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21 04:38: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

篇(1)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性学习;高中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14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这是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意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课程标准促进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是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结构改革上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从重知识轻能力,到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从封闭办学观的影响,课程忽视社会性实践,到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加强了对学生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对社会需求的能力的培养。这些变化表明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改革措施,已日益为教育者所理解接受并主动实施。

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和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人类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它既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初步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活动性课程。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有如下特征:第一,经验性和体验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积累实践的经验,并在亲身经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这种经验性和体验性显示出研究性学习与记忆书本知识的不同。第二,过程性和生成性。接受式学习是学生掌握即定的知识,但研究性学习则是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建构知识、生成知识。第三,开放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时,研究性学习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只要学生“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学生便会自觉地认识到,这是一项认识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第四,自主性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研究活动是自主进行的,他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学习计划是自已设计的,学习活动是自已亲身经历的,其中的困难又是在个体的努力和同伴的协作下一起克服的。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种学习,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求结论。

3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3.1 指导学生选题

学生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通常要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状况等,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景,向学生展示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认知、理解、应用的实际能力及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提出一些研究性课题供学生选择。为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题。学生的选题宜小不宜大,应尽量适合自身能力的课题。围绕学生的学习、身边生活的事物,切入口小的课题去引导学生选题。例如“中学生体能素质的现状调查”、“肥胖学生的体质状况及折因研究”、“ 高中学生生活方式的研究”、“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 耐力跑对增强体质效果的调查”、“学生学习焦虑情绪的调查研究”等进行研究。广东实验中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广州娱乐性体育场所举隅”就是由余乃明老师指导,由何聪、陈翰波、张津冬等7位同学组成的课题组研究完成的。专家评价是学生一项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是一项较好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经验的课题,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取得研究成果。

3.2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败。制定研究计划以引导研究过程,学生初步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缺乏科学研究的知识,难以把握研究的全过程,因此,确立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调查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预期结果、课题组成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的形式进行)和研究分工,研究进度,研究措施等。

研究方法是研究计划中的核心部分,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过程。收集资料、调查访谈、问卷调查、实验、统计等科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也适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围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内容,要达到的研究目的,指导学生去选择研究方法。资料研究、调查访问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是否要进行实验、是否要测量,是否采用问卷调查,就要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来确定了。问卷调查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为课题研究获取很多研究资料和信息,学生学习编制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作一次问卷调查的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3.3指导学生实施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实施阶段,主要是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中规定的具体安排,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资料研究主要是指导学生围绕研究目的和内容,阅读有关理论知识,或邀请老师作专题讲座,开拓理论视野,以理论去指导研究,并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支撑。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的文献信息和资料,收集相关历史的、现实的资料,从历史的、现实的资料中对研究象进行分析。调查访问、问卷调查、实验、测试等,都是观察研究对象的状态、变化、问题和与相关因素的联系,收集研究资料。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典型资料收集,典型引路路最明,典型说话话最灵,典型资料对研究问题的阐述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调查访问、问卷调查都要根据研究的需要,事前拟好调查问访提纲,选择好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收集研究资料;学生初次做问卷调查,问卷设题不宜太多,以封闭式问卷调查为主,目的在于学习编制问卷的方法,体验问卷发放和回收的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如“ 耐力跑对增强体质效果的实验研究”、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任务、实验时间、实验形式(单组对照或双组对照)、实验施加因素、实验测试指标、实验分工、实验步骤安排等,实验法要与文献资料研究、访问调查、观察等方法结起来,列入实验方案,收集实验资料,一步一步逼近研究目标。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及时整理、分析资料,认识研究对象内部和外部各因素的关系,形成观点,逐步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3.4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在撰写论文之前,要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学生结合亲身实践,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在资料整理、分析过程中,认识研究对象的状态、本质和问题,形成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撰写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是科学研究的一次总结,对学生逻辑思维、写作能力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体育课程研究性学习成果,一般以调查报告、实验总结(实验研究报告)、小论文、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

不管什么形式,结构都要严谨,全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指导学生提出的立论观点鲜明,论证有据、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如访谈材料、观察材料、文献资料、实验或测量的材料、典型材料等,作为论据去论证和支持自己研究提出的论点。

3.5指导学生总结交流和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交流和评价,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最后环节,研究成果的处理可以有多种形式,最常用的是组织研究成果报告会,宣读论文,交流心得体会,让更多同学分享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征求同学们对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师生对研究成果做出评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推荐到出版单位发表,发挥研究成果的作用。

4 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和学会发展的学习理念, 高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让中学生提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接受科学研究的教育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科研素养。促进学校体育改革,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以推进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经验的建构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科研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社会调查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中学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研究性学习仍是一个比较簿弱的环节,我们有责任推进这项活动的开展,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

[2] 钟启泉,崔允潡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美]斯特弗、盖尔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16.

[5] 许镇辉等.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62.

[6] 刘赞英等.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难点和突破点[J].中国高等教,2008:(13),(14).

[7] 刘久成.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9:(1):68-70.

篇(2)

一、中学校园文化的特点

1 地域性。地域性指的是中学校园文化的范围仅局限于中学,其参加者和创造者仅限于中学师生。既然称为校园文化,自然应该是出现在学校,由中学师生参与的文化现象。这里应把“出现在学校”与“反映学校生活”区分开来。反映学校生活的文化作品,如果其作者不是中学师生,也不能称之为中学校园文化。如小说《青春妙龄》虽然反映的是校园生活,但由于其作者刘淑巍是专业作家,而不是中学师生,因此,它就不属于校园文化。所以说,地域性是中学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它同其他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2 多样性。多样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参与的人多,其二是指参与的项目多。这是由学校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一专多能这一情况决定的。在学校,每位中学生都在课堂上学习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这许多学科延伸开来就形成了由众多师生参与的包罗万象的文艺活动。而教师也一样,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而且要懂得相关学科,这就必然形成了一人参与多种学科的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局面。

3 基础性。基础性表现在中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多属于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扩展和应用。这是由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这一特点决定的,也同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中学阶段,学生学的是各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他们的实践经验,人生阅历,独立创造能力等也都要受到其年龄的限制,因此,他们的文化活动必然带有模仿的性质和初级的性质。如文学活动,多数都是应用语文课的知识技能,模仿名家名篇,写些短文或剧本等。而教师虽然有比学生高得多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而非专业创作。所以说,中学校园文化具有基础性的特征。

4 课余性。课余性是指校园文化是正课以外的文化活动。这种课余性是由学校是教育机关这一特点决定的。如果中学师生置教学计划于不顾,整日忙于写文章,作曲,画画,这样中学就不成为中学,也就无所谓中学校园文化了。各种征文比赛、音乐周活动、书画展览、手抄报和黑板报、文艺演出、田径运动会、球类棋类竞赛、数理化的竞赛和小论文写作、地理和生物科的野外考察和夏令营,还有摄影集邮、时装设计和表演等等,虽同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但无一不是在课余进行的活动。

二、开展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 坚持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中学生年龄较小,识别能力和模仿能力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特别是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因此,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如何坚持正确方向,笔者认为必须强调两点。第一,要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的教育。如语文课,可结合课文《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等,讲清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政治课可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讲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创新和与文化继承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历史课可讲些文化史的知识,如戏剧,雕刻,建筑等的历史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人体艺术’,音乐课也可讲些文化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体育课可讲些健美健身方面的知识。第二,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时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前既讲任务也讲思想上的目的要求,活动中既指导方法也端正态度。活动后既讲思想上的目的要求,同时又不停留于活动本身,而是结合各项活动,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严谨的作风,艰苦奋斗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篇(3)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调查相结合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及时洞察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会在每学年初运用问卷、访谈、观察、心理健康量表等方法对初一至初三的学生都进行系统的心理调查,并依据调查的结果制定出本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如对初一学生着重帮助他们解决从小学升入中学过渡阶段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包括学习环境的过渡、学习方法的过渡、人际交往的过渡等,从而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初二学生着重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包括厌学心理、挫折心理、性心理等,为使他们顺利跨越青春期误区迈出坚实的一步;对初三学生则主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学习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中考,从而大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开设“心育”课程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我校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并做到了计划、教材、教师、课时、评价五落实。为扎实有效地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我们坚持以“挖掘需要、开发潜能、促进成长”为宗旨编印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并采用情境设计、经验分享、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面向全体学生,在充满和谐、宽松、互助的气氛中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除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外,学校还要求其他任课教师都要自觉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和维护者,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心理教育因素,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心育的阵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培养和心理训练,从而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优化校园环境相结合

环境能影响和改变人,它能使人振奋,也能使人颓废。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班风、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无不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校坚持“以正确的方向引导人,以严格的管理塑造人,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以健康的风气鼓舞人”的教学理念,积极创建团结奋进、互助互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通过广播、板报、校刊、网络引导学生,通过净化、美化、绿化校园陶冶学生,通过歌咏比赛、体育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激励学生,通过英模人物事迹报告会和法制教育报告会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中不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四、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助人达到学生自助,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而不是由老师越俎代庖。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情境,突出学生的内心体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通过让教师给学生写评语,激发学生的自信,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让学生写心理日记,使学生及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促进学生自省和自悟;通过建立成长记录袋,使学生不断地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专题讨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小论文评选等活动,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春游、磨砺夏令营、军训等活动,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不怕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意志的磨练和行为的矫正。

五、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篇(4)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兴趣 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中学生普遍对生物学有潜在的兴趣,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浓厚,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与手段很多,如野外实习、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生态调查、课外活动等等。本文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1 增强信心,激发兴趣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兴趣不浓,但在体育竞赛、文艺活动、电脑游戏上表现却十分活跃。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生物课上注重听、说、唱、画、游戏、表演、辩论等各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有取得成功的希望。每一次活动都精心设计的,都有一定的目的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学生在参与和表现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增强了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如生物教学中有大量的观察、实验,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再如,讲“伴性遗传”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患色盲?”真巧,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他患色盲。我又问他家里还有谁患色盲,他说他舅舅也是色盲。这时我告诉他们,我以前的一个男学生是色盲,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释,又进一步发问:“你们听说过哪个女孩患色盲吗?”学生们面面相觑,摇头摆手,接下来又是一片议论声:“真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生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教师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3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兴趣

每堂课的设计都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强烈欲望,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笑一笑”,时时刻刻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同时有能让基础好的同学进一步获得更多知识,感受到自己攻克难关后的喜悦。例如在讲“酗酒的危害”时,把它设计一节辩论课,事先把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正方的观点是反对酗酒,反方的观点是赞成酗酒,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为自己的一方提供至少两条论据,由于男、女生双方各自想获胜,大家争先恐后地翻报纸、去图书馆和网上查资料,双方都提出了有力的证据,比如反方说:“酗酒能表现一个男子汉的英雄气概”,正方针对这一观点说:“但前提条件是损害了身体,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学生对课本中的论点更加清楚,很多学生说,长大后一定不喝酒。这种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又贴近生活,每个人都有参与进来的切入点,营造了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畅所欲言,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

这样设置教学情景,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又迎合了中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变单一的知识讲授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主动参与,从而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活变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生物教材中的内容有知识性、实验与探究、调查与思考、思维拓展,如果我们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为了使每一节课都有新鲜感,一定要活变教学方法。如:讲生态系统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小生态瓶的制作,一方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知识。又如:讲生物与环境时,可以使用电教,播放一些有关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让学生撰写小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在活动中表现主体性,形成主体性,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在这个环境中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培养品德,陶冶情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蚯蚓的运动方式时,如果教师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教学,教师内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在室外进行实验,效果会截然不同,学生会寻找蚯蚓,就会知道蚯蚓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在亲自观察的过程中,会引发学生许多方面的好奇心,为什么蚯蚓没有足,但是会运动?为什么蚯蚓的头部比较大?为什么蚯蚓有环带等。

参考书目

1 黄济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 生物学教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论文摘要: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教育目的的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着丰富的素材。在中学生物教学工作中开辟生物科学的德育论坛,发掘生物科学的人文价值理念,是生物学教育改革、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渗透人文教育有平等尊重原则、渗透原则和统一性原则。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根据其学科特点,开辟生物科学的德育论坛,发掘生物科学的人文价值理念,是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生物学教育改革、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同时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着丰富的素材: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使人们产生生活美感,追求、向往和谐科学的社会生活,生态学对生命与自然的意识是最朴素也是最震撼的环保意识的呐喊,而众多科学家身上那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更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因此,生物科学不仅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更是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一、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 弘扬民族个性的人文教育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在精神上的主体性,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就会成为别人的附庸。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已经逐渐站到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有许多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成就,在生物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对这些素材加以利用,进行弘扬民族个性的人文教育。例如:1965年中国在世界首次人工台成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二系法杂交稻。掀起全世界水稻增产的“绿色革命”;中国作为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承担了该计划的1%的工作,但是这个空前绝后的1%,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对中国人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它表明中国已有能力参与全球的高科技重大攻坚项目,通过对这1%(3000对碱基的测序)的研究,说明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已经站到了世界前沿,在21世纪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相关领域,已经有了中国人的身影;目前全球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家就有十几个,种植面积最大的前四个国家中就有我们中国……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有中国参加的重大生物学事件,既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毕竟只有1%,毕竟在四个国家中我们中国还只处于第四位…一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比起许多先进国家来,还是相对落后的,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讲清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危机感激发更深的爱国情感,激发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知不足而发奋,从而能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充分地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个性。

2 提升个人素质的人文教育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还学生以人的地位。以一个真正的人的要求来教育他们,陶行知先生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对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小处做起,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2.1学会生存和自我保健

在生物学教学中,及时渗透生理卫生和自我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健康。例如讲解细胞内的分子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系列讲座——《营养与健康》、《心理健康知多少》、《与不良情绪说再见》……与学校医务室共同开展展板宣传青少年时期营养要全面合理、体育锻炼对各大系统的作用与影响、青春期个人卫生与保健、优生优育等知识,让学生学会生存与自我保健,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

2.2培养信心、耐心、恒心等意志品质

信心、耐心、恒心等意志品质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生物教材中涉及的许多科学家身上就集中体现了这些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进行生物学史、生物学家的经历和史实介绍,利用好教材中的《科技探索之路》和小字部分的阅读材料,教学中,不能把这些内容简单地只让学生作为课外阅读资料,否则会失去极好的渗透人文教育的机会。例如进化论的创始人——拉马克,一生勤奋好学、坚持真理,晚年双目失明,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仍然坚持借幼女的笔录进行写作;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历时8年,在教堂一隅辛勤地做豌豆杂交实验,统计了难以记数的种子、植株,才写出《植物杂交》一文,揭示出传宗接代过程中基因传递的两大定律;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达尔文历时二十三年才写出《物种起源》一书……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没有人不经过千辛万苦便能获得成功的,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扎实的拼搏、充分地积累,成功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其次,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设计和安排一些实验来培养学生恒心、耐心和信心等品质。例如:在讲动物行为的知识时,可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观察家养动物的一些行为并记录,让有条件的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和蜜蜂的社群行为、再分组总结、完成小论文并在全班或全年级交流,这些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技术,还能使学生的恒心、耐心、信心在坚持实验观察和记录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2.3学会沟通、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人的本能——即人性存在于人的生命体内。不是游离于表面的教育能诱发,而是通过实践的体验、切身的感悟步步深入而生发出来的。“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呼告诉我们:教师工作就是要从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落实教育。而现实中的教育没有真正地用一种温情去贴近每个孩子的心灵,开启潜在的人性,没有深入地思考怎么教,在怎么做上没有去下苦功夫。吕型伟老先生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理,告诉我们言传身教以行为本的重要性。人文精神的培植像春风化雨需要持之以恒从各方面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人文教育要使每个教育活动去滋润学生的心灵。激发童心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人文精神是靠优秀文化的熏陶,是通过心灵的感悟和实践的体验发展起来。如果人文教育也采用说教的方法,脱离实际的感情,那么学生人文知识的因素接受了,心灵深处没有得到感化,人性因素越来越遮蔽,说一套,做又是一套,以后的发展是多么可怕。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避免说教式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内容中用心去感悟,得到情感的体验。例如:我在讲《胚胎发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组织学生讨论在孕育胚胎时期,从一个受精卵到呱呱坠地的婴儿,母亲的双重负担是什么?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日常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自己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使学生体会、感悟、认知,很多同学发自心灵深处的体验、情感的升华深深地影响着其他学生。

3 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文教育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向科学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

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人们开始探询和寻找一条既能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具体体现为生态道德的培养。

所谓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求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当代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类活动对它施加的压力和破坏。工业文明的巨大力量,未能充分用于对它的保护、维持及促进它的平衡,相反,常常是过度地开发利用、干预和破坏,终于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对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因此,生态观点、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的教育和养成,已经上升到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行为素养的要求上来。未来公民应该建立起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观念,并付之实践,用相应的道德和法律来规范自身的行为,除思想教育外。还应伴之以遵纪守法的教育。

二、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几点原则和体会

1 平等尊重原则

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责任。教师更要做到言传身教,培植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每位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并不断地加以修炼,以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受体,应该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想感情的能动的主体,一个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信任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可塑性。

2 渗透性原则

生物教学工作的任务重、容量大,渗透人文教育应该是一项“源远流长”的工作。教师要把人文教育的真切性、实践性、细微性融入于教育改革中,融入于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文教育的途径、方法,在完成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讲究“滴水穿石”,将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师的言行举止,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外作业中,渗透到师生交往、班级氛围营造等方面,使人文精神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动力。

3 统一性原则

篇(6)

论文摘要:文章从儿童认知规律及实际教学现状入手,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典型代表,应积极引用其他学科成功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如采用数学统计图表、语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音乐和美术等,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用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来指导科学课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专家研究发现:儿童他们所认识的周围世界不是以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综合的、整体的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而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门类偏多、分科教学过细,各学科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联系与整合。如此现状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不利于培养儿童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是儿童由原始地认识世界向科学地认识世界过渡的起步阶段,课程适度综合更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更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渐次发展。小学科学课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典型代表”,学科学习必然走向综合化。

一、将“数学方法”融入孩子们的科学探究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在《现代思维与改革漫谈》中早就提出思维的基础是大量的感知。观察是感知的最重要的途径,观察中的“质”是重要的,但只注重“质”的观察而不注意“量”的观察则是不完全,不确切的。以“数量”观念去思考事物,用一定的数据来描述事物可以帮助人们忽视某些无关因素,对具体事物进行数学把握,思考更为本质的问题。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科学特级教师、人称科学教学“三剑客”之一的路培琦老师亲自执教的课例,并与他作了现场交流,发现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提倡“用数学方法学自然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定量观察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其他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了。所以课堂教学往往成了单向传授的“静堂教学”,学生更多地是在看,在听,教师也是反复地在提醒学生要注意“听讲”。

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我在平时教学过程别注意挖掘教材中有利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借用数学方法发现规律,研究问题,让学生人人有事干。如在《水到哪里去了》教学中,教材设计实验取两支同样的温度计,将其中一支的水银球部分用湿布包好。然后,同时向两支温度计吹风,过一会儿看看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样。为了便于学生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水分蒸发时要吸收热量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我设计让学生小组进行分工,一人记录时间,二人观测读数,一人记录和统计数据,同时将统计图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把每个数据标记在坐标纸上,并将相邻两点连成直线,做成一幅温度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学生在快乐的实验过程中分析了数据,学会了绘制统计图,并且从对比非常明显的图象中真切得感觉到空气流动加强可以使水分蒸发得更快,水分蒸发时会吸收热量。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探究科学的方法,又提高了发现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二、用“语文方法”丰富科学课的教学手段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科学教学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借用语文方法将会使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更生动,探究内容更丰富,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厚。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科学课以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经历亲身的典型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理解科学。而“体验”“理解”是在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进行的。原先“静”式的课堂将变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式的课堂。而要提高学生“动”的兴趣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表达的自信心,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在交谈中善于倾听,充分地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不同的意见与人沟通,与人商讨,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兴趣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观察实验课中常见到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后(课内、课外观察)汇报自己观察结果时往往词不达意或表述不全的现象。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结果并不能正确地进行描述,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全国著名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历来主张学生应能对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生动、形象、准确的描述。基于上述认识,我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学习方法,采用书面记录的形式与口头表达相结合,用自己的笔将观察所得记一记,并作整理、取舍,将最有价值的所得(发现)汇报出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三)加强学科知识横向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应是开放的、多元的。语文课中有很多的知识是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认知实际入手,有意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样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蜻蜓》、《动物的牙齿》时,在学生对相关内容作充分探究、讨论后,我将课堂引伸到与蜻蜓等动物相关的成语上,学生很快就能举出蜻蜓点水、豺狼当道等成语,在学生了解成语的比喻意义后,再引导学生去分析成语的本意,学生自然而然饶有兴致地研究起了蜻蜓为什么点水,是否所有蜻蜓都点水,豺狼这么凶狠是否与它的牙齿有关等相关问题。

(四)让学生写一写典型的有意义的经历

科学探究非常重视学生亲身经历一些典型的经历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这些典型经历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科学态度。而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活动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有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面对如此有意义的亲身经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会象模象样的做起“学问”,写出科学小论文、研究小报告。如我在教学《蚯蚓》时,为了满足学生充分探究的欲望,我没有直接准备蚯蚓让学生观察,而是让让学生找蚯蚓、看蚯蚓,并且从找蚯蚓中出现的问题——蚯蚓变成两段后会怎样入手,让学生充分研究了蚯蚓的再生情况。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了蚯蚓后写出了科学小论文。学生把研究过程、方法、感受记录下来,这样既可以扩展延伸学生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用“音乐、美术方法”优化科学课的教学环境

音乐、美术等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发挥学科扬长补短作用,优化科学课教学的探究过程,使课堂活动形式显得更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音乐、美术许多素材即来源于大自然,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及责任感、自身科学探究成果展示等都可以借助音乐、美术方法来实现。如我在执教《有益的小动物》时,我将培养学生关心爱护有益的小动物视为重要的情感目标。简单的说教或讨论很容易使情感教育流于形式,变成一种空洞的“口号教育”。而MTV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叙述了一个女孩从小爱养丹顶鹤,大学毕业后她仍回到了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营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滑入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的真实故事。为此我先向学生动情地讲述了这一个“真实的故事”,再请学生观看MTV《一个真实的故事》,课前请音乐、舞蹈老师帮忙,让有歌唱、舞蹈特长的学生结合音乐创编符合歌曲情境的舞蹈并在课堂上进行歌伴舞小节目表演来结束课堂教学,学生的心被震撼了,在特有的情境中学生觉得保护好有益的小动物是那么的有意义。

在执教《蚯蚓》时,我首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课前先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记忆中的蚯蚓(学生只能画出大致轮廓,蚯蚓外形显著特征很少涉及,很多学生甚至搞不清蚯蚓究竟是一个头部还是两端都是头部)。学生观察探究后再让学生画一画新认识的蚯蚓(此时学生能画出头部环带,身体环节,细心的小组甚至画出尾部小黑点——),两幅蚯蚓图一做对比,再做交流,学生恍然大悟。学生原有的认知不断地被修正和完善,学生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也是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国小学自然教学前辈刘默耕老师在论述其著名的“三性”理论(自然教学全息性、模糊性、兼容性)中的兼容性理论时,也曾明确提出小学自然教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含有数学、语文、社会、音乐、体育、美术、劳技等各学科的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综合课程。科学课中综合性学习的素材还可以进一步挖掘,研究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只有如此,科学教育才能方兴未艾,学生科学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环境保护对于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保护和改善环境,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奋斗,不懈努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现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2011年,学校将继续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校园”的总目标之一和创建“绿色学校”的要求,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环保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不断提高环保知识水平,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此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   环境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家乡的环保事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增长环保知识,掌握环保基本方法,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

    以创建国家绿色学校为抓手,努力建设生态校园,为最终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   中心工作

(一)        努力争创绿色学校

    继续绿化校园,使校园绿化覆盖率高标准超省标。整体优化校园环境,利用宣传阵地(橱窗、黑板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创文明办公室,师生共创“绿色学校”。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师资队伍

1.为了使学校的环境教育落到实处,要调整和充实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要构成我校环境教育的组织机构,全方位、立体式地推进环境教育。

2.强化师资队伍。要想使孩子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具有较高环境教育素质的老师是关键。我们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a.加强对教师的环保培训,在教学业务培训的同时结合环保培训。

    b.创造机会,组织校领导和教师参加环保专题培训班。

    c.订阅环境报、杂志和书籍供教师学习。

d.定期交流环保信息。

(三)抓好四个结合,加强环境教育

a.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诸多学科都涉及到环境教育内容,所以要求相关科目教师积极渗透环境教育,具体要落实到教学计划、教案中,并进行环境教育教案的常规检查和好课评比,将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渗透、拓宽、深化,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b.与环保纪念日相结合。积极利用环保纪念日及时对学生环保教育,“3、12”开展植树节活动,上街开展护绿活动,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要上街做好宣传工作,发放环保宣传品,开好主题活动。

    c.与行为习惯相结合。学校将根据校本教材<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和<小学生环保行为规范>要求做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教育,要求学生爱绿护绿,不乱扔乱抛杂物,不在墙上桌上乱涂乱画乱刻;学校和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学习活动环境,如教室、班级环保区、自行车车棚等,以整齐干净为标准,评比打分,作为班级常规管理,使每一个学生在爱环境的每个具体行为上检查自己“做好事”,“不做坏事”,在公共场合,如街道、医院、公园等不随地叶痰,不抛任何杂物,不损坏一草一木。[1]

小编推荐与 中学2011年环保教育工作计划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d.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是一种做的哲学,学校环境教育只有与课程相结合,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学校将以绿色环保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以凸现学校文化特色。

四、   每月工作安排

 九.十月份:

1.  班级环境评比。

2.  出好环保主题宣传黑板报。

3.  结合环保教育,开展“我爱大自然”综合实践活动。

   4.  环境教育知识讲座。

 十一.二月份:

1.  迎接上级绿化验收。

   2.  评选环保先进个人。

   3.  “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环境教育辅导。

   4.  汇总一年度环保教育资料。

5.  写好环保教育年度总结

 

 三.四月份:

1. 进行环保教育,开展植树公益活动和绿美化校园活动。

2.  学校出好环保主题宣传橱窗。

    3.  学生环保知识竞赛活动。

    4.“我和父母谈环保”活动动员

五.六月份:

  1.  教师环保渗透优秀教案评比。

  2.  请专家进行环保讲座。

  3.  防止河水污染学生小论文评比。

  4.  绿色环保主题中队观摩活动。

【2】 小编推荐与 中学2011年环保教育工作计划 关联的文章: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会工作计划

学校公益服务队2010年工作计划

学习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计划

蓬勃志愿者协会工作计划

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010年文化体育工作计划

“实验物理”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