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作分析报告

工作分析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02 04:51: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作分析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作分析报告

篇(1)

为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完成,现根据今年统计报表,对我区201*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分析如下:

一、人口计生指标情况

1、出生人口情况分析

社管处总人口36077人,出生383人,政策内生育344人,政策外生育39人,计生率90%,与去年同期比较,符合政策生育率偏低。

2、出生统计质量分析

3、出生性别比分析

全年出生男孩208人,女孩175人,出生性别比为118,高于正常值。

4、节育情况分析

已婚育龄妇女7625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人数6985人,其中上环4464人,结扎2169人,综合节育率91.61%,长效节育率87%.与去年同期比较保持稳定。

5、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分析

二、当年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2、统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需进一步提高。

4、基层基础工作需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上述分析存在的问题,为确保今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目标的全面完成,我们务必加强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继续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逢会必讲计划生育工作,并每月听取一次计生办工作汇报,及时研究部署计划生育工作,做到情况明,措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计生各项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2、加强宣传教育,引深协会作用。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引深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生育关怀行动、“五到家”活动等,加大对“两非”的打击力度,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引导群众树立新型婚育观念;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加快推进基层自治千村(居)示范活动的步伐,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3、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基础信息核查工作,查漏报、清理重复、查**向不明人员。对没有进入数据库的人口要抓紧核查并录入进库,大力提高全员人口数据质量。

篇(2)

一、计划的目的

为高效地开展公司的工作分析,科学准确地对公司所属部门和所属岗位进行工作分析,特制订本计划。

二、计划的目标

1.对公司所有部门进行科学的部门工作分析,制订各部门工作说明书。

2.对所有岗位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制订各岗位的职务说明书。

3.建立规范的工作分析标准和流程。

三、计划职责

该计划主要由人力资源部经理负责,各部门相关人员予以协助。

四、工作分析的目的说明

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部为集团人力资源开发制定的发展规划,决定实施工作分析。此次进行工作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集团进行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的修改和制订,通过工作分析来了解集团分公司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关系及在此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能力,掌握各岗位的相关正确数据。

五、工作分析的用途说明

1.人力资源规划

2.人员招聘及甄选

3.人员任用及配置

4.薪资调查

5.薪资结构

6.员工培训及发展

7.职业规划

8.工作评价

9.职位分类

10.绩效评估

11.目标管理计划

12.工作流程分析

13.组织结构研究

六、工作分析的内容说明

根据集团分公司内部的实际部门设置与人员配置状况,此次工作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确认各分公司内部部门设置、各部门内部岗位的确认、岗位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及步骤、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关系、人员种类、工作技能等,最终完成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的制定。

七、工作分析的方法选取说明

根据集团分公司的人员配置情况,此次工作分析采取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

八、工作分析的相关流程说明

1.岗位说明书和工作规范书的形成流程

· · · ·

· · · · ·

 

2.工作分析的流程

九、工作分析的步骤及相关人员、时间安排说明

1.项目小组的建立

工作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做周密的准备;不仅需要人力资源部各人员的团队行动,还需要各分公司行政人事部的协助。项目小组的框架图如下:

2.工作分析的步骤及人员时间安排

项目 对象 负责人 时间

1.1工作分析培训(部门和岗位两方面) 各分公司所属事业部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部门经理、员工 xxx 1—2星期(包括准备培训资料,拟定培训计划,视频培训)

1.2问卷填写培训(部门工作分析问卷和岗位分析问卷) 各分公司所属事业部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部门经理、员工 xxx 在发放问卷实时调研培训或者是视频培训

2.1工作分析问卷设计(部门工作分析问卷和岗位分析问卷) —— xxx

xxx

xxx 3—4个星期(包括分公司除总经理岗位外各岗位)

2.1员工填写问卷(岗位分析问卷) 各分公司部门经理、员工 各分公司行政人事部 3—5天

2.2各分公司部门经理审核问卷 各分公司部门内部员工 各分公司各部门经理 3—5天

2.3各分公司理审核问卷 各分公司所有部门经理及员工 各分公司总经理 5—7天

2.4各分公司所属事业部总经理审核问卷 各分公司所有部门经理及员工 各分公司所属事业部总经理 7—10天

2.5人力资源部收集问卷并整理 各分公司所有部门经理及员工 xxx

xxx

xxx 1个月—1个半月

3.1访谈题目设计 —— xxx

xxx

xxx 3—4个星期(包括分公司除总经理岗位外各岗位)

3.2确定访谈员工 各分公司所有部门骨干员工 xxx

xxx

xxx 访谈时实时选取重点岗位访谈员工

3.3人力资源部组织访谈并整理访谈信息 各分公司所有部门骨干员工 xxx

xxx

xxx 1个月—1个半月

4.1人力资源部综合整理工作分析问卷和访谈问题,撰写工作分析报告 —— xxx

xxx

xxx 1个月

5.1根据工作分析报告编写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书 —— 人力资源部、各分公司行政人事部 2—3个月

5.2各事业部总经理、各分公司总经理审核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书 各分公司所有部门经理及员工 各事业部总经理,各分公司 2—3星期

5.3人力资源部选取部分员工试用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书 各分公司所有部门经理及员工 人力资源部、各分公司行政人事部 1—2个月

5.4人力资源部进一步修订并最终定稿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书 —— 人力资源部、各分公司行政人事部 半个月

合计 —— —— 10—11个月

3.各调研分公司的选取及调研时间的确定

根据集团内部分公司的设置现状上来看,计划选取xx分公司(包括xx分公司),时间一个月;xx分公司,时间一个月;xx分公司(包括xx分公司、xx分公司)一个半月进行访谈调研。

4. 工作分析步骤详细说明

第一步:明确公司组织结构,对公司各部门工作进行工作分析。

(1)准备阶段:3月15号~3月22号

分析公司组织结构图;收集现有部门职责说明;明确部门分析要素;制作部门工作说明书模板。

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研究工作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确定工作进度表。

(2)调查阶段:3月23号~4月23号

编制各种调查提纲和问卷;根据具体的部门进行调查,主要与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经理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采取面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3)分析阶段:4月24号~6月24号

收集有关工作的特征及需要的各种数据,如规章制度、各人员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等。仔细审核已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创造性地分析、发现有关工作和部门的关键成分。归纳、总结出工作分析的必须材料和要素。对各部门工作进行科学分析;制作标准的工作分析表格。

(4)反馈运用阶段:6月25号~7月25号

对人力资源部制作的部门工作说明书进行讨论和定稿。运用部门工作说明书对各部门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指导与运用。

第二步:对各岗位工作进行工作分析;先对分公司部门经理以上岗位进行分析(8月上中旬),再对普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8月下旬)。

(1)准备阶段:8月20号~8月27号

确认工作分析方法;确定工作进度表;进行宣传,加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和定位;确定岗位分析要素。

制订工作分析规范,包括:工作分析的规范用语;工作分析项目标准书。

选择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有任职者、管理者、客户、工作分析人员以及有关管理制度。

(2)调查收集阶段:分公司部门经理以上岗位调查  8月28号~9月11号

                   普通岗位调查      9月12号~9月26号

确定工作调查方法,编制各种调查提纲和问卷;根据具体的岗位进行调查,主要与各部门经理和本职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收集有关工作的特征,以及所需的各种信息数据

收集任职人员必需的特征信息数据

采取观察法、面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3)分析阶段:分公司部门经理以上岗位分析  9月27号~10月11号

普通岗位分析      10月12号~10月26号

审核收集到的各种工作信息

分析、发现有关工作和任职者的关键成分

归纳、总结出工作分析的必要材料和要素

A.一般资料分析

(A)工作名称

工作名称标准化,按照有关职位分类、命名的规定或通行的命名方法和习惯确定工作名称。

(B)工作代码

各项工作按照统一的代码体系编码

(C)工作地点

(D)工资等级

(E)职务等级和岗位类型

B.工作规范分析

主要目的:全面认识工作整体。

(A)工作任务分析

明确、规范工作行为,如工作的中心任务、工作内容、工作的独立性和多样化程度,完成工作的方法和步骤、使用的办公用具和材料等

(B)工作责任分析

通过对工作相对重要性的了解,配备相应权限,保证责任和权力对应。尽量用定量的方式确定责任和权力

(C)督导与组织关系分析

了解工作的协作关系和隶属关系。包括:直属上级、直属属下、该工作制约哪些工作,受哪些工作制约、在哪些工作范围内升迁或调换,协作关系等

(D)工作标准分析

(E)工作考评要素分析

(F)聘用条件分析

包括工作时数、工资结构、支付工资方法、福利待遇、该工作在组织中的正式位置、晋升的机会、工作的季节性、进修的机会等等

D.任职资格分析

(A)教育培训情况

受教育、培训程度,教育、培训经历、学历、资格

(B)必备知识

对使用的办公设备、操作规程及操作方法、 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安全技术、企业管理知识

(C)经验

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的操作能力和实际经验。包括:过去从事同类工作的工龄和业绩等;从事该项工作所需的决策力、创造力、组织力、适应性、注意力、判断力、智力以及操作熟练程度

(D)心理素质

完成工作要求的职业性向,包括:体能性向,即任职人应具备的行走、跑步、爬行、跳跃、站立、旋转、平衡、拉力、推力、视力、听力等;气质性向、即任职人应具备的耐心、细心、沉着、勤奋、诚实、主动性、责任感、支配性、情绪稳定性等    

(4)编制说明书阶段:10月27号~11月15号

将工作分析结果,以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工作说明书

公司中固定的、经常性的职位均应有工作说明书

按照统一的规格和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步:调整修改完善

对工作分析的所有结果进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用2个月(12、1两个月)的时间全面完善工作说明书,制订规范的制作、修改、操作流程,制订工作分析标准

十、工作分析项目的费用核算

实施该计划的费用主要包括差旅费,初步匡算,完成该计划预计需要xxx元。

明细项目列支如下:

项目 路费 住宿费

xx分公司 xx元 xxx元

篇(3)

1、岗位分析方法

常用的传统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职位问卷分析法、工作日写实法、测时法、工作抽样法、面谈法以及关键事件分析法等。近年来,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的迅速变化促进了工作性质的不断改变,给传统的分析方法带来了重大挑战,许多学者提出了新的岗位分析方法。Landis等提出未来导向的岗位分析法,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由管理层进行商讨,确定现有工作可能发生的变化、未来工作可能的需要,提出知识、技能、能力(KSAs)要求,再由管理层和主域专家一起将KSAs具体化,得出分类问卷并测试,验证得到初步结果,找出有争议的问题,然后进行工作分析问卷测试。Schneider和Konz提出战略性的岗位分析法,是采用自下而上收集资料的方法,同时更注重对员工KSAs的要求,以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组织和环境。Sanchez提出的岗位分析法,首先采取自下而上收集资料,再通过自上而下传统收集资料的方法对前一步骤收集的信息进行补充,设计“如果-那么”的假设情景并通过对主域专家进行访谈,确定未来工作对KSAs和其他特征的需求;另外,对于组织的特定需求,首先要求岗位分析应该结合组织的文化和战略特点,对任职者的素质提出特殊要求,再对现有员工的素质有了清楚了解之后,进行焦点访谈,以明确组织的特殊要求和员工素质之间的差距,这样既可以了解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又可以对组织进行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同时还能对员工进行效用分析,确定最有价值的员工。针对管理实践中胜任力模型的大量应用,国内某些学者提出了基于胜任力的岗位分析法,通过这种方法确定的职务要求既能够满足组织当前对岗位的要求,又适应了组织发展的需要。

2、岗位分析系统

(1)PAQ

(PositionAnalysisQuestionnaire)工作分析系统PAQ工作分析系统是为分析一系列广泛的职位而开发的岗位分析系统,包括6个方面共196个要素,为广泛收集职位信息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量化工具,可靠性高,操作性强,但是此量表项目繁多,用于一般性职位不能精确区分不同的工作,不涉及具体任务,不能进行工作描述,对高级人员的有效性不足。

(2)O*NET

(OccupationalInformationNet-work)工作分析系统O*NET工作分析系统是美国劳工部组织发起开发的工作分析系统,吸收了多种工作分析问卷如PAQ、CMQ等的优点。目前O*NET已取代了职业名称词典,成为美国广泛应用的工作分析工具。O*NET工作分析系统的设计遵循多重描述、共同语言和职业描述层级分类三个原则。该系统包括多重指标系统,如工作行为、能力、技能、知识和工作情境等,不仅考虑职业需求、职业特征和任职者的要求及特征,还考虑到整个社会情境和组织情境的影响作用,同时该系统具有跨职位的指标描述系统,为描述不同的职位提供了共同语言,从而使不同职业之间的比较成为可能。O*NET应用了分类学的方法对职位信息进行分类,使职业信息能够广泛被概括,使用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从一般到具体不同层次的工作描述指标。O*NET系统综合了问卷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工作分析方法,能将工作信息和工作者特征等综合在一起,是“工作导向”岗位分析和“任职者导向”岗位分析的结合。我国部分公立医院参照了国内外企业的经验和工具,如PAQ、CMQ岗位分析系统等,对岗位开展了定量分析,但均缺乏对方法和工具的“本土化”修正。

3、岗位分析步骤

包括计划阶段、设计阶段、信息收集阶段、信息分析阶段和结果表达阶段。

4、岗位分析目的

包括弄清楚企业每个岗位都在做些什么工作、明确这些岗位对员工有什么具体要求。吴冬梅和陈庆、张英和余健儿认为,岗位分析是为了解决6个重要问题:员工应完成什么样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工作将在什么时候完成;工作将在哪里完成;员工如何完成此项工作;为什么要完成此项工作;完成此项工作需要哪些条件。Monty认为岗位分析需要解决4个问题:明确岗位的内容;工作是否能够高效完成;什么样的员工是这份工作最合适的人选;从工作发展的角度来看,员工还需要具备哪些特定的能力。综上所述,医院护理岗位分析的目的为明确医院护理岗位都在做些什么工作,明确这些岗位对医院护理人员有什么具体要求。

5、岗位分析的作用

郭玉丽等认为,岗位分析能在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人员招聘及录用、岗位评价、薪酬设计和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培训及职业生涯设计、绩效考核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陶雷认为,岗位分析的直接结果,即岗位说明书,为岗位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员工聘用提供了客观标准,为绩效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为员工培训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二、岗位分析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国外护理岗位的分析

Mbambo等采用自我报告和非参与性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护士工作职责的频率和重要性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门诊护士的工作需求高而工作资源少,因而容易出现疲劳和离岗的情况,而病房注册护士在做临床健康教育、评估工作的频率高,但此类工作的重要性却比工作频率低的注射操作低。Kim等利用岗位描述和问卷调查对新护士65项工作任务和466项工作要素的重要性和工作频率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注册新护士必须具备的几项工作能力和要求。在对护士长的工作分析中,研究发现,护士长主要承担领导者、协调者、监督者、教育者、变革者的角色,在工作中拥有专家性、奖惩性、强制性、参照性、法定性权力,护士长应具有沟通技能、组织技能、财务管理与预算技能、解决冲突、洞察个人自我意识、需要、兴趣和自尊心的能力。由此可见,国外对于护理岗位分析的实践性研究缺乏系统性,对管理者如护士长的岗位素质研究比较全面,但对护士长的职责研究相对缺乏。

2、国内护理岗位分析

李红等采用问卷调查和非结构访谈研究的方法,调查北京、福建4所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的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对综合性医院现有的主要护理管理岗位进行了岗位分析,提出了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及病房护士的岗位分析报告。郭秀英等通过专家咨询法和工作日志法对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进行了工作任务分析。毛世芳和李继平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三级甲等医院病房护士长岗位进行了岗位分析研究。马海燕和王丽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了社区护士岗位的信息与现状。高静和成翼娟应用关键事件技术对护士长岗位进行岗位分析,开发了护士长绩效考核行为观察量表。从整体来看,我国医院有关护理岗位分析的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透视了护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有指导意义,但是,大多数的岗位分析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且多数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具体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岗位分析重点放在岗位本身的特征以及任职者的相关信息上,局限在点的层面上,忽视了对医院战略变化的考虑;最后,大多数医院采用的岗位分析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采用问卷法或访谈法等定性分析法,很少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导致最终结果带有主观性、局限性。与国外相比,未见应用O*NET工作分析问卷进行护理岗位调查的相关报道。

三、结语

篇(4)

 

我叫***,男,现年34岁,大专文化,中级经济师,现任**县联社信贷管理部经理。2010年以来,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态度,踏实工作,任劳任怨,勇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被评为2010年度金融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是:

一、立足岗位,健全架构,促进发展

为配合我联社实现经营目标,我充分发挥工作经验,广泛吸取新知识,探索工作新途径,立足岗位,为领导当好参谋,收到较好效果。

1.进一步完善管理架构,形成以制度规范操作、监督的制约机制。2010年年初以来,我先后组织起草下发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0年信贷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信贷管理防控风险有关事项的通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实施细则及操作流程》、《**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个人汽车贷款实施细则(试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工商户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制度、规定,有效加强了我社信贷管理工作,为我社信贷业务的科学、有序、健康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2.抓好信贷基础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注重对基层社的工作指导以及问题的解答,在推广新知识、新业务上,能够首先做到本人熟知,以带动我联社推广;同时加强对重点客户、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信贷审查与分析,全年共组织参与撰写企事业贷款、大额自然人贷款等有价值的审查分析报告30余份,有力地指导了我社公司及个人信贷业务开展,为我社经营决策当好了参谋,也为上级制定行业信贷政策创造了条件。

3.定期组织召开信贷管理工作分析会议。对贷后管理中发现的重大难点问题,通过定期召开信贷管理工作分析会议的形式,及时分析问题成因,制定整改规划,并以《信贷管理工作会议纪要》、《信贷业务整改通知书》等方式通知问题相关社,限期落实整改。一年来共组织召开信贷管理工作会议10次,下发《信贷业务整改通知书》44份,均收到较好效果。在业务指导方面,严格执行贷后管理“有请必复”工作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我社信贷管理工作。

二、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勇挑重担

1.严格信贷管理,遏制滋生不良。年初以来,我通过从信贷基础工作抓起,在信贷业务前后台分离的基础上,实行了含法人、个人业务全口径统一规范管理,全面推行信贷“一对一”监督,实行了大客户分析制度、风险预警、提示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影响信贷资金正常运行症结。全年共组织下发《加强管理工作意见》22份,实现整改不规范操作问题44项,构建了防范风险的坚实屏障。为防范信贷风险,在2010年对我联社信贷资产质量夯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资产质量认证,按季度开展质量分类,对部分风险隐患较大的贷款下达清收处置计划,查清、查实责任人,赋予必要的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2.全力压缩潜在风险贷款,进一步夯实信贷资产质量。我针对贷款划转娲城社后潜在风险贷款日益显露的现象,及时组织我联社进行潜在风险贷款阶段式排查,加大压降工作力度。对暂时无法收回的到期贷款,开展了管理责任认定,逐笔制定了处置预案,将其列入不良贷款管理,进一步夯实了信贷资产质量。

3.实行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为推进信贷资产精细化管理,根据省联社制定的行业信贷政策和信贷管理规定,结合客户实际情况,从规避信贷风险入手细分客户,适时划定支持、维持、压缩、退出四个类别,按不同贷款方式和形态,逐户、逐笔制定和落实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4.组织好信贷员工业务技能培训。为提高信贷员工素质,我认真组织制定全年培训工作计划,协调相关专业,确定主讲人、审定教案、制作幻灯片,全年共组织两期由信用社主任、信贷会计及相关部室人员参加的信贷管理培训班,向参加培训的信贷人员讲解了《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营销与管理》、《信贷审查要点》、《客户财务报表解读与分析》、《客户评价规则》、《统一综合授信申请与审查》等信贷业务涉及的内容,及时下发新业务幻灯片和讲义,开阔了信贷员工业务视野,推动了信贷人员学知识、比干劲氛围的形成。

三、廉洁奉公,服务员工,服务社会

在日常廉正建设中,我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以律己,将自身置于党和群众监督之中,以我社经营效益为中心,做到廉洁奉公,服务员工服务社会。具体工作中坚持不到高档消费娱乐场所、谢绝客户馈赠与宴请,由于自身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也促进了所在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篇(5)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

1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1.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和方向

如何认清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明确要通过IT技术解决的管理问题,就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环节。该问题的解答是通过:①现状诊断与流程优化;②人力资源管理IT规划;③系统需求分析等三项工作来完成的。

1.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方法和手段

“如何做”即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和持续改进措施,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进行管理,使之在控制之中面向“做什么”确定的目标,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达到未雨绸缪,提前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1.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组织和责任

最终要落实到“谁来做”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围绕目标和任务进行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保障,明确相应的职责。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与要求

整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以下要求:①要和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做到有效连接。②要和现有的医务人员绩效数据库做到有效连接。③要和财务子系统做到有效连接。④要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⑤要应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和技术进行功能整合。⑥要考虑医院今后的发展,适当留有发展空间。⑦要操作简单、实用性强。⑧要投入小、见效快。

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福利、沟通、劳资关系等几个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合上述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本文拟就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初步设计。

3.1组织管理模块

组织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规划模块中,可以进行本单位人力资源现状统计,包括内部人员数量、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学历、职称及工资情况,以便为人力资源现状提供参考信息。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可与本单位历史数据或规划方案中的预测数据进行整体横向比较,比较的项目主要有:组织规模、平均年龄、学历情况、薪酬总额、平均薪酬、薪酬增长幅度、人力成本等。人力资源战略方案关键数据录入,录入关键数据作为人力资源结构预测的指导;本单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供给预测、供需分析。人力资源实施策略,根据人力资源计划生成内部晋升计划、淘汰离职计划、外部招聘计划等。在工作分析模块中,构建职位数据信息集,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划岗归类、录入有关的岗位信息,形成系统化的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和岗位分类图,并确定每一职位的工作标准,向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绩效评估、培训、报酬等管理工作提供测评的数据。

3.2人事管理模块

3.2.1人事考勤管理

人事考勤管理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核员工的工资、福利及奖惩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临床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学校人事考勤管理系统,是新时期人事考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信息化建设是人事考勤管理制度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基本功能包括统计查询、报表管理、系统管理。

3.2.2人事的招聘与选拔管理

认识招聘选拔工作可以分为基础设置、招聘计划、招聘业务处理、招聘结果分析、备选人才库管理等几个主要的环节。基础设置包括建立各类模板,进行包括简历录入、通知录入、计划录入、面试成绩录入等。招聘计划主要是经审批后的招聘计划将作为招聘工作开展的依据。招聘业务处理包括设置自动筛选简历的功能,过滤后的简历自动进入备选人才库,同时记录面试结果,并按照结果对应招聘过程进行管理。招聘结果统计分析是指对招聘结果中的目标完成情况、以及招聘途径的有效性进行记录,并完成量化报表,作为撰写招聘分析报告的依据。建立备选人才库,为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所需要的人才。

3.2.3培训与发展模块

培训与发展模块包含的主要功能:完成员工的国内外进修申请审批、备案等;完成学校人员继续教育学分记录、完成护理人员基本培训记录、完成管理人员培训记录。对于医院出资培训的人员签订培训协议书,对培训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成本、效果分析等。这一模块需要的数据表有护理人员培训需求调查表、医生培训调查表、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出国培训协议、培训人员登记表、培训评估资料等。

3.2.4绩效管理模块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绩效管理模块可以分解为方案设计、实施、结果应用和沟通四个主要层面。

3.2.5薪酬福利模块

薪酬福利管理包含的主要功能包括薪酬设计、薪金发放、薪酬分析和人力成本等。薪酬管理模块需要的数据表有员工奖励、员工惩罚、福利管理、工资发放和组织管理模块中的在职员工资料。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基本数据表生成员工个人薪酬查询、部门汇总表等,提高工资发放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并将报表提供给管理者。除了这些最基本的功能模块以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还有一些特殊的模块,包括党团管理、纪检监察管理、离退休管理、职称管理、表彰奖励管理等特殊模块。在这些模块构建时需要和相关部门协调,建立相应的数据流,方便信息维护和数据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翁光聪.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1):79-82,101.

篇(6)

[论文摘要]从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来看,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工作分析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薪酬体系起不到激励作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改进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工作分析体系;二是要建立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动态管理;三是要建立以绩效、能力和技能为基础的多元薪酬体系,确保企业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企业逐渐突破了过去人事管理的局限,“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深人人心。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本身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加之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管理理念之间脱节的现象,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乃至对企业经营绩效也都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将理念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来是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human resource practices)指影响雇员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手段、制度等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从8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实践已成为组织战略规划及战略管理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逐步向创造企业新价值的职能行为方面转变,作为国有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现代国有企业管理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1、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改变国有企业人数众多,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状况的重要途径。大量素质低下的人员,为国有企业经营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增加了人力成本,降低了企业工作效率。消化这些素质低下的企业员工,将之转化为企业有效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通过其实践活动,对员工进行能力培养和提升,改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升员工素质,将这些人员转变为企业具有特质化、复杂性、难以模仿人才,也就形成了企业有效的人力资源,使国有企业由市场竞争中的人多劣势转变为人多的优势。

2、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打造国有企业人才竞争力的主要形式。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一直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分配汇聚之地,具有很强的先天人力资源集聚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使国有企业人尽其才,由人才集聚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或人才胜势呢?这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实现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企业的选拔系统、考核系统、报酬系统、培训系统等)进行科学的匹配,把相互补充的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联合成为一个内部一致的系统,促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目标的契合,使之直接与价值创造相关联,激励各类人才的创造力,从而推动企业进步,效益提升。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打造国有企业人才竞争优势,已成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

3、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和谐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形式,国有企业和谐建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建设对整个社会和谐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设和谐企业是国有企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的重要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和谐企业建设的就是实现企业内部各员土和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其实践活动,如工作分析、岗位设置、薪酬设计等,对国有企业内部各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对企业员工关系进行解构与重组,企业内部和谐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息息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内容和方式对企业人际关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实现企业和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和谐企业建设的根本,同时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现状、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分析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岗位管理现状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883家企业中,92%的企业认识到通过工作分析加强岗位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但在管理实践中发现工作分析所形成的岗位说明书与岗位分析报告中可用的东西很少,不能为实际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束之高阁的现象普遍存在。岗位分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没有发挥预期的效用。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工作分析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一种标准模块化的分析方法,每一模块都有较固定的内容格式要求。基于内容要求的模块式工作分析,刻板地按照模块的内容格式要求进行分析,为分析而分析,机械地按照模块的内容格式填写岗位任职者的要求。结果造成实际工作中可用的东西很少,根本无法按说明书来进行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工作。同时,因强调岗位说明书的系统性与稳定性,忽视了岗位说明书的动态管理,从而难以满足持续的组织优化的内在要求,造成组织变革与工作分析的脱节。

2、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绝大多教国有企业采用以企业最高管理层为核心考核机构,涉及企业经营全过程的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常发现企业绝大多数员工绩效考核分数都很高,甚至超出企业期望,但企业的整体绩效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理念层面上看:

①绩效考核渗透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制体系,这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企业的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暴露出考核的无奈与无力。究其原因,仍然是考核链条的单一。企业高层认为: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让人力资源经理把这件事情完成就行,绩效考核部门在体系中担负了体系策划和实施全职能;中层经理认为:考核是考核部门的工作,又费时又费力,搞不好还影响下属的工作情绪,导致考核在执行中的避重就轻。

②管理者将考核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对部门或员工进行控制和约束,等到部门或员工出现绩效不良问题时给部门或员工以处罚;不是时时刻刻关注、记录以及评价部门或员工的业绩,随时准备为部门或员工提供达到绩效目标的帮助,而且也没有在绩效考核结束之后就下一期如何改善部门或员工的绩效进行面谈。这样一来,从根本上埋下了考核的潜在障碍。

③企业以部门设流程,各部门都尽可能地占有企业资源以期获得最大利益,使得整个经营过程很难达到整体的优化。企业内部部门之间衔接的环节模糊不清,不能密切地配合,部门间拖后腿、推诱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考核指标的落实,使考核目标发生偏差,最终导致考核的形式化。

从技术层面上看:

①很多国有企业的考核指标与战略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承接,指标与指标之间缺乏相互关联的支持逻辑,不能解释企业的战略,没有将考核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关键成果领域、组织结构、职能职责规范建立起有机联系。上级与下级、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指标缺乏内在的关联性。

②国有企业现有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集中在生产技术、管理、费用这三个方面。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德、能、勤、绩考核体系对经济技术指标以外其他指标的客观考核和有效管理几乎无能为力,而且不同的绩效管理者对考核指标的理解和认识往往也存在着重大差异。对部门的考核指标主要关注财务性指标,对非财务性指标往往关注不够。对员工的考核主要是对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民主评议指标,着重德能勤绩的考察淑乏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考核要素与衡量标准。对生产操作类员工的考核着重生产性指标的考察,对非生产性指标又缺乏衡量。

3、薪酬体系起不到激励作用

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基本的薪酬体系仍是“行政主导型”的。薪酬体系设计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资历、学历、行政级别等,基本薪酬往往是按照行政级别来确定的,在这种背景之下,行政职务、学历、职称以及工龄等因素对工资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员工薪酬的增长往往取决于其在企业中地位的变化而非业务能力的提高。基本薪酬是薪酬分配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建立在员工业绩基础上的可变薪酬比例太小,薪酬激励性小,甚至一些浮动薪酬也固定化,薪酬分配仍然是平均主义。有些企业只是运用简单的排序法排出等级,将同等级同类别的职位归类归档,不科学的岗位评价,这就导致薪酬内部不公平,严重损害了核心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奖金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奖励的意义,变成固定的“附加工资”,绩效薪酬演变成另外一种固定薪酬,员工认为自己拿到的所有资金都是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福利制度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忽视员工个体的差异性,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低。

三、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的建议与措施

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针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1、加强和完善工作分析,使企业上下对各岗位的职责范围、责任大小、隶属关系、晋升途径都有了明确的了解,对企业的绩效、薪酬、升降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

①遵循先确定战略、组织与流程,再开展工作分析的逻辑次序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对接。

为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通常的专业方法是深人分析企业战略价值与组织功能,然后将工作分析的要点放在清晰界定每个岗位对于公司战略的价值,以及每个岗位对于组织目标所承担的责任,最终效果应当体现在员工意识的深化上。通过细致分析企业业务流程与工作流程,包括流程环节、关键任务与主要成果,保证每个战略价值点都有相应岗位来承担;岗位说明书的撰写,要重点描述岗位价值及核心责任;工作分析之后,要通过培训、考核等措施,让员工更清楚地认识到岗位的价值所在,激发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②合理运用任职资格标准和素质模型

任职资格是指某岗位员工达到合格水平应该具备的各项要素的集合,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学历等。而通常我们所说的素质模型指的是狭义的素质模型,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鉴别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差异。由此可见,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素质模型关注的是优秀员工应具备的深层次素质,包括动机、品性、能力、个性等特征;任职资格关注的是合格员工应具备的浅层次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学历等因素。任职资格可以鉴别员工是否合格,但并不能保证合格的员工能达到优秀水平。素质模型能鉴别员工是否优秀,但并不能鉴别合格员工与不合格员工的差异。两者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替代。只有将任职资格与素质模型相结合,才能保证获得真正的优秀人才。

因此,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把素质模型作为人才选拔与招聘的“发展”类标准,将任职资格的内容作为人才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把素质模型的内容作为人才能力提升与开发的重要内容。

2、建立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关键绩效指标法是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130)与Pareto定律(20/80定律)的有机结合。它首先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全面地分解,然后从中分析和归纳出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Success Factors, CSF),最后从CSF中提炼出企业、部门和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mance Indicators,KPD。其核心思想就是,企业的80%的绩效可通过2000的关键指标来把握和引领,企业应当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关注和考评与其战略目标实现关系最密切的那20%的关键绩效指标。

与其他方法相比,关键绩效指标法的优点是很明显的。它从繁多的绩效指标中提炼出少数关键的指标来进行考评,在减少了对员工的束缚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绩效管理的成本。不仅有利于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KPI对防止企业战略稀释,促进业务流程规范与再造,促进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发挥管理表盘作用以培育和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在建立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时,应注意:

①企业高层管理者应重视KPI真正价值。KPI是反映一个部门或员工关键业绩贡献的评价指标,即衡量业绩贡献的多少,是衡量目标实现的程度。KPI是关键业绩指标,不是目标,但可以籍此确定目标。它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或是发放员工奖金的计量工具。

② KPI的设定一般遵循企业战略~关键成功要素~KP卜逐层分解的思路,遵守SMART原则,并以工作分析为依托而形成KPI指标体系。企业级KPI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和鱼骨分析法找出业务重点(即企业价值评估重点),根据业务重点找出关键业绩指标(即企业级KPI)。将企业级KPI分解到部门形成部门级KPI然后分解到岗位形成岗位级KPI。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后,对相应的KPI进行分析,分析绩效驱动因素,确定各级所要实现的目标。应该注意的是,每一个职位都影响某项业务流程的一个过程,或影响过程中的某个点。在订立指标时,要考虑岗位的任职者是否能控制该指标的结果,如果任职者不能控制,则该项指标就不能作为任职者的业绩衡量指标。比如,跨部门的指标就不能作为基层员工的考核指标,而应作为部门主管或更高层主管的考核指标。并且企业阶段性目标或工作中的重点不同,相应各个部门的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在阶段性业绩的衡量上重点也不同,也就是说KPI存在阶段性和权重的可变性,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对KPI实施动态管理。

3、建立以绩效、能力和技能为基础的多元薪酬体系。

每一个企业都需要用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人才,还要用有一定保证力的薪酬留住人才。如何依据每个人的能力与对组织的贡献来确定他在组织中的位置和待遇这是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企业应建立一个以绩效、能力和技能为基础的多元薪酬体系,通过多种分配要素(包括机会、职权、工资、奖金、福利、学习、信息分享、股权、荣誉等)的有机组合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员工的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用不同的薪酬体系,不同雇佣模式及采用多元化的薪酬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员工的需求。

在具体设计薪酬体系时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劳动力市场、岗位以及员工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三个领域的公平问题: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员工公平。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从薪酬基础和标准设定,薪酬结构和薪酬设计、员工发展和薪酬提升三个层面着手来安排薪酬体系,使薪酬体系设计体现公平原则。

篇(7)

围绕培训主目标,运用网络平台实现与现场工作的共享与互动

员工现场技能培训工作范围包括班组安全活动、技术问答、技术讲解、技能示范、反事故演习、事故预想及员工自主学习等。在传统的现场培训方式基础上,大连供电公司结合工作现场及设备实际情况,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下自主开发网络培训教材资料、技能题库、技能视频课件等,利用网络远程培训平台实现各专业职能管理、重点工作与生产岗位员工之间的共享与互动。

员工现场技能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解决“工学矛盾”,充分利用工作现场、实训设施和网络远程培训平台,通过重点专业(工种)题库、视频课件和专业资料的建设与共享,通过集中培训和网络自学、集中考试与网络考核等多种培训方式,解决员工正常工作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员工快速适应新的生产模式,掌握新的业务流程、知识、标准,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确定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员工现场技能培训工作的指标体系详见表1。

员工现场技能培训的指标体系为单位(部门)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的一部分,是企业内控指标,从员工培训积分、全员培训普考合格率、竞赛调考成绩、职业资格持证率、现场技能培训经费使用率(效益)等方面对本部部门、所属单位、分公司进行季度、年度业绩指标考核。

员工现场技能培训指标体系中,员工积分、职业资格持证情况同时为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是企业内控指标,对员工态度、能力等方面进行量化的绩效评价。

表1 大连供电公司现场技能培训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名称 目标值 责任部门/单位 指标说明

同业

对标

指标 人才当量密度 逐步

提升 人力资源部

基层单位 员工当量累计值(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资格、学历、人才)/员工数

内控

指标 培训计划完成率 100% 专业部门

基层单位 执行培训项目数/年度计划项目数

培训经费投入率 逐步

提升 基层单位 用于培训的经费投入/单位工资总额

新员工见习考核合格率 100% 基层单位

生产岗位员工持证上岗率 100% 基层单位 持有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人数/特有工种在岗人数

内控

指标 调考合格率 100% 基层单位 强制考核,作为部门综合业绩考核参考指标

技师、高级技师评审通过人数 逐步

提升 人力资源部 符合公司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目标值

技师、高级技师聘任比例 10% 人力资源部 受聘技师、高级技师人数/本工种高级工人数

现场技能培训工作流程各阶段工作说明

大连供电公司员工现场技能培训工作流程分为:项目需求、项目计划、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与反馈五个阶段。

项目需求阶段

(1)培训需求征集。人力资源部在总结、分析历年员工现场技能培训经验、员工队伍技能水平评估与反馈的基础上,以技能岗位工作分析为指导,现场技能培训征集通知,通知分为定向征集通知和不定向征集通知。其中,需求定向征集是依据员工技能考试考核的总体评价情况,结合员工技能“弱项”开展的需求征集;需求不定向征集是不指定需求征集的主题,在员工、单位中广泛进行的技能培训需求征集。

(2)各相关部门开展需求征集工作。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各单位分别组织技能培训需求征集工作。技能培训需求的调查分为三个层面,分别为员工层面、岗位需求层面、单位层面。人力资源部作为员工现场技能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重点开展全体技能人员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公司级技能培训项目的需求调查与分析、职业技能鉴定需求调查等。

①各单位根据本单位员工队伍现状和实际工作,重点开展单位层面的技能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②培训中心依据公司年度重点工作,在上一年度员工技能素质测试与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公司级技能培训项目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③各专业职能部门依据本专业员工队伍技能现状,结合本专业岗位工作需要,开展工作岗位层面的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3)岗位技能培训需求汇总、分析。人力资源部汇总各单位、培训中心、专业职能部门的技能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报告,结合公司年度重点工作,编制年度现场技能培训项目需求计划。

(4)审定岗位技能培训重点、项目。公司教育培训委员会审定年度现场岗位技能培训项目需求计划,同时报上级人力资源部门,经“三上三下”最终确定公司年度现场技能培训项目需求计划。

项目计划阶段

(1)人力资源部以审定后的年度现场技能培训项目需求计划为基础,结合教育培训经费计提情况,编制本年度现场岗位技能培训计划和技能培训经费计划。

(2)公司教育培训委员会审批本年度现场技能培训计划和技能培训经费计划。

(3)人力资源部下达本年度现场技能培训计划和技能培训经费计划。

项目设计阶段

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中心、专业职能部门、各单位编制现场岗位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①专业职能部门组织编制专业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②培训中心配合专业职能部门编制专业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方案,设计、策划公司级技能培训项目。

③各单位编制本单位现场培训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阶段

依据现场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方案,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中心、专业职能部门、各单位执行落实各项项目。

①专业职能部门具体实施所辖专业的现场岗位技能培训项目,依托工作现场、实训设施等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技术、技能操作等项目的适应性培训、现场培训等。

②培训中心负责各专业现场技能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提供培训师资、培训硬件、实训设施及培训、后勤服务等;培训中心依据公司下达的公司级年度现场技能培训项目,负责开展员工技能轮训、技能调考、技能考核等现场培训工作。

③各单位具体实施本单位在岗岗位技能培训项目,以技术讲解、技能示范、技术问答、反事故演习、事故预想和班组安全活动等为主要方式,落实现场培训。

项目评估、反馈阶段

(1)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中心、专业职能部门、各单位开展现场技能培训的评估考核工作。培训中心具体负责实施的技能培训项目的一级、二级评估工作,在培训项目结束时开展参培员工的技能评估与测试。

①各单位开展现场培训技能操作考试考核,并依托公司渐进式教育培训评估与培训积分系统,开展网络远程培训与评估考核,并核定员工培训积分。

②专业职能部门以专业调考、普考、竞赛等方式,采用现场考核与网络远程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手段,开展现场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工作;同时,利用员工培训积分系统,对员工专业知识培训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2)培训中心对专业职能部门、各单位现场 技能培训效果报告进行汇总、分析,依托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评估和培训积分系统,对员工培训前后技能素质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年度现场技能培训评估报告。

(3)人力资源部对年度现场技能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依据下达的年度技能培训经费计划和现场技能培训的检查、评估结果,兑现技能培训经费。同时将现场技能培训成果、评估分析报告上报公司教育培训委员会,为下年度现场技能培训提供科学依据。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指导下,创新实践以网络信息化技术支撑下的现场技能培训工作,并从工作岗位分析、模块化技能培训标准和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评估与员工培训积分等多方面、多维度实施现场技能培训工作,为此,大连供电公司制定了相关制度、管理办法并定期召开公司教育培训委员会会议以保证流程正常运行。

(1)公司经营者集团高度重视员工现场技能培训工作,成立了由总经理、党委书记和分管副总经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培训中心组成公司教育培训委员会。

(2)制定、下发了《大连供电公司现场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员工持证上岗管理办法》《员工见习(试用)管理办法》、《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办法》、《全员培训考试实施方案》、《大连供电公司培训班管理办法》、《大连供电公司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现场技能培训经费的通知》等文件制度,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流程正常运行。

(3)人力资源部组织本部各业务部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各专业技能岗位工作分析,编制《技能岗位培训标准》,明确现场技能培训标准,突出模块化培训项目,强化现场技能培训量化指标评估。

(4)在集约化大培训工作格局的基础上,创新实践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评估与员工培训积分等现代信息化应用平台,将员工现场技能培训的结果以量化的指标模式纳入员工绩效评价体系。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根据公司现场技能培训工作程序,将职业资格持证率、高技能人才比例、人才当量密度、全员培训考试合格率、SG-ERP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评估、员工培训积分应用平台等系统应用指标纳入全员绩效评价关键业绩指标体系。

在公司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与单位(部门)负责人业绩评价体系两个层级中,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并实施季度、年度考核。

成果取得为公司各业务开展提供坚强保证

大连供电公司切实采用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助力开展员工现场技能培训工作,通过班组安全活动、技能示范、反事故演习、事故预想等方式,开展员工在岗工作期间的现场技能培训工作,通过技术讲解、专题讲座等开展基层单位的现场技能培训工作,通过集中技能专项培训等开展公司级现场技能培训;同时,丰富培训手段,自主开发与生产现场及业务相适应的题库、视频课件、课程等,通过员工培训积分平台实现远程网络自助学习、共享和远程自我评价等,为公司在新体系下各项业务正常、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自主创新,开发远程技能培训课件

大连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以专兼职培训师团队为开发主体,积极开展教学成果研究和培训方式创新实践,积极开展“三集五大”体系下教育培训趋势研讨,利用视频与动画同步技术实现了视频与动画的完美融合,开发了《10kV三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中间头施工工艺》视频培训课件,并获得“大连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一等奖”和省公司“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

多措并举,创新实践员工远程网络自助技能培训与评价

大连供电公司在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五统一”集约化大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实践员工技能素质评估、模块化课程培训、培训积分等工作举措,公司以远程网络培训平台为基础,定制开发远程培训课程、测试评价技能题库、员工培训积分等个性化功能,丰富现场技能培训方式与评价方式。公司累计开发各专业、工种技能题库110余万题,累计举办专业考试、专业调考、全员普考等178场远程考试,累计举办远程技术业务适应性培训班56期,三年期间远程培训系统登录达355000余人次。

通过员工培训积分与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评估应用平台,积累员工个人技能素质评价成绩,已完成电力行业特有工种配电、电力调度、输电、变电等专业的员工个人技能素质模型。

以赛促培,现场技能培训成果显著

自2009年以来,大连供电公司累计举办公司级、基层单位级现场技能培训项目800余项,累计现场技能培训人次达21000余人次员工能力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岗位低当量员工(当量折算为0.6,及中专及以下学历且中级工及以下技能等级、无职称人员)从2009年的788人已减至0人,率先在省内实现“0”低当量,公司人才当量密度从2009年的0.9016提升至2012年的0.9787,高技能人才比例由2009年的91%提升至2012年的98.9%,在国家电网公司27个大型供电企业中的排名从2009年的第21名提升至2012年的第14名。2013年上半年,大连供电公司参加省公司营销、基建、安全、变电检修等技能竞赛、专业调考活动中,取得了1项团体第一名、2项团体第二名、2项个人第一名、2项个人第二名、4项个人第三名及多项优秀选手等荣誉。

强化实操技能素质,切实提高员工岗位工作能力

大连供电公司自2001年开始,即在生产岗位员工中全面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从专业实施、技能操作能力两方面对员工进行等级评定,并坚持主业工种的技能实操考核;2006年,公司出台了《生产岗位员工持证上岗管理办法》,并于2011年将生产岗位员工持证上岗拓展至部分国家强制要求岗位的持证上岗。2012年,大连供电公司生产岗位员工已全部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均取得了高级工及以上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技师212人,技师1445人,高级工2480人,同时部分岗位员工取得了“建造师”、“造价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进一步拓宽了生产岗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要改进的方面

存在的问题

(1)现场技能培训是保证“人岗匹配”的重要培训方式,受限于传统的技能培训方式和培训形式,现场技能培训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与考核,技能操作能力培训比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三集五大”体系全面深化建设,对业务流程、工作标准等进一步优化,原有的岗位说明书、岗位技能培训标准等已不适用于新生产模式下的技能培训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岗位工作分析和岗位培训标准的修订工作。

(3)现场技能培训往往会受限于于现场实训设施,由于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现场实训设备、设施落后于运行设备,技能培训的技术条件落后。

(4)员工现场技能培训的考核评价手段单一。受到生产岗位员工数量、考核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现场技能培训考核尚未能实现全员技能实操考核,考核评价的结果应用体系尚不完善。

改进方向和对策

(1)进一步加强新体系下的技能岗位工作分析工作,建立有效的的岗位技能培训标准,细化技能培训模块,并依据员工进行逐项的技能考核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现场技能培训工作。

(2)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尤其是强化在生产班组层级的远程培训、评价工作,拓展现场技能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