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9 22:07: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初中知识点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初、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环境等方面,且重点都只是对生命现象粗浅的描述,仅仅将各类生物知识进行了不同类别的概述,但却没有将生物界各个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高中生物教材的基础和起点是初中生物知识基础,进一步深化了初中生命现象及形态结构产生的原因、过程等根本性问题,主要包括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物质分子等知识.如:在初中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书中,对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进行了基本的阐述,明确遗传信息是在细胞核中转录的.高中生物教材进一步揭示了对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一个遗传过程,明确了基因决定了生物性状,并对遗传学中的两大遗传规律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并介绍了遗传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比较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物归属于初中自然科学,主要要求学生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掌,掌握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人类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在知识层次的构架上以科普为主.而高中生物是在初中生命科学知识基础上更加有深度的、有内涵的、揭示本质规律的生物教育,是整个知识框架更为系统化、理论化,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道这个现象,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还需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生物现象.
二、初中和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虽然没有资格来改变课程设置,为实现初高中生物知识的全面了解,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必须重视初高中生物知识的有效衔接.这里的衔接不光指的是教材中的知识点的巩固和加深,还要对学生在认识层面上的规律和机理进行探讨,使学生具备主动获得知识构建理论体系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依旧在误区里面不能自拔,教高中的时候完全抛开初中的知识点不谈,认为初中知识太过于简单没有必要涉及,这也就将初高中的知识在完全割裂和隔离开来了,相反的在高中教学中好药人为地将这两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才对.此外,知识点教学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味地重复初中知识,或者直接进入高中更为深入的知识,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降低教学质量.
2.做好教材知识的衔接,确保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延续性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对初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着准确、清晰的把握,对整体的知识框架要有着系统化的梳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对教材衔接处的真空地带进行补充,使初、高中生物知识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初中生物强调的是在生物圈中人类的活动以及人体的构造;高中生物课程的必修部分强调的是生物科学最基础的、本质的原理和规律,选修课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内容,包括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生物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等等.有助于学生拓宽科学视野,养成科学思维,加深对于生物这个领域的了解.
3.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由于初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点过于浅薄,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大多采取的是授受式教学手段,并以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的青春期,学习心理也完成了由“经验记忆型”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改变.因此,高中生物的教学方融入探索性、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将书本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理论框架.高中生物教师不能依旧使用初中教学的那套老办法,在课堂教学上应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使学生从内心对生物感兴趣,从而自发地进行对问题的思考.
4.做好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高中生物较初中生物无论从学习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初、高中两个阶段的生物学教学内容,既有所分工,又互相衔接。初中生物教学除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外,还肩负着为进一步的高中学习奠定知识、技能的坚实基础的重任。但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有的课程计划没有落实,教学时间不能保证;有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多少年来非中考学科的地位(这种情况在我市即将得到改观)……这些问题导致初中生物教学并没有完全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存在很多欠缺,从而影响到高中生物教学。
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要从高中生物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要从初中生物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下面主要从初中教师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做好“有效衔接”工作。
1 明确“有效衔接”的内容,有的放矢搞好衔接工作
“有效衔接”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习惯、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学习评价五个方面做起。教师思想的认同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前提。“有效衔接”非常重要,意义深远,因为“有效衔接”是学生生物学习发展的需要;“有效衔接”是生物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有效衔接”是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教师深入研读生物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初高中教材,对比分析,研究初高中教学内容在哪些地方存在知识、技能的脱节,了解初中哪些知识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必须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并未完全解决会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教师只有寻找到初高中教学知识点、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衔接点,才能做到备课有底,教学有方,指导有法。
2 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2.1 深入了解初高中生物学教学目标上的差别
初高中生物在目标导向上有所侧重和不同。初中生物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更加重视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知识、基本实验技能。高中生物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所学习的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初中结业与高中升学的目标导向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在生物这个多年来非中考学科上表现尤其突出。由于在初中只是会考学科,成绩不记入升学考试总分,所在在初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这对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十分不利。
2.2 充分理解和把握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初中生物教材较通俗易懂,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日常生活,较形象生动,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初中教师要通览课标,理解和把握初高中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题,初中生物课程全部包括了这些主题,其中,生物多样性、生殖和发育等主题侧重在初中阶段完成,生物学的核心主题(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安排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完成。在两个学段的分布既各有侧重,又在整体上实现互补;既能实现初中阶段的内容相对完整,又能使高中阶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以保证核心内容的教学较为深入。在相同主题的处理上,采用了初、高中递进安排的方式,如:生态学的主题,初中主要是个体生态的内容,而高中则是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方面有更加深入要求。初、高中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与高中生物的内容相联。如初高中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叶的结构;根尖的结构;茎的结构;花的结构和果实的形成;神经元的结构;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人体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生态系统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各知识点与后续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例如初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以及课后的DIY――合理密植、光合作用需要光等为高中阶段光合作用的深入学习做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做好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使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水平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顺利地完成向高中生物学习的过渡。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初中生物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强化各种能力培养。
3.1 课堂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应开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生物教学活动,坚持用探究的方法教、教探究的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给学生一个“发现”的过程,通过设问等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发生过程去想象、猜想,从而感悟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其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找到学习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教师确立了研究的问题后,经常不设定实验器材,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所需器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2 要善于结合学科特点,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
教师要依托实验来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科学探究情景,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探究活动。如,在活动的场所和时间安排上,除了要用足、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外,还要关注课外、校外、家庭乃至社区等活动基地,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补;在活动的内容安排上,除了生物实验这一重要载体外,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口头交流与讨论、调查与研究、书面表达与成果展示等方式;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除了以学生个体为主要形式的探究活动外,还可以是小组合作式探究、导师指导式探究等方式。做好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除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迁移能力等。
4 做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有效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问题,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善于融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探索规律,然而步入高中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因此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生物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4.1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督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加强学法指导,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课程资源条件、教师的个性特征,灵活恰当地选择学习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使他们在主动建构中习得知识与方法,在感悟、体验中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4.2 加强高中必须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侧重在自学质疑这一环节上。教师出示学案,组织学生自学,然后要求用最精炼的语言进行展示、归纳;对有些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先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互动探究、矫正反馈、大胆质疑,最后再由教师因势利导,点拨思维,形成认知结构,不仅能全面、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不断改进实验、探索实验或自己设计简单实验方案,不断地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规范操作,苦练实验基本技能,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自己设计一些可行的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生活、科技中充满了生物,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求知欲,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3)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抓住时机,多渠道、多方位拓宽知识领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研究,如在传授知识的教学中坚持使用启发式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适当的比较和分析,以旧带新或以新忆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过程中深化旧知识,接受新知识,从而为培养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5 做好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有效衔接”
考试要立足诊断性,体现促进性,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考试内容,立足主干知识,注意学科渗透,以考试为评价手段要注意突出诊断性、激励性,淡化甄别功能。考试的形式可以有卷面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要提高命题质量,以课程标准要求为纲,以改定考,命题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以能力立意为主,体现新情境、新材料和新设计,试题应以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有利于促进教学为原则,试题必须全面检测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关注考试过程中学生的态度、诚信、技巧、习惯和规范等方面。从学生答题情况人手,找出问题,探寻导致学生错误答题的原因。确定矫正方案,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达成三维目标。加强对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督查,把生物学科纳入中考范围。中考命题在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上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1.经过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使用,我深深地领会到,实施高中新课改,须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并且将新课标新理念,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另外,新教材知识构架的简单化,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学习更加容易接受,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2.教材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材里面,处处都体现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
3.生物新课程确实能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必修模块体现了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强化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能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热点和前沿。
4.新课程结构和内容无疑是恢复了生物科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尊严,使学生能打好生物科学基础。生物科学与物理、化学一样的要求,恢复了生物科学的地位。
二、教学中一些困难和疑惑。
1.探究教学活动耗费的时间太多,加入学生探究实验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时间问题。再加上有一系列学生验证实验,而学生又大多来自农村,基本实验素养较差,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仪器不认识,也不会使用。我校由于实验设施不齐全,加上无专职实验人员,探究实验更多只是停留在嘴上讲而不是做,使学生失去了一定的兴趣。
2.在课时的安排上,我感觉有不少章节的授课是“高不成,低不就”,安排一节课讲时间很紧,但安排两节课来上,时间又多了,且按目前所给的一周两节课的课时,也不允许你把知识面拉得太大。
3.探究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探究时学生好像都懂了,但探究后在脑海中形成的知识点却非常零乱,若再不记笔记,那么到了考试的时候,很难自己把课本中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所以有不少同学在复习时感到很茫然,不知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
4.新教材必修模块的知识点相对旧教材把难度降了一个层次,但高考的要求是怎样地现在都还不知道,这使我在教学中感到很迷茫,不知是按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还是需要加深点难度以应对以后的高考。
5.由于本校实情限制,后进生而太多,一些教学思路、设想,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法的体会。
上述几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困惑着我,因此经过多次尝试,我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通过这些经验在某些方面能够使上述的矛盾得到缓解。
1.引导学生学。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先学后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更容易来立起自信,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使他们能摸索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2.诱导学生学。生物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通过由浅入深,结合初中知识进行迁移类比,能使学生更易掌握相关知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素养;途径
生物科学素养也被国家规定为公民科学素养中的组成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在新课程标准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中,要做到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齐头并进,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育人。本文笔者主要根据现代大多数初中生物课程的开展情况,阐述一下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
一、立足课本,深挖教材,推行探究式教学
在当前全民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堂上学生围绕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了,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平台,顺应现在的素质教育背景。在初中生物教学阶段,课标中有一些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立足课本,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哪些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景,让学生可以无形中根据问题来发现问题、做出假设,从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知识获取从被动强制变成主动探索,也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锻炼了学生科学发展观,使教学充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对探究过程形成浓厚的兴趣,去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慢慢培养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创造力等。通过长期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对科学问题可以做出合理的假设,设计一定的实验,并且通过亲手操作来完成自身的假设,让学生的生物素养可以随着这个过程的进行而得到全面提高。比如在学习完成光合作用这一章内容后,教师提出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是否制造了有机物。学生通过自身基础实验知识,自己做出假设:产生了淀粉。从而设计实验:立足于碘遇淀粉变蓝的实验原理,可以将同一片叶片在受光和不受光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从而探究实验。对于这个实验过程,思路正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某些不足的问题,比如如何将叶片之前存在的淀粉去除等,通过教师指出实验不足,让学生获得成长。
二、重视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生物素养
初中生物的实验一般分成两种: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按照旧课程标准要求,只是让学生清楚实验原理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制定关于实验的课程计划时,也只是教师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对于验证性实验尚不可行,更何况探究性实验。所以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让探究实验真正发挥其该有的本质,让学生真正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生物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有正确的科学探究思路。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利用合理的思维和方法,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自身获得知识的能力。要从探究实验中知识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生物的概念和各方面的规律,可以通过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和归纳出实验结果,从而升华到概念的层面上去。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首尾一贯地按照新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按照各种水平的要求科学安排教学方法,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不尽相同,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新的课标要求,形成与之相关的科学素养。在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影响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这些非生物因素怎么影响?然后通过回顾后,让学生对生活环境中的鼠妇进行观察,利用单一变量原则来设计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完成的从现象的感性认识过渡到鼠妇生活规律的理性认识。
三、利用生物学史,加强情感教育
下午好!首先感谢岑芳老师给我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切磋的机会。这节课是我今年6月份在市电教馆录制的一堂新课程标准的探究课。当时接到岑老师给我的这个任务时,我非常高兴,但又很紧张。高兴的是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紧张的是因为我一直以来从事初中教学,2005年9月才开始上高中课,还是个新手,当时,我也只是接触了必修一的教学(因为我们学校第二学期才开课)。静下心来分析了一下岑老师为什么让我开课呢?我可能有自己的两点优势:一是我已经经历了3年的初中新课程改革,观念可以说已更新了不少,新课程的理念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二是对初中新课程改革教材的熟悉,能帮助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高中的新课程改革是继初中新课程改革之后开始的,从知识内容上看,初高中知识必然存在着一定衔接,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初中知识背景,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自然铺垫来自主构建高中的知识体系。
有了信心,我开始选择课题。新教材中有不少课都安排了“边学过做”的环节,有探究实验穿插的课,学生能动手活动,课堂气氛就容易活跃,比较热闹,能很好体现新课程理念,但要准备实验器材摄制录相课,来回搬运很费事,所以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那就上一节思维探究的课。我想这样的课对于我们所有教师来说,都是可操作的。如果说初中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小实验探究,那么高中的教学则更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记得在一次雨花中学的教研活动中,听了有关“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理念”的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可以通过科学史、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资料、可以利用模型、还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只要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具有探究性。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即使是教师一个人演独角戏,也能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所体会。关键是教师要把自己扮成学习者的角色,并且要剖析自己,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这样我选择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细胞的类型和结构》。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已上过了这一节课,大家设计的肯定更为精采,希望多提宝贵意见。下面就我的备课思路向各位做一个汇报。
一、教材分析: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是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重点内容,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膜和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器以及细胞核四块内容,我选择了第1课时,内容涉及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细胞膜。其中的细胞膜结构的知识与下一节“物质的跨膜运输”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出现的许多知识,如动、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抗原和抗体能特异性结合等,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自然衔接。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智力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
三、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更应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和经验,组织、指导和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巧妙的学习探究情境,给予丰富的资料信息,组织、指导和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四、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只做一个科学结论的摘录者,而应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让学生不仅了解科学的结论,也了解科学的过程;不仅学习科学知识,还能发展能力,培养爱科学的情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从而实现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为此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区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2.概述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
技能性目标:
1.尝试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从而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并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利用教师提供的课外知识背景扩大知识面,开发思维空间,培养发散思维。
情感性目标:
1.探讨细胞膜结构的发现史,认同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激发探求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
2.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五、教学设计:
对本节课的几个知识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概念:只需要分别提供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上的上的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让学生比较就可以了。因为学生能结合图的复杂程度和书上的概念,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亚显微结构。
(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学生提到细胞的结构,就能说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所以我直接告诉他们这样的一类细胞称为真核细胞,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真核生物。但生物界还有另外一类细胞却很特殊,我们把它称之为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原核生物。继而质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然后给学生以提示:顾名思义,从字面上分析这两类生物的最主要区别在哪里?学生从“核”字上发现最主要区别在细胞核。这时再继续质疑:这两类细胞的“核”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原核、真核细胞还有哪些区别呢?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很容易找到答案,所以让学生直接回答意义不大。因此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串:1.细胞核和拟核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2.拟核的成分是什么?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3.你认为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还是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为什么?引导学生分别从核膜的有无,染色体的有无,细胞器的复杂程度来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作出比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识图、辨认、比较的能力。最后采取图表归纳法引导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信息的整合能力。
(三)细胞膜化学组成:细胞膜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教材中并未介绍,但考虑到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很重要,所以补充设计了一个小探究,引导学生思考选择哪种材料进行细胞膜的制备。这一点是借鉴了人教版的教材。
探究问题:如果给你以下材料:植物叶片、猪肝、哺乳动物的血液,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制备细胞膜?为什么?根据什么原理来做呢?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为应选择猪肝和哺乳动物的血液,因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不易分离出细胞膜,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易分离出细胞膜。方法是让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就可以得到细胞膜了。可以用针扎破细胞,但学生又质疑:细胞太小了,这方法不太可行。
这时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物质是有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出现什么状况?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有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知识,能说出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细胞膜了。
教师再质疑这样得到的细胞膜是否纯净呢?实际上,刚才在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时同学们已认识到在细胞内存在着许多以膜为基础的结构,即细胞器。因此能够理解细胞除了细胞膜外,细胞核和许多细胞器也有膜,这些膜会与细胞膜混在一起,影响对细胞膜的研究,怎样把细胞膜与其他膜分离开?这样的分离肯定不容易,那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能不能从材料的选择上想办法呢?请同学们再分析刚才提供的三种材料,猪肝、哺乳动物的血液,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联系初中学习过的知识:血液中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存在核膜。老师再补充有关知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也没有众多的细胞器,不存在细胞器膜。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得出结论: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可以制备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
老师再做介绍:把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细胞肿涨,最后破裂释放出内容物,主要是血红蛋白和无机盐,留下一个保持原形的空壳,称为血影,即红细胞的细胞膜。然后利用血影进行化学分析。通过这个小探究实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的方法,体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而且进行了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体会到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
(四)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采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觉得很干巴,感到枯燥无味,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又会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考虑设计两个探究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
情境1.资料探究——回顾细胞膜结构的发现史,向学生提供3个科学实验过程:
实验一:1885年,奥弗顿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缓慢。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0-0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任务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指的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达成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在知识目标中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概念。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那么,毫无疑问生物教学的核心就是生物概念的教学。那么生物概念教学就直接关系着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因为知识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基础,生物概念教学也即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关系着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日后的持续学习。
二、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目的及意义
本模块选取的都是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和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这样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中对学生有巨大帮助。学习本模块后,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极为必要的就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共同的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结构基础,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实现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和生物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主要是阐述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并适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使其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并持续发展。因此,共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而学习其他模块时“分子与细胞”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内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四、《分子与细胞》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生命系统这个概念存在于《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生物课,起着承接初中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作用。因而本节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生命系统的所有外延,只需要学生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即可。
2、“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水和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要求是: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细胞的结构”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类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的整体性等。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细胞的代谢”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TP与代谢、酶与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要求是:说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转方式,以及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酶作用的特性;简述ATP分子结构,解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细胞的呼吸的两种方式及过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5、“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 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其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要求为“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同期性”,属于了解水平。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较为接近,另外同细胞的癌变等内容均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为“说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并要求将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属于理解水品。
五、实施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
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4、每节设置“练习”,每章设置“自我检测”和“本章小结”,及时复习和巩固,强化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程玉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1 教材变化
(1)“扁形动物门,有口无。”得知笔者教初中生物,一次聚会上,一个朋友开玩笑似的卖弄自己会这么一句顺口溜。大家哈哈笑过之后坦言,初中生物时学过的什么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等,到底是怎么个具体东西,真的绝大部分的人从小到大,似乎一直也搞不明白也懒得去搞明白,见不着用不到,离生活太远了,学那些有啥用啊!话虽糙理不亏,旧教材的“繁”、“难”、“偏”、“旧”,脱离实际,的确是个严重的问题。它扼杀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新教材的设置改善了这类问题。如“生物圈中的动物”教材部分,选取的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常见又有进化代表性的几种动物做代表,如单细胞动物的草履虫、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蝗虫等。学生因为熟悉就会有兴趣去细致地了解它们,感觉学起来也更轻松,学过以后也更易做到“学以致用”,继续去观察和研究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教材还通过详略得当的编排,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了以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如生物进化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顺序;生物的形态结构都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等。这样的生物学基本观点确立了,学生就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运用它,从而又会促进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公民基本的生物学素养就会逐渐形成。
(2)生物学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过去的教材设计中知识点的单纯罗列太多,本来活生生的“生”物学被框“死”了。新教材将知识的呈现方式大大“活”化了:观察与思考、科学探究、分析与讨论、演示实验等,贯穿于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图的色彩饱满,各个知识点的形式多变,有琳琅满日的感觉,笔者经常对学生说;“你们要累了,就翻开生物课本看图,每一个图都活生生的,看图是一种享受。而且妙的是重点难点还都在里面呀。”针对这样的教材设计,学生可以全面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给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为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等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原始材料和广阔舞台。
2 教法与学法的转变
刚参加工作时,听过不少生物教师的课,最常见的句式是“翻到第某页,划出第某行或第某行第某空。”教学时间长一点的老师甚至都不用翻课本就能将页数和行数说对。当时那个崇拜啊,心想我什么时候能达到这种境界。新课改实施以来,笔者陡然发现这决不能作为一个优秀生物教师的标竿。大家都愈来愈认识到这种“划划背背”式的教学弊端太多了,长期运用下来,只会使教师懒惰于知识的再提高,使学生厌倦于形式的太单调。况且新教材灵活而开放,教师只可以“用”教材“教”,而绝不能仅仅是“教”教材。只是两个字的更替,但实际操作实在是变了。教师在备新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时要结合新课标要求,跳出教材,站在整体的高度,进行教材知识的再整合。同时要考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教材内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作好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中可能衍生出来的新的问题的准备,从而保护和引导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学习兴趣。如笔者在准备“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节中,先用一首诗人题:俄罗斯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曾这样说“……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笔挥舞。……”这个“它”是谁?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决心,从而引入本节教学。然后层层深入,设计了好多图片,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看图说话”;设计了演示实验和小组分工在课前做的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看到有绿色植物的小白鼠和蜡烛的一组与没有绿色植物的一组明显对照;设计了“知识大辩论”,正方和反方对绿色植物作用可不可取代的问题自己去搜集材料,唇枪舌剑说服对方等。不单调的教学形式不但引发着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而且理想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对本节课中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能量转化器”、“空气净化器”、“天然蓄水池”之类作用的认知,绝不是仅仅口头记住了这么简单,他们对这些作用的认可非常深入,从而再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点时,对学生进行的爱绿护绿、维护生态等教育,学生接受起来顺理成章,不觉得空洞。相信在他们以后的意识和行动中,这一方面就不会纯作秀给别人看。而且好的意识和行动的影响力会带动一片人,我们日益恶化的环境岂不有了救星?看来教学方法的改变,绝不仅仅是更好地去传授知识那么简单,它产生的影响力何其深远。因此教师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懈怠,要好好地去钻研各种教学方法。
至于学习方法,目前的课堂用得比较成熟的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提升”这样的流程。当然对于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会相应作出局部的调整和改变。整堂课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的引导中,学生实现着各种学习方式的变换。“自主学习”的部分是学生能够自己看懂的基础知识,不需要教师的重复絮叨,实现了课堂时间的优化,培养了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环节,学生通过组内和组间的智慧碰撞,大胆地说、做、讨论、讲述等,充分行使着课堂主体学习主人公的职责。教师的观察、调控和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沉浸于快乐充实的学习氛围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课堂才能高效务实。在“反馈提升”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升华。在整个过程中,保护、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真与执着而又不单纯迷信课本和权威,这是一个生物教师必备的素质。在济南版生物教材“种子的萌发”一节学习中,通过学生在课后做实验,发现有实验现象和课本结论不符,即有较多水的一组种子按道理说因为缺少空气,不会萌发,然而不但萌发了,还萌发得不错。针对这个现象,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和改进,设置“小小生物专家奖”,肯定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
他们探究的决心和勇气。学生们对实验进行了更严密的控制,如用开水冷却来代替自来水,并尽可能抽空水中的空气等办法重做这个实验,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这个实验修正后,在同行中问得到了好评和推广。这种做法不仅完善和升华了教材,又给学生上了情感方面的重要一课:即科学实验的严谨性非常重要;科学家们每一个科学理论里面包含了多少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努力,理应受到更多的尊敬。对学生们来说,改进实验后自信心大大增强,对以后的学习摩拳擦掌,都是“小小生物专家”了,再学不好自己都会不自在。长期类似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们更爱生物课了,良好的探究、实验等习惯也保护和延续了下来,对知识的验证和获得变得更科学更理性了,学习成了愉快的事情,怎么会讨厌它呢?
3 教研活动的改革
同科和跨科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受欢迎,讨论交流教材和教法,总结教学规律,群策群力解决难题。而对新课改提供的广阔空间,每个教师都有学习和充电的渴望,因为不提高,不交流就难有底蕴将新教材变出更多孩子们乐见,自己也有成就感的“花样”。过去“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理念已经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变得越来越不够了。教师自己必须成为知识的“泉”,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清流去和每个学生交汇。
4 教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