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7 10:41: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篇(1)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评价 问题 策略

前言

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并且在各个企业经营活动方面均贯穿着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活动发挥着调节及约束的重要作用。所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技术的完善,尤其是构建有效且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对充分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对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所存在的根本就在于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定位,也是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以及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测试考核、测试评价的参照和原则指导。只有明确的定位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才能够确定相应的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方式的构建才能够有充足的依据及参照,从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改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来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借助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遵循性及充分性,推动企业将内部控制体系执行与建设不断加强。所需达到的评价目标具体包括:(1)推动企业对审慎经营原则和国家法律法规加以严格的遵守;(2)推动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确保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3)推动企业各级员工和管理者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有效的贯彻落实各项控制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严格执行内部控制体系;(4)推动企业将管理信息、财务信息及业务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增强;(5)推动企业将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有效及时的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控制和评估。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缺乏对内部控制经营目标评价的重视

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主要有遵循性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经营性目标等,我国会计界在评价内部控制时,过度的强调和突出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完整性及真实性的影响,却极少注重内部控制在经济效率提高方面能否将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虽然避免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本质作用应当是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

(二)片面性的理解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然而却经常性的将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以及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的检查忽略,当上级部门明确要求对内部控制评价加以开展时,企业仅仅是简单的汇总复印相关的制度,或者在具体的执行中为防止评价程序的复杂繁琐而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简约化片面的追求,甚至有些企业在调查表上直接运用“执行较好”加以敷衍,导致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着较大的形式性,内部控制评价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及效果。

三、缺乏完整的方法体系及理论体系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尚且处在初级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切实的形成完整的方法体系和理论体系,绝大部分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仍然停滞于检查控制活动的初始阶段,对较高层次的管理制度检查如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无相关评价标准或极少涉及相关评价标准。在企业的控制活动当中虽然也体现出了其他的控制要素,但是却非常的不完整,所以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较大的片面性,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策略

(一)适当的对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加以运用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通常利用的主要是文字说明、调查表、审阅、观察和询问等方式,有着非常显著的不精确性与主观性。随着会计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企业应当考虑在有机结合以往传统评价方法的前提下,借助于计算机将能够从总体上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同时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和经济数学的方法,对评价模型加以构建,最大限度的将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实现。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报告和整改

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时,借助于有效性测试,对单位遵循内部控制制度与否、遵循程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加以了解,认真及时的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视内部控制缺陷的程度,通过书面形式向经理层、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包括整改目标、内容、步骤、措施、方法和期限等,并明确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以及对应的整改工作任务,并采取应对策略切实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追究有关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责任,督促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严格执行对内部控制制度,从根本上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加以维护,最终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和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和检查提起高度的重视。检查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有两大步骤:首先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和健全性,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转情况加以全面的了解,然后了解企业的业务处理程序,检查业务处理程序的完善性。进行了解以后,从中选择几笔经济业务,立足于该项内部控制制度,追溯到系统的终端,以便于证明是否存在控制环节,在此基础上初步评价出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在调查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的前提下,控制测试具体的执行情况,初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健全性,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与否和执行与否进行分析,并且分析出制度的可信赖度,为实质性评价的重点与范围的确定提供所需的依据,同时对原制定的评价计划进行调整。内部控制制度如果认真而又健全的执行,便能够将可靠的会计数据得出,能够给予信赖,进而将审查的份量适当的减少。

(四)不断构建和完善企业文化的评价

当前,企业管理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便是企业文化,怎样将良好的企业文化构建起来,对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员工的工作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学者普遍的认为,企业经营状况的优劣是由企业文化所决定的,文化是充满力量却又无形的一种影响力,文化对整个企业成员的组成发挥着协调组织、约束凝聚的重要作用,文化能够将企业的整体力量整合及凝聚起来,有助于企业更好和更快的发展。财富是不能将绚烂的企业文化创造出来的,但是企业凝聚的文化却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企业独特文化理念的构建,能够对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最终收获到生产经营的累累硕果。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模式的组建,应当对超前的风险意识加以具备,构建有利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促使企业文化理念不断的完善及成长。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日益显示出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企业要想得以可持续发展,那么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将内部控制评价做好。

参考文献:

[1]王宏.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及内容[J].江西社会科学,2012(3).

[2]王洪艳,刘静.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2010(22).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展望

内部控制是提升企业管理及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控制动态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促进内部体系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反映的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载体,投资者、监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通过内控评价报告了解和评估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制度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美国安然、世通等财务欺诈案件发生,大家越来越认识的内部控制体系本身并不能完全避免管理漏洞,只有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才能提供合理保证。因此,美国2002年出台了《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要求公众公司年度报告中应包含内部控制报告及其评价。

在我国,监管机构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要求。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也为了加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于2008年6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要求企业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与年报一同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了《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在内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基本建立我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了企业内控评价制度以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容和程序。指引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披露董事会声明、评价总体情况、评价依据、评价范围、评价程序和方法、缺陷认定情况、缺陷整改情况及整改措施以及有效性结论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2011年1月上交所1号备忘录,对上交所要求披露内控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评价报告的格式进行了规范,正式报告基本为统一格式,比较简洁,如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总体情况、评价程序和方法、缺陷认定标准等。

2014年1月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文件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做了进一步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要素:标题、收件人、引言段、重要声明、内部控制评价结论、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情况、其他内部控制相关重大事项说明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比较发现,21号规则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内控评价的范围要求更详细、更准确。要求从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单位、业务和事项以及高风险领域三个方面进行披露,并对评价范围是否存在重大遗漏形成明确结论。其中“主要单位”应披露“纳入评价范围单位资产总额占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资产总额的 %,营业收入合计占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总额的 %”。

二是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分类说明更清晰,它要求区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分别披露两者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认定标准,包括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

三是增加了“其他内部控制相关重大事项说明”,要求披露可能对投资者理解内控评价报告、评价企业管理水平或进行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内部控制信息。

本次规则特别是对评价标准的要求增多,对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不再做专门要求,这表明对内部控制评价更关注评价的结果。

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研究现状

国家企业内控评价,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推动了我国企业内控体系贯彻实施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标志和制度安排,国内学者也针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做了相关研究。

从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研究了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是否境内外同时上市、外部审计质量、资产规模以及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宋绍清、张瑶,2008;方红星、孙翯,2007;蔡吉普,2005)。

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的经济后果来看,研究普遍认为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有益于企业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降低资本成本,能够促进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资产安全、合法合规等目标的实现等(张然,2012;杨有才和陈凌云,2009)。事实上,学者们更关注报告中具体披露缺陷的经济后果,池国华等(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对个人投资者风险认知影响显著;李万福等(2011)的研究结果显示缺陷更多的公司,其之于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更大;单花军(2010)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越多的上市公司,受到诉讼和违规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盛常艳(2012)研究显示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越充分,公司的业绩水平越高。

从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研究来看,评价标准还不统一,由于定性标准涉及评价者的主观判断,统一化和规范化存在一定的困难,研究提出定性指标应体现个性化特征,或者从分值区间进行界定(张兆国等,2011;池国华等,2011)。对于定量指标,研究者则是通过内部控制效果的纵向比较以及行业间的横向比较,直接计算指标数值以确定评价标准。

总的来说,学术界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促进公司的管理提升作用还是肯定的,但如何完善评价报告,特别是评价标准还有待更多的研究。

三、对内控评价报告研究和实践的展望

由于内部控制评价在我国实施时间不长,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实务探索还在不断深入,也产生了不少具有理论见地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以及研究成果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从提升评价报告的实践应用和缺陷认定标准两个方面,提出以下展望,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应用研究。目前,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仍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探讨。事实上,根据财政部的要求,部分上市公司于2011年才开始披露内控评价报告,来自企业的经验数据不多。如何将内部控制评价的系统理论模型应用与企业实务相结合,是未来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二是要关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构建。国内内控评价报告披露才开始,缺陷披露样本量少,因此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相关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评价指引》等相关文件对缺陷标准尚未规范,到底如何界定缺陷认定标准,如何其操作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 李万福,林斌,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J].管理世界,2011(2):80-100.

[2] 池国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会计研究,2010(10):55-62.

[3] 单花军.内部控制、公司违规与监管绩效改进——来自2007-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40-148.

[4] 张兆国,张旺锋,杨清香.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11(1):148-156.

[5] 池国华,关建鹏,乔跃峰.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1(5):87-92.

篇(3)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

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就有提出,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审计。与此同时,在《中国内部控制准则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中也给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也就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机构在内部控制运行和设计上的有效评价与审查。当然,两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是有差异的,前一个本质上属于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种外部评价审计,后者本质上属于企业自身在内部控制上的一种内部评价审计,即企业内部控制外部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此外,企业家总是不能理清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评价两者间的关系与实施方法,事实上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的控制关系,也就是内部审计跟内部控制的关系。虽然是两个部分,但是由于都是企业的在内部控制时的评价方式,所以两者在方法、对象、主体等基本上相差不多,许多方面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高管实施企业的内部控制时的一个重要过程,与企业的管理紧密相连。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包含着风险管理与评估等;而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也同样涵盖着风险管理,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存在许多的相似性。此外,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规范普遍认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即在进行实务工作时,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要由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来完成。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跟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定义上的相似度较高,且两者进行实物工作时也有着紧密联系。即便二者真的合二为一也同样有许多的问题无法解决,相关准则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和机构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没有执行与决策的权利,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独立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外的一种评价审查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也就自然而然的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之中独立出来,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更不可能互相代替。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都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对于如何展开工作,都由企业自己做决定。

三、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组织实施

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跟内部控制的实施来说,也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评价与内部监督等多项工作共同实施的结果,且当今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处理。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审计跟内部控制的看法也存在差异,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是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的一个共存体系,谁不束缚谁,谁也不是谁的概括。第二种看法则认为,内部审计属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不可能离开内部控制独立存在。而第三种认为,内部审计其中的部分对象与内容就是内部控制,即内部审计涵盖了内部控制。最后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控制跟内部审计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却又各自独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同时还存在区别。以上四种观点并没有对错,在企业实际工作的时候,四种观点都有可能出现。但是企业必须注意内部审计跟内部控制两者都是开放的、发展的、动态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在企业长久的发展证明,两者不管是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中,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从单一发展到完善,简单发展到复杂的一个历程。也就是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将会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的目标,这也是企业目前首要的问题。

在工作实践中,许多企业都可以在开展了内部审计、控制或是其他有关控制的活动前提下,按照自身需要或是其他方面的需求对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进行完善,进而更好的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或是内部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组建的成本下,企业同时组建内部控制跟内部审计这样的两套系统是有必要的,还可以建立两个互相独立且可以分别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机构。换句话说,如果这样的办法有效,内部审计跟内部控制两者不需要互换身份就可以做到自身以前做不到的事。

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策

一、内部控制及其评价体系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保护企业资产完整,同时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可靠准确,确保经营方针策略的执行,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各种方法与措施的总称。包括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为保证经营方针策略的执行,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进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所进行的相关控制。会计控制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和保护财物安全性、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合法性相关的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者其权力机构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进而形成评价结论,最后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1]。内部控制评价不是短时间就可以生成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包含多个计划,多个步骤的动态过程。在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中,内部控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之后,应当对其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规范评价,继而提出合理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改善措施,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企业的管理机制,它可以规范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建立规范可操作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企业控制管理策略的要求,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评价内容和目标上仍存在很多局限性,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的不能有效执行,因此尽快建立完善且具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与原则

1、内部控制评价目标

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是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目的,同时是企业设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考量评价措施执行情况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定位角度不同,则其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会不同[2]。一般来说,为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企业的内部控制要达到以下评价目标:第一,促进企业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坚持稳健慎重的经营原则;第二,使企业加强风险控制管理,以此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三,加强管理者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使企业各项控制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第四,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以及管理信息的质量。

2、内部控制评价原则

(1)风险导向原则和目标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要重视风险性和目标性,突出影响目标的风险属性,企业应当根据风险的大小及其对企业整体控制目标产生的影响来确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重点环节。

(2)一致性原则。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统一的评价标准,这样评价结果才具有可比性,以免出现标准不同、效果不同的混乱结果。除此之外,企业应当保持评价标准的连续性,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以连续使用,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评价的导向性作用。

(3)公允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当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原则,其评价结果应当有合理有力的证据支撑。

(4)独立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确立及评价措施的贯彻实施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之间要尽量避免包含关系。

(5)科学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当具有科学合理性,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该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科学反映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特征,标准正确,内涵明晰。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内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范围也随之越来越宽广。企业的外部环境、经营理念等内容都应作为影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因素来考虑。一般来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l、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包括控制行为、控制政策以及控制措施。控制环境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解与认识,它是各控制措施贯彻实施的基础,又是其他内部控制内容的推动者。控制环境的构成有价值观念、管理机制、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企业规章等,控制环境评价的关键是内部控制的完整性,促进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的提高。

2、风险预测评估

风险评估是分析影响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活动,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是企业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风险评估一般是指对企业整体目标和企业日常活动目标的制定和联系、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的预测分析、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因素的认识和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调整。风险评估的原则强调内部控制体系要有很强的有效性,足够识别各种风险。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为了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员工贯彻实施内控制度,内部控制中化解企业经营风险而采取的各种程序和制度,一般包括信息采集加工、实物资产控制、各控制指标的建立等。控制活动在控制活动中关注的重点在于衔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活动、企业控制活动的形式确立和贯彻实施、增强内部控制活动的针对性,加强信息系统的控制等。

4、信息与交流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活动中,信息与交流的内容覆盖非常广泛,例如,为满足经营需要,企业员工要经常收集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和控制活动所必须的信息。内部控制信息评价要注意内外部信息的结合与交流,灵活运用各种交流渠道及方式,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应注重信息与交流的全面性、准确性、对称性。

5、监督评价与审查

一般来说,监督评价与审查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各类活动的管理监督和内审监察,然后对企业内部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与审查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是独立的,又可以是相互结合的。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监督审查要重视程序的合理性、程序的灵活调整等。

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内部控制评价基本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评价,由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背景不一,而且注册会计师对内控单一评价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的,因此仅仅通过注册会计师定期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是不够的,内部控制评价必须全面化[3]。

2、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不全面

目前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容的评价,内部控制评价仅仅局限于财务活动领域。事实上,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不应仅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对非财务报告内容也应当予以重视,实现对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有效评价。

3、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对于内部控制评价还没有一套完全统一可行的标准,对企业评价活动如何操作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这造成了不同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时没有可以依据的标准,各企业的内部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通常在审计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中,对各类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标准不一。

五、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对策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以促进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增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独立性

为了确保并加强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企业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还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小组,开展具体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评价小组应当由对企业内部机构及管理活动非常熟悉的人员参加。通过两者的相互配合,使内部控制的各项措施得到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顺利全面进行。

2、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目前,我国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还存在很大局限性,应当在围绕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要素为中心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科学的全面评估,不仅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应当在评价体系中加入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内容,对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有效评价,最大范围地发挥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和效力。

3、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合理统一的评价标准对科学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当尽快形成一套统一可行的评价标准,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一般而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内容可以采取定量评价的方式,、但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内容一般很难量化,我们要把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相结合,充分体现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全面评价,结果与过程评价的衔接统一,以此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孙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之研究[J].理论研究,2008(3):140-143.

[2]鲁忠.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商情,2012(8):63-64.

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F552.6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虽然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对如何具体地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尚缺乏明确的规定,相当多的企业或个人对内部控制评价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一些核心和基本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构建一套规范和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于企业和监管部门而言均至关重要,缺乏评价体系的内部控制,其作用会大打折扣。本文借鉴COSO报告的思想,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新COSO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建立新COSO报告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研究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从而能够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企业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本人在企业工作的长期经验的积累,研究发现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健全与否的因素大致可概括五方面:

(一)内部控制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法人治理结构、高管人员的内部控制职责、员工的素质和品行、理者的管理哲学和品行、人力资源政策、内部控制文化特征。文化是内部控制的软环境,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有利于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利于倡导诚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树立现代管理理念,有利于强化风意识。

(二)会计控制因素

主要包括业务活动的授权控制、会计与临柜业务岗位职责分离制度、会计报告的真实性、经营业务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经营业务控制的有效执行程度、会计控制系统的地位。

(三)风险控制因素

主要包括风险定期评估制度的合理性、风险监测评估体系的有效性、风险管理考核与责任机制、风险预警方案的测试能力。决策人员只有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才能使内部控制系统健康、有效地运行。

(四)信息控制因素

主要包括信息共享性、信息自动化程度、信息资料的质量水平。企业只有建立起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才能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五)内部审计因素

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与能力、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情况。实践表明,内部审计机构就能够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就能够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作。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设计研究

内部控制定性评价指标。COSO委员会在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把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部分,即:控制环境、信息沟通、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督五个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以新COSO报告八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作为内部控制定性评价体系的基本评价内容。建立的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由新COSO报告八要素构成的。第二层次是每一要素中的具体项目。第三层次是具体项目的具体指标。由于每一项目中,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很多,各行业的具体环境不同,对指标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的侧重。

内部控制定量评价指标。对于定量评价指标,一般选取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两方面的内容,笔者在选取定量评价指标时主要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方面进行财务指标的选取,在每个方面只选择一个或最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比率作为应用的指标值。这样选择不仅可以简化计算程序,而且也具有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特点。基于上述特点,本文选择了以下的财务比率作为内部控制定量评价指标。

(一)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代表每一元的销售收入所带来的利润,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由于销售利润率的提高与经营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内部控制对经营管理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把销售净利率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内部控制的好坏。

(二)资产管理方面的指标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反映销售能力越强,企业通过薄利多销的办法,加速资产的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

(三)偿债能力指标

对于偿债能力指标本文选取权益乘数指标,权益乘数=总资产/所有者权益,该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负债程度,权益乘数越大,负债程度越高。不从债权人和股东的角度去探询这个指标的含义,仅从经营者的立场来看,如果企业举债过大,超出了债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企业就很难借到钱。如果企业不借钱或者比例很小,说明企业畏缩不前,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很差。而这种经营能力具体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者的素质上,这两者也正是内部控制的内容。

三、结束语

本文基于新COSO报告的内容,结合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对内部控制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上来说还是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套较综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笔者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进一步解决内部控制评价中的有关问题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为实际执行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新的工具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潘云利.内部控制体系评价[J].研究与探索,2003,4:26-27

[2]王会杰.试论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框架的建立[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3:34-37

[3]钟纾纾.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中国集体经济,2008,9:67-68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平衡积分卡;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024-03

引言

轰动全世界的安然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随即出台了《萨班斯法案》,它引发了全美对内部控制的空前重视。该法案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要求。法案确立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的制度要求,提出了对内部控制评价框架应具备的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管理层内部控制工作中的盲目性,使内部控制工作更具效率和效果。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关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在9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开始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五部委均出台了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规范,这些规范对于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何具体的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尚缺乏明确的规定,相当多的企业管理层或员工对内部控制评价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有的甚至对内控评价有错误的观念。

本文认为,构建一套规范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无论对于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是有很大作用的,若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控制的作用将大幅下降。内部控制为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管理活动服务,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能保证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活动顺利开展,尽管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并不是内部控制活动的具体表现,但经营和财务方面的某些指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1]。评价企业绩效的平衡积分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依赖财务指标来说明的。内部控制评价和平衡积分卡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由此,本文尝试利用国际流行的平衡积分卡框架来构建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希望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平衡积分卡的内容及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

平衡积分卡由哈佛教授Robert Kaplan和诺朗顿研究院的执行长David Norton设计的一种综合业务评价系统。平衡积分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发展四个方面的指标之间的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即实施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与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过程[2]。它把绩效考核的地位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战略的实施工具。平衡积分卡是以企业的战略为基础,并将各种衡量方法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既包含了财务指标,又通过顾客满意度、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的业务指标来补充说明财务指标,这些业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驱动因素。图1描述了平衡积分卡的4个方面及相互关系。

平衡积分卡的平衡是指在以下4个方面保持平衡:在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股东与客户和内部流程与学习成长之间,在所求的结果和这些结果的执行动因之间,在强调客观性测量和主观性测量之间。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结果的评价,发现其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3]。内部控制作为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质量和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就是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的情况的评价。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其他4个要素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其他4个要素无论质量如何,都不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所以,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完成情况,必须从企业对控制环境的评价入手。5要素的关系如图2所示。

1.控制环境的评价:控制环境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公司组织结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所作的评价。在组织架构的评价方面,企业是否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股东大会决议,企业章程是否结合了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否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在发展战略发面,企业是否能根据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制定出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在人力资源方面,企业是否根据其自身的发展战略,合理配置了人力资源,是否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在企业文化方面,企业是否有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在社会责任发面,企业是否有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如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

2.风险评估的评价: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前提,它包括两个方面: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在内部风险方面,企业是否对内部管理、自主创新、财务、安保、人力资源等因素引起的风险足够重视并加以防范;在外部风险方面,企业是否对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加以重视,企业是否能够顺利识别、评估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对此加以控制和防范,使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水平之内。

3.控制活动的评价:控制活动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题,企业能否通过设计、执行控制活动,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具体的控制活动评价内容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等方面的控制活动的评价。

4.信息与沟通的评价: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应对环境改变,保证控制有效的工具与手段,良好的信息沟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关键是保证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的真实与及时,企业管理者能够通过相关的信息采集,采取适当的反应和措施。

5.内部监督的评价: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得以执行的重要保障。具体包括:监督机构、监督主体、报告缺陷和改进、自我评估的设计是否有效。由于内部审计部门是内部监督的主体,只有其发挥职能,内部控制工作才能有效进行。所以,对内部监督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内部审计部门是否保持其独立性的评价。

简而言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就是在以控制环境为基础的情况下,保持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之间的平衡。企业能否做到上述活动,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二、内部控制与平衡积分法运用中的共性分析

1.平衡积分卡在企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对平衡积分卡的认识不够,专业水平不高,往往表现出对平衡积分卡的不信任,甚至质疑,给平衡积分卡在企业中的应用带来了阻碍,大大影响了平衡积分卡作用的发挥。在企业中,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能够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落实和执行。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侧重于对企业实施内控,对内控的结果好与坏的关注度不够,对内部控制评价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一些核心问题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2.平衡积分卡是一套战略管理工具,它的实施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平衡积分卡若要实施成功,必须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高层管理者实施平衡积分卡的决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平衡积分卡的顺利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内部执行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发现其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是提升企业质量,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它的评价实施也应该从其企业的最高层到最底层,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3.平衡积分卡的实施需要财务、顾客、内部经营、学习和增长这些指标支撑。财务指标的创立和量化是比较容易的,而其他3个方面的指标就需要企业管理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仔细斟酌。有些重要指标很难量化,如员工受激励程度方面的指标,这就对企业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可选用结果评价指标,结果评价指标就是要考核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它是基于内控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结果考核指标,并规定相应指标的合理指标来进行评价。然而,选取的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直接决定了内控评价的结果。虽然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权重确定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不能保证结果的精确性。

4.平衡积分卡的实施由于包含太多的测评指标,而大量的评价指标往往会使企业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法找到重要指标对企业绩效的衡量,因此需要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对自身的内部管理的各个发面提出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一个能充分体现内部控制整体性和过程性的完整高效的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

三、利用平衡积分卡来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议

1.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控制风险、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组成,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强调全员参与的思想,即每一个员工都是控制对象。因此,对内部控制实施评价就是对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行为的评价,而员工的广泛参与,首先可以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意识,其次也有利于企业和业务层面的各类风险更透彻的风险评估。平衡积分卡中有对企业员工的选择和培训教育工作的评价办法,并且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因此,平衡积分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是适用的。

2.正确界定内部控制的评价目标,不仅能满足监管部门对信息提供和披露方面的要求,而且能够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应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考核内部控制所规定的目标实现与否。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界定也不尽相同,如监管部门更多的是关注内部控制制度所达到的报告目标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而企业自身进行的内部控制评价不仅要符合法律法规,还要关注内控对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程度。成功的平衡积分卡控制制度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一套财务和非财务性评估手段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手段。有效的平衡积分卡的应用可以把它从最根本的绩效考核地位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成为组织的战略工具。所以说,平衡积分卡的应用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我国传统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范围是狭窄的,大部分企业依然存在着“重管理轻治理”的现象,这种情况造成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和范围较小,缺少与管理相结合的过程,因此也造成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狭窄。如果将平衡积分卡运用到企业内控中来,并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需要企业改变原有只重视企业和下游的观念,把关注的视野拓展到上游,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扩大了,自然而然内控评价的范围也随之扩大,这不仅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4.平衡积分卡的实施能否在战略绩效管理中发挥作用,重要的是企业完善的信息系统的支撑。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有利于信息决策者了解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的效果。我国企业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建立一个与企业自身组织和市场环境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效率,而且能促进企业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

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评价;作用

一、引言

自2007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全球性金融风暴及经济危机的蔓延,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在2008年发生的金融业最大的职务舞弊案例---法国兴业银行舞弊案,其主要原因便是兴业银行内部监控机制的“严重缺失”。观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近年来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也是一浪接一浪,远期的有琼民源、银广夏等,近期便有三鹿集团、中航油等。这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涌现,除了我国资本市场自身存在的问题外,重要的另一个深层因素就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已不单单是企业管理层的关注重点,而已成为政府等相关各方关注的焦点。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二、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1.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涵义。由2003年国际内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得出内部审计为:内部审计应用来帮助组织机构评价其重要的风险因素并且不断改进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同时评价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内部控制不断的改善,以达到帮助组织保持有效地控制;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1992年美国内部控制研究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其认为内部控制包含五方面的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2.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同一性。1986年最高的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声明中就明确的表明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及内部审计。自此,内部审计便开始列入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之中了。

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和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审查和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监督内部控制系统运作的有效性,并且同时反作用于内部控制系统,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此外,内部审计工作及完整的内部审计机制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

3.完整的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其作用的基础。内部审计是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接着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实质性测试范围、时间及程序,再进一步修正调整原先的审计计划。只有建立在完整的内部控制之上的内部审计才能是有效地内部审计。因此,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二者在其产生原因、作用目的、理论基础假设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离不开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实践中主要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践中,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推动促进力度不足,企业领导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评价发挥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中还未发挥导向作用。

2.很大一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没有专有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尚未建立动态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导致了企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并不能及时改进跟上企业发展的步调;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制度,不能很好的发挥评价结果的警报作用。

3.企业员工素质有待提高,参与性、积极性不足。员工的素质不同,对问题的评判标准不同,影响内部控制评价的效果。

4.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监督考核不足,缺乏有关监督部门。

5.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手段落后,相关信息技术的利用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

四、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作用及建议

1.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作用

(1)评价作用。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合理、完善及是否正确遵守做出系统的评价,继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企业与其目标的实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找出内部控制的缺点漏洞,及时补救改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遵守性的评价则对于监督促进各部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2)优化内部控制的环境。环境因素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内部审计对其发挥着一定的优化作用。具体表现在:①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在薄弱或是无效的组织机构中,控制程序无法发挥其原本的功效,此时,内部审计者可以及时反映相关信息,提供改进方案措施,帮助完善组织结构。②有利于建立企业诚信及道德价值观。企业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建立后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内部审计者在企业管理者的的支持下可设计道德规范,评估企业员工及相关者的道德风险,进而维护企业的诚信及道德价值关。③对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同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对于企业的治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审计战略,内部审计制定审计计划并将审计报告上交给审计委员会。方便了审计委员会的工作,也确保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及合理性。

(3)监督和再控制作用。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复杂,需要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督系统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层为实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内部审计即具有可靠的监督作用,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企业行为的合规性进行有力的监督,促进企业遵纪守法,加强了对企业的控制。企业也应严格地挑选内部审计人员,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4)有利于信息质量的提高。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师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二内部审计则可有效地检查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程度。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主要是检查企业是否设立了科学合理的凭证生成、传递、审查系统及相关的账务处理和稽核制度等。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有效提高企业信息质量。

2.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完善措施

(1)要明确内部控制目标评价的本质是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尽可能降低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实际上,内部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是相同的。内部控制评价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使内部控制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的再控制。总之,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很好的审查以确保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

(2)要理清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最初内部控制评价的产生式为了解决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委托—的矛盾。通常我们所提的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是外部的注册会计师,但内部控制评价应该是企业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共同参与的一项工作。因此,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应该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做出有效地评价。简而言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题应该多元化,内部体包括审计委员会、监事会以及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同时包括外部主体如政府部门、注册会计师等利益相关者。

(3)要理清内部控制评价的客体,即内部控制的构成。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包括对其设计及运行有效性的评价。

(4)要确定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模式。具体理清评价的目的、范围、内容、过程等。现代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风险大,因此需要将风险管理的概念引入内部控制评价之中。首先寻找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继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有效地应对风险,同时获取可应对风险的证据,最后找出控制的缺陷,判断其是否严重及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5)要重视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的作用。定性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强,而定量评价则可科学量化、对比,可作出较恰当的评价。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充分结合二者的优点,合理评价。

五、结论

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也是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手段,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终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