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29 04:25: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故乡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故乡教案

篇(1)

1.探索文章优美之处,学会圈点批注。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培养一颗颗兼善天下的好心。

学习重点: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阅读,精读“摇花乐”的有关内容,交流评点。

学习步骤:

一、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中,雨可以说是最能触人心弦的景物之一了,你们见过哪些雨呢?(学生答:暴雨、小雨、蒙蒙细雨……)今天我们将见识到一种特殊的雨——桂花雨(出示课题)

二、指导朗读:

体会文章渗出的温馨的人情。(有重点地指导两个地方的朗读:一是“摇花乐”,要读出“我”问母亲时语气的急切,母亲却说“还早”,这时“我”的心情是失望的。“台风要来了”,语气也是急促的。从“这下可乐了”到“好香的雨啊。”充满欢乐,语气要略显夸张。另一处是最后一句话,语速要舒缓,以传达出绵绵不尽的怀念和遐思)。

三、出示有关桂花的图片(桂花树林,桂花朵。让学生感受桂花的美丽学生在音乐与图片的渲染中,将会喜欢上桂花。在此情境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对桂花的回忆,把桂花的美丽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来,学生描绘的方式可能会有如下几种:画画、朗读有关句子、回忆有关桂花的诗句。此时,教师应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描述空间,并一一加以肯定。)

大家所描绘的桂花真美呀,可以想见大家对桂花的喜爱,文中的作者对桂花也是情有独钟,我们看看她笔下的桂花是怎样的?大家试着把描写桂花的语句找出来看看?(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四、文章结构

桂花不仅美丽清香,还可以吃呢。文章的第一段(1、2节)为我们介绍的清楚。

第二段(3节)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故乡的桂花雨,具体描绘了“摇花乐”,大家喜欢“我”的父母亲吗?为什么?(学生大多会回答,“喜欢”,摆出的原因不一而足,老师总结:因为母亲敦厚、温柔,父亲儒雅和乐)

最后一段(4、5节)作者还回忆了在杭州念中学时和桂花有关的一段往事。

全文脉络很分明,衔接上不着痕迹,其中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桂花,真叫人魂牵梦萦”,什么作用呢?(点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主旨探究

故乡的桂花雨,笼罩着一层黯黯的感伤和偶尔跳跃着的淡淡的喜乐,从中我们捕捉到了作者其实想要向我们倾诉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作答:①对故乡的怀念;②对亲人的思念;③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六、美点的圈点、批注

1.教师示范: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回应文章题目,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全桂——“月是故乡明”啊,表现出了作者的恋乡情节。

2.学生发言。

七、词语积累:魂牵梦萦、袅袅、才高八斗、沉浸、淡雅。

八、迁移创新

篇(2)

关键词 教案;教学设计;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33-02

1 问题的提出

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教学思路的显性化过程,有利于教师对课程设计的梳理。在阅读中学教案设计大赛的教案过程中发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所编写的教案普遍存在有悖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设计点,对这些错误点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它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进一步对中学各个学科的教案集和网络中所出现的教案进行检索分析后发现,这种普遍性存在于中学各个学科的教案中。对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并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提高整个中小学教师编写的教案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中学教案编写的现状及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教师会坚持每次课前编写教案以此来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显性化。教师会编教案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公开课、教师技能大赛和学期教案审核时。鉴于对教案本身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持有一定程度上的质疑和教案编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等种种原因,多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会将其视为备课的必须步骤。缺少教案引导的教学可能会使教学过程发生种种意外,教师偏离教学目标,同时不利于后期教师的自审,阻碍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同时,由于平常缺少教案编写的锻炼,关键场合(公开课、技能大赛)下,所编写的教案存在很多的教学设计理论上的错误点。

中学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比较统一,多为大学本科毕业,在大学期间接受过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师比例较高。但从收集的具体教案上来看,中学教师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本身的掌握情况不是很乐观,具体体现在教案中的是设计的不合理和描述性的错误。

3 中学教案常见问题分析

教案中涉及的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较多,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当前教案里出现的概念性错误比较多,并且呈现出知识点上的聚集效应。教案在形式上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从收集的教案来看其形式呈现多样化,但教案所涉及的本质内容是固定的,主要是对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特征、教学方法等进行分析。本文把常见的问题汇总为教学设计知识错误点和整体设计不合理两大方面,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举例和说明。

教学设计知识点错误

1)教材分析环节。在对教材的分析中,有些教案不指明所使用的教材名称和所要讲解的章节,只对所要讲解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更多的是只说明教材名和课程的章节名,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做分析和解释。

2)教学目标分析环节。

片段一:教案《写秋抒情――制作模仿写字效果的动画》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学会对文字进行分离;学生能够对选定的帧进行翻转,并理解其原理;使学生认识“橡皮擦工具”,并能灵活地使用。

②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能够通过自主学习Flash的其他功能,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任务去探究学习。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Flash的作用,用该软件来展示自己的想法,从而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上述片段一的教学目标阐述中出现几种常见的概念性错误。教学目标的主语是学习者[1],“使学生认识‘橡皮擦工具’,并能灵活地使用”,此教学目标的主语却是教师。“过程与方法”阐述的应该是过程方法类的教学目标,但在很多教案中,编写中不能明确区分过程和结果,易将结果表述为过程。上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第三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结果而非过程。

此外,对各教学目标的排序混乱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很多教案在对教学目标阐述过程中缺少层次性,没有遵循教学目标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1]。片段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帧翻转”比“认识和使用橡皮擦工具”这一教学目标更具有难度,且对帧翻转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会用橡皮擦工具的前提上的,而片段一对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表述违反了递进原则。

3)学情分析环节。

片段二:教案《我要做策划――数据的简单计算、统计和直观表达》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具有学会和掌握Excel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对学情的分析中,由于对学情分析的理解不够,常会出现着重阐述同一年龄或群体的共有特征,而忽视具体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并忽视对教学前学生所拥有的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及环境的分析,即忽视入门技能和从属技能的分析。上述片段二对学情的分析看似是说出学习者的特征,但并不符合学情分析所要真正阐述的含义,只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特征的概括,没有具体说明教学班级的学生特征,同时对该教学对象没有进行教学前的从属技能分析,即没有分析这些七年级学生对Excel这个软件在教学前是否接触和学习过,以及该学校学生所处的计算机环境如何。

4)教学方法分析环节。

片段三:教案《用数据来说话》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示范模仿、小组合作。

混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是教案中常见的错误点,在具体的教案编写中经常出现两者互相取代。如上述片段三所示,对教学方法的概括中所提到的示范模仿就是一个教学策略而非教学方法。

有些教案的教学设计中会脱离教学内容,对所使用的教学策略做术语解释。如下片段四所示,对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做了一个简明的解释。教学策略只是一个框架,具体的应用过程会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教案编写时应着重解释具体教学时对策略的采用和设计,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术语解释。

5)教学策略分析环节。

片段四:教案《故乡》

教学策略:采用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实行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三步曲,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放松的情境中学习。

教案中概括的教学策略和具体应用的教学策略不相同也是教案中常出现的问题。最易混淆的是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和抛锚式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重难点,很多教师在学习时没有真正理解其本质和区别,导致在教案中发生相互混淆,影响教案的科学性。

以上几种教案编写中常见的错误点的本质原因都是对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提高中学教师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是提高中学教案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

整体设计思想不合理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只提出课时所用时间,不对时间进行过程细分;对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前准备和教学后总结所分配的时间过长;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时间不好分配,给不是教学重点的教学难点分配时间过多,给简单的教学重点分配时间过少,不易强调出教学重点;分配的时间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

2)教学过程设置不合理。导入新课时,缺少引导学生将案例与所教新课内容进行联想的关键引导语,使得整个课前引导案例与课程脱离,从而没有实际性的引导用途;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没有连贯性,各个环节所使用的案例单独存在、没有联系,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完整连贯,教学缺少层次感;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常见情况没有做估计和提出解决的方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阐述过于理想化,增加了实际教学时的难度;教学任务和教学的次序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次序,使得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阶段所教学的内容完全一样,没有相应地增加新知识,单纯性地巩固知识,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引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没有设置解答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构建。

3)教学总结缺少科学性。教师自己做总结,没有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性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让学生做总结,教师没有进行总括性的归纳,使得知识的传授缺少聚焦点。

4 总结

教案中出现问题群聚的现象反映的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不足,提高教案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选用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评价的能力[2]。学校在教师正式入职前应加强教学设计能力的统一培训,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评价和审核教案的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43-46.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多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形式多样,表现力强,以其特有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扩大视野;能启迪学生思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在结合本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语文本来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但应试教育却使学生感到语文索然寡味。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电教媒体,能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等。选的是描写四季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训练重点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课文中有些描绘一副副流动变化的画面、景物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语句和画龙点睛、跃入眼帘的字词,学生有的容易读懂,有的则要仔细观察,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如果借助远程教育网上的资源能够把学生带入情境,提高理解能力。如老师把这几篇课文中所提到的四季景物特征,如春花与花下的蜜蜂和蝴蝶,春风与唱歌的鸟儿,吹笛的牧童,蓝天与白雪,秋色与秋实等,通过用一些生动的动画、动感文字不断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边看边学,让学生感受四季景色地美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地情感。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是自己理解,而不是靠老师讲的。从而能激发起情感的共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 激活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3.1 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文中作文教学因生活而充满生机和活力。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

3.2 借助音乐,引感共鸣。鲁迅的《故乡》,融合作者丰富的、真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重,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离开故乡的恋恋不舍的感情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在讲课时,可以先请学生欣赏一支歌——《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把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神摇于故乡时,教师顺势导情:“故乡,这个令人感怀的名词,多少文人骚客歌咏过它,多少人产生过‘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的慨叹。鲁迅先生18岁离开故乡求学,探求救国救民的良药,很少回到故乡,对儿时的伙伴有着深深的怀念。阔别故乡二十年后,但故乡已不是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小伙伴也变得面目全非。作者悲凉感愤于故乡的一切,一年后写下了经过艺术加工的短篇小说《故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教师启发下又产生了不解与疑虑,探索答案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

篇(4)

(一)按照教案上课“照本宣科”,忽视学生主体缺少灵活性。

在课堂上有时会发现教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如精心制作的教具、道具、课件等等,但有时是如此精心的准备换来的课堂却是低效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个别教师只是备了教案,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就是解决了怎么教却没有解决怎么学,只重视形式、方法的丰富,轻视音乐内容的学习;只重视教学媒体演示、操作,轻视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造成音乐课堂教师一人演独角戏,学生当观众坐船板凳的现象。

例如某教师在教授四年级《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时,教师先提问,草原在大家的印象里是怎么样一个景象啊,然后让大家展开想象自己在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骑上那奔驰的骏马,驰骋在茫茫的草原,呼吸草原清新的空气,然后代入本课要学习的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听了两遍之后就进行两声部合唱联系,而且是唱谱子的练习。虽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程序背得很熟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自己把歌曲学唱的步骤给流下来了,表面上看教学环节比较紧凑,连贯,但是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由教师牵着学生走。

(二)问题的提出过于单一,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

经常听到有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浪费时间的问题。例如,“这首歌曲好不好听?”“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歌曲好不好?”等等,这样低层次的提问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提问,造成课堂时间严重浪费,同时也让学生总是处于低层次的学习之中,缺乏思考,同时也影响学生正确思维方式的形成,降低了音乐课学习的层次。例如,某教师在教授《故乡》一课时,是这样开课的:学生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中走进教室,渲染课堂气氛,快速是学生进入学习情景。一对比导入:(1)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示范演唱《故乡》,能说说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板书课题:故乡);(2)同学们你们会唱这首歌吗?让我们随着视频来一起唱唱。1.能评价一下你们自己的演唱吗?好在哪,那些地方需要完善?2.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师:根据学生的自评总结学生演唱情况,肯定好的方面,并作出唱歌的姿势的要生:“坐姿要直,肩颈放松;两眼平视,面部自然;感情充沛,精神饱满。”

教师在刚开课阶段就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评价,显然是没有成效的提问,因为学生对于歌曲仅仅听了一遍,尚处在陌生的阶段,音乐只有熟悉了才有感情,学生也只有在自己唱熟练的情况下,才能对自己的演唱作针对性的评价。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设计应更加合理性、体现主体性。

1.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和教科书的内容不一定是一模一样的。一般来说,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仅仅依据教科书来安排音乐课堂的全部内容会显得比较死板,不够灵活,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恰当的增加或删选教学内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要给学生参与体验和创造的空间。体验式的学习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体验是在音乐实践中的体验,音乐实践活动是体验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尽量多为学生创设了审美体验的实践的机会。

(二)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提问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馈有效的手段。提问要有它的目的性、针对性,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例如:一开始导入部分的提问一般是为引出课题作铺垫,有的问题可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有的问题可与学生的日常习惯相联系。对新授部分的提问,应与所学的重点内容有关。这就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重点上去,不致于使整节课重点不突出。

除此之外,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面及经验。例如:让学生欣赏一首大型交响乐曲后,问学生它的第一乐章是什么曲式?肯定是全班鸦雀无声,没人敢回答。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首先,学生不知道第一乐章从哪儿到哪儿,其次又不清楚曲式是什么?所以,此时的教学还有什么价值呢?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出现,在课前我们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同时,问题不能提得过泛,过泛的话题,会让学生不知从何答起。例如:让学生听了一首曲子后讲感受,是让学生从音乐4个要素去回答,还是从自我情绪或从听到这首乐曲产生的联想来回答呢?因此,象这类问题可化大为小,设计阶梯,逐步发问。这样层层递进,明确清楚,重点突出,利于整节课的教学。

篇(5)

一、摸清思想脉搏,增强工作针对性

为切实掌握老兵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站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官兵思想,超前预测老兵在退伍期间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了10条具体工作措施。政治处抽调专人采取问卷调查、正面谈心、座谈讨论等形式,对身体有病、家庭有实际困难、与干部骨干有矛盾、想改士官改不了、想留留不下、思想一时不通的即将复退老兵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普遍了解和调查;同时通过“三个一”的谈心方式,即站领导与退伍老兵谈一次心、带兵干部与退伍老兵谈一次心、“三互”小组成员与退伍老兵谈一次心,全面掌握思想状况。勤务中队充分发挥“三互”小组思想骨干的作用,针对一些焦点、难点和敏感问题,举办了一次“我与战友谈谈心”活动,了解了老兵真正“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积极疏导教育,帮助其解决思想疙瘩。10月24日,站党委召开了征求老兵意见和建议座谈会,站领导耐心倾听了他们的想法,征求到退伍老兵在退伍就业、行李托运、更换驾驶证、组织体检等方面的意见和困难13件,做到了思想问题早摸底、早预测、早解决,确保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教育引导,确保思想稳定

针对今年老兵普遍存在的“对走留问题考虑多,退伍后的出路忧虑多”的现象,政治处召开教育准备会,对老兵退伍工作作出安排,抽调专人编写教案,深入开展了“四项教育”,一是10月20日,开展了“站好最后一班岗”专题教育,从自我心理调适,发挥军人素质优势,坚定成功信心等方面,教育引导老兵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站好“最后一班岗”;二是10月23日开展了“当兵为什么、现在干什么、走后留什么”的专题讲座,引导退伍老兵顾大局、讲奉献,自觉把期望值摆到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位置,理性对待组织决定;三是广泛开展了“学老兵、赞老兵”、为老兵送温暖活动,基层干部主动为退伍老兵拆洗被褥,做好事,机关干部为退伍老兵提供就业信息和渠道,使退伍老兵在离开警营前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四是开展了以“弘扬‘七种精神’做忠诚可靠的国门卫士”为主题的优良传统教育,10月21日,组织退伍老兵参观国家名优企业——中国天然彩棉集团,观看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东京审判》,引导他们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发扬优良传统,展现高尚的革命精神。

三、主动为兵服务,解除后顾之忧

牢固树立为兵服务和“三个第一”的思想,将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相结合,针对老兵给站党委提出的13条意见和建议,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一是开展为退伍老兵警营生活录影活动,政治处把老兵们的训练、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风采进行全方位录像,刻制光碟,人手一册留作纪念;二是10月31日,组织老兵们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进一步完善了战士个人健康档案,充分体现了部队的关心和爱护;三是认真做好复退老兵的评功评奖工作,提前整理档案,核实有关资料,防止遗漏材料;四是对执勤一线的退伍老兵,及时发放了夜餐补助,确保及时将执勤夜餐补助发放到了每个老兵手中;五是收集就业资料,拓宽信息渠道,与主动地方单位联系组织召开了一次就业交流座谈会,为拟复退老兵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六是为方便退伍老兵顺利返乡,站党委主动与邮电局联系,将老兵的行李物品通过邮寄的方式托运回个人家乡。退伍老兵们普遍反映,站党委和机关的同志在心系基层方面更务实、更深入了。

篇(6)

对于这个“活”字,我们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教活”,二是“活教”。把课“教活”是我们的目标和理想,“活教”则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的手段,也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融合为一体的和谐境界。如何结合具体教学达到这种境界呢?这就需要教者照顾到教材、学生和自身这三个要素的具体特点来灵活施教。

一、 教学案设计“活”――凸显导学功能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点金术和“自渔”的本领,学案的作用在此尤为显著。

1. 教案的设计

教案的设计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明晰教学思路、明确教学流程、确定教学活动安排、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设计反馈途径与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等。

2. 学案的设计

学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学案要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起到“以问导读、以问促思”的作用;突出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还应有适当应用与练习,起到检测反馈和培养学生能力等作用。

问题设计是学案的核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抓手,要体现导读、导思的功能。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注意“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不同特点来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在精不在多,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逐步教给学生一套学习、分析课文的方法。

3. 巩固案的设计

巩固案的设计要着眼于巩固教学效果、提升学习能力来进行设计。要在一课时或一章节(单元)教学完成后,及时发放巩固案,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案,教师及时批阅、矫正。设计内容要精选针对性强的习题与练习;注意知识网络的重建与完善;布置联系实际的或实践性的问题与作业;让学生有个性化的收获与体验等。

二、 角色转换――教师的主导“活”

教师善讲,这是教师职业的特点,而语文教师更是如此。我们已经习惯于对课全面细致的分析,力求面面俱到,唯恐漏失了一个知识点。然而,你的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只能换来学生的昏昏欲睡、毫无兴趣。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功能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一种理念,实际上并没有贬低教师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是,教师的作用还得到了加强。大部分教师已经在实践当中深深地感到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责任以及任务比过去重了,因为你自己要想讲什么东西给学生听是一回事,应该说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对很多教师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事。但你要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弄懂这些事情,你就要去不断地引导他,组织他开展活动,不断地给予点拨给予启发,这比教师自己讲清楚一件事情可能更难。

因此,我们应摒弃对课繁琐的分析这一陋习。应少讲、精讲,大胆取舍。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哪怕一节课只讲一点,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就是一堂成功的课。要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要变自己的“演员”身份为“导演”身份。不再要求你“演”,只要求你会“导”,指导学生“演好”一堂课,你就是一名成功的教师。这是新课标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三、 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学生的主体“活”

课堂教学“六环节”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从这六个环节,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 营造“活”的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学生展现自我,需要自由轻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传统的“师道尊严”下的课堂氛围严肃而呆板,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鼓励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应该走到学习小组中去,走到学生中去,师生共同演出一场又一场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话剧。面对学生有时出现的一些奇特甚至有点荒诞的想法或回答时,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切不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说的习惯,在自由言论中进行语言实践。

2. 安排“活”的环节

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如何运用“六环节”,也是我们每位教师应灵活对待的。我们不能把这六环节简单的看成是六个步骤,认为每节课都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教学,这样的理解是机械的。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我们往往可能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环节上占用较多的时间,这样在一节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这六个环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择,这节课是六个环节,下节课可能只是三个环节、四个环节。教师应灵活运用,存乎一心。

比如在教学《成功》这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悍,教师完全可以把这六个环节在一课时的教学中都能一一完成。但如果是像鲁迅先生的《故乡》这样篇幅长、内容多的课文,恐怕在第一课时只能完成前两个环节了。

篇(7)

关键词 教学艺术 提问 教学方案 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最主要、最基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最能展示教师才华、体现教学基本功的重要环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特别细腻、高超的艺术。因此,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的终生追求,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艺术肤浅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所以课堂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设计问题时应贯穿以下几个原则:

(一)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问题应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滥竽充数》一文进,如果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南郭先生后来要逃跑”这样的问题,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会认真地看书以寻求答案。

(二)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针对性就是强调教师的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问在关键之处,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如能针对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学生会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关键,这对文章主题的挖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三)提出问题要注意循序性

就是说提出的问题应先易后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而不能东一榔,西一棒槌,如在《故乡》中讲到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时,为回答“通过肖像描写,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的问题,可精心设计三个台阶式的问题:A、“紫色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B、“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农村孩子)C、为什么“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经过这样三个层次的提问,一个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要解答的问题水到渠成了。

二、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艺术

教案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把握,没有对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的“懂、透、化”(懂,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一个字、每句话都弄清楚;透,就是对教材非常熟悉,能够运用自如;化,即教师的情感性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就不可能有一个精彩的总体方案及其个案设计。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参阅大量与本门课程有关的书籍,根据教学要求和授课对象,进行比选,博采众书之长,先编写出最佳讲义,最后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案。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艺术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的吸引与保持维系于吸引源的生动性、奇异性。如何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和谐互动?组织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课中要把课堂教学开头组织好,教学的亮相帮学生把精神转入课堂,可能教师溢于言表的语言,会被学生所觉察并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转化到学习中,其次,适当掀起课堂教学的小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的消化。在教学中掀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达支教学目的,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催化剂。最后要讲究结课艺术,也就是说要善始善终,切不可虎头蛇尾。

具体来讲,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要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讲课艺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以及对学习客体价值的肯定和褒扬,非常有利于调度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应对学习客体进行合理“剪裁”。

三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即给学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之外,还要凸现基本公式的推导、基本作图的再现。

四要注重课堂语言艺术,活跃课堂气氛。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水平,研究探讨教学语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努力做到语言的情感美、形象美、音韵美、哲理美和趣味美。因此,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它生动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为了使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便于将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要通过演讲训练,掌握朗诵的技巧,能恰当地处理话语的轻重缓急,使语言流畅,清晰,富有感情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