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交流研讨发言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31 11:12: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交流研讨发言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篇(1)

一、经历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因为种种机缘,我曾有幸涉足过多个行业,这几段截然不同的工作经历,既让我饱尝了酸甜苦辣,更给了我无数的磨炼和启迪,是我一生都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正式步入社会之初,我被分配到新洲职高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当时我还处在懵懵懂懂的年龄,却要为人师表,教导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我只能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去接近他们,以不求回报的奉献去感染他们,以过硬的专业知识去征服他们,并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教师职业,让我懂得了给予和付出的同时,自己也在收获快乐。

三年多的军旅生涯,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一次偶然的机遇,我凭着从小受过的系统专业训练,有幸被47军政治部文工团特招为文艺兵,专业从事键盘演奏。当时我所在的部队刚从越南前线换防归来,与这些经受过血与火洗礼的战友们生活战斗在一起,使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了奉献的伟大,并从一言一行做起,向他们学习靠拢,因表现突出,我不仅入了党,当上了女兵班长,还多次受到部队通令嘉奖。再回首,我特别感激这段人生历程,在部队这个大熔炉的锻造下,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一个散漫的人变为了一名意志坚定、不轻易被困难击垮的“战士”。

基层工作经历使我脚踏实地。1991年,因为父母要求,我无奈地脱下军装,离开紧张精采的军营,复员回到地方,从绚烂归于平淡。面对着天壤之别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我迅速深刻反思,积极调整自己,重新学习,努力适应,以胜任新的工作。这段经历告诉我,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做好点滴小事,才是人生价值的真实体现。

1993年元月,我调到团县委工作至今,十多个年头的党政机关工作,使我无论是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都得到了重新塑造。在这里,我渡过了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年华,真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磨砺中得到提高,我从内心感谢团委这个舞台,给我提供了挖掘和展示各方面潜力的机会。

二、挫折是最难得的人生际遇

我从小学习、生活环境较好,经历的挫折较少,人生之路整体上比较平坦顺利,真正受到考验是1991年至2001年的10年间,这是我在事业上、政治上进步最慢、挫折最多的阶段,但同时也是我人生中收获最大的阶段。正是这个平寂枯燥的阶段,让我沉淀下来,蓄积了突破困境、成长发展的力量。

从本职工作的“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原来我从事文艺工作,无论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还是能力结构,都与行政机关有天差地别,因此,我经历了一段漫长而痛苦的磨合期,10年中,我由办事员、副科到正科,涉猎了共青团内所有战线的工作,由做好收发公文、接传电话、内勤杂务等小事学起,到能够制定工作思路、起草文件、部署落实,直至多次成功策划出在全国、省、市开风气之先的工作“品牌”。这10年让我一步步从无知走向成熟,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能力结构不断优化,驾驭工作的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为人处事上由随性变为自律。刚到机关时,我总显得格格不入,待人接物以自己的情绪为出发点,思想、言谈、习惯、爱好甚至外表都让人觉得别扭。但现实告诉我,必须改变旧的生活方式,进入新的生活轨道。最后,在经历了长时间自我约束、自我改进后,我终于逐渐融入了社会,与同志之间也有了非常融洽的关系。

思想境界在现实考验中得到提升。无论从纵横向比较,共青团都是个干部流动提拔较快的特殊单位,但我在团委却从事了8年多的基础工作,仅正科岗位就干了6年。说实话,我也只是平凡人,眼看着一批批资历年龄相近,甚至比自己资历浅的同志纷纷走上领导岗位,但自己始终原地踏步,原创:我也有过很多困惑和迷茫,承受过很大的舆论压力和思想考验,但正是这段时期,不仅迫使我静下心来,解剖反省自己,发现和改进了许多不足,更重要的,是使我拥有了一颗平常心,能淡然、坦然地面对个人的进退得失,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做工作,一心一意谋事业,任劳任怨地干好分内的事,做到不留遗憾,无愧于心。

三、心态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

篇(2)

情境与任务结合,驱动研究主体

一位德国学者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将15毫克盐放在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毫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毫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任务,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任务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易于理解。

在对概念教学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明确任务——探讨概念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在每位教师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学校教研组开展研讨,镇大学科组再结合课例深入研究。最后,全市组织展评,探讨形成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为确保任务的有效落实,我们在各个不同的环节设置相应的情境,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比如,每位教师在进入教室前都要在门口抽一张扑克牌。在研讨过程中,组织者可以根据参与的人数或扑克牌的花色、数字进行分组;也可以随机点扑克牌的花色或数字进行即时发言,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参与的机会。

再比如,在研究前有一个“研前渗透”情境,也就是提前让教师了解活动内容,对研究有一个初步认识,基本能做到心中有目标、有方向。

开发有效的研究工具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每位教师都是研究者,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的教学,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呢?

1 开发研究程序与工具。

作为研究的组织者,我们首先开发了概念有效教学模式的主题研究程序。该研究程序包括三个环节:①课前,学科教研员搜集和分析教学模式的文献资料——界定专题性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主题——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模式;②课中,设计课堂教学有效模式的观察表;③课后,汇总观察结果——执教者讲教学意图——基于观察结果展开集体研讨——形成改进建议——二度教学设计。

研究程序的开发使研讨内容更为具体,如课前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模式,便于大家有针对性地讨论,避免了研讨过程空、散、漫的情况,也为课中观察提供了载体。课后的二度设计,为研讨结果的实践提供了保障。

另外,为了提高研讨的针对性,我们开发了课堂观察表,引导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我们把重点放在观察学生的“学”,从观察一个小组或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投入程度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有效。

为了让每位教师都学会研究、观察和思考,观察表中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提示。比如,有没有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完成任务后他们做什么?再如,小组交流时,组内有没有话语霸权现象,如果有,其他同学是什么表现,弱势群体是否参与讨论,后面发言的同学有没有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小组汇报的内容是小组意见还是个人意见,等等。这些细致的观察为有效的研讨提供了支点。

2 制定研究的实施进程。

针对研讨的具体环节,我们与各个研究小组一起制定可操作的“进程板”,提示大家把握研讨进程,不偏离主题。

一是总进程板。假设模式分析(交流各环节的观察结果)——小组研讨(各环节实施策略讨论)——交流汇总,并形成改进建议。

二是小组发言进程板。我观察到的——我分析到的——我提出的建议。每名教师轮流发言,不能重复,大家相互补充。

三是小组汇总进程板。提出组内认可模式——结合日常教学形成模式的实施策略(简洁语言,逐条呈现)——对模式实施的风险预测及策略推荐。

“进程板”的提供,让教师明确了不同环节的研讨目的,知道自己该怎样发言,怎样讨论,怎样形成结论。

3 在研究过程中适时加以引领。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调动参与者的主体性,也要发挥组织者的主导作用,观察各组的研究进程及研究内容,适时进行调控。如,在小组研讨环节,我们发现,尽管一些教师能够按照“进程板”中的提示进行交流,但所谈问题多浮于表面,缺乏实例支撑,有些想当然。发现这一情况后,组织者适时进行调控,统一进行了以下的“捕捉课堂中的研究点”的研究策略引领:

请各研究小组暂停一下。我发现各小组在讨论的时候空对空发表看法的比较多,究竟该如何深入地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我们一起来研究概念有效教学模式中的一个“小”环节——“自主建构”。我捕捉了《认识周长》一课中的一个镜头,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教师指着学生课前制作的毛线画,其中的一幅是大石头图。学生纷纷说“它没有周长”。这个镜头或许就是一闪而过,可是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捕捉住,这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周长的概念”。请老师们想一想,为什么学生会认为这样一个弯弯曲曲的线围成的大石头图案会没有周长呢?

(教师陷入了思考)

师1:这可能是学生下意识作出的反应,说明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就是这样的。

师2:可是,孩子对周长的概念是第一次接触,尽管孩子们有一些生活的经验,但是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数学的周长是第一次,这个时候老师提供的让学生自主建构的感性材料就非常关键。我觉得这与老师之前提供的感性材料有关。

师3:我也这么认为。老师之前提供的感性材料全是直的图形,一个是三角形,一个是普通的四边形,还有就是五边形,其边都是直的,通过这些得出了“周长”的概念,所以才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印象,周长都是直的。

(老师们都点头认可)

主持人:是啊,这就是说在自主建构环节,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要丰富、全面,避免学生构建错误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任何表现都不是没有缘由的,希望大家能借鉴刚才的思路,在真实的案例中去深入剖析、提炼观点。

交流分享,碰撞教学智慧

为了保证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意识地将研究内容分得更为具体、细致,让教师自主结成研究小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在组内研究的基础上,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成果的展示以实施策略的方式进行,避免理论讲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进行实施策略的补充,直到大家都认同,形成较为完善的策略为止。以下就是经过研讨,碰撞出的概念有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 前置渗透。教师提前一天给学生布置“前置作业”,探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基础,发现与利用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前置渗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调查类。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调查。如在学习新数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大数”、“身边的小数”、“我见到的百分数”等。课上,教师以检查作业的方式,利用这些调查内容导入新课。②操作类。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如学习圆柱表面积前,教师请学生“找一个圆柱体,为它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课堂上,在学习圆柱表面积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主动地联系“前置作业”,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前置作业”能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③复习类。安排学生练习与新知相关的题目,为新知学习作准备。如学习“百分数应用”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对应的分数应用的题目。

2 情境导入。教师围绕提出新概念的必要性和概念的本质去创设简单的、有现实背景或数学背景的情境。在合理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建构并迁移。

3 自主建构。在充分的感性材料中,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构成的要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师既可以“自主活动”为主体,为学生提供感性活动材料,组织观察、操作等活动,也可以“问题串”为主导,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思维。

4 交流理解。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深入理解概念,从而丰富概念的内涵,扩展概念的外延,把分散学习的各个概念串成线,织成知识网络。

5 应用发展。教师设计应用练习题,有目的性、针对性、成效性地进行训练,形成“基本练习一变式练习一综合应用”的结构。

基本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的基本属性。变式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概念各要素之间的新关系。如在“图形的周长”概念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求正方形变式图形的周长,学生会得出形变周长不变的结论,这样的综合应用可以使学生在概念的发展中理解概念。

6 后置测评。下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当堂的概念学习检测,一般提前5分钟。教师可以用2~3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测,利用2~3分钟的时间进行反馈和查漏补缺。

研后反思,践行常态教学

就像我们在每个小组的展示纸上所写的“从这里开始——我们作为研究者”一样,研究不是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是新的开始。之后,每位教师所要开始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进行二度设计,针对课例进行后续设计,上传到网上共同分享,并开展进一步讨论。第二项任务就是将研究成果在自己的课堂中去实践,进行深度的实践研究,每周上传一份教学案例。第三项任务就是践行研究的方式与方法,捕捉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篇(3)

按照市委统一安排,8月28日,满城区就学习宣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进行交流研讨。区委书记刘永胜主持会议。

 

会上,各位区领导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围绕“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分别进行交流发言。

 

刘永胜指出,大家的发言,既谈认识、谈体会,又谈目标、谈举措,做到了在研讨中提升认识,在交流中激发热情,达到了预期目标。大家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大兴学习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中汲取新动力,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在全区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刘永胜要求,要充分认识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站位,找准定位。这次市党代会,是在全市人民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品质生活而继续奋斗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极具时代意义、战略意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大家要深刻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振精神,砥砺作风,以昂扬的斗志和有力的措施,努力把市党代会描绘的美好蓝图镌刻在满城6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刘永胜指出,要强力推动学习宣传,进一步掀起热潮,浓厚氛围。大家要着眼于推动市党代会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重点抓好面向领导干部、面向基层群众、面向社会各界的学习宣传工作,着力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要深入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开展集中宣讲、面对面宣讲、互动式宣讲,采取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生动鲜活的语言,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把市党代会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广大党员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形成全媒体、立体化传播态势,多角度宣传阐释市党代会精神,着力用市党代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篇(4)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对水的概念进行梳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加深对水的认识,渗透节约用水教育,学习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全班同学根据人数4人或6人分为一组。

2、学生分组材料:7个编号的不透明黑色塑料袋(已封口,里面已装三种液体:水、牛奶、白醋;三种固体:1块石头、1块木头、几片树叶;气体:空气。其中三种液体先用无色透明保鲜袋装好密封),记录单,分类图纸。

3、教师演示材料:7个与学生同样的袋子,课件。

4、学生自带材料:记录用笔、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猜谜语

师说,学生猜。

一种东西真奇妙

无形无色无味道

动物植物离不了

竹篮装它全漏掉

学生猜出后,课件出示:水

二、学习探究新知

(一)说说水

1、水有什么特点?师课件展示图片:(1)一杯清澈透明的水。(2)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水。(3)绿树间飞流直下的瀑布。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学生发言,说说水的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字幕出示: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会流动。

2、水在大自然中是怎样存在的?

教师课件出示图片:海水,冰川,水蒸气,雪景。

学生仔细观察,小组交流。

师指名说水在自然界是怎么存在的。

师生共同总结并课件出示:冰、雪、海水、淡水、水蒸气等。

3、水和生物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欣赏有关图片并概括发言。

4、水有什么用途?

教师屏幕播放,生活中用水的情景和生产中用水的场景。

学生认真观看后,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并课件出示:生活中,洗衣、做饭、洗澡、饮用等。生产中:灌溉、发电等。

导语:同学们,水有这么多用处,大自然离不开水,人和动物不能没有水,生产中也要用的水,可是我们国家的水资源紧缺,中国约有600多座城市,有400座缺水,100多座严重缺水。

接着屏幕出示缺水的画面.

生看完后,师问:你们看了这些情景有什么想法?

学生回答(节约用水)。

5、节约用水教育

师:水是生命的源泉,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水,因为有水,花儿开的更艳,因为有水,草儿长的更绿,离开水世界将变成荒漠,生命将消失。所以我们要保护水源节约用水。

课件出示:

节水歌

洗米洗菜水莫到,

用来浇花生长好。

洗手洗脸洗衣水,

用来拖地冲厕所。

全班齐读

6、填写课本上的网状图。

(二)识别水

1、导语,同学们,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七位小朋友很调皮,他们各自躲进一个袋子中,老师想把水找出来,你们帮老师找找。

2、提出要求:不能打开袋子看。

3、各小组拿出桌斗里准备好的七个袋子和记录单,进行分辨那个袋中是水的活动。师巡视指导。

4、活动结束后,小组代表拿着记录单上台展示并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5、师生共同进行验证

(1) 验证各小组意见一致的几个袋子。

师演示并概括总结:石头、木头、摸起来比较硬,不会变形。树叶摸起来较软较轻,但不会流动。空气会流动,最轻最软(生也同时验证)。

(2) 验证各小组意见不一致的几个袋子。

①师演示:打开“牛奶”、“醋”、“水”袋问:不用眼睛看,能找出水在那个袋中吗?用什么办法?(生答:闻),为什么闻得出?(生答师出示:没有气味),除了闻,还有什么办法?(学生发表意见并出示:尝),为什么尝得出?(学生回答师出示:没有味道),

②共同小结。

(三)给物质分类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把袋子里的物体都一一分辨出来了,如果请大家给这些东西分分类,你会怎么分?先请各个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按什么标准分,分成哪几类?

1、小组讨论,并交流分类方法。

2、汇报、交流,并说明分类标准是什么。

3、学生操作并填写分类图纸,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代表屏幕展示分类图纸,全班交流。

5、总结分类依据,课件出示关键词及分类图。

三、联系生活

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是气体、固体、液体吗?

生发言。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

五、布置作业

篇(5)

一、会议名称

首届《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研讨会

二、举办时间、地点

时间:2013年6月16 日

地点:武汉市江汉假日酒店

三、会议主要任务

总结前期工作,研究和安排下阶段工作任务。

完成三项具体任务:成立《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管理委员会及编修工作室; 讨论和通过编修方案及编修工作室相关的管理办法;筹措编修经费。

四、参会范围

各地宗亲会会长、支系代表、企业家、知名人士和家谱研究者等。

五、会议议程

1、举办方致欢迎辞

2、大会主题发言

3、前期工作通报

4、学习和讨论《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方案》、《编修工作统一认识提案》、《编修工作室财务管理办法》

5、大会研讨发言(亦可提交书面发言稿)

6、电脑及网络应用培训

7、会议总结

六、会议日程

6月15日上午9:00 开始报到;下午18:00 接风洗尘

6月16日上午(8:30―12:00)和下午(14:30―18:00) 研讨会;下午18:00 晚宴联欢

(就间:早餐7:30―8:10;中餐12:00―13:00;晚餐18:00―19:00)

七、筹备小组分工

(一)秘书组

负 责 人:汪新才 汪瑞林 汪世维 汪利文 汪国春

工作职责:

1、完成研讨会邀请通告

2、准备会议文件:编修方案、统一认识提案及财务费用管理办法、大会交流材料、会议指南(会议须知、会议日程表、通讯录、住宿安排表)以及原谱光碟等等。

3、制发大会文件袋及胸牌

4、会议大门及展厅布置

5、摄影摄像及宣传报道

(二)总务组

负 责 人:汪少青 汪宏慈 汪运力 汪作文 王惠兰 汪静

工作职责:

1、来宾接送、住宿与就餐安排。

2、贵宾签到,会议证件文件袋发放。

3、会场布置:桌椅、横幅、座位牌、音响、茶水等。

4、大会期间交通工具安排。

5、其它服务工作。

(三)财务组

负 责 人:汪振耀 汪纪元

工作职责:

1、会议经费预算

2、收取捐赠款项及物质

3、会议费用结算

《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研讨会筹备小组

二零一三年六月三日

附:《新编汪氏通宗世谱》首届编修研讨会第一次筹备会议纪要

为了确保《新编汪氏通宗世谱》首届编修研讨会顺利召开,受大会组委会和大风委托,今天下午,汪振亮老先生在江汉假日酒店主持召开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汪振亮、汪振耀、汪少清、汪封林、汪宏慈、王惠兰(汪家媳妇)、汪利文、汪作文。

经过讨论,会议决定如下事项:

一、关于编修研讨会筹备小组机构及分工问题。按照《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研讨会策划方案的要求,会议决定成立秘书组、总务组和财务组三个专门机构。秘书组由仙桃汪新才牵头,主要负责参会人员邀请、会议文件准备及宣传报道等工作;总务组由孝感汪少清牵头,主要负责大会期间参会人员食宿安排、会场布置等工作;财务组由汉阳汪振耀牵头,主要负责会议经费收支管理、捐赠款项管理等工作。

二、关于参会人员食宿管理方式问题。由大会筹备小组统一收取参会人员生活费用,统一安排就餐和住宿。交费标准,每人基本费用270元,其中住宿费100元(两个晚上),餐费170元(一个午餐50、两个晚餐100、两个早餐20)。其他酒水、用品、资料及会场租赁等费用由大会筹备处开支。

三、关于会议资料印制、用品采购等问题。会议提出,要本着节俭的原则,严格控制会议公用费用开支。会议对资料印制、用品采购等开支进行了详细预算,并确定了印制、采购的具体渠道和方式。

会议还要求,筹备小组人员要明确职责,加强配合,竭尽全力,做好会议各项预备工作,为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宗亲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按照大会组委会提出的“坚持务实、节俭的作风”的要求,本次筹备会费用由参会人员共同分担。

篇(6)

一、完整、充分地表达和交流,确保交流研讨的清晰性和层次性

要提高学生实验后的交流研讨这一环节的活动效率,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研讨空间,保证学生完整地表达与交流。教学中,交流研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果教师只限于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或探究结果,那是不全面的。

学生在完整的实验后,除了交流研讨“观察到的现象或探究的结果”外,还可以研讨实验的过程,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反思设计方案的能力,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是否提高;与同学合作的体会感受;对别的组探究情况的评价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深入理解教材,不仅挖掘教材显性的东西,还要挖掘教材中对学生发展真正有用的东西,挖掘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的东西,挖掘能够让学生感悟的内涵……有鉴于此,笔者在《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盐》的交流研讨阶段有意识地在学生汇报完实验结果后引导他们分析溶解盐量的数据,找一找溶解盐量不同的原因,还引导学生反思整个实验过程,说说小组同学是怎样合作完成这个实验的,在具体实验中有还有哪些具体的发现和感受等。这样,极大地丰富了科学探究的内容,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研讨习惯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还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但并不是任学生为所欲为、任其自流。任何地方的“自主”、“以学生为本”,都是建立在有序的规则之中。同样,要提高交流研讨的质量,也是建立在学生有着良好的交流研讨的习惯基础上的,良好的交流研讨习惯则是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学生对实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到了交流研讨阶段,经常会陷入“无序”化状态,有的学生摆弄实验器材不肯放手,出现插嘴,不认真倾听,对同学的意见不屑一顾等现象,导致交流研讨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只有交流研讨建立了一定的规则,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秩序井然的交流研讨,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从上第一节课起,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探究各环节的习惯条例,在教学中逐项渗透,有意识地逐项攻破。其中有关交流研讨的习惯有:①在交流研讨时不能动实验器材;②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吸取别人的精华;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正;④当意见出现分歧时,不能出现“敌对”情绪;⑤在交流研讨前要先进行独立思考。

一种习惯的养成不可能立竿见影,会出现循环往复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直至形成自主的合作交流研讨的风气和习惯。

三、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交流研讨层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出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极大地扼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我们以教科版六上《增强抗弯曲能力》交流研讨的片段为例:

小组1:我们小组第1种形状预测7个,实测8个,第2种形状预测3个,实测4个。发现形状改变后抗弯曲能力真的变强了,说明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

小组2:第1种形状预测5个,实测5个,第2种形状预测9个,实测11个。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抗弯曲能力增强,说明改变形状可增强抗弯曲能力……

师:实验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测是正确的,改变形状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

师:让我们再次观察那些增强了抗弯曲能力的各种形状,又有什么发现?

生:每种形状抗弯曲能力是不一样的。

生:同样是波浪形,它的抗弯曲能力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都是波浪形,它们抗弯曲能力却不一样呢?

生:是波浪形折得厚度不一样。

生:我发现像“三角形、正方形”抗弯曲能力比较好,比较稳固。

师:形状改变增强了抗弯曲能力,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就不同。你们能不能试着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会增强?像瓦楞纸改变形状后引起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形状改变引起了厚度也发生改变,在效果上等同于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生:形状改变是一种变相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因此抗弯曲能力增强了。

师:使用这种方法增强抗弯曲能力有没有优点呢?

生:能节约材料。

在交流研讨阶段,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从中不断“挑衅”,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切勿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即使有些学生的交流研讨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也要尊重学生让其讲完,然后再慢慢引导,最终达成理想的目标。

四、关注学生的精彩生成,使交流研讨得以延伸

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眼光不一样,肯定有一些“意外”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有价值的“意外”“小题大做”,挖掘交流研讨中更深层次的东西,从而产生更高的教育价值,达成更高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二)》一课时,学生在完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实验后,小组汇报有条不紊:

生:我们发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都不见了。

生:我们发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会产生大量的泡泡。

生:我们发现两种物质混合后杯子中的液体温度降低了,感觉比原来冷。

生:我们组发现在杯底还有一些白色的颗粒。

……

对于“我们组发现在杯底还有一些白色的颗粒”的发现,同学们引起了一阵激烈地议论,有的学生埋怨那个小组怎么这罗嗦,这么简单的现象还会观察错误,哪里会有白色颗粒,有的组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们,想马上看到证据,有的同学干脆等不及了,跑到那一组探个水落石出。笔者顿了一下,马上醒悟,这是准备小苏打太多的缘故。但是,又不能把答案强加给学生,怎么办?

笔者下意识地走到那组同学的跟前,拿起杯子在实物投影上进行了放大,在实证面前,学生开始安静下来。“他们组为什么有这样的颗粒呢,这些颗粒是什么呢?”一双双求助的眼光向我看来。笔者连忙把绣球抛了过去:你们认为白色颗粒是什么呢?

“可能是另外生成的新物质”。

“可能是小苏打,老师放太多了,与醋没有混合。”

“肯定是多余的小苏打,要是生成的新物质,那别的组为什么没有呢?”

“对,对!”教室里一阵应和。

“那你们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吗”?笔者顺水推舟,又把难题抛给了学生。

篇(7)

故事是幼儿期的精神食粮,幼儿在和故事人物的对话中成长,通过故事宣泄情感、习得智慧、感受希望。讲故事这种教育手段因简便、有效在幼儿园广为使用,但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讲故事水平普遍较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样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1:A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目光始终定格在某个地方,用无起伏的语调讲着,大半幼儿能认真听,小半幼儿面带倦色,个别幼儿甚至打起了哈欠。

案例2:B老师拿一本幼儿读物照本宣科读故事,半数幼儿在认真听,剩余幼儿有的嬉戏打闹、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做小动作……老师见此情景勃然大怒:还听不听?不听的人请你来讲故事吧!幼儿闻听此言,立刻安静下来,可一讲故事又故态复萌。

在农村幼儿园,到底如何讲故事才能吸引幼儿,真正发挥讲故事的教育价值呢?基于这样的困惑产生了本次研讨活动:如何讲故事,幼儿才爱听?

活动目标

1.通过研讨,反思讲故事的教育价值,发生思维碰撞从而丰富和完善讲故事的技巧,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2.通过教研活动,调动教师们的研讨热情,学会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逐步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擅于钻研的教研氛围。

活动准备

1. 整理好两个案例的文字材料。

2. 拍摄两段幼儿听故事的视频录像,每段各3分钟。

3. 人手一张统计表、一支笔。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剖析案例 理性分析

我:首先,请大家听两个案例(讲述案例1和案例2)。

接下来,请看两段视频,是我上周随机走进两个大班录的听故事情况,大家边看边数专心听故事和非专心听故事的幼儿各是多少人,看完后填好统计表。

友情提示:案例和视频仅仅是用于客观分析存在问题的随机取样,不针对某个老师和班级,请不要对号入座。(播放两段视频)

看完视频交流统计数据如下:

刚开学时,我翻阅幼儿园的教研活动记录发现: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通过进一步的访谈,我了解到教师们对教科研有畏难情绪。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选择了案例研讨的方式,辅以看视频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科学手段,期望教师们在亲身参与、直观感受中打消顾虑,学会针对性地展开研讨。

我:听了案例、看了视频,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开始三分钟有些冷场,教师们可能不太适应这样一针见血的研讨方式。为了缓和气氛我开玩笑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今天谁是我们中间“吃螃蟹”的人呢?年轻的李老师在我的鼓动下开始发言。

李老师:幼儿听故事有不同的状态,有的漫不经心,有的专心致志,案例B里处于前状态的居多。

王老师:在人们印象中幼儿是喜欢听故事的,但案例里的故事都没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好多孩子显得心不在焉。

韩老师:案例中两位老师的讲故事都没有发挥教育的作用,是一种无效教育,类似这样讲故事的情况在我们周围常常能看到。

张老师:在这两个案例里造成幼儿听故事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在老师,老师讲故事水平不高、技巧不够。

我:老师们分析得都对,面对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 请大家结合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思考一下,找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可以结合经验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约30分钟)。这样的研讨是第一次,教师没有思考的空间很难进行有效研讨,所以这里留了30分钟,让大家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为研讨发言做好准备。

基本部分:交流讨论 寻找对策

李老师:故事要能吸引幼儿,关键在于讲故事的人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技巧把故事好。比如,幼儿喜欢富有变化的事物,如果用一种语调讲故事就显得很呆板,幼儿不会喜欢;但如果语调抑扬顿挫富有变化,立刻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李老师能从关注幼儿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很好,但具体如何操作说得比较笼统,其他老师听了可能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我说:李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接下来的发言如果能结合一些实例说出具体做法就更好了。

刘老师:讲故事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才能吸引幼儿。讲故事主要有描述性、抒情性和角色对话三类语言。描述性语言要朴实、自然,适当采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故事《小猴的出租车》,开头可以用喜气洋洋的上扬声音交代背景:小猴新买了一辆出租车,它可开心了!接下来就用平和的描述语言讲述;抒情性语言则要用朗诵技巧去表现情感,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去讲述。还是前面的故事,每当小猴圆满完成送客任务后,那些小结的话语就要表现出自豪、快乐的情感,故事结尾一段要用饱含赞赏之情的声音来讲述;角色对话语言要富有个性,就刚才的故事而言,小猴可以处理成活泼、热情的童声,小熊则用迟缓、稳重的声音,蛋宝宝则用纤细、柔弱的声音,声音处理尽量表现出角色的特征。

刘老师的发言博得一阵掌声,看得出大家已经把拘束感抛开,渐渐放松下来。讨论的话题涉及到了核心内容,交流开始热烈起来。

王老师:除了语言技巧外,讲故事还要善用眼神、表情吸引幼儿的注意。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要用眼神关注幼儿、用眼神传达感情、用眼神交流、互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的眼神要和全体幼儿交流,不能总是定格在某一处或某几处。相对于听磁带而言,孩子们更喜欢听老师讲故事,这是因为面对面的讲述有丰富的表情配合,听来更赏心悦目。讲故事的时候,表情要注意和故事情节、人物情绪相吻合,故事人物是高兴的,讲述者表情要喜;故事人物是伤心的,讲述者表情要悲。

孙老师:讲故事辅以适当的动作能帮助幼儿形象感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小猴的出租车》这个故事里,“小熊站在十字路口东张西望”这里的“东张西望”孩子不容易理解,老师可以边讲故事边用动作来表现,这样孩子就能直观地理解了。但动作是辅助的,要尽量简练、传神,因为过多的手舞足蹈会分散幼儿对语言因素的关注。

韩老师: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较薄弱,这样的特点决定趣味性是让幼儿真正喜欢听故事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刚才大家谈到的讲述技巧之外,变化讲述方法也可以增强趣味性。比如,采用用人偶表演法讲故事,效果会很好。选择故事人物的木偶或将故事里的人物做成简单的小指偶,用人偶进行故事表演,孩子会被可爱的偶人牢牢吸引,从而身心投入地倾听故事,并借助人偶形象、生动的表演对故事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韩老师是老教师,能把幼儿的认知特点放在首位,她的发言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也觉得“有趣”是吸引幼儿的根本因素。

张老师:我赞同韩老师的观点,在短时间里无法很快提高讲述技巧的情况下,改变讲述方法可以让幼儿耳目一新、饶有兴趣。我曾试过图片配合法讲故事,讲故事的同时配一张或几张故事图片,用图片做辅助工具帮助孩子想象、理解故事的内容,还可以把主要故事人物做成活动图片,边讲边演示,就有了一点“动画片”的感觉,幼儿非常喜欢。

毛老师:简笔画演示法讲故事效果不错,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用简笔画画出主要故事情节,这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化表现手法在影视广告中也见过。我认识一位美术功底强的老师,她常常边讲故事边根据故事情节画出相应的简笔画,她因此成了孩子最喜欢的“故事大王”。如果基本功过硬,用这种方法讲故事一定很美妙。

胡老师: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都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尊重幼儿,才会赢得幼儿的喜爱。讲故事活动也不例外,我认为只有让幼儿充分思考、充分参与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关注趣味性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幼儿的参与性。

被动地听效果肯定不如主动地听好,做倾听者不如参与讲述。让幼儿参与讲故事更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家一致赞同这个观点。

朱老师:我赞同胡老师的观点,我用接龙法和幼儿互动讲故事效果很好。我将故事书做成适合集体阅读的PPT,老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让幼儿先看图画,再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接着讲下去。在每个孩子讲的基础上,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示范讲。

郦老师:我喜欢用情节预测法讲故事,许多童话故事的情节可以多方向发展,遇到这样的故事,老师说到情节发展的关键处卖个关子,让幼儿猜测情节发展,猜完再听后面的内容。还可以说了大半段故事,留个结局让孩子猜。这样讲故事既提高了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又对培养幼儿的预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益。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在不知不觉中,大家的思考越来越有针对性,交流渐入佳境。

结束部分:留下任务 期待改进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