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2 06:50: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毕业五年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杨阳的父母早逝,她跟着外婆长大。在生活拮据的日子里,从小外婆就教导她,生活要有计划,要算计着过日子,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外婆的精打细算中,杨阳健康地成长,顺利地上了大学。
毕业后,杨阳在一家私立学校找到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独立人生。从小计划着过日子的杨阳正式开始了自己第一个“五年计划”:交个男朋友,交清房子的首付再结婚。杨阳订这个计划是有她的根据的。这一年她22岁,青春靓丽,有过恋爱经验,五年之内完全可以找个结婚对象。她年收入4万,节约点每年攒3万块钱应该不成问题,5年就是十几万,即使男朋友不出资,在武汉这座城市交100平米左右房子的首付已经绰绰有余了,余下的正好装修。杨阳觉得这个“五年计划”其实是很宽松的,自己完全可以实现。
正如杨阳所料,她的“五年计划”开局良好。工作半年后,她就交上了满意的男朋友。他叫冯益民,是某公司的财务主管,长得人高马大、清清爽爽,人又聪明灵活,职业前景看好,更重要的是,他诚实开朗,对杨阳温柔体贴,跟她说话连大气都不出一声。只有一点遗憾的是,他的家在农村,他又是家里的独子。父母为了他读书,欠了不少债。他除了要赡养两位老人,还要还债。冯益民沉重的家庭负担曾让杨阳犹豫过,但最终还是没能成为爱情的阻力。
生活按计划进行着。两年后,杨阳的存折上已经有六万多块钱的存款了,而冯益民的工资大多拿回家还债了。杨阳虽有些不快,但也没什么可说的。不过到了第三年,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杨阳所在的私立学校停办了,她暂时失业。雪上加霜的是,在职场撞得焦头烂额时,外婆又得了癌症。她是外婆养大的,外婆是她今生今世的恩人。尽管医生说没治了,杨阳还是尽全力挽救外婆的生命,这样一来,她花掉了几万元存款。而此时,她还没有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每月的收入仅供维持日常生活。想到自己的“五年计划”,她心急如焚。看她难过的样子,冯益民心疼地将她搂在怀里,愧疚地说:“都是我无能,没能帮上什么忙。不过,你别着急,我家里的债马上要还清了,那样我就可以出力了。”
让杨阳欣慰的是,男友冯益民不愧是个有能力也有责任感的男人,一年后就开始往她的账上打钱,而她也找到了收入跟原来差不多的工作。三年后也就是杨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她存折里的钱已经达到预期的数字了,但此时武汉的房价跟五年前比已经翻番。当初她不是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只是没有预计到房价会涨得这么快。尽管后来东拼西揍,他们买了房,但装修和置办家当的钱已经没有了。冯益民试探着问:“我们从朋友那借点钱先把婚事办了怎么样?”他已经28岁了,这个年纪在他们老家早已是孩子他爸了。父母早就催他结婚生子了,身体本来就不好的老人希望在有生之年看惟一的儿子传宗接代。但在城里长大的杨阳理解不了这些,她坚持自己的第一步经济目标没达到决不结婚,寅吃卯粮的事她决不会干!
TWO
冯益民太了解杨阳了,她决定了的事情谁都改变不了,能够调控她的只有她的计划。无奈之下,他只好拼命工作、拼命挣钱。那段时间,他和杨阳仿佛都变成了赚钱的机器,成天不停地运转,连谈恋爱都简化了,顶多一起吃吃快餐、到超市买点生活必需品。同事和朋友的聚会更是很少参加,一方面没精力,另一方面不想礼尚往来,怕还不起人情债。双方的熟人都觉得他俩不合群,以后再有什么活动也不邀请他们了。这样虽然少了许多快乐,但为了自己的目标,只能如此了。
两年后,两人终于挣足了装修房子和置办婚礼的钱。当他们将结婚用品一样样搬到装修好的新房时,没有多少结婚的兴奋,倒是都有点精疲力竭了。
办好婚礼从老家回来,冯益民往床上一躺,舒口气说:“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可以好好喘口气了。”而妻子杨阳却在一旁说:“我们商量一个下一个‘五年计划’吧!”冯益民一听计划,连连摆手道:“有必要那么麻烦吗?日子一天天过就行了!”杨阳正色道:“那可不行,我们现在买了房,要还房贷,以后还要生孩子,由两个人变成三个人,更应该计划着过日子……”妻子还未说完,冯益民马上敏感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忙问:“你说什么?‘以后还要生孩子’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结婚了,马上就要生孩子,你不会计划到‘以后’吧?”杨阳说:“所以我们才要一起商量,制定新的计划嘛。”
杨阳很快拿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方案:第一、二年攒钱,为生孩子做准备,同时二人要充电,考些证捏在手上,为以后跳槽做准备;第三年生孩子;第四年开始给孩子进行教育储蓄;第五年冯益民要做到经理级……
杨阳将“五年计划”贴在床头,同时还有详细实施细则,也就是将计划具体分解到年、月甚至是日。
冯益民对这个计划没什么兴趣,他不喜欢刻意去规划什么,但为了家里的安定团结,他只好顺从了妻子,只是提出一点意见,将生孩子提前。最后,杨阳做出了让步,将生孩子提前到了第二年。
但是当年春节,杨阳跟丈夫回家过年时,看着婆婆做鱼丸子,突然不停地作呕。婆婆喜不自禁地说:“是不是有了?”杨阳的脸顿时阴下来。一过完初一,夫妻俩就回省城做检查,还真是怀上了!杨阳顿时烦躁地用拳头直砸丈夫。冯益民一边安慰妻子,一边在心里偷着乐。看来真是天意啊,是上天要早点赐给他们一个孩子,妻子还有什么话说呢?但令冯益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阳要去打掉孩子!这让冯益民大惊失色,极力劝阻,并保证孩子生下来交给父母带,决不影响她实施她的下一步计划。对丈夫的承诺,杨阳付之一笑。她说:“你能保证什么?孩子由老人带你能保证他健康成长吗?再说,养孩子的费用你算过没有?咱们现在除了还贷,存折上只有2千块钱,这点钱连生孩子的费用都不够。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一出生就跟着咱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无论冯益民好说歹说,杨阳最终还是坚持把孩子打掉了。为了不让盼孙心切的父母过分伤心,冯益民只好说是不小心流掉了。冯益民的母亲还特地从家里抓了老母鸡来侍候儿媳,这让冯益民更加难过。对妻子杨阳,他第一次有了一种隔阂,那是她的一意孤行给他们的爱留下的一块伤疤。
THREE
丈夫的态度让杨阳意识到可能自己做得过分了,为了弥补,她主动修改计划,提前半年生孩子,但计划中同时添加了一笔:提前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冯益民说由他去做兼职吧,杨阳却不同意,她要丈夫按计划备考注册会计师。“不能因为提前生孩子打乱了其他的计划!”杨阳坚决地说。于是,杨阳上班之余做了两份家教,每天晚上回来得很晚。妻子的固执让冯益民心疼、担心又无奈。
8个月后,杨阳怀孕了。冯益民欣喜地抱着妻子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做兼职了,下班回家就休息,让我来侍候你们母子俩。”杨阳却轻轻推开他,说:“我没那么娇气,还没到让你侍候的时候。”她依然工作之余做家教,挺着肚子四处奔波。
那天晚上,杨阳做完家教回家的路上,突然感到头昏目眩,不知绊到了什么就摔倒了。幸亏好心人将她送到了医院,但她还是流产了。医生告诉她,是劳累过度加上营养不良所致。冯益民赶到医院时,本来心里窝着火,但看到妻子神情恍惚目光呆滞,只好劝她好好休息,养好身子再说。但杨阳仍然不吃不喝不说话不睡觉,天天看着天花板发呆。冯益民终于忍不住责备道:“早叫你休息了,你非要按你的计划来,现在前功尽弃了吧!”看着发火的丈夫,杨阳目瞪口呆,继而痛哭流涕。冯益民心软了,抱住妻子。杨阳哭累了,擦干眼泪,望着丈夫,认真地说了三个字:“对不起!”
孩子的意外夭折让杨阳明白了一件事:计划赶不上变化。人生需要计划,但不能强求,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妻子的思想变化让冯益民喜出望外,他趁机提议:“等你身体恢复了,我们出去度假好不好?”结婚这么些年来,两人从来没有一起出去旅行过,因为家庭计划里没有这一项。对丈夫的提议,若在往常,杨阳会认真地做个预算,然后再决定是否立项。而从立项到实施,起码还得半年时间。但这一次,杨阳稍稍思索了片刻就默认了。
两人到了“童话世界”九寨沟。一进九寨沟,杨阳就被五彩斑斓的海子群吸引住了。她快乐地穿梭在一个个美丽神奇的湖泊间,像个孩子似地蹦蹦跳跳,欢呼雀跃。冯益民由衷地赞叹:“我的老婆真美啊!”杨阳却说了一句有几分哲理的话:“以前觉得最美的水当然是大海了,现在才觉得小小的海子才最有魅力。”
回家后,“五年计划”和实施细则被杨阳悄悄从床头取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两人在九寨沟海子群的快乐留影。
冯益民惊喜地发现,妻子变了,变得越来越有生活情趣。以前一走进家门,除了一日三餐,看不到家的气息。床上是散开的被子,餐桌上是还装着残汤的碗,柜子上是一层灰,跟单身宿舍差不多。严格按照家庭计划生活的他们,几乎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情好好生活。面对没有多少温情的家,冯益民常常以加班为借口呆在单位。现在,他天天盼着早些回家,因为餐桌上有冒着热气、香味扑鼻的煲汤,茶几上有五颜六色的水果,房间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熏香和音乐,更重要的,屋子里有一张温润的笑脸,让他心动,让他着迷。他觉得妻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美丽可爱!
再一次怀孕后,杨阳辞掉了所有家教,每天早早回家,做起了幸福的准妈妈。从不写日记的她突然爱上了记日记,每天睡觉前,她认真地将这一天记下来,无论大事小事,无论快乐烦恼。她要告诉孩子,把日子拆开,化繁为简,每天都是一个小故事,或精彩纷呈,或波澜不惊,但只要活出自我,活得舒心,每一天都是充实的。这才是一个普通人最实在的幸福。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总人口已超过10亿人,其中劳动人口超过4.05亿人。印度的人口年增长率1991年为2.03%,1998年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这意味着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劳动力参与率1997年为41.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161页。)。因此,就业问题是印度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印度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持续的努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印度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
独立5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印度经济仍然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就业问题仍然未能较好解决。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然而,5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目标未能实现。如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10页。)。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影响之一是加重了印度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严重而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经独立后50年的发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印度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例如,1992年这一比例为41.7%,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达3.548亿(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18页。)。据有关资料分析,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印度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但50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付出的持续努力却不能说没有作用。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努力以解决这一问题,今天印度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是由印度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所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发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能动作用。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作用,把国家置于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政府一方面发挥“企业家”作用,直接参与并调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发挥经济调控者作用,通过编制实施经济计划,颁布法令、政策,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印度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注:参见陈继东著:《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3页。)。可以说,如果没有50年来印度政府的这种双重作用,印度经济是不能取得显著发展和进步的。换言之,印度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就业压力,印度政府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印度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从印度这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印度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的特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度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从“二五”计划开始,也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为小型企业保留了部分行业领域,不许大型企业参与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亦显著增加,从1979~1980年度的670万人扩大为1997~1998年度的1670万人,增长约1.5倍(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88~198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84页。《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91页。),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三,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强调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印度政府从“四五”计划开始重视人口问题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印度的出生率已从1961~1970年的平均41.2‰下降为1981~1990年的平均32.5‰。印度人口增长率也相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1971年的24.8‰下降为1991年的23.8‰,1998年估计人口年增长率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人口及劳动力增长规模控制,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四,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减轻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
二、印度的就业计划及其措施
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这些计划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还有差距,但积极作用是应予肯定的。
(一)经济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失业和就业不充分是印度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一开始起,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就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目标。
“三五”计划明确规定经济计划的长远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这些都是目前条件为人们所接受的计划目标。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国家须致力实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这些目标没有哪一个能在排除其他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发展计划必须对所有目标给予均等的重视(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8页。)。
”印度经济计划的制订者认为,增加投资就会带来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随着投资的扩大而增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自动提高,就业便会扩大。因此,在印度的第1个五年计划至第5个五年计划中,虽然增加就业一直是这些五年计划的目标之一,但在每一个计划里却找不到为每个经济部门和地区所专门拟定的就业计划,以便一方面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增加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这一弱点,在于计划的制订者未认识到只有在选择了适当技术的情况下,投资和国民产值的增加才能相应创造出更大的就业。其结果就是五年计划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落空了,失业率随着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持续增加。例如,“一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仅2.9%,失业人数为530万人;“二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上升为3.6%,失业人数增加为710万;“三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为4.5%,失业人数达96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0页。)。
“六五”计划在就业政策的序言里承认:“在就业方面,情况远远不令人满意。过去10多年来,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人数大大增加。因此,我们的就业政策应当包括两个主要目标:通过提高有偿就业的增长率来减少就业不充分和减少通称为公开性失业的经常性失业。”“六五”计划开始时的失业总人数为1200万,“六五”计划预计在1980~1985年间将新增劳力3430万,计划新增就业3430万个,到该计划结束时的失业总人数仍为1200万。“六五”计划的就业目标总体上得到实现,到1985年3月第7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失业总人数为920万(注:但印度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失业总人数为1390万。见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2页。)。
“七五”计划改进了计划方法,在计划方案中列出了各部门设想的就业增长指标,并预计在该计划期内的4756万个标准人/年的就业总需求中,有4036万个可望得到满足,即就业年均增长率为3.99%,那么,到“七五”计划结束时的失业率将仅为2.1%,失业总人数为722万。但鉴于80年代期间,劳动力一直在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而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5%,因此,失业人数增加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八五”计划开始时印度的失业总人数为2800万左右。“八五”计划估计在1990~1995年间将新增劳动力3700万。因此,“八五”计划文件把该计划期间的就业增长率定为3%,以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八五”计划的前三年,就业人数增加了1878万人,这使1992~1995年的就业年增长达2%,但仍低于计划的年均增长率。“九五”计划把在增长过程中创造充分就业机会列为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强调在高失业率和就业不足地区集中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项目、部门和技术。同时,鉴于失业率很高和临时工不断增加,“九五”计划决定实施一个国家就业保障计划来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计划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工具,在每个计划的文件中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基本目标。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问题,前5个五年计划未对各部门、行业的就业增长作具体规划,而依赖于经济增长自动增加就业机会,其结果是导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第6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文件对总的扩大就业目标进行了按部门的分割性规划,并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来增加就业,收到了一定效果,有助于减缓失业压力。但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中都存在就业平均增长率高估的问题,实际就业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计划指标,同时也低于新增劳动力的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失业的总人数仍在不断扩大。尽管有这种问题,但总的失业率未出现明显上升,还略有下降,应该说经济计划对扩大就业所做的安排和相应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总的看来,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
(二)乡村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印度政府还通过实施各种乡村发展计划来增加就业,因为印度最主要的失业者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而要促进广大乡村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给农村广大无业者或就业不充分者提供有偿就业机会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此,印度从第4个五年计划开始,就陆续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内实施了多种乡村发展计划,以促进增加就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发展计划是一种综合性计划,它包括乡村和安全饮用水、道路设施建设等项目,还包括在乡村开展扫除文盲和进行技术培训、扩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等内容,而不仅仅是安排有偿就业。在此我们主要对乡村发展计划中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进行分析。
70年代初,印度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制定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该委员会提出了农村电气化、修建公路和农舍及小型灌溉工程等方案,以缓解农村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该委员会还建议,应当最优先实施农村服务中心的计划,因为该计划有助于向工科大学生和技术人员提供就业或自我就业的机会。在1973年该委员会的报告发表以后,印度政府为提供就业和缓解就业不充分而实施了以下措施:1.农村工程计划。该计划以修筑永久性民用工程为重点,以此来缓解实施该计划地区的落后状况。2.边际农和农村劳动力计划。该计划是对农村的边际农等贫困家庭发放专项贷款,使之用于饲养家禽、养鱼、养猪和从事园艺之类的辅行业,扩大自我就业。3.小农发展机构计划。该计划通过相应机构向小农提供专项贷款,帮助他们采用最新技术开发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活动,以此减少季节性就业不充分。4.综合旱地农业开发计划。该计划开展土壤保护、土地开发和水利等永久性工程。这些计划项目是劳动密集型的,据估算,每投资1000万卢比,就可为大约1.5万人提供就业,因此可为计划项目实施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5.农村服务中心计划。该计划是向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凭持有者自谋就业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在农村建立车间,从事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设备和零部件供应等等技术服务工作。援助对象主要是机械、农业、电机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6.地区发展计划。该计划带有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质,它涉及到在10个大型灌溉工程地区建设足够的公路、综合市场等基础设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也相应增加就业。7.为农村就业的现金计划。该计划对包括治理水土流失、小水利、土壤保护、造林、防洪、垦荒、养鱼业、饮用水和道路建设等各种劳动密集性和生产性的农村发展项目提供资金,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该计划规定,在每个区设立的一个项目要向100人提供在一年里平均持续工作10个月的就业,同时,与当地发展计划相一致,每个项目要生产具有耐用性的商品或建立永久性的资产。上述各种农村就业计划在70年代中期(即“四五”计划期间),仅中央政府就耗资17亿卢比,但效果并不显著,因为这些计划的缺点是“应急”性的和地区性的,缺乏总体规划和持久性。它们可以暂时性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项目完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又恢复了。
1977年,印度政府所积累的缓冲储备粮达2000多万吨,印度的粮食自给基本实现。在经济学家建议下,印度政府制定了以工代赈计划,即用粮食来支付生活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的劳动工资。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一是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有偿就业的机会;二是增加生产和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新创社会财富,加强基础设施;三是利用过剩的粮食,开发国家的人力资源。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政府用粮食来支付在该计划项目中就业的全部和部分人的工资。中央政府以粮食的形式分配给各帮政府,以资助邦政府承担的正在进行的计划项目或一些特殊项目的资金,并授权由乡村自治会之类的基层权力机构来具体实施该计划。
印度中央政府在1978~1980年间分配了270万吨粮食给以工代赈计划。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受益者中70%以上是劳动家庭和农村人口中的最贫困阶层;各受益家庭的收入增加了17.17%;就业总共增加约10.9%,每户就业的平均人日数从计划实施前的403个提高到实施后的447个;创造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性的项目,以工代赈所占比重为60%。以工代赈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印度政府决定继续在更大范围实施。从1980年10月起,以工代赈计划更名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由印度中央政府发起组织并提供50%的援助。该计划设想每年为失业者和就业不充分者新增30~40亿个人日的就业机会,计划所包括的项目有:饮水井、社区灌溉井、村储水池、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学校和乡村评议会议事场等基础设施。在“六五计划期间,中央和邦政府实际支出资金183.4亿卢比,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共创造就业17.75亿个人日,实现了162亿卢比的拨款指标和15~20亿个人日就业机会的预期目标。“七五”计划的拨款指标为248.7亿卢比,其中由中央政府支出125.1亿卢比,邦政府支出123.6亿卢比,预计总共创造14.45亿个就业人日。据“七五”计划前4年的资料,1985~1986年度至1988~1989年度共支出294.0亿卢比,已创造了14.77亿个就业人日(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8页。)。可以说该计划的实施是较为顺利的。
印度政府还于1983年8月15日开始实施一个称为“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的新计划作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的补充。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计划的资金完全由印度中央政府筹集。“七五”计划由中央部门提供174.4亿卢比资金,其目标是在此期间创造就业10.13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卢比,共创造就业机会11.54亿个人日。
1989年4月28日,拉·甘地总理宣布实施贾瓦哈尔就业计划。该计划是由现存所有农村工资性就业计划合并而来,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和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为贾瓦哈尔就业计划所取代。在1989~1990年度至1993~1994年度的5年间,该计划总支出共1107.2亿卢比,其中用于小水利278.6亿卢比,占25.2%;用于乡村道路247.8亿卢比,占22.4%;用于村落和房屋建设166.0亿卢比,占15.0%;用于学校和社区场所86.8亿卢比,占7.8%;用于人工造林48.0亿卢比,占4.3%,其他项目280.0亿卢比,占25.2%。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共建成水井44.7万个;村落49,478个:建房148万间;学校16.8993万所;乡村道路67.4万公里;饮水井48.9万个;村庄储水池32.9万个;人工造林65.5万公顷。(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版,第367页。)目前,贾瓦哈尔就业计划仍是印度政府所实施的主要的乡村就业计划。
(三)各种扶贫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甚至不能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印度,贫穷被界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之下的状况。许多经济学家和组织对印度贫困范围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尽管他们据以进行分析的方法和衡量标准不同,因而得出的关于印度贫困状况的看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印度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存在大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即贫困是印度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同时也都承认,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政府实施各种扶贫计划,低于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开始下降,但穷人的绝对数仍在继续扩大。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穷人缺乏财产基础;穷人受教育程度低因而收入也相应低;个人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等等。因此,消除贫困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中,解决就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印度政府所实施的扶贫计划中,都包括有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历来是印度经济计划的目标之一。“二五”计划说要改变低层人民的“状况”,“四五”计划又说要提高普通人和社会贫弱阶层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保证“就业和教育”。该计划还强调要实施“全国最低需求计划”以便改善较低收入阶层的条件。尽管如此,印度穷人的数量仍继续增加。1971年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口号,从此把贫困问题提到了政府议事的中心位置。“五五”计划指出:“失业、半失业以及大量生产者缺少资源基础,特别在农业部门,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五五”计划提出,“将对失业、半失业和大规模的贫困问题发动一场直接的进攻。”(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对“五五”计划一种有利的方法》,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23页。)“六五”计划为此目的制定了一个反贫困计划即“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基本战略是,通过促进贫困家庭的自我就业,以便随着生产资料的转移,使他们得到收入,帮助他们跨过贫困线。该计划于1980年10月2日在全印5011个区开始实行,其主要措施是按逐级补贴的办法,即遵循穷者最先受益原则,对部落民补贴资本成本的50%,边际农、农业工人和农村手工业者占33.3%,小农占25%,通过对这些家庭的投资,帮助他们实现或增加自我就业。所需经费由中央和邦政府按50∶50的原则来分担。“六五”计划期间为该计划实际支出166.1亿卢比,受益者总人数1656万。
“七五”计划期间该计划使1820万户家庭得到援助,其使用经费331.6亿卢比。除此之外,由金融机构发放了537.2亿卢比定期贷款。这样,总共投入868.8亿卢比帮助1820万户受益者,其中45%的受益家庭属于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1990~1991和1991~1992年度期间,该计划共支出391.9亿卢比,受益者为540万户,其中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占受益者的比重上升为51%(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
“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加大对每户援助力度,帮助受援家庭跨过贫困线。具体措施一是把对每户家庭的投资额从过去的6000~8000卢比提高为12000卢比,二是实施“家庭信贷计划”,把金融机构对受援户的贷款额扩大为2000卢比~25000卢比,使之能够跨进贫困线。“九五”计划为了重新调整乡村发展计划的方向并加大其贯彻力度以减少农村贫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战略重点从个人受益转向群体受益,同时延长高投资水平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同时,援助的内容扩展为培训穷人的技能和技术改进以及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议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总的看来,扶贫计划中的扩大就业措施不同于就业计划,它是通过援助贫困户使之逐步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就业和最终脱贫。而就业计划则是为失业者安排就业机会从而使之得到收入。二者的区别在于,扶贫计划有“治本”的作用,而就业计划更侧重于“应急”。两类计划同时实施,可收相互补充之效。
三、印度的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机制具有巨大的能量,但也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它带来的利益关系不平衡,必须由国家加以协调,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国家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国民收入进行宏观调控,为普通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印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公共分配系统、社会保险措施、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等三方面内容构成。
(一)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
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政府监督和指导下,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专门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零售商业系统,即平价商店。印度现有45万多个平价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城乡,包括边远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开设有平价商店。按照规定,当局向低收入居民发放购物卡,这些居民持卡可到平价商店购物。目前平价商店主要供应小麦、大米、白糖。食用油、布匹、煤炭和煤油等7种生活必需品,有的还供应茶叶、肥皂、火柴、食盐、豆类等重要生活品。为了保证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印度政府每年拨出巨款进行补贴,仅粮食补贴一项,中央政府的支出已从1991~1992年度的285亿卢比增加为1997~1998年度的750亿卢比,1998~1999年度达900亿卢比(注:印度政府:《1998~1999年度经济调查》第67~68页。)。为了对公共分配系统进行监督,还专门成立了消费监督委员会。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深受低收入平民百姓的欢迎。它既有利于低收入的消费者,也有利于生产者。因为通过该系统,一方面使低收入消费者获得平价商品,另一方面使生产者获得政府的支持价格和稳定的国家市场。
(二)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
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目前主要包括疾病、事故和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其受益者主要是对工厂工人(20人以上的企业)和国家雇员,不包括小企业的工人和农业工人。其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法令中:
《雇员国家保险法》。1948年通过,其目的是向工人提供强制和捐助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为病、孕、伤工人提供医疗帮助,现金补贴,为死亡工人的亲属提供抚恤金,为接受保险者在死亡时提供丧葬费。《雇员准备基金和其他专款法》,1952年通过,主要内容是向企业雇员提供准备金、家庭养老金和保证金相联系的保险。《煤矿准备基金和奖金计划法》(1948年),专门解决煤矿工人的保险。《养老金支付条例》,1972年通过,为企业雇员提供养老金。家属抚恤金方面主要有《1971年煤矿家属抚恤金计划》和《1971年雇员家属抚恤金计划》。在生育津贴方面主要有《1961年生育津贴条例》以及各邦的相关立法。此外,印度先后颁布了100多个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涉及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环境及人格保障等诸多方面,也是社会保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北美大学联盟;五年教学规划;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151-02
一、北美大学联盟(AAU)简介
北美大学联盟(AssociationofAmericanUniversities,AAU)是北美61所著名研究型大学组成的联盟。其中美国59所,加拿大2所。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是其中的成员。任何想要加入AAU的大学,必须得到至少3/4的现有成员的赞成票,足见其门槛之高。由AAU所的教学规划历来是北美地区乃至世界其他一流大学所采用的教学标准,权威性极高。
二、STEM简介
在美国或加拿大就读于拥有AAU成员身份的世界级名校,对于任何一名学生来讲,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尤其是就读于这些大学的属于STEM即自然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学(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领域的专业更是如此。但要想顺利从这些学校的这些专业毕业却并非易事。严格的考试和近乎苛刻的毕业标准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于是有些学生中途退出STEM,选择了非STEM的专业从零开始继续就读,还有的学生选择中途下海经商。毫无疑问的是,能够从AAU的STEM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是国家的精英,都是国家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团队的组成分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STEM的毕业生数量没有明显增长,满足不了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人才缺口。因此美国政府出于对未来战略的考量呼吁AAU采取果断措施,在毕业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不遗余力地提高STEM类学生的毕业率。
三、AAU提高STEM本科教学的五年规划的内容
AAU经过精心而周密的策划,于2011年10月14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提高STEM本科生教学的五年规划。
在规划的前言部分,强调了实施这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规划的总体方针:由AAU发起并实施,所有AAU教学的机构参与并与其他包括政府在内的组织紧密合作共同评估和提高STEM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分享最佳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将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AAU为此将提供一个示范项目作为样板,其中包括教师教学提高的标准、学生学习提高的标准、提高学生数量保有率的标准和毕业合格标准。在此期间,对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的教师给予奖励。
在这里,笔者要特别提一下“保有率”的问题。保有率(retentionrate)是指通过STEM本科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并志愿完成STEM剩余研究阶段直至毕业的学生数量同开始入学时学习STEM专业的学生的比。根据美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2005年对本科生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入学时学习物理和生物的学生以及60%的学习数学的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都选择了放弃。这说明,STEM的专业淘汰率很高,或者说STEM的专业保有率较低。
AAU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成立了一个由具有多年STEM本科教学相关经验的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首席专家是前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副主任PeterBruns,他之前所在的这个机构目前约有18名自然科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专家将协助AAU完成以下目标:
一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用于对STEM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提高,尤其是在最初两年的本科教学关键期。
二是选择一个AAU成员,建立一个示范项目来实施分析。分析过程包括使用各项工具来调查和评估STEM本科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各系的使用程度、完善后的教学对于STEM本科生保有率和完成学位率的影响。
三是探索教学机构和部门能够使用的机制,用来对那些想要提高STEM本科教学质量的教师进行培训、认可和奖励。
四是与联邦政府的研究机构通力合作,建立机制来认可、奖励并促进改善本科教学的努力。
五是评价和建立一个最佳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前景无限的有效的本科STEM教学计划、方法、手段和教学法进行共享。
四、影响STEM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
通过研究,AAU发现要想顺利实施STEM五年教学规划,迫切需要解决“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
的问题。
可以说,AAU在其讨论草案中提到的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STEM本科教学的质量。教学质量的下降是导致学生厌学、弃学的主要原因。而一心注重教学质量又不利于教师个人事业的发展。草案中提到高校教师身处两种文化之中:学校的机构文化(institutionalculture)和学界的学术文化(disciplinaryculture)。他们既是学校的教书匠也是专业领域的从业者。科研在STEM领域产生的效益是立竿见影的。毕竟科研成绩相对教学成绩而言更便于统计和奖励。多年以来其一直是衡量一个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一个学校综合排名的关键指标。这就导致了一个不太理想的事实:61所AAU院校的STEM教师一直就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
关注这个问题的还有《自然》杂志,最近做了一个高校教师对于科研与教学之间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当被问及什么方法会改善本科STEM教育质量时,受访的高校教师普遍认为提高教学质量是改善本科STEM教育的重要手段。但这个因素排名第二。改善高中理科教育排名第一。这似乎是在推卸自身本科教育不力的责任。而增加学生花在设备优良的实验室做实验的时间、减少班级规模和减少学费则分列第三、四、五位。与此同时,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有效的教师。当被问及教学和科研哪一项对于未来科学发展起到更大作用时,只有7%的受访者认为教学不如科研重要。果真如此吗?当被问及如果你是领导,想引进一个既具备教学又具备科研责任感的教师,下面三者你会选择谁时,接近半数的受访者却倾向于没有关键教学经验的明星研究员(starresearcher)。只有16%的人选择了没有关键科研经历的一流教师(superbteacher)。见图1和图2。
图1教学和科研哪一项更重要调查结果
图2对引进什么样教师的看法调查结
根据这篇《自然》杂志的报告所述:“很多科学家认为科研和教学实际上相互抵触,仿佛一场zero-sum的游戏,顾此而失彼。身为高校教师的科学家们当然很清楚他们应该站在哪一边:当然是哪一边能名利双收就站在哪一边喽。其结果很显然他们对实验室的贡献大于对教室的贡献。”
五、AUU的STEM本科教学五年计划对我国STEM本科教学的启示
1.政策制定
笔者认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应当相辅相成,在政策制定时要考虑沙漏效应。利益好比重力,政策就是摆放沙漏的方法,必须及时调整。当教学瓶中的沙快要流到科研瓶里的时候就要倒置,让科研的沙重新回到教学瓶中。但千万不能简单地将沙漏横放,因为那不仅意味着政策将永远维持不变,还意味着沙子将永远不能流动,从此切断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的联系。因此政策要从满足时代和国家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与时俱进,不断调整。
2.量化指标
AAU所谓的建立一个有效的、能评价和改善STEM教学的分析框架,实际上就是量化指标的一个体系。
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我国STEM本科教学效果量化指标体系,将一名教师指导的所有学生入学前分数、每一学期通过课程门数及分数、学习期间数量和质量等全部纳入量化指标中,将所得量化指标作为该教师晋级、评奖的重要依据。
3.协作机制
AAU之所以能担负起改善北美STEM本科教学质量的重任,是因为这个组织成立的年代早(1900年),与其建立关系的成员或组织遍布全美和加拿大地区,且均为世界级名校,极具代表性。而我国还没有这样的组织。我国的教育部是纯粹的政府机构,既担当政策的者也担当活动的组织者,我们不能指望教育部单独成立一个专门的STEM发展规划办来解决出现的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有类似于AAU的组织者,而在于能有效地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协作平台。所以AAU的协作机制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们的大学之间应当学会资源和利益共享,不能因为排名因素而人为设置沟通障碍。笔者认为,国内校与校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大学者互换访学的力度,尤其是鼓励名校的教师将先进的教学方法传播于其他学校。校企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企业可以派代表驻校指导本科教学,将企业的文化关切和需要及时反映给学校。国家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用来扶植有利于STEM本科教学的先进教学方法。在名校建立起若干个STEM本科教学示范基地。正如AAU在它阐述五年规划总目标时所述:“各高等教育机构、私立大学、学术社团、政府部门以及公司企业要团结协作,共同改善和提高STEM教育,帮助我们的学生和国家迎接来自明天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北美大学联盟.AAUAnnouncesMajorInitiativetoIm-proveUndergraduateSTEMEducation[EB/OL].http://aau.edu/policy/article.aspx?id=12588,2011-10-14.
终于有一天,阿柔目光坚定地对我说:“将来毕业了,我想去上海闯荡,我想当一名口译员。”我嘴巴张得很大,难以置信地问她:“真的假的?你知道口译有多难吗?而且你……竟然想去上海?”其实,当时我本来想问的是:你知道上海的生活费有多高吗?打拼有多难吗?竞争有多激烈吗?实现梦想的代价有多大吗……可是,我的问题并没有问出来,也不敢问出来,因为怕打击她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阿柔听了我的问题后,竟然非常爽朗地笑出声来:“我当然知道啦,但还是想尝试一下,要是不尝试,可能以后会后悔的。我现在就开始攒钱,攒3000块,毕业以后就去上海!”我心里为她发愁:一个农村女孩子只身一人去上海打拼,只带3000元,能不能坚持一个月?
后来的几年里,很少听到阿柔再提去上海的事了。我猜想,她可能只是随口说说。毕业后很久都没有跟阿柔联系,有一天,突然想起她来,发短信给她询问近况,她很快就回复了,只是简短的几个字:“现在在上海啦!”看到这行字的时候,我怔住了……原来她不是随口说说。
后来阿柔跟我说,毕业以后,她做过临时的口译,给外企和出版社做过翻译,虽然时常觉得工作不尽如人意,但她始终朝着口译员的目标前行。她说她要把这个梦想像国家的“五年计划”一样不懈地经营下去。看到她的信息,我可以想象到她在打下这些字时脸上果敢坚毅的表情。虽然名字里有个“柔”字,阿柔却从不柔弱。相反,纵使背景平凡,起点较低,但她一直用毅力和耐性履行自己的承诺。
那之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我总是时不时看到阿柔的留言:
“下个月就要考口译证书了,真是要紧张死了!”
“唉,没有考过,不过没关系。半年以后再战!”
“真是不好意思跟你说,这次又没考过,不过我会再尝试一次的!”
“又失败了,你说我是不是天生笨,可是我太想做口译员了,如果放弃的话,以后我可能会后悔,只能再尝试一次了。”
最近一次和阿柔联系时,她已经获得高级口译证书,在上海一家外贸金融公司做了她梦寐以求的口译员。虽然阿柔偶尔也会抱怨工作压力大、加班时间长等,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声音里的快乐。阿柔在大学里种下的梦想,在她不停地尝试和近乎傻气的坚持中,完美地实现了。从开始攒3000块到现在的高级口译员,阿柔整整花了10年时间。
在“闪职族”(换工作如照相)与“液态族”(时刻想辞职,而且这一刻想做A工作,下一刻想做B工作)悄然成风的现代职场,人们跳槽越来越频繁,很多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甚至很难熬过半年。
“印度经济就像10~15年前的中国经济。”很多中国投资者都期待将企业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从规模上与中国相媲美的国家再次成功复制。
尽管当下经济衰退顾虑和债务危机导致持续全球不确定性,并在某种程度上使长期投资踯躅不前,但是印度新兴中产阶级、成本竞争力和庞大人才库等驱动因素为其国内市场带来巨大潜力。对外资的吸引,印度经济长期展望的内需增长模式无疑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但与欧美、非洲等市场相比,印度又有其自身特殊性。不少欧美企业已经成功在此开疆拓土,中国企业也正伺机而动。但究竟该选择何种方式进入成为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难题。
选择绿地项目?
多年来,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印贸易总额达750亿美元。截至2013年至3月31日 ,中国对印贸易顺差已高达390亿美元。这表明印度对中国产品的接纳程度正日益增长。然而,由于担心中资企业销售增长,印度政府已通过提高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关税来保护印度制造商。此举与卢比贬值共同作用,使中国产品进口成本增加,从而在印度市场缺乏吸引力。
同时,全球制造商采取激进的本地化策略,旨在利用印度货币贬值来增加在其他地区的销售。受到其他在印跨国公司的启发,中资企业目前也开始考虑在印度建立生产制造基地(绿地项目)。
在印度,各级政府均有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其他优惠提供,以提升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这种选择投资建厂的绿地项目模式,在能够获得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有利的,但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典型问题。
土地征用
在印度建立制造基地的第一个障碍是土地收购。印度大部分土地为私有,鉴于此,取得土地本身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在印度收购土地面临的核心问题是:
・由于继承权引发的诉讼
・未经规范登记而无证可循的一地多卖行为
・土地被抵押给当地放债人
・土地所有权分散
・土地出售方对现金的要求
・ 获取厂址邻近土地较为困难
・土地限售法律
・强硬的人员安置和土地恢复法律
基于上述现状,在印度收购土地监管障碍多,复杂性高。
环境许可
新项目要取得环境许可通常耗时颇长且面临诸多社会障碍,一直以来都是令投资者头疼的难题。目前的环境许可审批流程存在一系列的障碍,要么要求项目提出方中止项目,要么采取拖延政策,使项目方在时间和金钱上都不堪重负。久而久之,公益诉讼(PIL)催生了大量的绿色非政府组织(NGO)和利益集团,并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
多级监管架构及复杂审批程序
多层监管框架和复杂的程序,主要是中央、邦和地方政府的司法管辖权,增加了投资者的负担并为防止他们参与资本密集型项目设置了障碍。例如,一个制造商每年必须满足将近70项监管要求,报税100次。最近,当局试图简化程序降低法规监管要求(单一窗口系统),但仅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根据世界银行组织的“2012年经营调查”(这是一个针对经商难易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做的一项国别调查),在印度启动制造业务的过程和成本都是最麻烦的。尽管这种情况每年都有改善,但程序的复杂性将持续存在。
劳工问题
制造企业所要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设法应对印度古老而严格的劳动法。在印度,国家层面有45项相关法律,诸邦层面为监控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而颁布的法律数量则是它的四倍之多。
同时,由于印度有较为严格的外籍劳工准入限制,外资企业在印度实施项目建设时不能带入过多普通劳工,这也为中资企业(尤其是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对印投资带来了一定障碍。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本身人口众多且政府需要为本国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导致的。中资企业可以采纳的解决方案是与印度本土企业合作,不论绿地项目还是并购或者提供项目都是较为可行的选择。通过这些方式,中资企业能够提供其技术专长,印度企业则可以解决劳工问题。
过去十年中,许多中资企业进入印度。然而,这些企业在印投资的结果因其当初选择的市场进入战略而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大部分制造型企业选择以绿地方案进入印度市场,收效都不理想。一家领先商用车制造企业的经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公司两年前在印度获得了土地,但项目至今尚未成型。
选择兼并重组?
在市场进入壁垒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并购方式。收购一家本土企业简化了很多繁琐的细节问题。例如,收购来的企业已经有自己的人力资源(劳工和管理层),能够使收购方免去招聘和培训员工的工作。
此外,被收购企业可能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品牌和其他无形资产,能够确保该收购方拥有良好的客户基础。收购当地企业也可以使母公司(收购方)更加容易获得印度本土融资渠道,因为可以规避带来的繁文缛节。最后,如果一个外国市场正处于或接近饱和点,收购一个现有的公司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
中资企业对印投资,在并购重组和绿地投资之间进行选择并不容易。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但企业仍应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而定。
寻求本土企业合作?
进入印度市场时,中资企业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之一是如何确保在一个陌生的市场获取经济效益。当地合作伙伴通常能够为这一诉求提供支持,尤其是在应对印度社会环境固有挑战等方面为中资企业提供便利;中资企业则可以通过股权投资和提供技术支持与当地合作伙伴共谋发展。可以说,寻求本土企业合作的进入方式优势明显。例如,当地合作伙伴能为中资企业带来在特定行业的工作知识和业务经验,以及对该行业和领域的政府管理条例和市场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并与中央政府、所在邦和地方政府保持互动,以满足要求获得项目所需的各种许可和牌照。更重要的是,中资企业能够以最小的财务成本和投资风险在印度获得现成品牌。
不论以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还是通过并购重组与印度企业结盟,中资企业都能获得以下资源:
・即刻实现本土存在
・贸易形象的提升和快速市场渗透
・利用已经开发的贸易联系和网络
・利用已经存在的厂房和机械设备
・降低财务风险
・提高办事效率,规避“”
中材国际就是一个现成的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印度是单个国家中除中国以外最大的水泥市场,最近五年水泥需求量和产能持续增加,市场需求长期看好。作为全球水泥工程市场份额占有率最高的中资企业,中材国际为保证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拓展印度市场。但印度水泥工程技术装备市场自身特殊性,如EPC模式接受程度低,关税税率较高、对国外工作人员输入有严格限定等,导致公司通过传统业务模式拓展印度市场效果欠佳。中材国际借鉴业内其他领先企业的经验,通过对印度水泥工程相关企业的控股权并购,整个过程(从SPA谈判到尽职调查和股权交割)历时不到半年,以最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实现对印度市场的有效对接。当然,作为并购项目,要实现预期目标,最为关键的双方协同效应的发挥、文化和理念的融合、各自优势的互补依然需要时间和努力。
印度快速发展的国内市场对雄心勃勃的中资企业无疑充满机会。然而,客观事实显示,印度市场一方面富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充满挑战。如果不采用恰当的战略来应对这些挑战,可能导致巨大损失。总之,中资企业在决定拓展印度市场之前应从已有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规避风险。
历经近二十年经济改革,印度经济自由化进程的连续性及其国内对经济变革必要性的共识将该国带入增长轨道。印度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410亿美元,而2011年只有16,840亿美元,增长率8.5%。印度的关键经济参数的排名领先于很多国家。例如,印度的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三位,创新性位列全球第三十八位。另外,该国金融市场也很健全,全球排名第二十一位。印度经济正与世界经济快速融合。
庞大的人口红利:印度享有人口红利,劳动力规模还将继续增长。到2035年,印度人口将达15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约65%,将成为全球最大人力资源库。印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甚至到2025年,人口平均年龄也仅为25岁),农村市场目前拥有7.9亿消费者。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科技人力资源国,有大量年轻和优秀的人力资源。印度有超过380所综合性大学(11200所学院),1500个研究机构和9000名博士,每年有超过20万名工程专业毕业生、25万名硕士研究毕业生和200万名本科毕业生从这些院校毕业。英语劳动力和民主政权,使印度对制造商极富吸引力。
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潜力巨大:印度正处于进入下一个增长周期的过渡阶段,制造业或将在本轮经济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印度作为服务外包目的地世界排名领先,同时也正迅速成为诸多外国公司的制造基地。印度政府即将出台的“新国家制造政策”将专注于在2022年前将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从15%提升至25%,预计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提高该国制造业活跃性。多数研究报告认为,2020年印度将成为世界三大制造业目的地之一。
【关键词】汽车制造 装配 人才需求 专业建设
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经济建设的发展,使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本专业教师利用2011年暑假的时间进行了一次专业调研,主要走访了桂林、柳州、南宁等地的汽车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企业,对企业的需求动态有一个清晰的跟踪了解。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汽车制造与维修服务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汽修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学生专业与就业指导等提供依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调研时间、地点、对象
调研时间:2011年8月1日~5日
调研地点:柳州工程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玉柴集团、桂林各大汽车4S店、柳州各主要汽车4S店
调研对象:往届毕业生、企业领导、技术主管、车间员工、服务顾问等。
二、调研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座谈、现场考察、毕业生反馈等相结合的方式。
(二)调研内容
1.产业背景调研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06.19万辆和1826.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37%和32.44%,2011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为915.60万辆、932.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35%。2011年全年汽车产销量预计会在2100万~2200万辆之间。增幅在20%~25%左右。
自从国家确定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后,汽车生产与售后服务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经过多年来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一度的“散、乱、差”的局面,通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的格局。世界汽车的六大集团(通用、福特、丰田、大众、DC戴一克、雷诺)和三大公司(BMW宝马、本田、PSA标致一雪铁龙)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汽车市场,极大地加快了汽车的技术进步。汽车品牌与类别的增加、汽车结构与制造装配技术的更新、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等都非常快速。由于生产实际的巨大变化,用人部门对毕业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对汽车专业的人才要求,我系的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力求贴近企业的需求。尽管如此,与国内汽车生产行业的发展的速度相比,加上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教学场地、设备欠缺、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还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上岗的要求,等等。为了加快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有必要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专业的调研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对以上汽车相关生产制造企业、售后服务企业的用人需求情况分析发现。在未来五年内,区内不同规模的汽车企业都表现出了对于高职层次技术工人的迫切需求,这说明部分岗位的技术需求缺口还是非常大的。在所调研的9个加工制造类技术工种中,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需求量最大,最近五年计划招聘接近3500人。这表明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汽车相关联的多种配套专业也获得长足发展,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通过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的发现,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学历要求还是呈现递增的趋势,对本科及以上的需求量大概为11%,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岗位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比较青睐,占到40%左右。有四成以上的岗位是面向高职学生,一些以往用中职学历的毕业生的岗位,也开始使用离职的毕业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如驾驶技能、钳工技能、焊工技能、中级汽车维修工技能等。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要求人才具备的技能和我们的培养方向是吻合的。调查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对合作意识。有90%的单位就明确希望他们的员工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职业道德及热爱本企业,敬业爱岗的精神,有70%和47%的单位对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较高的要求。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汽车制造与装配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总体素质正在不断提高;具有较好现代汽车制造与生产专业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未来几年内,区内汽车制造及售后服务行业需要大量高职层次的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未来有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目前各大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建议
(1)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以产学结合为目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借骨干院校建设的东风。增加实训设备投八,寻找新的增长点。主动出击,加强区内各大汽车制造企业等的校企合作联系,开发校外实习基地。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
引进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到校任兼课老师。
(4)以“行动导向”为指导加大本专业教学改革
加大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定位;高职教育
一、前言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Asthon教授首先提出。2005年底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定义“物联网”。物联网是指借助RFID、GPS等信息传感技术,通过因特网实现物物互联的分布式网络,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因特网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各国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的发展。2004年日本政府提出u-Japan构想,规划将日本建设成“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在网的信息化社会。同年,韩国政府制定了u-Korea战略,旨在把所有资源数字化、网络化,以此促进韩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的梦想。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物联网被列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受到政府和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一个行业的持续发展与人才的储备是分不开的,我国政府对物联网的经济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物联网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2010年7月,教育部正式把物联网列入大专院校的专业目录。全国各大专院校纷纷开设物联网专业,其中包括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
二、高职物联网专业定位的重要性
物联网行业实质上是一个技术创新型的集成应用行业,其涵盖内容广泛,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行业,涵盖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专业技术。同时,物联网又被应用到多个行业中去,包括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智能家居、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但从学校培养人才角度看,面面俱到并不是好事,大而全伴随带来的后果必然是粗而浅,导致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样样皆懂,但样样不精。这样的毕业生必然达不到物联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各高职院校成功申报物联网专业后,面临着共同的课题:物联网专业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应该开设什么课程,实验室建设标准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物联网专业应该如何定位。
三、高职物联网专业定位应该思考的问题
1.高职办学层次
专业定位首先要解决的是层次的定位。也就是说,需要准确分析自身所处位置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明白应该培养具有什么样知识深度的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与本科教育的理论为主、实践为辅不同,高职教育要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理论以够用为度。
物联网是一个涉及众多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应用领域,物联网的行业特色为高职物联网专业提供了用武之地,但也因此面临着专业定位的问题。因为本科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相对高职院校要早一些,所以一些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以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作为蓝本,加入高职的实践课程。这样构建出来的课程体系没有体现高职的特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必然脱离市场需要。所以,在研究物联网专业定位时,应该充分考虑高职的办学层次,不要盲目堆砌理论,必须紧密结合物联网行业的特点,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物联网一线应用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2.专业开设背景
如前所述,物联网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专业。物联网使用的很多技术都是其他专业成熟的技术,如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所以,大多数学校的物联网专业都依托于电子类专业、计算机通信类专业的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由这些老专业发展而来。
物联网专业的开设和发展需要很多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如果脱离现有基础,一切从新开始,无论从师资还是实验实训等条件上都是不现实的。原来的老专业经过长时间的成长、发展,已经有了成熟的办学基础。而且,老专业普遍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是一个专业发展壮大的必需条件。在研究物联网专业定位时,应该充分考虑专业开设背景。新专业依托老专业的办学基础和借鉴老专业的办学特色,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陷入另外一个误区,过份依赖现有办学条件,以致因人设课、因地制宜。要通过进修、自我学习、科研实践等手段提高教师的物联网知识水平,要不断探索适合物联网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3.区域经济
国务院指出,高职教育必须服务区域经济。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区,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态势各异,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各有不同。所以,物联网专业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特色、行业特色,找准切入点。
研究物联网专业定位时,应该对本区域经济和物联网行业有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区域(行业)经济,这些渠道包括:(1)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比较典型的有国务院的五年计划、各地方政府的五年计划、工业和信息产业部的物联网规划等。物联网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仔细研读这些物联网相关的政策文件,以准确把握全国物联网的布局和区域物联网发展重点。(2)全国以及区域性物联网行业会议。通过接触与会的行业专家和有影响力的企业代表,会获取大量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信息。(3)走访物联网企业。通过现场参观、座谈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包括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就位岗位等宝贵信息。(4)其他渠道,如聘请专家、企业到校指导等。只有深入了解区域行业经济,专业定位方能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只有与行业结合,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专业才能做细做精,做出特色。
4.前瞻性眼光
近几年,由于经济以及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着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的问题,高职这类技术应用型教育尤为突出。所以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都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期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紧跟技术发展态势。但是,对于物联网专业来说,仅仅做到不落后当前技术水平是不够的。IT行业本身就是高速发展的行业,从原始的软盘到机械式硬盘到U盘到今天的大容量SSD,从单机到网络到今天的云计算,都不过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物联网作为IT技术的新生分支,发展尤其迅速。所以,在研究物联网专业定位时,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眼光,除关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状态外,还应该考虑到未来几年的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结束语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因特网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代表着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方向。2010年,我国政府把物联网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列入大专院校的专业目录。物联网专业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可遵循的标准。物联网专业定位是各大专院校值得大力研究的课题。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成立了“物联网专业定位研究”课题组,作为课题成员,笔者阅读了物联网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大量相关的文献,参考了同类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发展经验,对物联网专业定位有了粗浅的认识,撰写此文,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文中有认识不深、考虑不周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顾卫杰,王云良.对不同层次教育的物联网专业定位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182-183.
[2]杜雪峰.浅谈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建设[J].三门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4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