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23:31: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设计艺术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Abstract: The college design art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in this situation,teaching reforms of the design art are imperative . The article focuses on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highlighting the advantag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reform of design art courses.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Key words: design art;teaching reform;curriculum arrange;practic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26-01
1设计艺术教育现状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引入“设计概念”,设计艺术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快速的发展着,现今全国各类高校有近二千三百多少所,其中有一千多所院校设立了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然而,从表面上看设计艺术为市场、设计艺术教育培养人是一片繁荣。但从实质上去研究它,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在尊重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去决解设计教育问题,是教育者的使命,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2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含混,课程内容相近雷同的问题。纵观全国各类高校的设计艺术课程内容没有本质的区别,多是类似、相近或是相同的,即使专业的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设计艺术专业也没有什么区别。二是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践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质量保证,也是该学科的特点。所以,没离开了实践性,也就脱离了它的专业性。我国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普遍存在着封闭的教学方式,以课本理论为主导,进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三是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①知识更新快于教材的更新;②缺少对学科特点的认识与研究。
3改革的途径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按学科特点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决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它决定教学的目标,因而也决定着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培养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总体的发展及教学的整体的水平和质量。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在各类院校中多是含混的。艺术院校、文科院校、理工科院校及高职高专等,相互之间没有实质的区别,近似或相同是普遍的现象,从长远角度看对设计艺术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与经济发展也是不协调的。所以各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与计划时,即不能盲从沿袭西方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又不能照搬照抄其它老牌院校的目标和计划。一定要客观、科学、理性的根据实际的情况、地域的特点,要制定行之有效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终极目标。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要建立科学完整课程体系,为课程内容的科学合理设置明确清晰的方向,从学科和专业特点出发。笔者认为,从学科总的特点进行课程结构设置:基础教学必修,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加设材料、结构、力学、工艺、管理、经营等课程,以扩大知识结构,适应专业的应用需求。专业课实行开放式、选修学分制的教学方式,避免专业方向的专一化、狭窄化的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课程选修,让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使得各类知识是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
第二,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柳冠中(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界著名的学者,也是现阶段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导师、政府津贴学者。)说:“全世界唯独咱们大陆是上课来学设计。国外讲课很少,就是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你提出解决方案来,你不是划标记,你给他做出来。而我们把绘图当作基本功,我们画得很好,但是很多做不了。”从柳先生的体现和国外情况看。我们的设计艺术教育上是纸上谈兵的,缺少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及全面素质的提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一形式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实践教学是把理论教学的抽象性、虚拟性、单一性、封闭性等过程,加以验证、充实、理解与消化,也是课程整体的延续与深入。实践性教学是设计艺术学科的支撑点,也是平衡点,如果失去它,学科整体就会失去均衡关系,也就失去学科的方向与特色。实践性教学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更能突出学科特色、凸现专业特点,发挥出专业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的扩展能力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一是在课程的总体安排上加大实践课的学时量,合理进行总体的比例分配和比重,以确保实践课质量;二是在校内建立实践与实验并重教学中心,投入必要的设备和实践教学环境,配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常态聘请有实战能力的设计师及有丰富工作经验工程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干教师,以确保实践教学能良性的进行;三是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校企联合。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和地域性的企业实力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性学习,以锻炼学生对实际项目的操作经验,掌握实际项目的过程。关键是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们在市场中对实际项目的工作经验,磨练检验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应变力、判断力、思辨力,进而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走向社会与就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 文化自觉 培养
一、《功夫熊猫》对中国元素运用引发的思考
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的情节非常简单,主要讲一个无名小辈熊猫阿波痴迷于功夫,梦想成为功夫高手,其意志坚定,虽然笨拙、懒惰、好吃,但最终演绎了“草包变英雄”的传奇。影片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导演斯蒂文森把这部电影称作是“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在思想设计上,《功夫熊猫》采用了中国佛学及道家文化思想,功夫秘籍和汤料秘方的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禅宗“悟”和道家“大音希声”的美学价值;在武打设计上,比武大会、师徒关系、飞檐走壁、点穴神功、以动物动作来展开的武术套路等体现了十足的中国文化气息;在场景设计上,运用了太极、面馆、庙会、鞭炮、针灸等中国元素,飞檐斗拱、红墙碧瓦、古味十足的建筑风格也比较到位;在道具设计上,影片中有无处不在的汉字、传统手推车、四人轿、筷子、碗、装点用的山水画、瓷器以及墙壁、柱子、桌椅绘制等;服装设计上,熊猫、兔子、鸭子等的服装都具有中国古代服装的风格。在人物设计上,5个“师兄、师姐”的生活习惯也符合中国古代特点(手拿筷子吃面或包子,就连螳螂也爱喝面条汤);外景设计上,有中国南方的美景,云雾缭绕、山水秀丽,一一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引人注目的“面条插筷子”的帽子、丹顶鹤写毛笔字、阿波坐轿子,还有“师傅”“乌龟”“豆腐”“冰棒”的中文发音,不仅具有视觉冲击,而且让人感到好莱坞动画片的东方韵味的亲切感人。虽然《功夫熊猫》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让很多外国人第一次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被激活后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出来的夺目光彩和巨大力量,它以亿计的票房收入也让很多人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反观国内,对西方文化模仿和追逐,漠视本国传统文化的短视行为还大量存在。在此意义上,《功夫熊猫》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细微体察和深入挖掘,应该说给国人上了一堂加强文化自觉、自信意识的生动课程。
二、我国大学设计艺术教育中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文化精神、文化元素是激发灵感、进行艺术创作和感受文化魅力的动力和源泉。设计艺术教育要调动对传统文化的兴奋点,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对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了解和学习,是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提升艺术境界的必修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是文化输出的主体,后现代主义、快餐文化等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校设计艺术教育领域,也有一些片面追逐“拿来主义”的弊病,对西方艺术理论和学术概念空洞追逐,盲目而肤浅的模仿代替真正的独立和沉思,使设计艺术教育模式出现某种“水土不服”和“学术泡沫”现象,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1.思想上短视造成的对传统艺术教育理念重视不够
中国有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教育思想,国学大师马一浮曾提到,“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①当前我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高度重视西方设计艺术教育思想,对传统设计艺术教育在思想上重视不够。因此,要使艺术设计教育理论更加完备、深广并达到更高、更新的层面,我们必须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依托其精神内核、修学方式、教育理念等,能给予当代设计艺术教育极大的启示。
2.行为上的忽视,表现为艺术实践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足
艺术实践是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的合一,艺术实践不纯粹是艺术家对某一技巧的运用或激情的宣泄,它也是一种审美认知和向真、善、美境界迈进的人生活动。在设计艺术教育的影响下,艺术实践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仍很欠缺。“熊猫”和“功夫”这两个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挖掘出来?实际上,敦煌莫高窟艺术、画像石艺术、民间艺术等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仍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天然宝藏。
3.传统文化艺术因素的信息化和创新应用不够
影片《功夫熊猫》中的场景设计:云雾缭绕的晨风、暮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色彩搭配、细节刻画表现得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电子媒介擅长于图像的生产和传播,其令人震惊的效果、视觉性和多项阐释性形成了比现实还真实的超现实,不禁让人惊叹好莱坞3D渲染技术的强大。
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以科学方法提高院校师生艺术鉴赏力、感受力,激发其创新能力,是未来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课程基于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的创新能力仍很薄弱,很多教材的创新精神不足,学生艺术创造性思维的素养较低,传统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如何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思想,改革当前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提出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创新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把培养文化自觉意识作为大学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1.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根本
愈来愈多的事实证明,文化已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是高校艺术教育创新的契机。传统是现代化和未来的开端,认识传统、保护传统就是为现代化打下更好的基础。时代需要我们在设计艺术教育中重视人与物结合的人文思想,培养文化认同感,对传统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②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条件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真正实现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功能目标。
2.多学科教育: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核心
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对文化的自发调节,面对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我们要有争取文化主动的意识,敏锐地认识到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但是,传统文化“仅仅被发掘、被披露出来,还远远不够。因为并不能确定它在未来不被‘规划掉’,不被消逝掉” ③。因此,教育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关键,只有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才可能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得以继承和发扬。要多学科协作推进文化自觉意识教育,正确处理其中各种教育要素的关系,发挥多学科协同推进的教育效益。设计艺术教育和多学科教育的联姻,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而且也是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3.多渠道合力: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关键
在文化的经济化、经济的去物质化的宏观背景下,文化自觉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是一种执著的文化追求,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经济趋于全球化,科学技术也将趋于全球化,同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这才是中国新文化建设的道路”。④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挖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为了宣传、推介民族文化,韩国首都首尔已建立起“韩流发祥园地”,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已建成了“韩流体验馆”,韩国文化振兴院也在这些城市设立办事处,被业内称为在文化出口战略地区设立“前沿据点”。笔者认为,文化自觉意识的树立不仅仅是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事情,要创造条件,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加大教育力度,营造教育氛围,形成教育合力。
4.多实践感悟: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源泉
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文化自觉意识,首先应认识到传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在继承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一代代的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因此,在设计艺术教育过程中,加大实践环节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到博物馆、艺术宫、文化遗产地和各种民间节会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就会大大促进文化自觉意识的树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是只把传统视作时髦的‘怀旧情绪’,而是当作‘生存的必要’,传统就能够活在我们中间”。⑤只有具备了市场经济意义下系统的文化自觉能力,从民族传统中得到某种切实的文化助力,并表现对母体文化的亲近和记忆,而不是在貌似文化表象下对其他文化加深记忆。那么,我们创作的作品在文化传播上,对传统文化贡献就非常大,我们就会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更加精彩的《功夫熊猫》等
作品。
文化自觉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对于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思想,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对其精神的解读、挖掘和传播,将是培养文化自觉意识的时代课题。
注释:
①马一浮.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M].复性书院木刻本,1940;中国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1964.
②.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③刘道广.保护与发展的矛盾[C].旅游学研究(第二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
④张岱年.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N].光明日报,2000―10―17.
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手工业生产的结合产物,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导致产品制作生产的流程有了严密的分工,设计的预见性和工艺性也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建国后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虽然都设立了工艺美术专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经济的发展仍显得有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对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仍然显得淡薄。当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招生考试到学校的课程设置,设计思想和职业特点以及实践环节都存在着重艺轻技的问题,从画素描、画色彩到画图案、画装饰、画设计,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重视仍显不足。教学结构中条块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课程设置与理论教育的结构,对实践能力、职业特点的培养等方面显然缺乏。其中对于“画”的课程既显繁多又显庞杂,当然笔者并不是说绘画的基础要淡化,而从某此专业方向应强化这种基础,但它不是本学科的目的。而属于技术的、工艺的、工程的、经济的,乃至深入生产、制作的实践课程却是少之又少,可见设计观念淡薄与生产环节脱钩的现象自在情理之中,关键仍是教育观念与教学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无论是以传统称谓的工艺美术,还是以艺术设计相称的现代设计艺术,专业特点与纯艺术专业相比其实践性是十分突出的。它不仅是在教学中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对产品和商品性质的实践因素及其社会因素缺少足够的认识。这种实践不是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实践,而是与社会生活与生产加工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设计艺术产品的直接载体,是设计实践中的产品流向的要求所导致的,也就是设计艺术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设计艺术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我们知道。工科教育注重工厂实习,医学教育重视临床实践,那么工学院设实习工厂,医学院设附属医院是情理中的事,而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的教育纸上谈兵难道不是一种欠缺吗,事实证明这种欠缺是巨而易见的。在高校即使是毕业设计的寥寥无几的实物作品也只是一厢情愿,很少考虑市场行情或社会需要的前提,至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则更是无从检验。高校设计艺术类的工作室、实习设施、实习场地不仅少得可怜,即使有所准备也常常形同虚设,在纸上、电脑上、教室里仍然是老师与学生表现的场所和媒介,这种环境下培养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不脱离实践、不脱离生产、不脱离社会呢?这不仅是对“设计”一种误解,也是对职业特点的漠视,且不说我们的设计与现代高科技的给合差得太远,即使是一件轻工产品、服装饰品、广告招贴、产品包装和生活日用品的设计,也没能实现设计艺术所要达到的自的。
就我国目前设计艺术各学科的发展现状来讲,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脱节太严重,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要求不明确。多年来重视艺术表现,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衔接,专业课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不衔接,缺少实际的项日课程。虽有虚拟的项目设计,但大多不遵循市场化、商业化和工业技术的要求和规律,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应用专业脱离太远。所以我们近二十年培养工艺美术专业的大学生究竟在多少从事相关的职业,又有多少毕业生具备适应社会会的能力呢,这是从事设计艺术教育的同仁们认真地思考的问题。
从事设计艺术的工作者,有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务实的设计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这显然也是由其职业性质所决定的。设计艺术并非仅仅是有样稿设计就能解决问题的专业,它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的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且符合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对于设计艺术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仅完成了其中的一道工序,设计观念的形成也是基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如果设计人员不接触或很少接触实际生产,很少了解人们的生活力式,不熟悉市场和消费信息,那么其设计只是一种绘画式的理想方案而己。这种不接触实际,不接触生活一生产的观念,其实还是绘画艺术占据了主导思想所致,反映出唯美主义的倾向是根深蒂固的,缺乏对艺术与技术并重的专业性认同。如果我们把本科教育确立为培养设计艺术家,那么高职教学则培养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帅和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种定位似乎更适合中国的现实。如果培养的专门人才不能适应从事相应的设计工作,我们就应及时检查或调整专业目录,根据学科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一些大学都在力争多上学位点,扩大专业分布,其实有些专业需要基础研究层次的人才,有些专业则适合应用性专业人才和技能性较强的专门人才,不要片面追求上层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所培养的对象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设计艺术的相关专业大部分是在应用性的层面上发展,当然有的专业方向需要更高一些,总之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布局。教育的层次划分是根据专业的属性而定的,若盲目求高,应用性的专业谁办,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谁来培养呢,如果都在追求所谓的高层次发展,就会顾此失彼,其实仍缺乏对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总体把握。设计艺术院校与普通美术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差别在于,美术院校是培养艺术家、画家或是普及美术工作者的摇篮,而工艺美术、设计艺术院校应培养艺术与技术升学的专业设计人才,既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但我们几十年形成的教育模式,使美术教学、师范美术教学与工艺美术、设计艺术教育拉不开距离,人们已习惯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或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发展,长此以往不可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社会所需的设计术的专门人才。
设计艺术的教育应划分的层次发展,普通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设计艺术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个容忽视。目前我国设计艺术的普通教育大多重视“专业表现”,缺乏“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而刚刚起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大多是普通教育的翻版,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内容,如果仅仅是改变一下名称,而不是从社会需求的相关职业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的话,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教育的补充,失去了高职教育的实质意义,更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其实,我国的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一直带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只不过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发展,形成一种自以为是设计艺术教学的模式,但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方面显然是欠缺的。而近二十年来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表明,有些注重艺术表现的倾向,而对设计理论与技能有所忽视。在技能、技术的培养应该说是专业的核心内容,如培养陶艺师不让学生体验泥的性质和陶的火候,其再好的设计也是纸上谈兵;广告设计的学生在学习创意方法和表现形式的同时若不了解市场消费知识,广告表现的材料与工艺,软件的知识与与应用,甚至印刷工艺等相关技术知识,其设计的广告只是脱离实际和唯美自赏的方案而已。设计是作品又是产品的方案,既是艺术的表现又是技术的载体,如果在现代设计上对此问题仍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设计家和设计师。也就是说,我们培养人才的用意是好的,但培养的结果很可能把目标定错了位,从这些方面应该总结一些经验才有利于下步的定位与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理论修养的培养并非仅仅指专业方面的理论,即使是专业理论也有层次之分。原理性的理论尽管晦涩难懂,但它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指导,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作为实践性的或技法性的理论一般能为学生所理解,但有时显得缺乏深度,如果仅仅局限于此,有可能陷入技巧表现而缺少创造性。除了专业理论,对于艺术或设计艺术院校师生来讲,对人文学科的教育也往往缺乏,包括历史、哲学、文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的素养不仅对于培养一个人健康的人格心理素质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等具有重要义,而且也是设计艺术专业必修的基础。
尽管我们的设计艺术理论还比较薄弱,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容忽视,从另一方面来讲更需要有系统性、完整性较强的设计艺术理论作指导。在市场经济和条件下,按市场需求规律,学校的招生对象与教学培养日标如何定位,其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应该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西方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企业加学校的形式,这是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它强调竞争,强调社会平等。在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国家较为典型。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主,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解决了普教到就业之间的两道高门槛。德国“双元制”的学习只有60%-70%在企业,包括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中心而只有30%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也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原则。相比之下在我国的设计艺术院校中,即使是职业教育等机构对于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也远远不够,而设计艺术教育则更是如此。表面看来院校的学生好像在设计艺术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热衷于技法、技巧的训练和设计艺术的表现,但这些实践都是虚设的,不仅缺乏针对性,而且缺少真正的实践环节,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专业不对口”。设计艺术类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宽基础,包括艺术的、技术的两个方面,同时应该认识到,设计艺术教育又带有鲜明的时尚性,它需要个断地补充教授内容,把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融入其中,并与时代文化的、艺术的、社会的知识同步发展。而且在我国虽然重视科研的投入,重视对科研的力量聚集,但在先进技术转化为个产力的过程中却是薄弱的,我国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贡献率仅在30%左右,而在西方却高达70%-80%左右。这不仅需要科研院所和高校教师转变观念,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应鼓励社会参与,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的设计极早开发转化,而在于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以减少、缩短中间环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这也是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教育的不可忽视的内容。
电脑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成为各个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运作手段。而在现代设计行业对电脑辅助设计的应用,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制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极大潜能。随着电脑辅助设计的广泛应用,也为设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电脑数码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了设计表现的主流,它使学生有了多元化的视觉表现方法,使设计过程变得更迅速和便捷,设计创意能更轻松地得到展现,学生也由此获得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新的构思和创意的尝试。这弥补了传统绘画工具的不足,用鼠标和屏幕代替了笔和画纸,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面对高科技带来的无限多样性和可能性。为此,很多设计院校都在近几年开设了多媒体设计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实现设计草图、图形输入、虚拟环境模拟、图形设计等环节的电脑电脑数码化处理,快速而准确地表达设计创意。
一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设计,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电脑数码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电脑电本文由收集整理脑数码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电脑数码图形与电脑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电脑数码技术在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脑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电脑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电脑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电脑数码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电脑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电脑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电脑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电脑数码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电脑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电脑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
二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审美情感差异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电脑电脑数码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
三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在电脑数码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电脑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电脑数码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近50年来久负盛名的设计师中,诺曼·塞斯
转贴于
(一)内容比较。近年来,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教育内容方面,有着本质性的改革,转变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形态。当前,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以实时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总基调。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上相比日本而言,缺点主要体现在: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虽有,但缺乏一定量的精品课程;2.人文素质教育的开设热情虽高,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随意而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实际的组织开展中缺乏良好的主观能动性;3.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设置虽多,但仍不够成熟,仍需要不断地优化教育内容。例如,在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仍以“文史哲”为主体模式。即,将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文”“史”“哲”,并作为核心课程与必修课程。这虽然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但缺乏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显著气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日本相比,虽然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但两者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依托完备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以更好的切合专业教育的需求。
(二)方法比较。不可否认,中日在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共性。但两国之间又表现在各自特有的优势。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多样化,强调开放式的教育方法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缺点明显:1.人文素质教育强制性纳入课程体系,并缺乏相应的机制与措施,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后的有效开展;2.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单一,与实际的教学需求脱节。尤其是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知识结构不吻合,进而难以实现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我国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逐步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在构建有效专业教育的同时,基于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二、借鉴经验,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中日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地位、内容及方法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客观地说,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中,优劣并存、喜忧参半。因此,我国应借鉴日本的优良做法,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教育方法等,从本质上推动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综合培养。
(一)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首先,我国应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并做好宣传工作,让师生真切的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其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体现,而且需要在国家教育的政策方针中有所体现。以法律法规的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更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再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人文素质教育。高校应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编制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并夯实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先地位;最后,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与设计艺术专业的内在联系,在思想行为上认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与内涵,进而提高师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优化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并表现出显著的国家特色。对此,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应切实做好:1.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同时,对已有的课程内容结构进行合理的编排,如近现代史纲要、思修、毛概四门基础课程;2.立足于自身的办学特色,整合设计艺术的专业设置需求,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加强综合人文科学的教学。首先,强化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知识的人文素质教育,并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其次,加强设计艺术基础性课程教学;再次,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3.规范并压缩已有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对于一些课程内容,应进行精简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并且,教育内容结构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构建有效教学。首先,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在纳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强调,我国应进一步研究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提高其在纳入课程体系过程中的科学性;其次,着力提高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科学性;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2.依托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形成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方法;3.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构建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高专;设计艺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刘伟(1969-),男,四川泸州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立项科学研究课题“高职设计艺术教学质量体系研究与实施”(编号:GZY11B2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51-03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设计艺术专业质量与规模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而任何一个专业和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兼顾规模与质量,而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在设计艺术这类专业方面的评价体系,有许多的突出问题有待解决。所以,要实现高职高专设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快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和构建。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系统的高效运行,获取最佳的教学质量。
一、高职高专院校设计艺术专业教学现状
(一)设计艺术专业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各行各业都在迅猛的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更加地宽泛。尤其是在设计艺术行业发展势头强劲的今天,社会对设计艺术型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于是,各地高校都开设了设计艺术专业以适应发展需求,在几年的发展中,设计艺术专业不断地扩招,规模迅速扩大。至今,设计艺术专业的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各专业招生人数的前5位。迅猛发展的大趋势驱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此专业,有些高校甚至并不具备开设的条件。尤其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上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如:缺乏设备、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学科教学经验以及生源质量低等等。
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在招收艺术型学生的时候,强调的是艺术专业的特长,而忽视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所以很多艺术系的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都是紧紧抓住艺术专业的学习而几乎放弃了对文化专业的学习,因此这类学生的人文素养都不高。而艺术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设计艺术的理论掌握也离不开较高的文化素养。还有很多考生都是原本文化成绩不理想,因为设计艺术专业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要低很多,所以这类学生为了考上大学,很多都选择可能并不适合自己的艺术专业学习。而这类学生也是问题最突出的,他们不仅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且在艺术特长上也没有大好基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强攻。可见,在设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势头背后,还存在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设计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现状
学校的职责是教育,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学生。学校的各项工作终极目的就是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质量的提升要落实到全体教职工,只有做好每一部分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具体地说就要注重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的建设和完善,高效地进行人才培养。作为设计艺术专业,其教学应遵循专业固有的特点,不是简单地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很多艺术系的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就机械地遵循学校整体教学大纲,按照规定课时授课,教案一成不变,更有老师并不设计教案,教学随意性强。这种按照教师自身特点喜好教学而不依靠教案的教学方式存在极大的不规范性。
随着设计艺术专业的发展和扩招,生源越来越多,面对庞大的学生军队,尤其是很多都是文化素质偏低的学生,教师的负担和压力越来越重,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只能超负荷地工作,这样的教学状态,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率。
(三)目前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设计艺术专业教学普遍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及教师工作效率的评定都缺乏规范性,相比其他专业而言,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几乎是一个盲区。普遍的观点都认为艺术专业与文化专业不同,不应该套用文化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又不知道应该以怎样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教学成效。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学校对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都不够重视,虽然会进行相关评价工作,但也只是走形式,例行常规罢了。所以整个评价过程都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评价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及时地得到更新,实施起来,效果不大。例行公事的评价往往是评价多,但却缺乏作为评价基础的有效监控。监控的不到位使得信息的收集难度增大,信息的处理和反馈时间拉长,最终导致评价工作变得繁琐、杂乱。
除了教学质量评价观念的落后,具体的评价机制和目标也不明确。以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中,各部门各行其是,没有协调统一好。对教师的评价也常常忽略教师的主体地位,一味的考察学生的意见。这种偏见的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必然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原本以促进教学为目的的评价工作却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学评价机制并没有很好的规范起来,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过多的主观因素严重地影响了评价结构的公正性。比如:对某个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就通过选择一两节课听课来判定,这种判定难免存在片面性。
就目前各高职高专设计艺术教学评价体系看,其评价则取的标准范围都过于狭隘。范围的不广一是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及教学设备有限,二是评价往往采取随堂听课、考试成绩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来确定结果。这种力求简单的操作过程遗漏了很多重要的考察因素,也必然影响评价的全面、深入和科学性。
关键词:现代设计艺术;教学模式;现存问题;解决策略
现代设计艺术是推动现代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设计艺术类专业旨在培养专业技能强且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优秀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现代设计艺术教学尤其高职院校教学中却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现代设计艺术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掌握现代设计艺术技能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1 现代设计艺术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美育教学模式。设计艺术主要指基于艺术形式的设计活动。艺术气质及修养,并非与生俱来的个体素质,而是经过一定的培养教育逐渐形成的能力。艺术基于美而形成,艺术素养需要美育。因此,艺术专业设计教学中,美育教学尤为重要。就思维形式而言,美育主要注重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我国数学家及教育家徐利治先生研究指出,人类的创造力主要来源于发散性思维、自身知识储备、抽象分析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几部分,其中审美能力是艺术创造的关键,同时也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说现代设计艺术必须注重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指按照学生知识储备、知识内化能力、理解能力、自身素质的差异,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凸显培优原则基础上实施的差异化教学。分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学生潜能得以有效挖掘。总之,设计艺术专业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
(三)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本质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引导式教学,其宗旨是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二是探究式教学,其立足于现代教学理论创造性人才培育方案,通过创新性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完善自我。可见,启发式教学模式对现代设计艺术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现代设计艺术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一方面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实施,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尽管高校大都实施了教学改革,然而教学管理长期受传统观念制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观念并未有效落实,并未真正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也未被真正激发出来。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行政化严重。高校是教育教学创新的源头,理应是创新管理的带头者,科学管理的践行者,然而许多高校尤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仍然是经验管理、行政化管理严重,具体表现在作为教学管理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办法落后、重行政而轻学术、重监督而轻激励等诸多方面。
(二)教学方法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尤其高职院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造成教师资源缺乏,许多教师尤其年轻教师连班较多,根本无心进行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单一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将众多资源进行融合再充分利用的舞台,是面对不同个性学生展示不同教学方式的场所,然而,目前设计艺术课堂教学中并未将现有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充分利用,许多教师对艺术教学平台利用较少,资源库使用有限;此外,教学平台智能化不足,程序化和技术化的平台软件制约着教学方式的选择,严重阻碍了艺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再有,艺术平台建设不完善,管理不科学,仍然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网络平台建设亟待完善。
(三)教学体系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理念不完善。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然而部分院校对自身教育特点及类型缺乏科学认识,未能形成全面科学的职业教育观念,还是借鉴本科艺术院校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定位偏差等现象;此外,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亟待完善。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应注重实践教学。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认知不足,没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并行发展,设计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未能达到预期要求。
3 现代设计艺术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更新思想观念。首先要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充分考虑人的自身属性,尊重人、发展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教学工作中要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通过不断思考、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构建自由、民主、和谐、人文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设计艺术教学管理的发展进步。其次,要通过创新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柔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并非单纯通过制度和纪律,更依靠人的内心心理和行为规律,对管理对象实施软控制,使他们内心顺畅,同时激发其内心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人人相互尊重的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多元化教学。设计艺术教学中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开放,提高知识交流能力,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表达、文化素养的融合,利用课堂教学协同性、整体性促进教师、学生、教材的和谐发展;同时要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的开放,让师生间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还要完善教学平台建设。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必须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师生交流,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设计艺术教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以拓展。
(三)完善教学体系。现代设计艺术教学要更加注重实践性,要利用设计艺术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特点,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快设计艺术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注重教学的专业性和应用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相关行业领域感受、体验和参与知识的应用。通过开展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学生实践性认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符合现代人才市场需求的优秀设计艺术人才。
4 结束语
现代设计艺术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应用素质。只有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设计艺术人才,才能符合市场需求,给学生提供更清晰的未来发展空间。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加强对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我国设计艺术领域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啸林,范振刚.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风, 2009(14):17
[2]胡海晓,付皓宇.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风, 2014(12):194-194
[3]严先琴,周元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 2015(7):204-204
[4]潇潇.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 2012(14):203-204
[5]王俊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初探[J].美与时代・城市, 2013(5):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