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14:35: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颇有趣味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口头的、书面的、绘画的、表演的,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如在学习《新型玻璃》之前,教师先介绍了憎水玻璃、自洁玻璃、天线玻璃等,学生一听,兴趣来了。这时,教师才布置前置性学习内容: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你还能找到更多的新型玻璃吗?用上文中的表达方式当推销员介绍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调动下,兴趣盎然,都认真查找了新型玻璃方面的相关知识,对课文也了解得更深入。
又如在学习《牧场之国》这篇课文时,可布置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内容:1.搜集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2.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非常感兴趣。有些孩子自制课件图配画,有些畅谈自己的感受想法,图文并茂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看到孩子们那激动的眼神时,教师异常兴奋,师生双方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前置性学习内容吸引了孩子们,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根本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应该成为下一课时教学设计内容的导航,是为新课作预备、作铺垫、作指引的。在作业中应体现下一节课老师上课的思路,它可以是下节课重点、难点的直接或间接展示;也可以抛砖引玉,引领学生走入下一节课。教师在布置前置作业前,一定要精心备课,熟悉、找准教材的重难点,抓住知识的“根”,使学生通过前置作业能够完成大部分的知识点。
如在教学精读课文《乡下人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3个方面的前置性学习内容。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出不理解词语的意思。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想一想,课文写了几处景,你认为哪一处景物写得最好,为什么?用笔画下来,并写下批注。
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低入
布置前置性作业,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或选编练习。设计布置作业,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设计的作业难度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比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时,教师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有的人死了,却像司马迁说的‘重于泰山’,你能列举几句表示死得其所的诗句吗?”这样的作业,谁都能做到,只是发现多和少、认识的深与浅的问题,每个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再通过课堂上的相互补充,相信学生的记忆一定非常深刻。
四、百花齐放春满园――开放
教师善于合理开发教材资源,深入挖掘学生智力、潜力,注重发散性思维的作业布置是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手段。前置性作业既要兼顾教材与学生,又不能过于机械,而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质与创造力,给学生足够的创造空间。教师要根据教材适时适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话可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关键词]实践 和谐 课堂
当前,在演绎、言说新课程语言的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弊端,一种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一种是新瓶无酒,有汤无药。前者是对新课程的歪曲,后者表现为对新课程的无作为,而这都源于没有建立新的相应的教学方式、生活形态。据此,笔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力图通过记录教师课堂教学场景和案例的剖析研讨,分析课程从独立存在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经验的历程,追寻符合《课标》理念的有效教学行为,氤氲和谐、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氛围,以期收获新课程的精彩。
一、目标与过程――共存期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如何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该如何实施语文教学呢?对这两个问题的预期,就是学习目标和过程。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目标即想达到的境界或目的;过程即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由此,教师应读透文本,预制目标,提升课堂对话品质。笔者试以浙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登山》两次实践案例进行阐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方向――教学目标的问题,尝试一根据目标采用线型结构设计,表面上看,教学设计流畅,突出对语句的朗读体会、揣摩和品读,但 “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尝试一教学环节虽环环紧扣,但显得机械,缺少应有的情趣和生命力。
尝试二围绕教学目标采用问题梳理来引导,在教学流程中突出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借助课件探究小路的危险,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山路之险;二是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列宁第一次是怎么走过这条小路”和“第二次为什么还走小路”为话题展开辩论,同时借“写”把列宁“毅然”走过的情景写具体,落实“借助课文重点句子,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悟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理解、学习表达统一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王雷英)。
由此,我们可以说: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将使课堂的过程显得更为充分,同时课堂应该是目标与过程相互依存的落脚点,是实现语文情趣与扎实双赢的大舞台。
二、预设与生成――共栖绿洲
“凡事预则立,”预设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有效落实的保障。《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预设要关注生命体,适应各类学生的需求――做不止一种的预设,而这恰是有效生成的基础。“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显成效的学习时刻”(盖耶)。笔者以《惊弓之鸟》两则教例进行分析。
在A教师构思的教学预设中,突出的是如何使教学环节组合得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然而,严密设计的结果是学生急匆匆地跟着老师跑,几乎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时空,生成也就没有了时空。在B教师的教学预设中,体现的是如何让“教”更好地适应“学”的需要,怎样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以简约的导入,以认识更羸为主线生发,留足随机生成的时空,体现预设流程和生成需要。在学习“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中,教师紧扣“能手”的意思,在追问“能手”的“过程中”落实认识能手的“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既要感悟人文内涵,又要感悟语言规律”的要求。从某个角度讲,充分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从来就不是对立的。
三、本体与“综合”――共性合作
“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本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等语言的描述,道出了语文学科责无旁贷的任务是学习语言,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科普选文,在教学这类选文时,教师挖掘科普性文章综合性特点的同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凸现个性阅读,构建“潜心会文,积极语言实践”的“学习主题”。如果教学为突出“综合”仅体现科学情意目标,忽视语言实践,不仅是教学上的一种缺憾,而且也是对语文教材资源的一种浪费。如《新型玻璃》介绍几种新型玻璃,文中“也许……不是……而是”、“即使……仍然”等字里行间显现的各种形象和情感,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动、准确的语言,体悟情、理的好载体。故此笔者以共性整合的观点进行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和朗读课文,理解企图、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2)对描写新型玻璃的语言材料进行重组,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培养做生活的有心人。
2.教学流程:
(1)联系生活导入――有境。
(2)熟读文本感知――有效。
①读正确:自由读课文,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语划出来,并试着解决它。
②读流利:自由练读,同桌互助,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语与同桌交流,并试着解决它。
③读中悟:分组分段朗读,课文介绍的这些新型玻璃分别有什么特点?
相机落实:词句:企图也许……不是……而是
安然无恙藕断丝连即使……仍然(这种写法叫新旧对比)
却 尽管……还是消除
④读中“解”:这些新型玻璃解决了普通玻璃存在哪些问题?
人们发现玻璃 _____,发明了_____,把它用_____。
(3)情节冲突再现――有法
(4)课后设计拓展――有度
语文课程不仅是文本的课程,还依赖教师对学科本体教学资源敏锐的发现、整合和运用,更是一种“共性体验的课程”。
四、形式与“指向”――共情磁场
“课堂是一个多层面动态生成的师生交往场”,进行语文实践离不开双向互动的语言。因此,在课堂这一师生智慧演绎场中,教师对课堂信息指令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但直接显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现以《亡羊补牢》教学片段进行分析:
师导入:请同学再读课文,找一找意思深刻的句子,小组讨论你对那句话最有感受?
以下是笔者聆听学生小组讨论的课堂记录:
小组长说:你想出来了没有?快点说。
生1:我们先分段读,2个人一起读。
生2插嘴:要读得生动。
生3:为什么要读得生动?
生2:表情“怏怏”,跑到组长后面。
小组自由读;
小组反馈读:
生4:读。
组员齐纠错:“结结实实”读错了;“牢”读错了……
小组讨论:
生5:这篇按照总写;
生6插嘴:真笨,按照总分总顺序写的。
生7:这两段读起来好象一样的。
这样5分钟自主合作学习的场景结束了。但我们应该思考:“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老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此教学片段整整5分钟,教师期望将个体的学习体验转换为大家的学习资源。但我们发现,学生的讨论不着边际,效率低下不言而喻。故此,有必要指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指令指向的有效性需要进行适当的规范与训练。因为,有了形式的保障,指向的节奏才会合拍,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生产”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爱才有可能。
五、“经营”与“熏陶”――共筑“家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样家园似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经营和教学环境的熏陶。笔者试以特级教师卢雁红《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断来说明这种生命涌动和成长的课堂构建。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改成一首诗)
师:到处都是血迹,从头到脚,这就是父亲。当你想到这些时,你就会问自己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在这三十六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
生:他挖到瓦砾时,手会被扎破。
生:到处都是小孩的尸体。
师:当父亲在挖出一具尸体的一刹那,他会想什么?
生:这会不会是我儿子呀?
师:他会怎样?
生:浑身冰凉。
生:浑身发抖。
师:对,不是我的儿子,不是我的阿曼达,我的阿曼达还在等我,于是抹掉眼角的泪光继续挖。这位父亲就是这样,不断地在痛苦煎熬中继续挖。你会怎样读?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师:很好,我听到你们有感觉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这是饱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师: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生:是爱的力量。
师:讲得好,还有吗?
生:是他对儿子讲的一句话。
师:什么话?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读。(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生读。(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读。(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首诗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卢老师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关键的画面,营造故事发生的情境。通过引导语(“在这三十六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追问语(“当父亲在挖出一具尸体的一刹那,他会想什么?”)、烘托语和学生的想象共同经营课堂基调,打造“学习共同体”的熏陶氛围,引导孩子进一步审视“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处境,补充了文本的空白,有效地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解决学生生活实际与课文相距较远的困难。父亲的高大形象逐渐由学生的眼中,自然过渡到脑中,继而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摇摆者,顾左盼右,非此即彼。在新名词不断冲击我们眼球的时候,茫然或迷失语文的自我;和谐者,配合适当、协调,追寻生态。当我们热闹地讨论语文的性质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辩地关注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化行动,锤炼教学“节点”的有效性,营造适当、协调的课堂双边互动,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迈向扎实、朴实、真实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摘 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倡更多地关注学生视野下如何开展学习活动。本文把教师从学生、学习等角度来设计课程学习的目标、任务、问题、活动乃至学习反馈和课外作业的工作叫学习方案的设计。笔者用案例方式综述了自己近3年设计学习方案的独立观点和有效做法,供同行研究斧正。
关键词 初中物理;学习方案;设计
从学生、学习等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不知不觉成了方向。本文以初中物理《平面镜》为例,来介绍学习方案的结构、内容设计和常态教学反思的处置办法。
学习方案的标题一般设计为课题,内容则是经过切割后可以在正常的45分钟内完成的学习内容。例如:“课题:3.4平面镜1”,即苏科版八年级第3章第4节第1课时。
学习方案把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的设计整合在一起,避免重复。学习重点是在学习目标文字下方划单划线,学习难点则划双划线或做其他标记以示区别。学习目标需要将三维教学目标先进行融合,然后再负载到具体学习任务之上。学生课前的准备也是以常态课课前,学生能做的准备为主。案例如下:
明确学习目标,关注学习重点,挑战学习难点:
1.知道平面镜的基本特点。
2.经历探究过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要求课前完成的任务:
准备好文具、草稿纸,浏览教材和伴学单的内容,让自己和学习小组成员安静下来。
学习方案把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相关的问题、活动、反馈等内容梳理并排组好。学习任务以问题式并任务完成的主要方式设计。活动序号体现章节和序次。如0341即第3章第4节第1个活动。学习活动前需要准备的器材不提倡集中序写,而是根据方案设计用字框框出,提高教师设计方案的效率。案例如下:
要求课堂完成的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生活中哪些界面可以看作平面镜?
0341⑴阅读理解:平整且能反光的物体表面叫“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观察到镜前物体的“像”。
⑵实验探究1:用力弯曲一块平整的薄不锈钢钢皮并观察它,确认钢皮在____状态时属于平面镜。
⑶实验探究2:尝试从提供的金属勺(或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并完成填空:
①你猜想---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形成像的物体大小____(可能/不可能)相等。
②你体验---照平面镜时,若你在举左手、眨右眼时,镜中的“你”在举____手、眨____眼。
学习方案在每个学习任务之后设计有“实录与反思”板块。主要功能是真实记录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的教学准备备忘,课堂上生成的经典问题及处置策略等。教学反思不提倡集中在课后写些不痛不痒的话,而是言之有物地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建议或小结。案例如下:
实录与反思:⑴不锈钢钢皮尺寸约20cm×25cm,学生实验共需25块,2人一组,预先要将边缘毛刺和角落都磨掉,防止意外伤害到学生!⑵凹面镜、凸面镜、平面镜各12块,4人一组,加上教师的1块共13套,也可用不锈钢勺,勺头的里面是凹面镜,勺头外面是凸面镜,勺柄平面则是平面镜!⑶要保持课堂良好的照度,用铅笔做物体也很容易观察它在3种面镜中的成像区别!⑷课堂上需要用纪律和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方案的课外作业,应该在复习预习类作业、深化理解类作业、拓展学习类作业和探究创新类作业中做选择。复习预习类作业是课堂学习行为的伸展与补充,是作业的重点。深化理解类作业主要是以一题多变、一变多问、一问多解的方式从思维方法的渗透和物理技能的培养方向来编撰。拓展学习类作业应该基于育德、阅读、梳理、应用和实践等功能进行设计。探究创新类作业则应从物理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选编些开放型、趣味型、观察型、探究型、创新型和综合型的问题。案例如下:
要求课外完成的任务:
1.完成教材P69www第2、3、4题.。
2.两人一组分站在无色窗玻璃里外,同学甲的手在玻璃前面运动,同学乙的手在玻璃后面同步、对称运动,互换角色训练到熟练为止,参考下列填空,把活动概要记下来:
⑴“手上有光时平面镜中的像”比“镜子上有光时平面镜里的像”要____(亮/暗)。
⑵甲的手靠近玻璃镜面运动时,乙的手要做____的运动;
⑶甲的手向上运动时,乙的手要向____运动;
⑷甲的手做顺时针运动时,乙的手在甲看来要做____运动。
⑸小孔成像时,物体与像左右、上下的运动方向都相反。那么,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在左右、上下等方向上的运动方向____(相同/不同),转动方向____(一致/不一致)。
3.尝试用不同表述方法来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物连线与平面镜____;像物大小____;像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
②像与物关于平面镜____;像是____(实像/虚像)。
③若小孔成像特点描述为“倒立”、“u>v,缩小,u=v,等大,u<v,放大”、“实像”。
则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描述为“___”、“____”、“____”。
4.尝试并评价一下,用点燃的蜡烛、双色棋子、F字架、发光二极管做的F字板来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各有什么优缺点?
5.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在潜望镜、平面镜魔术箱等2件课外制作中,选做一件进行班级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
中国分类号:G623.5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汇集了听、说、读、写、编等多种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自然而然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语文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成果。当前新课标一再强调,要注重学生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业设计也应如此,可围绕多样性、生活性、探究性及创新性方面对小学语文作业进行设计,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
一、设计多样性作业,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时期的学生处于好奇心萌发频繁的阶段,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总是三分热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布置语文作文时,抓住学生的兴趣,以语文要求中的“听、说、读”为基础,设计多样性语文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首先,在“读”方面,就拿语文作文来说,作文需要大量的文字素材铺垫,文字的来源都是课本和其他读物。因此,在布置作文作业时应增大学生阅读量,增强学习文字功力。教师在设计作文作业时可布置与阅读相关的,教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与作家交流思想,或向对方阐述读后感悟。既提高了学生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其次,在“说”方面,语言组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点,也是作文设计较难的一方面。说,顾名思义是将脑海中所想组织成语言传达给他人,从说中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和该如何构思。在作文中需要用缜密的思维来构建整篇作文的构架,教师在课堂中可利用文章内容让学生来扮演其中的角色,大声读出其中的对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再次提高其语言能力。最后,在“听”方面,听,是聆听他人的说话,是思考他人所说的话语,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价值内容为我所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与课程相关的音、视频资料,通过播放这些资料让学生进入到学习情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设计生活性作业,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但有高于生活。这就要求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将语文作业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作业中感受生活及反思生活。加上小学生除了上课与教师在一起,课下都与父母在一起,常与父母出门购物、旅游等。在购物及旅游过程中,父母应让孩子做一个有心人,可准备识字本,要求孩子在外面游玩遇到生字、生词记录下来,有问题时及时向父母请教,将字词记录在笔记本上。到学校上课时,可将所记录的知识点拿出来与其他学生分享,让教师评价谁是“识字大王”。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识字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语文探究能力
首先,设计搜集性作业。搜集性作业指围绕某一专题借用书刊或网络渠道展开搜集,它是教材学习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会合作、主动求知及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督促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书中经典的语言记录下来,扩大阅读量的同时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此方式用于作业设计中再合适不过,想要在作文中写出优美的句子,没有大量的积累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教师可利用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设计搜集优美段落和语句等作业,如写关于人物的作文,可将作业设计为把自己看到的别人写的最好的文章抄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大家,与作者产生共鸣。
其次,设计观察作业。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主动去做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因此,教师可设计一些较高兴趣的观察作业。如:观察蝉的变化过程;观察金鱼睡觉和游动的样子。当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时,学生自然而然投入到观察中,提笔也有话可说。
最后,设计实践作业。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应用于实践中,对于小学语文而言也不例外。在布置小学语文作业时应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教师可根据语文作业内容,深层次引领学生,激发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并有效培养其创造思维及多元智能。一个人光有感性知识是不能写出情感丰富的作文,需要动手操作才能获得记忆犹新的体验效果。为此,教师可设计家务劳动作业,如洗衣服、叠被子、洗碗等,并与家长评价联系起来,对学生劳动进行客观评价。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才能够丰富写作内容,在写作时也就不会感到头疼。
四、设计创新性作业,培养自我写作能力
传统作业较机械,且内容枯燥无味,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应对作业内容进行创新,基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上培养学生自我写作的能力。如分层根据学生差异设计作业,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都具有差异,学生更是如此。从实际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恐惧及紧张的心理,甚至讨厌上语文课,更是不愿做语文作业。久而久之,多数学生甚至对语文失去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设计创新性作业,掌握学生自身特点,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作业,充分调动想象,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如:可设计想象性作业,激活学生创新意识。在学习《新型玻璃》一文后,可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种玻璃,并将其写成说明文,可自由发挥想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将自己所想的新型玻璃写下来,所设计的玻璃也就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功能非凡。在设计中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中脱离不了写作作业,它是一个较为整体的概念,集合了许多语文知识,对思维和写作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应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掌握身心发展规律。本文分别从多样性作业、生活化作业、探究性作业及创新性作业几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激发做题潜能,培养语文知识应用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培养写作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对作文素材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但这对小学生不太适用,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传统的作文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素材,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使用新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力[1]。
(二)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创新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已经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提升学习效率,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教师缺少单独的教学设计,仍以传统观念进行教学,只是对教学任务进行粗略的介绍,教学方式也没有改变,只是将板书转移到多媒体中,没有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改革,教师创新意识差,作文教学形式仍和以往相同。
二、多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进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转变作文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注重布局谋篇、逻辑修辞、遣词造句的指导,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对照文本范读、口述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优秀作文。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口语讲述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得以转变,教师可以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投影将例文展示出来,范读时再配上音乐以增强感染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多媒体引入作文教学,也转变了教师“板书”讲解写作要点陈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声、像、图,设计新颖、有趣的视频,以一种有趣的形式对写作要点进行讲解,可以提升写作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开展实践教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作文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经历的事情融入作文写作,因为写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生要想有良好的写作题材,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引导其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加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情境,将其融入生活场景,增强学生亲切感的同时扩展写作素材。例如,在小学语文《一件难忘的事》教学中,教师可先将自己难忘的一件事,利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然后由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对难忘的事情的图片或视频进行收集和整理。例如,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每名学生都在讲台上用多媒体播放自己经历的难忘的一件事情,向同学和教师讲述具体经过,对事件细节进行回忆,然后教师和学生展开互动,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回忆和讲述后,教师让学生将其记录下来,然后提出写作要求。这种将课堂交给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为学生创建写作的情境,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会学生对难忘的事情进行记录,不但符合学生对课堂要求,还实现了课堂互动性。
(三)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观察
任何学科都是从生活中演变而来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很多文学作品都是记录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件,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加强自己对生活观察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将生活情境搬到课堂中,进行观察。例如,在“我最喜欢的动物”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可先在网络中下载一些动物的图片或者视频,制作课件,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对动物进行观察,引导过程中教师需重视引导手段,引导学生对动物由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如一只小猫,教师先展示小猫的远景图片,学生观察到小猫的体型特征、皮毛颜色等大致情况后,教师再将图片放大,或者只展示小猫的局部特征,引导学生详细观察,然后教师可对图片进行提问。例如,同学们观察到小猫的眼睛像什么?学生回顾对小猫的印象,然后对其进行描述,有的说像玻璃珠、有的说像星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过程中就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使得作文写作中学生有丰富、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2]。
【关键词】幼儿教师 创新型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02-02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肩负着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任。只有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水平,才能在选材和教法上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开拓、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在求同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求异精神,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下面就浅谈一下本人的创新型教学策略。
一 教育观念创新化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树立为家长服务好的观念,还要利用家长资源,向家长学习,把他们当做班级中重要的成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一次家访中我了解到李××的爷爷十分擅长剪纸,我抓住这一重要信息,真诚与老人商量,请他担任我班的剪纸老师,老人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每个星期五下午你都会看到老少同乐的场面。我和老人一起制定剪纸计划,探讨剪纸内容,交流方法与技巧。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可以目测对称剪,随心所欲。在“创意幼儿剪纸”比赛中,孩子们的作品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人积极参与到我班环境布置中,为班级创设献计献策。在“全运宝宝”主题活动中,老人剪的运动小人深深吸引了孩子们。
二 教学内容生活化
创新教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更符合幼儿的兴趣。内容数量和难度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体现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的“跳一跳,够得着”的超前观。如《夏天真有趣》主题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自然:摘葡萄、捉西瓜虫、踩影子……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了蚂蚁搬豆这一有趣的现象,我就与他们用玻璃箱饲养蚂蚁、观察记录蚂蚁的一日生活。但这远远没有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蚂蚁是怎样搬豆的呢?蚂蚁是怎样和同伴交流的?同伴们是怎样帮忙的呢?……”孩子们在不停地思索着。我没有立即回答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去查阅资料,第二天各种各样的答案就出现了。在互相交流后,我请孩子们看课件,形象的动画过程让他们知道了许多关于蚂蚁的知识。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浓了:绘画蚂蚁、创编儿歌、模仿表演、制作小图书……主题活动“可爱的蚂蚁”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了。
生活是幼儿教育的源泉,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教育离不开生活,它强调要通过生活的途径进行教育,达到让幼儿学会生活的最终目的。进入“香香的蔬菜”主题活动后,我和孩子们开展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爱心饺子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在做造型,有的在捏花边……虽然包出来的饺子千姿百态,但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开心。一年一度的圣诞、新年即将来临,孩子们动手一起来装饰圣诞树,他们自由组合选择彩色卡纸制作花,用皱纹纸制作蝴蝶结,用彩色亮光纸剪成长带子……不一会儿就把圣诞树装饰一新。
三 教学方法灵活化
创新性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幼儿自主化,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幼儿自己做主,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幼儿的特长,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手段来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多次的奥尔夫音乐培训自己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呢?我从三个方面来举例:发声练习、识记歌词、掌握节奏。我在设计发声练习时就考虑孩子们的兴趣需要,鼓励幼儿模仿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青蛙通过两个大气囊的共鸣,使声音更加洪亮;蝈蝈前翅根部有发声器,振翅发出清脆的声音;蝉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声音的高低变化(蝈蝈振动翅膀)、节奏的快慢(蝉飞近飞远)、音色的交替(青蛙妈妈青蛙宝宝)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一边模仿一边发声,效果非常好。怎样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记住歌词呢?我采用手指操,儿歌加手势一学就会。我通过做身势练习让幼儿掌握节奏。在《两只老虎》的歌曲中,我引导幼儿用自己身体各部分做乐器,打出歌曲节奏。例如:当唱第一句“两只老虎,两只老虎”时,小孩子们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拍手的,有拍肩的,还有拍自己小脸蛋的;第二句“跑得快,跑得快”,小孩子们不约而同用了跺脚,到“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时,小孩子们表现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门,有拍屁股的,有手挽花的,还有拍肚子的;结尾一句,小孩子们设计了“弹舌”的声音。在这部分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节奏,而且更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真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四 教学环境开放化
在工作中我把创新教育思想渗入到自己的教育理念、落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结合我园的“五心”文化,我创新的开创班级“和”文化:三位老师“和衷共济”与家长“和乐共处”共同促进“和合小精灵”“健康和快乐”的成长。在“一切为了孩子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和爱活动室”“和美生活间”“和明探索室”“和韵自然坊”“和悦美工坊”“和乐图书室”。在开放的环境中,幼儿和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是一种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大家彼此尊重、互相关心。幼儿的创造性和幼儿集体的创造性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一个教学柜我也充分地利用起来,在上面放一块泡沫板,涂上各种颜色,既方便幼儿插放自己的作品,又解决了教师无处摆放学生作品的难题。板子四周是幼儿自制的小花,上面粘贴了本学期所要学习的字宝宝,孩子们在语言区里经常会玩“猜猜我是谁?”“词语接龙”“学说一句话”等游戏。
【关键词】微课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应用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5-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设备广泛普及,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增长,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微课时间短,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能有效将理论层面转变成实践层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应用》是复合材料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应用型核心课程,直接对应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需求,由于其注重实践应用,重难点多,使得学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所有知识点,所以,相对于传统的一节复杂众多的课,将微课运用到传统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补充和延伸课程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更好地教学目的。
1.微课简述
微课又名微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利用互联网进行快速传播等特点[2]。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同时也包含与该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3]。丰富的微课资源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其时长一般在10~15分钟,既符合学生学习注意力的特点,又适合学生课余时间的“碎片化”学习,实现按需学习。学生通过微课查缺补漏,根据自身掌握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2.《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应用》主要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研究与生产中的材料选用、各种成型工艺方法、原理、设备等方面的系统知识。理论以课堂方式组织教学,实践在实训基地以集中实习方式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以PPT演示为主展示每一成型工艺步骤,向学生说明工艺的原理、操作过程、所需设备、注意事项等。实际教学的基本情况如下:
(1)课程知识点多,重难点多,课时有限,且有复合材料成型工、玻璃钢制品工考证要求。如手糊成型、缠绕成型、热压罐成型、拉挤成型等原理、设备、工艺过程,都是内容丰富且实践性很强的知识,短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如此多的知识点,成型操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考证,难度较大。
(2)学生未下厂实践,很多知识并未在脑海中形成实体,会产生比较大的距离感,所以会接触一些新名词和新概念,而且还要在不太熟悉的情况下掌握这些名词概念对应的原理或操作,接受掌握的情况很不理想。
(3)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节课在45分钟左右,而教师所讲的重难点在10分钟左右,如此长的课堂时间,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课堂纪律较差等现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既会影响教学质量和进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实训教学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场地内对大量学生完成设备介绍、流程讲解以及操作要点等工作,往往是一名教师带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场地和师生比例造成教师要进行大量重复讲解,以至于教师的演示难以传达,讲解和教学组织难以兼顾。
针对《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应用》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现状及目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应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将其融入传统教学当中。
3.微课教学在《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视频把相关要点、操作重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学生观看不需要花太长时间,不会出现注意力的分散情况。如在介绍热压罐成型工艺时,热压罐操作本身需要时间长,不管是在课堂中播放完整的操作过程还是带学生去实训基地操作都不太现实。而在微课视频制作时,可以把抽真空、加热加压、保温、降温等需要长时间等待的过程截取掉,只保留关键的步骤,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观看到操作过程。教师也可选取典型的复材成型工艺,预先在实训场地拍摄微课视频,在理论教学前,让学生先观看相应的微课视频,这样在讲到相应成型工艺时,学生已经对这道工艺的原理、操作等有了初步印象,当教师在课堂上再提到相应名词概念时,学生就能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微课穿插于课程的导入、重难点讲解、课后拓展等教学环节之中。
(1)旧知识的巩固
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进度计划将学习过的旧知识归纳后制成复习视频,让学生在课后观看,巩固所学知识。也可将旧知识提炼出要点并做成视频在新课讲授前播放,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
(2)新知识的导入
如果新课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眼球,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提升。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制作出微课教学视频。
(3)重难点的突破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重难点问题时,采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表述,并配以微课视频,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知识,以期突破重难点教学。
(4)知识体系的拓展
除了课堂教学使用的微课视频外,教师还可制作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练习、测试题目,或者知识点的拓展等视频,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辅助资源,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4.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其应用到高职《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应用》教学中,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又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意识到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积极将微课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去探索并完善微课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蒲晓莉.微课程应用于高职教育的思考[J].电子制作,2015(12): 194-195.
[2]胡铁生,黄明燕, 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6 -41.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 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