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6 18:47: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

篇(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黄奕瑶 章素丽 温 岚

【摘 要】为了解广东高校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自编问卷,进行无记名采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对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满意度,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比较。数据说明,大学生对以娱乐方式开展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活动、对在校的心理老师满意度较高;而对传统的心理课程满意度较低。因此,高校应倡导或继续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代古老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无束缚、无压力的方式中潜移默化地获取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高校;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1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本科高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我校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262013020)的研究成果。

所谓“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不仅从课堂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能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以下简称:该校)心理发展中心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学校的心理学选修课程,此类活动都是通过学生“观察、参加、思考、实践”,让学生从中学会相关的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该校自2008年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为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重点之一。为了解该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满意度情况,并进一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本项目成员于2014年6月至9月,对该校在校生进行“关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30份,收回有效问卷571份,有效施测率为90.63%。其中,男生102人,女生469人,男女比例1:4.59;2011级123人,2012级221人,2013级228人,年龄18到24岁;其中党员(含预备党员)128人,团员410人,群众33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活动总体参与度调查。对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总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如表1,关于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活动中,参加过(54%)和感兴趣但报不上名(33.57%)的选项人数共计近九成,说明该校学生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热情较高,该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开展具有其实际意义。

2.各项活动的兴趣度及满意度调查。对校内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活动分别进行满意度调查。其中,兴趣度采用5点计分法,5分代表“非常感兴趣”、1分代表“非常不感兴趣”。各项活动的兴趣度得分均值以及满意度百分比情况,请见下表。

如表2中所示,兴趣度分值最高的前四项心理健康活动分别是:班级素质拓展(4.94分)、破冰团体培训(4.94分)、心理越野营(4.53分)、心理剧大赛(3.84分)。而兴趣度分值最低的三项为:心理咨询、心理课、心理知识展。排名前四项的活动形式都是团队项目,而且是全程互动、全员参与的活动形式,学生在团体游戏中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也在其中学习了心理知识,增强了心理素质,这是学生们喜欢参加的原因。这说明以轻松娱乐的方式开展的活动更受学生青睐,相对而言,刻板守旧的“静态”活动则无法博得高关注度。

3.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调查。为探究该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开展情况的满意度,从而能够针对性地改善心理健康工作的不足,对心理健康工作各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情况如下表。

如表3所示,学生们对“心理科普宣传”评价为“满意”及以上水平仅为37.31%,学校心理老师、心理教程教学情况和学校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分别为64.80%、55.00%和41.50%。学生们对该校心理科普宣传效果的满意度最低。另一方面,有4.46%的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课程不满意,是“不满意”百分比排位最高的。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学校心理课程开展数量少,另一方面,是体验式教学方式对心理课程的渗透少。

4.活动的宣传途径及效果调查。心理活动的开展与心理活动的宣传是息息相关的,有效的宣传渠道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更顺利。关于该校的心理健康活动宣传的途径及效果调查,如表4所示,宣传板及海报(87.57%)、学生的口口相传(76.18%)以及辅导员的通知(71.28%)是宣传主导。调查证实了多样化、更具吸引力的辅助宣传,能使心理健康活动宣传更深入人心。

5.活动宣传效果与开展效果相关分析。为了解心理健康活动的宣传效果、开展满意度与重视程度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运用利用SPSS19.0对其进行相关分析,数据分析如表5所示:

结果显示,“学校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与“心理活动宣传效果”有明显的高相关关系(r=0.613);“学校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与“心理活动开展满意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r=0.565);而“心理活动宣传效果”与“心理活动开展满意度”也有明显的高相关关系(r=0.664)。也就是说学校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影响着心理活动宣传效果,宣传效果就影响着学生对活动开展的满意度。

三、高校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结与建议

该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开展具有其实际意义,应继续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加更多学生参与热情,完善和创新各项的心理健康活动。从满意度相关数据得知,学生更偏向于团队活动和动手能力较强的活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让学生自行动手、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而非古老的“填鸭式”心理教育。对于该高校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课堂上的角色互换、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测试与分析等方式,通过体验式形式,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而对于宣传途径方面,当代大学生对手机与网络的依赖度较高,对此,心理健康活动的宣传也应在网络平台上相应地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校园文化精彩纷呈,创新性成为活动受关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校在健康活动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创新实践,体验式类型活动就是其中之一。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案例分析大赛、校园心理剧大赛、有心理测试和角色扮演的心理课程、心理沙龙以及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等,都是创新的突破。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更能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高的好评。因此,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获得更多的重视,让学生在无束缚、无压力的方式中,潜移默化地获取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温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J].考试周刊,2013,(42):151-153.

[2]康健,牛磊,陈亚飞.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4).

篇(2)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146-03

据2010年11月30日的《哈尔滨日报》中的文章报道:2010年7月以黑龙江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96311”哈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热线为平台,由来自黑龙江省的10余名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专家,联合完成了一项对全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据调查数据反映,因学业负担过重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人数最多,学习压力导致厌学、情绪反应、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有825人次,占咨询总人次的38.8%。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心理问题位列热点咨询问题的第二位,其中青春期教育成为热点话题。专家分析,忽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缺乏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更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许多中小学因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电话咨询、网络联系、板报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记录档案,进行心理辅导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或活动周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许多学校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显性的问题,怎样改进是目前一个值得思考的热点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显性问题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始的时间不长,还存在不少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其中有三个突出的显性问题。

(一)课程开设存在随意性

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课时量少,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不丰富,教师上课的方式较为松散,使课堂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校每周一节心理活动课还常常被其他活动替换。这些原因导致该课程的开设不能较好的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辅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效果。

(二)任课教师存在非专业性

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归入一个范畴,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甚至把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看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加强德育工作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于是没有专门设立心理健康辅导课或心理健康活动课。一些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前或现在就是担任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的老师,没有机会和时间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仍然相当匮乏,有的甚至配置专兼职的心理教师都难以做到。心理老师兼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训练等种种工作,人少任务多就不能充分满足学校心理服务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对从教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既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科专业知识,又要积累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安排一些其他学科或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师来做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这些勉为其难的老师既缺少心理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又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常常导致心理健康活动课效果欠佳和心理辅导没有成效的窘境。

(三)心理辅导存在片面性

有些学校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咨询上,忽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当做患者,不考虑问题的成因、涉及的心理深度和有针对性地改进目标;有的用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量表来测评学生,对一些国外的量表照搬照套,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草率得出存在偏差的结论,导致学生高度紧张,甚至引发害怕心理辅导的焦虑。近年来,许多学校为了评上示范学校,按照评选条件和要求,纷纷配备心理咨询室,然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三个显性问题的对策

根据存在的上述三个显性问题,解决的策略如下: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性

要做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每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的,针对中小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并不需要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教师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精心设计心理辅导方案和心理干预措施,调适学生亚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矫正问题心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心理活动课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和组织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法、问卷法、座谈法等方式,通过与学生、教师及家长的交流和调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觉察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等普遍性的困惑和烦恼,以便教师课前确定教学目标,课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疏通。其次,注重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主持课堂活动,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同伴友爱、群体活力和团队力量,促进形成健康人格,达到心理活动课的作用和目的。再次,课后适当留些思考。心理活动课需要唤起学生更多的感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释放中,促进自身的心情调节和问题解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把课堂里悟出的道理进行正向迁移,处理好当前和其他的生活、学习困惑和问题。同时提倡学生把心理活动课后的所思所感写成心得或日记,适当的时候在小组或班组中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这三个关键点突出了心理活动课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的特点。

(二)增强专职教师培训的科学性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重中之重。从多个方面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对此,可以通过菜单式培训的方式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首先是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中小学心理活动课或心理咨询服务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与高校联合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心理学专家、教授,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育实践结合,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可以同相关部门联合测试,颁发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其次是研讨式培训。通过各类主题、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多角度、多方面的就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有利于学校之间和学科老师之间互相切磋、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再次是以评促教式培训。以公开课、交流课或示范课的形式,让教师们相互学习,课后由专家进行点评,从中交流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第四是专题式培训。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某个方面的专题或问题,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或资深教师对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讲解、指导,并进行互动交流和提高。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心理辅导教师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因个体差异,有的方法有效,有的未必凑效。所以,要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内外和谐,心神专一,化解隔阂,达到与孩子的真正沟通和理解。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或开设心理活动课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势在必行,其专业性不容忽视。

(三)增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

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对来访的师生和家长而言,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他们获取心理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来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以真诚为前提交流、沟通和解困的地方。心理老师与来访者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尝试,最终使来访者自己进行正确选择,从而达到促进来访者获得心理能量和健康发展的目的。

从实际和有效的角度来说,应该发挥好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首先,针对学生的常见心理障碍,为他们解决学校适应不良、轻微神经症、常见的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指导学生找到原因,进行自助,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其次,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对学习困难和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学业不良的类型和学业不良的成因诊断,帮助他们了解各自的学习心理特征,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上进行改变和调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升学业水平;再次,发现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已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及时向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不放弃,不离去,共同寻找突破口,制定心理长期辅导方案;第四,开展对学校校教学教辅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咨询工作,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营造良好氛围;第五,做好家庭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协助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成长与发展所带来的家庭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法、亲子关系的调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等问题。

心理辅导教师任重道远,在工作中既要认真耐心,又要善解人意,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伙伴”,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排除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心理辅导老师是学生的拐杖,心理咨询和训练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和帮助,从心理上增强他们自身的能量,让他们调整和改善认知、情感、人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和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培养积极的人格,开发自身潜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生活和学习更加愉悦,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The Evident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Targeted Strategies

WEI Pan-sh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nagement,Xingyi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篇(3)

关键词:体验就业体验教育成功体验

一、体验的内涵

体验,从字典中解释意思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从解释中可以看得出:首先,体验是要做,要亲身经历,其次要能认识周围的事物,认识事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识别;另一方面:人的头脑对周围客观事物的反映,涉及到情感部分。

体验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哲学方面、心理学方面、美学方面等。在哲学方面,对体验研究比较多的主要是生命哲学部分,威廉・狄尔泰是关键人物,在生命哲学部分对体验做了很详细的定义:如何理解生命,狄尔泰认为“从生命本身去理解生命”,狄尔泰认为体验是与生命范畴相通的,它是构成精神世界的基本细胞。生命的进程是不断延伸的、不断推进的“现在”,但“过去”会作为某种力量仍然对现在发生作用而并不丧失意义,因而具有统一性的生命的意义在“现在”所形成的一个单位,就是最小的单位,狄尔泰称之为“体验”。

在心理学方面,对体验的研究也比较多,体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与人的情感等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既有认知部分也有情感内容的统一体。代表人物马斯洛强调了人的自我实现,在其“高峰体验”中指出这种体验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高峰体验中不仅有认知还包含着情感,是两者的统一。

在美学方面,体验,也就是审美体验,主要是创作者或欣赏者亲自经历一些场景、活动或事件,获得深刻感悟,从而产生灵感,联想和想象主导作用比较多,这种体验既有过程也有结果,在美学中的体验也比较抽象,伴随着对美的一种欣赏。“体验是读者在观赏和享受美时产生的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特殊的内心感受,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部活动,丰富活跃的想象,热烈欢快的情感。”

二、成功体验的概念

成功体验是体验教育中积极的一部分,在体验教育中受教育者参加的学习活动可能会取得成功也可能会失败,成功与失败的感受都会在受教育者的心中留下非常深的印记,成功的体验会更容易使受教育者的信心增强,对活动的兴趣增加,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意见,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尽量让每位受教育者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总的来说,成功体验就是受教育者在学习或完成某项任务时获得的自我满足、信心认定和心情愉悦等感受,是受教育者对自己肯定的关键。

三、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现在高校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由于所接受家庭或学校教育的不同、社会实践的丰富、网络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等有着不同的层次的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从以往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变迁。也由于受到现在网络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变化,有人生目标但不知道如何去追求,有自信心但不知道怎样坚持,有理论知识但又缺乏实践能力,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没有掌握辨认的方法,强调个人能力忽视了团体的力量,有自立自强的意识但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挫折锻炼。所存在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就业上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自信心不足或过于自信

学生步入高校后由于家庭背景、受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一些学生会有地区优越感、环境优越感造成对自身的过于自信,一些学生因为家境贫困、以往受打击较大等因素造成对自己的自信心不足,影响学生的校园生活及就业选择。

2、缺乏团队精神,会以自我为中心

目前高校大学生家庭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在步入高校后过集体生活一些学生会感觉到不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容易缺乏团队精神,认为自己可以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缺少对团队力量的认识和认同。

3、社会责任感不强

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发现,一些学生为了提高自己就业筹码,在就业时提供的相关证明存在虚假嫌疑,面试时对自己能力的吹嘘,影响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的判断,在工作岗位确定时造成工作岗位的不适应,影响有人单位对高校的信任。

四、成功体验对大学生就业中的指导作用

将成功体验教育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可以发挥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学习和积极生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改变和提升,可以激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积极心态,通过教育者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长,成功体验中,教育者针对学生特点设计特定场景,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成功体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新审视自己,提高对自己的认识

大学生对自己自信心表现上存在严重的偏差,在体验教育中,学生通过对活动的参与,提高对自身的认知,成功体验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信,这种自信是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或某项特定项目后的感受,是真实的感受,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对自己潜能的挖掘认识到自己某方面的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从而树立自信心,并不是盲目的自信,同时在活动后通过活动的总结与感悟回顾在活动中总结不足也能使学生看到自己某方面的不足,重新定位自己,从而提高高效完成此项活动的自信和能力。

2、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适应就业市场

现代大学生有着开拓创新的精神,但在多年的教育过程中也受到了习惯思维、定式思维的影响创新思路的拓展。在成功体验活动中,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因为要达到某项活动目标,个人和团队要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找解决的路径,经过多次的活动参与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更有综合性,思维方向更加富有灵活性,从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

3、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做好就业准备

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的虚荣心、承压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缺失,而现在的社会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工作,只有知识也不能充分展现自己能力。在高校,让学生多参与到成功体验中,在活动中充实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充分给予大学生自我锻炼的机会,让大学生看到团队的力量,在成功体验时通过对自己心态的总结和把握,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正确的评估自己,树立大学生健康心态。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0shy03。

注:本文作者贺广琰系中国矿业大学在职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红宇.狄尔泰的体验概念[J].史学理论研究,2001,01.

[2](美)马斯洛.林方,译.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6.

[3]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125.

[4]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05.

[5]马思维.论成功体验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许昌学院学报,2011,(1).

篇(4)

关键词:心理学;优化;学生管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与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忘记,三年前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从容不迫”地亲手残杀了4名朝夕相处了几年的同班同学,而事端的直接起因简单地令人难以置信:仅仅是因一次打牌中同学说他作弊;四年前用浓硫酸泼熊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成都某名牌大学的学生用微波炉烧烤小鹿犬作为因失恋而报复女友的手段等等。每当想起这些发生在校园内、青年学生身上的一件件带有极端、残忍、无知、可恨的事情,心中总会涌起无以名状的隐隐之痛。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学生管理怎么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出现了与教育目标相去甚远、格格不入的行为着实应该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和思索,而不能毫不负责地以一句“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的话而听之任之。这些负面的事情反映出了在高校应该重视和发展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家总督学、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谈到“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心理健康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在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偶然的,偶然中存在着必然。心理学家的解释是,正常个体的一切行为均受到其心理因素的支配和制约。即所谓发乎心而见于行。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同样说明,社会行为是人们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或反应,它同样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人格等因素的制约。

人的成长必然经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基本环节。人的心理发育过程也是在这三个阶段中逐渐完成和完善的。实践证明,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均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及其自身发展。

作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与心理因素直接相关的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阶段,教育者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从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角度正确引导、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应该对在上述方面出现了认识偏差和行为偏差的学生起到修正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做到这一点更困难也更重要。

我们知道,在校大学生已经接近或已成为成人,他们面对着较中小学生所没有的更大的就业和生存压力。失恋、家庭出身背景及经济状况的差异、校园内外暴力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浸和困扰着每一个学生。我们应该承认,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他们自身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头脑聪明、精力旺盛、有的追求高远、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等等,但他们自身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他们几乎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在这个中国发生重大历史变革的社会转型期,他们尽情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实惠和置身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之中。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中的溺爱、放纵等,使他们中有很多人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思考和处理问题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和极端性、简单性,缺乏容忍、理解和合作,心理上也比较封闭。他们大多数没有经历人生的重大挫折和磨难,从心理健康、健全以及心理成熟方面来说,他们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有的学生陷入到计算机网络中不能自拔,不愿意参与到集体中去,因而与人交往和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趋于消退;有的学生缺乏诚信观念,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差等等。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认识和处理,必然会使心理扭曲,出现认识偏差,而极易导致出现极端行为。

笔者在做2005级高职班学生辅导员期间,班中有一个男生因看见另外一个男生与其前女友交往而发生口角。我得到这个消息后,及时地与这个学生在男女生交往问题上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事隔多日后,这个学生主动找到我,说:“要不是那天老师找我谈了话,我敢肯定,那天上午我会控制不住自己而杀了那个男生,那天,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我听后更是心有余悸:做学生的心理工作仅靠及时也是很可怕的,而应必须提前去做。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能够作到优化学生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一)高校应有意识的尽快培养造就一批懂心理学、善于研究学生心理行为发展规律的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为开展心理学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建立多层次、有深度和广度、切合实际的心理咨询,特别是近几年新成立的高职院校,由于生源来源广而复杂,更应注意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疏导,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预防。

(三)从马加爵的悲剧中可以看出,出身贫寒的他在和家庭条件优裕的学生相比之中,心里埋下了深深的自卑。如果在他本人无力解除这个阴影的情况之下,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提早的或及时的帮他一把,事情或许不至于那么的不可挽回。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中由于心理自卑、爱慕虚荣等原因而出现问题的不在少数。

(四)高度重视学生自身及家庭之间的差异程度。如果差异程度较大,就应提前介入心理调查和心理疏导。通过笔者的了解总结发现,自身基本条件(如相貌、家庭背景、学习因素等)优越的学生可能会骄娇逼人,但那些自身基本条件差一些的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更多。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并引起重视的一个突出问题。

(五)在高校内开设具有权威性的、含有最新研究成果的心理课程,以此为鉴,使每个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和控制、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

(六)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笔者认为,心理档案建立的越早越好,越细越好。譬如是否可以尝试着自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建立?这是需同仁们共同探讨的有益课题。如果可以的话,即可通过研究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为优化学生管理提供可以操作的具体依据。如通过真实记录学生生活、学习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剖析其基本心理活动轨路,为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确定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从对刘海洋的经历来看,他自小父母离异,遭受了更多的社会歧视,对社会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才逐渐积累成这样一系列在他看来“非常自然”的荒唐之举。

(七)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同志说过“我们的宣传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只有思想工作做通了,同时辅以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如上海高校尝试的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发挥特长的“多证制”等,学生的行为才会实现转化,才会更加积极、健康向上。

篇(5)

关键词:课堂 激励 措施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既要体现社会的需要,又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需要。换言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制约教育的两大基本因素。自从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率先提出课堂教学以来,组班教学就成为一种最常见和最主要的教学结构形式。即使在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也同样如此。

既然组班学习的形式仍然为今天的教学所采用,对于主导课堂的任课教师来说,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任课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与纽带,而且更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引导它向正确的方向变化和发展的把握者和构造者。对授课教师的这一定位,内在地规定了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运用一切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机制。掌握和运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激励功能,是教师授课中不能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想就此谈四点粗浅的见识。

一、任课教师的情感激励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反映形式是由内心的体验或感受,具有强烈的感彩。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激励功能,其首要难点在于任课教师本身是个具有复杂情感的自然人。如何保持积极的情绪情感、控制消极情绪情感,求得正常平衡的心态对待工作,是发挥任课教师情感激励效应的首要条件。

任课教师的情感激励效应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语言的情感激励效应主要是指任课教师在学生面前对事物所作的叙说和分析,或跟学生谈话和解答学生疑问时,使自己的语言赋予浓厚的感彩,令学生感到亲近和热情,从而使他真切地体会到任课教师的关怀和爱护。实践证明,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有时可以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其终身受益。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同样,如果任课教师语言生硬粗鲁,或者对学生的要求若无其事,漠然处置,就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不良的情绪反映,最终导致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反感,甚至厌感,致使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学生身上更加敏感,且有更为深切久远的效应。

非语言的情感激励效应是指任课教师通过神态、仪表、情绪、动作、手势等方面的感染力,从而产生一种激励效果。这里既包括着教师授课的艺术,也包含着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涵养。在我的周围有这样一个事例:我班一名同学时由于种种原因成绩较差,一开学,他就直接跟我说:“老师,我讨厌上物流课。”经过了解,我知道他不喜欢物流的原因是由于他的成绩差,使他对物流丧失了兴趣。

我总结了这些的经验后着重于感情培养,通过谈心、补课、关爱、鼓励,帮助学生找回了自信和自尊。一开始,他上课注意力仍然不集中,一个月后,他在课堂上开始举手发言了,成绩也从原来的不及格上升到中等水平,他的家长也非常高兴。此后,他的学习兴趣越加浓厚,每节课非常认真,坐得端端正正,听得很入神。于是,我有意大加赞赏,让他重新找回自信,效果自然倍加。

可见,如何把握非语言的尺度,是一切成功任课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人的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通常都有其外表的表现形态。正如人们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和学生都能从彼此的窗户中窥视对方的情感。而学生的这一能力比教师更强。“一叶知秋、”“看风使舵”是学生常有的说法。如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议论:“某某教师今天脸色不好……,当心“感染”!离远点。这说明任课教师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又如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违纪现象,如果教师大声的训斥、指责,其效果远不如亲切地投以理解的目光,或者不动声色地在他的身后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膀来得更佳。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上课铃响后,教室里仍然吵吵嚷嚷停不下来,这时,任课教师只要在教室周围轻轻一站,给教室一个环顾的眼神,里面便会鸦雀无声、万事大吉。可见,任课教师的激励功能常常可以在不言之中。学会运用非语言情感激励效应对学生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二、任课教师的启发激励

教育手段有注入式、启发式之分;教学方法有注入式、启发式之别。同样,激励作用也有注入式和启发式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启发式激励就是用启发的方法,激励学生按照教育学所提示的要求去做。但是,启发激励与其它事物一样具有积极启发和消极启发的二重性。经验告诉我们,前者可以启发学生思想进步,学习刻苦,勤俭节约,奋发成才;后者则可以诱发学生不务正业,误入歧途,直至不能自拔。如何避免后一种情况的出现,关键在于解决好启发激励中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学会启发激励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启发激励理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笔者就有这方面的体验。如对正在技能训练的学生进行品行教育的问题,我发现正面的阐述大道理固然必不可少,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果任课教师首先着眼于积极的启发激励,然后又在学生经启发激励似有所悟之后,再进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品行教育,其结果必然更加理想。

二是任课教师自身的启发激励作用。任课教师对学生运用启发式教育时,不可忽视自身的激励作用。任课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启发激励意义。因此,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任课教师就必须率先垂范。如要求学生实验、实训动作规范,自己必须首先按规范演示;要求学生爱岗敬业,教师自身必须做好模范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必须兢兢业业,埋头苦干,钻研教学业务,争做行家里手。师者,为人之师也。为教育学生着想,任课教师实在有加强自身修养与提高的必要,以增强任课教师自身启发激励作用。

三、任课教师的期望激励

所谓任课教师的期望激励,从心理学的观点考察,就是期望理论在教师授课中的应用。一般说来,任课教师的期望激励的基本内涵有:一是任课教师如何运用期望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任课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期望值问题。

期望理论是一种用“外在的目标”去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激励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固定要求决定他的行为与行为方式。因此,任课教师在确定“外在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实际,切合学生的要求。如确定物流技能教学评价的标准,就不能采用国家物流师的标准,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这样必然动摇学生的信心。而学生一旦期望落空,任课教师就失去期望激励作用。理性的做法是参照国家物流师的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望又可及”的标准。

此外,任课教师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力量。任课教师能否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激励力量,首先取决于任课教师自身的效价和期望值的高低。任课教师为学生所信任,并且信任程度越高,那么他的自身效价和期望值也就越高;反之,任课教师不为学生所信任,甚至令学生感到厌烦,其效价和期望值就低,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纵有最良好的愿望也是难以做好教学工作。

任课教师大公无私,严于律己,说话算数,取信于学生,对提高自身效价和期望值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是非分明,奖罚得当,一经作出承诺,一定要设法兑现。并且在说错话时,一定要勇于承担,敢于当众承认错误。事实证明,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任课教师,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增强学生对他的信任,其效价和期望值绝不会因此而降低。

四、任课教师的公平激励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这一理论告诉人们,追求公平是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教学工作中如果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待人处事公平,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努力学习;反之就会满腹怨气,影响学习情绪。鉴于公平理论实际只是一种侧重于“结果分配”的理论,任课教师应特别注意在总结评比中应用公平理论。因为总结评比的目的是总结成绩,找出不足,表彰先进,调动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更大的进步而努力

同时,任课教师的公平激励还应体现在奖罚中。奖与罚都是强化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任课教师在使用奖罚手段时一定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有这样一个事例,某班级班长与任课教师时有矛盾,工作配合不好,学生议论纷纷。到期末考试时时,同学们满以为班长期末成绩不会很高,可是期末成绩公布后,班长仍赫然排在第一名。因为任课教师知道,他与班长的矛盾其责任主要在他,而且都是为了工作而产生的误会。正是由于这位任课教师严于律已,坚持公道,公平处事,评比效果很好。当然,对极个别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甚至校规的学生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也是必要的。但处罚的目的仍在教育。因此,严中有情当是实施公平激励的应有之义。因为只有这样,那怕是受到处罚的学生也能深切地体会到任课教师的一番良苦用心。

综上所述,任课教师的激励功能应当并且能够为有声有色地开展教师授课提供宽广的弛骋空间。但“教无定法”,在具体工作中,任课教师应根据教育实践,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灵活变换其教育方法。唯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激励机制的激励功能,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润玲:现代管理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6 年2 月.

[2]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4 月.

[3] 刘继刚:激励理论在实施高校学生培养工作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 年3 月.

[4] 王润玲:现代管理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6 年2 月.

[5] 王润玲:现代管理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6 年2 月.

[6] 成建平:韩萍芳,运用激励理论完善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J],江苏高教,2006 年2 月

篇(6)

[关键词] 音乐师范生 内在要求 素质 自我教育

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发展音乐教育事业的需要,时代呼唤高素质音乐教师的涌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发展,要求音乐师范生素质优良、专业过硬、技能完善、全面发展。为能更好地承担这份教育使命,作为音乐师范生的一分子,从迈进高校的那天起我就在思考如何加强专业文化课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所谓素质,是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并发展起来的生活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总和。而音乐师范生的素质,是我们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音乐技能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之和。正确认识时展的要求,适应未来工作挑战的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该在以下方面积极努力。

一、自觉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要表现音乐魅力,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我们今天的音乐师范生就是明天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将承担着传播“音乐美”的重任,时代要求我们不但要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积淀,将来走进课堂时,不仅能上好专业课,而且能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更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关怀,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但由于前期高考指挥捧的作用(文化课成绩要求合格)和后期高校专业课学习任务相对繁重等因素的影响,客观上我们音乐师范生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音乐专业课的学习上面,致使我们大部分同学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薄弱;另外,进入高校后由于我们少部分同学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文化基础课学习呈现出一种不重视和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也导致了我们文化素质水平止步不前。低文化素养前提下延伸出来的低认知水平和低感悟能力,将严重制约着我们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因此,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应该成为我们音乐师范生的第一内在要求。

人文素质培养是相对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一种人文科学自我教育和教育的活动。在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过程中,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我们的个人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从而为我们“建立一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亮点”。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如果我们只有单一的音乐专长,文化知识贫乏、文化涵养低劣,将无法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人文科学的基础性、稳定性和非功利性的性质可以起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师范生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一要合理制定自己的人文学科阅读计划,不断扩大阅读的面与量。我们要通过大量阅读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尤其是中外历史名著,从中吸取文化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由于时间因素的限制影响,这里的阅读只强调要有一定的量与面,边阅读边思考即可,不需要深入的研究。二要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自觉关注并接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音乐艺术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结晶,其本身就是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的教材。如声乐学习中优秀的民歌、艺术歌曲等隐含着许多动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音乐欣赏中所呈现出的精妙绝伦的人类灵魂的声音,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所负载的人类文明成果充分彰显了鲜明的人文性,我们要自觉地加以挖掘和体验,从中去发现和感悟音乐的美,在音乐专业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人文内涵。

二、自觉加强音乐认知的培养,努力夯实自身的专业学科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素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和气质。艺术素质的提高对我们音乐师范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其前提是我们要加强对音乐认知的培养。音乐是一种时空艺术,需要我们通过听觉去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而我们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有音乐本身结构方面的,如音高、音色、强弱、节奏、节拍等;有音乐表演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如欢快、悲哀、抒情、激越等;也有音乐创作风格方面的,如古典、浪漫、现代等,对这些感知方面的培养是我们学习音乐的基础。我们体会到培养音乐的感知能力首先要从聆听开始,要了解乐曲的旋律、体验乐曲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本质。这里要求我们不断培养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多角度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加深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应该清醒认识的是:作为音乐师范生,我们绝大多数同学将来面临的职业是音乐艺术教育。那么,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就不能只停留在感知阶段,而要从感受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从深层次去分析音乐作品,注重加强自己感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声乐学习中的和声、织体,以及到每一首具体的音乐歌曲,要求我们不仅要能听出什么是优美的声音,而且要知道这种优美的声音是怎样得来的,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才能获得优美声音歌唱的技能。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增强自己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抓住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机会去模仿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通过自身对具体作品的直接体验来反复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使我们对音乐的认识达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三、自觉参加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演技能

音乐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创作、表演和欣赏等实践环节中,音乐表演是综合性最强的实践环节,通过学习音乐表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为将来走进课堂走上讲台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相比于其它的表演艺术,音乐的表演对表演者的技术性要求更高。如何提高我们音乐师范生的表演素质,我们认为:一是要坚持长期的基本功的训练。在音乐表演各个专业领域中都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训练方法,我们应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训练。如学声乐的要进行发声方法和气息控制的训练,掌握吐字行腔的基本技能;学钢琴的要进行触键运指、手背重量和踏板技巧运用的训练;学弦乐的要进行按指与揉指、换把与弓法变换等方法的训练,等等。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有目的地将所获得的技巧与技能运用到音乐作品的表现中去加以训练,最终达到音乐的表演技巧与深刻的艺术表现实现完美的结合。二是要加强心理活动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要使自己的表演感动听众,能表现出音乐作品中深刻的情感内涵,表演者除了要通过冷静理智的安排与设计来实施表演活动外,还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才能使自己的表演达到声情并茂和动人心弦。要做到这点,必须加强自己心理活动的训练。心理活动中的认知方面主要是指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它包括人的认知与记忆、判断与推理等要素。人的这些能力对音乐表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音乐记忆力的培养,音乐的记忆力是音乐表演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音乐表演者必须把自己要演奏或演唱的作品牢牢地掌握在记忆中并上升为内心的感受,才可能进行全神贯注的表演和再创作;再比如坚定意志力的锻炼,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培养,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刻苦练习来克服临场紧张的心理状态。三是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表演阅历。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音乐师范生在校期间提高自身表演素质的很好舞台,我们要积极争取每一次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不断磨练和完善自己的音乐表演风格与形象。

四、自觉参加学术研究活动,努力培养音乐艺术的创新素质

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为提高教学水平,必须提高教学效益,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必须发展教学思维,形成个人教育模式,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适应课程

在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应主要注重实际操作,而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性东西有些比较抽象,不但应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进行实践。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以适应该课程的特点,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许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同学们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利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软件,它们通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这种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溶为一体的最佳教学手段,能充分协调的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一种方法。中国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同志曾经讲述过学习计算机的问题他说:“计算机对于绝大部分人重在使用,对于它的软硬件理论部分,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计算机教学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更新的快,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这既符合该学科的特点,又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从而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计算机教学应以实训为主。并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把传统的教师角色知识的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变成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向导或顾问。

二)教学方法采取相互学习、启发式教学

计算机操作学生学习特别快,也很容易接受,即使一些知识点尽管老师没有介绍,通过学生自己实训摸索也能很好的掌握操作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如:windwos画图工具中画笔,首先简单介绍绘图工具中一些常用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创意画,可围绕老师提出的主题,也可以自由发挥,要求充分利用绘图工具。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使用绘图工具的目的。

还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相互鉴别,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授课中还可以设计一些不同的授课方法。如上例,当学生学会了绘画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后,提出绘图中如何绘出某以图形?提示利用windows文件操作的技巧,请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发现操作方法。利用激将法,让学生当小老师,让最先绘出的同学操作给大家听,给同学们很大的刺激,他们马上钻研、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当然教学效果就很明显了。计算机教学组织是非常重要的,要面对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气氛,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总之。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这样教学效果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知识迁移,激发兴趣

传统教学采取常规教学,即先讲理论,在实训,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室里讲的知识,到了实训室,学生差不多都忘了,计算机的理论非常抽象,很多知识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是非常抽象的,在授课中,即使讲解生动,学生也可能没有听懂,有的即使听懂了,也因为没有及时巩固上机实践,一段时间后也就陌生了。如键盘的使用,在第一课时在教室先将键盘的分区、特殊键的功能等,详细讲解,并带上键盘实物图,告知每个键的位置及其功能,第二课时同学们上机实践,到了机房,第一课时讲的内容,还得重复一遍,学生才能慢慢的进入状态。经过调查,有同学开玩笑说:“老师,你早点把我们领进机房,每讲一个键,就让我们操作一下就记住了”。虽然是一个玩笑但是说明教学要有创意,尤其是新的课程,传统的常规教学不在适应本课程的特点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感性认识远比理性认识接受来的更快一些。同样是讲述键盘,现在只需要一个课时,同学们就能基本掌握使用方法,每介绍一个键,大家立即动手,立竿见影。这种教学方法不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计算机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的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计算机软硬件形势的发展,教学方法上要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是否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为准绳。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才能使教学达到最高的实施效果。

二、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上习惯于采取单一的教学思维方式,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辩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活动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作用。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的发展。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现把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归纳出一下几点。

一)被动接受式

该模式是一些理论学科一般采用的方法,但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科,要注意使用地方。该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是:激发学习兴趣—复习旧课—讲授新课—总结实训—反思评价。

1、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经验的概括,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有以下四种主要途径:

* 阐明学习的内容对于以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意义;

* 说明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 设置知识悬念,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欲望;

* 利用周围生活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即可活跃教学气氛,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旧课

通过有机的重复逐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根据教学需要,既可以复习前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讲授新课

教师将一门学科系统地按课时进行单元分配,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加工,通过讲授,引导学生了解学科新知识的基本结构体系,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总结及实训

对所讲授知识进行简短总结,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思考、练习或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消化,以达到巩固和运用的目的。让学生回顾本次授课的主要内容,查看自己的掌握情况,让学生的思路清晰,了解自己的不足。

5、反思评价

通过反思,弥补授课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可以大幅度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学生作业、测试或组织学生进行自检、互检等方法来印证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二)示范模仿操作式

一般使用于班级人数多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采用该方法最有效。示范—模仿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模式之一,多用于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因为许多行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单一动作有机组合而成的,而口耳相授、形体相传是人们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最经济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们的行为结果立即得到反馈,使正确的动作不断得到强化,错误的动作不断得到纠正,短时间内便可以大大提高行为质量。

三)引导启迪式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创设教学条件、环境的基础上,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其次设置假设,教师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方法不断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引导他们将已有的各种片断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从中发现必然联系,逐步形成比较正确的概念。再次进行验证,用其他类似的事例来对照检验已获得的概念的正误及其正误的程度,靠进一步的定性分析使自己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最后总结提高,引导学生对认识的性质及其发展的过程作出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求得在后来的认识和发展中有进一步的借鉴意义。该教学模式实用于计算机内比较枯燥的课程如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课程。

四)情境教学式

情境教学式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首先设置情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或场景表演等手段构成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融入情境,求得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效统一。其次参与各类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和实践操作等活动,使他们在特定的气氛中,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设情境的活动之中。最后进行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与总结,使学生实现科学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内化。该教学模式实用于艺术性的课程,利用情景的设置,让学生融入情景中进行发挥,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总结:

计算机是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的标志,是信息时代的标志。时刻更新发展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的通行证,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授课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相结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症下药。才能使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守群 李彦军    多元化教学模式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年01月

[2] 刘明    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模式创新与规范化管理及规章制度实务全书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7

[3] 郭涛    最新国外基础教育先进理念与教学模式方法通览  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