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技工教育论文

技工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5 13:56: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技工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技工教育论文

篇(1)

技工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大多自尊心较强,但又缺乏自信,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认可;部分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矛盾时,遇事冲动不够冷静,打架往往是他们解决事情的第一选择;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自觉性差,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目标不明确。分析导致这样状况的原因,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这几个因素。这些学生,有些是来自单亲家庭,也有一些来自父母知识文化水平和性格修养有限的家庭,这些家长有些是对孩子不闻不问,置之不理的,有些是不知道如何与子女进行有效地沟通,关爱孩子,在孩子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或溺爱或训斥,家庭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性格成长起到决定性因素。其次技校学生大多数是初中落榜生,学习能力较弱,而进入技工学校后,从原来的应试教育变成技能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方法,对他们来说有了很大不同,专业性突出,使得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因不想学而学不好,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再者,当今社会仍把高考当成是学生唯一出路,把读技校当成迫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在社会对技工教育还存在一定偏见的情况下,一些技工学校学生认为自己与同龄人比较,未来似乎更渺茫,因此具有一定的自卑感。

二、情感教育如何应用

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班主任,我们的工作重点不仅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多的是要理解,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化解他们的情感矛盾,因此也就要求班主任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对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不能只留在内心,而应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外化为一种现实教育力。教育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渗透真挚情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赏识学生,关爱学生

面对技工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作为班主任,更需要对学生倾注无私的爱,像母亲赏识自己的孩子一样去赏识学生。班主任如果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学生在无私的师爱和赏识中,才能回报教师,才能产生对学习的热爱与信心,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才能感悟人生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你怎样爱孩子。”班主任对学生倾注无私的、发自内心的爱,把师爱植根于对学生高度负责,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尊重、信赖、关心、赏识之中。这里所指的关爱学生,不仅关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关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仅关爱行为习惯好的学生,更要关爱行为差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待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做学生的朋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各种工具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亲其师,信其道,”只要班主任在工作中能以爱为支撑,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总会被感化。

2.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师生之间存有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友爱的气氛。尊重学生,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睿智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理解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愿望。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技工学校的学生尽管会有不良的嗜好,会穿奇装异服,会通过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在他们已有的不良习惯下,班主任要做的是理解,他们小学、初中养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一时难以彻底改掉,对待他们,班主任要因材施教,理解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一些不足,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班主任要通过平时的观察,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把改正不良习惯渗透到每次教育中,并对有进步的同学大加赞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孩子一下改掉所有不良习惯,这不符合正常规律,我们要做的是能让他们和以前的自己做比较,给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们有了正确的方向,也会慢慢步入正轨。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文明修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学识是否渊博,品德是否高尚,习惯是否良好,对学生心理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不断加强自己文化素质修养,不断的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开阔自身的视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班主任不仅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具有高尚师德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三、结束语

篇(2)

1.学校方面

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对养成教育认识不足,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抓之甚少,对学生平时的言谈举止没有及时进行纠正,认为这些都是小毛病,没有大碍。任课教师往往只注重以“学习成绩论学生”,不太注重学生的品德行为,认为只要保持一个稳定的校园环境,保证学生的安全即可。

2.社会方面

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接受到新鲜事物,其中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一些贪图享乐、拜金主义等思想直接渗透到学生脑海当中,若任其发展,将导致学生整体素质越来越差,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开展养成教育的措施

1.规范各项制度

新生一入校,我们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这些学生刚结束义务教育,基本上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一条职业之路,相应就会带来一些不良的习惯和产生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所以在新生军训的同时我们就给学生灌输企业思想,讲解《学生手册》里的各项在校规章制度。例如:(1)学生请假,一定要得到家长的同意。假条一式三份(学生处、班主任、保安室各一份)。(2)食堂就餐后自行把餐盘放到餐盘回收处。(3)每个教室门口都有打卡机,学生上课如上班,课前课后都要打卡。(4)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都将记入操行成绩,每月一报,该项成绩将成为评优评先的依据。

2.打造校园文化

学校秉承用企业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引入企业管理手段,使学生在校就能体验到企业氛围。例如:(1)引入企业6S管理,无论是办公室、教室还是宿舍,都有标准可依。(2)班级文化,每个班级都有班风、班歌、班训,并且适时进行评比,积极传递班级正能量。(3)宿舍文化,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宿舍文化。(4)三自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每个班级每个学期都用一周的时间在校内进行三自教育,主要包括分布在校园内的各个值勤岗位、接待来人、维护校园卫生、检查学生仪容仪表等工作。(5)社团活动,学校有近30个学生社团,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比如,舞蹈社、书法社、音乐社、礼仪社、心理社等。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使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平台。(6)学生义工队,笔者学校活跃着一支“红马甲”队伍。学生义务维护校园秩序、清理垃圾死角,为师生开展各项服务活动。

3.学习传统文化

学校用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自编《弟子规》教材走进课堂,积极开展《弟子规》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在校园的墙壁上张贴“弟子规”,每周三早上全校师生晨读《弟子规》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弟子规深入人心,最后由家长、用人单位来评判其效果。同时,制定“五讲五爱”行为标准(五讲:讲文明、讲卫生、讲纪律、讲信用、讲学习;五爱:爱锻炼、爱团队、爱学校、爱亲人、爱自己),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另外,学校每年都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以此来宣传典型事迹、典型人物,让“正能量”充满校园。

4.社会见习

学校每个专业每个学年,都用一个月的时间到对口实习单位进行社会见习。在这短暂的一个月中,学生将体验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劳动强度等方方面面,并可以接受挫折教育等。

三、开展养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常抓不懈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要靠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人的日常言行举止的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对错,更多的是习惯而为之。正所谓“习惯成自然”,要想让一个好习惯代替一个坏习惯,即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2.家校配合

篇(3)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体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各个方面入手,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本页关键词】教育论文 职称论文 职称期刊 MBA论文写作

【正文】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体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各个方面入手,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 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目前, 国务院已了相应配套政策, 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也有具体规定, 建议有关部门在国家有关政策细则出台后, 立即制定实施细则, 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预期效果; 同时要建立与政策实施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以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和落到实处。建议省委、省政府对现行科技工作评价体系以及干部管理、职称评定等某些相关政策、制度对科技自主创新的负面效应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清理或调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规定, 制定切合安徽实际的、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规定。切实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知名品牌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要在编制、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我省设立国家专利代办处。要建立起覆盖全省的专利组织机构, 将专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保障知识产权工作的正常开展。大力推动企业增强专利、标准意识, 提高企业的产权保护、管理、运用能力, 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 支持企业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重点支持企业通过再创新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鼓励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重奖获得国家名牌、驰名商标的产品。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省级专利市场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市场, 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 实现科技与生产力的有效对接, 为科技创新提供原动力, 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市场平台。要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采购自主创新的产品, 帮助科技创新企业降低风险。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机制, 给自主创新的企业以优先待遇。

【文章来源】/article/67/15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篇(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2012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密集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获批的公告,其中23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8 326亿元,项目投资周期多在5年之内。这意味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即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目前,广东省已有超过15家高职、中专和技工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规模达到1 500人/年。因此,对城市轨道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本土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培训考察等形式被引进国内,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诸多学者就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界已基本明确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实施流程和关键步骤。另有学者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深入探讨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劳动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并分析了职业能力内涵,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随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要素和实施过程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教学保障体系、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工作页编写、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身份转变与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如傅新民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不适合一个专业以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全国所有职业院校,但省级层面的统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陈贵方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实际出发,认为我国与德国国情不同,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企业实践专家的热情不高,课程开发专家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虽然已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缺乏上层统筹、重复开发、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偷工减料、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跟不上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 在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只有最后一个环节(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完成,之前的所有环节均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统筹完成。与德国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全国所有的职业院校由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并不可行。一方面,根据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规模和组成方式,难以完成所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因此,国家层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给予学校原则性指导。而省级层面统筹职能的缺失,会导致同一地区多所学校各自开发同一专业的课程,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往往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也会影响课程质量。因此,有必要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学校联盟,从省级或区域层面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和指导。

应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是一项由宏观到微观(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构思指导下进行。由于缺乏上层统筹以及各自为政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教师缺乏对专业进行课程架构的综合能力,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限,使得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存在先天不足。表现在往往就一门已有课程进行所谓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没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不少课程开发者对有关概念理解偏差,将“典型工作任务”理解成“主要工作环节”或“典型的工作环节”,甚至为设计学习情境而“寻找”典型工作任务,或者将实训课程中模拟性质的教学任务定义为“典型工作任务”,与概念本身的内涵相差甚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应整体构建、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方法。

应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团队由于意识淡薄和能力限制,有些环节把关不严,加上缺乏整体构思,导致开发的课程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没有足够数量的真正的岗位技术能手实质性参与,或者会议流程没有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在调研环节,没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或者问卷设计粗糙,数据分析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环节,凭经验主观猜想的多,实际调研的少,甚至只是将原有课程中的名称改为学习领域课程的术语或凭教师有限的经验对当下的职业行动做出想当然的描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课程开发操作手册,加强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等环节实施的专业性。

应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根据周春红和王启龙对广州和北京7所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模具设计与制造、给水与排水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来看,学习领域课程的编排、结构和教师的工作态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一是教学团队能力不够,教师数量、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例较高,但教师参与度不高;三是实践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课程教学资源缺乏;四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传统,未能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训设备,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公强.浅析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29):197-198.

[2]邓爱喜.订单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地铁订单班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06-107.

[3]李瑞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35-136.

[4]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17-19.

[5]徐虎.关于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10):287-288.

[6]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6):76-81.

[7]王建初,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2009(7):78-81.

[8]谢承力,罗斌.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1-44.

[9]傅新民,袁秀娟.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核心内容及本土化改造[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123-124.

篇(5)

【关键词】本科教育 扩招 教育质量 教育理念

上个世纪末,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自此之后,高等教育开始急剧扩招。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教育深受其影响。十几年来,本科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一、本科教育现状分析

1.本科学生数量迅速增加

表1显示,1998年至2012年,我国本科生的毕业人数由596195人增长到3038473人,增长了410%,平均每年增幅超过13%。本科生在校人数由2611259人增长到14270888人,增长了447%,每年增幅接近1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1999年起,本科招生速度开始急剧加快,至2006年以后,速度趋于平稳增长。我国用了不到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型转变。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一方面可以普遍地提高民众个体的文化水平和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适应中国经济崛起的背景并为之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成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教育产业化带来了教育质量严重下降的问题。

2.本科教育质量下降

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适当控制高等教育招生增长幅度,当年高校招生规模比上一年增加5%。这一比值大大低于业内人士的预期,成为迫使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从另一方面确认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现实状况。社会反映强烈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质上是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以及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反映。

3.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我国本科院校数量自2001年起开始迅速增长,十四年间增长了几近一倍。表2显示,2007年到2008年增长尤快,一年增加了339所本科院校,增速达45.87%。但是,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学校质量的上升,很多多出来的本科院校是各种职业教育升格和院校合并而成。在扩招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中兴起合并风、挂牌升格风,大专改本科,学院改大学,农业大学、理工大学开人文专业,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定为“研究型”。这种盲目的合并升格使高校丧失了原有的教学特色,也未能给予本科生高质量的教育。

从表2可以看出,十四年间,我国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增加了687477人,增长了211%,平均年增幅略高于8%。相对于在校学生数11%的平均增幅,师资力量显得不足。从图1看出,自1998年扩招开始以后迅速增长,1999年以后生师比比值一直超过15。2001年到2003年,比值超过国家《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规定的“一般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现阶段,有些本科院校上课时一个教室坐满一二百人,由一位教师授课的现象变得常见,很难保证高质量的教学。由于我国的本科院校生师比较高,师生之间紧密联系的可能性降低,应有的亲密关系难以树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了单纯的讲课。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支出占教育总支出的20%,教育总支出占GDP的2.59%。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十三年间增长了10050.02元,增长了71.83%,平均每年增速约为4.5%,远远低于我国1998年以来GDP平均每年9.2%的增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实现这一目标,预计到20世纪末完成。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

从图2可以看出,1998年至2001年间,生均校舍面积连年下降,其原因是扩招使学生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基础建设发展不及。2002年至2006年,生均校舍面积稳中有增,原因在于许多院校建设了新校区,遏制了生均校舍面积的下降趋势。2006年以来,生均校舍面积又开始平缓下降,生均校舍面积下降到接近1998年的水平。

4.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就业困难

精英型到大众型的急剧转变要求本科教育招收更多的学生。招生数量上涨,使原来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一去不复返,近几年常常听到的新闻是高校生源不足。表1中,从1998年到2012年的十四年间,我国本科招生人数由767107人增长到3740574,增长了299%,平均每年增幅超过8%。在小学和中学教育进步缓慢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急剧扩招必然使得生源整体质量下降。

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务市场的需求在上升,但市场的人才需求少于高等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供给,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成了难题。根据2012年3月的麦可思调查数据统计,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2%,与2010届同期相比(89.6%)略有上升。但是,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就业率没有上升,大学生总体就业率上升主要是以高职高专拉动。这说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产出的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整体素质不能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就业率的缓慢增长,本科生就业率的持平,意味着失业和待业人数的不断累积。

就业困难,即是劳务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不平衡。现状是,一方面大量的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社会对于高端技工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也就是说,市场需求的人才未能由高等教育的产出供给,而高等教育产出的人才却没有充足的劳务需求去消化,低端人才饱和,高端人才紧缺,高等教育不仅未能解决反而加剧此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学生素质下降、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本科教育教育质量下降、就业困难等等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学扩招,教育产业化

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减速。在时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的建议下,政府开始将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途径,大学扩招由此拉开序幕并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不到10%增长到2009年的24.2%,增长速度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急剧的扩招直接引起学生规模猛增、素质下降,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师资力量不足和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2.教育理念偏差

“”以后,我国的教育理念在逐步演进。198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在于培养劳动者和人才;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人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改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一直延续到今天。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虽则有变,却始终围绕着功利主义的伦理取向,教育的成败、人才的培养都以是否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为评判为标准。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说道,“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一种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的判断,就要看这种功能的完成程度如何为准。”依照提出背景,即19世纪后期,工业时代正在发展,斯宾塞的理论应是侧重于技能培训,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同样是认为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学家梅贻琦对教育分而论之。他在《大学一解》中这样说道:“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他认为“通识为一般生活所准备,而专识为特种事业所准备”。笔者认为,在今天看来,职业技能教育(如高职专科学校)的目标应与斯宾塞的理念契合,重点在于专门技术培养,掌握谋生的工具。

至于本科教育,其理念应是杜威式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在《教育信条》中说道:“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生活作准备。”――本科教育不是技能培训,不能像专业技校那样对学生进行某种精深的技术培养,它应该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有充分发展条件,掌握独立思考与汲取其他知识的能力。换言之,它应该给学生这样一种能力,即在需要的时候,能较快地从一门学科转移到另一门学科进行学习的能力。

现阶段我国本科教育重视短期收益,以学生短期的就业和升学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主要指标,而非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个性成长。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本科教育的技能培养比不上职业技校,通识教育和终身素质教育又达不到自身应达到的水平,其教学质量是低下的。这也是之前述及,本科生就业率下降,反而不如高职高专的原因之一。教育是对个体的“文化”,应当为个体个性的发展提供基础与可能,但我国的教育理念却把个体发展的目标框定在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建设上,在既定目标的规范下,很难培养出个性解放、充分发展的人才。

3.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矛盾

科研和教学本不矛盾,二者可以互相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很早就为人认可并实践。两者在结合中产生、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正相关关系,在现代也为高等教育系统所认同。

但在目前特定的教育背景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下,教师要花费工作中的大量甚至是全部时间来教学。这使得教师个人的精力不足,科研时间也一再压缩。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师职称和绩效评定仍然强调以科研和学术论文为标准,本应重视的教学水平却被忽视,这又强迫教师抓科研。在这样的矛盾与压力之下,研究生沦为学术民工,教师忙于职称评定。对于刚刚进入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来说,得到的教育质量低下也就不足为奇。

4.学生就业与发展的矛盾

当前,大多数学生求学的目的是毕业后能够找个待遇不错的工作。在此目的的引导下,学校哪些课程能为自己找工作积累砝码,学生们便热心于学习哪些课程,不能直接看到收益的课程往往听者寥寥。各种从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受学生热捧即是典型表现。但从个人发展来说,在青年时期、本科学习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接受通识教育也是必需甚至是更需侧重的。

通识包含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公理、人情事理、事件的逻辑关系等。通识教育主要传授具有普遍价值的知识,培养发展人的一般性能力。这种通识精神的建立,需要诸多学科的基本构建,例如历史学、哲学、逻辑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等,它有助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和学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国家的公民。重视通识教育,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但是在短期就业与长远发展中间找平衡点时,本科教育往往更重视能直接看到收益的短期就业。这是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也是社会价值导向、大学排行功利化的结果。

5.大学评估体系功利化

我国多采用定量指标,很少是定性指标对大学进行评价。而且,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人才培养和科研评价都采用规模指标,如学校的校舍规模、人员规模、论文数量、科研成果数量、博士点数量、科研经费额度等,关于质量评判的指标却很少提及,如学生对于学校教育满意度。教学质量这种软性的、不易量化评价的因素极易被轻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的办学重点。为了招生、科研经费、名誉等等,有的大学明知这种排名不合理,仍不得不费尽心思在硬性指标上下功夫,如大力追逐学生数量和学科数量的增加,以追求更好的排名。

三、本科教育改革思路

1.明确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

教育理念功利化、不明晰,过于重视短期收益,一方面想要培养具有通识素养的人才,一方面又短视地以就业率为重,这使得本科教育越来越类似于职业技校培养技工。但是在纯粹的技术培养层面上,本科院校显然又不如职业技校做得好。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首先明确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确立长远眼光。“学校教育的价值标准在于它多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继续发展的渴望,并在多大程度上为满足这种渴望提供了有效方法。”笔者认为,本科院校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收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2.加强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

过高的生师比是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教师是一种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的事业。学生在本科求学期间,正处于完善并固化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引导作用十分重要。要改变本科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必须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本科生的教师来说,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非科研。因此,本科生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教书育人的人才。

3.坚持独立特色,不做同质竞争

在当前的大学发展中,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趋同,同质竞争。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如理工科大学设置大量文科院系,完全不考虑学校的专业性质。

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合并成为新浙江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级别也更高。但是合校之后,杭州大学原有的明显的文科优势在新浙江大学中不复存在,实力一落千丈。当下的高等教育没有很好地结合过去高校的教学特色,也没有很好地继承原有的文化底蕴,反而是在改革中逐步丧失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千校一律。这样的同质化竞争不仅教不出合格的学生,也阻碍学校自身的发展。本科院校应坚持特色、发挥优势,避免同质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长久发展。

4.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文化,了解人生,有助于在本科四年内养成人格。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比过早地进入单一的职业培训更有趣也更有用。但现状是,很多大学校园里的通识课程无外乎英语、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还有各种概论、欣赏课,广泛性有余而深度不足。很多学生便把它们当作是专业主课以外的修饰,甚至是拿学分的便捷途径。这使得通识教育走向了娱乐化、功利化的层面,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在通识教育上,不仅要注重课程设置广度,还要注重课程的深度,使学生在拿到学分之外学有所得。

5.完善大学评价机制

过多、过频地进行大学排行、大学评估,会分散学校教学与科研的精力,扰乱其正常运行秩序。尤其是评价标准不科学,硬性评估指标过多,更会诱导学校为了追求排名而只重视评估指标涉及的项目,对学生的满意度置之不理。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自身都要找到一个评估的点,使得硬性评估指标和弹性评估指标达到平衡,以致从长远发展角度能真正衡量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只有这样,大学评估和排行才真正有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 市场经济内涵着人类重要的文化伦理现象,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文化精神和文化追求。在市场经济文化背景下,人们应具备很多良好的道德和心理素质,但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的主体人格。经济文化既对现行的道德与心理教育提出挑战,也需要道德与心理教育作出积极的应答。

市场经济内涵着人类重要的文化伦理现象。市场经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文化精神和文化追求。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决不只是经济表面的装饰物,而是内在于经济的人文力量”。[1]这就是市场经济文化,是在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中形成的人的稳定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以及行为规则等等的有机体系。市场经济文化的蓬勃兴起对人的发展提出了现时代的要求,其核心是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体人格。

一、市场经济文化对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挑战

毋庸置疑,市场经济文化对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将是全方位的,包括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的制定和确立都会因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一系列变化。

市场经济文化追求着主体人格的确立。随着市场经济文化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的改变,必然对人的素质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毫无疑问,我们仍必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德育主旋律,仍必须坚持健康心理的维护、心理潜能的开发。同时,也需要拓宽现代德育内容和心育内容,以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文化的道德主体。为此,可考虑以下几项极富现代特色的教育内容:1.经济伦理教育;2.生态道德教育;3.科学道德教育;4.情感教育。应努力把这几项教育内容融入教育的主旋律中,从而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更具有新意,更富有时代气息。

市场经济文化崇尚民主、开放。因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可以往的德育和心育在方法上把青少年学生视为单纯的容器和被动的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输。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学生“自我决定”的机会,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学生主体

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而且总是试图“净化”学生的生存空间,因而割断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无法培养辨别是非、自主决断的能力。而主体人格的培养将彻底否定和拒斥一味灌输,将教育和生活紧密联系,让青少年在生活和“真的”教育中生长、建构。

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和批判以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实现向现代教育的转向,积极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体人格,从而使教育与时展的主旋律保持一致。

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对市场经济文化的应答

市场经济文化对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挑战已日趋明朗,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应作出积极的应答已是刻不容缓的。面对挑战,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不仅要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文化的主体,同时还要超越市场经济文化,引导市场经济文化,从而实现市场经济文化的正确、快速、高效的发展。

(一)内容的更新:确立适应主体人格建构和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内容

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使对原有的品质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如果我们不增添新的教育内容,就无法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就会被历史所淘汰。根据现代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下列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必须得到重视。

1.经济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是经济活动中所特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体系,协调着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保证经济活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有序进行。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需要一定的经济伦理。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重视经济伦理教育,培养人的勤俭、公正、平等、守信、惜时、效率等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形成青少年正确的经济意识、经济心理和经济行为,促使个体经济社会化。

勤俭,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心理品质。这里主要指勤俭建国,指生过程中要勤俭,指在生产中,应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开发新能源,探索废物利用的途径,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特别是要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最终实现经济理性的、科学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这也能保证经济主体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勤俭也倡导着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念,不是节衣缩食而是过一种舒适的生活,既满足物质需求,又满足精神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现代生活幸福。

市场交换需要公正、平等。只有在公正、平等的氛围中,人们才能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才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让它们没有生存的空间。只有这样,经济真正的繁荣、发展就会在人们的期盼与努力中得以实现,市场经济文化就可以得到优化,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惜时已不再是个人的私事。[2]惜时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显重要,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时间”。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不能停留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传统角度来看待时间,而应更新为“此一刻比前一刻值钱”(托夫勒语)。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不再主要依赖于空间的竞争,高科技的发展使竞争表现为占有时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谁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赢得竞争的胜利。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3],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改变,“他们不再重视金钱上的利益——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自由的时间”。人们欢迎弹性工作制,愿意较快速地完成工作,希望较多拥有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

讲究效率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高效乃成为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增强了人们的现代意识,在一个无法忽视竞争的时代,高效是取胜的一个重要条件。花同样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益或取得同样的收益只需较少的时间,这无形中就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使得财富能快速地增长。同时也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确立正确的金钱观是经济教育的核心内容。”[4]在经济教育中,应把金钱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当前社会中更应把金钱观教育作为实施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抓手,积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的金钱观。日常生活中,金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人们的实际利益,人们不再谈钱色变。对于青少年而言,不耻于谈利,乃是他们价值观念变革中的一个重大进步。但也有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挣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尺度。我们不能迷信金钱,因为金钱不可能代替一切,金钱决不是衡量精神领域价值的尺度。

2.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以人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生态道德教育则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以便正确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但在实际的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人们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全然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们不得不自食苦果。“5亿公顷(123,500英亩)可耕地因遭受侵蚀和盐碱化,已不能再耕种;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森林为了生产而被砍伐:有150种鸟类和兽类因为人的破坏而绝种了;近千种的野兽现在已经很稀少或处于被灭绝的危险之中。侵蚀、土质恶化、森林毁坏、暴雨成灾、动植物生命受害等情况现在仍继续而且有的地方还在加剧。”[5](PP.132-133)资源和能源的匮乏、环境的破坏将使市场经济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社会还不得不为环境污染支付巨额的费用。显而易见,人类若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倡导生态道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培养生态道德首先是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道德的基本要求。抛弃以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观点,摒弃人与自然之间任何障碍,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培养人们“关心”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让“关心环境”成为人类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同时,我们应该依靠人类自身的生态道德意识和情感,努力发掘人类正确认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潜力,通过节约资源,利用科技开发新的资源,才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能力报以乐观的态度。我们还应把价值观念和权利观念引申到自然环境中去。应该认识到人类以外的其他一切生物也都有他们的价值和权利,同样应得到平等的对待。我们还应认识到自然界的有序性,并培养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情感,同时对这种有序性承担重要的责任。

我们不仅要严禁滥砍滥伐,随意开矿,而且要在正常使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还应注意及时修复,在动态中保持生态平衡。这是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也将成为市场经济文化努力的方向,积极培养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

3.科技道德教育。就本意而言,科技道德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活动和技术运用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具有的品德。科技道德教育则是为了培养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也能具有科技道德素质,最终将其融入人的个性之中,并以此协调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科技确实能为人类谋福利。科技的巨大进步消除了一些人类传统的及由自然造成的不幸,如贫困、瘟疫等,但对它的使用不当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不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核威胁等等,而且这种副作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表现得日益明显。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与社会的道德精神价值之间找到平衡”。[6](P.85)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科技,也就必然不能脱离科技道德。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对待科学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

在进行科技道德教育时可侧重于科学精神,科技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任务,也依赖于心理教育的共同参与。科学精神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包括怀疑、求实、进取、创新、严谨、公正、协作、勤思、献身、耐挫、勇于竞争等精神,是科学工作者对人类的贡献,是我们在进行科技道德教育时应注意培养和发展的。其间,创新精神更要突出强调。

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我们的国家若想取得主动,就得不断更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改进管理方法、开拓新的市场。而且,创新也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泰勒提出,创造活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潜在的创造性,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时代的主体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心理品质。要振兴我们的国家,发展我们的市场经济,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文化,就必须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这将成为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将主要依赖于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异、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才能不断地激发人们去变革、去创造。许多调查表明,正常的人都具有创造潜能,学生亦不例外。一般来说,在适当的教育下,创造潜能可以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显现并得到发展。关键是,我们的教育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不能让学生“走进学校是个问号,走出学校是个句号”。

创新情感的培养。创新情感伴随着创新意识的觉醒而产生,表现为对创新的渴望与憧憬,有着强烈的创新激情,敢想敢说敢做,创造带有强烈的主动性和有意性,以及对创新的痴迷和不厌倦,等等。培养创新情感可促使青少年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

创新意志的培养。创新意志是指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困难所作的努力。表现为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努力、永不言败的斗志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精神。只有具有了创新意志,才能在创新过程中持之以恒,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

我们只有把创新教育作为现时代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才会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意志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意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应该是教育的一种失误。我们只有弘扬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教育,才能适应并发展市场经济文化。

4.情感教育。在高科技的社会里,科学精神得到张扬,科学技术受到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情况下,更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其中包括人的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教育层面”。[7](P.10)“人的情感绝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熟的。”[7](P.21)我们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情感品质,防止和克服消极情感,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而健康的发展”。[8](P.167)最重要的是要加强青少年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也离不开道德教育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文化的消极影响在青少年身上也日益显现,物质的富裕不可思议地导致人们出现“价值真空”。青少年表现出任性、冲动、缺乏自制力,而且他们只要求别人爱自己,却想不到也不会爱别人。他们缺乏感动之心,缺乏体谅之心。

竞争是市场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青少年感到了社会的压力、父母的压力和学习的压力。在青少年内心蓄积着一股紧张、焦躁、孤独、无奈、自卑、意欲反抗的情绪,如果不能得到适时疏导和缓解,就可能在某一时刻突然爆发,从而导致逃学、出走、自杀等行为的发生。就青少年自身而言,正处于“疾风怒涛期”,情感的两极性非常明显。而且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尚未定型,呈现动荡不安的态势。他们在取得好成绩时会自鸣得意,一旦学习失败又陷入苦恼、悲观的深渊;他们忽喜忽忧,似乎让人无法捉摸。而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虽在努力弥补一些失误,而从总体上来说,仍不够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情感世界。这就说明情感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必要,同时也给我们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条件。

在情感教育中要关注情感能力的培养。情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客观道德情境的情感体验能力。(2)共感能力,或称共感性。“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的感情的这种能力。(3)体验自己情感的能力,即自我体验的能力。(4)调节、调制情感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理想和意志力。[9](PP.74-75)应积极培养青少年的情感能力,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完美的主体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贴于

(二)师生关系的发展:确立“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

赫尔巴特确立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认为教师与学生是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杜威把儿童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要求教师围绕儿童转。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师生观,历史上争论已久,批评声不绝于耳。在学校,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还占主要地位,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教育和控制的对象,学生不能积极地投入到师生关系的主动创造活动中。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面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5](P.107)学生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形成了消极的体验,产生了一种无助感。但无论是“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都是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都是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民主、平等思想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呼唤,我们应积极确立一种“对话式”的师生关系。“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对话表现为‘敞开’、‘接纳’、‘承认’和‘包容’。”[10](P.131)“对话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的精神发生变革的过程。”[10](P.135)

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自己的认识、体验、理解和选择;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在人格上,青少年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和成人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作主体、当作人而非物来对待。而且,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任何被动的学习和灌输都是无意义的、低效的。只有主动的认识、学习过程才是有意义的过程。

教师既不是学生知识和道德的源泉,也不是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他无权支配学生,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强加于学生;他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P.107)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怎样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有效地充当学生的向导和顾问。

人们已经认识到师生关系对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没有把师生关系看作是教育活动本身的表现方式,没有认识到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本身而富有的教育价值”[10](P.127)。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和学生应是作为独特的、完整的精神整体的人而相互作用。“在抽掉了人格精神的这种片面的师生交往中,师生关系往往是不正常的。”[10](P.127)在“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中,“作为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才能存在,教师和学生双方才能在精神的理解和沟通中进行精神交流,获得精神发展。

只有这样“对话式”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意识,才能有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才能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才能促进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1](P.100)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自发发展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应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培养。指导自我教育,是指导“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12](P.290)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是重视学生自主性的重要表现。教育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包括这样一些涵义:(1)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2)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积极的能动体,都是自己的意识和行为的承担者。

(3)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育活动,都是教育活动主体;外界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意识发生作用。[9](P.79)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重视学生自主性、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注意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其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尤为重要。

自我教育的要求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与开端,只有学生具备了自我教育要求,才为以后的一系列自我教育活动奠定基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要求,也就是使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使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这实际上是青少年学生把外界教育要求内化的过程。教育者就要帮助学生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对自己提出的教育要求,了解其正确性,并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这些要求。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调节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为青少年学生始终不懈地朝着教育目标前进提供可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道德判断、道德选择。

杜威在其早期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1897)中提出“教育即生活”,并不留情面地对传统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状况进行严厉批评。但不幸的是,20世纪的教育仍然与生活相割裂,远离了生活。这里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与灌输;二是只注重琐屑行为的训练和消极防范。这两种倾向都漠视了发展中的主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在方法上都采用了强制灌输。但,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因为“具有知识并不就是教养,只有把精神的内在本质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是教养”[13]更不幸的是,教师总是警惕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则和常规的形式,总是把重点放在矫正错误上,总是只注重防止失败,总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总是企图把那些自认为“永远正确”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总是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其实,这是极不明智的。任何事物,包括规定、规范都是不断发展的。在变化迅速、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正确”已是一个可变的成分,而且只有通过比较,通过学生“自主决定”最终确定其“正确的身份”。在一个开放的、信息来源多端的社会,又如何让学生闭目塞听?与其让学生接受外界文化的“自然影响”,不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判别、自主选择。我们的教育要摆脱困境,要想得到发展,就应努力从人的主体性建构的视野中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在现时代的多元文化中,面对价值观矛盾、冲突的情况,就应指导青少年学生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这是德育和心育共同的任务。

道德判断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善恶、是非、公正合理与否的断定。它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是进行道德评价、道德选择、发生道德行为的重要依据。柯尔伯格用九个道德两难问题,如“海因茨偷药”,启发学生在道德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谈或辩论、作出道德判断。同时在讨论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选择能力,包括对不同的思想体系,道德体系作出价值选择的能力,对同一思想体系,道德体系中不同的规范作出选择的能力;按照某一规范完成一种社会活动、道德活动时,从同时存在的几种不同行为方式中独立地、灵活地选择一种最佳行为方式的能力;实际执行某种思想、道德规范的能力。”[9](P.75)青少年学生的道德选择自主性程度往往是学生道德行为自觉性水平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学生“希望学校的道德教育能给他们以一定的选择余地,能对他们自主地确立或改变道德取向真正有所帮助。他们开始逐渐将选择道德取向视为自己的一种毋庸置疑的权利,并逐渐对学校与教师剥夺他们的这一权利的行为‘深恶痛绝’”,[14]他们“愈来愈不能容忍他人对自己的选择过多地指手划脚”,也“愈来愈不会将自己的选择所致后果随意咎于他人”[14]。青少年学生渴望拥有选择的权利,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掌握道德选择能力,学会道德选择。以便青少年学生在多元的价值冲突中能从容不迫地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

柯尔伯格经过长期的研究指出,儿童(广义)是“道德哲学家”,因为儿童同教师和成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儿童能够自发地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不仅如此,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总而言之,儿童的发展自有他们的规律。很显然,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是人性的教育和教育的人性的本然要求。主体人,应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追求。无论怎样,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浩.伦理智慧与市场经济的文化力[J].江海学刊,1995(1):90-95.

[2]班华.试论经济教育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94(4):12-15.

[3]参考消息,2000-02-21(6).

[4]班华.试论经济教育中的金钱观教育[J].德育信息,1994(4):9-10.

[5]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8]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9]班华.中小学德育探析[A].山东省教委普教处.德育师资培训教材[C].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

[10]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1][苏]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