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3 11:11: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分数除法课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13年4月,我校举行了45岁以下教师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结合课题,我们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同课异构研究,此案例是我在本次活动中研究磨砺的结晶。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今后学习约分和通分的依据,而约分和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前我查阅了很多教学案例,发现大部分都是以故事开头引入新课,然后在活动操作中表示出几个分子、分母各不相同而分数大小相同的分数。凭我多年从教的经验,我认为故事开头引子太长而且学生已经司空见惯并不对此感兴趣。在这之前《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中,我已经解决了用不同的分数表示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此时再选择动手操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不但显得多此一举,而且又冲淡了本节课的主题,既费时又劳力。基于这些思考,我决定大胆打破教材原有格局,利用12个苹果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素材,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变化规律。
【课堂写真】
片段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最近这一段时间我们都在研究什么数?
生:分数。
师:那么,分数与我们所学的四则运算中的那种运算有着紧密的联系,你知道吗?
生:知道,与除法有着紧密的联系。
师:你能具体说说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数不等于0),分数值相当于商。
板书:被除数÷除数=(除数不等于0)。
师:能举例说明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吗?
生:3÷4=
师:我们学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之后,那么求商时就方便多了,很多时候再也用不着打草稿列竖式来求商,而是直截了当用分数来表示结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回顾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下面老师还有个问题请你们帮忙解决,好吗?
师:你能说一道与3÷4的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吗?
生:6÷8,9÷12……
师:你根据什么知道这些算式的商与3÷4的商一样?
生:商不变的性质。
师: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呢?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课件展示)。
师:你能以其中的两道除法式子为例,说明前一个式子的被除数和除数发生怎样变化得后一个式子吗?
生:3÷4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2,得6÷8。
生:3÷4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3,得9÷12。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除法和分数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除法有着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没有像除法这样类似的性质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片段思考:通过回顾、描述、举例子等方法,激活学生已有潜在的知识,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自然过渡到分子、分母变化规律的探究,以此开篇引入新课话题。既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更为后面规律的探究做好了数学方法的准备。
片段二:操作探究
出示:12个苹果,其中4个红色。
师:红色苹果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12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红色苹果占其中4份,所以红色苹果占12个苹果的(课件展示,板书)
生:把12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红色苹果占其中2份,所以红色苹果占12个苹果的(课件展示,板书)。
生:把12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色苹果占其中1份,所以红色苹果占12个苹果的(课件展示,板书)。
师: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但在刚才描述这三个分数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个分数都表示4个红苹果占12个苹果的几分之几。
师:还有吗?
生:都表示4个红色苹果。
生: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
师: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生:都表示4个红色苹果占12个苹果的几分之几。
师:通过上面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却没变,这其中是不是隐藏着什么奥秘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分数,看看分子与分子、分母与分母之间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好不好?
生:好!
片段思考:通过用不同分数表示4个苹果与12个苹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描述中刻画分数的内涵,在感受中领悟这三个分数的内在联系。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又能迅速聚集到本课的焦点问题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
相除的商。
2.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
较、分析、推理等能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归纳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3/4既表示1的3/4,又表示3的1/4分数的两种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把剪刀。
(2)教师准备若干个圆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这一阶段,新《西游记》正在热播,同学们喜欢吗?
现在有个关于他们师徒四人的数学问题,想请你们帮助他们解决,愿意吗?解决好了,才能说明是真正的“西游迷”。
2.故事开始了:话说唐僧师徒4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风餐露宿,很是辛苦。一日,他们又赶了大半天的路,又累又饿。于是,唐僧命悟空和沙僧去找些吃的。不一会儿,他们回来了,还真找着食物了。有8个桃子,4个梨,1个大西瓜,还有3张饼。看到这么多食物,这可乐坏了八戒,刚想伸手去拿,唐僧“慢——”,八戒只好把手缩了回去。唐僧这时还没有想好怎么分呢。同学们,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设计意图】心理学家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的材料的兴趣。”导入的
设计采用故事形式,结合当前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会使他们情绪高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为有效深入的探究做好准备。
二、尝试解决,沟通比较
(一)引导学生说出分配方案,一样一样公平分配。
(二)口答桃和梨的分配情况,板书:1.分桃:8÷4=2((个);2.分梨:4÷4=1(个)。
(三)现在重点是研究西瓜和饼的分配问题。
1.学生尝试列式,板书:分西瓜:1÷4;分饼子:3÷4
2.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比较四道算式:得出数量关系式是一样的,也就是用:分配总量÷总人数=平均每人分的个数。
3.每人分的桃,结果怎样表示?每人分的饼子结果又怎样表示呢?估计有(1)小数0.25;小数0.75;(2)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大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1/4,3/4),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来自己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课堂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尝试解决,自主探究,同时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组织学生把分数除法的数量关系与整数除法的数量关系进行沟通,初步建立数学关系模型,从实质上理解平均分配的含义。
三、动手操作,验证答案。
1.我们用圆片代表西瓜和饼。
2.师生很快地一起验证每人所分的西瓜个数,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可以用分数1/4来表示(把圆片对折再对折,取其中的一份)。
3.重点研究:3个饼的分配方案。(1)提出要求:同桌合作,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2)学生合作操作(拿出课前准备的3个同样大小的圆,同桌合作),教师巡视参与。
4.汇报分配方法:
(1)一块一块地分(请人上来演示)。出示课件演示分、取的过程(书上第44页的图1)。一块一块地分,每人每次分得1/4块,这样分3次,每人一共分得3个1/4块。(板书:3个1/4块)
(2)3块一起分(请人上来演示)出示课件演示分、取的过程(书上第44页的图2),把3块饼看做一个整体,叠在一起分,每人分得3块的1/4。(板书:3块的1/4)
【设计意图】《数学课堂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历、感受、体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实现过程性目标,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充分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操作、交流,以一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四、概括提升,形成概念
1.若小龙马也参加饼子的分配。也就是把3张饼子平均分配给5个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用分数表示)
(1)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列算式解答。
(2)交流汇报想法和算式。(教师板书:3÷5=3/5张)
2.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指黑板上的1÷4=1/4,3÷4=3/4,3÷5=3/5),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引导归纳得出:
(1)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那么,除号相当于分数里的什么呢?分数线。
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a/b
想一想: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
b≠0。板书:(b≠0)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用表格简洁地表示出来: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设计意图】要真正建立概念,教师要提供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其表象,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比较、分析、归纳、抽象等方法,让学生弄清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加强巩固,形成技能
1.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运用这一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完成书上第45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学生解答后说说怎样想的?
2.完成书上第46页的第1、2、3题,一条一条地完成,然后校对纠错,重点评讲有错误的题目。
3.完成书上第46页第5题。
4.完成书上第46页第4题。
学生完成后,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重点评讲:每人分得这袋糖果的几分之几?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每人分得多少千克?是把总量2千克,平均分给5个人。
5.把第4题中的2千克改成3千克。平均每人分得这袋糖果的几分之几?变化吗?平均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千克?变化吗?改为4千克呢?你有什么想法?
>> 谈小学数学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策略初探 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浅析 刍议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 例谈小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浅见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与实际问题间的障碍祛除 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分数的教学 小学数学分数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分数教学措施研究 例谈引导法在小学分数乘除法教学中的应用 一节香港“分数除法”教学分享 “画数学”在小学分数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问题的探讨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思考 谈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之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教学探讨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教学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数以及除法均是其主要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在,为了能够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提高,必须要对分数以及除法的教学有效性进行提高。下面本文就对小学数学分数除法的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除法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数以及除法均是其主要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不少小学生对分数除法的实质及运用理解不透,导致数学学习困难,拉大了数学成绩的差距[1]。如何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知识呢?下面本文就以分月饼为例对小学数学分数除法的教学进行探讨。一、对小学数学分数除法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明确
分数与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较难为学生所理解的一个教学难点,这部分内容承接了之前有关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知识,进一步要求学生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内涵,并能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如何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真正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后,能够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也能够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知识做好铺垫。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2]。(2)通过实际教学道具操作,使学生理解”3”的1/4就3/4。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3”的“1/4”与“1”的“3/4”的含义。另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教学道具,如圆形纸板和绳子等,具体直观的为学生演示除法计算的具体过程。二、重点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进行分析
(1)从简入难的引入问题:利用课件出示一块饼,提问:把这一个月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引导学生说出每份是四分之一块,板书出“1÷4“和“1/4”,并让学生重点了解除法算式和分数表示的区别。继续提问:这里的“1/4”是把谁看做了那个整体“1”?小组讨论,分析,回答问题。让大家观察板书,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明白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则是具体的数量。
(2)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如果如果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些月饼的四分之一,每一份是多少块?提问,板书出算式:“3÷4”。拿出圆形纸板,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四张,让学生亲自剪一剪,再拼到一起看一看,看看结果到底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提问,几种分法,每个人能分多少?学生回答并用纸板演示过程:第一种分法:按照3个月饼,均分4份,每人一份,把每个圆形纸板各分为4等份,然后每个纸板拿其中的一份,三份拼到一起,再与完整的纸板对比,是完整纸板的3/4。第二种分法:把三张圆形纸板叠放到一起,同时剪成4等份,拿出其中重叠的一份,拼到一起,再与完整的纸板对比,占完整纸板的3/4。对两种方法做出比较,将两种方法下的纸板拼接好,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发现是一样大的,都是整块纸板的3/4,也就是说,每人能分到3/4个饼。
(3)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两种分法的区别与联系,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们明白,按照两种不同的分法,3个月饼的1/4就是3/4个饼,而1个月饼的3/4也是3/4个饼,即:“3”的“1/4”与“1”的“3/4”相等。使学生体会到分数的表示具体数量的含义。
(4)提出问题,如:小明3/5小时走了1千米,计算他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板书算式“1÷3/5”讨论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法则。即: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5)课堂内容结束时进行总结,巩固练习,课后拓展和延伸: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分数和除法问题,带领学生进行多个具体问题的分析计算,例如,可以利用班上的学生人数进行分组,让大家自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内容结束后,为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后巩固练习,并鼓励大家思考一个数除以分数,如果这个数是分数而不是整数怎样计算[3]。三、小学数学分数除法的教学总结
1 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1)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认真进行备课及课堂教学。(2)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的增加直观演示,利用各种教学道具,课件,图片等直观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3)在进行新知识内容的讲解时,要合理的提出疑问,巧妙的进行引导,结束讲解时要及时全面的对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带领学生梳理知识脉络[4]。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案例1】“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正方形)在数学中,我们将正方形的四个角叫做它的内角,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板书:内角和)
师:现在老师将这个正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课件演示),变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师:三角形有几个角?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师:(课件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师: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会怎样?(课件演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其内角和都是180度?
(师生交流。)
小结:所有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可以看做长方形的一半,是180度。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同学们还能提出和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这里,教师巧妙地创设出一个特殊的数学情境: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以此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和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就是本课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教学中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宽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善用引导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案例2】“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片段。
提问:(出示图形,如图1)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引导:这两个图形规则吗?能不能想办法“变”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呢?
操作: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分一分、画一画。
提问:先看第一幅图,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多媒体动态演示图形的平移和转化过程。)
引导:这两幅图原来怪怪的。经过平移或旋转,都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交流:现在能比较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生:相等。
引导:这里的相等,是我们借助了一种很重要的策略得到的,是什么策略呢?
生:转化。
提问:转化以后,图形的什么没有变?
生:面积。
引导:面积没变,干吗还要转化?
学生自由说:原来图形不规则,不容易比较……
小结:转化后,我们就把复杂的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简单的规则图形。
这里,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意识到用转化的策略将复杂的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规则图形,体会转化策略的优点,把握了问题的本质。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巧抓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好奇心
【案例3】“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片段。
出示一道习题:“王爷爷家用篱笆围一个长10米、宽6米的长方形鸡圈,需要篱笆多少米?”
生1:(10+6)×2=32(米)。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10×2+6×2=32(米)。
生3:如果鸡圈有一面靠墙,就不需要这么多篱笆了。
师:能够联系实践思考问题,很好。
生4:也有可能两面靠墙。
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全面。一面靠墙或者两面靠墙需要篱笆多少米呢?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思考?
生5:画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画出示意图,列出相应的算式解答。
就这道习题而言,面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这种突然出现的回答,教师没有打断学生的思考,及时有效地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学生在新知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有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
四、经历猜想、验证,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案例4】“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段。
1.问题引入。
问题1:回忆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问题2:说说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问题3:求出3∶4、6∶8、9∶12三个比的比值,得出3∶4=6∶8=9∶12。
提问:观察、分析“3∶4=6∶8=9∶12”前项、后项的变化,有什么发现?
生: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2或3,比值不变。
2.引发猜想。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刚才的发现,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想一想:两个比值相等的比之间有怎样的性质和规律?
学生交流汇报,形成猜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3.验证规律。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比都有这样的变化规律?你能想办法验证吗?
学生验证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生1: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认为比应该有类似的性质。
生2: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发现比确实有这一规律。
生3:应用刚才的猜想举例,然后求出两个比的比值,发现猜想是正确的。
生4:将比写成除法的形式,根据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推导出比确实有这样的性质。
4.总结提升。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比的基本性质?“相同的数”是不是什么数都可以?为什么?
总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探索,经历“先猜想,后验证”,将观察、分析、假设、验证交织在一起,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条件合理作出猜想,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而且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本次磨课活动中,我选择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为授课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大胆利用“猜想和验证”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得到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地主动学习,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迁移引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正迁移,所以我在开课伊始出示课件:120÷30的商是多少? 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 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学生纷纷回答商是4,我故作神秘地说“这几个算式都不相同,为什么它们的商是一样的呢?大家回忆一下,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什么性质?”学生很快就答出“商不变的性质”。接着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帮助学生意识到商不变规律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定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经历由“猜测——动手操作验证——得出规律”的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学习中,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经历学习探究的全过程。我创设了探索场景,让学生首先猜测分数是否也有与除法同样的性质。接着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设计了“猴王分饼”的操作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发现三个分数之间的相等关系,接着引导学生一起探索这三个分数之间存在的规律,从而把具体的知识条理化,使学生获得具体真切的感受,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分数大小相等的算理。归纳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关注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进行基本练习,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通过应用拓展,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如游戏:你能帮助小羊和小熊找到与它相等的分数吗?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题一个 分数,分母比分子大14,它与三分之一相等,这个分数是多少?
在《分数混合运算(一)》这节研讨课上,授课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握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两步计算的分数综合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类型;体会分数综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突破教学难点(对分数应用题的分析理解)。在课堂上,执教者创设与自己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所带的五年级开展兴趣小组,腰鼓小组有12人,象棋小组的人数是腰鼓小组的 ,书法小组的人数是象棋小组的 ”);又充分利用情境图,运用流畅幽默的语言指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明确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借助线段图来分析;然后课件出示线段图,指导学生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课件展示算式),指名学生上讲台板演;再对问题的解决加以交流归纳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课件演示混合运算的“跳跃式”约分,提出简便运算的思想;最后课件出示练一练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这些题目的运算,巩固所学的知识。整堂课上,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大量的格言、歇后语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不过,在听课的过程中,结合这位老师的教学流程,我也反复思索着一个问题: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该如何定位?新课程教师究竟该如何教?学生该有怎样的学习方式?这节观摩课让我有了一些困惑。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也要改变教学行为: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等;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新课程更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特别强调问题意识,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学习过程即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言,在过程与方法的这一目标中,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是: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尝试画示意图(或线段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模式;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探索、分析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我个人认为这堂观摩研讨课没有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二者的关系处理好:第一、在解决“情境问题”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把自主探究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利用课件来一步一的牵着学生去分析。教师可充分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在小组及全班进行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解题思路、结果进行评价反思。教师针对学生探究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再加以疏通。第二,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根据学生各自的解题思路和途径加以引导归纳,使学生掌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强调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的必要性,尝试让学生在已有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根据题意自己列式来解答。虽然画线段图对学生来说有一点难度,但是学生有了开始的自主探究的过程,对题意有了一定的理解,对题里的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尝试画线段图对后续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帮助。第三、由于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对列综合算式的方法也不熟悉,所以学生列出分步算式后让学生观察算式,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再列出综合算式,有助于知识模型的构建,这一环节执教者也是只强调了列综合算式却忽视了让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生成过程。第四,对于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中的简算(即跳跃式约分、先约分再计算等),可让学生先自主探究解决。学生在三单元的学习中已有这样的基础,自己研究解决的问题更有成就感,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研究学习成果加以归纳,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处理,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要比用课件演示简算方法要好得多。
2008年八月全国和谐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来宁强给中小学教师进行《怎样实施高效课堂》讲座时提到了洋思中学的“十不”教学策略,便是新课程环境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最佳体现。当然,因为学生来源不同,地域差异及教育环境的差异我们目前无法实施洋思中学的“十不”教学策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因为高效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只有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命的张力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08-0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的理念已越来越被教师理解和接受。本文谨以校级观摩课《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来谈谈课堂教学中一个熟悉而重要的话题--如何给课堂以生命的张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故事:地主给三个儿子分田,三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3 2/6 3/9的田,三兄弟认为父亲分地不公平为此争吵不休,此事被阿凡提看见,大笑起来,他跟三兄弟说了一句话,结果他们就不吵了。
2.指名学生读故事
3.教师提问:阿凡提为什么会笑?他跟三兄弟说了什么话?(生:其实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师让学生坐下去。
4.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5.教师提问:除法与分数有什么联系?教师提示说:"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生: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6.师:你能把1÷2改成分数吗?(生:1÷2=1/2)
7.教师小结: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性质呢?(生:有。)师:到底是什么性质,我们一起学习新的内容。
二、新授
1.出示三幅单位1相同的图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
生:3/4 6/8 9/12
师:这三个分数有什么关系?生:大小相等。
课件出示:3/4=6/8=9/12
师:它们的分子分母到底怎样变化?从3到6、从6到 9,4到8,8到12,分子分母怎样变化?
生说几倍,教师用课件分别演示几倍。
师:从9到6、从6到3,从12到8、从8到4,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方法同上)
师:这三个分数有什么规律?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个规律吗?(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猜想1/2和2/4相等吗?(生:相等)师: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生1:画图,生2:乘以2,生3:1÷2=0.5,2÷4=0.5,生4:分子分母都除以2……)
师:你能用折纸的方法验证吗?(课前已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你想怎么折?(生:将纸对折再对折)教师接过学生的话边示范边讲解,大多数学生在下面模仿。
师:你还会折出其他的分数吗?(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通过刚才的折,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些分数都相等)
出示:1/2=2/4=4/8=6/12=……
师:从左往右看,从右往左看你发现了什么? (方法同前3/4=6/8=9/12)
3.再次总结规律并课件出示
让学生读一读,师:说说哪个词要注意?……
在整堂课中,师生彼此以"授""受"交互为主要方式,较为充分地参与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透过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我以为我们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思考与实践。
一、强调"框架",为生成留足空间
框架结构是目前房子结构的主流。房产商给住户留下了框架结构的房子,就等于给住户留下了选择喜好的自由与空间。其实我们的课也一样。教师课前对一节课进行预设时,首先应该树立一种框架意识,注重"粗""精"搭配,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着课堂的进程做随机的调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二、捕捉生成,让课堂放开手脚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只是完成预设的方案,而应追求预设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应随机应变,大胆放开课堂的手脚,把各种蕴含无限精彩的非预设生成变成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在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展现一个真实的课堂。
三、关注本真,让学生主动探索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师生创设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促使课堂重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显露人文生机。
四、重视磨练,让教师游刃有余
新课改,新教材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与惊奇,新教育与新课堂给了孩子一个更大的展示舞台,孩子们会提出形形的问题,课堂会变得难以控制,意外也会随之而来。如果教师在平时练就了善于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具有及时调控学生的素质,那么,就会自然而灵活地去调控课堂。其实,说到底,任何一堂课的精彩,跟教师的教学素质是密不可分的。
我想,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付以恒心,洒以汗水,用老农锄禾的辛勤,用滴水穿石的执着,在宽广的教学课堂中不断反思,不断追求,不断锻炼,才能让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作为教师,应该彻底改变教学观念,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相信,我们数学教学将会尽情绽放其生命的灿烂,呈现无限的生命的张力, 给课堂教学一个更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