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一轮复习计划

地理一轮复习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5 16:49: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理一轮复习计划

篇(1)

【关键词】文科普通班学生;第一轮复习;低起点;缓坡度;未雨绸缪;蓄势以待发

上了高三,学生们的十二年寒窗苦读就要奏响绝唱了。在学校及家庭的全方位烘托下,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要为自己的未来担负责任了,因此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普通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在复习中极易产生焦虑情绪,学习状态会出现反复波动。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常有挫败感,消沉苦闷。这些负面的情绪不及时调整过来,会使学生的复习效果大打折扣,不仅使学习效率低下,还极易疲劳,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认真高效地完成高三第一轮复习,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收获,对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很有帮助。并且这样也为后期的第二轮及三轮复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就显得很关键,方法与策略的运用一定要“合情”又“合理”。

一、合情

教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循序渐进,做到“低起点、缓坡度”。在复习中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重拾信心。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精神饱满时,脑垂体活动活跃,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增强血液中的肾上腺素,使代谢加速、兴奋增强,此时的学习效率往往会比较高。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又饱满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

1、建立平常心,正视高考

教师要帮助学生揭掉高考神秘的“面纱”,带学生近距离看高考。

对于这次几乎能决定命运的考试,学生往往抱有惧怕心理,认为高考题都是高难题,难度极大,人为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介绍高考的试题结构特点,并充分利用好高考真题。一般而言,在高考试题中,基础题占40%,中等题占40%,高难题占20%。复习中,教师要用好高考题,多让学生接触高考真题中的基础题。基础题和中等题不仅难度适中,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层面,也有助于学生在复习中更好地理解考纲、把握考纲,体会高考方向。但要注意,利用高考真题,应紧密配合复习进度,不可冒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随堂巩固的效果,又可避免学生因难以把握而产生挫败情绪。如果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无视普通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一味拔高能力,很容易会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2、消除依赖性,学会独立

在高考复习中,随着做题量的加大,学生们会表现出一种被动思考的思维习惯。学生自己阅题时对题意理解不到位,但在老师稍一点拨之下就有了思路,老师也许就是把关键词的语气加重了一下而已。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的形成,可能与长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关。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力争第一轮复习之后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实现心理 “断奶”。这需要老师给学生多一些的思考时间,切不可为了赶进度,一味地由老师讲解,剥夺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才谈得上能力的提升。

二、合理

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性系统复习,周期长、内容多,是整个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普通班的学生,学科基础一般较为薄弱。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将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因此第一轮复习中要特别注重方法和策略的运用。

1、复习课与讲评课

在复习方法上,教师应注重复习课与讲评课的运用与结合。一般可采取的做法是:课前利用学案让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做好知识储备(教师要做好常规性检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课中教师以考纲为本,夯实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理论),帮助学生构建网络,形成能力。因此,复习课不能光是单一的知识梳理,要尽可能地结合知识点,例举一些典型例题,以强化知识的应用。

讲评课是根据练习反馈的的信息,矫正知识缺陷,整理解题思路、方法的方式。讲评课也不能只局限在练习题上,单纯就题讲题。要根据学情、考情结合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进行在定位,并适当进行知识联系和发散,做到用练习来促进学生思考,在思考中领悟原理,促进能力的提升。

2、复习中须把握的几点策略

(1)抓主干、突重点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不仅仅是高中学考的特点,也是高考考查的基础。地理的基础知识看似杂乱琐碎,其实各种地理事物、现象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对于主干知识的复习要强调“全面”和“系统”,但同时也要注意重难点的突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复习时教师要研究考纲,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可将近几年高考中的常考题、必考题、失分题列为重点来突破,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探求解题模式或规律。另外,初中区域地理与高中地理结合的部分要高度重视,复习中要提前做好学案预习工作,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练图表、提能力

在高考试题中,可谓“无图不成题”。试题把图表作为知识的信息载体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灵活应用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针对各式图表的特点,掌握解读的一般规律。可在第一轮复习中,提前进行一些小专题复习,如等值线图、统计图等类型图的解读技能训练,归纳其常见类型,进行解读指导,掌握解读要领,做到未雨绸缪。学生提前掌握了解读要领,并在以后的复习中反复运用,可大大提高掌握度,也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大为有利。对于区域示意图、景观图等,往往涉及到区域的准确定位,是解题的关键之处。建议复习时另铺一条暗线,以学生自学为主,以课下为主,以初中区域地理为范围,练习填充空白图,以落实区域基本的自然环境特征为目的。其能力要求同初中地理学考的要求一致即可,不拔高,不给学生增加负担,蓄势以待发。

图表的解读、分析能力的考查是高考中的必考项。普通班学生要突破难关,还是先从基础入手。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谈得上能力的提升。

(3)迁移转化

篇(2)

关键词:高考;一轮复习;复习方法;考试说明

高考地理复习中,一轮复习格外重要,它是对考点的一次全面扫描。一轮复习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考纲把知识归纳整合,形成体系。高考命题具有“知识抽样,能力覆盖”的特点。为此,我认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狠抓基础,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比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等。下面本人就如何做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研读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

《考试说明》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认真学习能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高考命题的有关事项。从以往的重庆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来看,一方面注重对考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倡导要“学以致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着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试题所选用的素材,大多源于现实的地理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重视对“地理问题探究能力”的考查。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分析理解问题的基础,考查了正确填绘图形的地理技能,实现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通过这些解读对地理一轮复习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深入研究高考大纲,对考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必须做到了如指掌,对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必须做到胸中有数。好钢用到刀刃上,要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避免走弯路,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二、抓好地理基础知识复习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复杂繁琐,同时复习的时间也非常紧,因此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十分重要。在高考地理的第一轮复习中要以目标为导向,突出大纲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实现复习过程的动态化。而且还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复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个人在地理知识点上的弱点和不足,学会将复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对于学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对核心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延伸,这对于学生适应高考试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在进行高考一轮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梳理不同单元不同章节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等。在构建知识网络时,特别注意的是,重视概念原理规律的复习。首先要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研究概念的适用范围,最后联系实际,利用概念作出判断推理。比如“气旋”概念,首先分析它的本质属性:是在等压线闭合的低气压区,由水平方向空气旋转运动,垂直方向空气上升运动形成的立体空气漩涡,在闭合等压线形成的低气压区才会形成气旋。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分析,要注重使用范围,形成原因以及原理的多角度应用等方面。如:“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然后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反气旋型的,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气旋型的。只有这样还不行,还要注意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环流,这样既掌握了一般规律,又能理解个别区域的差异,进而分析洋流对环境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规律,而且可以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重视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地理高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叙述的地理事物图像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始终把图表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特别是在一轮复习中,要善于抓住地图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深层次挖掘教材插图的隐性信息,形成图像分析的基本过程、方法。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模拟图像思维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地理图表素材的常规阅读与训练,要求学生实现图文、图图、图表的熟练转换,并能综合归纳出图表地理信息,使地图既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源头,又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路径或归宿。

五、加强社会热点和案例的复习教学

考试大纲强调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新课改理念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及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会学知识”,并学以致用,而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这些新的理念和特征,都应该足以引起我们对地理复习指导的重新审视,要求我们改革教学方法,把热点焦点问题回归于教材,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尽可能多地将地理知识内容落实到案例素材上,最大程度地使用图表、数据、文字资料等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素材的分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并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六、结束语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性复习,具有内容复杂、时间长等特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突破重点、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燕东沿.如何做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工作[M]. 新校园・上旬刊,2014(05)

篇(3)

一、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存在的误区

1.复习范围过多,太过追求全面。

高中地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同学们记不住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是因为复习面过大,且没有进行足够的训练。有人认为,如果不做全面复习或不做足够的练习,就不能提升地理能力、巩固地理知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大范围地进行复习,这样不仅加重了复习任务,更不利于集中学习某部分知识。例如,在复习气候特征时,这部分知识点较多,很多同学进行复习时,往往希望能够掌握全部的知识,希望了解全部的气候类型的特征。

2.复习难度分配不合理,简单问题复杂化。

在一个班级中,成绩自然会出现分层的情况。教师在进行第二轮辅导的过程中如果选择的复习难度和范围不当或不合适,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复习难度过大,一些基础较差、地理能力不足的同学就会感到很吃力;如果难度太小,很大一部分同学都能轻松完成,从而使复习不具有挑战性,不能起到巩固知识和锻炼、提升能力的作用。气候特征这部分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很多教师在进行第二轮复习的辅导时都将这部分内容定的难度过大。他们为了突出其重要性,在讲解很简单的知识时,往往还讲解与之相关的很多其他的知识。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自然地认为这部分内容非常复杂、难度非常高,产生畏惧心理,在课下进行自主复习时选取大量的与之相关的辅导资料。显然这不利于第二轮复习作用的发挥。

3.形式单一,第二轮复习目标模糊。

传统的复习形式主要是书面的习题练习、口头告知复习内容等。在实际复习中,书面的习题可能会存在数量过多、难度不当等问题,再加上课下复习因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和第二轮复习距离高考还有一段的时间,有些同学还没有紧张感,不会将其当作真正的复习任务来完成。我们都知道复习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复习中,很多同学由于没有对这一阶段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复习内容、进度、步骤什么的,都人云亦云,没有因人而异地制订复习计划,致使复习效率低下。

二、以气候特征为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我们知道,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

1.气温。

在第二轮复习中,同学们应该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总体上的概括和细节上的集中整理,应先将“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成因,并能正确区分各种气候类型”确定为复习目标。首先,我们要清楚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天气状况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而下垫面中又包括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三个方面的因素。我们要针对这些因素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记忆。其次,在选择复习难度时,要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合理选择高中低不同难度的试题。复习题的选择要注重质量,并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典型性,难易度也要按照同学们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安排。

2.降水。

与第一轮复习相比,第二轮复习中不会有更加细致的知识解释,所以复习范围和目标也与第一轮复习不同。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和下垫面两个层面的知识,清楚下垫面因素中还包括海陆位置、洋流以及地形三个方面的内容。

篇(4)

1、总体复习计划

遵循以往的经验做法:三轮复习。我们的第一轮复习时间应该更长,根据以往的教学中出现的普遍基础知识薄弱的实际情况,而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又是高中地理中重点、难点、考点最多的自然地理,因此我们的复习目的很明确:打好基础,也只有打好基础,才能顺利的完成综合复习,才能有信心迎接高考,而也会使二轮专题复习的重点性、难点性,更加突出。这种复习计划特别适合平行班。

我们把高三这一年的时间可以划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时间:8月1日-次年3月初

内容:第一轮复习

要求: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做到查漏补缺,争取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课前小考,既巩固复习知识又能提升应试能力。内容的确定主要以前一天复习的基础知识为主,综合内容所占比重较小。

要求学生基础知识一定要精准,能使用地理语言。在教学中我们尤其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第一轮复习更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教师精讲,发挥学生主动性,对概念、原理、方法论区分透彻。不管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立意、设问角度多么新颖、多么深,其答案的知识落脚点都必然落在基本内容或理论范围内。本阶段每单元结束后做一套单元检测题。训练答题方法和答题的规范性,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别是综合题的答题要具有条理性,注意语言表达的层次。

本阶段复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基础知识欠缺。在知识的梳理过程中,每个班级都有部分同学跟不上,知识欠缺很多。这部分同学的问题可以利用晚自习时间通过答疑解决。

2、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现在复习的自然地理难度较大,既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又需要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而这又是文科生的弱势,解决的途径是:强化训练+个别辅导。

【第二阶段】

时间:3月初-5月初

内容: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

要求: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

策略:选择小专题,巩固主干知识。依据:学生现状、高考动向,如地球运动,区位分析等常考点,能力点,交叉点,热焦点,特别是热焦点,一定回归教材。对某一具体的教材知识(能力)点,从该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入手,易掌握。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重点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战能力。重点、难点的专题复习有:

专题一地球和地图(地球仪、地图、地球运动、统计图表的判读)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大气运动、水循环、地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三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专题四人口和城市

专题五生产活动和地域

联系(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

专题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专题七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

专题八热点地区与热点问题分析

每个专题复习至少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做每个专题考点的体系整理,之后配一套精编的习题巩固,这套习题学生课后做,利用课上进行习题分析。另外,在复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随时就某个知识点设立一个专题,巩固所学。专题复习的理论部分的安排也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区位因素的内容安排三个方面:一是区位的内涵;二是区位问题的分析程序,从影响因素入手,这个因素就是两大方面:自然和社会,前者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后者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技术、动力等;三是主要区位问题(农业、工业、城市、商业中心、港口等),程序是,由概括到具体,并结合实例,最后小结规律。此间我们使用的资料是《优化探究》二轮复习资料。

【第三阶段】

时间:5月初-5月中旬

内容:考前适应性训练

要求:准确把握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

策略: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有:

1、答题训练: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2、做好考前冲刺阶段的工作:考前冲刺阶段,"文综"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几次测试。我们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学法辅导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另外,此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极不稳定。我们既要时刻关注学生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

【第四阶段】

时间:5月中旬-考前

内容:答疑

要求:回归教材,夯实基础;适当做题,查漏巩固。

策略:我们以书面形式把此间的复习内容和要求印发给学生,使他们在复习中能有据可依,减少盲目性,提高实效性。

此间重点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过教材关,二是纠错。

1、教材内容:巩固教材主要内容及细节内容,提高综合题答题的准确率;规律性的文字准确记住原文,并能理解其含义,知其因、其果。教材内容一定要记准、记全;课后的文字材料和图,特别是以图巩固教材的内容,熟悉图,了解文字材料。

教辅材料用的是《考前一个月》,"该背的就要背,不背就要吃亏",这部分基本包括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这是每个同学必须要看要记的内容。基础差些的,时间紧些的同学,可以只看这部分内容以巩固教材。

2、试题

(1)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资料中的错题,再看一遍,真正做到"知错"。

(2)要特别注意综合题的答题方法、规律及条理性。

为了更好地把握高考的脉搏,我们近2年的高考题找出来,研究高考题的命题趋势、考查目标,训练规范答题;选择权威模拟试题,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分析增分方向,找到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试题练习不仅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进一步熟练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训练"信息获取、知识迁移、表达及应试的能力"等。

图像题一直是学生失分较高的题型,究其原因,一是读图不细,二是语言表述不全。特别是后者,问题更突出,所以必须选择代表题型,总结规律,归纳方法。

特别说明:选修教材内容的复习,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和难度小,所以我们利用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之间的时间,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教材的知识一定要掌握。

总结以往的教训,我们应该把比较重要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编成小考题,利用课前10分钟检测,复习教材的基础知识,从一轮复习结束后开始,一直到考前,既有效地巩固了教材,又训练了答题能力。但苦于时间有限,这一点没能实施。

高三地理复结与反思

二、高考地理试题评价

与去年相比,今年文综地理都是平时常见考点,无偏难怪题。试题学生普遍反映良好。从试卷地理部分的组

成情况看:试题以主干知识为主导,主要考察了大气、人口、工业区位、水资源的利用、等值线图(多年平均降雪量和雪期等值线)、农业区位,选修部分考察滑坡和沙尘暴;题目难度适中,绝大多数为基础题,即使是综合题的考察学生也能入笔,但综合题的考察学生得高分不易,试题的区分度较好;选择题中多以图表为载体,引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察。

试题以地图为载体,联系其它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延续了一贯高考地理“无图不成题”的特点。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没有一道题是纯粹的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可以说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地理学地名加物产的记忆方式,考查的主体是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特别是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在综合题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综合题中的区域地理部分,强调事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强调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并对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绝大部分题目特别是大题目都具有门槛低、坡度缓、把握主干不偏不怪的特点,使学生感到题目熟悉、答题顺手,误以为可以得高分。实际上,试卷在平易近人的背后有一些小的机关,如对解题思路的完整性、答题用语的规范度的要求明显提高。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特点看,高考的导向是“用”知识,而不是“记”知识,它要考查出考生今后的学习潜能,因此,只有在平时教学和学习中,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并在掌握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坚持渗透给学生。

三、学生培养

1、对于尖子生来说,结构化的知识、系统化的复习和综合化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首先要学会把零散知识变成结构知识。考察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分辨、归类并总结同类知识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其次是学会将考点知识变成题型知识。考点知识是很抽象的,要具体通过题目才能得以体现。最后就是学会把缺漏知识变新增知识,把残缺知识变成系统知识,也就是查缺补漏,综合运用。尖子生的培养重在平时,重在细节,重在积累。平时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帮助、指导尖子生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新题型。建立尖子生之间相互交流所收集、整理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新题型的机制。找尖

子生谈话,不断给尖子生暗示,挖掘尖子生内在潜力,调动尖子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抓后进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首先抓后进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即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今天的事今天完成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其次培养后进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渔”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其三是抓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让后进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这时老师体现出关爱与体贴。其四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结合,发挥各自的特长,互补不足,形成合力,同步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差,因此,教师注重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班主任、科任教师经常与后进生家长相互交流思想,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及变化,以求步调一致,共同教育。

3、学法训练

(1)综合法:通过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

①自然地理特征分析的思路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②人文地理特征分析的思路从居民、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综合法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

(2)比较法: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与差异之处,多采取列表比较的形式。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易理解。

(3)归类法: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四、班主任工作

进入高三,我接任了一个普通班的班主任工作。回首这一年来的工作,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现在的把握节奏,树立自信,在感慨整个过程的艰辛的同时,更珍惜自己在思想上的提高和收获。

1、树立班主任形象,提高威望

首先,从细节小事入手,卫生、纪律、迟到、早退等问题,在解决,处理过程中有意沿用一些上一班主任的说活做事习惯,让学生感觉应该是这样的同时,再加上个人“论调”,让学生不经意间接受,认可我的管理方式。

2、让学生做好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思想准备

高三一年是每个同学必须面对的最为艰苦的冲刺阶段,所以对全班同学加强思想教育,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使学生在精神上、身体上调整到最佳的拼搏状态。使其知道,要想收获更多,必须有能力付出更多、承受更多。

3、加强班级学风建设

班级是一个集体,学生共同创造一个学习环境,这个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所以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加强课堂与自习课的纪律管理,尽全力杜绝害群之马的产生。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加强班级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注意学生干部的培养,组织并指导班委会开展工作。对本班学生遵守纪律情况、考勤情况、卫生情况,做到及时了解,及时教育。

4、及时了解学生状态

高三学生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而学生的承受能力又不同,班主任必须对每个学生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班主任既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带路人,又是联系科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充分理由科任教师与家长,全面掌握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等各方面的情况,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优缺点,并随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5、注重与科任教师、家长的配合

经常与本班科任教师保持联系,负责协调本班科任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各项教育教学措施。了解本班学生各科学习情况,协调各科作业负担以及课内外出现的问题,必要时召开本班科任教师会,共同研究,设法解决。召开家长会,通过电话等途径同家长保持经常联系、沟通,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监督作用。

篇(5)

一、联系实际,制定复习计划

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计划。每年的地理复习时间通常只有两个半月,而课本有五本(包括乡土地理),时间相当紧,我通常这样安排: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第一轮的课本复习,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大约用一个半月(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每本用十天,乡土地理用五天);第二阶段以做题练习为主,做题的同时对记忆模糊的问题随时翻阅课本(可以说是对课本进行了第二轮复习),大约用二十天;第三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再回归课本进行快速复习,主要是根据做练习时易出错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轮大约用10天左右。

二、地理复习三步走

1、读、画先行――“思维描图法”;

首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读教材,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要求做到读、画并行,以进一步加深印象,为正确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画教材同步并行的则是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地理事物具体的空间轮廓。

思维描图就是把抽象思维和动手绘图结合起来的方法。边想边描,使想象中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规律同地图结合起来,这样使地理概念和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更清楚、更明白,使地图知识更牢固,杜绝“地名搬家和地理规律错位”现象的发生。

2、填、写结合――“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过第一步的复习,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用此方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3、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描、画、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双基”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学会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和规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可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三、熟练掌握几幅重要地图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熟练掌握几幅重要地图,是做好中考复习,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提炼教材,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图,然后加以巧妙设计和加工,尽可能在“图”的基础上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重点内容。以初中地理教材为例,精选以下图形:

1、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区的名称和位置;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2、中国地形图。熟悉地形概况,对掌握各区域地形的特征,对了解气候的重要界线,内、外流域的划分,大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农业、矿产、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义。对地形图要了解地势的三级阶梯及其划分,牢记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以及主要丘陵的分布及特点。

3、气候图。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气温图、温度带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状况图。掌握上述气候图,对了解气候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特征,了解区域地理的水文、农业等差异都有好处。

4、河流图。包括长江和黄河水系图,要求对比掌握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入海、流经省区和地形区、主要支流和湖泊以及水电站、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5、主要铁路干线、重要城市图。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两者放在一起,点线结合,学生容易掌握。铁路干线图要求学生掌握重要铁路干线,掌握南北向干线和东西向干线的汇合点,南北向干线与长江的汇合点,学会利用铁路干线作假想旅行,还要了解主要城市是否临海,临河,是否是铁路枢纽或港口城市。

6、四大工业区与矿产图。要把重要工业区与矿产相联系,掌握四大工业区重要工业中心及其矿产资源。

四、把握热点、开阔视野

篇(6)

一、时间上,做到统筹安排

初二下学期时间紧、头绪多,是最繁忙、最关键的时期。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讲,一般分为课堂授课时间和复习时间。学生课后复习地理学科时间很少,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授课和复习时间的安排至关重要,如何在短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系统地复习?这是进入初二就普遍面临的问题。实践证明,如果复习时间太短,太仓促,不能进行系统的复习和一定的习题训练,成绩肯定不理想;反之,如果复习时间过长,新授课的时间就要缩短,会造成授课过于简单,学生基础不扎实,复习难度增大,得不偿失,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进入初二后,首先应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做好两个时间的合理安排。同时复习阶段的时间分配也很重要,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教材为主,详细复习每章节的知识点;第二轮复习,主要以指南和考试说明为主,重点落实各章节的纲要知识点,并按章节进行训练,最好运用指南的“达标训练”作为练习,并编制适当的单元过关测试题。第三轮以专题复习为主,把相关的知识归纳起来,以对比、比较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训练。处理好复习过程三阶段的时间分配,做到复习有计划、有思路,切实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二、内容上,依纲扣本,紧扣《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

泉州市每年都会制定相应的《考试说明》,这就是当年的考试范围。《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考试说明》的内容都来源于《课程标准》和课本,依据《课程标准》对不同知识点提出不同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要求,因此,在会考复习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考试说明、掌握考试说明中的每一个知识内容,学生应达到要求的水平,同时也要把考试说明的每条要求落实到课本内容,做到由点、线到面,线面结合,这样复习就有目的性,有重点,避免盲目复习、负担过重,事倍功半。《复习指南》是复习的良好参考资料,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立足基本地理技能、注重能力、突出三维课程目标。可充分利用指南的导向性进行命卷,对指南的素材进行题目改造、改编,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提高实战能力。从近几年的考题看,综合题命制基本都参考、借鉴指南中的题目,不仅知识点从指南提取,而且大量采用指南的素材,尤其是地图尽可能从中选取,所以,复习阶段建议用好《复习指南》。总之,复习中必须注重将《考试说明》与课本相结合,立足基础,注重双基。抓住《地理课程标准》这根准绳,用好《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这两个材料。

三、方法上,采取讲练结合,做到精讲精练

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课堂传授并非越多越好。尤其在复习阶段的知识传授,应采用点拨式、启发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调动学生复习的能动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材的重、难点讲清楚。在钻研教材和考纲的基础上,总结并讲透各章节知识结构、知识原理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辅以范例、练习,通过训练,使知识点得以牢固掌握。练习必须适量,而且应结合近年的考试题型、试题难度要求、《考试说明》等进行编制,当然,不是练习越多越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题海战术是不行的;对练习必须进行精心选择,对外来资料不能照搬照用,而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通过各种习题的训练,让学生熟悉地理试题不同的弥补方法,帮助填补学生知识、技能的缺漏,解决审题、答题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除精选习题进行练习外,高效率的讲评同样重要。通过练习,寻找学生的知识缺漏、典型错误、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纠正,便于学生及时反思改正;通过范例讲评,指导学生的答题思路方法、答题技巧及答题规范,教会学生全面、准确、快速地审题、规范答题。当然讲练的形式是多样的,只讲不练,不选范例,不指导,学生就会缺乏实战经验,只有巧练、多练、活练才能在考中游刃有余。

四、行动上,抓落实,抓实效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被视为“副科”,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地理考试好像是地理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地理教师往往一个顶几个人的工作量,造成任务重、压力大、实效差的现象。因此,加强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落实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这包括思想上的重视、时间上的保证、内容上的落实、复习目标的落实。思想的到位是关键,首先必须领导、家长、师生思想真正重视,达成共识。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加上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共同协助是复习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时间上的保证也很重要。学生平时花在地理学习的时间极少,造成复习时间紧、压力大。一般从四月份开始,各校才开始着手抓复习,体现在时间的调节上。即利用晚自修、周六上午增加一节课复习地理;有的增加周课时,充足的时间是提高成绩的保证。内容的落实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地理会考命题依据。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正确使用教材,仔细剖析质检卷,明确考试要求,把握考试方向和内容。总之,地理教师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加上学校管理层的重视支持、科学调度,复习工作才能做到忙而不乱,有序高效。

篇(7)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教学设计 备考模式 问题

高三地理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更好地领会新课改精神,贯彻高考要求,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摆在高三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而优化教学设计,形成科学的备考模式,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考命题从传统的知识考查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因为“学生所需,即教师所为”。

1.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

“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因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弯下腰看学生”,充分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需要,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向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发展。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知能提升,力求“公平、有效教学”。

2.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转变。

教师要合理创设地理情境,细致设计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索中强化知识掌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从关注课堂的形式向注重课堂实效转变。

一节好课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还应动静相宜,和谐自然,环环相扣,联系实际,因势利导。教师既要有感性认知,又要有理性分析,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索,打造生命化的地理课堂。

二、教学计划的落实

高三教学伊始要有高三教学大局观,构建整体复习计划,然后再分阶段制定较为详实的计划并付诸实施。

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一般从开学至次年2月初,用时最长。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此阶段以单元复习为框架,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要结合高考要求,制定单元计划,适度进行单元内的知识综合。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阶段。一般从2月初至4月初,应遵循“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原则,合理划分专题,进行必要的组内分工设计专题复习学案,可适当增加高考真题、经典模拟题,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正确的答题方式、准确的表达形式。

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阶段。一般从4月初至高考,要处理模拟训练与回扣基础的关系。根据考试说明,紧扣考点,以各地模拟调研试题为基础,细致设计冲刺试题;通过训练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和应试心理疏导;要注意突出重点与查漏补缺相结合,使三轮复习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教学策略的应用

教学策略包括课堂教学策略、备课策略、质量监控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等。因为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主阵地,尤为引人关注。课堂教学策略包括:(1)培养情感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营造氛围策略――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3)训练方法策略――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4)掌握知识策略――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课型多以复习课为主,可采用学案化复习,通过考点认识、基础填空、典例分析、好题训练、细致讲评,充分发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打好基础,提高解题、审题、答题能力。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

1.整合教材,准确领会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现在有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4种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编排各有优缺点。在使用时教师需走出两种误区:一是以“本”为本,死守教材,不知变通;二是迷信教辅资料,教材使用边缘化。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优化使用教材,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其主要包括:(1)必要的内容补充;(2)合理的结构调整;(3)准确的概念修订,从而形成完善的符合课标教材知识体系。

2.整合试题,准确处理试题与考试说明的关系。

不少教师认为高三教学应以试题为主,“见多识广”,从而大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不堪重负,高耗低效。其实教师应结合高考考试说明,充分做好对各地调研、模拟试题的重新整合,严格参照高考样题要求,合理控制试题难度,精心设计试题。只有训练对路,讲析才能到位。

3.整合信息,准确把握课外与课内教学的关系。

信息资源主要有媒体信息和生活信息。媒体信息包括网络、电视、报纸等,生活信息则来自于身边生活实践。许多高考试题命题来源于这些课外信息,更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实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五、教学反思的撰写

1.反思的必要性。

高三教师往往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在备课、设计试题及批改上,而很少反思教学得失。其实如果把自己的教学过程静心重新审视,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反思的全面性。

包括:(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4)对教学反馈的反思。教师要更新观念,合理设计,注重过程引导,结合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

3.反思的操作性。

包括:(1)写教学中的成功之处;(2)写教学中的不足之处;(3)写教师的教学机智;(4)写学生发言的闪光点;(5)写二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多在每节课后进行,贵在坚持。

六、教学心态的调整

高三教学非常辛苦,又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巨大成绩压力,许多教师可能心情烦躁、心理失衡,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容易走极端,从而大大降低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调整好教学心态。

1.对新高考方案变化的心态调整。

近几年江苏高考方案变化较大,地理学科由强调分数(满分150分)转为要求等级(B级及以上)。2008年高考本科划线对两选修科要求为B、B以上,09年高考本科划线对两选修科要求为B、C即可,进一步弱化了地理分数在高考选拔人才中的要求。由此有的地理教师便认为地理学科地位下降,重要性大不如以前,个人教学能力得不到充分认可,个别教师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实际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高考方案的变化并非针对地理学科,其改革是经过细致探讨调研并得到各方面充分认可的。地理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认真学习新地理课程标准,研究考试说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最大程度地保证上线学生的地理等级要求。

2.对新课程教学学情的心态调整。

许多高一学生的初中基础都极为薄弱,地理知识基础和地理基本技能非常不理想,学习几乎从零开始。进入高二后选修地理科的学生多数是年级中的文化后进生,学习习惯不良,个别学生甚至学习态度都不端正,使得教学难度较大。一些高三学生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往往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一些常识性问题也错得离谱。许多教师便认为付出不会得到相等回报,没有成就感,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不能容忍,乃至大发雷霆。其实教学本身就需要极度耐心,学生的错误实际上正是需要改进的地方。高三一轮复习应该巩固基础,同时特别注意补弱;二轮专题复习应拓宽深化,夯实基础;三轮复习尤其强调答题方法及规范性教育。

3.对新测试教学考情的心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