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零售业市场营销论文

零售业市场营销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0 12:58: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零售业市场营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零售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1)

【关键词】银行;零售业务;市场定位;银行营销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银行近些年来才开始重视零售业务。2003年到2007年年间国内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个人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让很多银行意识到零售业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在这样的局面下,抓住机遇,赢得一席之地,成为我国银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银行的零售业务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银行的零售业务是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主要针对个人客户开展的一系列银行业务。主要包括:零售银行业务、消费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贵宾理财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的零售业务也在不断进行着改变,银行的观念也要不断的改进。

当今,银行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中国的银行要面对相互之间的竞争,还要面对外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为了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竞争优势,中国的银行必须完善产品,做好营销。

而银行的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是每一家银行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定位可以帮助银行找准目标市场,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扬出自己的优势,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有利于银行的发展。

二、国内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

银行提供的产品是服务,零售业务也是如此。但是,银行的零售业务又有其独特之处。国内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无形性

正是由于银行所提供的产品是服务,无法触及消费者的感官,并且也难以进行证明或者展示,也就是说,银行所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非实体化的。银行零售业务的无形性大大增加了银行进行零售业务市场定位的难度。

(二)不可分性

一般而言,银行在为消费者提品的同时,消费者就对此进行了消费,也就是说,银行零售业务产品的供应和消费具有不可分性。另外,由于时代的变迁,消费者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对银行产品的需求经常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尤其是针对个人客户开展的银行零售业务。因此,银行零售业务的定位要考虑到如何在恰当的时间以及恰当的地点提供服务,均衡零售业务的时间效应和地点效应。

(三)无差异性

在中国金融市场,银行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不同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大同小异,只从产品来看,消费者很难进行银行的选择。另外,就算银行进行产品创新,_发出新的产品,但是由于银行提供的是服务,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更加剧了银行产品的无差异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多的是根据便利程度来选择银行。

(四)专业性

银行的客户大致可分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面对繁多的客户,银行要满足非常多的客户需求。尤其是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银行的业务也与电脑、财务、金融经济现象等挂钩,这就要求银行的业务必须具有专业性,特别是针对个人客户开展的零售业务,面对的需求更多样化,对专业性要求很高。专业性要求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丰富的业务经验,以灵活处理各种业务问题。

(五)持续性

消费者进行银行产品的消费时,往往不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银行的产品具有较大的粘性,消费者一旦办理了银行的某项业务,一般会需要不断的获取该银行的服务。而这种银行的服务于客户关系的持续性取决于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银行能否为消费者提供令其满意的服务。

三、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银行的零售业务已经取得了一些优势,但还有一些劣势难以去除,亟待改进。

(一)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优势

1.业务逐渐增多

银行的零售业务种类越来越繁多。为了适应个人客户日益增多的需求,在这个个性化需求盛行的时代,各家银行纷纷推出多种零售业务,以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

2.服务方式转变

以前,银行的零售业务主要是传统的物理网点。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零售业务的服务方式开始逐渐转向电子渠道。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国际化、全球化

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企业顺应潮流,加入到国家化、全球化的大军中,中国的银行也是如此。

(二)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劣势

1.重视程度较低

由于我国的特殊性,中国的银行一直将重心放在以企业客户为主的批发业务上,对零售业务有所忽略。虽然近些年中国的银行开始重视零售业务,但相比于批发业务,依然有所不足。

2.营销意识不足

营销意识不足几乎是中国的银行的一个通病,由于政府的扶持,中国的银行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去做营销。殊不知,现在时代已经改变,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也必须通过营销来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3.产品创新薄弱

我国的银行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大部分银行的营销观念还局限于产品观念,以产品为中心,再加上银行营销意识的不足,导致银行的产品创新也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银行的零售业务往往滞后于外资银行以及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薄弱。

4.同质化严重

因为重视程度低、产品创新不足以及产品易于模仿等原因,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给市场定位以及营销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5.市场定位混乱

我国银行的营销意识不足,在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上,经常出现定位不准确甚至混乱的现象。中国的银行在对市场进行细分时,往往想要一把抓,不想放弃任何市场,导致市场细分不够准确,进而导致市场定位不明确,最终影响银行营销的顺利进行。

四、银行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

银行零售业务的市龆ㄎ豢煞治两个部分,分别是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在合理的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

(一)市场细分

本文根据以往对市场细分的研究,并结合中国的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以及当前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至今的优势和劣势,选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市场细分,最主要的是根据人口变量以及收入变量进行细分。银行的零售业务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个人客户,因此可以按照人口变量来进行市场细分。银行零售业务的主要客户,应该具备一定的积蓄。对于30岁以下的消费者而言,生活成本很高,压力非常大,所以很难有剩余的钱来交给银行打理。但是,这并不表示对这类消费者没有任何机会,对于30岁以下的消费者,他们会有较多的贷款需求,所以消费信贷非常适合他们。而40岁左右的中年人,消费性支出开始减少,有较多的结余可以用于投资。综上,银行零售业务在各个年龄段具有一定的市场,中年阶段的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更多,而30岁上下的客户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更多。

(二)市场定位

面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不同的银行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是进入部分市场还是进入全部市场,进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要考虑自身实力。银行要对自身零售业务的各方面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综合分析自身实力,然后再根据自身实力进行银行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进行有效明确的市场定位时所选择的细分市场要满足可衡量性、可获得性、可收益性和可行动性四个特征。市场定位要考虑外部环境。银行的零售业务可以根据竞争实力的不同,分为领导者、挑战者、追随者和补缺者三种角色。领导者是在银行零售业务的市场上占据很大的份额,甚至可以影响市场上竞争对手的经营行为的银行。挑战者是指市场份额小于领导者的银行,但这类银行不满足于现在的状况,想要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一般而言会比较激进。追随者是处于中间地位的中小银行,规模和实力都有所不足,因此愿意在领导者和追随者后面分一杯羹。补缺者一般是指只专注于几个甚至一个细分市场的银行,这类银行资产规模较小,能够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也比较少。

五、总结

近些年来,银行零售业务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但是,发展不能盲目,要立足于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以及现在的发展,打好市场定位的基础,确定好发展的方向,才能让银行取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的银行的零售业务的特点有:无形性、不可分性、无差异性、专业性和持续性。中国的银行的零售业务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有其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有:业务逐渐增多,服务方式转变,全球化、国家化;劣势有:银行重视程度低,营销意识不足,产品创新薄弱,同质化严重,市场定位混乱,市场尚未完善。

基于中国的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以及现在的发展,首先对银行所面对的市场进行细分,然后再进行市场定位。对银行的零售业务的细分可以根据人口变量、收入变量、地理变量、心理变量以及行为变量进行细分,然后再根据银行零售业务的自身实力以及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银行前期要对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做各种准备,后期还要巩固市场定位,以便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特的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一席之地。但市场定位至关重要,尤其是品牌为王的时代,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往往让银行零售业务的很多营销工作都事半功倍。所以,银行零售业务不仅要做市场定位,而且要做好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沈志滨.M银行零售业务市场定位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

篇(2)

论文关键词:消费者零售业价格竞争文化营销个性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零售行业已成为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仅仅靠价格竞争和规模化来获取市场份额已经不再是理想的竞争策略。建立文化营销,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文化精神需求,成为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零售行业擅长采取的价格战和规模化等策略的竞争空间越来越小,随之产生的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营销竞争已成为一种定势。文化营销战略以鲜明的时代特性、科学的经营理念、有效的实践运用使自己始终处于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从而能够有效地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如何科学、有效的将文化营销嵌入零售行业的竞争当中,是决定每一个零售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价格战阻碍零售业的发展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价格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了打开和赢得市场,经营者想尽了各种办法来降低成本,平价商场如雨后春笋,折价销售遍地开花。然而价格大战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博弈双方的利润极低,构成一个稳定的“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经营者而言却是灾难性的。

价格竞争策略是市场竞争中最常见的现象或方法。它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效率,挤占市场份额。但价格战同时不可避免的引起业内同行之间的互相拼杀和报复,导致行业利润下降,国家税收流失,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由此看来,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味盲目的追求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微薄利润。不但不能有效的击败对手。反而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因此,零售企业必须加大营销观念的创新,以创新求生存、求振兴、求发展。

二、文化营销战略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技术、高价值、高档次的商品不断增加,产品的差别化、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不仅包括质量、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个性、品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认知度及顾客的忠诚度,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必须为产品或品牌注入更多的文化性因素,以显示和竞争对手的不同。而对于竞争激烈的零售企业。更要重视通过对无形资产的软投入形成差别化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文化营销则是在营销过程中充分表达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从而引起价值共鸣,在价值共鸣状态中达成促销,完成文化营销的历程。

所谓文化营销是基于文化与营销的契合点,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一种营销方式。文化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但是它强调物质需要背后的文化内涵,把文化观念融会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是文化与营销的一种互动与交融。近年来,很多零售企业尝试将文化营销的理念嵌入营销竞争之中,着力提高商业服务的文化档次,把消费者的购物过程变成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情感的交流过程,相继开展了消费者知识讲座、摄影大奖赛、时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企业营销理念的正确与否决定了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企业文化的发掘和提炼不能以自我利益观为中心,必须重视消费者的价值感受,要真正把文化营销作为企业与消费者寻求价值认同的过程,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文化信息。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企业所主张的营销理念。

三、文化营销的应用策略

(一)产品文化营销

对于产品的理解菲利普在《营销管理》中提到,产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核心层、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企业首先应满足消费者最基本的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然后在附加产品与期望产品上做文章。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一般同类具有竞争力的零售企业都能满足最基本的产品层,要想进一步发掘产品的差异化,企业必须认识到产品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物质的生理的需求,更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产品文化营销是文化营销的核心。它具体表现为设计、造型、生产、包装、品牌、使用等各个方面。例如,经过调查发现,2006年春节消费市场的特点之一就是年货市场文化味特浓。一些零售超市独具匠心地将庙会引进店内,推出多种商品一条街等;还有的特意将春联、灯笼、年画、剪纸、爆竹等民俗年货纳为年货街,不再小规模销售;还有的在店堂布置上下足工夫:一串串红灯笼,形形的“福”字,大大小小的中国结,身着唐装的收银员和热闹的迎春锣鼓,增添了浓浓的年味。这些具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营销措施,使产品的包装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不仅良好地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创新发展融合了时代文化风貌,巧妙地利用文化差异增添产品的魅力。一方面使消费者赏心悦目,激起他们的共鸣与感动,另一方面商家自身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其实就是文化营销战略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见,提高产品自身的文化含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的核心价值,是加强企业文化营销的根本途径。

(二)品牌文化营销

在市场营销中,品牌不仅仅是便于识别,而且是产品形象和文化的象征。品牌是产品的一种“视觉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会逐渐转向品牌的竞争。牌文化营销就是要突出品牌个性,丰富品牌的内涵,增强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号召力。

目前,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讲,在品牌建设方面面临着两条战线作战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迅速打造零售商的企业品牌,使得自己能够在即将展开全面“斗争”中占有有利地形;另一方面国内零售企业也要清醒地看到,许多跨国零售企业不仅拥有良好的自身品牌价值,而且努力打造旗下自有品牌的力度也是惊人的。在美国,著名的西尔斯零售公司90%的商品都是自己的品牌,以沃尔玛为例,其自有品牌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很高,所开发的samschoice可乐,价格比普通可乐低10%,利润却高出10%,在自己门店中的销量仅次于可口可乐。因此,我国的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也应采取PB战略(自开发商品战略)进行产品开发,以取得品牌竞争的主动权。

在商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品牌”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在“人群”中识别的符号,它更是直接体现着一种差异化、一种价值、一种获得消费忠诚的理由。甚至可以武断一点的讲,品牌缺失的零售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最先被淘汰与消失的就是那些“只卖商品”的零售企业。因此,只有经营名牌产品,并创造出自己的品牌文化,零售企业才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并逐渐形成市场影响力,从而使品牌所代表的产品被充分认识和认同,也只有这样,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才愿意支付超过实物价值的额外价值,企业才能获得财务、竞争等方面的优势。

(三)个性文化营销

消费个性化是时代潮流。今天,消费者的素质空前提高消费者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情感化等特点。市场已经细分到个人,社会呼唤一个人的市场。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的:客户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完整的解决方案。

个性文化营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进一步细分化和个性化的必然要求,它强调当今企业须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代表着当今企业营销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个性文化营销,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企业的营销要有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特色创造出需求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是全方位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全面竞争时代,没有特色就无法胜出;同质营销时代,没有特色就无法让消费者记住。特色化首先是基于对目标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深刻了解和尊重,是对竞争环境的深刻了解和把握,是共性营销中的个性文化营销。正如我国一些零售企业定时举办的“VIP文化节”。企业通过开展一些有品位、有趣味的文化活动,不但可以利用文化独特的亲和力,把具有相同文化底蕴与文化喜好的消费者聚集在一起,达成有效的沟通,取得价值观的认同。而且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个,起到促销的效果使企业的用户和潜在用户获得独特的文化附加值,起到“涧物细无声”的品牌推广效果。

篇(3)

论文对沃尔玛公司的营销战略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沃尔玛公司经营管理的成功之处在于:坚持小城镇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公司与顾客、员工及供货商之间的关系;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实现“天天平价”。

一、沃尔玛公司概况

美国沃尔玛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零售业企业,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业企业。1962年7月2日,山姆·沃尔顿(1918~1992)及其兄弟在阿肯色州的罗杰斯开办了第一家沃尔玛折扣店,这是一家庞大的仓库式商店,旨在以最低的价格向小城镇的美国人销售各种商品,从服饰到汽车零件以及小型用具等。沃尔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2003年全球销售额达2563亿美元,连续三年排名《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榜首。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500强排行榜中,沃尔玛以3787. 99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蝉联榜首,这是沃尔玛自2002年以来第六次位居该榜榜首。公司2008年的营业收入、利润和开店数分别是1968全年的18776倍、21967. 2倍和291. 6倍。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在《财富》杂志评选的美国最受尊敬的企业中排名第一。同时,沃尔玛在全球多个国家被评为最受赞赏的企业和最适合工作的企业之一。截至2009年5月,沃尔玛在全球开设了超过7800家商场,员工总数200多万人,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波多黎各、英国、加拿大、中国、口本、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等16个国家。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达1. 76亿人次口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沃尔玛公司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从市场营销战略的角度来对沃尔玛作一剖析,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这对于目前经济效益普遍滑坡的国内大中型商业企业来说,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二、沃尔玛公司市场营销战略

(一)顾客至上、保证满意。沃尔玛的顾客服务是世界一流的。沃尔玛放在第一位的是商品对口,这是他们在采购环节就反复强调的顾客观念。第二是保证供货,缺货不单给顾客带来不便,更令公司蒙受生意上的损失。第三是良好的购物环境,符合清洁、安全、方便的要求。第四是与众不同的员工,实行微笑服务。沃尔玛的服务准则是:(1)三米原则。在三米以内要向顾客目光接触、点头、微笑、打招呼。(2)保证顾客100%满意。沃尔玛员工都知道下面的两条原则: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条,顾客如有错误,请参看第一条。(3)更为与众不同的沃尔玛的顾客关系哲学是—顾客是员工的“老板”和“上司”。每一个初到沃尔玛的员工都被谆谆告诫:顾客就是老板,沃尔玛的所有员工都是为顾客服务的,这就是沃尔玛的经营哲学。

为使顾客在购物过程中自始至终地感到愉快,沃尔玛要求它的员工的服务要超越顾客期望:永远要把顾客带到他们找寻的商品前,而不仅仅是指给顾客,或是告诉他们商品在哪;熟悉你部门商品的优点、差别和价格高低,每天开始工作前花五分钟熟悉一F新产品;对常来的顾客,打招呼要特别热情,让他有被重视的感觉。

(二)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把员工视为“合伙人”,沃尔玛从1962年创立第一家折扣商店起,历经40余年成长为零售业巨头,其根本之点是有明确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总结出了“经营企业十大成功规则”,并常常与经理们和员工们共勉。

这十大规则是:(1)敬业;(2)与所有同事分享你的利润,把他们视为合伙人;(3)激励你的合伙人;(4)尽可能地同你的合伙人进行交流沟通;(5)感激合伙人对公司的贡献:(6)成功要大力庆祝,失败亦保持乐观;(7)倾听合伙人的意见:(8)超越顾客的期望:(9)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10)逆流而上,另辟蹊径,藐视传统的观念。这十大规则既是山姆·沃尔顿个人毕生遵循的准则,又是沃尔玛公司几十年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的经营法宝(也即成功之本)。山姆·沃尔顿将这十条规则实实在在总结出来,对沃尔玛公司全体员工,对零售业同行或竞争对手,对相关行业甚至其他行业的管理者,都是一个宝贵的提示或指导,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和可操作性。

上述十大规则中有七条是讲员工关系的,可见沃尔玛把员工关系放到何等重要的地位。说到导致沃尔玛公司成功的诸多因素时,山姆·沃尔顿本人认为:只有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按沃尔玛的说法,就是全体成员之间的“合伙关系”—才是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繁荣的真正秘密,才是沃尔玛一直以来能飞速发展的真正源泉。现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高级副主席唐·索德奎斯曾多次强调:“毋庸置疑,沃尔玛的成功是基于这样一种坚强的信念—让每一位员工实现个人的价值,我们的员工不应只是被视作会双手干活的工具,而更应该被视为一种丰富智慧的源泉。我们的同事创造非凡。”

(三)坚持以小城镇为主要目标市场的发展战略。沃尔玛不仅是一家从偏远地区小城镇发展起来的巨型零售商业,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避开大城市的战略。在沃尔玛创业初始,山姆·沃尔顿面对像西尔斯、凯马特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采取了以小城镇为主要目标市场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在别人忽略的小城镇开设大型的折扣商店。在小城镇开店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由于一般大型连锁公司忽视这些小城镇,因此沃尔玛难得遇上竞争对手,从而可得以一路顺利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凯马特是根本不屑于到任何一个人口少于5万人的小城镇去开店的,而山姆·沃尔顿的信条是即使在少于5000人的小城镇也照开不误。这些小城镇在全美多不胜数,其数量要比大中城市的数量多得多,而且大多数的小城镇都极具发展潜力,因此,沃尔玛实际上比那些走大中城市路线的竞争对手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沃尔玛高速发展的70年代和80年代,几乎所有的沃尔玛分店都开在人口几千到2. 5万以内的小镇口一般折价百货业公司认为,这么少人口的小城镇难以支持折扣店低价竞争所需的销售规模。但山姆·沃尔顿认为,只要商品价格确实低、品种确实多,就能吸引来周围几十英里范围内的居民。事实也确实如此。

另外,山姆·沃尔顿对商店选址也有严格要求,首先要求在围绕配送中心的600公里辐射范围内,把小城镇逐个填满后,然后再考虑向相邻的地区渗透。这样正好使沃尔玛避开了和那些强大的对手直接竞争,同时,抢先一步占领了小城镇市场,等到凯马特意识到沃尔玛的存在时,沃尔玛己经牢牢地在小城镇扎下了根,并开始向大城市渗透。

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发展初期的沃尔玛采取了以小城镇为主要目标市场的发展战略,才使得沃尔玛得以在零售业站稳脚跟。

(四)采用高新技术。搞好物流配送,严格控制成本,实现“天天平价”。沃尔玛在高科技和电子技术的运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始终在这一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计算机和通讯系统方面,沃尔玛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与休斯公司合作发射了一颗人造通讯卫星,先后投资近七亿美元,建成了全公司的计算机和卫星通讯系统,据说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计算机与卫星通讯系统,由此实现了全球联网。

沃尔玛在全球近8000家商店通过全球网络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所以,在沃尔玛的门市店,不会发生缺货情况。公司总部与全球各家分店和各个供应商通过共同的电脑系统进行联系。它们有相同的补货系统、相同的EDI条形码系统、相同的库存管理系统、相同的会员管理系统、相同的收银系统,这样的系统能从一家商店了解沃尔玛全世界的商店资料。科学技术为沃尔玛称雄世界提供了强大的保证。

沃尔玛拥有由信息系统、供应商伙伴关系、可靠的运输及先进的全自动配送中心组成的完整物流配送系统。沃尔玛在美国建立了70个由高科技支持的物流配送中心,所供应的分店都在一天车程或300英里范围内,各店85%的商品由配送中心直接供应,而一般竞争对手大约只有50%-60%,销售成本也因此要比零售行业平均销售成本低2~3个百分点。

(五)与供应商利益共享、共生共荣。沃尔玛始终把建立同供应商利益共享、共生共荣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沃尔玛公司的企业文化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同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通常,在零售商拼命压低商品价格的同时,制造商却在追逐着更高的价码,正是由于买卖之间的拉锯战,造成了产销双方关系的不畅。沃尔玛在改变这种长期固守的买卖关系中独树一帜。对供应商提供服务,这是沃尔玛要处理好的第二个外部关系(第一是与顾客的关系)。沃尔玛商品售价低廉,在订单上尽量争取低价位,但强调与供应商共同发展,都应有合理利润,并每月结款一次,这是其一;其二是强调与供应商信息共享。供应商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可以在沃尔玛的电脑系统里查到自己的商品销量、库存情况(对其他供应商保密),该资料细化到每一规格及不同颜色的商品的销售状况这对做到按需生产非常有利。

应该指出,工业社会发展到现在,零售商与供货商之间的关系将从互相制约、互有所图的关系向新型的互相合作、共生共荣的工商双赢的伙伴关系发展。零售商帮助供货商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需求,供货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生产,使产品适销对路。这种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利益,应该受到零售商和供货商的高度重视。

三、借鉴意义

篇(4)

论文摘要:现代市场 营销 不仅要求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通过合适的渠道使目标顾客易于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产品,而且还要求企业树立其在市场上的形象,加强企业与 社会 公众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工作,即进行促销活动。本论文就此先后叙述了超级市场和促销策略的相关理论,并论述了促销策略的会员制促销策略、折扣促销策略、广告促销等各种营销手段在超级市场上的现实应用,由此来阐明促销策略在现实零售业态上的实施状况。

abstract:modern marketing require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able products enterprises to develop an attractive price, through the appropriate channels so that the target customers need to get their products, but also establish its corporate image in the market to strengthen the business and the public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at is, for promotional activities. in this connection, this paper has described the marketing strategy of the supermarket and the relevant theory, and discusses the marketing strategy of membership marketing strategy, discount promotion strategy, advertising and other marketing promotions in the supermarkets on the reality of the application, thus to clarify the marketing retail business strategies in the real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

key words: supermarkets; promotion strategy; use

一、前 言

新 经济 形势下,整合营销 传播 中的促销策略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促销策略是能够使销售量在短期内达到最大化的有利工具,已成为产品与消费者沟通、有效扩大市场份额,压制竞争对手的重要方式。

科技的发展与产品更迭速度的加快,促销在整合营销传播的位置已渐成上升趋势,成为商家在商业战场上的贴身卫士。

今天市场上的促销虽然在形式与内容不断花样翻新,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促销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翻新并不意味着进步。今天的市场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沿用昨天的招式与方法,要么达不到最佳效果,要么被消费者冷落,令企业错过最佳市场机会,陷入困境。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当代各种促销手段在超级市场上的应用,看看可否引起我们策略性的思考。

(一)超级市场的理论综述

1、超级市场的来源

超级市场一词来源于英文supermarket,常简称超市,是指以顾客自选方式经营食品、家庭日用品为主的大型综合性零售商场,是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主要的商业零售组织形式1930年8月,美国人迈克尔·库仑(michaelcullen)在美国纽约州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金库仑联合商店。

2、超级市场的特点

超级市场最初经营的主要是各种食品,后来经营范围日益广泛,逐渐扩展到销售服装、家庭日用杂品、家用电器、玩具、家具以及 医 药 用品等。超级市场有一定的规模,商品品种齐全,以食品为经营重点,基本上满足食品购买者一次购齐的要求;采取开架自选、自我服务、一次绪的售货方式;廉价销售,商品周转速度快;店址主要设在居民住宅区或郊区;超级市场广泛使用 电子 计算机 和其他现代化设备[1]。超级市场一般在入口处备有手提篮或手推车供顾客使用,顾客将挑选好的商品放在篮或车里,到出口处收款台统一结算。

(二)促销策略的理论综述

1、促销的概念

促销策略是促进产品销售的简称,是指企业通过人员和非人员的方式,沟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引发、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兴趣,使其产生购买行为的活动[2]。促销对企业营销的功能主要有传递企业市场产品信息、诱导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消费需求、稳定并进一步扩大企业产品销售等等。 

2、促销策略的目的

(1)零售业竞争日趋激烈的需要。近年来,零售业发展迅猛,各大零售公司连锁分店不断开业,各竞争对手间的差异相对缩小,竞争日趋激烈。

(2)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公司的发展依赖于销售;某一产品在某销售点 业绩越好,市场地位越巩固,供应商越多支持,反之亦然。

(3)树立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美誉度的需要。通过促销活动,加强与社区消费者的感情交流。通过促销活动,树立企业真正让利于民的良好形象,最终目标就是影响促销对象的行为 

3、促销策略的种类

促销策略是在分销基础上的市场营销活动。它的使命是配合分销渠道,运用一些特殊手段大力促进产品销售。它的内容包括促销组合、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以及 公共 关系等。

企业促销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整体行为,不是孤立的、零碎的四处出击,而是各种促销手段组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互相配合运用、加强效果,同时,不同的企业依据不同市场情况也可适当选择、互相搭配促销手段进行促销[2]。

二、促销策略在超级 市场 上的应用

(一)超级市场的会员制促销

会员制的主要目的是保住老顾客。国外的仓储商店及较大型的超级市场等,往往采用会员制促销办法。当消费者向商店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或年费后,便成为该商店的会员,在购买商品时能够享受一定的价格优惠或折扣。

1、公司会员制

消费者不以个人名义而以公司名义入会,商店向入会公司收取一定数额的年费。这种会员卡适宜于入会公司内部雇员使用。在美国,日常支付普遍采用支票,很少用现金结算,故时常发生透支现象,所以实际上,公司会员制是入会公司对持卡人购

2

买的一种信用担保。公司会员制的会员在购物时可享受10%一20%的购物优惠和一些 免费 服务项目。非会员购物时不能以个人支票支付,只能用现金结算。

2、终身会员制

消费者一次性向商店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成为该店的终身会员,可长期享受一定的购物优惠,并且长年可以得到店方提供的精美商品广告,还可以享受一些免费服务,如电话定货和免费送货等[3]。

3、普通会员制

消费者无需向店方缴纳会费或年费,只需在商店一次性购买足额商品便可 申请 到会员卡,此后便享受5%一10%的购物价格优惠和一些免费服务项目。

4、内部信用卡会员制

适合于大型高档商店。消费者申请某店信用卡后,购物时只需出示信用卡,便可享受分期支付贷款或购物后15—30天内现金免息付款的优惠,有的还可以进一步享受一定的价款折扣[3]。

(二)超级市场的折扣促销

折扣促销的主要目的是开拓新顾客。商店在经营时,往往对顾客实行一定程度的价格优惠或贷款折扣来招徕生意,主要包括:

1、供应商折扣

供应商在一些指定的零售商店或超级市场出售的商品包装上贴上特殊优惠或折扣标志,顾客在购物时只需将其取下并寄送至指定地点,一段时间后便会收到供应商寄来的可兑现的一定折扣额的支票。

2、批量折让

批量折让是指生产企业与中间商之间或是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按购买货物数量的多少,给予一定的免费的同种商品。例如每购买十箱某种商品,即无偿赠送一箱的作法,就是批量折让。批量折让的目的是激励中间商增加购买量。 

3、优惠券

零售商在商店入口处放置或在报刊上刊登购物优惠券,顾客只需持券前往购物,就可享受一定价格优惠。有的零售商为了扩大销售,甚至将优惠券送到顾客家门口或投入其信箱内。

4、附赠商品

常见于食品超级市场。商店根据顾客当天购物的金额,分送不同等级的礼品。

这种附赠品一般价格都较低,但却很实用,如茶杯、碗碟、衣架、卫生纸、盒装鸡蛋等。对一些购买贵重商品或金额较大的顾客,零售商便相应赠送一些价值较高的商品。

5、购物印花票

顾客每次购物,都会得到一张打印成印花票形式的付款凭证,顾客如果把这种印花票积攒到一定数量或一定金额,便可以得到商店一定的折扣或回赠礼品.这种形式主要是用来吸引长期回头客[4]。

6、联合折扣

零售商与其它行业如餐旅业、娱乐业、洗车业等联合开展的一种促销活动。顾客购物时,会得到商店赠送的小票,凭小票就可以在该零售商与其它行业结成的联合体内享受购物折扣或接受优惠服务[4]。

(三)超级市场的广告促销

广告促销是借助于报纸、杂志、广播、 电视 等媒介物体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的,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不需要多少 人力 ,广告是超级市场促销的重要手段。

1.通过广告媒介树立超市独特形象

(1)借助电视、电台、报纸等大众 传播 媒体,推广公司的总体形象,使消费者对超市产生认同感,并激发其购物兴趣。

(2)利用超市的“看板”诱导顾客。

(3)将公司的配货车装饰成商用宣传车,使之发挥流动广告的作用。

(4)开发自设产品系列,如香港的百佳超市将其销售产品命名为“百佳牌”,这对于树立独特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5)组织社区活动,与社区内的居民、厂商、 社会 机构保持经常的沟通,以建立和维持相互间的良好关系。扩大超市在社区内的影响。

2、运用其它广告形式

除了报纸、 电视 等主要广告媒介外,还可运用店头广告、表演性广告和口传信息等多种广告形式:

(1)店头广告,就是在商店内及店门口所制作的广告。一般可分为立式、挂式、

4

柜头用式、墙壁用式4种。这种广告在国外简称为pop,虽然产生的时间不长,但 是使用得已相当普遍了[5]。它的优点主要有:

① 有利于美化店容店貌,吸引顾客前来光顾;

② 可以提醒消费者购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上获得信息的商品,两者配合使用,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 广告宣传的对象广泛;不论 文化 程度高或低,消费者经过商店都能见得到、看得懂,是大众化的广告;

④ 保存的时间较长,有利于加深消费者的印象;

⑤ 能起到无声推销员的作用,激发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劝导消费者购买。

(2)表演性广告,就是教会消费者使用新产品的广告,是最能打动消费者心的广告。它的优点主要有:

① 表演性广告形式生动、活泼,能够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

② 面对面地说服消费者,容易使消费者产生亲近感,对广告的内容易于接受;

③ 当众表演,消费者能亲眼看到操作表演的结果,可以增强对新产品的信任感。

④ 新产品是消费者还不熟知的产品,只有让消费者懂得使用方法,新产品才能普遍被消费者所采用。表演性广告正好能教会消费者如何使用新产品[4]。

(3)口传广告,就是消费者无论购买了一种好的商品,或不好的商品,都会去向别人讲述这件事,并用自己的感情去影响别人,这就是口传广告。促进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义务广告”是正面的“义务广告”,阻碍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义务广告”是负面的“义务广告” [5]。商店要争取顾客,扩大销售,在激烈的 市场 竞争中站稳脚跟,应当积极地扩大正面的 “义务广告”,消除负面的“义务广告”。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①寻找出每种商品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设法摸清这些人的特点,投其所好,对其实施重点销售攻势。要通过他们的采用,影响更多的人采用

②拿出价廉物美的商品来。消费者同别人谈起购买的商品时,不外乎是质量和价格两个方面。质量好且价格低廉就褒,质量差而价格高昂就贬。因此,只有商品质优价廉,才能使消费者觉得购买的商品合算,才会乐意去做正面的“义务广告”,招引别人也来购买。

③提供优良的服务。商店的购物 环境 优美、服务项目多、服务态度好,就会在顾客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商店的名声就会传扬出去。谁传扬出去的?就是曾

5

在这里得到了优良服务的顾客传扬出去的。因此,商店一定要与顾客保持友好关系,这是为了一方面吸引顾客下次再来,另一方面让这些顾客去为商店做正面的 “义务广告”。

(四)超级市场的节日促销

每当节日到来之前,超级市场的促销活动进入,各种促销办法应运而生。其主要节日促销策略有(以漳州超市为例):

1、精心布置“陷阱”

国外消费者杂志有关超级市场各种促销手法的报道显示,除了大量刊登广告及广设分店吸引顾客之外,店铺内还十分注意货品的包装摆设,展开特价告示牌以及给顾客送礼品。

大型超级市场广设分店,可以造成轰炸式的宣传效果。每当你想购物时,脑海里就会出现这些超级市场的名称。

步入超级市场,更是“草木皆兵”,店铺内贴满不同颜色的告示,显示某种货品以特价发售,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即使你本来并不想购买某种物品,但基于人皆有之的“贪便宜”心态,也会认为是天赐良机,于是便可能大量购买。同时,超级市场货品价格每每渗入2、7、8、9等所谓“神奇数字”,使消费者对货品的售价产生一种错觉[4]。

此外,店铺推出特惠包装、散装食品,以迎合消费者预期物价上涨的 心理 。奉送赠品、代用品或抽奖等,虽是常有的陈年“招式,但效果依然良好。

此外,超级市场还有许多增加顾客对货品购买欲的招法。比如,有的将最能吸引顾客的特价商品置于远离入口处或收款处的地方;以延长顾客在市场逗留的时间,待顾客找到特价商品时,可能已“顺道”购买了很多并非特价的商品。又如,将一些利润较高的商品放在与视线平行高度的货架上,借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甚至在收款机前摆放零食,以刺激消费者购买。

2、以特价为“诱饵”

目前,漳州市几大超级 市场 经常会在报上大做所谓“特价周”的广告。用100种比市价便宜一至两成的“特价货”引诱顾客。遇上冬至、五一、元旦和春节等大节,更是加大宣传。比如,他们将原价20多元一件的商品减至19.9元,使人产

6

生10几元比20几元便宜得多的错觉。

一位在新华都超级市场工作的陈小姐透露,一些超级市场集团有专门部门设计特价货的陈列。以新华都为例,他们将最吸引人的 “特价货”放置在市场入口特设的第一组陈列架上,其余的“持价货”,则分布陈列在店内各处,务求使顾客走完市场一周,才能全部看完市场推销的“特价货”。

3、从供应商那里要“特价”补偿

由于超级市场的货品一般都是直接从供应商那里进货的,他们在大量进货时已经有折扣,因此,超级市场的货品比一般零售店可便宜5%一10%。这一差价,可供超级市场作为“特价”优惠。然后用特价“请君入瓮” [5]。

特价货大部分是无利可图的,但由于供应商必须给市场支付一笔钱作为每周特价货的广告费和市场内的陈列费,特价费“曝光率”愈高,收费亦相应提高。同时,供应商还会给超级市场提供一个其它商店无法得到的折扣。这样一来。超级市场所谓的“亏本大拍卖”,其实是不会亏。

4、店内有奖销售

有奖销售是最富有吸引力的促销手段之一,因为消费者一旦中奖,奖品的价值都很诱人,许多消费者都愿意去尝试这种无风险的有奖购买活动。在中国, 法律 规定有奖销售的单奖金额不得超过五千元。除了即买即开的奖品外,为了提高有奖销售的可信度,抽奖的主办单位一般都要请 公证 机关来监督抽奖现场,并在发行量较大的当地报纸上刊登抽奖的结果。

(五)超级市场的网络促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快速发展,网络在超级市场上的运用越来越广。促根据网上 营销 活动的特征和产品服务的不同,结合传统的营销方法,作者 总结 出以下网上促销策略。

1、网上折价促销

折价亦称打折、折扣,是目前网上最常用的一种促销方式。因为目前网民在网上购物的热情远低于商场超市等传统购物场所,因此网上商品的价格一般都要比传统方式销售时要低,以吸引人们购买。由于网上销售商品不能给人全面、直观的印象、也不可试用、触摸等原因,再加上配送 成本 和付款方式的复杂性,造成网上购

7

物和订货的积极性下降[6]。而幅度比较大的折扣可以促使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的尝试并做出购买决定。

2、网上变相折价促销

变相折价促销是指在不提高或稍微增加价格的前提下,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数量,较大幅度地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由于网上直接价格折扣容易造成降低了品质的怀疑,利用增加商品附加值的促销方法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3、网上赠品促销

赠品促销目前在网上的应用不算太多,一般情况下,在新产品推出试用、产品更新、对抗竞争品牌、开辟新市场情况下利用赠品促销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促销效果。赠品促销的优点:可以提升品牌和网站的知名度;鼓励人们经常访问网站以获得更多的优惠信息;能根据消费者索取增品的热情程度而总结分析营销效果和产品本身的反应情况等。

4、网上抽奖促销

抽奖促销是网上应用较广泛的促销形式之一,是大部分网站乐意采用的促销方式。抽奖促销是以一个人或数人获得超出参加活动成本的奖品为手段进行商品或服务的促销,网上抽奖活动主要附加于 调查 、产品销售、扩大用户群、庆典、推广某项活动等。消费者或访问者通过填写问卷、注册、购买产品或参加网上活动等方式获得抽奖机会。

5、积分促销

积分促销在网络上的应用比起传统营销方式要简单和易操作。网上积分活动很容易通过编程和数据库等来实现,并且结果可信度很高,操作起来相对较为简便。积分促销一般设置价值较高的奖品,消费者通过多次购买或多次参加某项活动来增加积分以获得奖品[6]。积分促销可以增加上网者访问网站和参加某项活动的次数;可以增加上网者对网站的忠诚度,进提公司的知名度等。

6、网上联合促销

由不同商家联合进行的促销活动称为联合促销,联合促销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起

8

到一定的优势互补、互相提升自身价值等效应。如果应用得当,联合促销可起到相当好的促俏效果,如网络公司可以和超级市场联合,以提供在网络上无法实现的服务[6]。

三、结  语

在当今市场营销活动中, 管理 者可谓是见仁见智。但不管如可,成功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需要企业对其产品制定适当的价格、选择合适的分销渠道,而且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企业产品促销。不管是超级市场还是其它零售业态在其从事市场营销活动中要想取得成功的营销业绩,除了要具备高素质的销售团队、完善的分销渠道以外,还应正确制定并合理运用促销策略,这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并获得较好 经济 效益的必备要素。

参考文献:

[1] 肖怡.零售学.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7.3

[2] 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 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10

[3] 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m].华夏出版社,2003.3

[4] 陈榴.超市促销策划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09

篇(5)

按照2001年我国的“入世”承诺:到2004年12月11日,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允许外资在批发和零售企业控股。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使得外资零售业巨头在投资策略上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据有关统计显示,沃尔玛2008年我国新开30家门店,截至2008年11月,沃尔玛已经在我国拥有217家门店。作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零售巨头家乐福,计划2009年将在我国内地新开门店28家,超过去年的22家。同时,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跨国大型零售商在华发展的不断加速,零售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外资跨国零售商不仅在我国的中心城市扮演着主角,而且还逐渐向二、三级城市推进,外资零售业所到之处,国内商家无不受到巨大震荡,一些企业甚至倒闭,我国的本土零售企业全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商务部商业改革司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零售业与国外零售业相比,在快速扩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技术能力、财务运作能力、品牌价值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我国零售业的毛利率约为10%,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毛利率相比差距明显,这使得我国零售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困境中举步维艰。面临外资零售业的咄咄逼人之势,为了求生存、谋发展,越来越多的我国零售企业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过去以县城和县级市、乡镇市场、部分发达地区农村市场为代表的三、四级市场。由于当前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资本、成本、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与外资零售巨头相比,存在短期内难以弥补的巨大差距,在此情形下,为避开正面交锋,占领县镇市场空档,通过低成本迅速扩张,积蓄实力,积累开拓县镇市场的经验,将为我国民族零售业在未来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坚实基础。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分析现阶段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零售业拓展县镇零售市场的思路,随后回顾了我国县镇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采用迈克·波特的“五力模型”对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展开论述。

1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分析

1.1发展现状

1.1.1中国零售业面临的市场环境

首先,我国零售业的整体规模和单店规模偏小,各项成本都较高。目前来看,国内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过高的运营成本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因素是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高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而且,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了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然而,外商零售企业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

其次,我国零售业业态层次不齐。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我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世界零售企业50强中,已有80%在中国“抢滩登陆”。外国零售企业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强大的采购能力、物流配送和信息管理水平,这些都是我国零售企业短期内难以赶上的。再加上一些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和地方利益考虑,在多方面给外资零售企业以宽松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这些都加大了竞争的差距。我们必需积极应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和促进我国零售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1.1.2中国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业之间的差距

我国零售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差距也不断显现出来。国内有专家认为,我国零售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50年左右,即我国当前零售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方式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水平。具体来说,我国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模上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门店的经营规模差距;另一个是在连锁经营条件下公司整体的经营规模差距。总的来看,目前我国零售业较之国际零售业巨头在这两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当前中国零售10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2007年沃尔玛的销售额为3788亿美元,而中资零售业排名第一的上海百联的销售额仅为871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沃尔玛12天的销售额。

第二,企业经营上的差距。近几年来,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而平均纯利率水平不到2%(我国500强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47%,前100强的平均利润率也仅为2.56%);而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10%左右,但纯利却有3.4%。尽管国外零售企业人工成本较高,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却使其成本远远低于我国。同时,国内零售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配送中心和信息系统,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据统计,目前我国连锁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多数企业的集中配送率仅达到30%,配送的不规范将使规模效益很难发挥出来。

第三,信息化程度上的差距。我国零售业市场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是信息能力差,企业普遍缺乏信息专业人员。日本的7-11便利店,每年花在员工教育训练和开会,用于信息沟通上的费用高达3亿日元左右。在沃尔玛,企业拥有全美国最大的卫星通讯系统,全球的几千家门店的商品通过全球网络可在1小时之内全部盘店一遍。有近1900多名信息工作人员,管理着企业庞大的信息流,一个信息工作人员通过对信息的应用和处理,管理着相当于一亿多美金的生意。

第四,管理水平上的差距。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第五,营销方式上的差距。我国零售业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

第六,技术上的差距。进入国内的外资零售业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息系统,像深圳的沃尔玛使用的卫星通讯网络,把在中国的连锁店也纳入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网络中,提高了竞争能力。我国零售业与国外先进的零售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硬件上看零售业使用计算机的普及率不高;从软件上看,采购技术、物流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运用效率也不理想。如我国商品的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30%,商品配送的差错率却是发达国家的数倍。

第七,目标市场定位上的差距。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很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1.2存在的问题

1.2.1规模结构不合理、商场集中度低

从进入二十一世纪开始,在高利润的动下,大型零售企业出现了各种所有制、各部门多元投资的局面,全国许多地方相继建成了一批大型百货商店。特别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建成开业的大型百货商店就有很多,待建和准备开业的也大有存在,大大超过了城市居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仅如此,各大型零售商场之间盲目追求单体规模的扩大,竞相上档次,搞豪华装修,造价过高,成本增大,致使巨额投资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收回。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结果是市中心客流量减少,购买力分流,出现了有场无市、店多客少的现象,使得大型零售商场的经销能力难以充分展开,投资、设施和人员处于闲置状态,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这表明,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低,过度竞争现象严重,尚未形成大型零售企业支配零售市场的格局。

1.2.2经营方式缺乏竞争力

在我国,大型超市、便利店、仓储会员店、专业店等逐步成为主流,连锁经营方式也逐渐在零售业中被广泛采用。但目前来看,并没有哪家企业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哪一家企业创造出独特的经营和管理方式。零售业还缺乏现代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管理水平较低,员工缺乏培训,整个行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管理上缺乏一贯性,服务上缺乏一致性,企业也就缺乏相应的形成差别化的有效措施。

1.2.3资本、人才资源匮乏

资本是企业实施扩张战略的第一要素,没有资本的扩张无疑于竭泽而渔、饮鸠止渴。对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巨头以及华联、物美等内资零售大鳄来说,其全国扩张之路,要么拥有企业集团的雄厚实力,要么依靠自身多年的资本积累,为其扩张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支撑。而这一切对于区域性零售企业来说都是一件“遥不可及”奢望,没有雄厚资本支撑的盲目扩张最终只能导致失败。

零售行业人才的匮乏有着时间上和理论上的必然。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无论在发展舞台,还是薪酬方面,相对于零售巨头来说都缺乏吸引力;同时,零售企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大多数区域零售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无论从行业还是具体到企业,区域零售企业的全国扩张都面临着人才“瓶颈”的制约。

1.2.4产品差别缺乏

目前,国内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费重点已逐步从单纯的物质消费转为物质、时间、空间、服务和附加值的综合消费,顾客不仅要求购物方便,一次购齐所需商品,而且对同一类或同一种商品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零售企业在商品种类、档次、柜台陈列、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从目前我国零售业的情况来看,大型零售商场功能单一,档次相同,重复建设,相互模仿,店址选择过于集中城市繁华地段,市场定位雷同有余而特色不足,与逐步发展起来的连锁店、超市、专业店等新型业态形成结构重叠,难以通过产品差别、服务差别和企业形象差别吸引广大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区域内的大型零售商店只能采取低水平竞争手段,竞相降价销售,想方设法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致使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过度竞争加剧,一方面造成流通资源的浪费和规模不经济,另一方面又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1.2.5配送中心建设滞后

目前,企业自身的物流设施受传统经营方式影响,致使配送中心建设滞后,缺乏高效率、合理布局的物流配送设施。由于受物流规模的限制,致使企业组织配送商品的能力不足,配送品种不全,同时,由于区域利益的分割,有些商品的跨区域配送也受到限制,导致进货价格不统一,进货质量没有保证,中间环节增多,达不到最低的进货成本,不能实现企业最优效益,不仅提高了连锁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也给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1.2.6进入壁垒低

由于零售企业的规模弹性较大,既有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也有几平方米的小店,潜在进入者很容易筹集到进入零售业所需的创始资本,使新企业进入零售业的规模经济壁垒较低。在目前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的环境下,新企业不难组织到货源,与原有企业相比,新企业在寻找供应者、签约、履约等方面所发生的相对交易费用并不大。而且由于零售企业的经营技术比较简单,新企业容易招收到商业服务人员,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即可胜任各项工作,这意味着新企业进入零售业的相对费用壁垒并不高。零售企业一般都能采购到不同质量、档次、性能和款式的商品。这就使零售企业间的产品差异较小,新企业进入零售业所面临的产品差异壁垒较低。

1.3积极拓展县镇零售市场

目前,我国城市零售企业竞争激烈。2004年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后,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连锁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并主要集中在经济中心城市。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球50多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80%在中国“抢滩登陆”,对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形成渗透和吞并之势。他们利用自身巨大的规模经济优势、强大的全球采购系统、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在我国开展了选址开超市、低价采购商品和设立配送中心等经营活动,不断抢占我国市场份额,对我国的零售企业造成严重威胁。

然而,它们大都将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沿海城市,而对我国一些县镇却无暇顾及。其实,我国县镇零售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县及县以下为24867.4亿元,占32.54%;县以下为16389.5亿元,占21.45%,较上年同比增长12.3%。这一方面表明70%以上的农村居民(含县、镇)仅消费30%左右的社会消费品,另一方面,每年12%以上的增长令人欣喜,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县镇零售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我国县镇零售业市场早就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加大开拓县镇零售业市场的力度,不仅能够为许多工业产品提供销路,而且能够扩大国内需求,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长远利益考虑,在保存城市市场已有实力的同时,将战略重心从城市撤退到周边县镇,走县镇包围中心城市的发展道路,在县镇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不失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

2中国县镇零售业发展现状分析

2.1发展现状

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县镇零售业发展迅猛,2008年我国县镇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消费品零售额的36%左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县镇的人口(包括农村人口)占了70%以上,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县镇零售市场蕴藏着巨大地潜力,商业的发展空间也非常广阔。

从零售业态来看,目前我国县镇市场的零售业态主要有:小商铺、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综合性商品零售市场等几种形式。从经济成份来看,我国县镇零售市场上主要有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等。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县镇零售市场上已越来越少,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仅在沿海发达的一些县镇存在,而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占绝大多数。

2.2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的情况下,我国县镇零售商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以供销社为主体的商业体系。但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县镇零售商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供销社已被专卖店、超市、综合性市场等零售商业业态形式所取代,国有经营为主已转变为以个体经营为主。我国县镇零售商业在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可以用“小、乱、低、差”四个字来概括:小,是指市场容量小,企业规模小,市场流通半径小,商品品种少;乱,是指流通秩序乱,进货渠道乱,管理混乱;低,是指经济效益低,产品质量低,商品科技含量低;差,是指竞争能力差,融资功能差,售后服务差,现代化管理手段差。除了具有我国零售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外,我国县镇零售业的缺陷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1市场发育不平衡

从全国县镇零售市场来看,区域间县镇零售市场发育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零售网点多、发展快、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大。据国家统计局普查资料显示,东部地区零售企业单位数占据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达61.8%,从业人数占59.1%,而中、西部地区零售企业单位数分别占22.6%和15.6%,从业人数则为26.5%和14.4%。

2.2.2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

由于很多的县镇发展的较早,在商业的布局上没有统一的规划,所以县镇零售商业的网点普遍零乱,随意性较大,各种商业网点交叉分布,整体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特别是一些小商铺任意开设,只要是临街门面就开设小商店的现象特别严重。

2.2.3经营理念落后,缺乏竞争意识

事实表明,我国县镇零售业的经营理念较为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坐店式经营,没有竞争意识。尽管能够感觉到同行竞争激烈,但基本上没有经营者会因为竞争采取应对做法和措施,主动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更少。能够真正地树立为顾客着想,为顾客提供方便的商业更是凤毛麟角。

2.2.4规模偏小,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县镇零售商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单体分散经营的零售主体所占比重较高。虽然目前在城市零售业中发展较快的连锁超市在县镇也有所发展,但数量还不是很多,占县镇零售商业的比例还比较低,经营规模也小,经营的商品品种、规格等也不齐全。许多连锁店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而连锁的核心——“统一采购和配送”至今尚未完成,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零售业态的健康发展。此外,我国县镇零售业从设施到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低且进展缓慢。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县镇流通产业的核心技术、物流和信息设备都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2.5经营大众化,缺乏经营特色

纵观我国县镇零售业的经营情况,从经营的商品品种、经营方式、经营手段和经营策略等方面都趋于大众化,缺乏经营特色。他们大都不能够根据当地县镇的特点和县镇居民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开发特色商品,不能开展有效地价格策略、促销活动规划、商品陈列技术及卖场气氛的营造等营销策略。尽管有些零售业经常开展各种促销活动,但由于促销手段单一,少有变化和缺乏对促销活动的有效整合,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2.2.6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

我国县镇零售业从业人员多数为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他们缺乏经商所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顾客的心理、顾客的需求、顾客的价值一概不知,习惯于在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行为中,赚取必要的利润,不可能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零售商业的社会功能、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无法实现。

2.2.7商品价格普遍偏高

由于我国县镇零售业进货渠道基本上是从县城或中小城市的批发商或商进货,加上运费后进货成本增加,使得投放到县镇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普遍偏高,越偏僻的县镇价格就越高。

2.3对策分析

2.3.1县镇零售企业方面

从县镇零售企业方面来说,首先要根据当地县镇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县镇特色的零售业态,其中主要是发展实际意义上的县镇连锁超市,而不是当前我国县镇零售市场所表现出的表面连锁而实质上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的“伪连锁”超市形式。连锁超市是一种新型的零售业态,它以自助的销售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低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我国城市市场已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然而在县镇市场上却并不多见,从我国县镇当前的需求情况、消费特点及消费水平上来看,在县镇发展连锁超市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不仅能够为县镇消费者提供价廉的商品,而且能够杜绝假冒伪劣商品。

其次,县镇零售企业要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由于收入和发展前景等原因,很多人不愿意到县镇工作,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县镇零售业发展的瓶颈。人才的缺失不仅影响连锁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前景。为此,县镇零售企业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引进,用待遇吸引人才,用环境留住人才,只有这样县镇零售企业才能够正确、快速的发展。

再次,县镇零售企业要学会运用正确的竞争和营销策略,包括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提供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加强促销工作,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加强成本管理,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争强自身的竞争力等。

2.3.2县镇政府方面

地方县镇政府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发展县镇零售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零售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竞争和营销策略来满足县镇消费者的需求,而且更需要当地县镇政府在宏观上以提高县镇居民及农民的收入、改善县镇基础设施和规范零售市场为中心,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支持、引导与规范县镇零售市场。

另外,县镇零售业的辐射范围不仅仅是县镇居民,还包括了广大的农村消费者。由于农村的零售业不发达,无法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农民往往愿意到县镇一次性购买大量的日常用品和农机用品。这部分的消费者也是县镇零售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因此,地方县镇政府应该进行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农民增收,同时还要通过信息指导、市场拓展等方式让农民致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县镇零售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3中国县镇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分析

现代零售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零售企业战略环境的范围很广,既有社会的因素,又有经济的因素。但是,企业内部所面临的一个直接环境因素就是企业所在的行业。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0年提出的“五力模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行业的竞争特点。对于中国县镇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的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五力模型”进行分析。

3.1模型介绍

波特的“五力模型”(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又称为波特竞争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依据波特教授的观点,一个行业的激烈竞争不是事物的巧合,其根源在于其内在的经济结构。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波特的“五力模型”可表示如下图1所示:

图1 波特“五力模型”

3.2竞争格局分析

3.2.1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

零售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既有合作的一面,也有竞争的一面。上游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决定了其对零售企业的压力大小,也影响着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影响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供应品对零售企业的重要程度;供应品的可替代程度;零售企业对供应商的重要程度;供应品的差异程度和零售企业的转换费用等。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影响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进货渠道杂乱,主要是从县城或中小城市的批发商或商进货,而且各零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偏低,除了某些稍有规模的零售企业外,在县镇零售市场上,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显然高于零售企业。

3.2.2下游购买者议价能力

下游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对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购买者通过压价和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现有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影响购买者议价能力的因素如下:

第一,消费者的集中程度。零售业的消费者多而分散,从单一购买行为和购买数量来看,其对零售企业施加的压力较小。然而,由于零售业的重复购买行为较普遍,因此从整体购买行为和数量来看,分散的最终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的压力仍然是很大的。

第二,消费者的转换费用。转换费用是消费者购买行为从一家企业转向另一家企业所需支付的费用。转换费用大,消费者对商品的挑选余地就小,施加的压力也小。由于零售业其经营的实体产品在正常市场状态中完全可以从厂商和批发商那里购得,因而各个零售商经营的商品雷同现象比较明显,这就使得消费者可以就同一种商品进行各方面的比较、挑选,转换费用很小,对零售企业的压力也就很大。

第三,消费者掌握信息的程度。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了解的信息越多,其选择余地就越大,对零售企业形成的竞争压力也就越大。随着传媒的发达,以及各厂商为推销商品不遗余力地开展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使得消费者获得和掌握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

第四,商品的供求关系。供大于求时,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就强:供小于求时,购买者的议价能力相对来说就较小。

然而,从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现状来说,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得具体到相应的零售企业,对于不同的零售企业来说,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各不相同,从而各零售企业的竞争能力也不同。

3.2.3潜在进入者的竞争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也是影响零售企业竞争格局的又一因素,其中,进入壁垒对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起决定作用。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壁垒、相对费用壁垒、产品差异壁垒和行政法规壁垒等。

第一,规模经济壁垒。零售业的规模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零售业的规模化表现在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分销、研究与开发等。与生产行业有所不同的是,规模化的趋势在零售业中受到了某种限制,从需要和可能这两方面来讲,都不可能在每个居民点上设立一家较大规模的商店。消费者习惯于某购物场所,除了商品价格、服务质量上的因素外,还有购物的方便程度。这决定了零售商店必须是大中小型相结合的多重结构,是规模大小与所在区域居民消费数量相匹配的网络体系。因此,具有某些特色和某些方面优势的小型商店同样可以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由于零售企业的规模弹性较大,既有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也有几平方米的小店,潜在进入者很容易筹集到进入零售业所需的创始资本,从而使使新企业进入零售业的规模经济壁垒较低。

第二,相对费用壁垒。在目前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的环境下,新企业不难组织到货源,与原有企业相比,新企业在寻找供应者、签约、履约等方面所发生的相对交易费用并不大。而且由于零售企业的经营技术比较简单,新企业容易招收到商业服务人员,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即可胜任各项工作,这意味着新企业进入零售业的相对费用壁垒并不高。

第三,产品差异壁垒。零售企业一般都能采购到不同质量、档次、性能和款式的商品。这就使零售企业间的产品差异较小,新企业进入零售业所面临的产品差异壁垒较低。

第四,行政法规壁垒。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或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企业进入特定行业,从而形成行政法规壁垒。由于零售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投资较少、见效快,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劳动就业,通常支持新建零售企业,这就使行政法规壁垒较低。

3.2.4替代品的威胁

对于县镇零售企业来说,来自替代品的威胁是指那些提供与零售业相似产品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某类零售业的行业、组织或个人,主要包括饮食业、宾馆业和批发业等三个方面。

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策略。首先,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消费者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其次,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其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消费者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

3.2.5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影响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竞争程度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竞争者数量与实力的扩大加剧竞争程度。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县镇零售业发展迅速,出现前所未有的多种所有制、多业态、多种经营方式一齐发展的态势,超市和连锁超市也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各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缺乏竞争意识,这些都影响到了行业内的竞争程度。

第二,竞争方式带来的威胁。商业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形式。从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现状来看,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商战似乎与相应的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相适应,在某种意义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战略角度来看,我国县镇零售市场在面临布局不合理,经营者各自为利的情况下,出现了无序、短期、非规范化、恶性的降价循环,最终会削弱企业以质量、环境、服务、信誉为特征的非价格竞争的有序发展。

第三,产品特色与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如果零售企业提供的产品缺乏特色,消费者从一个企业转换到另一个企业消费时的转换成本就较低,则竞争就比较激烈。

第四,退出壁垒。退出壁垒越低,行业内的竞争程度就弱;如果退出壁垒较高,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继续留在行业内,自然会加剧行业内的竞争程度。就我国县镇零售业的现状来说,较大型的零售企业的退出壁垒较高,而小型的零售企业的退出壁垒则较低。

3.3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外资大型零售企业大举进入我国零售市场,对我国零售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当前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资本、成本、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与外资零售巨头相比,存在短期内难以弥补的巨大差距,因此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思路之一就是积极拓展我国县镇零售市场。

随着拓展我国县镇零售市场力度和深度的加大,将对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具体来说,随着我国零售业向县镇市场发展,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可能会减弱、下游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可能会增强、潜在的进入者将会增多、替代品的威胁将会增强、行业内现有的竞争程度也会加剧。这五个方面的综合力量最终将决定我国县镇零售企业新的竞争格局。

4中国县镇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4.1现有主要发展模式分析

现阶段我国县镇零售业主要存在五种发展模式,即:小型杂货店模式、流动商贩模式、定期集市模式、专卖店和部分小规模的连锁超市模式。

4.1.1小型杂货店模式

自从供销社改制之后,小型杂货店模式在县镇、农村纷纷涌现。经营小店的家庭通常把它作为一项副业,为县镇居民提供烟、酒、糖、茶等日用商品。这些小型杂货店大部分都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只是进城采购一些相对廉价的商品,然后加价卖给居民。这一模式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商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其次是无法保证商品的连续供应,经营者考虑到需求量和进货成本,往往在某种商品售完后不能及时充货;再次是商品种类很不齐全,经营者一般只会采购一些最为常用的日用品,从而降低储藏成本、提高经济利润。

4.1.2流动商贩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经营者用汽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把商品运送到居民家门口进行交易的一种零售模式。这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存在商品质量差和种类少等问题,并且流动商贩之间由于价格问题易产生矛盾,形成恶性竞争。

4.1.3定期集市模式

县镇居民的大部分购买需求是通过集市模式实现的。在固定的时间设立集市,附近县镇的居民都会前来进行商品交易。定期集市模式的商品较以上两种模式来说是比较齐全的。但定期集市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是道路交通不便,给消费者带来购物成本,不能提供便捷的服务;其次是恶劣天气将导致集市无法正常举行,居民的购买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4.1.4专卖店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卖店在我国县镇得到了发展,但总体来说,由于我国县镇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观念的限制,再加上专卖店的商品普遍较贵,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县镇零售市场上,专卖店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4.1.5小型连锁店模式

一些中小型企业已经将眼光投向了广大的县镇三、四级零售市场,在县镇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初步具备连锁经营特征的中小型超市,从而构成了县镇零售业中一支新兴的力量。例如,河南省汝阳县大千元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月,是工会系统帮扶支持下创办的职工创业基地,在县总工会的大力扶持下,企业秉承“以服务求生存、靠政策求发展”的经营理念,坚持求真务实,奋力拼搏,经过近年来的艰苦创业,公司逐步发展壮大,规模由最初开办的一间服饰专卖店发展到目前拥有现代化经营水平的三家大型超市,经营面积由最初的几十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余5000平方米,员工由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目前的200余人。2004年4月汝阳县大千元百货(1900平米)开业。2006年1月1日大千元购物广场生活超市工会店(2500平米)开业。2008年5月15日大千元服饰广场(1000平米)开业。

然而,现阶段我国县镇零售连锁店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前文所述的许多连锁店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连锁的核心——“统一采购和配送”至今尚未完成,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也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零售业态的健康发展。

4.2未来发展模式建议

4.2.1大型零售企业应成为主力军

对于我国县镇零售企业的主力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中小零售商业和其它民间商业资本应成为主力军;另一种是认为大型零售企业应成为主力军。就我本身而言,更赞成第二种说法。中小零售企业自身实力决定了它难以在开拓县镇零售市场进程中扮演领军的角色。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它们资金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店面迅速扩张的需要;规模有限,难以通过大规模采购降低成本来适应对价格敏感的县镇消费者;品牌价值较低,缺乏并购、连锁的号召力,也难以获得充足的银行贷款;企业环境较差,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导致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未来高强度竞争的需要。而大型零售企业,如百联、华联、国美、苏宁等,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在大城市与外资的激烈竞争中顽强地生存发展下来,资本雄厚,规模竞争力强,管理先进,品牌知名度高,更能适应县镇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尤其是在市场开拓早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短期内不但难以收回投资,企业甚至还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面临战略性亏损,这些对于实力不济的中小零售企业来讲,是难以承受的。

4.2.2连锁经营与低价格策略模式

连锁经营模式是现代零售业发展的主流模式。连锁经营实质是以利而连,以管而锁,是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产物。连锁经营模式之所以受到许多零售业的追捧和青昧,其原因是连锁经营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快速获得成长;可以享受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益处,提高流通效率;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改善服务;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国县镇市场地域广大,连锁扩张的方式要因地制宜,主要采用直营与加盟相结合的扩张模式。对于购买力水平较高、人口相对集中的县级市、县城以及一些富裕农村市镇,可考虑开设大型一站式直营购物中心,利用规模效益,降低运营成本,展示企业实力,产生较大的地区辐射作用。在居民点分散、购买力较低、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的区域,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原有商业资源,采用并购、加盟、特许经营等连锁方式,将现有分散的零售商业网络组成大型利益共享的零售商业连锁经营共同体,可以极大地减缓总部的资金压力和风险,减少启动成本,加快扩张速度。对于连锁加盟者来说,加盟后降低了他们的进货成本,增加他们的收入,有利于提高经营积极性。由于采用加盟连锁方式,不会挤垮当地商业经济,不易增加新的失业人口,有利于与当地经济的和谐发展,更容易得到当地政府、商界的支持,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连锁经营模式需要自有品牌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自有品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差异化优势;总成本优势;促销优势;品牌忠诚优势;文化优势与持续经营优势。

此外,大型连锁零售商的发展一般有三个阶段:初期的低价入手,迅速扩张;中期的情感维系,稳定发展;后期价格维系与情感维系的平衡。因此,在发展我国县镇零售业方面,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在发展的初期实施低价格策略,以实现“低价格——规模扩大——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

4.2.3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零售业态

篇(6)

美国银行的经营模式

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家协会的定义,社区银行是指在特定地区范围内组建并独立运营,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并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的小银行,资产额介于两百万到数十亿美元之间。

据2004年末的统计,目前美国拥有包括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在内的社区银行8000多家,在全美境内共开设了4.3万个营业网点,平均每家社区银行有5个分支机构,其中80%以上的网点分布在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尽管因为并购等因素,美国的银行总数逐年下降,但是每年新成立的社区银行数量仍蔚为可观。

从经营效益来看,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股本回报率与资产规模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但实际上中小银行的经营非常稳健,不仅各项收益指标与大银行差距有限,其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显著高于大银行。

美国银行的经营特征

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社区银行提供品种丰富的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通常只收极少或不收交易费。据2001年所作的统计,美国小银行在支票账户、其他储蓄等业务的收费上,平均比大型跨州银行机构低15%。

在目标市场方面,社区银行主要服务周边的家庭、企业和农户,而大银行则倾向于服务大型集团客户。

在资金吸纳与运用方面,社区银行的资金来源地和投放地是同一个地区;而大型银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动和配给资金。

在客户关系维护方面,社区银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经常主动与客户直接接触,员工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广泛融入社区内各项事务;而大银行的CEO们通常都身处远离客户的办公室里,职员也往往只是公事公办。

在贷款审批方面,社区银行具有地缘优势,对相关信息的获取更为便捷、直接,一般会综合考虑借款人的性格、品质、家族历史和个人可自由支配的开支等个性化因素;而大银行通常实行集中审贷,根据一些非个性化的材料,如信用记录和财务数据等,做出是否批准贷款的判断,这样更易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

美国银行的管理模式

美洲银行拥有一套运行良好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首先从整体架构看,除了上述四大块核心业务外,美洲银行还设有技术、风险、战略规划、人事、市场营销、产品开发与质量、财务等7个支持部门。部门与职责的划分以业务为单元,各个业务单元实行垂直管理;

其次,美洲银行在总行之下的每个层面上,并不存在一个全面集中管理的机构,而是由各个业务单位或团队根据情况进行各自的设置,彼此并不是相互隶属而是合作关系。比如,被称为“商店” (store)的美洲银行一线网点向上隶属于个人与小企业单元,即零售业务单元;

再次,美洲银行的各级管理团队精干高效。各层管理团队的负责人不设副手,或者说,其副手直接就是下属各团队的负责人。“六西格玛管理模式”最初只是一种产品质量控制程序,如今已经演变为一套系统的业务改进方法体系,旨在持续改进企业业务流程,实现客户满意。美洲银行用此办法来改善成本、服务、销售乃至合并整合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环节。从2001年开始的3 年间,通过节约开支和增加营业收入,美洲银行的利润增长了数十亿美元,而且客户满意度迅猛提升。“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在美洲银行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看了“美国银行的经营模式”的人还看了:

1.美国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业务初探论文

2.旅游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

3.几种常见的网络创业模式

篇(7)

[关键词] 服装 营销管理 专业 学科交叉 文理兼招

随着中国服装业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国外高等服装教育的影响,服装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开始引起国内服装教育界的关注。服装营销管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体系的构建等方面都处在探索阶段。

一、服装营销管理核心内容与相关专业开设现状

1.服装营销管理核心内容与专业界定

在中国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并没有服装营销管理专业,因此在国内它只能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而在国外两者皆有。通过对美国高等服装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到:主流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名称都冠以“Merchandising”。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该词的定义是:以能最佳服务于实现营销目标的地点、时间、价格以及数量来行销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规划。“Merchandising”作为理论时,主要被翻译成“商品企划”或“商品策划”,作为专业名称则一般翻译成“营销”或“营销管理”,它的核心内容包括针对服装制造商的“商品化的产品计划”以及针对服装零售商的“商品采购或配货计划”。主流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重点培养买手、零售管理、商品企划师、视觉营销师、产品经理、店铺经理等专业人才。

2.美国开设服装营销管理专业的院校

国内高等服装教育本科层次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以下简称“服工”)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当中。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方向的院校仅十余所,其中包括:浙江科技学院服工专业设置服装营销管理方向、东华大学服工专业设有服装营销与管理方向、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设有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方向。美国开设服装营销管理相关专业的院校有百余所,如纽约时装学院设有时装营销管理专业、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服装营销与设计专业设有服装营销专业方向、爱荷华州立大学服装营销、设计和生产专业设有营销方向。

二、顺应服装业发展,加快建设服装营销管理专业

目前,国内服装品牌与国际服装品牌同台竞技时,在品牌优势、商品企划、设计开发、营销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全球采购、快速时尚也都进一步强调人才的专业素养,缜密的计划和强有力的控制显得格外重要。比如,美国的成衣品牌公司服装产品开发团队一般由商品企划师、设计师、技术设计师、工艺师等组成,而国内大多企业都缺乏这样的岗位细分。服装产品开发的新模式、服装商品企划的科学性都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对时尚与商业敏感、对服装商品熟悉,能运用经济与管理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预测”的服装商品企划人才来支撑。从服装零售业来看,竞争的新形势对买手、零售管理等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在教育层面作横向比较,可以看到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教育,这也应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提升、服装业重心转移正在加快,从低端产品的制造加工到品牌运作,从生产制造中心走向设计开发与营销贸易中心都是必然趋势。高等教育的前瞻性需要改革现有服装专业体系,增设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并加快专业建设。

三、构建多学科交叉体系,实施文理兼招政策

1.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体系

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自身特色,这就需要服装学、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打破条块分割,实现知识体系的渗透和融合,构建新的专业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然后从实际出发寻找准确的学科交叉点。服装营销管理的专业基础是服装学,这既是专业的立足之地,也是特色之处。服装学科基础的梳理要围绕两个系统:产品/商品属性系统与衣生活系统。服装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服装历史与文化、服饰美学、服装色彩、纺织品与服装材料、服装产品分析等。由于服装商品企划越来越注重市场以及销售信息的定量分析,服装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需要引入的经济学类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等。服装零售管理、服装市场调查与预测、服装品牌管理等则是服装学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交叉。

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文理兼招政策

国内高校服工专业主要招收理科考生,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方向招收艺术类考生。开设服装专业的主要院校,除东华大学外,服工专业都不招收文史类考生。出台这种政策有多方面的原因:纺织科学与工程作为主干学科;定位于工科培养,授予工学士学位;课程体系中设置有一些理化课程。但是随着高等服装教育的发展,服装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能力本位得以重视。尤其对于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原先的理化课程大幅删减,人才培养体系完全适合文理兼招。进一步看,随着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也面临着竞争,多渠道多类别招生刻不容缓。调查显示,许多文科考生对时尚业、服装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缺少相应的招生专业。实施文理兼招可以更好地吸纳有志于服装营销管理职业的考生,有利于培养出热爱本专业的优秀人才,也可以为服装业输送各有侧重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俊:服装商品企划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