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扶贫论文

旅游扶贫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30 09:57: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扶贫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扶贫论文

篇(1)

一、红色旅游可成为老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

红色旅游业可为老区经济发展创造新契机,提供新引擎,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扶贫工程。发展红色旅游,可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转化、加工、增值,扩大畜牧、水产、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扩展非农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开拓农民外部增收潜力。可以将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培育革命老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旅游业是一项就业成本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许多工作都必须靠员工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另外,旅游业就业层次比较丰富,特别是有些服务工作并不需要很多技术,可以为文化素质不高的广大农村妇女和刚刚进入社会的男女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旅游业也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这些需求在客观上要求旅游产品在面向旅游市场时具有较高综合性,它不仅涉及交通业、饭店业、娱乐业等旅游部门的各行业,还涉及文化、教育、卫生、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农副业等非旅游行业的各部门。因此,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旅游目的地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红色旅游可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旅游资源开发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是一个综合的主体开发过程。发展红色旅游,可进入性是关键,交通必须先行,要使旅游地同外界的交通联系以及旅游地内部的交通运输实现便利和畅通。因此,必须完善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各种交通运营的安排。除此之外,还要建设和完善包括供水、供电、通讯、车站码头以及相应的银行、保险、医院、商店等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包括饭店、餐饮、娱乐场所等在内的旅游服务设施。这些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是旅游开发中要实现的基本物质条件,它们既满足旅游者的旅居生活需要,同时当地居民也受益。红色旅游的开展,必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用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对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危旧房屋更新改造,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美观实用,节约土地,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老区农民能够真正享受现代化成果。同时,随着老区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状况的改善,逐步解决了制约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促使老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

三、红色旅游可促进老区民众观念更新和素质提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老区的民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相对落后保守,不少人很难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缺乏市场、商品、开放等先进观念。红色旅游景点不同于一般自然景点,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大多数红色旅游接待地地域文化底蕴丰富,当地民风淳朴,民俗风情各具特色。革命先辈给老区人民留下的不仅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址和遗物,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征途中,创造了诸如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革命精神。这既可以使游客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同时伴随着各种阶层、职业、年龄的旅游者涌来,把现代文明带进来,打破老区原有的封闭状态,引起人员、信息、科技、文化、资源、商品的大流动,将大大促进老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与互动,在与外来游客的交流、交往中,可使老区人民接受外来文化的熏陶,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引导老区人民增强劳动致富意识、积累意识、商品意识、科技意识,使之产生脱贫致富的内在动机,教育老区群众克服长期困扰老区经济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和生活习惯。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提升整体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四、红色旅游可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

篇(2)

1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篇(3)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徐州剪纸与装饰画教学 文化安全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废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地域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公益诉讼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行政法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扶贫开发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价值及其保护 基于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群众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探析 多元主体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 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 真实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群众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唐卡的游客感知和态度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陕北剪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金源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来源同上.

④王雪.制度化背景中的剪纸传承与生活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第38页.

参考文献:

[1]门泽琪.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剪纸艺术传承与保护[J].2012.

篇(4)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前进出席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出席论坛开幕式,国务院扶贫办派专家莅临指导并发表主题报告。

今年5月,国务院批复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首次将秦巴区域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地位。秦巴山片区涉及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共97个市、县、区。论坛上,来自秦巴山片区的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河南等省30多个地市的170余名与会代表提交了60余篇论文,为大秦岭的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建议献策,并提出提以品牌和标准,以“秦岭”品牌拼占市场的新建议。论坛达成了“打造中国持续发展绿色高地,构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家园”的共识,签发了《大秦岭发展论坛太白宣言》,签署了《大秦岭发展论坛战略合作备忘》,建立起了长效合作联络机制。

论坛分为大秦岭市长峰会、秦岭绿色产业发展论坛、太白县突破发展论坛和秦巴社科院长论坛。秦岭各市领导交流了各地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及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的经验,并对秦岭区域发展政策及发展设想进行了积极探讨。专家学者积极为扶贫攻坚中的秦岭区域突破发展献言献策,并对秦岭奇珍绿色产业品牌战略工程实施进行了论证;探讨了“雪域太白秦岭夏都”品牌运作策略,对太白水资源利用前景、太白林果资源利用与发展、太白中草药产业发展、太白旅游产业发展都提出了积极有益的建议。来自省内外的学者还对大秦岭区域发展模式探讨“建设大秦岭生态城市群 构建大秦岭生态经济区 创建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自2009年以来,大秦岭发展论坛已经成功的举办了三届,论坛已在加强秦巴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秦巴区域发展、深化各地市之间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大秦岭、研究大秦岭、保护大秦岭的重要平台。大秦岭发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秦岭发展论坛所构筑的“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将会在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发挥秦巴地区特有资源,实现秦巴经济发展等问题中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篇(5)

联系县(区)农林局,建设局、园林局,行业协会。

二年来,我强化学习,扎实工作,廉洁自律,团结班子,带好队伍,加大落实力度,不断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林业、园林城乡一体化,开创城乡绿化工作新局面。现述职述廉如下:

一、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较为满意四项工作

一是积极联系客商,发挥行业优势,切实搞好服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责任,第一要务,调动多方关系,多次上门造访客商,邀请客商以商引商。在土地选择、项目资金争取、银行贷款联系等方面给客商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客商信任。在胡局长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引进竣工和签约项目各1个。

竣工项目:ddd吉星针织袜业有限公司在市经济开发区投资16000万元建设__博远实业有限公司,一期投资已到位,9月份正式投产,产品已远销海外。

签约项目:经过两年半的洽淡,ddd林木产品有限公司投资定向刨花板(osb)项目,20__年10月中旬,已与宿城区签订投资合同。

二是对内全面规范管理,对上策应扶持支持,对外强化形象宣传,做好分工负责的主体工作。强化制度建设,注重学习提高。坚持每月例会制度,学习重要文件,布置业务工作,提出严格要求,形成局务会议纪要。

选举产生林业(园林)局第三届党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团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完善市风景园林协会、花卉园艺协会、木材行业协会和林学会运行机制,通过协会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水平。

定期召开党组会、民主生活会、班子碰头会,组织青年职工座谈会、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国防教育专题讲座、林业形势报告会、扶贫慰问、书画摄影比赛、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营造班子团结,同事配合,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多次带项目申请赴省进京,并邀请上级领导到__现场办公,争取支持,二年共争取到国家和省各类项目资金逾2500万元。

深入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每年植树1000万株以上,积极引导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全市木材加工企业2587家,规模以上369家,产值达105亿元。

完成黄河景观桥及周边造景工程;建成新河滨公园;抓好春秋两季市区绿化工程;完成__省第五届(南通)园博会__工地建设任务;全面接管雪枫公园。

同时,借外省外市林业考察团来我市之际,积极宣传__生态特色,提高__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争先进位扛牌夺旗争一流,力取创新创优佳绩。常给同志们灌输“有牌就扛,有奖就得”意识,每年度汇总一次局各处室、单位在省市内获奖情况,张榜公布,并分不同档次再予以适当奖励,以激发大家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创其优。

20__-20__年,局荣获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单位,__林业产业先进单位,绿色__建设一等奖,省第五届园博会造园艺术奖二等奖、组织工作优秀奖,《绿色__实践与建设》主题生态文化建设唯一最佳组织奖,市二〇〇七年度目标管理先进集体;河滨公园荣获市创建文明风景

旅游区(点)工作先进单位,雪枫公园荣获__市文明风景旅游区(点)称号,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已通过省初检。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组建专门班子,配强人员,量化任务目标,责任落实到人,10月中旬,省专家已进行专题调研。

创新公园管理体制。实行“免费开放”和“公园绿地管理人”模式,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并加大园林绿化主体培育,靠大靠强,设立省建筑园林设计院__分院。

创办“中国杨树网”,推出移动农信通“杨树产业”频道,向林农和企业,传播杨树育苗、造林、营林、采伐、运输、加工等产业体系技术、产业动态、产品价格等信息。

四是全面摸清家底,理清旧帐,深入调研,编制规划,做好具有长远效应的打基础工作。林业园林工作分几大块:造林营林、木材加工、林政执法、古树名木、园林工程、绿化管养、风景名胜、湿地野保。

逐项调查摸底,逐类编制规划,近二年已完成《现代林业发展规划》、《木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骆马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骆马湖—三台山、古黄河—运河风光带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古树名木保护总览》;启动《野生动物保护规划》、《有害生物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植物多样性与乡土树种保护规划》、《绿地系统规划》。

就如何进一步理体系、顺体制、建制度、强队伍、上台阶,作了为期一旬的深入调研,制订出台《绿地补偿实施意见》、《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导则》等规范性文件。并组织人员对建市以来,市园林局承担的所有工程124项进行全面清理,请财政审计人员再验收核查,理清帐目,结清欠款。

二、强化理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勤奋好学、明理敏行、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一是坐得住,学得进,在理论学习上取得丰硕成果。20__年3-4月,在省委党校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20__年8月参加全国地市级林业局长培训班半个月,被推为学员代表发言受到好评,随后不少地区林业考察团来宿。

20__年2月起,坚持学习南林大森林培育专业研究生课程。

组织人员编写《杨树良种繁育与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组织完成的《__市木材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和《__

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及应用研究》,均荣获“第二届(20__年)__省优秀软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合作撰写的《__市森林资源现状、特点及培育技术措施探讨》在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河北林业科技》20__年第二期发表。

合作撰写的《杨树产业在平原地区现代化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在《中国林业》20__年第4期发表,收入《中国林业论坛(论文集)》并获论文二等奖。

撰写的《杨树林地高效复合经营模式研究与初步实践》被收入__科技论坛__分论坛优秀论文集。

二是严要求,常警省,在廉洁自律上做到警钟常鸣。作为局领导班子班长,作为年轻干部,我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受委托行使的公共权力,只是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个人炫耀的资本,更不是谋取个人私利或小集团局部利益的工具。

要求自己政治上不软,经济上不贪,工作上不浮,生活上不奢,纪律上不散,管理上不松;要守住__的绿线,守住自律的底线;要健康而充实,善思而踏实,肯干而廉洁。

平时,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及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执行工作纪律、“禁令”等规定,坚持自省自警,并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同时,履行监管职能,严格要求教育管理监督好干部职工,努力使集体成为团结进取阳光向上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团队。

篇(6)

关键词:公共艺术,生态旅游,传统文化,生态观,艺术形式

当前,“公共艺术”已然成为人们描述公共空间艺术创作愿意提及的概念,而“生态旅游”也是国际旅游发展的新潮流。这两个看似不同领域的名词,细读之下却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回归自然、大众参与、促进经济发展等,关键就在于要找寻到公共艺术合理并有效介入生态旅游发展的途径。

一、山东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生态旅游是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山东的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其优势在于:依赖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条件支持、适宜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多,质量高、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并具备较好的适宜生态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不足在于:忽视对人文资源的开发、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和滥用及开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国际客源市场总体不大,分布极不平衡。

二、公共艺术合理介入山东生态旅游的途径分析

公共艺术与生态旅游相互依存。一方面公共艺术能够提升山东知名度和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关于这点可以参考具体“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的描述,公共艺术就包括在其中的“魅力系统”中,虽然只是占据了较小的比重,但是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越来越易于接受和采纳。这与近年来人们对于艺术与城市及生活的持续关注有关,也缘于公共艺术在城市品牌战略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山东丰富的自然及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公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一)公共艺术要以传统文化为土壤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首先要能够代表本民族特点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另外传统文化要对社会实践产生巨大影响,它是文化背景、生活习性不同的民族能够共存下去的前提。2004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成果得出的核心结论说:“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1]因此,公共艺术必须要以地域文化、历史文脉为土壤,在相应区域找到历史与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来进行创作,这也是合理介入山东生态旅游发展的途径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王中教授曾在谈到公共艺术的四个维度时说:“公共艺术更强调的是文化性的思考,它不只是美化,还要给城市带来文化的理想,给人们心目中留存城市文化意象,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准和精神追求。”[2]提到山东文化,就不能不提“儒家文化”。数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在山东人风俗习惯和日常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山东生态旅游开发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儒家文化”品牌,相应的公共艺术创作也要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的内涵,融入到生态旅游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中,与之和谐共存、融为一体并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公众对齐鲁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民族身份、民族精神的再建构,提升山东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知名度,间接为城市增值。

(二)公共艺术要以生态观为指导

回归大自然及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是生态旅游的内涵。这就要求公共艺术方案的实施要以高度尊重、珍惜绿色生态的原有自然地貌为前提,以生态观为理论指导。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是社会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最直观、形象的综合体现。艺术家怎样介入生态,怎样发挥艺术的真、善、美、慧、能,以独特的视角,找到艺术与其他解决处理问题方式的不同,最终与公众达成目的的一致,是公共艺术家要面对的。正如著名的艺术家袁运甫先生所说:“公共艺术家不仅仅要关注自己的作品,还应当关注作品与大自然或者是与大环境的关系,作品要与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和环境相济;要你我一体,天人合一。这是一个很崇高的要求。”[3]公共艺术创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体现在材料选择和技术运用上,要充分体现生态观念,尽可能运用无污染材料;其次,生态观能够改变创作思考的程序,为公共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另外公共艺术应与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发挥它的艺术功能,发挥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生态优化。

(三)公共艺术不拘泥于具体的艺术形式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是现代民主与人文观念的体现,是民众可以参与的一种生活的娱乐。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采用各种手法来实现,能够在当代文化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能够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与共享的精神和态度是它的价值所在。所以,公共艺术有更广泛更抽象的使命,可以根据不同资源、不同特征的生态旅游产品来采用恰当的形式,以便和谐的融入,与环境共生。

三、公共艺术介入山东生态旅游的价值体现

(一)文化价值

“旅游依靠文化加深内涵,文化依托旅游加快发展”,“文化的内涵是旅游的生命线”。随着文化多样性对旅游者吸引力的增强,人们更愿意到社会文化独特的区域旅游,即文化生态旅游。公共艺术是个恰当的载体,它将儒家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创作,彰显出地域性鲜明的文化特点,丰富了生态旅游者的活动内容,使其获得更高层次的体验。公共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真正与公众发生联系,提供一条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增添自豪感,从而自觉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二)经济价值

生态旅游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是显著的。它能够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供多种就业机会,还能够创造可观的收入,从而帮助居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质量,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山东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但是国际客源开发相对滞后,想要让更多的外国人来山东旅游,就必须要强化其国际市场的知名度。而公共艺术形成的绿色生态维护和公共艺术建设良性融合的有效机制,恰恰是不用花广告费以及公共关系推广便可以塑造品牌形象的人文战略,在欧美发达国家所成功实施的公共艺术案例足以说明其带来的世界影响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社会价值

一方面能够承担旅游扶贫的重任。生态旅游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强调社区参与,这也是公共艺术所倡导的。它是开放性的、民主性的,尊重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山东省内很多拥有美丽自然风光和淳朴民俗风情的地域大多比较偏僻并且经济较落后,如若在这些区域开展生态旅游并进行相关的公共艺术创作,能够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使他们获得经济收入,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山东建立“生态省”的战略目标。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天然创作场所和灵感来源的公共艺术反过来与生态旅游资源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四、结语

公共艺术的实施要针对不同特点的生态旅游产品找到了合理的介入形式,并要依靠相关政策的保障和相应财力的支持,因此在生态旅游产品规划之初就应将公共艺术项目参与其中或预留出一部分场地作为公共艺术展示的周期性更换之用。这样才能够营造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建立诗意的都市栖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钟林生、赵士洞、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胡友宇.山东省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

[4]周成璐.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杜大恺、杭间.清华美术中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7]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8]王丽君、董雅.生态雕塑雕塑生态—论当代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生态观.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篇(7)

关键词:参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区域对口协作;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90-05

一、问题的提出

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对于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宁波来说也是如此。①加快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推动相对欠发达地区跟上全市发展步伐,以乡镇为区域基本消除面上贫困和欠发达状态,不仅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宁波各级党委、政府重大的政治责任,更是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的必要举措。

为推进相对欠发达区域②(简称为“16+3”区域)的发展,遵循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农村扶贫帮困工作思路,宁波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政策。从2001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扶贫帮困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十一五”规划期间,为进一步推进扶贫项目深入开展,又连续出台了《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区域对口协作帮扶活动的通知》等实施意见。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宁波“16+3”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有了显著提升,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能力和潜力不断加大。但总体上“16+3”区域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制约因素仍较多,而且,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相同的扶持政策在不同的乡镇效果却有可能大相径庭,因此,该如何因地制宜,实行针对性强的差别化区域政策,分类指导,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化效用成为现阶段关注焦点。鉴于此,课题组采取村民访谈、村干部调研以及主管部门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政府各类帮扶政策在不同区域做法和实施成效,挖掘成功案例和失败典型,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教训,结合区域资源现状,提出扶贫政策优化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宁波相对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沿海发达城市推进相对欠发达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指导。

二、具体做法与实际成效

回顾十余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推出的针对相对欠发达区域的扶持政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参与式扶贫,逐渐从“救济式”分钱分物向“开发式”政策配套扶持转变

从2001年起,在原扶持的贫困乡镇全部达到脱贫目标的基础上,宁波市帮扶重点从贫困乡镇逐步向贫困村、贫困户转变,扶贫帮困工作以扶持薄弱村、贫困村、生产型贫困户为重点,做到点面结合、进村入户。该阶段扶贫特征为“参与式扶贫”,帮扶方式逐渐从救济式的分钱分物向造血式的政策配套扶持转变。

首先,政府每年通过安排一定的脱贫资金,重点支持其欠发达地区发展集体经济项目;选择当地适宜的项目,通过注入扶持资金入股的方式对山海资源丰富的区域进行开发。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开发、产业技术改造、建立农产品商品基地方面,主要以资金支持为主。其次,在人口、劳动力下山转移方面,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脱贫攻坚资金,重点实施下山脱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助。第三,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侧重于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对公共服务支出较少。第四,在对农村弱势群体实施救助方面,大多也是采取资金补助的方式。如发放农村社会临时救助资金,向农村五保困难群体支出供养资金,提高五保供养率。对于困难群体实行门诊、诊疗和注射费、护理费和手术费的减免政策,实为变相的资金补助政策。

由此可以看出,在该阶段采用“分钱分物”手段之余,已逐步开始探索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如在产业扶持方面,拨给贫困村调剂使用建设用地指标,鼓励薄弱村、贫困村在规划指定的城镇和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或经营性用房,培植稳固的村级集体收入财源开发。通过这些造血式的政策配套扶持手段,有些村级集体经济找到了一些新的增长点,如将特色农业与当地旅游业相融合,成为山区、海岛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覆盖面不广,方式较为单一。

据统计,列入市级帮扶的经济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 906元增加到2006年的4 667元,每年平均以8.5%的速度递增;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初步达到了村村通公路,多数通水电的目标;标准海塘、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绿化造林工程,有力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条件;初步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与福利、自然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的目标。

第二阶段:进村到户,开发式扶贫为主,资金支持为辅

为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宁波市政府于2007年4月份出台了31号文件(即甬政发[2007]31号《关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扶持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涉及16个镇乡和余姚市东南街道茭湖片、宁海县跃龙街道水车片和黄坛镇双峰片。该阶段性帮扶工作已由乡镇转入“进村到户”,工作重心以开发式扶贫为主,辅以资金支持手段,即以“造血型”对口扶贫为特征。

与第一阶段参与式扶贫方式相比,第二阶段“造血型”的扶贫方式则更有针对性。如在产业扶持方面,对耕地、林地集中流转期限五年以上、十年以上的农户,分别按每亩50元和3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欠发达地区建立农产品加工、养殖基地的企业,根据其投入规模和带动效益给予不同的补助;在基础建设方面,对欠发达村村内道路、小型水库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在“村联网公路”工程基础上,由交通部门安排资金,加强对欠发达村村内“泥巴道路”的改造。同时,加固扩容有供水职能的小型水库,对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补助标准。对达不到农村环境整治要求标准的村级卫生室,由卫生部门补助运行经费;在对低收入农户帮扶方面,建立低收入农户档案,推行了“一户一策一帮扶”的扶持措施;按照不同档次、不同比例的原则,使用政府专项民政医疗救助资金对因病致贫低收入农户进行补助。针对低收入农户中的无房户、危房户、受灾户分别通过自筹自建、购旧房、修破房的形式,逐步解决低收入农户住房困难问题。

“开发式”扶持政策成效显著:一是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得到完善。逐步建立以市为统筹、县负总责、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扶贫政策文件,帮扶工作由乡镇转入“进村到户”。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完成山区、海岛及自然条件恶劣区域的农民移民搬迁10 498户、29 639人,拆并自然村271个,搬迁移民基本实现安居乐业。启动实施住房救助工程,6 000多户低收入农户在该项工程中受益。实施机耕路和村内道路援建工程,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善。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实行倾斜。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实施一些特惠措施,有效开展了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和社会救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低收入农户生活状态。四是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2010年“16+3”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 598元,比2006年增长41.37%。

第三阶段:区域对口协作帮扶,以提高民生水平为主

2011年12月,宁波出台了《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区域对口协作帮扶活动的通知》等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动员慈溪、北仑、鄞州、江北、江东、海曙、镇海以及余姚市强镇对口协作帮扶“16+3”区域。这一阶段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措施以提高民生水平为中心任务,更加关注效率、公平和民生水平的提高。在产业扶持方面重点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加大对绿色生态环保优势、示范能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以引进资本或合作参股的形式开发项目,打造专业化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联结带动功能,挖掘区域内山水、人文、自然资源内涵及综合优势,优先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积极探索“景区+农家乐”联动发展模式,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环境。① 另外,创造性地提出将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鼓励通过人口迁移引导农田、林地流转和集中连片开发。对集体经济扶持力度也开始加大。包括通过统一组织开发项目来开发厂房和三产用房,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城镇和工业区异地置业,稳步配置和增加村级集体物业经营资产,以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来源。包括通过集中资金、土地资源统一组织合作开发项目。市级在专项扶持资金中每年安排1 500万元用于村级运行经费及增强造血功能项目补助。

依据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要求,重点扶持建成区、中心村、特色村和集中居住点,整体实施房屋立面、道路饮水、垃圾处理、村庄绿化、村内河道、村级便民中心等内容的建设,力争欠发达地区村庄集体面貌的改观。同时,资金的安排较为合理,体现在使用专项扶持资金中每年安排9 000万元,对60个左右村的村庄整治建设按中心村、全面小康村、特色村、规划保留的一般村分档实施特惠制补助。

提升低收入农户收入和保障水平方面,对区域内已建立的低收入群体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建档立卡、分类指导。将低收入群体引到相关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来料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业态以带动就业,对低收入群体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继续落实惠农补贴和生态补偿等支持保护政策,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让更多农户通过直接补贴获得转移性收入。

三、典型案例

从2001—2013年,为推进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宁波市委市政府先后采取了“参与式”扶持、“开发式”扶持、到“区域对口协作”方式扶持等政策,“16+3”区域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生活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截至2012年“16+3”区域人均纯收入8 581元,同比增长15.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陆埠、大岚、四明山、鹿亭、茶院人均收入增长率在20%以上。村级经营性收入平均18.35万元,同比增长17.1%。其中鹿亭、胡陈、深甽、前童、高塘岛五个乡镇增长率超过60%。

同时,调查中发现,政府所推进的扶贫项目中,由于实际操作方面的局限性,实施效果并不一致,即同一政策在不同的区域实施的效果不尽相同,有些区域收效显著,有的区域收效甚微。宁海黄坛镇里天河村与奉化溪口镇东姜坑村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就是一个证明。

(一)绿色产业中不断壮大的里天河村

通过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增加农户收入政策。

黄坛镇里天河村地处白溪水库上游,全村共有305户,896人,其中外出创业务工人员229人。里天河村有耕地271亩,山林11 045亩,承担着水源地保护的涵养林建设任务。近年来,依靠森林资源优势,村两委会实施兴林富民工程,积极引导当地村民由传统的农田耕种为主向香榧等经济林规模种植转变,使经济林面积逐渐扩大,到目前,有茶叶150亩,毛竹2 500亩,香榧1 112亩。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逐年上升,2012年实现村民人均收入9 500元。

首先,该村发展集体经济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里天河村位于双峰山区。该山区具备良好的自然资源,拥有山林面积120 948亩,海拔为200米~800米,是一个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较适合香榧的生长,而且双峰山区原本就是木榧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现仍存有野生木榧千余株。近几年,村里经过集体考察,将原为主导产业的梨树基地改为香榧基地,村里还将附近100亩产出率不高的山林进行了林相改造,改种香榧,专门雇员管理,鼓励村民种植香榧。目前,里天河村利用山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茶叶、毛竹、香榧等,基本形成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香榧基地,至今已拥有香榧种植面积1 112亩计5万株,是宁波市最大的香榧产业基地,其中村集体335亩,人均香榧种植面积达到1.4亩。

其次,投资资金的保障。长期以来,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了有效的积累机制,村集体年可用资金达到35万元,在维持基本运营费用的同时,还发挥了对村里主导产业的扶持、管理、服务保障功能。

第三,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与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兼顾。该村主要的产业茶叶、香榧的种植都属于无公害、绿色、有机的产业,生产过程中无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或重金属超标现象,对当地的生态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对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村里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逐一破解。如针对里天河村交通设施发展比较滞后的问题,村里积极开展机耕路的建设,目前已建成了杨染自然村至大罗塘全长2公里、宽4米的资源型机耕路,沿线可开发香榧基地900亩。2012年又新建了2.5公里的资源型机耕路一条,不断扩面增量。针对香榧种植人才的缺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香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如村里积极与宁波市林业局等单位结对,带领香榧专业户到诸暨枫桥等香榧产区取经,并邀请浙江林学院教授等专家到村讲课,培养了一批本村的种植专家;针对产业链不够完善的情况,村里还建了香榧加工中心和上百亩香榧苗圃基地,定期收购村民的香榧。为了将香榧产业与市场对接,村里加大了香榧的标准化生产,不光配置了加工香榧的流水线,以高价收购香榧,还成立了专门培育香榧树苗的公司,节省村民到外地购买种苗的时间,里天河村也由此形成了完整的香榧产销一条龙。

目前香榧已成为里天河村人均收入的“半壁江山,随着香榧从幼林期不断走向始果期、盛果期,该产业成为里天河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该村分别被省、市、县林业部门授予林业产业特色村。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逐年提高,2012年销售产值达366.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 000多元,比未种植香榧时翻一番。

(二)依然困境中的东姜坑村

奉化市溪口镇东姜坑村地处四明山腹地,现有农户157户,人口633人。山林总面积3 920亩,耕地面积143亩。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6万元,主要来源于扶贫款利息、村集体花木销售、村级闲置房屋出租款。而刚性支出达14万元,包括干部工资、电费支出、保洁支出、办公经费等,可以说是入不敷出,基本运营费用不足,其管理服务保障功能不能得到发挥。

2011年“区域对口协作”扶持政策规定加大村级运行经费补助额度,每村运行经费达到10万元,要求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集中资金、土地统一组织合作开发项目,集中开发标准厂房,有效配置村级集体物业经营资产等。但具体实施到村庄,又因为自然条件制约、生态保护限制、产业人才外迁等多方条件缺位的困难,使得政策的效益大打折扣。

首先,自然条件的制约使得开发项目落地难度很大。东姜坑村地处偏僻,建造物业用房、标准厂房缺乏优越的区位条件,寻找合适的项目难度很大;该村又地处溪口雪窦山风景区内,如果要引进工业项目,又要服从景区总体规划,难以统一;二轮土地承包后,村集体预留土地偏少,拟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增加指标,又受到该政策需优先满足本镇(街道)农村建设用地、工业的需要,难以落实。

其次,投资资金的制约。长期以来,村级集体经济没有形成有效的积累机制,多是一次性投入,随后带来的集体收入一次性消耗完毕,缺乏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往往碰到好的项目,因缺乏资金而只能眼睁睁地丧失发展的机遇。村级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弱,正常运行经费即使通过财政补差,扣去应付的刚性支出,仍然停留在低下水平。村集体只能依靠向上争取扶贫款和结对单位帮扶来拓宽集体收入来源,缺乏创新发展能力,不能很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开发。

第三,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冲突。东姜坑村地处“生态屏障”地区,在执行产业政策方面受环保约束更严,自身发展所需的环境容量相对更小。该村村集体以及家家户户村民都种有苗木,包括樱花、红枫、茶花等。其中,花木是集体经济的大头,占了约2/3的年收入。但种植周期只有五年,如果对花木进行频繁移植,会破坏当地的土地植被,危及城市的饮用水安全。显然,扶植集体经济产业的发展时,如果不注意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会引起土地贫瘠化、水源地污染等后果。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限制了大型养殖业、工厂的进驻,选择的其他项目少了,同样制约了经济发展。总体来说,产业集聚、资金集聚的规模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难以在该村形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压力仍将十分明显。

第四,建设人才的制约导致一些建设中的项目无法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中青年主力军外出打工,东姜坑村发展缺乏后劲力量,科技力量不足,缺少人才和专业技术指导。该村的花木产业起步较早,在业内已有些许名气,但主要处于产业初级阶段,花木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无法提升产业的层次和附加值。目前的花木销售主要依靠外来采购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没有自己的营销人员,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尚未建立全面的营销网络,品牌意识不强。

从里天河村与东姜坑村的对比中看出,集体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欠发达地区既有自身先发优势缺乏、发展模式传统、集体资金积累空白的原因,还有生态环境限制、产业人才外迁的因素,导致这些地区产业、资金集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难以形成。除此之外,农村集体经济实际上承担了过多的农村社会职能,面临财政实力薄弱与民生保障加强的双重压力。主要体现在集体刚性支出承担了多项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福利开支,包括补助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卫生保洁、治安民防、绿化养护、路灯照明、村级道路、基础设施维修、生活饮水、办公室、卫生室、活动室和便民服务点等各种开支。这些开支成为集体经济的一大负担,而村民对建设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政策优化建议

(一)因地制宜,按主体功能定位错位发展

即一村一策,寻求合适的发展领域、投资项目和经营模式,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的来源。鉴于宁波欠发达区域往往是生态环境敏感区、水资源、森林资源保护区等的现实,在制定欠发达地区发展规划时做到:首先,根据生态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环境容量划定生态控制线,分成适宜—限制—禁止开发三个主体功能区,发挥其原有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等功能。 其次根据生态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对具有山海资源欠发达村,可以采取自行开发、资源入股、使用权转让的方式来发展海塘养殖、特色种植、小水电等产业。对具有人文资源优势的欠发达村,可拓展红色旅游、花卉观赏旅游、农家体验旅游等休闲旅游产业。再者在加强农田保护的前提下,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名优特色产品,构建竹类、茶叶、花木、果树等多元化农业体系,以避免某些项目受到环境制约时产生的消极影响。

另外,生态保护区域因承担着诸多生态效益功能,与开垦耕作的矛盾突出,可供当地农民耕作的土地较少,对那些扶持产业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有冲突的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应继续落实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财政资金获得应与该区域承担的生态环保任务直接挂钩,对需要生态保护的欠发达区域倾斜,向保护生态的村民给予财政补贴,使之自觉成为保护生态的主体。可由居住在生态保护区域、积极参与并履行保护生态资源职责的成年村民向村委会申请,根据生态区位、天然林及水源涵养林分布、国有林地与集体土地比例,农民收入等因素来拟定补贴区域和标准,报上级部门审定。当前,首先要逐年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助标准,提幅不能小于经济指标的增长和社会其他补助(如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的增幅)。

(二)挖掘潜力,对农村土地进行综合整治

随着城镇化的日益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村遗留的宅基地、“空心村”、废弃山塘渔塘也日益增多。各级政府可以利用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的契机,拆除空心村,迁并自然村,进行宅基地的整理。同时开展农地改造升级、土地垦造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的使用面积,对宅基地进行复垦,获取非农建设用地折抵指标。对依法取得的非农建设用地,优先保障项目内农村住房集聚、公共设施配套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需要,节余指标纳入交易市场,土地出让金收益全额留给所在镇(街道)、村,用于农民身份转换的保障支出和基建投入等。这样,就将拓宽集体二三产业发展空间与美丽幸福新家园建设、中心村建设两者相结合,有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其次,对于农业副业化、兼业化和小型化经营的村庄,可通过安排专项财政资金补助的方式,鼓励当地的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养殖大户参加小块种植、散状经营的耕地林地集中流转。这种土地流转模式,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有助于这些组织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促进土地集约、资金集中和技术更新,从而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三)税收优惠,切实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

允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免缴村级工程建设的部份税费,以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方式返还集体;将租用村集体土地开办的企业的税费收入(指房产税、营业税地方政府所得部份)按一定比例,以公共设施建设补助方式返还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村集体建设居住小区所需自来水、有线电视、供气等市政设施安装,有关部门应根据农民建房有关政策给予优惠。

(四)增加预算,扩大公共财政农村覆盖面

增加各级政府在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服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预算,减少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建公共设施的压力,为集体经济减负,增强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 聂辉华.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与欠发达区域的分工抉择[J].经济科学,2002,(3).

[2] 屠高.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发展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8.

[3] 江建英.政府主导下欠发达区域产业整合与发展对策[J].价格月刊,2011,(8).

[4] 孙姗姗,朱传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8,(2).

[5] 张落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状况以及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