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6 09:52: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长对孩子说的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希望我女儿虚心的学习,有特长之处加强学,不断上进,不足之处要加强学习,力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素养。
3、我深深的感到家长和教师一样,都是教育者,都富有对孩子的教育贡任,对孩子的成长过程都要进行冷静分析,找准新的平衡点,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一颗爱心,坚持等待的耐心,了解孩子,理解孩于,为孩子的成长而学习新的知识识,做孩子成长的助跑器,和老师一起共同点燃孩子的希望之光,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4、学会处理生活中与同学之间的事,会体谅家长,关心长辈,对待学习有正确的心态度,学会总结反思行为、习惯,善于总结学习方法,遇到困难能与家长一起解决。有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环境意识,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有同情心,重诚信,会感恩,学习兴趣浓厚,有想象力,希望今后继续努力。
1. 创设说的环境,尽量引导幼儿多看、多听、多说
(1)多看。
3~6岁的幼儿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老师为孩子创设的环境就必须是直接观察到,直接能接触到的外界物体,从而积累经验、不断丰富词汇。如:在开学时把教室布置成“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我的家”等情景。由老师根据情节制成图书、贴绒、剪贴等,让孩子观看,从而萌芽孩子喜欢上幼儿园、以及高高兴兴上幼儿的愿望;在盥洗室贴上一些简单的标签,从中让孩子看后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总之,在幼儿园的四周墙上,布置各种图片让孩子利用过渡活动、自由活动时间等看看、说说;在教孩子排队洗手、走路、搬小椅子等活动中,先让孩子观察事物,老师一边操作一边用角色的语气、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为孩子示范表演,然后请孩子学着做学着说;另外,看电视、录像也是孩子获得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只有通过以上途径孩子才会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
(2)多听。
培养孩子注意地听,是发展孩子口语的先决条件。孩子学习口语首先要学会听,能够听得准确,听得懂,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我们让孩子听成人讲故事(选择的故事内容要简单,形象要生动鲜明)、邀请同伴互相倾听,还让孩子听各种声音,如:乐器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风声、雨声、雷声……)、动物的叫声、生活中的声音(打桩声,各 种交通工具的鸣笛声……),听后让孩子模仿想象,效果特好。
(3)多说。
给孩子创设说的环境(来园、晨间、自由活动、游戏、上课、离园等)。老师为孩子提供的说的环境都是轻松的、自由的,这样孩子说才会无拘无束。如:当孩子每天来园时,教师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引导孩子用比较响亮的声音说“×××老师早,×××小朋友早,爸爸、妈妈再见”;在进餐前洗手,通过念儿歌,不仅能学习洗手的方法,而且能规范地说做的动作;当个别孩子对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只能用点头、摇头来表示时,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她们说,如大小便、喜怒哀乐等。
2. 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引导幼儿多练说
(1)鼓励幼儿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练说。
3~6岁的孩子常常会出现自言自语,同伴相互间语言模仿。如午睡起床以后叽叽喳喳讲个不停,有的互相模仿,有呼唤同伴,有小声念儿歌,有的求老师帮助,也有的向同伴或老师讲述某个问题,表现出在集体活动和自由获得中积极说话的态度。要知道这种自发生成的谈话活动和同伴间的自发模仿和相互交谈会给孩子带来许多乐趣,提供相互间语言交往和学习的机会。
(2)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语言随时练说。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多是常用的反复出现的,但不是每个孩子听一听、讲一讲就能掌握的。只有在多次运用后才能真正理解词意,做到正确使用,此时老师就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培养。如:在穿衣时,教孩子正确说出衣服的名称;在盥洗时,教孩子说出盥洗用具、五官或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在散步时,主动向孩子介绍所见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同时丰富有关词汇,当发现孩子说话发音不准、用词不当、口吃或有语病时,老师要通过示范及时予以正强化;当孩子的句子过于简短时,老师可以引导其扩充句子。
(3)引导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轻松地练说。
游戏活动是孩子喜爱的活动,它的活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符合孩子的兴趣,可以比较容易地把他们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游戏练习词语的运用,目的和要求都在“玩”的过程完成,孩子非常感兴趣。如:游戏《猜猜看》,把玩具放进一个大口袋或大箱子里让孩子猜猜是什么物品,并大声地说出来,无论猜出、猜不出,成人都要正确地告诉孩子物品的名称。游戏《打电话》,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电话现在已经相当普及,当成人在家打电话时,可以让孩子在一边听你是怎样接电话,怎样与人谈话,怎样与人告别等。有了以上生活经验之后,老师便可以利用玩具电话与孩子练习打电话。老师要话语简单明了,结合孩子熟悉的事情来说,要耐心地听孩子说话,鼓励他多说。
(4)通过家长在家庭活动中的引导,进行家园同步练说。
与孩子说话,应不放过任何机会,随时进行。孩子起床,可问他梦见什么;放学回家,可问问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晚饭后休息,可聊聊白天的见闻。洗衣服做饭时,可边做边聊;看电视、阅读时,也可以就节目或书本的内容简单地谈谈,还可以提些问题让孩子思考。节假日与孩子逛商店、游公园,可见事论事……总之,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尽量和孩子多说话,即使是婴儿,经常与其逗话,婴儿也会变得异常活泼。孩子需要家长的关心。
3. 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幼儿,不打断孩子的话
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如孩子说:“妈妈,我想看……”母亲知道孩子想看动画节目,便打断孩子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妈妈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老师和父母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4. 多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家长喜欢那种俯首贴耳“听话”的孩子,家长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扯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1、关心的眼神
在和孩子说话时,父母一定要用关心的眼神注视着孩子,随时注意孩子的表情、行为,以适时给予辅导与协助,这也能让孩子有更多被重视的感觉。
2、多使用短句
和孩子说话时,如果要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要让孩子能听明白。因此,使用的句子最好短一些,并且要重复自己所说的话,直到孩子了解为止。
3、语气要温柔
不要老是用责备的语气,多使用温柔、建议的语气,例如“不然,你说说看……”“妈妈很想听听你的想法”,这样一来沟通的气氛才会好,孩子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
4、要面带微笑
当孩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时,请您面带微笑注意倾听,这样孩子才觉得父母对自己很关心、很重视。千万不要边做其他事边听孩子说话,那样孩子今后可能就不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了。
5、物质不及口头赞赏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物质的奖励有时还不如一记微微的点头或口头称赞的效果来的好,口头的奖励或者肢体的肯定动作,会使孩子有一种备受认同的感受。要帮助孩子成长,发掘他们的优点,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赞赏是很有效的,但千万不可倚重于物质奖励。
6、学会和孩子谈心
很多家长每天披星戴月为生活而忙碌,很少有时间可以抽空与子女谈心,使孩子的忧愁和快乐都只能埋在自己心底。与孩子的谈心和沟通其实重质不重量,不在乎时间长短,最重要是通过亲子之间的沟通和接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那份贴心的关怀,与父母分享心底的苦与乐,从而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促进亲子间的互信。
7、让孩子当家作主
要让孩子在家庭中,体验到民主的家庭气氛。家长应该尝试用开明的态度去倾听孩子的意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庭会议。有时,孩子的意见并不一定可行,但通过参与和实践的过程,有助孩子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以从错误中学习,最终明白成功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思考才达到的。让孩子当家作主,也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8、家长要表里如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深远,父母的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会通过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孩子会不加辨别地将父母的言行或生活习惯照单全收。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长大后,那些不良习惯可能阻碍他们的人际发展。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前不但要慎言,而且还要注意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否则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还可能埋下破坏亲子关系的导火索。
9、学会接纳孩子
恭喜你,答错了!
6岁的YY拒绝去夏令营,还出现严重的对立情绪:大人提都不许提这事儿,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一筹莫展,达人出现――FBI前首席人质谈判专家克里斯・沃斯出场了。
克里斯给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路:用解救人质的谈判技巧,化解孩子的对立情绪。
两件事本来就有共通之处:我们都知道,父母不能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无理要求;作为谈判专家,一样不能满足劫持人质的极端分子所有要求。因此,FBI在解救人质时,经常使用一些简单且有效的“谈判原则”。
克里斯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能运用上这些原则。毕竟这些技巧专治各种不服,比如夫妻斗嘴,比如婆媳矛盾,当然也包括亲子对立。
“尽情说,我很想倾听”
这个原则,很多父母都懂,做起来往往出错。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脱口而出的那些话,多数会使谈判开局不利。这些话有一个共同特点――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否定。
例如孩子说:“你不了解我!”父母通常立刻说:“谁说我不了解你?我很理解你!”
或者孩子说:“你不替我着想!”父母通常立刻反g:“我绝对处处为你着想!”
父母以为是在为自己辩解,其实是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而自己浑然不觉。
谈判专家建议:第一步,以听为主。
父母在聆听时,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更不要试图去反驳他们的观点。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才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切记,我们是要跟孩子谈问题,进而去解决,而不是想跟他们吵架。
“请相信,你的感受我看在眼里”
怎么让孩子知道你明白他的感受呢?对孩子一遍遍地说“我明白你的感受!我真的明白你的感受”,这样对吗?
恭喜你,答错了!
永远不要说这类话,因为它们通常会引起孩子的瞬间反驳:“不,你不明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接下来谈话只能终止――谁愿意跟一个“不友好”的对象讨论?
谈判专家建议:复述孩子的话。
克里斯提出了一个人人都能做到的简单办法:复述。
先复述孩子觉得重要的内容,再复述次要的内容。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你已经听到他的诉求了,而且似乎站在他的立场上了。
有些父母疑惑了:如果孩子说的话不可理喻,甚至无理取闹,怎么办?
瞧,这就是问题所在。孩子还沉浸在自己的“悲惨世界”里,唯一的目的是情感宣泄,而你已经连跳几步,想到了“如何实践、如何制止、如何教育”的问题上去,你们不在一个频道上呀!
谈判专家补充建议:不评价,才能为下一步讨论提供机会。
克里斯说,这个阶段父母的复述,只需让孩子明白“爸妈理解我的感受”;它并不代表你同意孩子所说的话,所以也无需判断诉求是否正确。我们自己在发火时,也很难接受别人的建议;孩子也一样,一旦觉得他的想法被你否定、忽略,肯定不利于谈判。这时父母急于提出意见,一定程度上是在威胁孩子的自,所以孩子会潜意识地去抵制。
但如果先让孩子把自己的话说完,他们会更容易配合。
“你看上去很难过”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给感觉贴“标签”,有助于大脑冷静下来;但“标签”和“评价”的定义不同,许多家长却模糊了。
对于一个因为输了象棋大哭不已、闹着重来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讲理!”
这不是标签,这是评价。
假如说:“你很不甘心,因为差一点就赢了!突然转折的失败实在让人太难接受了,换我也会想大哭一场的。”
这才是标签,带着接纳、包容、共情的标签。
谈判专家建议:标签只描述事实,不做人格评价。
对一个生气的孩子说:“你看上去很生气或不开心。”就这么简单一句话,一秒钟就拉近了关系,因为他感受到你在观察他,并且试图走近关怀。
又比如,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你受到了伤害”或者“我知道这种事不公平”,而不要说:“你不需要这样做或想”。标签除了“不要评价”,还包括“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你想我怎么做”
经过上述3步,大多数孩子的情绪会稳定下来。当他们停止哭闹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提问题了。
但在这一步,父母也常出错。他们惯用的错误语气通常为:“那我这样做行不行?”“假如我答应你怎样怎样了,你就要如何如何!”
看这退而求和的语气,充满“我大度,你无理”的姿态,无一例外在给孩子增添说“不”的冲动――孩子也是要尊严的,胜之不武,会让他觉得受到侮辱。
谈判专家建议:不要主动提条件,把这个球,抛回给孩子。
推荐的提问句式为:“你想我怎么做?”
这个问题一出,孩子通常会停止痛诉,转而开始思考。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开始思考问题的时候,对立情绪会消减,焦虑感会缓解,因为这一刻,孩子终于不觉得自受到威胁了。
但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非常无理,那怎么办?立刻说“不行”,然后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的要求是“无理”的?好不容易才从僵局里走出来,这样一来不是前功尽弃了?
正确的做法是回到第一步,先倾听,再复述,让孩子知道你非常理解他有多想要某样东西。一个冷静下来的孩子,会知道这好不容易建立的和平局面千金不换,从而恢复理智,放弃“无理”的要求,用商量的态度与你讨论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中学生;教育
班主任每天都是起早摸黑的,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班里同学的成长都需要作为班主任的我尽心尽责、去关注、去体贴,所以感觉有些忙碌;但是这项工作又充满了乐趣,看到自己的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自己心里也很高兴!班主任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是极为重要的。作为班主任,在几年的工作中慢慢地摸索,逐渐发现了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道理,现简单谈论两种措施。
1.对学生说“不”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对孩子说“不”比迁就孩子更有影响力。随便对孩子说“可以”是冷漠与放纵,而酌情说“不”才是真正的关心与爱护。现在的学生在家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对学生比较娇惯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对学生的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家长从小一直不给学生说“不”。这样的话,学生从小没有学会克制自己的方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出现了顶撞家长和老师、不服从老师教导,甚至出现以死相逼的现象等等。
在班主任工作中,主要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高中给学生说“不”虽为时稍晚,但也应该是我们的一项工作。在平常的班主任工作中,当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时,我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改正,如果学生自己不知道怎么办时,我会给他提供一种让他既改错,也必须做而且有时候有一定难度的方法。比如,我班的一名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在后排座位泡方便面吃,严重地扰乱了课堂秩序。我知道后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件事情,他说保证以后上课再也不吃东西了。我相信了他,但同时要让他给任课老师道歉,另外,要在班会上当着学生的面在讲台上吃一桶方便面。刚开始他怎么也不答应,当我严肃地给他说了“不”以后,他才硬逼着自己真的当着同学们的面吃了一桶方便面。其实,这样做我也怕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但他吃完面,我在班会上给学生说了我的理由后,他和班委会的同学都来找我,说我给他们上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堂课,让他们不但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也知道了“任性在这个社会上是行不通的”。效果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2.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借用歌词提出第二点,首先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其次是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高中生大多都是十六七岁的年龄,逆反心理正强,所以对学生一定要多包容、理解。多一些心平气和的谈话,少一些狂躁无理的指责;多一些朋友般的玩笑,少一些不平等的专横。
但是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又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不同的性格特点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说,上面的方法如果用在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身上,那后果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必须换另外一种教育方式。就像我班的一位女生,性格相对比较内向而且比较犟,与家长发生矛盾后晚上10点30分时仍然在教室内不肯回家。当时我发现的时候班上学生比较多,我一直等到晚上11点20分才和她去谈话,同时通知了家长。经过耐心细致地“哄”和教育,等家长到校时她基本上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当着她的面我又和家长谈了话,让她也感觉到心里有些平衡,和家长一起回家了。事后家长给我打电话,说他的女儿谁说的话都不听,就爱听我说的话。我当时就笑了,对家长说,这应该就是家长从小没有给孩子说“不”造成的,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少一些专横,那样的话子女也一定会爱听家长的话的。
今天,因为孩子们的缘分,我们走进了中心小学,走进了五班的教室,欢迎各位!感谢大家!
我姓“”,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也是这个班的英语老师。
我们这个班共有位学生,其中男生位,女生位。这半学期,学生才从各自的班级、学校聚到一起来,总体来说都比较乖巧听话,没有一个迟到早退现象,每天的值日工作认真负责,上课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讲,作业也只有一、两个学生会忘记做,同学之间能团结友爱,这半学期以来,我班就拿到了两次黑板报评比优胜奖,有多位学生被选拔到校级刻纸兴趣小组和校级体育队,期中考试成绩也很理想,只有个别一两个学生不及格。可谓五班人才济济,成绩卓著。各位家长,是你们培养了这些优秀的儿女,在此,我真诚地道一声:“谢谢,辛苦了!”
当然,我们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自习课上总有学生管不住自己,会回头说话;有学生会在课后不顾生命安全,爬树掏鸟窝……
各位紧张,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今天坐在了一起,借此机会,我们探讨一下教育对策。
我有以下几点要说的;
首先让我们听听孩子们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我有时不听家长的话是因为:
1、他们对我提出的要求太高太严,我做不到。
2、他们曾伤害过我的自尊心。
3、我对他们不服气。
4、当时我的心情不好。
5、我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的话是真的。
6、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7、他们经常打人,我反感他们。
8、我正在生气,心太烦,谁的话也不爱听。
9、他们对我说话时态度不好,语言不文明,不尊重人。
10、他们总拿我跟别的孩子比,我最不愿意听这些话。
11、我经常挨训,已经和他们形成对抗心理。
12、他们说的话是假话,我才不爱听呢!
13、他们说话太罗嗦,让我厌烦,我就赌气不听。
14、他们经常冤枉我,我很委屈,所以他们说话我就听不进去。
15、家长总爱带一大堆人来家喝酒打牌,吆吆喝喝影响我学习,我很反感。
16、家长遇上不顺心的事总爱拿我们撒气,所以我很生气。
17、家长每天看电视声音太大影响我睡觉,所以我就和他们对抗,就不听话。
18、我说的话他们从来不愿听,甚至连我的解释也听不进去,所以他们说话我也不爱听了。
19、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不用老让别人管着我了。
20、所有的时间都让老师和家长支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觉没有时间做,我一点自由也没有,越听话越没有自由。 谢谢拉
听了这些孩子的话,家长应更多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第一、平等。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虽然年
龄小,个头矮,可他们有思想,有头脑,我们成年人不妨蹲下来和他们对话。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四个层次是尊重需要,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前者希求别人的重视,后者希求个人有价值。所以,作为老师、家长,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尊重他们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尽了力,流了汗,我们做紧张的就不必太苛求。
第二、交流。在平等的基础上设法多交流。两代人之间有一种心理隔阂,叫“代沟”,消除“代沟”,莫过于平等交流,加强对话。比如,孩子回到家随便问问;今天学校有什么新鲜事?你的同桌有换了吗?喜不喜欢他?你的语文老师讲课有什么特色?你的课本中有哪些优美的短文,读两段美文给我解解闷,等等。寻常的交谈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产生亲近感。
第三、容忍。容忍他的合理性错误,不要遏制个性。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一生要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曾经有一个小孩喜欢动手。有一次他把妈妈刚买回的新表当玩具拆了。妈妈气坏了,狠狠揍了孩子一顿。恰好老师来家访,妈妈数落了孩子拆表的错误。没想到老师幽默地答: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妈妈感到不可理解。老师说:“孩子这种行为虽然没有理性,但却蕴含创造力,你不该打骂他。”老师建议采取补救措施,带孩子去钟表铺,满足他的好奇心。这位老师就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学生,正是他积极倡导“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让他任意翱翔。” 第四、鼓励。有时候家长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随意指出几名学生,对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天赋,非常聪明。后来这些孩子果真越来越聪明了。其实,是因为老师相信了罗森塔尔的话,经常鼓励夸奖这些孩子。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可见,正面的鼓励赏识是促成孩子成功的有效途径。比如一次考试考砸了,与其嘲讽他:瞧你这模样,还有什么出息。不如换一个角度,效果会大不同:这么难的题目,也得了60多分,不错呀!
但是,我们的家庭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无意识的错误教育,比如:
(1)常询问孩子在班级的名次。家长不能以每次考试成绩的排名来肯定或否定孩子,对于一个不可能得第一的孩子反复强调名次,势必使孩子陷于自卑。而孩子的自我否定,不仅会使其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孩子未来的整体发展都会受到妨碍。
(2)常指责孩子的失败。比如有两个孩子的语文考试不及格,家长甲对孩子说:“妈妈和爸爸都很关心你的语文成绩,我相信这次考试还没有反映出你的水平,你要加油呀,孩子!”家长乙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以后肯定考不上大学!”家长甲传达的是关心和爱护,家长乙引发的却是焦虑和憎恨,前者能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于问题的解决;后者则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孩子通常
都实践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期望,给孩子摧毁性的预言会造成伤害。
女儿爱使性子不是一天两天了,而研究调查也表明90%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任性表现,父母究竟该怎么应对呢?对于孩子爱使性子,家长或许会认定是性格使然,实际上,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面对这种行为习惯,家长一旦处理不当,会误导孩子的沟通方式。
我知道,当女儿说不想去时,只是想让父母知道她不高兴了。但没有比这更好的沟通方式表达不满吗?当然不是。在这个时候,为了纠正孩子的行为,父母绝不能姑息。因为一旦发现使性子可以达成目的,孩子便会逐渐丧失与人打交道的分寸,无法树立与人交往时该有的合理界限。
7到14岁,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定性的关键。父母不能将“糖块”与“棍棒”一起用,而应该是“有糖块”和“没有糖块”来区别对待。假设孩子用使性子的方式表达情绪,妈妈不能像孩子一样也立马“使性子”――“好,你不去算了。”而要用温和的语气问孩子:“你确定了,是吗?”如果孩子立刻道歉说:“啊,妈妈,对不起,不是这样的”,便可以原谅孩子,不过这仅限于孩子马上道歉的情形。
如果孩子继续使性子,满脸不高兴地说:“对,我不去。”这说明孩子认定父母已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了,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妈妈可能会对孩子连哄带劝,其实,这时应该让孩子知道“耍脾气也没有用”,大人要平静地对孩子说:“那你就一个人待在家里吧!”当这样实施后,孩子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掉使性子、说气话的坏习惯。
最不可取的做法是,当天快要出门时,孩子道歉说:“妈妈对不起,我还是决定和大家一起去!”而妈妈竟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这种处理方式就表明父母已经输给了孩子。然而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正在于,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这种痛苦的经历――不是要对孩子进行体罚的意思,而是要让孩子体会到单单只有自己没去的失落感,要让孩子知道闹脾气必然有所失。
父母只需要让孩子知道,是因为他说的话才使他失去了和大家一起外出的机会,即是输掉“糖果”。
如果一次经历就让孩子产生改变是比较理想化的,但现实中的育儿并没有这么简单,当这样的情形再次发生时,妈妈只需要漫不经心地说一句:“这样啊,那好吧。”就会让孩子感到事情不妙,即使妈妈不去催促与指导,孩子也会主动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