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意识形态工作内容

意识形态工作内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4 03:22: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意识形态工作内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意识形态工作内容

篇(1)

第一条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坚持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第二条 学校党支部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每年至少 2 次专题研究意识形态重点内容和责任制,对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及时过问、亲自处理,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亲自抓。

第三条 抓好学校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学校党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每年安排学习不少于 2 次。

第四条 每半年向上级党委专题报告 1 次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第五条 加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和领导班子,确保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强有力。

第六条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定期分析研判制度,掌握和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和问题,安排部署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任

务。每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不少于 2 次,至少形成 1 份分析研判报告提交学校党支部会研究。

第七条 每年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 1 次全面督查,对意识形态的重大问题及时组织专项督查。

第八条 检查考核每年至少 1 次,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评,与述职相结合,统筹安排部署。

第九条 每年至少听取 1 次所属部门、子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各项分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第十条 学校党支部班子成员把分管部门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和个人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情况纳入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和年终个人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

篇(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全面审视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

社会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立,但这种价值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则取决于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第二,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动摇。同时,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应注重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三是在舆论引导上,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赋予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以新的时代内容。舆论引导讲求喜闻乐见、入心入脑,舆论监督着力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努力营造“人心顺、士气高、干劲足”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三,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途径提出了新要求。好的方法可以充分有效地展现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应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以往好的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增强亲和力与渗透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意识形态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紧密结合时展的新特点,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新方式;紧密结合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思想舆论阵地。

二、科学把握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

意识形态工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

首先,在为确立社会和谐理念提供理论支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因此,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在为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提供整合机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进行舆论引导,使人们对一些问题形成共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正确轨道上来。

第三,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秩序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与方法的创新,既可以充分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涵与目标导向,又可以有效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应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前,尤其要充分利用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各种信息传播平台,丰富和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及领域,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应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构建适应和谐社会要求,使意识形态建设富于创造性

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使意识形态工作富于创造性。

1、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它能够正确地反映和说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首先,回答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时代课题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首要途径。对时代课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和系统的阐述,实质上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深入阐述党为完成历史任务所提出的纲领、政策和主张,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遵循认识规律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步骤。任何新理论的形成,既要以当时社会实践的新状况和新趋势为基础,又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汲取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要在批判与继承、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再次,指导实践发展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理论创新并不是抽象的纯粹的思辨活动,而是基于对社会实践的概括、服务与指导。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2、充分体现意识形态建

篇(3)

一、强化“执政意识”,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局党组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建设“五个民政”的政治方向、全面围绕“为民执政”的根本任务,牢记“为民”使命,落实好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落实落小落细。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二是健全制度细化规范,实现了民政意识形态工作“五纳入”。三是突出问题导向,做好明责、确责、履责、问责,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考评体系。

二、强化“阵地意识”,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

局党组注重创新载体,创新形式,一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干部职工学习的重要内容,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不断强化了民政干部思想阵地的建设力度。二是以开展社会组织孵培育工作为契机,强化民政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新型组织阵地建设,同时结合民政管理职能,积极作为,建制补漏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三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民政民生政策,将党和政府的“为民”理念带入基层,带到群众身边,带进群众心里,充分发挥了民政为民宣传阵地的建设作用。

篇(4)

2019年以来,自治县编办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责任,立足实际,以“三个强化”扎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组织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认真传达2019年全市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赵德明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兰义彤部长的讲话精神。通过学习,使全办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强化安排部署,确保工作实效。结合工作实际,从多个方面对全办意识形态工作出安排:一是抓好思想政治学习。以中心组学习会、党支部会、干部职工会等方式,扎实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抓好思想政治学习,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二是全力做好服务保障。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抓好各项机构编制工作的落实,为全市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机构编制保障。充分发挥职责作用,扎实抓好全市机构改革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任务落实,认真做好新闻出版、电影管理职责的划转工作,为全市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三是创新党员干部管理。在继续深入开展办机关“学习、服务、效能”三星评比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办机关创先争优载体,增强全办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意识和担当精神。同时,注重平时的监督管理,对干部职工遵守办内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及时教育纠正,把谈话提醒做到经常和日常。四是打造良好舆论氛围。围绕自治县、市政府中心任务,创新形式和内容,着力营造昂扬向上、开拓创新的舆论氛围,引导全办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宣传活动;加强机构编制门户网站、宣传公告栏、走廊墙报以及其他学习平台的建设管理,让主旋律更响、正能量更足;撰写新闻稿件、信息,多渠道宣传机构改革工作;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认真执行有关宣传口径,坚决防止宣传上的偏差。

篇(5)

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市委政府、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学习宣传贯彻作为长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找准立足点,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深入抓好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领导责任落实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成立局意识形态领导小组,党组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协助党组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其他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股室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对突出问题、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民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作出工作安排。(二)强化理论学习教育,明确意识形态新形势一是推进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年初按照市委宣传部部署要求,制定《市应急管理局2020年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排计划》,坚持每周集中学习1次,将中央、省、市委意识形态工作文件精神作为全局专题学习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理论宣讲培训工作,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人心,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充分运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市融媒体中心“两大平台”。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为抓思想引领的权威平台和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平台,组织引领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开展线上学习。依托市融媒体中心,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动态变化,牢牢掌握舆情预警、应急处置的主动权主导权,切实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网上应急防范处置能力,确保网上舆论平稳健康。(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选优配强宣传思想工作力量,明确分管意识心态工作的领导、专职工作人员,确保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干部队伍坚强有力。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党支部书记及党务干部思想教育工作的水平与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二是强化督查检查。结合党风廉政制度督查工作,组织党务干部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主,并通过检查,及时发现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四)整改落实,务求实效按照中央、省委巡视反馈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和省州委专项督查反馈问题清单,党组认真研究分析问题成因,举一反三,结合工作实际,康应急〔2019〕22号《市应急管理局党组关于省委第九巡视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反馈问题情况整改报告》切实将整改工作落到实处。截止目前,反馈问题已全部整改并将继续抓好落实,力求整改取得实效。

二、存在的不足及下步工作

上半年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理论学习以干代学,以忙挤学,不能持之以恒,理论联系实际有差距;二是工作抓得不到位,工作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工作安排部署多,督办检查少,工作力度不够;三是缺乏深入调研的精神,对一些难点问题解决办法少,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工作报告、纪律报告、干部考核;二是强化担当意识和战斗意识,加强正面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地落实。三是加强短板意识和创新意识,把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标杆作为参照物,补齐短板,做好创新工作。

篇(6)

引发我更多思考的是王文余教授的专题,谈到新时期辅导员在意识形态的使命责任以及其能力的培养。其实几位老师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新时期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也谈到辅导员因此而面临的各种挑战。在4年的辅导员工作中,我也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并意识到学生工作在意识形态上是一场隐形的战争。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将加入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这是一场智力大战,是90后乃至目前的95后大学生与国际接轨后的思想观念的碰撞和选择,已不再是简单教育和推心引导而能完胜的高级头脑风暴。

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和谐观念,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高校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的混居地,高校的学生又来自全国各地,牵涉到千家万户。因此,高校稳定又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冲击,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紧密渗透,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各种挑战,一旦控制和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削弱构建和谐社会的力度。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将为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提供精神支持和合法性基础。

大学时期也是青年大学生确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能否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有效的影响,我们的主流政治观念、价值观念能否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将影响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影响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起到长远的作用。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前沿的辅导员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优势明显,也因此作为最主要的力量。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

从高中跨入大学,学生都会有这样的心理阴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不那么密切了,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少了,经常见到的就是辅导员老师。其实辅导员老师的身份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高中时的班主任,由于师资力量和管理方面的因素,我们的辅导员老师与其他任课老师相较起来,还是接触学生最多的老师,还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人们都说,老师是一本厚厚的内涵丰富的书,学生可以从这本书上学到很多东西。

二、高校辅导员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自身优势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现行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对学生影响很大。辅导员除了管理学生和辅助学校的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之外,还能够直接和学生接触、交流,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问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集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优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辅导员的视角来研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更容易发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容易找到适合各类学生的工作方法,克服政治思想工作僵化和强硬的弊端,以达到潜移默化、循序善诱、“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由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引导作用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确立阶段,大学时期是教育和引导青年确立正确的“五观”黄金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教育内容涵盖了党的最新理论的学习,形势政策教育以及各类专门针对特殊事情及节点的专题教育,教育形式包括专题报告讲座,理论学习,党团课,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二)组织实施作用

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群体分类日益多元化,思想领域呈多样性的特点,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快,敏感度较高;另一方面,思想领域具有多样性,隐蔽性的特点,进行教育工作时更加需要认真组织和开展,由于此项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认真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类并运用不同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同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开展此项教育,成为辅导员在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中的重要职责。

当然,新形势下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意识形态上的战争无休止,我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品德课上老师就说过,帝国主义敌对势力妄图和平演变中国,就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长大了,没有被演变,这些刽子手就在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人身上下手,简直是卑鄙至极,往往就是有些家庭不信邪,接受敌人的金钱,相信所谓的崇洋,自愿被利用、被欺骗、被逐步趋近死亡……

尽管我们的辅导员老师在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中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们仍面临着各种巨大的挑战,如高校扩招后辅导员严重短缺、全球化过程中对大学生思想的严重冲击、及网络资源失控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强烈冲击等等,尽管这些因素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只有重视辅导员工作,注重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和建设,同时辅导员自己要不断拓展工作思路,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才能够面对和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新问题,以辅导员老师为中坚力量,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篇(7)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度融合受到挑战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形态,呈现出“双刃剑”特性,有其积极的一面,显然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讲,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发展存在着生存土壤的挑战性影响。而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文化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接性发展的关键时机,网络文化的无形介入,必然使得对接性工作进展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挑战,比如,优秀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接过程面临曲折性,甚至造成发展方向的偏差。

(二)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背景中的地位受到挑战

一方面,国内多元化发展再加上呈现出的利益多元化,而这些性质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民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一时没有体现出利益性而选择冷淡,再加上网络监督机制的缺失,很容易导致网民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特性,让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各种网络渠道无形渗透到网络文化当中来,让我国网民在上网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如若不加制止,任其发展的话,最终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带来挑战。

(三)网络对人、事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存在着放大效应

网络本身虚拟,人对着电脑、手机就可以自由表达,这本无可厚非。但平时在现实生活没有表达渠道而又消极的内容便在网络中找寻生存的空间,再加上网络社会是一个陌生社会、监督的力度不到位等等,会出现表达对主流意识形态不利的言论。在网络中,一旦传播出去,无形中就放大了不利言论的影响。这也行是一种网络不道德行为,是网络文化并不健全导致的。

二、网络文化中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路径选择

网络文化中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威胁已成为一个基本共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从个人角度切实注意网络中一言一行以维护网络文化形象,更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应有之意。除此之外,更应当制定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来加强与捍卫网络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质地位,决不能有丝毫懈怠。

(一)深度挖掘网络平台优势,塑造先进性网络文化

网络平台作为一个虚拟平台,看似摸不到,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平台作为一个新兴平台,在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方面表现出了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现在:一是网络文化依托网络媒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凸显广度和深度优势;二是网络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和手段优势;三是网络文化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四是网络媒介不受时空限制、流通量大、开放度高、交互性强的特点增强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性和影响力。网络平台优势,让我们竭力塑造先进的网络文化,发挥先进网络文化的应有之意,让其引领网络风尚,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规范网络道德行为。

(二)探究网络文化优良品质,更好地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

网络文化的优良品质是网络文化所凸显出来与众不同的方面,也是其宝贵的方面。随着网络影响的深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网络表面现象的层面来看网络文化,而应当深入挖掘与探析网络文化的优良品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网络文化除了具备文化的优势之外,还具备自身独特的优良品质,体现在:一是网络文化传播的速度与被接受的公平性;二是网络文化的大众性与平民性;三是网络文化的延展性与互通性。这些优势的深度挖掘方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三)加强网络平台监控,营造良好网络文化氛围

网络环境的陌生性以及虚拟性为不良道德的网络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提供了新的存在土壤,在网络环境下完全靠道德的力量,完全靠个人的自觉行为,起不到维护良好网络文化氛围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第一,应加强对网站的监管,尤其要加强对社交性网站、新闻类网站等的监管力度;第二,应当逐渐推行网络实名制;第三,加强对聊天软件等的监控力度,加强识别功能,拦截不道德言语,避免夸大化,甚至避免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网络犯罪。

(四)加强网络文化理论研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理论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的进行。意识形态问题既可从理论角度进行内涵塑造,也可从实践角度将意识形态体现到具体的实践工作当中。因此,应当加强网络文化理论研究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准备。具体路径体现在:第一,加强网络文化内涵性研究与建设;第二,加强网络文化体系的建构与完善;第三,加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机制研究。

(五)寻求现实环境与网络虚拟环境的结合点,使得网络文化更好地对人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