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化学必修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1 02:50: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化学必修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化学必修总结

篇(1)

2、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3、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4、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5、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

6、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学法指导;化学思想;学会学习

1.加强高中化学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2.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差异

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记住“是什么”外,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高中阶段要求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将学过的知识巩固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

新高中化学课程包括2个必修模,6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与态度是最终目标。

4.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1)牢记重要物质的性质

(2)掌握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3)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

4.1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

4.1.1必修模块概念原理的编排顺序及层次关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涉及物质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个领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学习阶段,设置初步建立和系统认识两个水平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的组织特点,体现了必修教材“基础性”的特色.认真分析概念原理的层次性、阶段性对理解概念原理大有帮助。概念原理的层级发展关系如下:

4.1.2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设置的基本概念的分类

(1)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2)物质结构基础上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

(3)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吸热、放热反应、原电池等;

(4)有机化学中的部分概念。

4.2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应对策略和学习方法

4.2.1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1)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初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果,分析得氧失氧的现象而得出的,进入高一,同样的概念,再通过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弄清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抽象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属性进而形成概念,最后借助实例促进概念的迁移,加强辨别,准确掌握概念。另外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图解。教材中的插图融科学性、直观性和抽象性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规律化,应学会识图、析图打开知识重点、难点。

(2)分析概念的核心词汇:

学习新概念时,抓住定义的关键,可以尝试分析定义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可以点明该概念的内涵要点。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其内涵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定义包括“元素”、“化合价”、“升降”、“化学反应”四个关键词语,这是判断一个反映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要点。

(3)列举实例:

如“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尝试列举几个化学反应,来判断它们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构建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

思维导图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把要学习的主题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在概念的学习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将内隐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对概念的把握。

4.2.2基本理论的学习方法

(1)分类的方法

“分类法”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一方面,高中化学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继续完整细化,指出氧化物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还将物质分类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归纳整合的方法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由“点”到“面”的递进。一方面表示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表示理解更加深入。但是,高中化学的扩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高中化学展开的起点,展开的内容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归纳整合的方法,从一个小知识点开始,联想到与之有关的相似特点的内容,把众多的内容纳入到一个知识“网络”中,由“点”向外辐射,牵引出更多个“点”,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这样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

(3)通过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强化理论知识的脉络体系

知识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过程.“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4)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守恒思想。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体现较多,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将非常有系统性。

5.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总之,学习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巩固必备的初中知识是前提,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能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升华和总结是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教科书(选修1-6)2007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下册)2006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重庆市从2010年9月起已全面进入了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阶段,新课程所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融合了近代、现代化学的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化学内容,更具有基础性、时代性。与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而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比原来的少,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跨度。那么我们应研究新教材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下面就我近年来的教学体验,结合人教社的《化学必修1》教材谈谈高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一、要了解新课程知识内容的变化

要做好高中新课程化学的教学,首先要从整体去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了解新课程教材内容、结构与老教材的变化,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从总体上讲,化学新课程结合了国际、国内化学教学的发展犹,大胆删除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二、要注重初高中教材的研究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理解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

三、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

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一)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少坡度。例如在《化学必修一》专题1的学习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在回忆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把“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穿插起来,逐渐深入,依次展开,以此作为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使学生对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分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转化,溶液及胶体等知识的学习,使这部分内容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

(二)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

例如关于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由于初中科学教材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一还原反应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所以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再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是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

(三)补充新知识,弥补脱节知识

对照人教版初中、高中化学教材,我们也会发现有些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均没有出现,但这又是学习高中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初高中的某些知识存在着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补充相关内容。例如在学习《化学必修一》专题1中物质的分类和专题3中两性氧化物的概念时必然会涉及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但在初中的教材中只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并没有出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我们在教学中应补充这一组概念,进而提出两性氧化物的概念,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衔接。

四、衔接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习生怕讲少了会影响教学质量,于是在使用教材施教的过程中,大量补充,以求全面。如在高一专题2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就补充了歧化反应、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等高难度的知识。这样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良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事与愿违,而且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过快与高考要求接轨

应先从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入手,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再慢慢提高要求,注意循序渐进。

(二)不要片面追求难度,使多数学生产生“退步”的错觉

平时测验要有梯度,兼顾各类水平学生的需要。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小部分学生多加鼓励,让他们体会进步所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真正做到培优补差,分类推进,共同进步。

(三)不要片面加大作业量,使学生疲于奔命

篇(4)

学内容;学情;教辅材

料;试题命制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54—01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且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养成。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高中化学课程包括两个必修模块与六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内容覆盖面广,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选修模块是对必修模块的拓展和延伸,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在本课程实施初期,笔者因对教材编写体例与课程模块功能缺乏深入认识,在教学中,出现了拓展内容过多,授课节奏过快等情况,进而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知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通过反思,笔者认识到,只有切实地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在课程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地处理教学内容,协调好各章节教学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学情进行反思

当代高中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探究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层次要求较低, 虽然他们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但一些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某些化学知识的认识模棱两可,无法用专业术语进行科学的表述,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方程式等难以准确把握;部分学生因中考成绩高而产生了骄傲、自负心理,出现了思维的惰性,在高中阶段未能主动更新学习方法;还有一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不善于总结完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对学情进行反思。应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搭建起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素养与探究精神,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与主干知识、基本技能。要立足实际,强化化学史观的渗透和化学学习意义的阐释,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切忌一味求新求变。

三、对教辅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

教辅材料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方案》是笔者使用次数较多的教辅材料,但其中的很多习题是根据大纲版教材编写的,其与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并不相符。用这样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只会让他们陷入旧的知识体系不能自拔,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现在的教辅材料五花八门,如果教师使用不当,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对教辅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认真反思。应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学需要合理地选择教辅材料,对教辅材料中的内容应给予适度的讲解,要注重不同知识内容间的有机衔接,最好是根据学情自行编写教辅材料。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篇(5)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感悟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高中化学教学要能引导学生揭示出知识的本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好化学的方法。新课标的化学课程实施近几年来,我经历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解惑,体会到了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成师生互动的大课堂的欣喜,也收获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给我的感悟。因此,作为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多研究。

一、教学设计以知识内容为载体,以观念和方法教育为主线

1.更新理念,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要想做好高中化学教学工作,就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寻求教学理念的创新。要从根本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对高中化学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有全面清醒的认识,对高中化学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推进。所以,我们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地位,努力推进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2.吃透教材,理解教材中所包含的化学观念和方法。化学课程是将化学方法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理解教材中所包含的化学观点和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为讲解知识而讲解知识,甚至根据多年的教学习惯,把教材改得很乱。

3.以化学观念和方法来整合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方案时,必须以化学观念和方法教育为核心来整合教学内容,而不是单纯地教知识。每节课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会这些知识背后的原理和方法。如《化学2》专题3中的《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一节,关于乙酸,与旧教材没有什么不同,但要注意如果设计实验并给出实验提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需要这些步骤。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引导学生思考:1)为何事先加入碎瓷片?2)液体添加顺序是怎样的?3)为什么导气管要很长?4)为什么导气管不能伸入液面之下?5)饱和碳酸钠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将操作的细节作为原理的运用,学生更容易掌握,而不是背诵实验步骤。

二、教学组织上,学生活动和教师引导并重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必修模块的教学,因为学生只接受过一年的化学启蒙教育,还有许多化学知识没有接触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切合实际的。

1.在实验探究课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必修模块中有许多学生探究实验,不少探究实验在课本中没有给出实验现象,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并不等于探究课就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自由地实验。由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定的,同一个实验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可以有不同的内容,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探究课中应该给学生提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集中观察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现象。这对一些观察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2.在理论讲授课中注意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必修模块中有不少的理论课,理论课的通常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但是不能将教师的讲解变为“满堂灌”,而是要在理论课中精心策划一些学生活动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制定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宗旨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尽可能少地投入教学时间,却有比较好的学习结果。要想使教学有效性达到比较高的层次,用传统的、单一的讲授法是无法实现的。我认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应大胆地使用。但是,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有合作、讨论的话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要真正达到这一效果与教师设置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只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生动有趣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同时,还要考虑在课堂上给出多少时间供学生讨论,讨论的时间太短也无法实现讨论的价值。

2.要精选探究的内容。探究式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任何内容都要探究一番。因为有些内容学生不必探究,只要阅读课本就明白的知识可以采用自学的方式,还有些内容可能探究起来很费时,在教学时数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可以不必探究或只探究其中几个关键点,以提高教学效率。

3.要注意研究使用多媒体手段的必要性。新课标倡导使用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现代教学手段。教学中要注意将多媒体技术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及其发展过程,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可以用视频录像让学生了解简单的工业生产过程等等。但是,不见得每一节课都得制作课件,因为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理解,教师不必花时间制作课件。另外,化学实验是不能用多媒体代替的,因为多媒体毕竟是虚拟的,而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动手实验却是真实的,学生的真实体验是无法用其他教学手段代替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在教学方式上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篇(6)

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 教学思考

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难点。人教版的教材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的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三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如下: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必修1教材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要求很低,可以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能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化合价的升降确定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能进行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就可以了。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对出现的某些反应进行分析,以巩固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知识。这样的反应有很多,必修1中有钠和水的反应,氯气和水的反应,次氯酸光照条件下的分解反应,氯气分别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二氧化氮和水的反应,氨的催化氧化的反应,浓硫酸和碳的反应,浓、稀硝酸分别和铜的反应。这些都是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很好的素材。对学生来说可以分散重点、难点,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的识记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为学生做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习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还有一些反应不适合分析,比如过氧化钠分别和二氧化碳、水的反应还有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程式。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在应用方面还需要另外的加强学习。学生在应试时,经常会遇到如下问题: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和物质的量有关的计算);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这些都是学生不易得分的地方。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渗透讲解。

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在必修2中,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学习,必须以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为基础,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之一。原电池原理是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电池的两极上进行。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解原理是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电解池的两极上进行。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镀是电解原理的应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是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的实例。

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一般涉及到反应热的计算的习题都有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方程式的配平,还有在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是对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拓展和深入学习)。本章包括原电池、化学电源、电解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四部分内容全部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进行学习。

在选修5中有两大类反应,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称为氧化反(有机物加氧去氢的反应)和还原反应(有机物碳氧双键加氢的反应),实质上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块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在试题中也极少出现考查这个知识点的相关题目,学生能识别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就行。

那么在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如何帮学生解决这个重难点呢?本人在进行高三复习时发现: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习题学生得分情况都不是很好。主要试题类型如下:离子共存中氧化性微粒和还原性微粒不共存的判断;给定某个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可能未配平),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给定某个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可能未配平),判断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无机推断题目中根据题目要求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者离子方程式(配不平不得分);和电化学有关的习题中写出电极反应式或者计算两极上产物的质量或者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数目;根据酸碱中和滴定原理迁移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中的相关计算;某些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中遇到的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如下几点:不能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其他反应物和生成物可根据题目信息或质量守恒确定);确定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但是不能将方程式配平;不能准确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能确定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数目。

针对这些困难应该如何解决呢?

根据题给信息确定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如果还有缺项的话,根据原子守恒确定所缺的微粒;确定反应中有化合价升降的元素及其化合价,并据此判断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用双线桥进行分析:升――失――氧(始端对应的物质是还原剂,末端对应的物质是氧化剂),降――得――还(始端对应物质的是氧化剂,末端对应的物质是还原剂)];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先将反应中氧化还原的部分配平;根据原子守恒将方程式配平并进行检查。

当然,学生要掌握并能正确解答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习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介绍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弱规律(即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跟还原性较强的还原剂反应,生成还原性较弱的还原产物和氧化性较弱的氧化产物),歧化(比如氯气和水的反应,氯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0价变化为反应后的-1价和+1价)归中(比如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反应,硫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2价和+4价变化为反应后的0价)规律,价态规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表现其中一种性质),转化规律(相邻价态不反应,化合价变化时只靠近不交叉),难易规律(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电子后就越难得电子,越易得电子的物质,得电子后就越难失电子;一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相遇时,优先与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发生反应;同理,一种还原剂遇到多种氧化剂时,氧化性最强的氧化剂优先反应)。根据元素的金属、非金属活动性、化学反应的条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及氧化剂的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或者还原剂的还原性的相对强弱。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习题需要反复实践,不断总结,逐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问题先进行分析,强化方法,强调规律。相信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将这个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化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

篇(7)

一、高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评价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对学生个体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评价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不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因此,在评价中应该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开展评价。

(二)发展性原则。在对学生进行化学作业评价时,不能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历程,对学生们的进步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肯定,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地去学习和发展,这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业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整体性把握,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且从各方面进行入手,如学生学习习惯、知识结构等,采用发展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三)指导性原则。在化学作业评价中,教师将指导性原则贯穿于整个评价活动过程,特别是在同伴互评和小组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创新。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既是评价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同时又是参与者和学习者。在指导学生评价时,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又要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评价的形式和内容

(一)巩固型作业评价。巩固型作业就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方法和技能进行再强化的一种教学措施。这种评价作业往往是利用课后作业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强化和完善。例如,对学生化学方程式的强化练习,以及实验仪器的认识和了解等知识。此外,教师在对作业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对作业进行分层、适量的布置,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自我纠正”,脱离传统的教师批阅教育方式,不仅减轻教师负担,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作业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强化和重点分析,促进学生的知识更加完备。

(二)纠错型作业评价。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考试、习题检测、日常练习等多种测试中出现的错题进行纠错改正。纠错作业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易混淆问题、马虎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强化,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成绩。此种作业评价中有一种重要的评价模式“自评-互评”,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在自评或者互评中,学生都需要根据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这种方式对学生提升知识水平有着积极作用。教师也需要注意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强化等,促进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牢固掌握。

(三)总结型作业评价。总结型作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章节或知识板块学习结束后,让学生自我进行章节知识小结、题型分类小结和解答方法小结,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网络的形成。这种作业形式我们主要以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网络和学习方法为主,采取“小组?D?D班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实行层层优选,然后班级展示交流。另一种是在考试后,让学生自我分析考试情况的作业;让学生在拿到评阅的作业和试卷后,认真分析总结错题的原因,探究正确解法,并归类记入“错题记录本”。这种作业我们主要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

三、高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评价策略

(一)综合设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策略。评价是一项系统工作,因此在高中化学作业评价过程中,必须综合设计学生学业成就,包括对作业评价的目的、功能、目标、内容、方法、测量工具、评价的实施、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指标以及评价结果的呈现、分析及其反馈方式等都应予以全面考虑。在实践中,教师从作业的功能出发,综合设计了学生各种化学作业的评价体系,从评价的目的和功能上确立了诊断、选拔、教学和促进管理等功能以及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从评价的内容和目标上,依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内容和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终极目标。

(二)依据课程模块选择评价方式策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K构成,每个模块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用。因此,高中化学作业评价要充分考虑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作业评价的方式方法。对于必修课程模块,必须综合运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如,《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评价还应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对身边化学现象和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实验化学》课程模块评价重点要放在实验的过程,包括实验设计、过程、操作和实验报告形成等过程;除此以外,还应该包括实验过程中的交流、讨论与合作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三)结合学分管理实行综合性评价策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模块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要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必须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模块和一定的选修课程模块。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再选学若干化学选修课程模块以发展个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在相应课程模块学习中的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记录和活动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是否获得相应课程模块的学分和完成学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