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2 22:50: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测员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跟班;理论学习;手工编报;编报规则
地面气象观测作为各个地面气象台站的基础性业务,是气象工作的基础。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1],观测员的业务素质至关重要,而观测员的更新换代和调动频繁是影响业务质量不容忽视的环节。那么,新观测员究竟应该怎样尽快成为业务能手,使整支观测队伍顺利传承,为气象科学研究留下宝贵的原始资料,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时更相信同行们一定有自己的经验与思索,故在此抛砖引玉,向大家学习。
一、跟班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性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意味着将长期与气象数据打交道。因此,新观测员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充分意识到这项工作赋予观测员的社会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从而在工作态度及工作责任心上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和要求。初初跟班,有的新观测员可能会暗感工作流程[2]简易枯燥而在思想上重视不够。每日观测的气象要素看似乏味简单,其实它们之间各有联系,共同表征着大气状况。正由于各个气象要素之间相互关联,而新观测员却未能很快掌握个中奥秘,在独立当班后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从而影响测报质量和个人业绩考核。
二、跟班与学习双管齐下 牢固掌握观测技能
各台站为顺利传递观测接力棒,一般都会指定技术过硬、认真负责的老观测员以老带新。由于新观测员专业出身不尽相同,老同志在带班时会因人而异确定跟班期限。不管专业背景如何,作为新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带班员的值班日程表准时跟班,在观测发报的各时次认真听、看、想。而在各发报时次间隔三或六小时的时间里,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规范规定,经常注意云和天气现象的演变过程[3],另一方面要抓紧阅读《地面气象电报》[4]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如何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跟班实际有效结合,尽早掌握观测技能呢?笔者总结如下:
1.从训练手工编报入手,夯实发报基本功
清晰了解所处台站的观测时次和报类报文(一般站与基本站不同),明确工作任务。以各时次报文为起点,首先阅读《地面气象电报》,详细了解各组报文的涵义及编报规则,遇到不理解的及时查阅《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并请教老观测员。在反复详读电码本,充分理解各组报文后,暂时不用电脑发报软件,而是先用过去气簿-1的观测资料尝试进行手工编报。从干湿球读数查算[5]e、u、Td开始,直至编完一个时次的报文,然后将手编报文与之前正确发送的报文进行对比,最后找出错漏之处并寻求帮助和解答(手工查算的数据与电脑自动生成的有允许的误差幅度)。在跟班和看书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攻克各个难点。其中天气(加密)报第7wwW1W2和8NhCLCMCH组难度较大,刚开始手工编报时出错最多的也是这几组。新观测员要想尽快娴熟地掌握编报技能,笔者总经的最佳方法就是不依赖于电脑发报软件,独立锻炼手工编报。这样做乍看起来速度慢得多,但是只要坚持反复钻研,严把“细”字关[6],一旦各组报文烂熟于心,编报速度及准确率都会逐步攀升,最终达到机器出故障时也能准确及时地进行手工发报。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算是基本胜任观测工作。
2.善于向他人学习和自学,养成勤奋严谨的工作习惯
勤于思考,不耻下问是每个学徒的必经阶段,新观测员也不例外。不管跟班时如何安排,对新观测员而言,所有老观测员都是师傅。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随时虚心请教,对观测中出现争议的情况要养成勤翻规范的习惯,将寻找理论依据与台站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云、能、天观测水平[7]。日常观测中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素质[8]。随着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慢慢适应,新观测员会由盲目跟记、全盘接收过渡到略有主张。当日常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除了要向上级部门、邻近台站请教学习,与全体同事协商解决外,还可利用网络发达的学习工具搜索相关信息,掌握与工作相关的实用知识。
三、结束语
新观测员持证当班后,由于实际工作经验匮乏,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每次失误后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学会给自己减压[15]。但是,刚刚当班出现错情不宜用来衡量一名观测员认真与否。而当新观测员顺利过渡为老观测员,工作比较娴熟后,能否继续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才显得更加重要。正如前面所说,地面气象观测是国家赋予每位观测员的神圣职责,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思想上对气象事业这个名词就要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严肃的技术工作,台站每日、每旬、每月、每年的气象要素及相关数据需要全体观测员认真对待、谨慎处理。因为它关系着整个气象行业的技术发展、国家的科学研究以及上层决策服务,意义勿庸置疑。既然是一份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那么新观测员就不仅要尽快掌握日常观测技能,而且要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努力钻研,不断总结创新,全面拓宽技术实力,为气象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刘小容,刘锡浪.如何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J].广东气象,2008,06:65-66.
你们好! 我是品质部计量中心精测计量员——xxx.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到工厂已半年时间,20xx年即将过去,过去的一年里,在公司领导正确方针的指引下,认真学习、不断进取,思想业务技能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政治思想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待各种工作任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勤恳工作,任劳任怨。这期间,从陌生到熟悉,这与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借此机会向各位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
在计量中心各位同事和相关协作部门同事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精测室计量工作全面发展, 我个人也顺利完成了本职工作任务。现将2009年工作总结如下:
1.坚决服从上级领导的工作安排。
2.在新产品不断试验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更新测量技术和理念,在保证原有检测项目的基础上开拓了很多新的辅助检测项目,为新产品的研发与试验生产提供准确数据。
3.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公司的所有规章制度,按照质量体系的规定,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优质的服务质量做好计量检测相关工作。
4.锐意开拓,不断进取,掌握新的检测技术,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5.合理安排时间,利用科学、合理、专业的测量方法和正规的操作程序对产品的日常检测、cpk、全尺寸、新产品试验等 做相关计量检测。
6.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和各位同事一起共同把精测室计量工作做好。并做好精测各种测量仪器的日常保养与维护工作。
回顾一年来的辛勤工作,我在精测计量检测领域内仍感不足,仍需不断学习。
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以品质取胜的时代,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是我们每一位员工的责任,要让品质成为每位员工心中重中之重。我们有好的技术,好的服务,更要有过硬的品质才能在客户心中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品质是企业的命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企业人品格、精神和智慧的体现。品质,就应该如同长城一样,历经千百年风雨和战火的洗礼、考验,至今仍旧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自豪!
品质对公司的利益与成长、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至关重要的关系。精测计量检验工序是针对品质而产生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可想而知。20xx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到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新的起跑线上,将加倍的努力。作为精测计量检测员,如何在新的一年让品质更上一层楼,我将继续发扬以往优良的工作作风,总结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对于精测检验工作的过程,必须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做到过程用心,精度放心。而具备主人翁精神,才能做到积极主动,敢做改善的领头羊,敢于面对和承担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为实现品质零缺陷的目标真正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深入学习高新计量检测知识,牢固树立明确品质观念。掌握品质高新计量检测知识是做好精测检验工作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以及明确的品质观念做引导,才能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计量精测员。
三、只为成功进取,不为失败辩护。因为知识、经验的不足,工作中难免会有犯错之时。面对失败,我们不应逃避和放弃,而是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总结,为成功不断进取。
新年将至,在此 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祝公司辉煌腾达,蒸蒸日上!
2013年即将过去,在这紧张忙碌的一年中,兰花永胜煤业地测科紧紧围绕公司和矿各项奋斗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地测工作,经过全科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保证了地测工作全年安全无事故,有效地服务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同时在质量标准化建设、制度建设、现场服务、技术管理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地测科认真总结一年中的工作经验,了解工作进度,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计划2014年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将地测科2013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制度规范科室管理
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把个人工作能力、工作质量、工作职责、工作数量和劳动纪律五个方面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尽可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人管。保证地测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完善地测工作管理办法,高标准、严要求,稳步推动地测工作的顺利发展,使地测质量标准化按标准运行。
二、牢固树立地测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
地测工作重点在现场,关键在质量。本着这一原则,地测科一直保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地测工作,每一项工作都严格按照《规程》规定的要求进行,将地测工作质量标准化贯穿于整个地测工作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
三、对照部门职责积极做好本部门的工作
地测科作为矿井生产的重要技术部门,主要负责矿山测量、地质、矿井储量管理以及矿井防治水等工作。其中,矿井测量和防治水作为涉及矿井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则是本年度的工作重点。
1、技术制度图纸完善方面
由于我矿属基建矿井,各种基础资料不全,因此在本年度对各种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归档。其中新建防治水岗位责任制、防治水管理制度;补充矿井防治水15种基础台账及矿井各种测量成果台账;修改矿井充水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等各种图纸。及时填绘采掘工程平面图、矿井充水性图、井上下对照图等各种生产用图,
2、主要对以下巷道进行标定测量工作:
(1)对主井运输大巷、主水平一采区回风巷、水仓、煤仓上口通风绕道、煤仓、胶带斜巷开口、中腰线进行测量标定。
(2)对副井井底车场、轨道暗斜巷下部车场、轨道暗斜巷、轨道暗斜巷上部车场、辅助水平一采区轨道巷开口、中腰线进行测量标定。
(3)对主水平二采区回风巷中腰线的测量标定。
(4)对工业广场各种建筑物的标定。
3、本年度2次巷道贯通均达到测量规程要求
(1)运输大巷和轨道大巷贯通
(2)煤仓和运输大巷贯通
4、防治水内业资料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
为做好2013年的防治水工作,我们在年初制定了《2013年度矿井防治水工作计划》,对年度防治水工作进行了初步安排,并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相关要求,逐步修改完善了矿井防治水的各项制度、台账、图纸等基础资料;同时,加强井下防治水工作,定期观测井下涌水变化情况,不断分析总结、积累经验,做好水情水害预测预报工作;每月对矿井进行防治水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下发防治水隐患排查治理通知单,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落实。并成立了由矿总工程领导的专职防治水工作管理队伍。
5、井下探放水
(1)逐步完善了探放水资料并整理归档,并成立了专职探水队伍。
(2)各工作面准备探放水时,地测技术员给定钻探位置、方位、倾角等参数,探水队实行探水工作,钻探结束后,地测科分析成果钻探,并对探放水资料进行整理。根据现场钻探原始记录情况,及时汇报领导签字后下达允许掘进通知单,并安排技术员现场悬挂探放水记录牌版,指导“探水—掘进—探水循环作业”。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矿井防治水基础资料已基本完善,符合矿井安全基础管理相关要求,井下防治水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经验,为今后继续开展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井下缺少物探及水质化验设备。
2、地测队伍比较年轻,需要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3、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更加准确、详细的指导矿井生产;加强地测防治水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落实,真正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4、完善健全的地测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使各项地测工作有制度保障,更好开展工作。
5、作为地测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应严格遵循地测工作的基本原则。依照《煤矿安全规程》,《防治水规定》以精湛的技术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好地测工作。
2014年工作计划
地测科2014年重点工作计划如下:
1、认真做好矿山测量工作,保证巷道中腰线按照设计施工,确保巷道贯通。
2、及时进行剖面和导线测量,对测量数据及时内业处理。
3、地测队伍比较年轻,需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4、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更加准确、详细的指导矿井
生产;加强地测防治水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落实,真正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5、建立井下、地面水文监测系统,做好矿井防治水基础工作。
7、建立健全地测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使各项地测工作有制度
保障,更好开展工作。
8、对质量标准化建设要求更加严格。
【关键词】自动站 资料 报表 经验
一、预审前的准备
台站参数的设置是测报软件中最重要的设置之一,台站参数的设置直接关系和影响到月资料各项内容的改变,所以在预审报表资料前应对台站参数进行一次全面的校对,检查是否与本站参数相符,以保证资料结果与本站内容相一致。
2.检查本站的审核规则库
计算机审核报表的依据是地面审核规则库,建立及运用好台站的审核规则库,对报表的审核至关重要,规则库中各气象要素的取值范围应采用本站各要素历年出现的上、下限左右的值,如果范围设置过宽,将会漏掉部分疑误信息,如果范围设置过窄,滤下过多疑误信息,对审核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审核库的建立质量直接关系到机审工作质量,建立得适当与否对报表的审核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3.资料预审
3.1原始记录检查:
目前所建的自动站还有部分要素是通过人工观测得到的,所采集的人工数据要人工录入,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自动站报表,所以预审报表时首先要对人工观测项目的记录预审,校对人工观测数据时要特别注意云、能、天之间的相互配合及转记,当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是否有视程障碍现象,有降水现象时,是否与云的记录相配合,特别注意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视程障碍现象是否记录了最小能见度,天气现象记录的前后顺序,夜间、白天天气现象的转记,这在机审中是无法判别的,这就需要通过人工去检查分析,判别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自动站正点数据和极值的检查,有分钟数据的要素通过分钟数据即可发现野值。双轨运行期间还可配合人工观测及自记记录做出判断并处理
二、人工观测资料的预审
1.A文件的审核
A文件人工观测部分由B 文件转换而成。即在每日的定时观测中手工录入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蒸发、定时降水、雪深和电线结冰等,日照在逐日地面数据维护中手工录入。所以气薄-1是最原始的观测资料,因此对气薄-1校对和审查是一个重要环节。凡需日统计、日平均的项目需逐日计算,检查是否有漏计算,漏填写,需要四舍五入的是否舍或入了。在预审过程中发现有很多观测员风的日平均值需取小数的,往往气薄-1上记录的是整数,这违反了《地面气象发观测规范》(2003版)的规定,预审时必须更正。
2.B文件的检查。
B文件中人工数据输入是否正确、完整。认真检查人工记录每天的云、能、天、定时降水、日照、蒸发、雪深等,做到无缺、漏、错误现象。自动站数据完整。
3.上、下跨降水量及日期是否正确输入。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开始日期及降水量测报软件会自动生成,但有时生成时容易出错,需要校对更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开始日期及降水量仅在月末最后一日可以输入,其它时期无法输入,所以更正输入时要注意将时间调整到该月末最后一天。下月1日20~8时的降水量软件无法自动形成,在制作报表时容易漏输,所以在报表预审时需要特别注意,下月1日20~8时的降水量也仅在月末最后一日输入。
4.不正常记录的处理
当自动站资料出现缺测、出现降水野值或因传感器故障、标校等出现资料不正常时,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补测、缺测、内插等人工干预处理,以尽量保持资料序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自动站极值缺测的处理方法:自动站记录部分缺测时,则从实有的自动观测记录和人工补测的定时观测记录中挑取日极值,自动站观测记录全天缺测时,则从人工补测的定时观测记录中挑取日极值。当自动站数据出现缺测问题后,应首先从RTD文件中挽救,再查看Z文件、J文件,以确定是否真的缺测,然后再按照上述方法和顺序去进行弥补处理。
5.降水滞后问题的处理
因雨量计在使用过程中的滞后性原因,在降水停止后2 h内仍会显示出降水量,这时应将此降水量加入降水期间末小时栏内,以保证降水量观测的真实性,此时须在B文件 、A文件中加以修改。J文件滞后2h降水也需要加到降水期间末小时,保证A文件和J文件降水一致。
6.资料对比
气象要素与要素之间相关性是很紧密的,疑误资料的正确与否可通过自身要素的变化规律来分析判断,也可通过与其有相关性的要素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有人工观测资料或者自记仪器的要素,可通过与上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三、形成A 、J文件进行月报表审核上传
形成A文件和J文件,对A文件进行台站级维护。录入封面封底附加信息,摘入备注内容,录入天气气候概况和纪要内容,存盘。格检审核A、J文件,对记录进行相关审核,分析找出各类矛盾或不合理、不正常的记录,并通过界面清晰显示出月资料中错误或疑误信息以及相对应的要素、疑误数据、日期和时间等, 预审员应根据疑误信息并结合相应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正确判断。
月报表打印。逐页检查报表打印本与气簿―1、日照纸,逐项校对人工观测记录的正确性。检查封面封底内容的正确性,备注事项是否完整、正确。检查A文件首行参数。上传A、J、Z和预审单等文件。
四、结束
要做好自动站月资料的预审工作,提高资料的准确性,要坚持人工预审和机器预审相结合,重点检查自动站软件无法审核或者非定时量化和相关性较差的要素以及在制作报表时容易遗漏的内容等。同时预审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做好预审工作的总结、记录和分析工作,不断积累预审经验,把好质量关,力求记录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李黄.自动气象站实用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关键词:基坑基坑监测施工安全
1 基坑施工安全监测
1.1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
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
1、了解建设方和相关单位的具体要求;
2、收集和熟悉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地下工程和基坑工程的设计资料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等;
3、按监测需要收集基坑周边环境各监测对象的原始资料和使用现状等资料,必要时应采取拍照、录像等方法保存有关资料;
4、通过现场踏勘,复核相关资料和现场状况的关系,确定拟监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法;
5、了解相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情况。
1.2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方案编制
在现场踏勘以及资料收集工作完成后,根据岩土设计提出的监测要求结合现场情况制定监测方案,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工程概况;
2、 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
3、监测的目的和依据;
4 、监测内容及项目;
5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6、 监测的方法及精度;
7 、监测期和监测频率;
8、 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9、 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10、 监测人员的配备;
11、 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12、 作业安全及其它管理制度及措施。
1.3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方案的实施
一旦方案经签字认可后,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监测方案实施。当基坑工程设计或施工有重大变更时,监测单位应与委托方以及有关单位研究并及时调整监测方案。
监测单位应及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和评价及时向建设方及相关单位进行信息反馈,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时,必须立即通报建设方及相关单位。
基坑工程整个施工期内,应经常进行现场巡视检查,巡视检查的内容应包括各项:
1、支护结构
⑴支护结构的成型质量;
⑵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出现;
⑶支撑、立柱有无明显弯曲变形;
⑷止水结构有无开裂、渗漏现象;
⑸基坑支护外地面有无裂缝、沉陷和滑坡等现象;
⑹基坑有无涌土、流砂及管涌等现象。
2、施工工况
⑴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是否与地质勘察报告一致;
⑵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以及支撑或锚杆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
⑶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
⑷基坑周边是否有超载现象。
3、周边环境
⑴周边道路(地面)是否有裂缝、沉陷;
⑵周边建筑物是否有新增加的裂缝;
⑶周边管线有无破损、渗漏等情况;
⑷临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
4、监测设施
⑴基准点、监测点的保存状况;
⑵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⑶有无影响监测工作的障碍物。
1.4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总结分析报告
当基坑工程施工完毕,监测工作也相应的结束,监测结束后,监测单位应提交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总结分析报告给委托单位。总结报告一是要提供完整的监测资料;二是要总结工程的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基坑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参考和依据。
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总结分析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2、点位布设、验收记录;
3、分期监测报告;
4、监测竣工总结报告。
2 基坑施工安全监测的质量控制
2.1基坑变形监测点(监测元件)的设置、埋设与安装符合规范要求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反应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应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距离不宜大于20米,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
2、围护墙或土体深层的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离宜为20米~50米,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1个。
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当测斜管埋设在围护墙体内时,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深度;当测斜管埋设在围护外侧土体时,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大于围护墙的深度。以测斜管底为固定起算点时,管底应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
3、支撑内力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每层支撑内力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根据选择的测试仪器的特点,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两支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位置;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部位。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的测试要求。
4、基坑外水位监测孔应布置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米。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米处。水位观测管管底的深度应埋置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米。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水含水层中。设置有回灌井的,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5、基坑周边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测范围。周边道路每隔20米左右布设一个沉降观测点。周边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5~20米初或每隔2~3根柱基上布设一个监测点,且每侧不少于3个监测点。不同地基、基础分界处两侧或不同结构分界处两侧应布设监测点。变形缝、沉降缝或严重开裂处两侧和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两侧应布设监测点。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应布设监测点,切不应少于4个点。
2.2基坑基准监测点的设置、埋设与安装符合规范要求
基坑监测的基准监测点,每个工程不应少于3个,且基准监测点要保证稳定、可靠和通视,便于联测和引测。基准监测点应在基坑工程施工前埋设,测量前应有一定的稳定期。基准监测点应有明显的标志,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利于保护。
2.3监测仪器质量和有效期符合规范要求
监测仪器、设备和元件应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准记录或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
2.4监测方法及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类别、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当地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于实行,并应考虑到监测仪器和设备的精度是否能满足已确定的监测方法的要求。
当确定监测方法及仪器和设备的精度后,对于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
2、使用同一观测仪器和设备;
3、固定观测人员;
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5基坑工程监测的警戒值
在工程监测中,每一项测试项目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客观环境和设计计算书,确定相应的警戒值,以判断位移和受力状况是否会超过容许的范围,判断工程施工是否可靠,是否需要调整施工工序或优化设计方案。实际监测中常用警戒值:
监测值达或超过到下列数据时,提出书面报警,以备有关方面采取工程措施时参考。
1、支护结构坡顶的水平位移速率: 3mm/d;
2、支护结构的位移总量:30mm;
3、建筑物和管线的沉降速率:1.5 mm/d;
4、建筑物和管线的沉降总量:15mm;
5、房屋差异沉降:1/1000。
2.6监测工作的安全管理
监测人员在现场测量时要精神集中观测计算,而周围的环境千变万化,各种隐患均有造成人身或仪器损伤的可能。为此,监测人员必须在制定监测方案中因根据现场情况按“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每个监测环节中落实安全生产的具体措施,要做到既要监测成果精确又要人身仪器双安全。
3 结论
通过对多个工程基坑监测实例的分析总结,以及和相关人员的讨论交流,岩土工程监测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的技术人员参与的项目,从方案的编制,至方案的实施,都涉及到地质学,土力学,测量学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施。
参 考 文 献
[1] 卢开礼,浅谈深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江苏省工程质量 2007(2):28-29
[2] 王新平,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江苏省工程质量 2008(1):40-43
[3] 王燕,某工程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变形影响分析,2007(1):15-19
[4] 孔高红、郑羽江,软土地基基坑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苏省工程质量2007(1):22-26
[5] 王红英,测量员,机械工程出版社,2007(12):5-9
[6] 胡伍生,土木工程施工测量手册,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9):32-39
[7] 石四军,建筑工程控制与施工测量快速实用手册, 2006(12):76
[8] 建筑工程测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249
[9] 刘建航,基坑工程手册,2008:12-1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8-1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22-26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 成效 问题和难点 对策建议
元谋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常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 35 万亩;经济作物冬春疏菜种植面积13.5万亩。但近年来,在肥料施用方面、元谋县广大农民群众还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不合理的施肥、既造成了肥料的大量浪费、也到至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制约了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粮、经作物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粮、经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元谋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得的成效
元谋县2009年8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以来,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指导”五个环节开展了项目实施工作,至2012年3月,该项目累计完成任务大田土样采集
4170 个,其中:核心土样450个,试验及辅助土样3720;试验植株样182个;产品样 364 个;野外调查 3870户;填写相应表格9180份;建立农户施肥档案 3800 户;完成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4108户,填写相应表格5600份,完成采样点地力评价农业生产情况调查2810户,填写相应表格2708份;完成基础数据库录入5600户;累计完成土样化验分析 10630 项/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料效应试验 40 组,校正试验 40 组,同田对比试验 60 组;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129人次,农户11.60万人次;刷写测土配方施肥墙体广告610条;印发“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7.0万份,入户率达95%;覆盖全县水稻、玉米、洋葱、菜豆、番茄等5种作物,制定蔬菜、水稻、玉米最佳施肥配方10个;建立了农户施肥情况长期观察点 35 个;累计完成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56.75万亩,其中施用配方肥9692.4吨,施用面积15.35万亩,示范展示面积9.0万亩,根据2009~2011年大面积测土配方施肥测产结果,亩均实现节本增效101.88元,项目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我县的粮、经作物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元谋县地形复杂,最高海拔2835米,最低海拔898米,欲称“烧箕凹”,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全县共有9个土类,14个亚类,25个土属,51个土种,土样采集时间集中,工作量大,种植疏菜品种多,需要制定的配方也较多,而制定出的每一个配方,代表的疏菜种类少。
2.元谋县自第二次土壤普查后,土壤肥料技术人员分流,没有专职的土壤肥料工作站,对耕地养分状况的调查监测不够,土壤样品化验滞后,没有专业的土样化验人员。
3.菜农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足,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主体是广大农民,推广涉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元谋种植菜复种指数高,采收期长,较多菜农缺乏对测土配方的认识,疏菜施肥大水大肥,追冲施肥,重施氮肥,还 “看苗施肥”。农民习惯施肥根深蒂固配方肥难以规模推广。
4.元谋县没有肥料生产企业
元谋县没有肥料生产加工企业,我们通过“3414”肥料效应试验得出的最佳配方,虽然我们招标了一家配方肥生产厂家,但由于我县需配方肥的种类多,运输成本高,致使肥料成本高,在施用配方肥上推广难度大,把技术物化为商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技术的建议
1.领导重视,设置“土壤肥料工作站”,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土壤肥料专业技术人才。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要求参与人员充分认识测土配方施肥的科学性、严肃性,深知当地土壤种类及其分布状况,全面掌握耕地地力情况及农业生产现状,掌握正取样方法和肥料效应试验操作程序,因此,组织培训一支有强烈的有责任心、事业心、具有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农业专业技术,优秀的品德的土壤肥料农业科技队伍,是高质量完成测配方施肥项目的前提和保证。
2.加强和完善土壤肥力监测体系和机制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巩固和提高测试分析手段,二是把土壤监测和田间管理纳入经常化。土壤监测要定点、定作物长期进行与跟踪,田间肥效试验要以土样及作物样品测试为依据,再根据主要栽培作物种类、土壤肥力确定肥效试验参数。
3.配方肥中标企业应与农技土肥部门密切配合,做好配套服务
4.加强宣传与群众培训
一是加强宣传与引导,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覆盖到各村各户;二是政府要从政策资金上加强引导和支持,鼓励群众使用配方肥。三是农技土肥部门要加强对农户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产经验;总结;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99-1
1 生产经验总结
1.1 生产经验的调查方法
1.1.1 掌握系统的调查资料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按田间状况分类取样或定点观测。调查的具体内容和项目,应由调查的目的决定。一般的作物生育调查和生产经验总结,其调查的项目应该比较系统和全面;如果是专题调查,就应该偏重某些有关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此外,为了掌握当前生产情况,在生长期间还应该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栽培管理措施的质量和效果,随时进行调查和了解,并记入田间档案,作为总结经验的资料。
1.1.2 进行广泛的对比调查 大田调查也必须利用对比,才便于弄清问题和肯定经验。除事先有计划地设立对比试验田外,并可充分利用田间各自然对比,但必须注意对比双方其他条件应基本一致(最好是在同一块地上)。并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将对比田上看到的现象与结果,在其他地块上进行广泛的观察和验证。这样点面结合、反复验证,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大田生产面积大,情况复杂,可为生产调查提供许多很好的对比材料,还常常可在大田中发现某些特殊(特殊或差)的小块地,这些材料都应该充分加以利用,认真调查总结,取得经验,再在较大面积上对比验证,这样不断由特殊到一般,反复实践总结,就可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1.3 注意准确地测定产量 大田调查常需取样测选数值(或采取标本),样本的代表性直接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取样前必须充分掌握田间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点。对情况比较复杂的田块,应适当增加点数。在取样调查中,产量是总结分担地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肯定生产经验的主要依据,最好采取单打单收。也可采用小面积实测产量推算和取样间测定两种方法,但取点必须准确、可靠。一般测产结果往往比实产约高10%~15%,各地可按自己经验将测产结果打一个适当的折扣。
1.2 调查资料的分析和总结
大田生产受综合因素的影响,情况比较复杂,资料的整理分析必须认真、细致。一般步骤为:系统整理、计算和核对调查的各种资料,分清主次,并鉴别其准确性,进行资料分类和汇总;深入研究整理后的资料,寻找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各有关资料(包括作物生表现、产量因子、土壤、气候等)反复核对、比较,找出符合规律性的东西,防止结论的片面性;召开各类有经验人员参加的调查会,展开充分的讨论,从各方面研究问题,找出经验,鉴定调查分析的结论;整理生产经验或专题调查的总结报告。
2 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
2.1 声像和文字宣传
采用不同形式搞好宣传活动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方面。如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广播会、科技讲座、组织巡回辅导、交流科技信息、开办技术市场、科技展览、印刷技术资料、办好科技推广报刊等都是推广技术的好形式。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采用现代化手段,搞好声像宣传,放映科教影片、幻灯、录像等,以其独特的功能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效果更好。
2.2 试验示范
这是多年来推广技术的一项成功经验。由于农生产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因此,引进或推广一项新技术,都必须先进行试验,取得成功后再进行推广。试验示范的过程就是教育群众的过程,也是为推广做准备。通过试验示范,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提高接受的能力。
2.3 技术培训
开展技术培训是推广技术的一种好形式。培训方法一是定期培训,使农民获得比较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另一种是不定期培训,根据生产季节,干什么培训什么,急用先学,学了就用。
2.4 技术承包
农业技术承包是运用经济手段,以合同形式,使农业技术人员与生产单位、农民群众的责、权、利密切结合,推广技术的一种经济责任制度,也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一项重林改革。这种责任制既可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责任心,又可增强广大农民学科学的自觉性。
2.5 咨询转让
农业推广部门利用农村集市或单位所在地设立技术咨询处,配备农业技术人员接待农民来信来访或询问,解答提出的各种农业技术问题。有的还鉴定咨询合同,定期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到现场传授技术,向农民进行答疑。在咨询中有的还备有技术资料、优良品种和农药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6 推广与经营相结合,兴办经营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