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护士实训总结

护士实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02 09:27: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护士实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护士实训总结

篇(1)

1、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护理学基本技术为核心,整合、归纳和选取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及重症监护技术的重要知识点、技能点。通过设计典型临床病例,依据临床护理工作路径划分模块,采用岗位导向模式组织教学,在强化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人际沟通和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妊娠高血压疾病护理”是一个以病人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时间发展为横轴划分教学模块,按病房和手术室护士(主班护士、治疗护士和责任制护士以及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的岗位任务为纵轴进行情景设计的典型教学案例。

2、教学的条件和实施

(1)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模拟化病房模拟病房是保证教学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模拟病房最好能够配置智能模拟人,利用模拟病房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通过模拟护理工作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护理程序,练习各种操作技能,观察病人治疗效果和病情转归,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从而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

(2)教学过程

①分配任务:以每班50人为例,10人为一组,共分5组,每组承担1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各组的角色任务包括编剧(写脚本)、导演(安排角色和排练)、剧务(物品准备)、病人、家属、医生、主班护士、责任护士、治疗护士等。每组选出1位组长,并配备一位指导教师。

②资料准备:教师课前及时下发病例、相关模块材料及任务要求。学生按要求积极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见习等方式解决问题、收集材料。

③课前排练:按照模块任务和要求,各组组长组织编写脚本、分配角色、准备物品、进行排练。

④小组展示:每个模块的情景教学均安排在模拟病房/手术室进行。每个模块平均4学时,前2学时全班集中进行小组成果展示,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观摩。

⑤课堂讨论:小组组长对整个准备工作和演示过程进行说明和自评,再由教师和其他各组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仪表着装、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最后任课教师就本模块及拓展内容进行提问和总结

⑥分组练习:在展示、点评、讨论和总结后,全班学生5人为一组,分为10小组进行练习,参与本模块展示的10位学生,分别进入各小组进行指导。

⑦总结汇报:每个模块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上交实训报告,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所有文字材料交教研室存档。

(3)考核方法和形式

全部模块完成后,进入考核阶段。学生以小组(5人)为单位进行综合实训项目考核。考核前一天抽取病例,每班考核安排4学时,每组平均20分钟。考核分数按照理论提问,单项操作技能,医疗文件处理,综合职业素质(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临床思维、健康宣教、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的权重进行计算。

二、特色与创新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的病例设计独特,教学组织形式新颖。为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

(1)依据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过程划分教学模块,与护士真实的工作路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按照病房/手术室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景,是行动导向高职教育模式在课程中的体现,通过对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时效性和完整性。

(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组织情景教学和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对锻炼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以及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篇(2)

首先本次试验选取某一高职护理院校的某一班级护士学生20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产生对照组和观察组,值得注意的是选取的这些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性别差异不大,这样能够保证最终的结果在比较过程中受到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小。分组之后,对照组的学生采用传统的实训教学法,教学的重点是单项操作技能的练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循环进行儿科护理专业技能的操作和训练;对观察组的学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在学校中的护理实训教室中模拟真实的医院环境,这样能够有效地模拟医院临床情景,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医院情景中进行教、做、学一体化的学习。在两组学生的整个课程结束之后,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无记名的问卷调查,综合评价两组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情况,并通过实践或书面理论知识考试的方式评价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除此之外,老师要在所有课程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进入医院进行实习,医院的带队医生或老师对学生的综合临床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和考核,这样也能够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并打出分数。最后由相关的统计处理软件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通过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两组教学方法的比较,进而总结出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的应用效果。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的效果

通过实验和比较,以及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进行相关技能的学习;在比较两组实验对象的综合技能的考核结果时,发现接受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的学生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接受传统实训教学法的学生成绩,接受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的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与病患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综合操作能力等各项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学生掌握更加成熟的临床综合能力。通过对比和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对儿科护理教学产生更加浓厚的热情和动力,该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枯燥单一的实训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真实的医院情景,使学生能够在模拟情景中实际体验护士等角色,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更加感受到护士的职责和使命,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儿科护理的临床实践课充满更多的热情和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动力,并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找到当护士的自信和成功的快乐和满足感,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相关的实验对比,可以看出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临床实践能力、与病患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综合操作能力,尤其是综合实训法强调教学的职业性、开放性以及实践性,能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总而言之,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综合的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护理技术实训;护生;沟通能力

护患沟通是指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交流的内容主要是与患者的护理及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也有双方的思想、感情、愿望及要求等方面的内容[1],有效的护患沟通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保证。护理技术实训是护理学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是成为一个合格护士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护士在实施护理操作时,不重视护患沟通,不懂得如何沟通,无论她的理论知识如何扎实,技术操作如何过硬,都不能成为让患者满意的护理人员。因此,如何提高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加强护生沟通行为,已成为护理技术实训带教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中职护生沟通能力现状分析

中职护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窄,人际交往、沟通技巧方面知识缺乏,学习被动等情况,表现为在校内护理技能实训过程中,会做不会说或机械的模仿老师示教用语,操作解释用语过于简单等;临床见习以及实习期间为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一言不发的现象十分普遍,不知道该说什么使护患关系淡漠或不注意运用沟通技巧,不懂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被误会、被拒绝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历年的就业推荐中,部分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因为沟通能力低而屡屡失败,部分毕业生工作中因为不会处理团队关系而困惑重重,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也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对中职护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而且是迫在眉睫。

2实训教学中设置护患沟通环节

2.1操作前解释 是对患者实施一项操作前,在做好核对工作后,必须先对患者解释本次操作目的、患者需要做的准备、简要介绍操作方法、操作过程可能出现的感受及需要配合的事项等,态度诚恳,用语要严谨、具体、准确、通俗易懂、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

2.2操作中指导 在操作过程中指导患者具体的做法,以配合操作进行,如:大量不保留灌肠在插管时嘱患者轻轻做排便动作;鼻饲插管过程中出现恶心,嘱患者深呼吸。随时观察并询问患者感受,使用安慰性语言,转移其注意力,如"您再坚持一会,马上就好了!请放松!"、"我理解您现在的感受,一切都会过去的";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其信心,如"您配合的真好"、"您一定要坚强"等,让患者更好的配合完成操作。

2.3操作后嘱咐 在操作结束后,询问患者感受,交待需要注意的事项,评价操作预期效果,同时感谢患者的配合。

3培养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方法实践

3.1 PBL教学法 基础护理技术实训是安排在每项技能的相关理论学习之后,带教老师应以常见病、多发病编写2~3个病例,结合操作提出相应问题,在实训前1~2 d提前发给护生,护生应在实训前复习操作理论,针对问题认真思考、分组讨论,包括护理对象、操作目的、护患沟通内容、操作环境要求、操作流程和健康教育等,使护生在有充分准备下进行实训。如:口腔护理实训前,教师根据化疗、昏迷、严重感染者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等疾病信息编写3个病例,并提出下列问题:哪些患者需要行口腔护理?目的是什么?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以取得理解和配合?要求每个同学根据提出的问题和3个不同病例预先从多角度思考、审视操作规程和不同病例患者口腔护理操作应注意的要点差别,思考交流内容,组织具有针对性的解释用语,如何行语言表达等。这样避免了护生在评估患者时和实训过程中因死搬硬套教师的示教用语而出现语气生硬、表达不流畅、缺乏条理逻辑等情况,有效提高了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3.2角色扮演-真人真做法 在基础护理技术实训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真人真做"的方法,可以增强实训操作的真实性,加强护患沟通技巧[2]。目前,我校对在校护生行护理技术操作实训的项目中,生命体征测量、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输液等是采用"角色扮演-真人真做"的训练模式。16~20人为一个训练组,再让护生自由组合2~4人为一个小组,让每个护生轮流扮演"护士"和"患者"。强调"护士"按规范操作规程训练的同时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训练过程中教师做到一对一的指导每个"护士"在"患者"身上实际进行操作,要求"护士"说明项目操作的方法和意义,做到表情亲切、态度和蔼、语言柔和,发自内心的表露出对患者的关怀,适时的询问其感受,安慰"患者"并取得其理解与合作。要求"患者"就接受操作中的具体感受以及对"护士"要求和建议积极的与"护士"进行互动。通过训练每位学生都亲身感受"护士"和"患者"角色,从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护患沟通能力,感受"患者"的痛苦,培养了学生换位思考的品质,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3模型仿真练习法 在基础护理技术实训教学中,鼻饲、导尿、灌肠、乙醇拭浴、吸痰等项目的实训主要是利用模型训练为主。护生面对模型操作,不好意思或张不开口与"患者"(模型)来模拟护患沟通,导致学生只把重点放在完成技术操作上,而忽略了护患沟通这一重要环节。对此,教师应在实训课前,针对操作项目设定一个病例,将实训室设定为某病区的某一病室的情景,并根据实训分组培训几个学生为这一项目操作模型的代言人-代替模型与操作护生互动,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强调护生使用符合礼仪要求的日常用语,并根据设定病例的病情在操作前、中、后进行护患沟通;沟通过程中给代言人设置不配合和刁钻的情景,由此培养护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4示教-个别演示法 实训带教老师针对一项实训操作项目规范示教后,分组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练习,小组成员自己设定病例、设置模拟沟通情景和内容,教师加强巡视和指导。训练结束后,有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同学做操作演示,其他同学观摩。演示结束后,通过演示同学自我评价、观摩同学互评、教师评价3个环节,及时评价操作流程和护患沟通,对其好的方面给予肯定、表扬,激发学习的兴趣[3];对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明确下一步练习的重点和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3.5调整实训技能考核评分标准 以往常用的护理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一般分为3个部分:①操作前准备,包括用物准备,护士准备,患者准备,环境准备;②操作步骤,着重强调操作的步骤和操作的质量;③终末质量评价,包括操作规范、熟练、程序正确,动作轻、稳、准、节力,时间在规定范围内[4]。用该评分标准考核学生,使大部分学生过度关注于操作的步骤的规范性和速度把握,而忽略了与患者的沟通。鉴于此,我校组织护理学教师自编《护理技术实训》教材,改革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在以往流程考核基础上,增加了护患沟通内容的考核,条目有:做好解释,语言恰当,态度和蔼,保护患者隐私,关心患者,沟通有效,患者能够配合等。通过考核使护生对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有了更充分认识。

4总结

现代护理教育是培养能适应现代护理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但是对护生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并非易事,笔者做为一名基础护理技术任课教师,需要在护生在校内实训教学中加强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其过程对教师、对护生都是新的挑战。教师需要探索适应中职护生的教学方法,需要更新观念,不断钻研学习,不断深入临床,不断扩充知识,特别是人文学科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语言能力、礼仪规范等方面知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还应根据技能操作项目的特点和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训练护生技能操作的同时,在操作前、中、后3个环节融入护患沟通[5],教学过程中根据护生的反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尽可能在实训中让护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动脑又动口,即提高了护生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其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亚红,刘均娥.护理沟通的分类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7,5(4):141.

[2]王金红,高景丽,刘昭君.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护患沟通能力调查[J].护理研究,2010,24(8B):2099-2100.

[3]成霞娟,唐雯琦.临床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9,23(增刊2):148-150.

篇(4)

关键词: 课业 新生 专业认知教育 高职护理

课业一词译自英文assignment,也有人将其英译为“lessons”,“schoolwork”。原意可作课题、任务或课业解,但取义上多为专业课所用。有些高职院校在与澳大利亚TAFE合作办学过程中,经常使用assignment这一教学术语,并用中文“课业”一词与之对应。课业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较为广泛存在的形式是“课程作业”,是指教师根据课程计划中的学习情境结合职业要求设计的,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一般包括题目、背景材料、项目任务和评价标准四部分[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小组协作完成对任务的综合设计、文本书写等工作,有效提高护生综合护理能力,为高职护理应用性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近几年,我校尝试在语文、内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等多门课程中使用“课业”作为学生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课业”的使用也极大地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教学效果[2]。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在学生五年的学习生涯中,各个学习阶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各不相同。从行业对护理人才的能力需求看,在各阶段将各层次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护理职业进行联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特别提出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学生各阶段的临床见习机会,布置与护理职业相关的分层“课业设计”,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完成相关任务,从而达到能力的分层培养。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我校特色的护理专业新生认知教育而开展的课业实施情况。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特指我校入校初、未开始理论学习前、军训结束后的学生。此时学生刚接触学校和老师,未曾开始上课,能听从老师安排,有完成任务的时间和兴趣;对专业理解甚少,对新专业有新鲜感;期待穿上护士服,期待了解未来的职业和工作环境。

1.2方法。根据我校“三阶梯”的人才培养模式[3],专业认知教育安排在正式的理论学习前,时间长达一周,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护理专业,了解未来的职业、就业发展情况,提早进行合理的、有预见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认知活动紧循“以生为本”的宗旨,含“专业介绍、解惑引导、适应提升、走进临床、梦想起航”五大模块。

1.2.1课业设计的基本框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新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还不太透彻,课业设计的主题不宜选择难度过高。为了让新生提前感受护理文化、了解临床工作氛围、熟悉未来的服务对象,学校特别安排学生参观校外多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因此,借校外实训的平台,围绕护患关系、职业道德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专业教师创设出紧密结合护理职业问题的情境,提出符合新生能力培养的课业――护理职业道德、护理礼仪。

每个课业设计可以设置2-3个能力任务,如:访谈2-3位临床护士,谈一谈对护士职业道德的认识;制作PPT,在班级内宣讲护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访谈2-3位护士长,调查护理管理人员对护士的仪容仪表要求;编制情景剧,团队展现护士礼仪等。任务设置既应简单明了,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太过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鉴于新生的专业能力还不足,每个课业仅包含3-4项知识点或技能,如:护士职业道德主要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概念及职业道德的内容等;护理礼仪主要让学生掌握站、坐、行、蹲等礼仪要点,护士服、护士帽的正确穿戴方法。

为形成规范,对课业统一设计格式,含扉页―情景案例―项目任务―项目设计―参考的学习资源―课程知识应用情况―项目实施途径与过程―能力标准―总结与反思―评价,学生按照规范步骤进行课业设计。

1.2.2课业设计的实施流程。课业实施过程包括前期构思、资料收集、资源汇总(包括所用的网络、文献、参考书、医院或社会资源、仪器设备资源等)[4],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般3-5人一组,一人担任课业负责人。课业负责人进行任务分工,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把控大局,定期检阅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资料收集或调研情况及时进行任务的调整或增减。具体的任务或实施课业的形式有:资料汇编、文笔书写、沟通、调研采访、PPT制作、视频录制、情景剧编排、展示汇报等,根据完成课业的需要合理选择所需方式。每一位成员均有相应任务,均参与到课业设计过程中。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校内指导老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同时进行指导,小组的课业设计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2-3遍,针对指导老师提出的改进建议,及时补充、修改文案,完成课业任务后,小组制作PPT,在班级内汇报小组完成过程及特色创新之处,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等评出最佳作品进行班级展示,一份课业的完成周期为1-2周。

1.2.3课业设计的评价方式。课业设计强调学生能力展示的过程性要求,结果展示可有视频、PPT、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鼓励创新。制定统一的评价表(见表1),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院校合作性评价等开放式评价模式,客观公开地对小组课业实施情况进行点评,小组根据点评进行反思总结。

2.成果

2.1提高了学生的多种通用能力。从接受课业到成果展示,学生的沟通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资料收集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比如:在护理职业道德的课业设计中,学生搜集热点新闻,并对临床护士进行采访调研,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主题演讲。为了探讨一些社会焦点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辩论赛,在专业中融入自己的见解,既让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又让学生在博弈中进行知识延伸,能力得到提高。为她们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模式基础。

2.3形成了新生的正确专业认知。课业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与就业,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的认知,借助临床实践平台,提供才华展示舞台,用课业记录学生的成长,为专业认知带来正向发展。比如:在护理礼仪的课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临床调研、校内学姐采访,总结出规范护理礼仪的基本要求,并制作PPT进行礼仪规范的汇报讲解,为更形象地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创舞台剧、编排礼仪展示,虽然是未接触过专业的一张白纸,但通过自己的知识获取,已经无形地形成了对专业的认知,护士的形象已深深印刻在学生心里,这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及临床就业非常有利。

在新生阶段,可设计的课业议题还有很多,课业设计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局限,都要依据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来定,其宗旨就在于找出最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学习途径,培养出符合临床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美贤.BTECHND课业的模式及其特点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16.

[2]沈建新.护理专业“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构建实证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7(24):86-87.

[3]钱美娟,姜声扬,沈建新,等.课业作为新型评价方式在整体护理能力考评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36):3433-3434.

篇(5)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77-01

《健康评估》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联系护理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桥梁课程。是护士运用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个体、家庭、社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进行判断的一门学科,是顺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适应健康观念、现代护理模式转变而设置的一门新课程。

为了充分贯彻和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深入探索并完善将职业岗位要求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我院组织了卫生行业专家、临床护理专家和学校临床护理专业的教师共同参与《健康评估》课程标准的研制,使《健康评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不再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诊断学盲目一致,能在教学中突出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特点。下面简单谈谈我院《健康评估》课程标准研制的过程。

1明确课程标准制定原则

1.1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

1.2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关注本专业最新技术动态,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要按照“新、活、实”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

1.3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兴趣,以护理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

1.4与卫生行业相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为重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坚持三条原则:“创新性”、“技术示范性”、“灵活多样性”。

1.5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行业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行业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成立研制小组

由卫生行业专家(湖北省知名护理学专家)、临床护理专家(湖北省各大医院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和学校临床护理专业的教师组成课程标准研制小组。

3开展行业职业能力调研,确定《健康评估》课程改革思路

3.1调研基本思路为了使《健康评估》课程开发的目标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本次调研通过紧紧依靠行业、医院,深入与护理协会、医院等单位沟通,从而能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在健康评估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要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健康评估》课程开发的思路、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等,提出《健康评估》课程改革思路。

3.2主要调研内容包括医院一线护理人员的学历要求、高职护理专业开设健康评估课程的必要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健康评估的职业能力及最重要的护理评估技能的要求、健康评估课程在校期间哪些技能应在学校开展实训教学、教学所需要的实训条件、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临床护士的职业素质等七个方面。

3.3调研方法调研范围:武汉市各级医院、孝感市各级医院、部分省外医院等。调研对象:临床一线护士、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等。

4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总结,设计符合高职护理专业特点的课程标准

4.1 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总结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的总结分析,绝大多数临床护士认为《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点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高职护生对被评估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护理评估能力,以达到正确提出护理诊断,为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做好准备。《健康评估》的主要工作包括健康史采集、身体评估、心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护理文件书写六个部分,各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见表1。

表1 健康评估职业能力调查结果

4.2设计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标准在职业能力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我们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标准、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建议与说明等八个方面来设计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研制中,充分体现了三大特色:

4.2.1 强调课程标准与卫生行业标准融合《健康评估》课程标准是以护理行业专家和护理教育专家组成的研制小组,通过对护理行业开展深入调查,分析卫生服务行业对护理专业的需求情况及任职资格要求,围绕行业需求及任职资格来制定的,强调了与卫生行业标准紧密融合。

篇(6)

健康评估课程的实施有以下几点难点:(1)课程内容繁琐、抽象,以医学基础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又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临床课程紧密联系,不易理解记忆。(2)课程实践性较强,临床见习机会受到限制,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3)健康评估的实践技能培养是一重要内容,需要建立在反复操作练习的基础之上的,而实训教学配套资源与学生人数比例失调,也限制了护生动手能力的发展。[2]

为了提高健康评估的教学效果,提升护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职业综合能力,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运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按照学习目标及培养能力目标不同划分成模块,[3]根据不同模块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显著。现具体介绍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随机选取本院2013级3年制高专护理2个班,均为女性,年龄18-20岁。随机抽取1个班(58人)为实验组,1个班(56人)为对照组,两组均为全国统一招生。

2、方法

两组学生同课程、同教师、同步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一示教一学生练习”,按教学计划进行;实验组采用模块化、多元化教学。现介绍如下:健康史采集、常见症状学与心理社会评估三大模块,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大致相同,主要练习护患沟通技巧与方法,故采用相似的教学方法,主要为病案引入法及角色扮演法,3-4人一组根据病案角色扮演,一般为护士、患者、家属,可随意制造问题,从而锻炼护士的沟通与应变能力,分组演示后由教师评教指导;身体评估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用了情景教学法与教学做一体,在仿真实训室,教师、学生着装统一与医院要求一致,3人一组,分别为护士、患者、家属,根据教师设置情境确立检查部位,实训室循环播放该部位检查录像,护士对照做身体评估,2名教师巡回纠错,检查完毕3名同学互换;心电图检查模块采用的实景教学,8人一组一台心电图机,先由老师演示心电图描记后,由学生互做心电图,并对自己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二、结果

1、考核成绩

理论考核(100分)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案例综合分析题,以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训考核(100分)通过技能考核、实训报告书写2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考核比较表 (x±s)                   分

组别 人数 理论成绩 实训成绩

实验组 58 80.32±2.05 85±1.87

对照组 56 73.28±1.94 79±2.16

t值 18.839 15.833

P

2、调查问卷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多元化教学的认可情况。发放问卷58 份,当场收回58份,回收率为100%。评价结果见表2:

表2 实验组学生对多元化教学效果评价         人(%)

项目 同意 基本同意 不同意

激发学习兴趣 29(50.00) 19(32.76) 10(17.24)

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5(43.10) 25(43.10) 8(13.80)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33(56.90) 20(34.48) 5(8.62)

学会护患沟通技巧 32(55.17) 22(37.93) 4(6.90)

培养辩证思维 28(48.28) 24(41.38) 6(10.34)

三、讨论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元化教学是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性强,适合度高,灵活性好,从而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感或其他单一教学方法带来的审美疲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应用仿真模拟实训法、教学做一体、情景教学法增强学生的评估成就感,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2、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辩证思维

多元化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还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评估的知识与技能。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中视频、音频、典型阳性体征图片的应用,使一些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更易理解。[4]通过教学做一体、模拟实训法的开展,教师手把手地指导纠错,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评估的技能。病案导入分析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从而了解到护理工作的个体性,做到“因人护理”而不是“因病护理”。

3、提升护患沟通能力

因医院临床见习有困难,故常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由学生之间相互扮演患者与护士、家属,模拟护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也从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教学气氛,锻炼了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这样为学生今后步入临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篇(7)

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大专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成效。方法:针对目前护士短缺、护士流失率高的现状,结合合作单位要求及学生意愿,我校将三年制护理专业专科生作为护理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由学校与医院合作培养,“订单班”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实习,毕业后合作单位就业。结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按需培养,使教学体系更完善,并利于建设师资队伍与稳定护理队伍,最终实现学校与医院双赢。结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大专护理;人才培养;订单式培养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62

作者单位:621000绵阳市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段艮芳,何海艳),绵阳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何梅)

段艮芳:女,硕士,副教授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根据今后的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1-2]。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由此可见,“订单式”培养作为直接与岗位对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政府教育部门和许多高职院校的支持,开展订单式培养研究已成为落实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需要。

1护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2012年1月9日,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十一五”末,我国护士总数205万,每千人口护士数1.52,“十二五”期间,需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60%。由此推算,“十二五”期间,全国需要增加护士人数81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增加66万余人。四川省地处西部地区,护士缺乏更严重,2010年底,我省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1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根据卫生部的全国标准,按8042万人口推算,我省“十二五”期间至少需要新增护士人数7.24万名。我市辖区及周边地区同样存在护理人才需求大、人才短缺的问题,据卫生局统计,2011年底,我市注册护士7707人,根据卫生部的全国标准,未来4年我市需要新增护士人数1836人。因此,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缓解护士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为我省唯一的一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应适应社会需求,尽快培养出能在各级医疗机构第一线提供高质量护理的护理人才。

2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路径

2.1确定培养目标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示毕业生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从业素质要求,重视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突出定位于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既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共性培养,又注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个性化训练,充分考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个性化要求[3]。

2.2确定合作单位及订单量我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充分地调研论证之后,选择合适的用人单位确定“订单”合作意向,选择我市三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合作单位。因三级以上的医院均具有一定的规模、较强的技术实力,且调查显示,近年来护士短缺、较高的护士流失率是三级医院普遍存在的严峻问题,因此,医院对护理人员需求量大,且完全具备能力与合作培养及安排就业,是“订单”的有力保障。根据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区及本单位护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订单量。

2.3建立合作管理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医院不再局限于共同管理临床见习及实习,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享有办学的权利和利益,共同承担办学的义务和后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成立“订单式院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此机构是由合作双方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人才培养的决策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管理。(2)双方应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文件、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等,共同控制教学过程;双方共同商讨制定“订单”协议,包括三方法律责任的明确及利益的维护。(3)管理机构定期召开阶段总结会,就合作培养过程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商讨解决。

2.4确定“订单式”培养对象将我校三年制普通大专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应届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及分析能力。首先,于第一学期开始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向对应的相关专业新生组班信息,采用公开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拔标准由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商讨设定,包括理论基础知识考核、面试及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测试等,并组织报考学生对合作单位进行参观,最后根据考核结果及学生意愿,由合作单位、学校、学生三方签订协议,确定“订单班”。

2.5实施培养方案

2.5.1学制安排对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法,即第1学年为公共课和医学基础理论课;第2学年为专业教育课程;第3学年为实践培养。“订单班”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培养模式,这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较多采用的一种模式[4]。即第1学年实行普通护理专业同一教学计划,完成护理专业通用的课程教学,第2学年进行分流教学,“订单班”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另行安排。

2.5.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我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体现素质教育,突出技能培养,覆盖职业考试”原则指导下,深入分析护理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的职业能力,制订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合作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发展及需求,可在现有普通大专护理班课程体系上增设一些专业课程,以体现“订单班”的特色与优势。

2.5.3组织教学订单班学生数量较普通班少,所以采用导师制对其进行综合指导,导师均为具有一定教龄及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每位导师负责培养6~8名学生,使导师能掌握每1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本在前三学期开设,此阶段教学任务主要在学校完成,第四学期我们依托合作单位,将订单班整体搬至医院,护理专业课程(如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均在医院内完成,教学任务由合作单位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承担,实现“教室进医院,课堂进病房”,在医院教室内上理论课,到医院各科室进行实践学习,第三学年按计划完成医院实习任务。

3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3.1教学体系完善,服务模式转变近年来,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广大同仁探索与实践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临床实践)得以完善。而“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我校由以往的被动服务社会转向主动服务社会,实现护理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直接服务于医院的重要突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5]。

3.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我校的护理实训基地2010年得到中央财政支持,采用模拟病房设置,积极开展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使设备水平接近或达到护理行业先进标准,能够开出临床护理常用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力争使实训设施满足“订单”要求。这些硬件设施不仅能保证“订单”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临床需要紧密对接,达到实训仿真化,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同时,使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3.3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是护理学专业课教师。“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下,对师资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由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能够进行临床实际工作指导,以保“订单式”教育的实现。与三级医院的合作使我校专业教师队伍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能及时接收到来自临床护理工作最新的观念与技术,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扩大了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合作培养,吸引了合作单位更多优秀的临床老师加入教学工作,确保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临床动态,学到的东西可真正运用于临床工作。

3.4稳定护理队伍近年来,大学生多为自主就业,医疗市场的开放更是给护理专业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跟风,就业后一旦医院不能满足要求即产生离职想法,这也成为年轻护士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而订单式培养模式可减少护士的流失,因我校采用公开选拔机制,学生在入校后第1学期可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合作单位的发展前景,在学生与家长自愿的情况下签订协议,且“订单班”的见习、专业课学习、临床实习均在合作单位完成,学生对医院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在“订单班”学生培养中融入了医院文化教育,医院也把他们当作“准员工”,缩短学生与合作单位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医院有认同感、归属感,可以增强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文献表明,可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实施岗后关注,使学校经常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现场了解学生岗位能力表现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学生能力[6]。

3.5实现学校与医院的双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医院双方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诚信合作”的原则,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合作办学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对医院而言,使培养的护理人才更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有效缓解了医院护士短缺、流失大的严峻问题,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真正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张翔云.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良性运行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3,36(2):221-226.

[2]王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1):62-66.

[3]王强,周凡.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3):130-132.

[4]莫选荣,罗心静,周玲玲.社区护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讨[J].护理学报,2010,17(9A):24-26.

[5]周琦.高职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211-213.

[6]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