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子设备故障应急演练

电子设备故障应急演练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5 11:05: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子设备故障应急演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子设备故障应急演练

篇(1)

关键词:轨道交通、设备运行维护、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P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设备维修的概念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零部件发生磨损和消耗,造成设备出现故障或损坏,从而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性能、精度或者效率,严重者会造成设备停止运行,因此,必须对设备进行适时的维护和修理,简称维修。即设备维修是指为保持或尽快恢复设备规定功能而采取的技术活动。

设备运行维护采取的管理手段

2.1设备系统接口管理

轨道交通设备系统由车辆、轨道、电力、通信等多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多个接口,要想做好设备维护管理首先要梳理确定各子系统间的接口。通过理清接口明确各专业管理范围和“边界”,从而确定各专业职责分工。

2.2建立设备台账和履历并完善

建立设备台账是做好设备维护的基础,只有建立准确细致的设备台账,才能合理安排人员对设备进行巡查和维护检修。设备履历就是设备的“病例”,在设备维护管理中需要为设备建立详细的“病例” 。在日常工作中将设备故障记录、维修记录、更新改造情况等详细计入设备履历,为设备资产管理、摸索规律、升级改造、总结经验,积累可追溯的材料。

2.3编制并修订检修规程

在设备维护管理中要结合产品说明书和使用要求编制各系统设备的检修规程,确定“什么时间,要对设备进行什么维护检修工作”。同时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运行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应该结合设备表现、维护经验定期对检修规程进行适时的修订,通过及时修订检修规程使设备维护工作适应设备运行要求。

2.4定期进行设备运行质量分析

设备运行出现故障在所难免,因此减低设备故障率、预防设备故障发生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设备运行质量分析就是对一定时期内的设备故障进行逐项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措施并实施。在质量分析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集思广益,为降低设备故障执行管理或技术措施,通过一定时间的管理实践,质量分析工作能为降低设备故障率起到关键的作用。

2.5适时进行设备更新改造

随着设备系统服务年限的增长,部分系统逐渐表现出老化、故障率高等问题,尤其是轨道交通大部分设备采用的电子设备,更新换代较快,因此需要适时的对设备系统进行更新改造,通过设备改造不断优化设备性能。

设备运行维护安全保障手段

在设备维护安全保障方面主要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严肃安全生产考核,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监督检查、特种作业和特种设备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严格落实安全会议制度、消防管理制度、三同时管理制度、治安保卫制度、事故调查处理制度等管理手段,确保设备运行维护管理过程安全基础得以保障。

设备运行风险管理内容

4.1季节性风险管理

设备运行随着季节变化存在不同的安全风险,要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就需要根据季节变化对设备运行风险进行管理。在不同的季节开展专项的预防措施,例如3月份开展电气防雷检测工作、6至9月份开展夏季防汛和电气防火性能检测工作等,做好设备运行季节性风险管理。

4.2电气火灾的预防

轨道交通设备大部分都是电气设备,很多都是发热设备,甚至有的设备安装在潮湿的环境中,极其容易产生电气火灾。设备一旦出现“电气火灾”,势必引起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轨道交通设备电气防火是设备运行维护风险管理的重点。通过分析设备零部件老化、粉尘短路、结露、过载运行等电气火灾影响因素,梳理确定各设备系统的防火控制点,针对每个防火控制点制定控制措施,并将控制措施融入到每天的运行维护作业中。通过落实维护工作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

建立应急保障体系

5.1合理进行工区布置

各设备系统对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影响程度不同,为了降低各设备系统故障后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影响,应该在轨道交通线路上按照各设备系统对运营影响的不同合理设置工区。如车辆工区应设置在车辆停放的线网两端、信号工区应尽量设置在折返点、轨道工区应在线路上均匀分布。通过合理进行工区布置,可以提高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响应速度,尽量降低故障对运营的影响。

5.2编制应急预案并演练

按照国家规定,轨道交通企业应建立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各级应定期根据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应急处置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使应急预案能够切实指导应急处置工作。

5.3合理储备备品备件

为了保障设备出现故障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修复,应在各工区合理储备设备备件,确保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修复故障,降低设备故障的影响。

为了保障设备出现啊故障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得到修复,应在线网上各工区合理储备一定数量的备品备件,保证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按照“先通后复”的原则第一时间将故障部件更换,保证设备系统快速恢复。

结论:经过几年的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我们总结出了以上设备维护方面的安全管理方法,通过建立以责任体系和奖惩制度为基础的管理方法,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从而确保轨道交通设备系统运行稳定。

篇(2)

【关键词】配电网;抢修;故障;快速;复电

0.引言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30日上午6点,飓风“桑迪”在美东海岸登陆,并在随后的几天里肆虐成灾。美国负责抢修电力的部门始终不力,灾后多天仍有过半受灾户没有接通供电,停电给美国这个发达社会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其他地区,给受灾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遭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的抗议。飓风“桑迪”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另一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人集体意识弱,团队协作不够,前期应对不充分,另外缺乏一套完善、有效的复电机制。

南方电网公司作为国有电力企业,承担着南方五省区电力供应和服务的使命,抢修复电工作体现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做好抢修复电工作,南方电网公司先后在《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供电服务承诺》以及《供电服务三项承诺》当中对故障停电后的抢修复电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时限,并主动接受广大市民的监督。

在不断提升的供电服务要求之下,如何做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服务质量,快速复电工作成为供电企业思考以及提升管理水平的一项重点。结合企业工作实际,笔者对供电企业的快速复电可能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逐一提出了对策。

1.存在问题

一是人手不足。人手不足是当前供电企业做好抢修复电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雷雨大风天气,以及大灾来临等特殊时期,往往造成的故障点较多,没有足够的人力保证全部故障能够及时抢修修复,造成复电延迟。笔者所在的单位,各供电所急修班组人员不多,同一时间较多故障发生时人手将出现紧张。

二是物资不全。急修日常备品备件的管理不够完善,往往在个别复电工作中出现因领料耽误了大量时间。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况发生时,不常用的物资或材料出现故障需要更换却无相应备品,造成无法及时恢复送电。

三是距离过远。根据供电服务承诺要求,“故障停电后,城市地区供电抢修人员到达现场时间平均 45分钟,农村地区90分钟,特殊边远地区2小时。”笔者所在地区地域较广,由各镇供电所到最偏远地区时间可能超过90分钟,同时,现场勘查明情况后领料、作业等程序可能出现的路程往返会拖延停电。

四是定位不准。此处主要指的是配电网10千伏故障等一些前期不明原因的停电。虽配电网的科技水平不断在提高,但还未实现所有故障点都能够及时监测到,往往需要人工巡视才能发现问题。因此,故障点排查,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架空线路故障排查往往需要大量时间和急修丰富经验,可能耽误故障处理的时间。

五是信息不畅。特别在故障规模较大的电力抢修时,需要局集中力量统一调度人力等资源安排。但由于信息不顺畅,停电情况、复电进展等无法及时传递,可能抢修资源分配不合理,影响复电的及时性。

2.解决措施

笔者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思考,提出了以下的措施,为解决以上五点不足提供一个参考思路。

(1)确保人力,关键在于故障停电发生时能够有效组织起抢修队伍。笔者认为,对内要优化资源,对外则要组建后备队伍。对内,与笔者所在的企业一样,部分供电企业的供电所采取的是配网急修与运维分离的模式,适用于城市地区等急修量较大,有专人和专业化管理将会提高效运行效率,但该模式不适用于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存在运维日常工作量大,突况急修工作量小的特点,急修和运维的专业化分工,不利于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因此,建议对急修量和运维量进行统筹考虑,作为整合或分离急修和运维的一个依据。对外,可与地方的电力施工单位达成协议,由施工单位组织有资质的人员队伍,作为常驻应急队伍,当应急响应启动后,必要时,供电企业可要求施工单位派出应急队伍支持抢修。日常时,供电企业应组织该常驻应急队伍开展应急演练,锻练队伍规范管理。

(2)物资保障,关键在于日常的备品物资是否及时补充。由于目前较多企业供电物资采购权限上提,在规范管理的同时要注意确保基层单位抢修的物资需要。日常准备工作中,要结合地区实际抢修量,建立一个有效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的标准,保证日常所需的备品备件齐全,且数量必须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应设置专人统计,备品数量不足时如少于标准50%时应提出申请,物资管理部门立即跟进补齐。抢修开展过程中,特别是台风等特殊天气来临时,抢修时物资管理部门加派人手作好待命,基层提出物资需求后,应及时配送。迎峰度夏或防风防汛期间,供电企业更应提前对历年情况进行分析,加大相关应急物资的储备量,加大人员、工具以及车辆的准备,并由物资管理部门提前储备一些不常用的设备和材料,以防突况发生。

(3)距离方面,关键在于急修队伍能够贴近负荷中心。部分地区管辖范围过大,往往在急修路途上耗费大量时间,此类情况可结合实际探讨是否有必要根据负荷分布以及地理位置增设一个或多个急修点,急修点可采按照负荷中心或地理中心计算方法来进行最优地点的选择。在地区负荷中心,应有专门的急修队伍,该部分人员越贴近中心越好,以缩短急修响应的时间。有条件的地区可研究是否设置急修中心。

(4)故障定位,关键在于提升配网自动化水平。当前,配网自动化管理在配电网中越来越普及,有条件的地区应该侧重于向新型科技方向发展,力争发挥自动化最大效用。安装故障指示器等,结合配网GIS,判断线路故障范围。做好配网自动化规划,利用馈线自动化开关,合理整定开关定值,让开关能够分段发挥作用,缩小故障范围。大力推广应用配网自动化系统以及快速复电智能调度等,研究应用架空线路环网馈线组的自动转供电功能,建立知停电、少停电和防停电的线路自愈模式。[1]

(5)信息沟通,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信息传递机制。大规模故障抢修时,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有利于统一的调度指挥,合理调配资源。对于上报信息,供电企业除有明确的应急处理流程外,还必须有明确的应急处置流程,所有的信息报送步骤、应急处置步骤必须清晰,有固定的报流表单和流程。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信息化手段,如为抢修人员配备平板、PDA等电子设备,研发急修作业系统等,及时将故障点和抢修情况传送回。对于下达指令,要有专门的分管负责人牵头的应急指挥机构,有条件的企业可成立应急中心,如笔者所在单位已成立电力应急指挥中心,中心应整合了众多信息系统,对接了上级并正研究对接政府应急信息系统,实现故障和抢修复电工作的及时上传下达。

3.结语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缓慢的电力抢修将给社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近年来,自然灾害天气频发,突况总是带给配电网意外的困扰,快速复电更凸显其意义。除上面谈到人力,物力、流程、制度等保障外,笔者认为配电网的故障,应加快向应用高科技、自动化转变,利用技术作为支撑,将大大减轻电力抢修的压力和负担。

篇(3)

最后几十米甚至最后10公里,往往因为突发事件、道路不通、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成为应急现场信息最难获取的一段距离。而这套设备可由单人携带,是名符其实的小型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它的性能十分优异,2分钟内就能开启使用,连续6小时的续航时间,甚至在零下40℃的环境也能正常工作。

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应急平台为第一时间抵达事发现场的指挥人员提供多种通信手段(3G和卫星),快速将事发现场情况传输至相关应急平台。实现“现场—指挥中心”一体化协同应急。同时,现场应急平台可以作为指挥人员的便携式机动指挥平台,帮助指挥人员随时了解和掌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应急决策和指挥的重要工具。

“指哪打哪”的定向钻机

在地下空间,煤层的分布并不是横平竖直的,普通钻孔机打下去,无法准确控制方向,钻机可能并没有一直在煤层中,而是常常“跑偏”。而定向钻机则能保证钻头方向“永远正确”。通过参照前期测量的煤层分布情况,钻机中的随钻测量装置通过计算,能使钻头一直保持在煤层中;而钻杆不动,只有钻头能转动的“孔底马达”技术,通过钻头上特殊设计的1°弯角,随时调整钻头方向,保持钻头一直在煤层中。

方向控制的精准,对于安全生产来说关系十分重大。我们知道,瓦斯和采煤是伴生出现的,但是瓦斯却是一个影响矿井安全的危险因素。一定浓度的瓦斯足以酿成一场悲剧。所以定向钻机如果在煤层中位置精确,就能最大限度地在钻孔时,将释放的瓦斯气体抽离出来,使安全隐患远离矿道,为下一步的煤炭开采铺设安全之路。

此外,这套定向钻机还能应用在地下水害防治方面。地底漏水后,定向能力超强的钻机可以精确地达到缝隙处,进行注浆堵漏工作,将灾害扼杀在萌芽中。

井下的“诺亚方舟”

在发生灾难时,井下的救生舱就像诺亚方舟一样,能乘载着被困人员,帮助他们增加生还的几率和希望,并为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这款“煤矿紧急避险救生舱”,能为避难者提供更为舒适和安全的避难环境。在这款救生舱内,救援设备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气幕喷淋装置、供氧装置、有害气体去除装置、降温除湿装置、环境监测装置、救援通信装置、动力装置、个体防护、照明及其它保障装置。各装置协同运行,能为避难者提供不低于106个小时的安全防护。

智能工作的锂电池

“隔爆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是和救生舱搭配使用的,能保证避险设施内的电子设备长期工作。所以这款锂电池的体积更小,但是容量更大,如果每小时用电1安培,一台锂电池可以连续工作60个小时。

而这款锂电池的智能之处就在于,它能够自动选择性能最好的电池进行供电。

此外,针对使用环境的严苛性。这款电池还具有隔爆的特点。因为如果在高瓦斯的情况下,环境中的火焰,甚至是设备自身发出的一点点小火星都能引起一场爆炸,而电池独有的隔爆系统,能将这些危险隔绝开。

可通讯的氧气面罩

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用于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在发生瓦斯突出、火灾爆炸等灾害性事故以及救护人员在呼吸器发生故障时迅速撤离灾区使用。

自救面罩带有语音传递功能,作业人员能在佩戴面罩的情况下和其他人员进行交流,便于救援。 采用的是半面罩式,半面罩采用低鼻梁、低轮廓设计,内衬表面经特殊处理与脸部更贴合,不易滑动。同时半面罩能够防止全面罩因呼吸的湿气凝结导致的视线受阻问题。面罩外采用的聚酰胺铝箔材料,具有耐高温、抗腐蚀、防静电等优点。

温湿度传感器

以往的传感器设备,只测矿井中的温度,而不测湿度。但是实际上,矿道内的湿度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

这个设备可以连续监测温度、湿度参数。检测参数有效范围是:温度是-5到50摄氏度,而湿度是0到100%。传感器采用高性能敏感元件、微电子技术等,在极限环境下,性能也非常稳定。而且传感器的集成度很高,不需要校准。

“可预测未来”的气体分析化验车

气体分析化验车是一种应急救援车,在事故发生后可以快速机动到达事故现场,对有毒有害气体成分进行分析、检测,为地面救援指挥部决策提供有力的指导依据。

车内主要配备电力供应装置、气体采样装置、气体分析装置等设备设施。可以对现场环境中的粉尘含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进行监测。

这辆检测车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能够“预测”未来。比如在几个时间段内,测得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从0.5%上升到了1%;而氧气浓度由21%下降到了19%,通过分析运算,检测车内的系统会根据这一变化趋势给出一个预警。此外,这款车还相当智能,它“记住”以往处理事故时的成功方案,可以给事故提供参考。

将爆炸扼杀在萌芽中

一旦事故出现后发生爆炸,将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如果将爆炸扼杀在萌芽中,或者将爆炸的范围缩小,那么事故危害将大大降低。但是爆炸的威力惊人,想要抑制爆炸,又谈何容易?

而这款抑爆装置就能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套系统由紫外火焰传感器、控制器、抑爆器及适配电源组成。当管道发生燃烧爆炸时,传感器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发出指令触发抑爆器动作,抑爆器内的气体发生剂瞬间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气体或者粉尘、水雾,快速与火焰面充分接触,终止燃烧,阻止火焰在管道中继续传播。

这套系统异常灵敏,一个5米外,直径1厘米,高5厘米的小火苗都能触发这套设备的运转。所以在这套设备的帮助下,即便爆炸发生,它也能将爆炸控制在初始或小能量的阶段,防止爆炸的扩大造成更大的危害。

这套设备在地上和地下均可使用。它自带的电源在断电状态下,还能持续工作2个小时以上。

为了适应实际的生产需要,这套设备还分为水幕式、以及安装在巷道的巷道式和安装在挖掘机上的机载式。通过组合、多点式的安装,这套系统能形成立体式的抑爆体系,整体控制住事故的规模。

快速救援装备

在很多灾难片中,深埋在地下的被救人员只能通过救援人员一点点挖通巷道获得救援。他们多希望在被埋时,能在头顶突然开出一个洞口,射入一线阳光。幸运的是,这个愿望现在已经可以实现。

这项技术叫做救援提升舱。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首先利用钻机车,垂直向地下钻孔,然后将像胶囊一样的救生舱降到钻好的孔洞中。被救人员进入救生舱后,再利用地面提放装置将救生舱提升回到地面,完成救援。

这一整套过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特种钻机车、救援舱、救援舱提放装置。钻机车负责最开始的钻孔工作。它能钻出直径711毫米、孔深600米救援孔道。而且车载式的钻孔装置机动能力很强,能随需要移动而且占地面积小。而胶囊式的救生舱虽然每次只能承载一人,但是它的钢缆异常结实,能承受60吨的重量。而且钢缆具有通信和起吊重物两重功用,通过钢缆,被救援者还能在救援舱内和地面进行视频和音频的沟通,并且随时监督钢缆的实时位移。在每秒钟2米的快速移动下,被救人员很快就能到达地面。

3D构建全真地下矿道

拿着一摞厚厚的资料,里面充斥着满满的专业应急逃生知识和密密麻麻的管线分布图。这样的学习材料看着就让人头疼。如今,依托数字化的手段,看一部3D电影的功夫,这些就能了然于心。

这套系统的全名叫做“三维模拟与逃生演练培训系统”。进入这套系统的界面,就像进入了一个专业水准极佳的游戏界面。不但地面的厂房、各类机械设备全部被3D技术渲染得惟妙惟肖。就连地下错综复杂的各类管线、巷道的布设情况也以1:1的比例立体地呈现出来。在这套系统里,真实的矿井被精确演绎,无需想象,直观显现。

这套系统不但能模拟事故发生的情景,进行仿真的逃生演练。在真正发生事故时,它也极具价值。因为这套系统不但全真模拟了矿道的布局,甚至连瓦斯监控等小设备的位置也高度还原。而且这些仿真监控设备又和真实设备相连,在灾害发生时,从这张3D沙盘上,就能看到各个点位的包括温度、气体浓度、压力等诸多数据,帮助救援时决策。

更轻便的无线揽地震仪

地震仪不新鲜,但是无线缆连接的地震仪就比较新鲜了。一般来说,地震仪是通过收集人工安置炸药爆破点激发弹性波或者由地下采掘活动引起的特定波,而对地下进行监测。传统的地震仪是有线连接的,也就是说,主机通过线缆连接各个地震波采集点,采集点不具备数据存储功能,需要将数据直接传回主机。如果采集点达到几百个,那么线缆也将达到这个数量级。一般来说,普通的地震仪一套设备全部下来重达700公斤。

而无线缆地震仪直接安放在采集点上,将数据收集后,存储在这台只有饭盒大小的仪器中。回到地面后再导出,统一进行分析,所以无需线缆连接,从而将整套设备的重量大大减低。一个人下井,背5、6个地震仪都没有问题。

有线缆和无线缆在普通人眼中可能无关紧要,但是在地下空间,比如矿井中,差别非常明显。相同的工作,地下要比地上的强度大得多,所以重量的减轻,无线遥测式的工作方式,对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员安全都有直接的帮助。

机动灵活的侦查飞行器

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在地面和地下。但不管是地面和地下,有时都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使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接近现场。而这台小型飞行器,则弥补了这个缺憾,不管是地面还是地下,都畅通无阻。

这是一款四旋翼飞行器,它具有500克的载重能力。别看它不起眼,但是工作能力异常凶猛。它搭载了微型视频摄像机,将摄像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远程平台。此外,它还能进行语音、文本 、控制命令的传输。而且搭载的传感器,还能检测井下的危险气体,并通过飞行器实时地将检测数据通过无线方式上传至接收端进行显示。

而且飞行器自身的无线WIFI遥控技术,使救援人员能在远程对它进行操控,并在需要重点“观察”的区域,进行稳定地悬停拍摄工作。

这款侦察飞行器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无线多跳数据传输”技术。传统的飞行器,在飞行探测超过一定距离时,它的通信带宽距离减小,语音、视频、控制命令、数据将得不到有效传输。而利用这套技术,这款飞行器可以在无论是地面还是井下都拥有清晰度很高的数据传输功能,为救援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可移动的救生过渡站

井下灾难发生后,可能需要相当一段距离才能达到救生舱。而在到达救生舱之前,如果被困人员的氧气设备损坏或者伤员急需护理,那么这个占地小、经济又实惠的救生过渡站就能很好地发挥中转站的作用。

救生过渡站和救生舱相比,它的结构更简单,而且过渡站是救生舱体积的25%,占用巷道空间小、拆装方便灵活。

篇(4)

关键词:商品流通;物流配送信息化;配送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立信息化合作式调配管理机制

商品流通是由商流活动与物流活动两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既有互相制约而构成整个商品流通有机体的统一性,又具有各自处于不同流通环节的相对独立性。现代社会,商业企业商品购进和销售的交接货方式,应由购销双方协商,根据商品的特点和运输条件确定。通常采用的商品交接方式一般有提货制、送货制和发货制三种。商业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大型化、商品构成呈多样化复杂化和订货的频度不断增加现象,造成商业企业的商品配送输送作业比较频繁,配送效率也较低,在途时间较长,因此,为实现商品配送的计划化、集约化和效率化,商业企业必须建立信息化合作式调配管理机制,即必须同合作的相关物流企业和生产厂家合作,共同采用现代化的网络科技手段协调彼此所需要的配送作业,实时完成商品的安全配送,以实现双赢。

1.建立比较完善的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

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信息平台,采用先进的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具有信息采集、存储、传递、交换、整理、分析、反馈、安全管理和电子商务等服务功能。商业企业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配送,是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照用户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配载、运输等综合物流配送服务。在配送过程中,商业企业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不仅要支持管理者制订商品物流运作计划,而且要符合实际的业务操作,即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必须精确地反映配送中心在途货物的当前状况,并能向信息需求方提供快捷获取信息的方式,以便在运输途中若发生意外情况及时解决。

2.商品配送信息系统要有灵活调配性

商品配送信息系统要有灵活调配性,即能够灵活保障处理在途商品配送是否安全的异常情况。商品的快速运转往往被认为是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于是中国的不少企业纷纷加快建设配送中心的步伐,认为只要加强商品的配送与分拨管理,就能象沃尔玛一样在商战中致胜。其实不然,中国的物流现状表明,商品物流配送是一个网络,是资源整合,每一个环节都要紧密衔接,如果一个商业企业销售量很高,而相关的商品配送运输环节没有较强的实现信息化,则会出现商品配送不及时的情况,企业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商业企业的商品配送需要自身或与合作伙伴之间进行协调信息资源的有效运用,配送服务信息的合作优良程度不仅可以弥补在途商品在运输中的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合作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

3.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要完善和易操作

系统管理人员操作规程完善且使用若比较灵活,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卓有成效的降低人力成本,而且也能保证信息畅通,使在途商品配送提高安全性。如果商业企业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商业企业物流配送可以和物流服务的企业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按照服务购买方的要求,提供与业务流程相吻合的高效率的在途商品配送安全服务,共同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高效管理,具体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4.建立商品配送在途预警系统

商品物流配送是“一条龙”的全程服务,要求物流服务的灵活性和紧急情况下的预警处理。要达到这一点,商业企业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建设多功能的综合物流服务中心和高效系统的综合运输配送网络和对商品流通全程的监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商业企业与其货物运输伙伴制订的相关计划的安全运行,即当货物处于运输过程时,各种通讯和安全保障流程会启动,以确保商品安全顺利地被送往目的地。比如:途中运行时,可以随时利用科技手段监控检查商品是否存在,包装袋有无破损,一旦有异常破坏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二、加强商品配送运输人员的业务培训

1.树立规范服务的意识

配送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挑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行动。为增强商业企业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大大提高服务安全的质量,根据商业企业配送业务运作与管理的要求,对商品运输人员应按岗位进行岗前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按服务流程输送商品,培训内容可以涉及:管理要求、员工职业道德、行车消防安全、货物流程、包装方法、表单填制、配送管理等,经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配送。否则,不能成为合格的安全配送运输人员。

2.树立安全防范的意识

在商品运输过程中,虽然相关合作的物流部门对运输车辆都实行了跟踪监控,但就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我国的商业企业还无法保证对所有上路的商品配送货车时刻“紧盯”不放。所以,对送货车辆要统一安排调度,以保证每台车辆能适应和完成当天线路送货任务。商品在流通过程中若发生披损的原因不仅仅是包装和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很多破损是由运输驾驶行为不当而引起的。比如,有些驾驶人员为了尽快将商品送到目的地,往往会超速行驶,甚至违章行驶,致使有些怕颠簸的商品而因车速快不稳造成损坏;再比如:有些驾驶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差,常见酒后开车、客货混装、疲劳开车、技术不熟练等表现,造成不应发生的事故。因此,输送途中要小心行事,确保商品安全。

三、加强商品配送的运行管理

商业企业的商品配送的整个运行过程比较复杂,从提货到交货,配送人员都要认真核对,最终确认商品的质量、包装质量和准确数量,要做到这些,必须对运行流程加强管理。

1.对配送环节中的运输人员诚信管理

由于商品一旦装上了配送车,途中只有运输人员对商品了如指掌,此时,在途中企业只能通过通讯手段控制其行为,极有可能发生商品丢失或“调包”的现象。因此为防止配送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对所运输的商品进行“调包”,或者在商品详单上“做手脚”,对运输人员一定要诚信管理,提升企业的隐性成本。

2.贵重商品,保价运行

对比较贵重、易盗的商品,根据需要可以组织武装押运,保价运输,虽然成本较高,但比较安全。对保价运输商品,要求承接一方在受理时要严格规章办事,认真及时组织装车和挂运,运送途中严格交接检查,详细记录,并且需要装有保价商品的货车在站中转停留时间一般不宜久留,保价商品运到目的地后要尽快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及时通知收货人领取,尽量避免安全隐患。

3.对运输车辆严格管理

无论是对商业企业自有的运输车辆,还是对社会中物流合作的车辆,都应该尽量保证车辆调度的及时性和动态管理。同时要在配送过程中应用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分拣系统、条码技术、扫描技术EDI、GIS系统和GPS系统等现代化装备和高新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商品的货车上备齐微型保险箱以及防身器械,加强防抢预案演练,确保人身及商品的安全。

4.选择最佳配送路线

商业企业运作过程中,配送处理以准时为原则。在线路选择上,确定出全程运行时间最短、道路条件最为安全的配送路线。在配送运行中,接货和发运计划都可能临时进行调整,实现最高负载率,以保证商业企业各部门的配送成本及配送效率达到最佳值,保障运输时间上的安全准确性。

此外,在出发前,还要提前告诉驾驶员一些安全防范常识,例如,要考虑到不利因素(如:雾、雨、雪等天气,车辆故障等突发事件)对物流的影响,恶劣天气下,物流配送到货时间不确定,假设配送车辆在运输途中遭遇抢劫、盗窃、火灾、等意外情况,应如何应对,怎样才能将人员损伤和商品损失降到最低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虽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捷径,但许多高科技公司正在采取存储与运输安全策略,不论是在美国、巴西还是中国。例如,在墨西哥的某条路线上,政府官员建议请武装警卫押送高科技产品,一些保险公司明确表示不对没有武装押送的货物提供失窃保险。因此,商业企业的商品配送加强商品的在途安全管理势必在行。

总之,当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扩展了商业企业客户的购物需求空间,对于客户而言,商业企业的配送服务必须在客户认可的时间段内将商品完好安全送达,才能令客户满意,也才能最终体现企业的竞争实力是否经得住考验。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杰.浅谈我国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J].北方经贸,2004,1:78-80.

[2]张海山,杨学强,黄俊.发达国家配送中心发展模式及启示[J].物流科技,2004,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