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外科考察报告

外科考察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2 16:16: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外科考察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外科考察报告

篇(1)

在生命科学领域,他行走了超过半个世纪,他的名字却很少为人所知。因为在他每一年的时间里,有超过10个月是在深山野林里、甚至是洞穴里度过的,为的是就近观察动物的生存状态。30年来,无不如此。他身着格子衫,背带裤,他已经年逾7旬,他的名字就叫――潘文石。

在科学领域坚守公益

他捧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前不久,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作为2010年科学研究类“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获奖者,他手握水晶杯站在典礼舞台上,站在大家崇敬的目光之中,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好像要掀翻百年讲堂的屋顶。他没想到,实在没想到,难得回北京一次,竟然就站在了母校的讲堂上;他还没想到,台下的学生们、老师们,所有的观众们都给予他如此深情的尊重和欢迎。

他说话了,现场顿时肃静,他缓缓地说:“很高兴得到这个奖。我始终认为,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支撑我,从20岁到珠穆朗玛峰直到今天,我仍然还热爱我的这一事业。”

他始终认为,科学的世界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人云亦云;他不惧怕,科学的世界不在权高位重,人多人少;他坚持真理,他的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在孤独的战斗中坚持到最后

他被誉为“中国熊猫之父”

上世纪80年代,他顶着巨大的舆论和压力,凭着科学工作者的良知,用了整整3个晚上的时间,把自己在卧龙3年研究掌握的科学事实写成了报告。在那个报告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砍伐森林,破坏环境,危及熊猫的生存环境,才可能导致大熊猫的生存出现危机。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中央就做出了停止建设圈养场的决定。在这场孤独的战斗当中,他坚持到最后。是的,他也看清了科学的世界,以及自己要坚守的信念。

1993年,秦岭的生态环境由于森林被肆意砍伐而变得更加恶劣,面对满目疮痍的秦岭南坡,他坐立不安。秦岭南坡呵,这是野生大熊猫的最后一片自然庇护所。他大声疾呼要减少采伐量。8月,他联合29位中外科学家写了一封致国务院领导的信,力陈“秦岭正在发生的生态危机和建议解除的办法”。不到一个月,他就得到消息,同事从北京打来电话告诉他,国家已经批准了,停止在秦岭采伐,成立秦岭长青自然保护区。

在广西,他一待又是十几年

他的思想超越了生命的思考

90年代初,潘文石无意间听闻位于广西的白头叶猴已经濒临绝境,外界相传已经绝迹,他心里一直牵挂。那么就到最需要他的地方去吧,他这样对自己说。

他风尘仆仆地赶赴广西,他去了解白头叶猴的状况。

“君子之室,何陋之有――1996年11月15日。”在广西崇左县罗白、板利两乡交界的弄官山区,一个废弃的军库,3间没有窗户的屋子,墙上东倒西歪的裂痕,室外用土坯垒起来的简单灶台,他用焦炭在墙上题写了这样的字迹,这是他在广西崇左生活的地方。在广西,他一待又是十几年。每天,他带着研究生对白头叶猴的野外种群进行跟踪观察,一日不曾间断。猴子早出晚归,天一亮就要离开栖居地去四处觅食,天黑前再回到自己的山头。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他们逐渐了解了现存白头叶猴种群的数量、结构和分布格局,为白头叶猴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考察报告与规划;摸清了白头叶猴生物生态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其种群动态、社会行为、繁殖策略以及它们的栖息地、食物、社会组成和结构等。他的科学研究之路又收获了新的成果。

1996年,他接到荷兰王室的一封来函,信里说他已获得将由荷兰王子颁发的保护野生生物金奖――诺亚方舟奖,邀请他携夫人于当年11月1日到荷兰旅游并到王宫领奖。这是一个在当今世界上极少人获得的荣誉。此时,他还住在广西扶绥杳无人烟的一个山洞里,每天以方便面和山泉充饥,对白头叶猴进行科考。经过慎重考虑,他提笔给荷兰王室回信:“我非常感谢国王授予我奖章,但是我正在开展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无法离开,能不能给我寄来?”王室回信说,我们很理解一个科学家时间的宝贵和重要,这个奖章一定是你的,但是不能随便寄出,我们会派一位大使到北京给你颁奖。

1997年4月,时隔了大半年以后,当他回到北京时,荷兰大使也如约到北京为他颁奖。大使握着他的手,动情地说:“教授,您的故事就像诺亚方舟的传说那样,你所做的事情时刻都为着人类,你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物种与生命的思考。”

做让世界更美的事

作为一名科学家,潘文石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美好的愿景:物种多样、生态和谐、人民生活健康祥和的世界最终会建立起来。因为他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贡献一点力量,整个世界就会越来越美。他常常对他的学生们说:“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应当为周围的人;我们的辛勤劳作不仅仅是为国家争光,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全人类;保护自然不只是为了当代人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为了子孙后代。”

潘文石的故事启发我们,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家?

我们需要有独立研究精神的科学家。不依附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以一对十,也绝对不在谬论前妥协。

我们也需要秉持理性、深入到一线实践中的科学家。潘文石多年来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做研究,从来不在空中楼阁里写论文,他说,论文再多,专著再多,评的职称再高,对老百姓的生活有改变吗?动物没有得到保护,老百姓依然贫困,你写那些论文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