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2 12:33: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导师培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培养公司内训师
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内训师基本上来自于公司的业务骨干。当前,公司内训师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内训师自身知识经验较为丰富,技能过硬,但授课效果一般,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内训师培养的思路主要分为四点:一是内训师选拔与培养“项目化”。以项目制管理思路推进内训师培养工作。二是课程开发需求“系统化”。通过系统化的思路,使内训师课程与培训需求紧密结合。三是课件开发与授课“专业化”。通过对内训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课件开发与授课的专业化方法。四是内训师培养与课件开发全过程“表单化”,制作一系列的标准表单,支撑内训师培养与课件开发全过程,确保标准作业。
2 建立职业导师制
在已有的“导师带徒”培训模式基础上,建立公司“职业导师制”,加速人才培养。“职业导师”应选择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专家型人才,对新员工进或有潜力的员工进行职业指导,使其快速胜任岗位、提升业务水平。根据个人能力、专长特长,培养对象技能水平,主要采用“一对一”个别采用“一对多”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职业导师制”:
①成立“职业导师”工作办公室。成员由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及各部门主任组成。办公室负责职业导师的选聘和审批,建立、维护职业导师人员库;制定职业导师的考核评价标准;负责经验总结、交流与推广;负责表彰和奖励优秀职业导师。
②选聘把关。职业导师的聘任资格为工作业绩良好,经验丰富的在岗人员,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公司管理人员、技术能手、专业带头人可直接认定为职业导师,其他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经职业导师工作办公室审核成为职业导师。
职业导师聘任后,签订《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完成各阶段培养目标,为所培养的员工提供指导,使其提高综合素质,缩短技术、技能成熟期,达到岗位要求的技术水平,促进职业发展。同时,要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提升沟通技巧、辅导技能等。
③灵活配备。新员工、青年员工、确有需要的员工根据本岗位工作实际情况,可以提出聘请职业导师的申请。职业导师制是全员的、全方位的,老员工如果轮换到新的岗位,也应配备职业导师。不论年龄、资历,只要在这个领域业绩表现突出,就可以成职业导师。
④就近辅导。根据就近辅导的原则,职业导师一般长期与培养对象一起工作,通过现场授课、工余辅导、操作演示、模拟演练等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深入沟通交流,为培养对象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参考意见。
⑤体现激励。《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履行期满,职业导师提交培训总结;培养对象提交技术总结或论文,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组织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内容分为过程评价和工作效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培训次数、培训记录、授课课件等内容。参照培养对象的公司的普考及技能鉴定成绩,进工作效果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对职业导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 调考常态化
以考促培、以考促学。企业尤其是技术型企业应按常规竞赛调考专业类别成立相应的专业竞赛调考项目组。项目组设一名项目经理,由相关专业部室负责人或专责担任;设一名教练,由资深专业带头人或兼职培训师担任;参赛队员若干;设两名工作人员,由相关专责担任。
①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负责与对口部门沟通联系,确定培训内容、竞赛内容,向专业竞赛调考项目组及时反馈竞赛调考信息。
②教练的主要职责:负责组织编制本项目的专业竞赛调考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依据竞赛调考内容,提出参赛选手选拔条件和方式,并承担参加竞赛调考选手的培训任务,针对每个选手建立素质模型,提出相应培训策略,切实做好强化培训,有效提高选手参赛能力。
③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负责按本项目的专业竞赛调考工作方案购置本项目专业竞赛调考所需资料、书籍,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④基层单位的主要职责:按照专业竞赛调考项目制工作方案,落实好竞赛调考专业的全员培训及选手推荐,关心和支持参加竞赛选手,并积极承担下达的教练任务。
引入刚柔并济的竞赛激励约束机制。各部门、各单位、班组详细记录每位员工的教育培训进展状况,并通过竞赛调考检验培训效果。将专业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等常态化,每年定期举行。各主管部门、基层单位组织全部岗位、工种的统考,检验员工岗位工作情况。统考结束后,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调考,每年抽取5个左右不同的工种,随机抽取一定比例员工参加,检验各岗位培训工作实际效果。通过调考选拔优秀技术人员加速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储备,并通过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使优秀技术人员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4 体验式培训
近几年,培训在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重视。效益好的企业都能够增加员工培训费的预算,把对员工的培训作为一种投资,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与能力,来完成企业的人力资本的沉淀与积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购置新型专业设备作为培训器材,促进员工技能跟上设备更新速度;将老旧设备维修组装,供新员工、参培人员进行模拟操作。同时,多开展体验式培训增强员工的学习兴趣。
一、 研修目标
针对我省当前乡村教师发展专家指导不够、骨干教师引领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依托“名、特、优”教师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推动乡村骨干教师成长,引领乡村教师全员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1. 在导师组的引领下,开展针对性强、形式丰富、符合学员实际发展需求的研修活动,为一定数量的乡村教师成长成为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奠定基础。
2. 发挥培育站学员基于岗位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全体教师的辐射,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 进一步完善我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二、 研修流程
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纳入当地教师培训年度规划。各市、县(区)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如大市教师发展学院、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等)要指导导师组科学制定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方案,遴选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提供功能完善的网络研修平台,按照“建站”“研修”“评价”的程序,实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
1. 建立培育站
(1) 确定培育站主题。各市、县根据各学科、学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统筹做好各年的建站计划。对于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可组建跨学科的培育站,也可依据地理位置相近原则进行协调,跨县区组建同一学科的培育站。
(2) 成立导师组。根据每个培育站的主题,成立导师组。每个培育站由3名导师构成导师组,其中1人为主持人。其中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教研员和高校(或省级科研机构)专家组成;县级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和县级学科教研员组成。鼓励跨地区共享教育资源。导师的遴选实行自主申报,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推荐,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上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审核。
(3) 选拔学员。所有学员均从乡村教师中推荐选拔。(根据《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乡村教师包括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乡镇、涉农街道和村庄学校的教师。)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一般为县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25名学员;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一般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30名学员。学员的遴选程序为自我申报、学校推荐、导师组同意、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备案。
(4) 学员分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内可设立若干研修小组,选拔优秀学员担任组长,明确研修分工,建立研修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
2. 开展研修活动
(1) 导师组业务能力提升
省、市教师培训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主要包括培育站研修需求诊断分析、研修方案设计、研修课程资源开发、学员学习共同体构建、网络研修指导、线上线下研修活动设计、生成性研修资源开发、教师协同研修等。鼓励导师组创造性开展研修工作。
(2)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采用集中研修与岗位研修相结合的模式,集中研修旨在确保研修针对性,岗位研修旨在确保指导个别性。在研修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两种研修模式的有机融合。
集中研修是指导师组根据培育站学员的整体发展情况,结合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预设研修主题,组织培育站全体学员进行主题鲜明的研修活动,可采用诊断示范、课例研修、专题研讨、考察交流、小型讲座、微课题研究、成果总结呈现等方式进行。集中研修重在现场诊断示范、经验分享以及研修成果的运用和展示。一年内集中研修时间不少于30天,暑假期间每月不少于2天,平时原则上每月不少于1天。
岗位研修是指研修活动要结合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可以采取网上诊断、课例点评、问题解答、资料推送等方式,由培育站导师组对学员进行个别化指导。岗位研修主要以网络研修与学员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动学员即学即用。鼓励学员将岗位研修渗透到校本研修活动中,深化学习内容,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同伴共同发展。
(3) 教师培训管理机构保障研修
各市、县(市、区)要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过程管理纳入年度常规工作。通过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建立本地教科研训一体化与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协同机制,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提供平台支持、课程资源支持、工具支持与专家指导服务,确保研修工作高效开展。要放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培育站的工作开展要结合区域教研,以产生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积极效果。
3. 年度评价考核
省、市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建立制度,落实责任,不断改进方法,对培育站研修的关键环节、重点工作和实施绩效进行有效管理和考核。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评价以导师组的引领带动作用、学习共同体组建、研修活动开展、资源生成、学员学习成效等为重点,根据评价结果,对工作突出的导师组要给予奖励支持;对工作不力的培育站,取消其下一年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申报资格。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制定本地区培育站考核细则。省教师培训中心将组织学员进行优质课堂教学比赛和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要通过网络手段,有效纪录并反馈导师的指导活动和学员的研修行为与成效,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考核、评价培育站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导师组要根据培育站的研修方案,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激励学员认真参与,乐于展示,积极分享。做好本培育站学员的管理、评价工作,通过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对参与研修、支持同伴、完成任务、生成成果等进行有效评价,并发掘推荐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学员。对学习成效显著的学习小组和优秀学员,要给予专业发展的专门支持。
三、 职责分工
1.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1) 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纳入省级教师培训规划,完善制度,建立机制。
(2) 专门拨付研修经费,保障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顺利进行所必须的经费支持。
(3) 做好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工作,定期调研、交流、研究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运行情况。
(4) 发掘先进做法,总结典型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5) 省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
2. 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1) 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纳入本地区教师培训规划,落实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2) 完善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管理制度,建立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
(3) 加强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和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与网络支持服务的协同机制,提供满足培训需要的功能完善的网络研修平台,做好需要网络技术支撑的各项工作。
(4) 遴选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主持人和指导教师,选拔学员,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
(5) 根据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修规划与职责分工,做好省教育厅下拨经费的管理,指导培育站合理、科学、有效地使用经费。
(6) 做好对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监管和评价,及时发掘好培育站、好学员、好成果,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做法、典型经验。
3. 培育站导师组
(1) 制定本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修方案。
(2) 组建站内学习小组,建立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
(3) 组织集中研修,围绕主题开展研修活动,解决学员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4) 组织常态研修,对学员进行个性化指导。
(5) 指导本站学员形成研修成果,总结、提升、凝练优秀成果。
(6)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做好本站学员的管理、评价工作。
(7) 及时发掘典型,做好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总结宣传推广工作。
4. 培育站学员
(1) 根据培育站研修方案,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2) 认真参加集中研修,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3) 积极参加常态研修,改进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4) 有效利用培育站,养成网络学习的研修习惯。
(5) 树立分享、交流、合作学习意识,有效融入学习共同体。
(6) 学以致用,完成研修实践任务,提交培训成果。
四、 经费使用
1. 省教育厅每年下拨大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经费10万元,下拨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7.5万元。
关键词:青年导师;研究生;育人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64-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研究生导师的队伍不断扩大,青年导师的数量也迅速增加,从目前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有些院校的青年导师比例已高达50%。青年导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支最有活力的力量,他们自身精力充沛,学历层次高,创新意识强,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学生饱含爱心,对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青年导师在育人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素养不过硬,育人意识不强,育人方法不得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和改进青年导师育人工作,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青年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主要由研究生部、辅导员、导师等部门人员共同完成[1]。其中,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不仅需要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也需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较强的指导学生的能力,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引导作用[2]。青年导师从年龄上来说,指的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研究生导师[3]。这样的导师通常具有博士或者以上的高学历,所带的研究生人数较少,且指导学生的实践经验有限。目前,青年导师在育人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青年导师育人工作经验不足
青年导师主体上思想积极健康向上,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关爱关心学生,易于接受新思潮,新观念,创新能力强,科研工作熟练[4],但由于青年导师从业时间有限,大部分青年导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就进入高校工作,因此他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育人工作实践经验不足。青年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相关指导,大多数都是凭借学生时代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印象或者其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来摸索自己指导研究生的方式[5]。这是一段十分艰苦的过程,需要长时间不断的探索,反复的总结经验才能形成个人指导学生的有效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则主要表现在自己熟悉的内容――科研课题给予研究生指导,而缺乏对其在学术道德,社会责任,敬业奉献等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有部分青年导师还存在对研究生培养体系不熟悉,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导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等问题。
(二)青年导师育人工作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各高校一方面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应聘人员进入高校的门槛。青年导师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院校采取了鼓励青年导师进修,建立青年导师科研基金,组织青年导师集中学习等措施,对于选聘导师也是要求导师要“师出名门”,一般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且具有出国经历等条件。但这些措施和条件,大多是为激发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或对青年教师科研水平有要求,而很少有提高或考察青年导师育人工作能力的。即便有些高校有对青年导师育人工作的相关培训或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相关培训或规定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没有明确考核制度等问题,使得导师育人工作不能引起导师足够重视,导致青年导师育人工作意识不强的问题突显。
(三)青年导师育人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目前,各高校在导师的考核机制中,大多数只重视对导师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缺乏对导师育人工作量的考核[6]。这就导致了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当其他工作有需要时,则会缩减研究生的育人工作,特别是青年导师,由于自身育人工作意识不强,存在部分青年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只讲科研不讲育人,因此有效的育人工作考核机制对于加强和提高青年导师的育人工作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青年导师增强和改进研究生育人的可能性
青年导师虽然在育人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有其自身的一些优势,本文接下来将结合青年导师的这些优势分析他们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育人工作的可能性。
青年导师在育人工作上主要优势有:(1)青年导师通常思想上积极上进,精力充沛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青年导师与研究生的接触机会较多,在与研究生的接触过程中,只要适当的引导和运用这些优秀品质,将会对其研究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作用。(2)青年导师年龄与学生更接近,思想上更开放,与学生更容易交流。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方式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更应该拓展交流渠道,可以考虑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扩大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3)青年教师一般不具备行政职务,也就是说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这为青年导师的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青年导师一般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线,他们熟悉科研工作的各个流程,其研究生有机会和导师共同从事科学研究,因此青年导师可以更好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
综上所述,青年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只要他们充分发挥其优势,掌握研究生育人工作的思想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做好导师育人的工作。
三、改进青年导师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方法
(一)严格导师选拔制度
高校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不仅要对导师的学术修养和业务水平进行考察,同时也要对导师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人格品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应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更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为人师表。在对高校各个年级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令人尊敬的教师不一定具有特别高的学术造诣,但必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老师的品德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高校在对导师进行选拔的时候,若能对导师的品德进行考察,对加强青年导师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规范化导师管理
规范化导师管理包括颁布导师管理章程、强化导师培训和制定导师手册等多方面的内容。导师培训指的是在导师指导学生之前,导师所在学校或者学院对导师进行全方面系统的培训,大体可分为初级、中级和进阶三个阶段的培训,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不仅包含教师业务素养培训,同时应包含教师职业道德、学生思想工作方法、心理辅导等育人相关工作培训。初级阶段的培训应以课堂教学,理论学习为主体,通过教育教学法规、方法、政策的学习,明确导师职责、导师工作的主要内容(例如定期找学生谈心,每周与学生交流次数交流时间最低限制,工作记录等),导师考核内容,让青年导师为作为一名导师将要从事的各方面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中级阶段的培训应以实践教学为主,通过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方案研讨等方式,让青年导师掌握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阶阶段的培训应以问题分析为主,该阶段的培训以长期化小范围交流为宜,通过青年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为议题,让青年导师学会在问题中学习和进步,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全面提升青年导师工作能力。
导师管理章程指的是导师所在院校制定的规范导师工作的相关说明,明确作为一名导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达到规范导师行为的目的。青年导师通过该章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同时能够对导师的工作方向进行引导。
导师手册是指能够对导师工作进行指导的手册,作用和研究生手册类似,通过查阅该手册导师能够清晰明了的掌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时间节点的相关事情及导师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这些规范化的导师管理程序,青年导师育人意识才能进一步加强,同时育人行为才能得到规范,为提高青年导师育人工作效果提供有效途径。
(三)建立并完善导师考核制度
为了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全面了解导师工作的情况,各高校相关部门需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导师工作考核制度,以保证导师工作的不断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针对导师的考核制度,而只有教师考核制度。现在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师考核制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第一是教学工作量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指导毕业设计和教学研究。第二是科研工作量考核,主要包括科研项目、论著、论文、专利和成果奖励。第三是学术交流量考核,主要指学术报告。由于导师考核制度的缺失,若采用教师考核制度对导师进行考核,则不能全面地考核导师的工作量,特别是导师育人工作无从考核。因此,在制定导师考核制度时,除了一般教师考核制度的内容,还应包含育人工作的内容,且其所占比重应不低于以上三项考核标准。导师育人工作量主要从导师工作记录、学生成长档案和总结报告等方面进行考核。导师的育人工作有没有做,做得怎么样不仅是院校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管,更应该由学生来对导师的工作进行反馈。加强青年导师的育人工作应该高度重视其育人成效,学生反馈的结果应加入到对导师的考核体系中来,因此对导师的考核包括导师自评,学生测评,领导小组考评三个方面。导师考核结果应作为教师评职评优、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应该处以适当的处罚(例如停带或少带研究生),而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导师氛围。
参考文献:
[1]楚永全,周立志.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98-99.
[2]王丽华,林文伟.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24―126.
[3]孙中伟,葛永庆.论青年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和定位[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9-20.
[4]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党[2013]12号.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培训模式; 优化组合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1]。心肺复苏技术是临床急救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要求急诊医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因此,迫切需要对将来从事急诊医学的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即导师授课模式、视频指导自学模式及模拟急救场景模式。现将这几种模式进行比较,并探讨可行的培训模式,为急诊医师心肺复苏的培训提供理论指导。
1 导师授课模式
即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是目前国内急诊医学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培训模式。主要以大课为主,配以幻灯、挂图、模型等讲解。
1.1 优点 导师授课内容明确,层次性强,对心肺复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详细讲解。
1.2 缺点 “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宏观印象,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容易忘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3 评价 心肺复苏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行临床操作的基础,课堂授课是学生理论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各项急诊教学模式的基础,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导师授课前要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这些准备包括授课范围、讲解层次、典型心肺复苏病例的分析解读以及高质量PPT课件制作等,以便在课堂上全面、准确的讲解,学生也能根据导师丰富、有层次的讲解内容做好笔记。导师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提炼、总结、升华后再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讲课内容要有科学性、针对性,避免照本宣读,必要时亲自示范,将所掌握的临床医学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此外,学生可以对疑难点当堂提问,随时解决。但这种培训模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和特殊临床思维的目的,而且,导师每次讲课必须提前备课,这种教学方法也受导师临床经验、知识理解程度的限制。所以,这种教学模式急需改进和提高。导师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教学方案,例如,导师可以在平时临床工作时,将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有诊断价值的体征和特征性的检查结果等素材收集整理成图片,在授课时用到PPT幻灯片中,既能让学生看到急诊抢救的鲜活案例又能向学生灌输急救理念和知识经验。
2 视频指导自学模式
导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医学信息技术设计出可行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电脑观看学习,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这些资料包括心肺复苏过程中文字、图片、图像、动画、音视频资料等信息。
2.1 优点 形象生动,可重复性好,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学生通过网络主动学习。
2.2 缺点 视频的编辑和处理需要导师有较高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编辑视频时导师要深刻理解讲课意图、熟悉心肺复苏场景,而且,视频要求资料丰富、有创造性和可观赏性。此外,如果是双语教学还要求导师有非常好的专业英语能力。
2.3 评价 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导师先根据心肺复苏的授课知识撰写稿本,然后把临床上急需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技术操作等录制下来,然后配以声音和文字,结合心肺复苏临床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制作成教学录像带,学生通过计算机主动学习观看。原来抽象的复苏过程变得形象生动,而且导师还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设置各项操作的准确参数,学生可以在观看时参与其中,选择各项操作的正确值,如心肺复苏步骤是ABC(Airway,Breathing,Compressions)还是CAB、心脏按压的部位和深度等,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自动测评。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如果有条件,导师可以在不影响抢救过程的情况下将整个心肺复苏过程通过助手录制下来,整理和编辑制成视频,给学生观看。学生在生动的学习中既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急救知识,又感受到急诊抢救的紧张氛围,有助于锻炼其心理素质。此外,导师也可以从国外专业网站上下载最新心肺复苏图文资料和视频录像,使学生了解国际最前沿的专业动态,提高学生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这种授课模式还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学生可以把疑难部分反复观看视频,思考解决方法,或者把录像定格找老师帮助,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疑难问题难捕捉的难题。学生及其他医院的授课教师均反应这种教学方法能显著提高临床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用具和手段都发生了根本变革[2],高科技的现代化教学技术不断出现,这种教学模式将有可能在临床急诊教学中被普遍推广使用。
3 模拟急救场景模式
3.1 优点 无风险性,可模拟临床心肺复苏急救情景,简便易行,灵活性强,可控制性好。
3.2 缺点 模拟技术虽然能够模拟近似真实的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内外环境中的复杂反应远不能完全被模拟,而且,模拟人没有社会和心理属性,和真实的患者尚不能完全等同。这种模拟场景与真实的抢救场景相比还有好多限制性和不可知性,还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临床教学。
3.3 评价 急诊工作风险高,容易发生医疗纠纷,不可能每位学员都能亲自试验心肺复苏抢救,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以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优势,将急诊医学知识与现场模拟场景相结合,学生可以在模拟人身上“无所顾忌”地训练,“轻轻松松”地学习,避免了由于学员操作不当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甚至死亡。这种教学方法使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溶知识性、趣味性、场景性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急诊特有的反应能力,并且通过模拟现场的紧张气氛,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锻炼。而且,导师可以在学生旁边现场评价和指导,对其动作的准确性和注意事项仔细示范讲解。情景模拟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急救经验,还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以便对学生讲解。另外,这种方法对模拟人的材料要求很高,例如,在临床心脏按压中按压胸骨的力度太大可能引起胸骨骨折,目前条件下,尚难以找到与人体胸骨属性相似的材料,学生难以通过模拟体验这种感觉。
4 讨论
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具体分析,将以上模式优化,充分利用其优点,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导师可以把授课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时间用于课堂讲解,另一部分,导师在示教室中亲自示范心肺复苏整个过程,重点步骤着重强调,并留出时间给学生亲自练习,对其不准确操作即使纠正;学生在观看心肺复苏视频的过程中,对有疑难的步骤可以亲自去模拟人身上仔细体验,如果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以把问题反馈给导师,导师在讲课时加以解释和强调,避免了其他同学对此知识点的忽略;学生在课堂中印象不深的知识可以通过视频指导,主动寻求答案。另外,导师在心肺复苏培训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合适每位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有些学生理论知识已经相当扎实,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其临床操作能力的培训上;有些学生偏重于临床心肺复苏的实践,动作要领却不规范,有些步骤甚至错误,可以让其多参加课堂授课,系统学习心肺复苏规范操作,这样在有了临床经验的前提下,课堂学习效果会更加深刻。以下资料是不同学者对临床急诊心肺复苏及其它技能培训方法的效果总结。
刘健等[3]认为,传统的导师授课模式由于学生多,师资力量有限,课堂上导师做示范时,许多学生看不清,结果教师非常辛苦,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好。王长远等[4]通过随机抽样法比较传统教学法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的差异,认为,96.8%的学生喜欢PBL教学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他还比较了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差异,得出,96.7%的学生喜欢网络教学与PBL相结合[5]。刘晓伟[6]等认为,模拟急诊教学是将急诊知识教育与医学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新型急诊人才。杨立明等[7]认为,急诊专业课教育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如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动画制作(FLASH/3DMAX)、网页制作(FRONTPAGE)、影视编辑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刘洁英[8]认为模拟现场教学能贴近生活,拉近急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实用性强,容易使学员明确学习目标,自觉增加学习动力,调动学员主动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事实证明,多种培训模式相互配合,有机互补,能较好的提高急诊医师临床心肺复苏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也体现了人性化、高效率的教学理念。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对临床心肺复苏要求的不断提高,心肺复苏的培训已经成为当下急诊医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近10年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经验并参考其它专家的研究结果,认为,导师授课模式、视频指导自学模式以及模拟急救场景模式是教学效果较好的几种培训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特点和优点,是对其他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在临床心肺复苏培训模式中,除以上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BL)、PBL联合模拟急诊教学法、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教学法等。PBL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最明显的优点是强调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9],创造性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摄取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PBL联合模拟急诊教学,是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借助心肺复苏模拟人,模仿现场心肺复苏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心肺复苏实践技能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技术是在计算机驱动模拟系统的基础上,对模拟人的硬件加上具有心肺等脏器的模拟功能的单元,这些单元具有相对独立的硬件基础,能够独立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独立的反应,如对有生物活性的药物、氧气、其他治疗措施的不同反应等,对药物的反应更符合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反应规律,模拟系统还具有与真人极其相似的外形,有呼吸、心跳、脉搏、瞬目等体征,可模拟真实患者心脏、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它是情景模式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
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在以上几种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通过这些灵活的培训模式,导师授课的职能更加明确,师生双向互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心肺复苏急救观念和技术也不断更新,比如,临床上很成时间认定的心肺复苏步骤ABC现在更新为CBA[11],所以,导师要有捕捉科研新动向的敏锐反应力,在临床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出更有效的培训方法,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仅要让其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理论,还要通过各种可行的方法让其熟练掌握临床心肺复苏的动作要领和准确步骤,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临床工作中,许多心肺复苏抢救过程是复杂的、不稳定的,学生很难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这需要导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寻求规律,探索教学方法和技巧,例如,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像教科书上讲的那么明显,有些仅有喘息的患者,就是立即进行就地心肺复苏的指征;在心脏按压的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性别的患者按压的深度及力度会有很大差别,这些问题需要导师根据宝贵的临床经验,将其升华为授课理论,在课堂上或示教中,传授给学生。急诊医学学科的发展使急诊医学教学水平得以提高,急诊医学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学科建设[12],笔者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为急诊心肺复苏培训模式的选择提供可行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富学林,陈军宁,韦广粤.深化急诊医学教学改革提高临床急救教学成效[J].医学信息,2010,23(8):2818-2819.
[2] Wayne DB,Didwania A,Feinglass J,et a1.Simulation—based education improves quality of care during cardiac arrest team responses at an academic teaching hospital:a case—control study[J]. Chest,2008,133(1):56—61.
[3] 刘健,张永和,尹文,等.现代教学设施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1):540-541.
[4] 王长远,秦俭,王晶,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7):2174-2175.
[5] 王长远,秦俭,王晶,等.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法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249-250.
[6] 刘晓伟,刘志.浅谈模拟急诊教学在医学院校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480-1481.
[7] 杨立明,李淑红,续哲莉,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医学本科生急诊教学质量的研究[J].吉林医学,2008,29(11):961-963.
[8] 刘洁英.救护新概念在社区工作者急救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1):155-156.
[9] Chen J Y,Zheng X W,Xu W,et a1.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eaching ophthalmology for probationers with PBL[J].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eine, 2006,13(1):187-189.
[10] 刘晓伟,刘志.PBL联合模拟急诊教学在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29-30.
[11] Guidelines 2010 for CPR&ECC,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science Circulation,2010,122(Suppl 3):S640-933.
关键词:N0级护士;导师制;培养;评价
1 培养条件
导师要求具有护师以上职称,急诊4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3],有实习生、进修生带教经验。护士长根据护士能级(原则上为N3级以上)、平时工作能力、带教质量确定导师人选,并与N0级护士进行一对一组合。导师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诸方面对新护士进行指导,科室在绩效分配上,给予导师适当的导师津贴[1]。
导师在与N0级护士组合搭配后,对N0级护士进行1年的跟踪培养。新护士根据本科室《新护士培训计划》及护理部制定的相关考核计划要求,每月进行理论、操作培训,并参加护理部和科室组织的考核。
2 管理与培养方式
上岗前6w,N0级护士跟导师上班,熟悉各班次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目标以及质量标准。采用手把手带教,以及"导师示范、导师监督、护士独立操作"的三步带教方法,循序渐进培养N0级护士工作能力。
3个月之内,对N0级护士进行单独排班以适应工作岗位。在单独排班期间,主要安排跟带教导师搭班,遇到问题及时向导师请教,导师对其工作进行进一步指导、规范操作[2]。
3个月后,根据N0级护士能否胜任急诊科基础工作岗位,决定是否开始给予奖金分配。如不能胜任,则继续与导师搭班,并限定单独排班期限,直至胜任为止;如可以胜任工作岗位,单独排班,与科室其他人员搭班,新老搭配,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导师不定时听取其他同事反馈,跟踪了解所带教护士的工作情况,及时采取帮扶措施,落实并改进。
培养满1年,要求N0级护士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各导师对所带教护士进行总结评价;护理部和科室对护士进行总体考核,合格后方可结束带教。
3 培养内容与方向
3.1护理工作制度 N0级护士在来到新的岗位时,首先应在导师的带教下主动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工作时多记录笔记,工作之余再进行消化,举一反三,不断积累,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事业观。
护理工作制度的培训应在入科后尽早进行,为接下来的整体全程培训打下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导师应在带教初期,指导新护士牢记护理核心制度,将无菌技术原则和查对制度贯穿始终,熟练掌握各种突况应急流程。另外,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作为准则约束N0级护士,可使她们今早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我。
3.2专业理论知识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一切护理工作的基础。根据《新护士培训计划》安排,每月进行理论培训并集中考核,主要内容为《护理学基础》、《急危重症护理学》、《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急诊科各班职责》、各种急症的《急诊抢救流程》等。
除了导师对N0级护士进行一对一指导外,科室应定期组织导师交流经验,并根据导师专长和N0级护士共同的薄弱环节,安排新护士集体小讲课、专题座谈等。同时N0级护士还应积极参加科室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危重患者查房等,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临床操作技能和急诊抢救技能 带教前期,导师应指导N0级护士加强护理常用操作如静脉输液、静脉采血、肌肉注射、皮试等的练习,掌握急诊科常用抢救技术如电动洗胃术、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器使用、气管插管配合等,监护仪、除颤仪、微量泵等使用。带教中后期,导师应鼓励新护士积极参与急诊抢救工作,指导其不断巩固所学的各种抢救技能和其他必备操作技能。只有有了硬实力,才能在各种应急事件和抢救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不断提高抢救成功率,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3.4观察判断能力 急诊患者的病情经常在转眼间恶化,甚至丧失生命,病情观察便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不断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能,还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反应力、独立的处理能力和强大的预见性。然而对于新护士的培养,这些能力不是朝夕拥有的,导师需要耐心带教、传授经验、认真指导,以各种危重症理论知识为基础,在临床工作中帮助她们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并养成良好的细心观察病情的习惯。
3.5心理素质 首先,新护士对于急诊科环境应该有所准备。外伤出血和死亡都是急诊科最常见的事情,但往往也是新护士最畏惧和不敢正视的。导师应帮助新护士在心理上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去适应急诊科的一切复杂环境。
另外,导师应根据新护士的实际情况,让她们早期独立去应对各种急症和其他危急情况。"置之死地而后生",让他们在独立面对各种问题时,逐渐由紧张转变为冷静,由急躁转变为沉着,由不知所措转变为有条不紊,让他们在独立面对各种应急情况时,学会独立思考,然后灵活应变,最后处变不惊。
3.6个性培养 导师可根据个人所带新护士的性格特点,个人爱好进行针对性培养,发掘其特长,扩大其优点,开发其创新思维能力[4],使他们能够在科室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科室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 评价方式
4.1理论考核 入科1个月开始每月进行科内理论考核及护理部组织的理论考核,科室考核不合格者,扣导师奖金以示惩戒,下月参加补考;护理部考核累计三次不合格者,重新考核1年直至合格为止。
4.2操作考核 入科1个月开始每月进行科内操作考核及护理部组织的操作考核,科内考核为每月三项操作,随机抽签一项进行考核,要求每项操作必须过关。
4.3平时评价 导师定期与护士长沟通,全程汇报带教情况并简单评价。护士长不定期向科内其他护士了解新护士的工作情况,记录评价结果。
4.4自我评价 新护士在培养期间应经常进行自我评价,1年期满以PPT形式在科室会议时总结经验,分享心得。
5 讨论与小结
通过导师制带教培养新护士,不但使N0级护士更快的适应了新的环境角色,也更加规范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大大加速了她们的成长。在一对一的带教过程中,N0级护士在工作时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请教并及时得到有效帮助和回应,一方面提高了她们的操作熟练程度,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她们的心理素质得到了较好的锻炼[2]。这样的带教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避免了传统带教的盲目性和随意性[1]。
总之,导师制带教在分担了护士长管理方面压力的同时,还有效帮助了护士长对N0级护士的准确了解和评价。导师制带教加速了N0级护士培养进程,提高了N0级护士工作质量,保障了护理安全,值得进一步探讨、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温晓平.新上岗护理人员分层次规范化培训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6:78-79.
[2]李英淑,金彩霞.浅谈导师带教制在低年资护士培养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03:444-445.
一. 全面有效高质量的培训: 在这里我们系统的学习了小学数学各方面的知识。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步步深入;亮相课研讨课考核课,目标明确经纬分明;案例颗例论文撰写把握方向,及时指导。还清晰的记着导师们为我们精心准备地一道道数学大餐,耐心的给我指明前进的航线,
二. 导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引领:
著名特级教师黄老师的热忱和平易近人,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和不断学习的劲头;睿智大气对事业追求完美的谢老师;总是采用探讨式教学的杨老师;……是您们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深的数学造诣影响着我,使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三. 异地培训,开拓眼界:
在08年的春夏之季,我们有幸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聆听浙江教育学院吴卫东蒋丽萍等教授的前沿理论指导,还能到著名的学军小学西湖小学参观学习,听真实的课堂,真诚的交流研讨学习,受益匪浅!
四.学风盛,班风好,真诚和谐:
本期骨干班学员之间非常团结,肯学习,会钻研,学习的风气很浓。我深为自己是其中一份而自豪,特别是陈秀道同学的大度大气,李风月同学的勤奋进取,鲍奉慧的沉稳诙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形象,同学是最真诚的,最可贵的,特别是我们骨干班的同学,这么长时间相聚在一起学习生活交流,在班主任谢老师的领导下,我相信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导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决不会断,反而随时光而隽永。
五.个人的专业发展:
在培训初,谢老师就让我们制定发展规划,当时我是这样写的,熟悉小学数学教学,有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能胜任本学科教学工作;论文获奖,评上小学高级(数学)。今天这些都实现了,在今年11月份举行的全市统一中级职称考试中取得C1模块第一名的好成绩,当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导师们孜孜不倦的教导和同学们诚心相助!在以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倍努力,向老师同学学习,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六.搭建教科研平台,后续引导:
关键词:CDIO教育模式;导师制;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57-03
一、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直接辅导、引导和指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互动式教学制度。自2002年北大试行该项制度以来,各地高校纷纷效仿,使得这一人才培养的辅助模式得以迅速发展。然而在具体实行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教师的指导过程没有任何模式可供选择,致使在教师指导过程中不能有效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特长,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地融入到其工作的团队中。
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地学习和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终结废弃的生命全过程。CDIO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包括对学生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在企业以及社会环境下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te)能力的培养。CDIO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表达,它的具体目标是为工程教育创造出一个合理、完整、通用、可概括的教学目标,其重点是将个人的、社会的和系统的制造技术和原理相结合,使之适合工程学的所有领域。
在CDIO教育模式中引入导师制教育,即可在导师制教育中形成一个统一的培养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创新型本科教育机制的建立,寄希望以此来解决我国工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如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教育、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
二、CDIO教育模式下的导师制探索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划分为四个层面: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让学生在这四个层面上达到预期目标。这一教育模式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对基础知识的较强理解和对多学科的系统观念。目前,由于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造成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非常肤浅,他们并不懂得专业的真正概念。而专业导师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因而,由专业教师从专业和自身实践的角度向学生讲授所学专业的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科发展方向,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观,这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CDIO教育模式下,导师制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创造复杂和高附加值的工程系统观念以及培养学生置身于现代团队协作的工程环境中的基本能力。将CDIO模式与导师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从学校、学生、教师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有效的配合。
(一)加强教师实践环节培养
CDIO教育模式共有12条标准,标准1:背景环境;标准2:学习效果;标准3:一体化课程计划;标准4:工程导论;标准5:设计实现的经验;标准6:工程实践场所;标准7:一体化学习经验;标准8:主动学习;标准9: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10: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11:学习考核;标准12:专业评估。其中第9和10两个标准都是关于师资建设而提出来的,因此,在CDIO教育模式下的导师制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尤其是对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CDIO教育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是在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下培养起来的,教师普遍缺少工程实践经验,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指导教师,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创新者,即要求他们的教学风格更加以学生为中心,要求他们传授大纲中所明确规定的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将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在这里,“双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将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目前,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逐渐地被认可和实施,“双师型”教师也已不仅仅再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的目标,它也将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培养的最佳途径。
1.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本指机关对所属公务员实行的一种有计划的管理活动。大学教师的挂职锻炼则是加快“双师型”师资培养、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校企、校地合作,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挂职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挂职锻炼,珍惜锻炼机会,明确挂职能实际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业务专长,积极参与挂职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研发活动,熟悉相关岗位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为挂职单位提供高效的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了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导师制是指为刚走上高校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指定具有丰富教学及科研经验的导师,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发展教学技能、培养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导师制应以“双师型”为指导方针,指导教师应通过“备、教、辅、改、查”等各个教学环节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和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避免或减少青年教师在成长初期的摸索阶段。同时,制定合理的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真正做到教者精心、学者用心的良性互动,保证导师制的培养质量。
我系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来,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教学水平的提高及科研能力的提升等各方面的发展,对我系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增加工程实践岗前培训。工程实践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新任教师的“大工程”观,促使教师形成以实践为主导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指导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熟练灵活地应用CDIO教育模式。
工程实践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安排教师到企业参观、实地考察以及定岗工作,并要求教师了解本行业的尖端技术及人才需求等。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可以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放矢,更具实践性和目的性。培训完成后,培训教师需经过严格的考核方可正式上岗。同时,对在岗教师应鼓励其参加相关行业的短期培训和学术研讨,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沿。
4.完善实践能力考核制度。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导师制,对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工程师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此,应制定和完善教师实践能力考核制度,参照国家和企业相关专业、工种的政策规定和技术标准,制订教师教学技能、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的基本标准和要求,组织教授、专家针对典型能力点和能力项目对教师进行达标考核。考核未达标的教师须再进行考核,直到达标为止。未达标前,不得承担新的教学任务。
5.教师自身的学习。CDIO教育模式中的指导教师应充分注重自身的再学习。CDIO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作为指导教师应该首先掌握。为提高指导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来对教师进行能力培训,这里不仅是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水平。
教师自身的学习还应该受到监督,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要求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个人的工作、学习计划,并把完成情况记入年度总结。这样就可以让教师在每一学年的开始就确立好本年度的学习目标,并在年终对该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归纳和整理,方便确定以后的努力方向。
(二)搭建学生创新能力工作平台
在CDIO教育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证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工作平台建设,结合导师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工作平台的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成立由专家、教师、学生干部组成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应制定相关制度,保证该平台的正常运行。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应鼓励其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种竞赛。
学生创新能力平台的搭建,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竞争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三、结束语
CDIO教育模式下的导师制目的是培养技术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具有综合工程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工程师。这一教育模式的探索,是结合我系实际,综合利用导师制和借鉴CDIO教育模式的优点而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该项改革,继续探索两种教育模式的有效结合,争取培养出更多社会需求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综合性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