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春节诗歌

春节诗歌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2 11:19: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春节诗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春节诗歌

篇(1)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起,鞭炮声响,家家户户合家欢,齐聚一起享安康!

我虔诚地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心想事成!

除旧迎新,我们应当----

把过去一年里不愉快的事忘掉, 就让它成为历史 。

面对新的一年 ,我们必须 -----

脚踏实地!戒骄戒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创造新的辉煌 !

坚信:只要付出了, 就必定有收获 !

新年到,就请你我,许下第一个愿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坚贞不瑜地为之奋斗!

愿我们在新一年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2011年元旦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有幸在这里欢聚一堂。

第二首:元旦献辞

这里,物华天宝;这里,生长热血和渴望。

回顾2010年,我们豪情万丈。

虽然不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然而,是坎坷陪伴我们成长,是风雨催促我们成熟。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历坎坷怎会实现理想?

2011年即将来到,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请让我们我们感谢曾经的风雨坎坷,

让我们一起为辉煌的过去而豪情万丈。

心中有梦,就会信心百倍、斗志昂扬。祝福2013,一切会更加美好!

第三首: 元旦献辞

又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新年,

也许,元旦是春天,春姑娘闻风而动,带来一场绵绵细雨迎接新年,

也许,元旦是冬天,冬姑娘蠢蠢欲动,下一场银白色的大雪,

为新年添上一幅美丽的图画。

新的一年有许多新的希望,

我们,每个学生正在为未来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

决定在期末评优中一鸣惊人。

篇(2)

一、“春节”教学活动的设想

第一步:了解“春节”节日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步中,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调查研究:

1.春节有什么来历,有哪些传说故事?

2.“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把过春节叫做过年?

3.过年有什么习俗?

4.贴春联有什么由来?写春联有什么

讲究?

5.现在有哪些国家要过春节?

6.各地过春节有什么不一样?

7.描写春节的诗歌有哪些?

8.你会猜灯谜吗?春节的灯谜有哪些

内容?

9.调查一下现在同学们的春节是怎样

度过的?

……

第二步:学生自主选择春节文化研究的子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学生在询问他人、查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言。从吃腊八粥的习俗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结束,使学生对春节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合理的分工,自由组合,从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到集中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对春节文化的习俗基本熟悉。

学生可以通过知识介绍、图片展示、采访视频播放、调查研究报告等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三步:总结反思,提出倡议

传统的节日习俗,免不了带有迷信、封建等思想糟粕。还有现在将过年演变成整天走东串西,请客送礼,搓搓麻将,斗斗地主……

应该把学生引导到旅游休闲、学习文化知识等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来。相信通过学生们的认识提高,带动家长的认识提高,最后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岂不是好事一件?

二、其他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设想

有了春节文化研究的基础,可以将其余的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分下去,大胆让学生自主研究。

第一阶段:计划准备阶段

预备研究主题:

*清明(端午、中秋)节各有什么由来?

*清明(端午、中秋)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清明(端午、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是节日还是节气?

*描写清明(端午、中秋)的诗歌有哪些?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中秋节为什么又叫团圆节?

*月饼是谁发明的?

*中秋的月亮为什么特别圆?

*月亮上究竟有些什么东西?

*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第二阶段:实践行动阶段

在此研究活动中,需要关注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相关图书的查找、相关知识的搜索、相关问题的调查访问等等。对其中的操作方法应该进行及时的指导。对内容的筛选等不要过多的制约,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好的内容不一定是最佳的结果。

第三阶段:交流展示阶段

在班上小组交流,交流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及时给予合理的建议、评价。对自己小组的成员进行评价,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预计可能出现的新的研究方向,对各个节日中的不良习气进行反思,提出改良的思路和方法。

三、国外节日教学活动的设想

当前,国外的一些节日,比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和母亲节等,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很高。对国外的节日进行一下专门的研究未尝不可。

第一步:预设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

*国外有哪些重要的节日?

*国外的节日有什么由来?

*中国人该不该提倡过外国节日?

*外国的节日与我们中国的节日相比,哪个好?有什么不一样?

*调查:有多少人喜欢过外国的节日?

*国外的节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

影响?

*怎样正确对待外国节日?

*外国人有吃粽子的习俗吗?

*外国人怎样过“年”?

*外国人怎样看待我们中国的节日?

第二步:制订计划,按照计划进行研究实践

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度,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如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和指导。对有困难的小组或个人进行个别辅导或帮助调整实践计划;指导学生注意活动安全,培养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三步:交流小结,展示成果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图片资料、观察日记、文艺小品、辩论会、知识竞赛等进行展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学生有始有终地完成小课题研究项目的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不服输的劲头充分激发着他们的创造力。为了在展示课上有出色的表现,他们在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上动足了脑筋,使展示课不仅是成果交流课,也成了一场各显神通的创意较量。

第四步:评价总结

篇(3)

重视诗歌的音韵美

教师的范读 教师优美的范读,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登鹳雀楼》一诗。一位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时,进行了较为恰当的朗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老师在什么地方停顿了。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在每句的第二个字停顿了。这时,教师引入节奏划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自读古诗。而同一节奏划分方式是属于大部分诗歌的,具备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利于以后的诗歌学习。

音乐的配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方兴未艾,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古典诗歌的教学也不能缺了它的帮助。教师利用音乐来配合诗歌的朗诵,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事先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图片、录制声音来制作视频课件。在课堂上,采用直观的方式播放课件,穿越古今,搭建文字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填补诗歌凝练语言后的丰富内涵。

重视诗歌的画面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且往往有丰富的内涵。比如,小学古诗《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是说诗人熟睡中感觉不到天亮。那又为什么醒来了呢?是因为“处处闻啼鸟”。“处处”两字就将鸟语花香的世界写活了。通过“春眠”“啼鸟”这几个关键词,诗人笔下一幅恬静的春日早晨情景就近在眼前了。感悟诗歌,不仅要明白字、词、句的含义,更要读懂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情景和画面。一旦教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画面感,诗歌的教学是事半功倍的。这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古诗《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可借助多媒体展现一片新绿瞬间来到眼前的画面,会让学生对江南春景印象更为深刻,从而理解诗人“明月何时照我还”不愿离开家乡的心境。

重视诗歌的人文美

诗歌的人文美是说诗歌所包含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一面,即是指以诗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包括感知人文情感、体会人文情怀等方面。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小学生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以诗育人的教育职能,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善于以诗歌本身为基点,发掘出富含教育意义的新质。如教学古诗《元日》,这首诗描绘过春节的热闹气氛。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包含着一系列的传统庆祝活动。从本诗学开去,进行恰当的拓展,可以感受到过年场面的热闹和人们辞旧迎新的迫切心愿,对小学生憧憬美好生活有所触动。

在实现诗教结合的过程中,有以下的方式可以采用。一是利用有趣的故事。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必然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人生境遇等方面。不少古诗背后包含着诗人个性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对学生来说,生活经验较为不足,生活感悟显得单薄。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关于诗歌或诗人的小故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闻、获得人生的感悟,从而更容易吸引学生。《咏鹅》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按照以往的诗歌教学方式,只要理解了诗句,重点是学会背诵,就算完成了学习。其实不然,这样的诗歌也可以学得精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以骆宾王七岁成诗的故事导入,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转而提问:“小小年纪的骆宾王就有不服输的志向,写出了传唱千年的佳作。小朋友们敢不敢比一比,一起来发现这首诗的好处呢?”引人入胜的故事恰如一道开胃小菜,既引起食欲,又不会喧宾夺主,学习的目标依然指向诗歌本身。二是利用题材的特点。在众多的古典诗歌中,一些作品的题材是相通的,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也是相通的。比如,在诗歌史上,不少诗人以月亮为吟诵对象,表达不能团圆的愁绪和思念家乡的情感;有的诗人则善于发现生活中平常事物的特点,以托物言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利用一类诗歌共同的特点,进行搜集概括,可以达到扩大诗歌阅读量的目的,这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是应该考虑到的。在此基础上,对诗中的共性进行更深度挖掘,还可以产生别的作用。

重视诗歌的语言美

篇(4)

这期报纸,也是《河南日报》自2005年改扩版以来,连续推出的第12期春节特刊。12年来,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一批又一批的采编人员,不断开拓思路、推陈出新,逐渐把春节特刊办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拳头产品”,被誉为河南报业的年度“春晚”之作。不少版面获得河南新闻奖等重大奖项,并多次受到《新闻阅评》及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新闻阅评》的点名表扬。

自2005乙酉鸡年至2016丙申猴年,恰好十二生肖一轮回。抚今追昔,回首这12年来《河南日报・春节特刊》的发展变化,与同行和读者分享其中的甘苦与得失,也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一、春节特刊的诞生与演变

(一)抓住改版契机 拉开“春晚”大幕

实际上,在春节期间集中推出一些烘托节庆气氛、反映节日生活的报道,是《河南日报》久已有之的传统,偶尔也会冠以“春节特刊”之名。但当时的这一类报道,首先是缺乏前期的统一策划,往往是根据随机的来稿情况临时做整合处理,编辑意图和主题都不够明确;其次是客观上受传统版式规范与技术手段制约,这一时期的“春节特刊”在版面设计与视觉表达方面,也很难出现大的突破,与平常出版的报纸相比,特刊之“特”并不突出。

2005年,以《河南日报》正式启动改扩版为契机,当年的春节特刊首次全彩印出版,令人眼前一亮。与此同时,新的模块化版式规范的启用,也让新闻图片的使用突破了以往的限制,视觉冲击力大幅提升。这一年的《河南日报・春节特刊》,虽然仍存在版面创意不够新颖、信息分类略显杂乱等不足,但划时代的报纸形态与报道形式,为后来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二)突破常规设计 面貌焕然一新

经过前一年的探索,2006年的《河南日报・春节特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质变”。这一年,特刊首次分别以一、四版和二、三版通版的全新形式推出,辅以图片、漫画、剪纸、对联等大量视觉元素的使用,形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编辑有意将领导活动、当日新闻、服务信息、生肖文化等不同类型的稿件分为若干板块,既做到了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又显得杂而不乱、井井有条。

2006年的《河南日报・春节特刊》,以其突破性的创意设计,在全国各级党报的春节报道中独树一帜,引发了媒体同行和读者的广泛好评。《新闻阅评》也对《河南日报・春节特刊》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河南日报》呕洒心血,春节版面刻意创新,使人不仅耳目一新,而且深受教益”。

(三)突出新闻策划 实现“内外兼修”

2006年之后,随着版面设计水平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河南日报・春节特刊》的形式愈加精美;与此同时,特刊的内容也逐渐趋向专题化、深度化,从以往过于强调视觉效果和热闹气氛,迈入“内外兼修”的境界。这其中,新闻策划功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春节前一周左右,新闻出版部的编辑人员就在总值班与值班主任的带领下,开始策划特刊选题;选题确定后,即联系采访部门提供相关稿件,同时美编开始设计版式;稿件通常在除夕之前两天左右即可全部到位,开始进入组版程序;版面初步制作完毕后,再经过领导审阅和修改的环节,春节特刊才算大功告成。

通过这套“提前谋划、确定主题、采编联动、后期加工”的流程,《河南日报・春节特刊》近年来涌现出不少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精品之作,如2009年以八“牛”之口点评社会热点的“扬鞭奋蹄 八牛贺岁”特刊,2011年14个普通读者讲述“我的大年这样过”的主题特刊,2013年微博盘点河南大事与网络红人的“织着围脖看中原”特刊等。

在突出新闻策划的理念引领下,近年来的《河南日报・春节特刊》主题更加明确、突出,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可读性,已逐渐从“全面开花”的“大而全”,变为“精准打击”的“小而美”。

二、春节特刊的特色与风格

走过12年的成长之路,在符合新闻宣传规律及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河南日报・春节特刊》逐渐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与风格。

(一)立足百姓视角 营造浓浓年味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重大,它承载着太多的情感、伦理、愿望和梦想,如何让版面充满年味,走近读者,是《河南日报》历年春节特刊努力的方向。

生肖文化是春节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肖元素也是春节版面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几乎每一年的《河南日报・春节特刊》,都会围绕生肖做些文章。像2006年的春节特刊,就专门在二、三连版上策划了“狗年说狗”板块,介绍有关狗的掌故、佳话,读来趣味盎然;2007年农历猪年,编辑邀请8位属猪的读者送上新年祝福语,从即将出生的宝宝到耄耋老人,年龄依次相差一轮,可谓另辟蹊径的巧妙安排;2008年二、三连版推出“‘鼠’不完的故事”“‘鼠’不尽的年味”两大专题策划,前者介绍了属鼠的名人、历史上的鼠年大事等生肖文化知识,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后者选取了7个年代的7个过年故事,唤起了不同时代读者的春节记忆。

春节是举家团圆的节日,总有一些人或事拨动着我们的心弦。2007年《河南日报・春节特刊》二版以“家”为主题,请8位普通百姓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分享自己的过年感受。他们中有对妈妈心存愧疚的编辑、有初为人母的青年歌唱家、有回家团圆的志愿者、有对故乡魂牵梦萦的美籍华人、有流浪少年儿童辅导老师,还有在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采煤工人、交巡警、值班医生。稿件清新朴实、真情流露,颇具感染力。另外,编辑还配发了“编读手记”“名人笔下的春节”“名人‘家’语”,使“家”的感觉更加浓厚,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在这难得放松的假期,如何为读者服务也是编辑关注的重点。2005年春节特刊报道了“拼车”回乡、网络拜年等过年新时尚,2006年编发了如何过年的“春节宝典”,2007年介绍了国内多地的民俗新风,2012年“乐在河南”综合了河南省内多地有名的庙会信息,这些稿件的组织和整理不仅丰富了版面,开阔了读者视野,也增加了春节特刊的实用性。

(二)立足政经大报 回味年度热点

春节意味着农历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河南日报》作为河南省委机关报,回眸过去一年的河南大事、展望新年的民生期盼是应有之义。

2008年《河南日报・春节特刊》的“共话奥运”板块是《河南日报》紧跟时政、紧跟新闻的精心策划,可圈可点。这一年最受国人瞩目的当数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编辑请河南体育界明星介绍了备战奥运会的情况,并配以照片,让读者能提前一睹河南运动员的风采。

2013年至2016年的《河南日报・春节特刊》均以盘点年度热点、大事为主。2013年的特刊集中展现了“励志女神”刘洋、“诚信鸡蛋哥”、卖瓜救妻的“西瓜哥”、郑州“全城吃面”救助患病老板等往年引起热议的人和事,回首这些难忘的画面与瞬间,再次彰显了社会正能量。2014年至2016年,《河南日报・春节特刊》连续三年以“河南年度汉字”为主题,回顾河南省经济社会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对百姓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2014年的年度汉字是“飞”,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奋飞”启航,产业集聚区竞相“腾飞”,大物流、大枢纽、大交通“飞速”发展,民生改善不断“飞跃”,一个“飞”字串起了河南的大发展、大变化。

诗歌亦虚亦实,可回顾、可憧憬、可寄情,感情充沛,朗朗上口,是春节特刊历来倚重的版面元素。2008年《河南日报・春节特刊》刊发的《和谐春色》讴歌了2007年“嫦娥一号”奔月、战胜雪灾、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等大事件,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意气风发。2009年二、三连版的两首长诗歌《扭身望鼠》《牛气冲天》回望过去,祝福新年,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比较出彩。

(三)立足创意设计 打造别样“春晚”

春节特刊需要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但如果仅靠剪纸、春联、灯笼、爆竹、窗棂、祥云等这些中式元素简单地堆砌,只会貌似热闹,读者看了无味,编辑也没了激情,版面还是要有思想、有创意。纵览《河南日报》这12年的“春晚”,不乏别出心裁之举。

所谓春兰秋菊,各有千秋,《河南日报》每年的“春晚”创意也是如此。2009年《河南日报・春节特刊》二、三版《扬鞭奋蹄 八牛贺岁》,版面策划和稿件质量都值得称道。虽然也是主打生肖牌,但编辑醉翁之意不在“牛”。“华尔街金牛”号召大家在金融危机之际鼓舞信心“牛转乾坤”,“奶牛”抨击了“三聚氰胺”事件并呼唤严格监管,残奥会吉祥物“福牛”回顾了奥运年经历的“牛”事……采用拟人化的口吻,借八“牛”之口反映社会热点和百姓关切,语言诙谐生动,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八牛贺岁”的创意需要细细品味,而2016年《河南日报・春节特刊》一版初看就会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报纸,映入眼帘的就是四个大字“新春快乐”。妙的是,这四个套红大字还是《新生初啼除旧岁》《春日晓读最怡情》《快意空港筑巢暖》《乐看脱贫圆梦时》四篇消息标题的第一个字,分布在四方形的四个角。中间两个窗棂交错的位置嵌入一张拜年的喜庆照片。“拜年”加上祝福语“新春快乐”,《河南日报》借版面东风向全省人民送出了新春祝福。从标题制作到版面布局,编者的精心、用心,可见一斑。

特刊版面最能体现纸媒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的创意实力,对于春节特刊,大到版面布局,小到边角旮旯,他们更是下足了功夫。《河南日报》2012年春节特刊二、三连版被框在一个大灯笼造型里,节日气氛呼之欲出,2013年二、三连版则用电脑显示器承载,契合了“织围脖”的主线。2008年二、三连版屏风、窗花与四首古诗的自然交融也是亮点之作。如此这般的创意不胜枚举。

三、结语

从12年前蹒跚学步的孩童,到12年后风华正茂的少年,《河南日报・春节特刊》走过了一段光彩照人的成长之路,即将迈入新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发展阶段。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国语》有云“蓄力一纪,可以远矣”。历经12年的探索和积累,我们将继续在立足政经大报定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常态,以勤勉务实、与时俱进的态度把春节特刊长久办好,奉献给读者更加精彩的报业“春晚”。

篇(5)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关于教育的观点,也充分表现了教育离不开生活,而生活也需要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无根之木,缺失了教育的生活难以升华,教育根本的目的就是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塑造全面的人格,实现更好的生活。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人塑造自身价值取向的一个开端,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注重生活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也符合教育本身的意义和取向。

(二)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需要小学生掌握识字、认字、运用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能力,简单说来就是要教会小学阶段的孩子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形成良好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都离不开实际运用,生活化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技巧的实际运用,这不仅可以让知识更好地传递,也可以让知识更加坚固。

二、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采用灵活的课堂授课方式

生活化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老师进行传授,学生则接受老师传授的这些知识,这是单向教学。而生活化教学则不然,它提倡的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更是一个引导者,因此,为了实现语文生活化教学,老师的授课方式也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情景创立法等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这些授课方式可以让老师所要讲授的东西更加生动、更加立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的语文教材出现了诸如“詹天佑”“中华少年”“怀念母亲”以及“用心灵去倾听”这样的学习篇目,老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对文章中涉及的人和事物进行一个更加生动的呈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就是让学生对我国悠长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学习,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而这些都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学生发现生活和学习的联系,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际生活现象的运用,引导学生思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化教学。

比如,六年级课本第二组课文是关于春节、民居等一些内容,老师在上课时就可以联系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课本中的北京春节是北方春节的一个代表,那么如果是南方春节肯定是有所不同的,老师就可以结合实际进行说明,不同地区的春节,它的表现和习俗也有一定出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春节,了解不同的文化。再比如民居,中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也很大,对于民居的认识老师也应该注意差异性,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特点讲解民居无疑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长久以来中国读书人的一种标志,学以致用才是读书的真正诉求,知识不是一种华丽的摆设。但由于中国传统教育的缺陷,相当长的时期中,学以致用的特点并不明确,语文课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是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此而已。小学阶段的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而提出的,而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注重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为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服务,更长远地来看,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6)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始终保持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着力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畅想主旋律,凝聚精气神,谱写新篇章。

二、工作安排

以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我国重要节日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活动,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作用。在全县城乡、学校、机关、企业、社区、农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春节、元宵节

1、开展走访送祝福活动。开展对身边好人送祝福活动,对孤寡空巢老人、孤残、留守儿童开展多形式的“送温暖”主题活动,让他们在节日期间切实感受关爱和温暖。

2、开展春联、剪纸、小制作等作品展示。联合文化站组织居民创造的春联、剪纸、小制作等作品展示。在学校开展春节作品创作展示,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人们了解春节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光荣感。

3、开展“船灯”“龙灯”下村拜年活动。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一支文化队,深入各村组为居民送去浓浓的年味儿和祝福,让人民感受到传统春节文化活动魅力。

(二)清明节

1.开展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充分利用张……墓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为革命先烈扫墓、敬献花圈、重温入党入队誓词,举行入团、入队、成人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牢记革命宗旨,立志报效祖国。

2、开展“摒弃旧陋习、网上祭英烈”文明祭祀活动。各单位要加大对违规祭扫活动的治理,严禁在主次干道十字路口焚化纸钱,严禁在公共绿地焚烧冥币、祭品;加大对文明祭扫活动的宣传,引导人们在祭祀活动中一切从简,用鲜花、植树等文明生态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推广网上敬献花和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学校引导和发动未成年人开展网上祭英烈等新型祭奠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祭祀新风。

3、开展“义务植树、绿色清明”志愿者活动。结合新一轮“三万”活动,组织乡直各单位、各部门开展“义务植树、绿色清明”植树绿化、美化环境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群众爱绿护绿意识,引导人们走近自然、关爱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端午节

1.开展“和谐端午日,弘扬民族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召开主题班队会,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屈原的故事和诗歌,引导学生缅怀先贤。开展诗歌朗诵会,通过吟诵屈原诗歌,书画屈原词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习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忠诚祖国的高尚品质,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端午传统习俗,组织开展包粽子、制香囊等富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端午节主题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走访慰问、寄予祝福等形式的活动,让广大市民感受传统,了解民俗,体验成功的乐趣,喜爱“我们的节日”。

(四)中秋节

1. 举办“咏月”经典诵读活动。要结合实际,精心选择历代“咏月”名篇佳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赏析、创作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结合中秋习俗,以关爱、互助为主题,积极各种慰问活动。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各中小学学生开展关心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活动,向他们赠送月饼、一起吃月饼,过中秋,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努力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和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

3、开展“保水质迎调水”百日攻坚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县文明办相关文件要求,节日期间组织我乡志愿者深入各沿河村、库区周边等重点村居,开展保护水质、清洁家园、生态环保、文明劝导志愿服务;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要以论坛、博客、微博、QQ群为平台,发声倡议、开展讨论、建言献策,共同为此次活动出力献策。

(五)重阳节

1、组织开展七彩夕阳“敬老月”活动。以“敬老助老,从我做起”为主题,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开展 “敬老月”系列活动。走访慰问特困、高龄、独居老人和“百岁老人”以及老年服务机构,表达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

2、组织开展敬老助老志愿服务活动。重阳节期间,组织志愿者深入福利院和村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组织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病残老人、特困老人,空巢老人特别是老党员、老英模开展一次节日慰问,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送上党和政府的关怀。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系列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要求标准高;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与创建文明单位紧密结合起来,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领域、丰富内容,不断提升活动的思想文化内涵。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研究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加强组织协调,周密部署、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坚持务实、高效、节俭的原则,注重创新突破,力求办出特色,把“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搞活、搞大。

篇(7)

二来六来一一开是生肖狗,狗(拉丁文Canislupusfamiliaris)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裂脚亚目、犬科动物。中文亦称“犬”,狗分布于世界各地。狗与马、牛、羊、猪、鸡并称“六畜”。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