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07:26: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苏教版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所有成功都离不开汗水,离不开勤奋。无论是否拥有天赋,勤奋永远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我们扬起生活的风帆,用勤奋去攀登智慧的巅峰,用知识这金钥匙去打开成功的大门吧!
1、口算。
多看多学,才会进步。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2 7 2 .0 4
× 0.3 2 × 1.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2
9 1 5 2 4.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
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5 8 6 .2 5 2 .0 4
× 4.2 × 0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7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3 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5 元 1 0 5角
例2
0.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材内容: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小车的运动》
教材分析:
《小车的运动》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四课,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需要课时为一课时。教材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提出问题:小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平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3、学会尊重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据。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教学准备:带线绳的小车、螺母和垫圈(每小组各4个)、秒表、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生活视频,激发兴趣
师:(播放视频)请同学们看视频,想一想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以活动展开,获取新知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假设
师:谁能来说一说,小车的运动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可能与车轮的大小有关系。
生2:可能与车子的自身的重量。
生3:可能与拉力的大小有关系。
师:(在每位同学回答后及时追问)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导生进一步猜测。)
2、确定本课研究的任务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假设,(板书:假设)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假设都是正确的呢,(生:实验)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实验用品:小车,泡沫板当做路面,螺母当做重物放在车厢中,垫圈放在绳子的一端拉动小车,计算器和秒表(介绍用法)。
当在一个实验中如果有很多个影响实验的因素时,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公平性,通常会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其他的因素都保持不变。
大家想一想,你认为在实验中哪一个因素需要改变,哪些因素要始终保持不变?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呢?请小组内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因素设计实验,制定填写实验方案。
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追问,解决问题)
①改变拉力的实验:保持不变的是小车运行的距离,确定起点;小车的载重量;改变的条件是垫圈的数量;逐个增加或减少垫圈的数量。
②改变载重大小的实验:保持不变的条件是拉力的大小;小车运行的距离,确定起点;改变的条件是载重量的大小,要逐个增加或减少螺母数量。
5、师提出实验要求:
实验时保持距离不变;路面不变
不能用手推或拉,保持小车直线行走
为减小误差,应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保留两位小数。
④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及时填写记录单
三、学生活动、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设计来进行实验。(板书:实验)
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作好适时地指导。
四、交流汇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同学们已经完成实验,那个小组愿意把实验记录展示给大家。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我们通过得出结论:(板书:结论)(填空)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慢
载重越重,小车运动得越慢,载重越轻,小车运动得越快。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
(学生谈收获。主要总结出实验探究的步骤与方法)
六、拓展
师:同学们的学习收获真丰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极限越野的小视频,让我们来看看赛车手是怎样比赛的。(播放视频)小车行使速度的快慢,不仅和拉力、载重量有关,还跟其他很多因素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探究方法继续研究 。
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假设:
拉力
载重量
车轮
路面
坡度
摩擦力…
…
大
快
实验
拉力{小
慢
大
慢
结论
载重量{小
快
《小车的运动》实验记录单
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量\拉力)有关。
(载重量\拉力)越大,小车越(快\慢),
(载重量\拉力)越小,小车越(快\慢)。
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是:
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实验记录:(注意:螺母是重物,放在小车里)
(螺母\垫圈)
数
量(个)
小车运动的时间(秒)
第一次
测量
第二次
测量
第三次
测量
平均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实验结论: (载重量\拉力)越大,小车越(
),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感知角的大小和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角”
1、导入:瞧,这是什么?(三角尺)你知道为什么它叫三角尺吗?(因为它有三个角)
2、揭题:角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怎样的图形是角呢?它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板书:认识角)
二、观察实物,认识角
1、初步感知角
(1)师:谁能上来在三角尺上选一个角指一指?(生一般只能指出一个点)
师:老师明白了,你们指出的角是这样的(黑板上画1个点)。问:这是一个角吗?这是什么呀?(点)
师:对,1个点,除了要指这个点,还要再指出什么才是一个角呢?谁再来试试?
生指师引导:对,大家有没有看到,他不但指出了这个点,还指出了和这个点连着的两条线,看明白了吗?(在黑板上画两条边)
师:小朋友们伸出手指一起来跟老师指一指(示范指角:这是1个角)
(2)师:在三角尺上你还能找到另外的两个角吗?(指名生上来指)
(3)师:小朋友身边都有三角尺,请你在自己的三角尺上选一个角指指。
(4)师:现在请小朋友用选定的这个角戳戳自己的手心,感觉怎么样?(点很尖)
再摸摸两条线,感觉这线怎么样?(平平的、直直的)
2、抽象角
(1)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在三角尺上找到了三个角(课件出示),数学书的封面上有角吗?想一想一共有几个角呢?谁来指指看?(边指边说:这是1个角)
师: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也形成了一个角,谁来指一指?(生指)
(2)师:现在老师在每幅图上选一个角移下来(点击课件),看,这三个图形都叫角,他们摆的不一样,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同桌讨论: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两条直直的线,还有1条小弧线。
3、角的各部分名称
指出:这条小弧线,是角的符号。角就是由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线组成的。我们把这个点叫作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顶点出发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
这是角的一条边(板书: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边。(板书:边)
电脑第1个角:一起说说,这是角的什么?(顶点)这是什么?(边)
4、角的组成
问: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板书:角有1个顶点,2条边)
师:谁来指一下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
三、判断比较,内化特征
1、判断角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对角有点感觉了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快速反应的游戏。(出示:“想做”T1)下面哪些图形是角?是角的我们用“√”表示,不是角的,我们用“×”表示。我说一二三,大家一起判断,行不行?(学生判断思考,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旋转最后1个角)追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小结:看来,要判断是不是角,要看有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2、找角
(1)教室里的角
师:小朋友们认识了角,你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到角吗?找找看。(顶点和边指一指)
(2)图形上的角
师:小朋友真厉害,能从这么多的物体上找到角,其实在一些平面图形中也有角!你知道这些图形各有几个角吗?如果你找到了角就给它画上小弧线作为标记,找到几个就填在括号里。
投影作业,交流讲解。
3、做角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很多角,那你想做一个角吗?(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3种材料:小棒、吸管、长方形纸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学生做角)展示,汇报。(1)小棒搭出1个角:两根小棒看成角的两条边。
(2)折吸管:吸管弯曲处当作角。
(3)折长方形纸片:可以用小弧线标出折出的新角。
四、比较辨析,体验角的大小
师:小朋友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不同的角,真了不起。老师也做了一个角,是个特别的角,两条边还能怎么样?(能活动)像这样的角就叫做活动角。你想做吗?请小朋友用口袋里的绿色塑料条做一个活动角。(生操作)
师:把你的活动角拿起来看看能不能活动?
(一)感受角有大小
1、师:你能把你的活动角变大吗?试试看(生操作)你是怎么把角变大的?(把角的两条边拉开),指出:这个拉开就是张开。(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
问:如果把角的两条边合拢,小朋友合拢看看(生操作)角就怎么样?
小结:对呀!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板书: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师:你在生活中也见过这种可以变大变小的角吗?
A、剪刀(实物):剪刀上的角在哪里?(两个刀口夹的部分是角)
师:其实,剪刀就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用剪刀剪东西时我们先要把剪刀怎么样?(张开),角就变(大)。剪的时候就要把剪刀(合拢),角就变(小)。
B、扇子(课件):折扇上也藏着活动角,我们可以把扇子的两个扇柄看作角的两条边。当我们慢慢打开扇子,你能发现扇面上的角有什么变化吗?(变大)想想看,怎样可以让扇面上的角变小呢?(把扇子慢慢合上,角变小)
(二)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3
个钟面)
师:钟面上转动的时针和分针也会形成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指出: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2、重叠法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角(板贴教具),你看看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学生猜)看来我们不能一眼准确的看出谁大了?你能想出好办法来比一比吗?(生演示,并说说怎么比的)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的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很明显白色的角的边在外面,所以白的角大。
(剪短白角的边)问:现在哪个角大?说说自己的想法。(一般学生会说黄角大)
(活动角)集体讲解: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而是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重叠法)
五、课堂总结,内化角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准备怎么像大伙介绍自己呢?
教材简析: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最后一节新授课,本单元内容丰富(老教材两个单元的内容合并成了一个单元),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分别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等内容。本课时教材的编排,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同时,教材也突出先通分再比较这种方法的应用价值。这也是教材把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编排在通分的后面教学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已经借助图形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以及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本单元前面的教材里也有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两个同分子分数的大小,还有比较一个分数与一个小数大小的练习。因此,学生对比较分数的大小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本节课的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难点是理解不同比较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设计思想:
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尊重教材,努力挖掘例题的教学价值,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化的习惯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的设计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改编,有所突破,让学生在掌握比较分数大小基本方法的同时,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方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感受引用已有知识可以探索、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联系;理解不同的比较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培养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比较方法并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比较分数的大小
指名回答。
提问:前两组分数,你是怎样直接比大小的?后两组呢?
学生回答后指出:同分母分数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都是1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
板书:同分母分数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
分子都是1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
2、揭题:这是我们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大小比较的知识,今天的数学课继续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课始,复习同分母分数和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1、引发比较需求
出示例15:
提问:轻读题目……想一想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
引导:和单位“1”都是什么,因此要比较谁看的页数多,就只要比较什么?
2、自主探究,组内交流
抛出数学问题:想一想,和怎样比较大小呢?
先把比较的过程在作业纸上表示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收集不同的方法。
3、展示多种方法
谈话:大家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收集了几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学生边指边说。
预设:
方法一——画图比较(圆、直条、数轴等)
点评:画一画的方法比大小虽然费了点时间,但是很直观。
方法二——找一个标准比较
点评:找到一个标准,然后把两个分数分别与这个标准比大小,这种方法很灵活。
方法三——先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比较
点评:运用通分的知识,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就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比出大小了。
板书:通分
谈话: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种方法,先把和化成分母是45的分数=
=,
然后再比大小,
因为>,所以>。
随回顾板书过程。
方法四——先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
点评:你能联系分数的意义,讲一讲比较的具体过程吗?
方法五——先化成小数再比较
点评:可以吗?
结合课件演示小结:刚才有的同学想到了画图,有的同学想到了找一个标准比较、有的同学转化成同分母或者同分子分数再比较等等,方法不同,但都是在联系旧知学习新知。的确,很多新的数学知识都是从学过的知识中延伸出来的。
(设计意图:例题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要知道谁看的页数多,只要比较和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虽然是新的问题,却有许多知识经验可以应用,因此鼓励学生独立解决,在交流中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独立解决新颖的问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多种方法,虽然具体的过程不同,但都是应用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开放地安排学习活动,既重视数学知识本身的探究过程,又无痕渗透了“转化”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4、突出先通分再比较的普适性
出示:
提问:这几组分数你准备怎样比大小?
学生回答第一题后追问:为什么不画图比较?/为什么不找一个标准比较?
指出:这四组分数,大家都想到了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看来,这种方法是比较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掌握它。
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通分,再比较每一组分数的大小,在作业纸上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练习后交流,关注出错的学生。
5、比较总结
课件出示:
提问:同学们,今天学习的比较分数大小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比较的方法又有什么联系?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指名回答。
指出:分母不同,我们把它们叫做异分母分数。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小结: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般可以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当然,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比较方法。比如……
(设计意图:通分是比较分数大小最常用的方法,适合大多数学生使用。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方法的普适性,我把教材练一练第一题稍作改变,学生观察后发现画图太麻烦,找一个中介数这种方法也走不通,于是不约而同想到了通分。此时,抓住时机提出通分后比较是最基本的方法。这样安排,通分比较这种方法不是教师硬生生要求学生去做,而是学生自己体悟,觉得需要这样去做。)
三、巩固深化
1、练一练第2题
(1)出示
提问:先观察,再思考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逐一回答。
追问:大家都发现每组分数的分子相同。分子相同,也可以直接比较大小。谁能举例解释一下道理。
学生任选一二说说。
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一份越小,相应的几份也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一份越大,相应的几份也越大。
(2)比较小结
出示:
谈话:同学们,其实课刚开始的复习题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同分子的情况,谁能用一句话简洁的概括一下同分子的两个分数怎样直接比较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改写板书:同分子分数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
指出:同分母或者同分子分数都可以直接比较大小。
2、出示: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交流: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的?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第二组、第三组呢?
第四组又是怎样比较的?有没有不同的方法?第五组呢?
学生回答第四组后指出: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再比较,只要比整数部分就行了,十分简便。
小结:看来,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分数的特点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板书:灵活选择
3、补充
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再比较每组商的大小。
3÷5和5÷8
11÷12和12÷11
11÷12和10÷11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交流:每组的两个商分别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学生回答第二组时追问:一个商是真分数,一个商是假分数,能
否直接比较,为什么?
明确:所有的真分数都比假分数小。
学生回答第三组时追问:除了用原来的分数通分比较大小外,能
不能换个角度比一比?
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把一
个圆平均分成12份,取其中的11份,还剩下几份,也就是剩下这个圆的十二分之几;如果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1份,取其中的10份,剩下几份,也就是剩下这个圆的十一分之几?
因为小于,所以大于
指出:把比较和的大小转化成比较和的大小,也不失
为一种灵活的方法。
4、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
指名读题。
提问:平均步长是什么意思?要知道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实际上只要比较什么?
学生独立做一做。
交流: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指出:列式计算时通常要把结果化成最简分数。
补充:如果老师走9米用了10步,谁的平均步长长呢?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循着从基本到灵活,从简单到复杂的线索设计,引导学生边练边总结,从而得出比较分数大小的几种常见情况: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大;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较小;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的分数,一般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这些经验是比较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
四、课堂总结
程
的
意
义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下第1~2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区分等式与方程。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的核心之一,即建模。初步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蕴涵数学知识”。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从生活情景中提炼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达,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游戏:准备一张日历(2013年9月1~28日),竖列任意圈2个相邻的日期,告诉和,就能知道是哪两个日子。圈三个也能知道。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有一本伟大的数学著作,就是《九章算术》,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今有上禾(上等稻)三秉(捆),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谷子) 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一秉各几何?
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就跟这道题有关系。
(一)初步感知:
情景1
1.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过程吗?
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3.比一比,说一说感受。
情景2
各写一个式子。怎么写?跟前面的式子比较一下有何不同?
情景3
怎么样用式子表示其中的关系。
X+300=800
X+300>800
X+300
情景4
还能用式子表示吗?
X+y=800
X+y>800
X+y
(二)比较分类
请你将下面式子按一定标准分为两类?(小组讨论)
500+300=800
400+300
600+300>800
X+300=800
X+300>800
X+300
X+y=800
X+y>800
X+y
(三)揭示意义
第一种:等式:500+300=800
X+300=800
X+y=800
不等式:400+300
600+300>800
X+300>800
X+300
X+y>800
X+y
第二种:含有未知数:
X+300=800
X+y=800
X+300>800
X+y>800
X+y
不含未知数:400+300
600+300>800
X+300
500+300=800
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500+300=800
400+300
600+300>800
X+y=800
X+300>800
X+300=800
X+300
X+y>800
X+y
揭示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三)深化理解
1.
先独立完成,说说同一线段图为什么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
2.根据情景列出方程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行驶几小时后,行了300千米。
每个班级分50本书,
300本可以分走了300千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思考:情景完全不同,为什么列出的非常可以相同?
(3)50x=300
还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情景?(小组内交流)
(4)你有什么想法?
(四)拓展应用
小明带了一些钱,只买1枝钢笔还剩180元,如果买4枝这样的钢笔还剩30元。
1.请你找出题中相等的关系,并列出方程。
2.可以变化哪些条件,天平保持平衡,能列出方程吗?
3.你有什么想法?
(五)介绍《九章算术》题的解法
同学们,开始我们介绍的古题就可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方程进行解答。
1.现有上等的稻谷3捆,中等的稻谷2捆,下等的稻谷1捆,共收稻谷39斗。
3x+2y+z=39
2.现有上等的稻谷2捆,中等的稻谷3捆,下等的稻谷1捆,共收稻谷35斗。
2x+3y+z=35
3.
现有上等的稻谷1捆,中等的稻谷2捆,下等的稻谷3捆,共收稻谷25斗。
x+2y+3z=25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用“四舍”法试商的基础上学会调商的方法,能进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
2.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初商偏大的调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难点:掌握用“四告”法试商后初商偏大的调商方法。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
初商偏大的调商方法
知识回顾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问题导入
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教材18页例5)
过程讲解
1.
观图、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式
四年级一班有34人,一共借书272本,求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就是把272平均分成3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72÷34。
2.
试商及调商
第一次试商
第二次试商
34
调商为8
34
306
272
306>272,说明商9大了
没有余数,说明商8正合适
3.
检验
3
4
×
8
272=272,说明计算结果正确
2
7
2
4.解决问题
272÷34=8(本)
答: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8本。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1;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36-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导学案教学法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深入理解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因此,它不仅是课标和教材的重要体现,也是高中化学教师展开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本文仔细比较、分析了几套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中应用的导学案,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几条行之有效的优化措施,可以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供借鉴。
一、导学案教学法与“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概述
在对导学案进行定义之前,需要对学案的定义进行界定。有人认为学案就是案例、学习工具或者方案,其实学案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需求、认知以及思维模式的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而设计的教学指导性材料。导学案教学法主要强调的是对学案的“导学”功能,其定义有多种,但笔者认为所谓导学案,即是在相关的教育理论和理念的指导下,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或者能力水平,于授课之前,将课程的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等进行相关融合和设计,从而指引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汲取和建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使用的高中化学教材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三种。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又分为必修1和必修2,本文主要针对“苏教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展开。必修1在高中化学中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如果学生将必修1课程学好的话,将会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非常扎实的基础。因此,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中引入“导学案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化学必修1导学案的现状
本文通过对当前使用的几套“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导学案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和分析,发现它们在导学案的编写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笔者将这些共性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首先,部分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由于对导学案中的栏目功能不熟悉等问题使得他们在编写的时候出现一定的随意性,甚至出现导学案中栏目名称与内容不符的现象,如下导学案的截图:
可以看出,栏目的名称是交流讨论,学习内容为氯水的实验,如果仔细看,实验内容却属于探究性质,且在实验后没有交流讨论的问题,说明教师对栏目的功能并不明确,以至于内容与名称出现错位的现象。
其次,编写导学案时,对内容的选择不科学,尤其对化学学习方法的引导比较缺乏,甚至其中的体验性学习活动过少都是较普遍的现象。同时,由于不同学校对导学案具体知识点的选择有所差异,也存在着对部分知识点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过规定要求,以至于出现相应的偏差。
最后,虽然大多数导学案都考虑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但它们对后两者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甚至一些导学案在对知识与技能的设定上明显超出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目标要求,不利于实际教学的运用。
三、优化高中化学必修1导学案的编写建议
面对当前高中化学必修1导学案的编写现状,本文建议学校和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加强教师对导学案的选择能力。在导学案的编写工作中,教师要面对诸如教材内容、学习方法和习题等多个方面的选择,而如何进行有效选择使得选择的各方面恰如好处,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也即需加强教师对导学案的选择能力。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不断的用知识武装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尽量使知识更加形象化,贴近实际生活。在选择导学案内容时,要充分结合当前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度,避免过度拔高要求;其次,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由于导学案突出的是一个“导”字,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尽量使得学习方法贯穿于课程的各个环节,比如,在课后环节设置“预习指导”等,从而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最后,在习题的设计上,能注重为考核某些技能技巧而人为设置情境,避免导致习题与学生的体验相差过远的现象。从习题的功能看,应选择知识、方法、能力统一的习题。在习题中融入科学方法,关注学生通过习题的解答形成科学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引导”功能。由于导学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和习题案,在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中,要注重其对学生的引导功能,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实践。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重要的是解决学生“是否想自主学习、是否能自主学习和是否会自动学习”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由选择,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交流、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学习活动结束后自我评价,并随时做出相应地调整,给学生提供发现个性和发展个性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还具有学科特色,实验仍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强调高中化学必修1的教育功能。由于课程标准是学校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同样,导学案的编写也不能离开这个依据而独立存在。在新课程标准中,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因此,导学案的编写同样要以此为参考依据,不能偏移过大。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要十分熟悉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的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归纳出所学的教学目标,再结合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学习难易程度,进行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栏目也可用“学习任务”栏目代替,因为学习目标虽然能够目标导学,但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如对学习任务的关注,学习任务的给出可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综上所述,导学案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在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特点,对导学案中内容和方法进行仔细选择,从而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海霞.高中化学应用“导学案”教学的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2]白静珠.学案导学下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3]任俞玲.基于高中化学“三大主题”的学案编制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