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外贸年中总结

外贸年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9 07:31: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外贸年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外贸年中总结

篇(1)

钟山说:“近中期目标是201l-2020年,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中远期目标是2021-2030年,我国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

同时,他提出了近中期我国外贸工作的三大任务并对完成这三大任务的可行性作了分析。

第一,保持外贸稳定增长

一是我国外贸增长要高于全球贸易总体增长水平。确定这个目标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否则我国贸易占全球贸易份额就会下降。二是要高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外贸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其增长必须要高于GDP增长,否则就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这两个“高于”的要求,明年我国外贸应保持两位数增长。

第二,力求贸易基本平衡

实现贸易平衡是我国外贸政策的取向,我们不追求过大的贸易顺差。中国外贸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贸易的基本平衡。

第三,提升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几十年来,我国外贸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显著;未来外贸发展,必须注重质的提高。

关于贸易平衡问题,钟山讲了四个观点:

一是贸易平衡不仅包括货物贸易,也应该包括服务贸易。我国现在货物贸易是顺差,服务贸易则是逆差。

二是贸易平衡是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我们讲的平衡是基本平衡。

三是我国贸易顺差具有阶段性、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从1980年至2010年31年历史情况来看,我国货物贸易平衡具有阶段性。1994年以前14年中,有5年顺差,9年逆差;1994年以来连续17年顺差。其次,贸易顺差是由综合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决定的;另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保持合理的顺差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实现贸易平衡不能靠压制出口,而是通过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调整结构实现贸易平衡。

他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高“四个能力”。

钟山说,一是提高我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重点要解决质的问题,要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二是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要提高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提高企业议价、定价的能力。三是提高中介组织的协调能力。重点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提高商协会的协调水平,扩大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四是提高中国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重点要从国际贸易规则的执行者向国际贸易规则参与、制定者转变。

在谈到未来我国外贸发展的重点工作时,钟山表示:“推进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落实科学发展,以‘转方式’为主线、‘调结构’为重点、‘促协调’为抓手,脚踏实地、切实做好三项重点工作,推动外贸稳定健康发展。”

他强调,“转方式”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在思想观念、贸易政策、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经营方式等方面,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

“调结构”重点要推进“四个优化”。一是要优化主体结构,做强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优化商品结构,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三是优化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周边市场。四是优化贸易结构,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

篇(2)

对外贸易是指两个国家之间进行商品、技术、劳务等方面的交换活动,对外贸易包括进出口两部分,对外贸易的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潮流,中国顺应社会潮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推进世界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发展

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背景及现状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10年内中国的进出口量增长迅速。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制约中国对外贸易稳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在经济后危机时代,欧洲主权债务风险上升,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后劲不足,因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投资需求疲惫,财政金融政策空间 有限,“流动性陷阱”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受到制约,限制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经济贸易摩擦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爆发、局势动荡等多方面因素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不可预料的冲击。

2015年,全球经济总体复苏乏力,发展前景艰难曲折,国内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的常态,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4.59万亿元,较2014年下降7%,出口额达到14.14万亿元,比2014年下降1.8%。进口额达到10.45万亿元,比2014年下降13.2%,贸易顺差为3.69万亿元,扩大56.7%,但中国货物贸易仍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出口市场额较上一年也有所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各国对外贸易都受到影响,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也有所下降,但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的地位仍处于不败地位。

2.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2015年12月17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会,根据WTO月度统计,1―9月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下降了11.1%,其中经济大国如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南非、巴西分别下降了6.2%、12.8%、9.2%、6.6%、7.9%、16.8%,达到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的最低谷,而中国国际市场份额由2014年的12.4%提升到13%,继续保持着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温和复苏形式,国际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中国在经济平稳发展的背景下,将不断调整外贸结构,发展新兴动力,力争保持国际贸易的不败地位。

3.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1)革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目前,中国出口以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国对中国商品需求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出口商品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中国应顺应时代需求,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完善对外贸易制度,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以提高世界贸易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快自主技术创新,使中国外贸增长可持续发展;借鉴国内贸易增长模式,创新贸易体制,减少资源浪费,保证贸易增长速率与质量。

(2)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对外贸易中要保持有力的竞争地位就要保证贸易产品的质量,严格执行管理标准,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要注意产品的知识产权和品牌,提高商品价值,对于技术性产品,要注重产品的检验,积极投入研发费用,在保证产品技术的同时注意环保,避免或预防贸易摩擦的发生,当贸易摩擦发生时,需要政府干预,努力取消技术性贸易壁垒,降低企业损失;政府方面要设立预警机制,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行保护,政府相关部门时刻关注主要出口国家的贸易动态,掌握国际经济金融信息,及时了解贸易壁垒动向,并定期最新动态,提醒相关企业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同时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高科技、先进管理、绿色环保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开阔市场提供更多途径;设置进出口技术标准体系,对外贸易进行监督管理,企业对外出口要在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生产销售,避免贸易摩擦,对内进口要注意产品的质量,对过期、变质产品坚决抵制,保证国民的健康安全。

(3)加强政府管理体制建立

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与外国的交涉,在对国内贸易进行监督的同时,监督相关合作国家修订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认证标准,避免反倾销政策措施。同时,加强规范竞争秩序,设置合理经营管理体制,保证外贸产品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对贸易发生的摩擦,要据理力争,确保中国对外贸易的合法权利。

篇(3)

关键词:贸易结构;贸易方向;TPP

一、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从总量上来看保持了高速增长。据WTO秘书处统计,中国2013年的货物贸易量达到40.16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位的国家。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以下问题值得考虑: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细化和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对外贸易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美国致力于与亚太地区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对中国的区域贸易地位会产生什么影响?本文使用CEPII BACI数据库HS96编码数据对1998年~2011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试图解答以上问题,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中国贸易总量的变动;第三部分揭示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变化;第四部分分析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可能对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造成的影响并给出政策建议;第五部分总结。

二、 贸易总量变动

加入WTO之后的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11年进、出口总量分别为13 706.37、18 351.23亿美元,是2001年的5.56、7.66倍,占世界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从1998年的2.47%、4.9%增长至2011年的8.62%及11.54%。期间,进口、出口与贸易总量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1998年~2011年间中国的贸易增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年~2001年,中国此时还未加入WTO,贸易量在此阶段增长较慢,从1998年的3 661.07亿美元增加至2001年的4 377.49亿美元,平均增长率6.14%,其中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出口平均增长率为4.7%,进口平均增长率为8.89%;第二阶段为2002年~2006年,为中国加入WTO的第一个五年,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5 273.65亿美元增加为2006年的12 251.08亿美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3.46%,其中2005年贸易总量首次超过10 000亿美元。出口年均增长24.61%,进口年均增长21.34%,出口量在2004年突破5 000亿美元;第三个阶段为2007年~2011年,为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二个五年。2007年中国在WTO的承诺全部放开,对外贸易在这一年显示了极大的活力,贸易总量达到17 943.44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6.46%,进、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58.96%和40.12%,进口总额也突破5 000亿美元。2008年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放缓,中国对外贸易虽保持增长,但是贸易总量、进口和出口的增长率较2007年均有下降,分别为15.88%、17.53%和14.94%。200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持续发酵,我国贸易总量,出口量和进口量均出现负增长,分别比2008年减少-14.3%、-11.18%和-16.14%。2010年情况开始好转,进、出口总量均超过2008年;2011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贸易总量、进口、出口分别比2010年增长21.42%、27.04%和17.53%。

三、 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变化

1. 贸易结构分析。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在贸易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进出口的行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我们从进、出口两个方面对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首先看进口。2005年之前以及2007年、2009年、2010年,第16类商品的进口量一直排在第1位,该类商品由第84章商品“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及第85章商品“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组成。1998年该类商品进口额不足400亿美元,占中国商品总进口的32.38%;2007年该类商品进口额上升为1 812.58亿美元,占比26.64%;2006年、2008年、2011三年该类商品进口居于第2位,2011年出口额为3 518.31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25.67%。虽然比重下降,但绝对量却增长迅速,2011年该类商品进口量为1998年的7.86倍,比重下降源于其他产品进口量的大幅增加;2006年、2008年、2011年进口量超过第16大类产品取得第一位置的是第5类产品“矿产品”,而1998年时该类产品的进口量只排在第6位。矿产品的进口量从1998年的84.69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 039.21亿美元,2011年又增加到3 789.54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6.91%、25.19%和27.65%,绝对量和占比都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1998年进口居于前五位的商品占总进口的69.3%,除第16类商品外,其他四类商品集中在“纺织原料及制品(第11类)”、“贱金属及制品”(第15类)、“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产品(第6类)”及“塑料、橡胶及制品(第7类)”等行业。2011年,进口结构发生调整,居于进口首位的产品为矿产品,第17类产品“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取代第7类商品成为进口量居于第五位的商品,这一变动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动,即对第17类商品的相对需求增加。进口较少的行业除第19类“武器、弹药及零件、附件”外,主要集中在“杂项制品(第20类)”、“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第12类)”及“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第13类)”等行业,可以看出这些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一点在对出口商品的行业的分析中可以得到验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进口量增加较大的行业。相对1998年,2011年进口增长最快的行业为第14类商品“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即奢侈消费品相关行业,2011年的进口量为1998年的51.29倍,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国外奢侈品需求的大幅增加;其次为第5类“矿产品”,反映出中国对国外资源需求的大幅增加;再者为第18类商品“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这类商品的科技含量较高,进口量的大幅增加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对高精密度仪器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在该类商品的。自我供给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出口方面。1998年~2011年间,中国历年出口量最大的行业均为第16类产品,出口量从1998年的676.32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8 935.6亿美元,增长了12.21倍,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8年的27.77%增加到2011的48.71%,占总出口量的近一半。第16类产品包含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该类商品多为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价值链分割与国际外包的盛行的背景下,富裕的熟练工人、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成熟的法律环境使得中国生产性外包和来料加工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中间产品出口量巨大,同样的原因也可解释该类产品巨大的进口量;第11类商品“纺织原料及制品”的出口量在14年里一直处于第2位。该类产品的出口额从1998年的492.5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 259.34亿美元,增加了3.59倍,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8年的20.22%下降到2011年的12.32%,反映了该商品在中国总出口中地位的下降,但是绝对量的持续增涨说明该类产品仍具有一定的出口潜力。出口前五位的商品中,2011年第6类商品进入前五位,而1998年居于第4位的第12类商品排名降为第8位,说明了中国出口结构的另一个变化方向: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如第12类)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下降,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如第6类产品)占出口总量的比重有所上升。第17类、18类产品出口比重的上升及第11类、20类、8类商品出口比重的下降反映了同样的趋势。

从对进口及出口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第5类商品之外,第16类产品为进口量、出口量最多的商品,即中国的第16类产品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具体到HS96四位编码,可以看出中国对该类商品的进口与出口的差异。分析1998年与2011年中国第16类产品HS96四位编码商品进出口量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及净进口、净出口排名前五的行业,可以看出,进口与出口量最大的行业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商品“8548”在1998年、2011两年的进口与出口量中均居于第一位,不同的是占贸易总量的占比有所变化。从中国数据来看,该类商品主要为电气的零部件,该商品占贸易总量比重的下降说明中国零部件出口在出口中的地位下降,但在进口中的地位上升,这一变化趋势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即进口零部件贸易占比增多,而出口成品贸易的占比增加。表2中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还有以下两组数据。一是在1998年数据中,排名第4位的进口商品“8529”为出口居于第四位的商品“8527”的零部件部分,而2011年数据中进口居于第二位的商品“8542”(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及“8542”(二极管、晶体管及类似的半导体器件;光敏半导体器件,包括不论是否装在组件内或组装成块的光电池;发光二极管;已装配的压电晶体)均为出口居于第2、3、4位的商品“8471”“8525”及“8517”的组成部件。即在第16类商品中,中国主要从国外进口科技含量较高的零部件商品(如“8542”类商品),经过组装加工后,出口组装成品(如“8471”类商品)。

2. 贸易方向变动。此处的“贸易方向”是指货物贸易出口的地区变动及进口来源的地区变动。随着各国在全球贸易中分工的变动及区域贸易协定的签订,以及中国加入WTO,在全球贸易中中国对各个地区的贸易方向发生了一定的转移与变动。

一是与中国贸易量最大的国家较为稳定,但各国所占比重有所变动,中国向各国的出口量集中度下降。从出口来看,1998年与2011年出口居于前五位的国家相同,且进出口总量均有大幅增长;从进口来看,出口居于前四位的国家(地区)没有变动,但相对位次发生了变化,从韩国的进口量由1998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2位,从美国的进口量位次下降,而从德国的进口量位次由第6位上升到第5位。从进出口所占比重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前几位国家所占中国进出口总量比重均有所下降。

分别就1998年和2011年中国进出口量居于前十位的国家,以及与该国家的贸易量占中国总贸易量的比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出口来看,与1998年相比,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在2011年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均明显下降,而向居于4位~7位国家的出口量占比有所上升;另外,1998年出口居于8位~10位的三个国家在2011年均居于十名之外,中国对印度出口居于2011年中国出口国家的第7位;与出口情况类似,中国从各国货物进口的集中度也有所下降,并且从韩国的进口量位次上升,从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及巴西的进口量进入中国进口量的前十位。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方向的地区变动,更多的贸易向亚太地区转移。从进出口所占比重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前10位国家所占中国进出口总量比重均有所下降。从出口来看,与1998年相比,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在2011年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均明显下降,而向居于4位~7位国家的出口量占比有所上升;另外,1998年出口居于8位~10位的三个国家在2011年均居于十名之外,中国对印度出口居于2011年中国出口国家的第7位。与出口情况类似,中国从各国货物进口的集中度也有所下降,并且从韩国的进口量位次上升,从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及巴西的进口量进入中国进口量的前十位。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方向的地区变动,更多的贸易向亚太地区转移。

四、 TPP的影响及对策

美国自2008年9月加入TPP谈判以来,就开始主导其进程,试图将TPP打造成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标准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将其作为全面介入并主导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和遏制中国崛起的经济手段(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TPP谈判)。TPP12个成员国所构成的国际分工布局不利于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TPP谈判完成后将形成的贸易规则也会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TPP如果达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议,美国、加拿大的农产品将大量进入越南、马来西亚等农业生产效率低的国家,将会给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造成冲击,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这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将成为潜在的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储备。美国将越南、马来西亚拉入TPP,客观上抵消了中国劳动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从而避免对中国低端制造业的过分依赖,压制了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增长空间;而美国、日本和韩国又有大量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挤压了中国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换的国际需求。这样一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就会一直处于为发达国家打工的位置;另一方面,TPP推行的劳工、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等高标准将对我国企业的出口形成冲击。

作者认为我国应对TPP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育劳动效率高的技术工人,在劳动力的效率和技能上形成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为制造业的转型储备人力资本。

(2)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鼓励企业进行创新转型,走高端制造业的差异化道路。

(3)保障工人生产安全,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居住、饮食福利待遇;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在清洁能源的生产与输送、电动车及电池、碳捕捉技术等领域开展产业合作,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4)寻求TPP之外的贸易空间,加强与俄罗斯、东盟、印度和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往来。

(5)制定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的区域合作战略,积极参与并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进程,应对TPP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晨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与美国的亚太区域合作新战略.国际贸易,2010,(6):56-59.

2.盛斌.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透视“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发展.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0-80.

3.盛斌.亚太区域合作的新动向――来自竞争性构想的调查.国际经济评论,2010,(3):122-137.

4.张捷.中国APEC二十年――TPP衔枚疾进APEC或临拐点美国欲重构资源版图与信用体系.环球财经,2012,(1):32-4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战略”(项目号:11AZD036)。

篇(4)

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迅速发展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阶段便由生存型的阶段逐步发展转到了发展型的新阶段中来,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使我国的经济的增长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外贸经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展,现在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即已经开始转到了转型期阶段。

一、我国转型期的外贸经济所面临的环境

在二十一世纪初,金融危机逐渐削弱,各个国家的经济慢慢的恢复,但是金融危机所留的残渣仍然存在,所以我国的外贸经济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处于缓慢复苏阶段,所以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根据我国国内现在的具体国情,我国正在采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的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因此,这样就会给进出口贸易提供以中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这样还会对出口产品和外贸的结构的调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国在2009年对于加工贸易累的出口放宽了政策等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我国的转型外面经济还有一部分的缺点,我国的引资的新优势现在还应该进一步的提高,在产业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国外的投资结构不匹配,所以还应该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的国际资本转移的能力。

二、转型期我国外贸经济发展的特点

根据我国近几年的外贸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了扩大外贸的市场环境并且提高新的外资的外贸方式,我国在转型期的外贸经济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近几年的外贸出口量逐渐呈下降的趋势,但是外贸的结构却是有了优化,我国的外贸出口产品比内资企业相对较好,随着改革开放的结束,之后的外贸规模的逐渐也随之扩大,尤其是国外的直接投资给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大项目在转型期的外贸来源中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还有就是三产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和外资产业中。最后就是,对于境外的投资和开发成为了转型期我国外贸经济发展的热点。

三、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机遇

目前的经济企业的回升的趋势并且同时有很多的发展机遇,尽管我国在利用外贸经济来发展的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放宽了投资的政策,为投资能够走出去创造了很多的机会。各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使本国不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的打击,便纷纷出台了振兴经济的计划,这样就为我国外贸市场的开拓带来了很好的商机。第二就是我国在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同时有了回暖,并逐渐走向了复苏。第三,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为外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四、转型期我国外贸经济的运作特点

最近几年,我国外贸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外贸的发展环境,很注重在外商资金的引入方面,并扩大了外贸环境,是外贸环境向国际市场上迈进了更大的一步。

转型期我国的外贸经济运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上:一、外贸出口的总量有些停滞不前,甚至是下降了,我国外贸规模在改革开放之后扩大了很多,尤其是在国外的投资对国内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五、在转型期我国外贸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如果我国的外贸经济不能适应具体的国情,不能为国内的发展而服务的话,就不会谈及到国家的发展上,所以,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在一方面要鼓励跨国公司的进入,这样,就会充分的利用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本;而另一方面就是要鼓励我国国内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中去,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扩大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具体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要有正确处理引入的新的技术,要本着好的利用,不好的舍弃的原则,而且要考虑是否符合国内的产业的发展水平,在自然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是否能够引入。就是把自己的资源和技术“带出去”这样会更有利于在国际国内中发展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会有利于形成我们的跨国品牌,从而增加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时竞争力。

另外,要积极的开拓国际市场这样是我们外贸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在巩固以往的传统市场的基础上要加强市场的开拓力。要积极丰富外资的利用方式:首先要搞好内资,,要增加金融商品的种类,从而增强市场的活力,拓宽投资的渠道,并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和配置。

六、总结

本文分析了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存在的种种不利的因素和积极的条件,我国转型期外贸经济所面临的环境、特点、发展机遇、运作特点和外贸经济在国内外的新的突破等等方面,分析了尽管我过的外贸经济有很多的机遇,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性,比如,市场经济制度还不是足够的完善,市场体系不是很健全,没有足够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在教育、科学等改革体制不能完全社会发展的要求等等等问题。

因此,我们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在转型期的外贸经济方面,才能让我国的外贸经济更加的健全,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赢得一席之位。

参考文献:

[1]刘传江.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理论与改革[J],2001;5

[2]刘戈青.新加坡和我国城市规划法之比较.城乡建设[J],2000;10

[3]沈鸿,达红.我国城市十地收购储备法制建没现状,阀题和对策.城市问题[J],2005;1

篇(5)

赛迪智库中小企业走势判断课题组全面总结了上半年中小企业基本情况、特点并分析了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对下半年的形势做出了基本预测和判断。

制约创业活力的因素

依然存在

商事制度改革和税收减免等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激发了中小企业的创业活力,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但是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创业生态尚不健全和创业制度缺失等制约因素的存在,使中小企业创业活力未能全面激发。

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以中央财政投资51亿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例,虽然平台网络现已覆盖35个省、市、区以及计划单列市,但由于建设基础差、地方资金配套不到位、宣传力度不足等原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还存在服务功能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特色服务缺失、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制约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在创业创新方面作用的发挥。

创业环境尚不健全。创业文化尚未全面深入人心,尊重创业、保护创业、包容创业失败的创业文化不够浓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尚未实现无缝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通畅,影响科研人员的研发热情;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中小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创业资金获取渠道有限,创业金融资源获取难度大,制约了创业进程。

创业配套制度缺失。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创业的政策措施,但仍在许多方面存在制度缺失。例如,针对不同群体的创业培训支持体系、针对创业期企业的特殊税收、社保政策体系、创业失败救济制度、企业退出机制等方面还不完善。

动力不足 转型升级步伐较慢

2015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不景气,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人口红利逐步衰减,倒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技术短板、人才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转型升级整体步伐较为缓慢。例如广东东莞自2014年6月开始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截止到2015年6月,该地区只有200多家中小企业成功完成“机器换人”计划,完成“机器换人”计划的企业仅占全市中小微企业的4%。

2015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速趋缓,“三驾马车”动力不足,加上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使中小企业处境不容乐观。截止到2015年4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累计同比较3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累计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同时,中小企业内发展动力不足,主动发展意愿不强。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家调查问卷显示,尽管一季度大、中、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较2014年第四季度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依然较弱。

产业结构调整 处境维艰

尽管我国5月份制造业PMI小幅提升,但仍处于低位运行阶段,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同比增速呈下滑趋势,CPI连续10个月处于“1时代”,PPI连续38个月负增长。各种经济数据显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形势不容乐观。预计下半年,宏观经济依然处于企稳阶段,短期难以大幅提升,中小企业面临的局面也将依然艰巨。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市场、环境和资源压力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兴产业将保持快速发展。2015年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1%,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营业收入增长10.1%,增速是工业总体增速的5倍;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7.7%,远高于负增长的工业总体利润增速。与此背景相适应,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而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市场环境严峻,该行业的中小企业继续依靠传统路径不仅难以为继,还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后果。可以预见,未来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将持续强劲,中小企业发展分化趋势将进一步延续。

扶植政策发力

大众创业迈入新阶段

商事制度改革、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支持创业的政策已经取得显著效果。2014年3月1日到2015年5月底,全国新登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600多万户;2015年一季度为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创业人员创业就业共减免税39.23万元,安置就业近50万人。下一步,国家将继续优化创业环境,为创业者打造“最好的创业时代”。一方面,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另一方面,《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助力创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作用也将逐步显现,从资金、服务等方面优化创业环境;此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下调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确定加快建设高速宽带网络促进提速降费的等推动创业便利化的措施也将逐步开展,政策红利将进一步释放,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进入新时代。

下半年,融资支持、外贸便利等一系列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都将逐步显效,为中小企业注入新活力。

融资方面,央行有望继续降息降准,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较为宽松的局面。尽管稳增长政策效果已初步显效,但当前制造业增长动力不足,整体融资需求偏弱,仍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护航。此外,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存在需求,预测下半年政府有望继续推出定向宽松政策。

篇(6)

关键词: 高职商务英语 校内模拟实习 思考与总结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经贸和其他涉外企事业的管理和实务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的股市暴跌,需求下降,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这给我们的外贸出口造成严重的冲击,许多外贸公司倒闭,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由此导致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

基于这一目标与现状,高职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校外实习时间长,联系实习单位相当困难,组织控制也有一定的难度。许多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不愿意让本企业以外的人员直接接触其业务。即使同意也是让学生干一些跑腿打杂的事情,很难接触它们的核心业务。因此,做好商务英语的校内实习工作尤为重要。商务英语校内模拟实习是学生学习质量的检验与总结,是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与求职前的重要准备阶段。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比较流行和成功的做法是利用模拟软件进行国际贸易实物的网上模拟操作。本校英语教研室已经组织了商务英语2005级、2006和2007级的校内实训,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与创新。本人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之一,对此进行了思考与总结。

1.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的目的在于以国际贸易实务运作程序为主线,以国际贸易实务各环节操作规程和技术为基础,通过详尽的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的业务环境中全面系统地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程序、环节和做法,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熟悉并掌握国际贸易实务运作的程序和技巧,为以后从事国际贸易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习内容

(1)交易前的准备环节(国际市场调研、确定经营方案、建立业务关系)。

(2)交易磋商与合同的签订(交易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

(3)出口合同履行(出口合同履行程序、备货、催证、审证、改证、出口装运、制单结汇)。

(4)进口合同履行(进口合同履行程序、申请开证、租船定舱与投保、审单付汇、报关报验与提货)。

(5)业务善后(出口收汇核销与出口退税、索赔与理赔)。

(6)综合业务模拟(彩电出口业务综合模拟、白卡纸进口业务模拟)。

3.实习的必要条件

3.1硬件设施

必要的设施和设备是开展进出口仿真操作的基础和前提。本校配备的设施和设备主要有(1)操作室两间,一间为电脑房,以便学生在电脑上制作各种单证,特别是通过国际贸易仿真操作软件能在电脑上实现操作;另一间为样品陈列兼洽谈室,作为进行看样和模拟洽谈的场所。(2)投影仪、VCD、电视机作为宣传企业和介绍产品的工具。(3)业务流程展示板。(4)已经填好的样板单证实务展示台。(5)空白单证存取柜。(6)传真机一台。(7)电话机一部。

3.2软件环境

首先应该重视国际贸易流程仿真模拟操作软件的开发与任务指导书的编制。我校已经与某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利用了操作软件,并且根据此软件编制了模拟实训指导书,内容包括:函电撰写、合同订立、信用证审核以及进出口业务流程。参考指导书并通过电脑操作,学生就能学会进出业务的整个程序操作,学会各种单证的制作,还能测试自己业务水平的高低。

其次是相关材料的准备,如出口业务总的流程图、作为样本的全套已经填好的报关单据、出口结汇的单据以及相关的合同和信用证;全套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或光盘;模拟的背景材料及有关文件。

4.实习特色

本次实习较其他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习相比具有以下突破:

(1)师资配备上,打破常规,安排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该实习综合运用了《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外贸制单》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单一的英语专业教师或者专业教师很难胜任全部的实习指导任务。我校商务英语的校内实习共安排了四名指导教师:一位具备多年外贸公司工作经验并熟悉法律知识,一位国际贸易专业并具备多年英语教学经验和两位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具备一定外贸知识和经验并分别教授《报关报检》和《外贸函电》的年轻教师。四位教师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团队指导学生的实习。

(2)实习的最后阶段安排了一次对学生的实习答辩,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实习的成果。答辩小组通过提问的形式类似学生毕业前的实习答辩和用人单位的面试。此举起到了很好的总结和提高的作用,对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很有帮助。

(3)实习作业主要以电子版的形式上交。学生第一周实习期间的作业全部在电脑上完成。事实证明,这一方法从一方面使所学知识得到了真正应用,另一个方面有效提高了学生操作电脑的能力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4)小组讨论。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所有实习过程全部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事实证明,该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指导教师的工作效率。

(5)组织编写了商务英语专业实习任务书与实习指导书。两本指导教材以国际贸易的流程为主线,综合了《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外贸制单》等多门学科,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5.几点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倡教师的自我终身教育,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虽然外贸企业的外聘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他们工作时间的限制及管理的难度,导致外聘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和本校教师展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本校教师授课能力较强,责任心强,但是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知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我校教师到外贸企业或物流、海关等单位参观学习。

(2)加强商务英语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多媒体、语音室、图书馆、微机室和教室建立模拟实验室,仿真模拟公司和谈判会议室,增强模拟训练的真实性。商务英语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语言和商务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开展个人报告、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创设各种真实的商务语境,在教学方法上要以突出实践的任务型、项目型为主要教学方式,适时辅以交际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今后的实习过程中,在商品推介、价格磋商和谈判环节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商业实战模拟。

(3)积极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鼓励所有上本课程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亲戚朋友的外贸公司、企业进行调查,尽量收集到一些真实的英文往来信函及具体单据。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一些合适的内容,缺失的部分材料可以由教师予以提供,这样,学生就会对撰写、翻译各类英文业务信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学习兴趣与动力也会随之提高。

(4)加强对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随时调查了解外贸行业的最新动态改进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何相荣.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高职教学特色[J]. 北京:中国培训,2000,(8).

篇(7)

一、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问题调查分析

1.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

(1)企业对法学教育的要求

企业对涉外法律知识迫切需要。我们的调查目的是了解企业的法律需求,从中找出法律教育与企业的关系,为此向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从回收的问卷情况看,调查对象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问卷中表现出对法律知识的迫切需求。

我们发放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320份,获得有效问卷280份。统计结果显示,在“贵企业需要涉外法律知识吗吗?”一题中,有78.38%选择“需要”,21.62%选择“不需要”。对此,我们根据其填写的企业名称和性质及人员规模分析,选择“需要”的大多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选择“不需要”者大都是国营企业和人数很少、不太正规的超小私营企业。国营企业在用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般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的首选,对于培训涉外法律知识的需求不大。

(2)企业很难招聘到所需法学人才

当问及“贵企业在招聘法学人才方面是否很满意”,有70%选择“一般”,20%“不满意”,10%“满意”。分析这些招聘较满意得企业亦是国营大型企业和超小私营企业,原因同上。认为一般或不满意的企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有65.3%的企业填写:具有既懂对外贸易,又懂法律的双料人才太少。这些回答让我们吃惊:法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单位,而与此同时企业却在大喊:“人才缺乏、人才难求、人才断层”!这反映了法学专业教学脱离实际。12.2%的企业填写:毕业生经验不足,缺少贸易实践,眼高手低等;还有2.03%提出“证书多,但外语口语能力不够”。4.05%人为要求工资高;看来,法学教育与外贸需求的“供需不一致”,从而造成企业很难招聘到所需人才,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双方都困难的局面。

2.重点调查反映的问题

重点调查我们主要运用访问面谈的形式及问卷调查,接受访问的是石家庄民营企业神威药业的某负责人。对我们的问题提出了他的真知灼见,而且很有代表性:

3.重点调查反映的问题

重点调查我们主要运用访问面谈的形式及问卷调查,接受访问的是石家庄民营企业神威药业的某负责人。对我们的问题提出了他的真知灼见,而且很有代表性:

(1)法律环境与企业的关系

负责人: 新浪财经曾全程报道过第三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与交流大会情况。关于中国竞争力在瑞士世界经济论坛上的排行榜, 2005年中国排列第45名,2006则排在第54名。阎兰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的发展令人看好,十几年以来GDP一直是以两位数在增长,我国的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其中之一很重要的就是法制的问题。

(2)企业所需的法学专业人才

负责人:企业更欢迎复合型的法律人才。不仅要懂法律,还应当也懂业务,尤其是涉外贸易这一块,外语还要好。

这个问题在调查问卷中也有反映,只因为问卷中没有把“复合型人才”单列出来,企业有的自己写上了,有的就选择了“获得报关员资格证”,这是我们问卷设计的失误。综合该负责任的谈话可得出结论:企业需要人才, 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3)企业需要相关法律知识培训迫切

负责人:我们已取得了澳大利亚GMP认证证书,出口贸易会进一步加大。违约金条款的签订至关重要。经你们的介绍,两大法系关于违约金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企业来说,及时掌握这种差异可以规避风险,与法学院校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企业是否需要相关法律知识培训的问题,我们也做了问卷调查,答案是一致的,答“需要”的100%。

(4)企业对法学科学研究充满期望

对此,该负责人打了一个新颖而形象的比喻:企业是运动员,法学研究是运动员的保健医生,企业能否跑在国际贸易的前面,保健医至关重要。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