学生的讲授中要针对画家和其作品作详细介绍,指出范本作品的特点,示范该画的作画步骤和描绘程序,引导学生迅速掌握临摹要领、临摹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简而言之,水彩画临摹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初步的表现模式和规范,以及在头脑中预先的图式。这在于借古知今,它为我用,是初学者的捷径。临摹并不是终极目的,只有经过这一积累,初步获得把握自然的方法,学习前人水彩画创作的精髓,才会为更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过水彩画作品赏析以开拓学生视野
经过初步的水彩画临摹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水彩绘画技能技法,对中外优秀水彩画作品赏析以及水彩画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是第二阶段学习的重点。“色彩大师是在他生存的那个时代最充分实现色彩本质丰富性的人”[4],对大师画作最直观的感受可以形成最初的绘画意识与艺术创造动力。抽象表现主义的发起者之一纽曼(BarnettNewman1905-1970)阐述艺术教育的时候这样说:“我的艺术教育既不是来源于对图片和幻灯的细察观审,也不是来源于老师,而是自己所面对的真实的东西。”[5]博物馆、画廊、收藏展、拍卖会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真实的体验对于学习绘画的人来说是至为宝贵的。
这一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可以加深学生对水彩画史的进一步认识,了解国内外水彩画沿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水彩画用水作为媒介来调色,通过水和色的相互作用,画面具有透明轻快、滋润流畅的特点,具有特殊韵味,人们经常将优美的水彩画比作抒情诗,观看大师的作品无疑等同于“朗诵”抒情诗。毫无疑问,水彩画大师的作品能最为深刻反映水彩画特质,是水彩画史各个发展时段的代表。只有对水彩画大师作品全方位多角度赏析,多观看水彩画相关画展,才能更深入了解水彩画的特点特色。近年来国内的小幅水彩画展览、两年一度的水彩水粉画展、水彩人物展、百年水彩展等等一系列水彩画展,都为初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应鼓励学生多参加这样的画展,通过直接视觉接触、感性认识以及理性分析来提高学生对水彩画的全面认识。
三、通过水彩画教学实验使学生实现写生到创作表现的升华
写生类画作是诠释事物状态的最佳代表。陈师曾将“画是一样甚么东西”定义为“表示人类的意思的一种符号”,是“人类要表示事物状态的一种方法”[6]。在很多大师的水彩画作品中,其创作和写生也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他们假借风景、静物和人物这些写生常见的题材抒情写意,比如当代国内水彩画大家王肇民、关维兴、黄铁山、奥迪、龚玉等等。在教学中,水彩写生课程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锻炼其把握事物全面的关系,通过比较学会用水彩颜料塑造形体,通过反复的写生训练构图,训练从色彩的角度观察和塑造形象的能力,达到画面色块协调,准确地再现客观对象。色彩的形体塑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水彩颜料特有的明丽以及作画中的偶然性等等都会令学生充满新奇感。利用相对稳定的光源和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和各种色调进行水彩画基础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色彩规律的认识,强化对色彩的控制和对绘画材料的驾驭能力。
水彩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独立创作意识、独特水彩绘画语言和独立思维方式的艺术人才。它包含的是一个从写生到表现的升华过程。写生多遵从自然反映客观现实,表现则掺入了绘画者的创造成分,作品中有强烈的个人诉求和绘者独特的绘画语言。实现从写生到创作的转换,也就是观念方法的转变,是水彩画教学的关键环节,对此我总结出三点教学经验:第一、进行短期阶段性图片训练;第二、有目的性的水彩小构图实验;第三、水彩画综合材料技法实验。
关键词:水彩画教学;三位一体策略;全面发展
一、研究背景
1.我校水彩画教学的现状
农村中学的孩子对于美术的接触基本上限于学校教育,在校外参加美术辅导的学生一个班也只有一两个。所以想要在农村学校形成美术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下功夫。如何利用好每周一课时的美术课和每周两课时的社团活动,在学生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之余抓住碎片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竞赛辅导,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
2.概念界定
三位一体教学是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竞赛辅导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营引导全体学生学习水彩画知识、训练基本的水彩技能和趣味性的水彩技法。在水彩社团活动中对于部分喜爱水彩画,想继续钻研的学生展开深入教学,社团活动中的学生人数基本在二十人以内,教师可进行小班化的针对性辅导。在此基础上我合理利用各种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水彩画的热情,经过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的全面铺开,会涌现出一些对水彩画感兴趣的、想要通过竞赛证明自己的学生。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也验证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特别适合农村初中。
二、实施策略
1.课内水彩教学
新课改把水彩画作为单独的单元纳入美术教材中,共三课,分别是《铅笔淡彩》《水彩画小品创作》《美丽的西湖》。从铅笔淡彩到水彩画再到水彩画创作,内容成递进式的梯度。
(1)导入形式多样化
课前导入对于水彩画教学尤为重要,好的导入可以让课堂教学效果倍增。农村初中生接触水彩画的机会不多,为了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我准备了每节课的课前欣赏内容――不同表现技法的水彩画作品。我为他们设计情境体验的环节。这样“对胃口”的导入情境,不仅学生喜欢,而且还能为上好水彩课做铺垫。
①欣赏体验式
在课内水彩画教学的六个课时,我挑选了四种不同表现技法的水彩画,分别为:铅笔淡彩画法、干画法、湿画法、混合特殊技法,这些表现技法都是画家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创作精华。欣赏了这些作品,学生开始对水彩画感到十分好奇,能够在课堂上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使水彩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领域。在课间我会走到学生中去跟他们讨论这些水彩画,探讨表现技法,比如欣赏约瑟夫的《街景》和杜高杰的《黄山朝晴》两幅水彩画在创作手段上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会说:一个是画街景的,一个是画山水的。我引导他们得出:约瑟夫表现的技法以湿画法为主,杜高杰表现的技法结合了中国画的元素。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对水彩画的审美和认知都会有所提升。
②游戏体验式
对任何艺术来说,恰当的掌握和运用技法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学习者的视野。对于中学生来说,在美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让其深刻体验创造的乐趣才是教育之初衷。如何让技能转化成智慧,在水彩画教学中我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与发现技能和技巧。比如水彩画教学水与色的关系,学习初始可以让学生在水彩纸上运用水和颜料调和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的“乱涂乱画”,甚至还可以听着音乐,跟着节奏“乱画”。画到笔干色渴,然后蘸水、蘸色接着玩,还可以在已有的颜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放大展示学生的游戏成
果,引导学生比较、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不同效果,再采访学生效果产生的原因。通过游戏和采访帮助学生学习水彩画的一些基本技法、笔法,激起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水彩画基本训练的热情。
(2)探究手段多元化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一成不变地按照教材、教参上的内容上课会让学生没有新鲜感。
我校学生造型能力普遍偏弱,这也是他们不敢画的原因之一,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将探究手段进行了灵活化的处理。
①探究方式由浅到深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静物之美》,作业是用素描的形式表现静物。我利用这个作业让他们先尝试简单的上色,拉进与水彩画的距离。这样的教学难度是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特别高。这样的设计是引导学生由素描造型向色彩造型过渡的重要环节。铅笔淡彩是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素描践上进行的,在形体塑造上不需要像素描的调子那样讲求完整,但需要一定的明暗关系。至于色彩,可以让学生用物象的固有色来表现,再慢慢引导学生从色彩的一般规律方面做初步的认识和学习,如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表现能力。通过这样由浅到深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慢慢进入到水彩画学习的氛围。
②探究形式个性多样
在学习《水彩画小品创作》时我通过教师作品的实物让学生感知水彩画的表现技法。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水和颜料用量的控制,尽量画出作品的透明感。我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教授学生水彩画创作的小诀窍:a.水与颜色比重的控制:颜料加水后变淡,可以通过控制水分来调出自己喜欢的色彩浓度。画面要有透明感,应给颜料加水而不是加白颜料。根据需要涂画的面积调整笔头的水分含量。在干的颜色上叠加着色,用这种方法描绘的颜色不会有污浊感。b.巧用身边的物品:练习用纸巾、食盐、棉签与水彩颜料结合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探究手段多样化能营造轻松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3)学习成果展示
由于社团上课时间有限,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练习,我要求每周课后让学生在家创作,两星期交一张作业。为了让学生坚持,我就采用生生之间比赛竞争,好作业在班与班之间巡回展览,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培养竞争意识,期末作业进行校园内展览……水彩画社团现已成为我校的精品社团。
3.竞赛辅导
美术竞赛是水彩画教学的重要平台,农村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不多,所以学生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的比赛。我抓住每一项比赛机会,鼓励学生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课堂练习和习作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我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各个等级的赛事活动,在辅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1)观察生活,收集素材
初中生的绘画创作基于儿童期与成年期之间,它有别于儿童期的更关注创作的愉悦性,又很难达到成人期的高度写实,所以对于几乎无校外辅导经历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技能像空白的纸
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辅导学生进行竞赛创作时强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素材的收集上。同时,教师也要做大量的素材收集,怎样的素材适合怎样的学生。素材的收集有两个方面,第一,直接取材于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收集素材的习惯。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收集素材变得方便、快捷,还可以对书本、画册、广告宣传等形式的美术素材进行收集。第二:收集美术作品,这个更多的要靠教师来完成,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养成了平时多积累,赛前勤思考的习惯。
在参赛过程中,这些素材就派上大用场了。美术类竞赛分为两种,命题创作和自由创作。针对命题创作我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去找素材,如“伙伴”“阳光下”“校园生活”等主题,就可以用同一类素材。我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给你收集的素材命名,最多可以用多少名称?”“如果用了某个题目,这幅绘画就跑题了,做何补救?”在一次杭州市艺术节的现场比赛中,围绕《夜晚》这个主题进行创作,学生巧妙地将一轮月亮添加至她的素材库中,将原本不符合主题的画面变得切题,最终获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2)设计画面,展开想象
有了充分的素材,接着就可以对素材进行组织了。这一阶段非常关键,中学生对于画面的布置和安排还不够严谨,往往随心所欲地将相关素材一股脑儿放进画面中,没有经过精心整理和策划过的画面显得杂乱无章且没有主次,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所以训练学生设计画面尤为重要,在构思时让学生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画主要的内容,画面调整阶段可增加一些元素也可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反复推敲、比较。初中生的画面设计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一些学生把整个画面画得很满,没有透气的地方;第二,作画不够大胆,所画的物体既小又少,画面空荡荡,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克服。
在辅导的时候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家水彩画,如威廉・透纳,引导学生观察其作品的构图,并用几何图形来概括总结:有S形构图、梯形构图、三角形构图。如指导学生创作《归》,学生在画面的远景画了芦苇,中景偏右画了在桥上背着竹篓的小女孩,近景描绘了桥下的水草和石头。整个画面的左边特别空,有点重心不稳的感觉,我引导学生可以在左边添加些动物,如狗、羊、鸟等。最后根据画面学生添加了两只羊,有了高低错落、近远的叠加,画面一下子就饱满起来,也增加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3)巧用材料,抓住瞬间
水彩画写生与创作中常使用一些小技法,以增强水彩的表现力。基本上有如下几种:印的效果、泼洒的效果、加盐的效果、涂蜡的效果、撒颜料的效果、刮的效果。常用到的物品有:纸巾、食盐、海绵、棉签,这些工具与水彩颜料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初中生的水彩画学习过程中也适合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内容,首先趣味性的技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玩一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趣味性的技法可以增加画面效果,有时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平时的水彩画训练中我会给学生“玩”的时间,提供一些工具给他们,也允许他们自带工具。学生就用树叶、塑料尺压印出特殊的肌理,我鼓励他们把这些实验的结果保存起来,有机会就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一次辅导学生创作《家乡》时,学生表现雨雾朦胧的天空总是达不到要求,留白的技巧还不能熟练地运用,有时能成功,有时就发挥失常。我提醒学生可以用几种工具和技法相结合,试试看用撒盐和纸巾两种材料。先用盐洒出雨点的效果,再用纸巾修改和整理,这样效果就稳定多了。在竞赛过程中稳定很重要,一些效果好的尝试如果没有熟练掌握,我建议换方法。因为水彩画中水的渗化作用和流动的性质,以及随机变化的笔
触,让创作过程多了一些不可确定因素,而用简单易做的方法能增强学生比赛时的自信心。
三、实践成效
在水彩画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不仅适应我校学生的特点,而且也逐渐形成了我校的艺术特色。
1.更新观念,激发兴趣
通过三位一体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学习美术的观念开始转变,不再觉得美术课是随便玩玩的课程,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美术追求。一幅幅学生水彩画作品就是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达,是一次次与内心的对话、一次次心灵与艺术的碰撞。在学习水彩画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对作业敷衍了事,而是主动地尝试、体验,纵然过程中有失败,但我再也没看到无所谓、毫不在意的脸庞。每次到了下课时间学生还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开美术教室,因为他们期待一副成功的作品由自己的笔尖洋溢开来,他们享受优秀作品被选拔参加比赛时的成就感。美术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意志力的考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探索、开拓、坚持、团结的力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的水彩画多次获得省、市、区级的各项比赛的大奖,也使得我校成为区农村学校中的艺术强校。
2.立足课内,延伸课外
美术课堂必须丰富多彩,这种丰富多彩不仅需要教师把课上得生动形象,还需要我们能够让课堂充实,有真材实料。因为美术课的多样化,又因为美术课的与时俱进,促使美术课堂不能停留在课内,而是要求我们扩充知识,扩充思维,向课外蔓延。延伸不仅仅是一种要求、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为了形成一种课堂艺术。延伸要具备实用性,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延伸要具备广泛性,是对学生知识的扩充;延伸要具备深刻性,让学生产生感情或引发思考。程颐说过:“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课内外的结合,能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课标中也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位一体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给予学生更多展示才艺的机会。
3.提升业务,提高质量
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范围,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开展水彩画教学的这些年,在我的带动下,学校的三位专职教师均投入到对初中水彩画教学的研究中,更新了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向专业内涵发展。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三位教师还是组成了水彩画工作室,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坚持水彩画练习、互相学习切磋,形成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位老师多次获得区级以上荣誉,作品多次被邀请参加省、市级画展,先后被评为区级先进,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区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
四、实践反思
1.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保证良好的课堂进展效果
(1)教师提前和学生沟通下一节课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课堂效果比较明显;(2)让学生自觉提前准备好课堂所需工具材料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
2.面批作品时以教师引导为主
(1)针对学生能力分层次面批作业,生成个性化作业;(2)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引导。
3.竞赛辅导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创作讨论时间充分,能取得超值的效果;(2)避免学生讨论时趁机自由玩耍,显得散乱而达不到效果。
以上是我在水彩画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作为农村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美术学习条件,创设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与内心对话的机会,挖掘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把遥远的艺术向往变成触之可及的有形作品,真正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美术 色彩课 贡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5(a)-0159-01
经过多年从事中等美术教学,体会到,上好色彩课难度比较大。其原因,学生入学前,普遍没有系统或完全没有进行过色彩训练,加之入学后又没有切合实际的色彩教材,教师只有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传统的水彩、水粉授课模式,进行教学,使本来基础欠佳的学生更加束手无策,胡乱涂抹,使课程缺乏系统性或学生领会的慢,进步幅度不明显等一些现象。总结经验,得出的结论是:中等美术专业的色彩课,应该分为三步训练过程。
第一步,铅笔淡彩训练,是解决素描过度到色彩绘画的关键环节。
中等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而言,素描要好于色彩。一般情况下,他们先接触的是素描。在素描课具备一定程度之后,方可接触色彩绘画练习。在接触色彩之前,如何能把素描融入色彩造型之中,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在色彩造型方面,不仅要有准确的色彩语言,即色彩关系、笔触运用和绘画技巧,同时,还应该具备完美的造型空间。有时,学生难于把两者融为一体,往往只注意造型而忽略了色彩关系,或者只注意到色彩变化而忘记了素描关系,使画面缺少立体感和色彩变化,使学生专业停滞不前,摸不到头绪。铅笔淡彩画,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用铅笔来画简易的素描关系,使其在画面中起着骨架突出空间的作用。其次,淡彩则帮助学生了解着色时如何处理好用水、用色等符合与适应物体形的关系。在铅笔运用上,主要用大轮廓、大结构的处理方法,笔法排列近似于素描写生,笔触要均匀,空隙间漏有纸地,使物体有完整的空间感,为下一步上色做好铺垫,减少学生开始接触色彩容易忽略素描关系的共性问题。在着色时,由于限制要把铅笔线条透出来,所以淡彩水分就要饱和,颜色要透明。力求要有变化并产生微妙之感,使画面即看到素描又有色彩变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颜色千变万化的自然感受和对色彩实践的了解与掌握。如果淡彩的水分过多,会导致水渍横流而减少颜色的相对纯度。水分过少,则色彩衔接生硬,把素描笔触盖掉而透不出铅笔笔触,画面就会干涩。所以,在作画时,一是铅笔的素描关系要准确不能拖泥带水;二是水分与颜色的调配关系要恰到好处。初学者在作画过程中,对每一笔铅笔淡彩线条和每一笔颜色与水的调配,要心中有数。只有多练习、多实践、多积累,才能把握好,进步快。
第二步,单色画的训练,是解决用笔造型和过度到色彩造型的核心。
如果铅笔淡彩是借助素描画色彩,那么,单色画就是借助色彩画素描。单色画虽然看上去是单一的颜色,但是从用笔与时间掌握上,它以含水的笔触代替了铅笔在画面中起突出空间的作用。单色画在写生中要求单颜色的干湿运用,要讲究笔触覆盖方法,以及近似颜色调配结合和反馈主体空间的造型用色等,都是解决好单色画的关键。从用笔这一问题来看,有待于用单色水彩或水粉颜料解决,一是湿画法;一是干画法。虽然用纯水彩绘画也可以训练笔触,但学生容易犯只重视色彩,而忽略了用笔,也会忽略素描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因为素描是色彩的前提基础。让学生认清单色画与素描画区别和联系的同时,首先应该懂得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是单色画。次之材料不同,更重要的是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因为水彩画需要毛笔、水、以及时间等方面的约束与应用,而素描或淡彩中的素描,没有条件约束或被约束的较少。在单色绘画练习时,多采用灰性较强的颜色,如:熟赫、赭石等,也可用两种颜色调出若干个中间色作画。那些刺激视觉神经较强的颜色如:朱红、柠檬黄等,不适合使用。单色画法主要以单色的浓淡、深浅、近实远虚等来表现物体色彩的立体空间。用笔以勾描、点擦及纵横涂刷的效果。关键一点,必须要与水分运用密切结合。笔头含水量的多寡,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及笔触效果,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水分较少,移笔轻急,会显现白点闪烁的飞白效果。而水分多,则出现清澈透明之感。前者可用于画石头、树木,质感较硬、不光泽的物体。后者笔法可用于天空及光滑物体等。“形随笔立”、“下笔有凸凹之形”。即运笔之大小、快慢、轻重要适应对象的体面结构和空间变化,以及质感等条件,抓住关键,力避琐杂,更要避免特意玩弄笔触。
第三步,就是我们认为常规的、传统的色彩写生练习。
结束了童年无拘无束的“天马行空”的儿童画的学习,爱好绘画的中学生开始了正规的素描、速写、水粉色彩等美术基础学习和训练。在这一阶段,许多学校在信息技术课或课外活动中增加了电脑绘画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初级电脑绘画技巧,能够创作出丰富的绘画作品。同时,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这两个大的展示平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投入到学习电脑绘画的队伍中来。电脑绘画离不开软件和使用技巧,Photoshop是电脑绘画的一个主流软件,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运用Photoshop进行电脑绘画的技巧,现汇集成文与大家分享。
将摄影图片转换成绘画作品
将摄影图片转换成绘画作品简称“转手绘”,严格来说这种转换操作还不能称为是绘画,它属于Photoshop的一种艺术加工形式,在早期的版本中,这种操作大多使用“艺术滤镜”来实现。Photoshop CS5后,新增加了一个混合器画笔工具和一套毛刷画笔,混合器画笔工具模拟了传统绘画在调色板上混合调色的特点,可以忽略细节保留色块和笔刷的纹理,达到把摄影图片转换成绘画作品的效果。用这种方法转换而来的作品其风格和质感更加接近油画、水粉画,往往能“以假乱真”,深受图片玩家的喜爱。
实例一:以一张风景照片为素材,利用混合器画笔工具将它转换为油画风格的绘画作品。
(1)打开如图1的风景照片。
(2)复制“背景”图层并重新命名为“绘画层”(如图2),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转换的内容放到另外一个新图层上,保留“背景”图层作备份,便于转换前后的效果对比。
(3)选择混合器画笔工具,在画笔选项面板中做如下设置:在“画笔预设选取器”中新增加的十个毛刷笔刷中,我通过反复实验以为选择第五个“圆扇形细硬毛刷”和第十个“平扇形多毛硬毛刷”的纹理效果比较好,在这里我选择的是后者;“当前画笔载入”选项选择“清理画笔”,后面有两个按钮,选择“每次描边后清理画笔”,这样可以避免前一次描边后颜色的干扰,起到一个清洗画笔的作用。“混合画笔组合”选项里画笔有从干到湿、混合从浅到深多个选项,我一般选择“非常潮湿,深混和”选项(如图3)。
(4)用混合器画笔工具进行描绘时,画笔的大小要根据所描物体的大小不断调整,同时需要打开“画笔”面板,根据所描绘的物体结构调整画笔的角度,使笔划紧贴着轮廓走,这样绘制出来的笔触效果比较真实。整个描绘过程近似于手工描画,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最后完成的效果如图4。
背景透明的线稿提取制作
学生在用电脑进行绘画时一般是先起草稿绘制线稿,如果使用数位板在Photoshop里绘制就可以直接把线稿绘制在一个空白的图层上,但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把电脑绘画纳入正式课程,因此数位板的应用还没有普及。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了一种在没有数位板情况下提取制作线稿的方法,主要的做法是:第一步在一张白纸上用铅笔起稿绘制线稿,这与传统绘画起稿完全一致,创意、构图、造型、比例等可以反复斟酌、修改;第二步使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获取图片文件;第三步使用Photoshop提取制作背景透明的线稿。
实例二:以下是一张用普通相机拍摄的中学生在纸上起稿的一幅插画线稿,拍摄的光线和对比度也一般,下面介绍如何用Photoshop把线稿提取出来,放置到透明的图层上。
(1)使用剪裁工具,加上适当旋转(纠正拍摄时的角度倾斜)对照片进行裁剪,去掉无用的部分(如图5)。
(2)复制“背景”图层得到“背景图层的副本”,重新命名该图层为“黑白线稿”,对该图层执行“滤镜\其他\高反差保留”命令,半径为1左右,使用这个命令的作用是突出强化绘画的线稿,同时忽略掉由于拍摄造成的如光影不均匀、纸张折痕等与线稿无关的东西,将其变为灰色(如图6)。
(3)在该图层上继续执行“图像\调整\阈值”命令,调整阈值色阶的值,观察图中的线稿,既要让线稿清晰,损失达到最小,又要使背景的黑色杂点最少(如图7)。
(4)使用画笔工具把背景中遗留的少量黑色杂点涂成白色,起到清理杂点的作用,得到一个背景干净的黑白线稿的图层(如图8)。
(5)打开通道面板,选择RGB通道(也可以选择红、绿、蓝任意通道),点击通道面板下方的“将通道作为选区载入”,就选中了图中的所有白色区域,我希望选择的是黑色线稿,所以可以执行一次反向选择的操作,效果如图9。
(6)保持选区,打开图层面板,新建一个空白图层,命名为“透明背景线稿”,这时可以根据后续上色的要求来选择前景颜色,执行“编辑/填充”命令,使用定义好的前景色填充选择区域,取消选择,得到背景透明的线稿(如图10)。
背景透明的线稿上色
背景透明的线稿制作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给线稿上色,一般分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作品风格,选择设置画笔;第二步分层上色;第三步背景的艺术处理。
实例三:给图11的线稿上色,绘制成水彩风格的插画。
(1)打开插画的线稿文件。选择水彩风格的画笔,打开画笔工具选项栏的“画笔预设”面板,点击右上角的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湿介质画笔”,可选用第45号画笔“纹理表面水彩”,这只画笔可以较好地表现水彩的质感(如图12)。
课堂上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方阵,一节又一节的思维台阶,循循善诱中,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学生习惯性地举手,陈式化地回答,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在主动学习。但是,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用教师预设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教师假想的答案限定学生的思考范围,可谓“圈套式”教学。它桎梏了学生思维的时空,压抑了学生发现的欲望,限制了学生的视角。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提出应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寓教于乐。
一、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使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效率低,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二、利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进行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兴趣盎然。
三、给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简笔画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而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例如:教学“跳、扔、举、拍、扫、洗、刷、端”一课时,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了起来,初步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给字配“画”恰当地结合图画与文字的巧妙联系,丰富了学生想象,使学生生动地识字,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多肯定,少否定
人们都有爱听好话的心理,何况是七八岁的孩子呢?他们思想单纯,更应该哄哄捧捧。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小时上学时,只要老师一表扬,心里就乐开了花,干起事来劲头十足;可当老师一批评就会垂头丧气。如今的孩子比起我们当年应是更娇气,教师更应该呵护他们,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关爱。多表扬他们,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于是我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多以表扬为主。常常说:“你棒极了”,“你的答案真妙”,“你提的问题真有水平”,“你真是好样的”……当然,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如编儿歌、编顺口溜等也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五、利用生活情境识字
1.1尝试设计
以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打好专业基础,提高就业能力”为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初步设计教学方案。①确定学生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清晰描述学习目标,主要针对学生能做什么进行设计。学生刚进入大学,对于建筑学专业领域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感性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专业基础课程的首要任务。在素描、色彩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培养观察能力和提高动手能力;在形态构成课中通过模型的制作,对建筑的空间、色彩等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建筑设计基础Ⅰ的学习中通过铅笔、针管笔、水彩渲染等抄绘练习,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表达能力;在建筑设计基础Ⅱ的学习中则通过小型的专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与动手能力。通过每一个环节的练习,明确学生在其中都能做些什么,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②分析学习者特征,特别是先决知识和技能。在学生进入建筑学专业开始学习之前,教师都会对学生组织一次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对建筑学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专业图样表达的能力,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依据,对学习者中存在的个体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尝试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设计教学过程,主要是知识传递的顺序。首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主,通过一些经典的建筑实例和生活中所普遍关注的建筑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例如在形态构成课中对建筑中的色彩、光影等提出疑问,让同学进一步思考与建筑相关联的因素,开始自己分析与总结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一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同学探讨、师生交流的环节进行知识的传递,还可以通过图样的抄绘练习、模型制作等练习,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取知识,以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④资源制作,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的PPT、实际的模型、视频等,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2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结构化分析
把教学系统看作学习活动的序列,并将上述所完成的教学方案设计转化为活动序列,在活动内部将活动过程切分成任务序列,而每一次教学包含一个学习活动。这个切分过程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知识建模。通过仔细阅读原有的教学设计、教材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对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进行建模。②精确化学习目标。对学习的知识点、学习到的层次进一步精确,例如在铅笔线条抄绘练习中,学生不仅要对绘图工具的运用熟练掌握,还要对铅笔表达的不同线型合理表达,教师通过示范、交流等方式与同学沟通,以利于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③精确化学习者特征。从学生模型中选择具体特征,所选择的学习者特征要有针对性。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④活动切分。将教学过程切分为一系列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相对独立、可以重用的组成部分。可以重用是指这个学习活动不需要修改或者对任务和操作进行少量修改就可以在其他条件下使用。例如培养学生对专业图样的表达,可以通过铅笔线条抄绘、墨线条抄绘、水彩渲染练习等学习活动进行,而对于工具的运用以及图线的表达是可以重用的部分。⑤任务切分。将学习活动内部的教学过程切分成任务序列。例如墨线条抄绘练习中的任务可以分解为图纸的张贴、铅笔工具的使用、图样的定位与布局、针管笔的使用,使整个学习活动有序进行。⑥完整性设计,按照学习活动的结构,补充设计所缺漏的所有成分。例如在水彩渲染练习前针对学生色彩方面的知识应进行适当地补充与加强,以整体提高教学的效果。
1.3教学方案的优化
通过对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结构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设计。①一致性检查。检查所设计的各个学习活动,确保它们的具体设计与所指向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通过修改或删除任务来达到一致。②使教学过程满足“具体—抽象—具体”框架,例如在形态构成课程中平面构成的设计,先将具体的实物呈现出来,再抽象出形状和形态,最终设计出具体的新的形态。③思考是否可以增加或者更换学习外部形态;思考是否可以增加一些任务类型,使得教学过程的任务类型更加丰富。例如在专题设计中增加一些实地调研部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提高学生对实际环境的认知能力。④思考如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产生外部的学习成果。通过对方案的介绍,增加学生的交流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对当地外部空间体验的认知练习,使学生在钢笔速写和加强地域特点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⑤提升动力。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护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比较关键的内容。把学习动力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引起学生兴趣、正面鼓励、利用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将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使学生成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
1.4方案的缺陷分析与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效果和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在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中的第一个专题设计——食品亭设计,在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校园内选取实际的地段供学生选择,主要培养学生对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的认知能力与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结合能力还需要提升,因此在第二个专题设计——品牌专卖店设计中,不仅强调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还突出了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联系。第三个专题则是对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内的主要景点、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校园内特色空间的分析,不仅对前两个专题设计的内容小结,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第四个专题设计——别墅设计,则以“承上启下”为主,选取海滨、山地、溪边等自然环境,供学生自由选择设计,不仅将前三个专题设计进行小结,并为建筑设计Ⅰ的学习做准备,培养学生在一个专题设计周期内的综合设计与表达能力。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任务分解与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本门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