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社区服务实践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3 15:21: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区服务实践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篇(1)

作为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应当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通过这次社区服务活动,我熟悉了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色,进而萌生出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珍惜,保护他们。

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

参与社区管理,协助社区出墙报,普法宣传,进行清洁楼道,捡拾垃圾等活动,清理绿化带内随意丢弃的垃圾,帮助清理社区内墙面上张贴的广告;帮助社区居民分发报纸,服务孤老,为社区孤寡老人做家务事,收集社区废品,将经兑换的现金用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为社区种植绿色植物,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并提出改善的建议;开展读书学习互助活动,帮助和指导社区内的小朋友开展读书活动;进行义诊活动,给小区的居民进行基础诊疗并宣传保健知识,将诊疗结果进行记录。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我发现在社区存在一些问题,在楼道里,地面上,甚至是居民的防盗门上,都贴有小广告,这不仅会对社区卫生构成威胁,还会影响社区的整体整洁性,对社区居民的心情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另外,社区花坛里的花草毁坏程度较重,由于小区内停车位紧缺,不少居民直接将私家车开到周围的草坪上,这种做法直接影响到草坪的使用寿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建议在草坪上立上警示牌,写上警示语,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此类不文明做法,我还发现,社区内供人们娱乐休闲的健身设施普遍较少,由于社区内老人和小孩子较多,因而常常有设施不够的现象发生,为了给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我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确保此类现象不再发生。

通过这次社区实践,让我从中得到了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无法领悟到的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身处工作岗位的那份热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作为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应当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通过这次社区服务活动,我熟悉了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色,进而萌生出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珍惜,保护他们;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的运用自己的知识来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做起,关注社区,国家,乃至世界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我想,这才是社区服务的意义所在。

篇(2)

[关键词]社区;产业化;创新

一、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指导思路

首先,在社区服务的发展主体和动力机制上,必须理顺政府和社区的关系,确立社区法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地位,要明确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扶持和被扶持的关系。在政府的扶持下,社区要独立地整合运用社区资源和政府的资助,强化社区自身的社会功能,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和待遇,建立一支社区工作者和社区服务管理者队伍,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和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吸引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在法律地位、资源配置、队伍建设和群众参与等方面,都真正把社区培育成有自我服务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的服务主体及发展主体,并区别不同服务项目承载的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运作和发展模式,不简单化的套用某种口号,使之能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而政府则要转换角色,从现有的推动社区服务发展的主角地位逐渐淡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倡导者和扶持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促进“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促进我国社会的转型。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服务的发展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其次,在区分社区服务的不同对象和不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对社区服务承载的保障项目,要在政府的规范和支持下,引进专业化社会工作机制,结合我国的国情,在社区建立中介性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和服务机构,并使这类机构和服务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做到机构服务社区化,社区福利服务专业化。

社区服务中的社会保障部分,社区的民政服务对象和优抚对象服务,医疗保障的社区覆盖,劳动就业辅导等,从其本质上说是国家行为,而不是一种企业或企业化的“生产经营”行为。它体现的是社会公平的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服务对象所接受的是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的福利,这种服务不是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经营活动。社区服务中福利部分的特性决定了,它应该有适合其运作与发展的模式。从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发展社会服务福利事业的经验教训看,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并不仅是资金补贴问题,而是需要形成一整套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机制,要使它与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它有着自身的专业要求和社会价值要求。在这方面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探索社区服务的运作机制和发展模式是有一定意义的。

此外,在培育和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同时,一定要大力提倡和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服务组织,大力倡导各种志愿性的社会服务。纵观世界性社区发展工作的运作模式,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凡是重视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的国家,社区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在社区服务中都举足轻重。据1987年加拿大统计局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有500多万成年人报告说参加非营利组织的支援工作,工作时间总计达10亿小时,相当于50万人的全日制工作。近年来社会志愿者数量更是大幅上升。在社区事业蓬勃发展的东南亚国家的情况也大体相近。在这些国家中,社会各界志愿者组成各种服务团体,利用组织内部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对社会事业的奉献,服务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服务形式灵活多样,如利用休息时间为志愿者服务中心进行工作,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义务服务等。志愿者来源广泛,数量众多,社区志愿者一般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社会志愿者,另一部分是在校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社区志愿者组织之所以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除了社会需求外,与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关爱是分不开的。以加拿大为例,根据1996年的数字,在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年投入为860亿加元,志愿者团体赖以生存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中各级政府拨款56.5%,各种社会捐赠占12.1%,各类活动收费等收入占31.4%。

我国内地要突破以往政府包办社会福利的格局,使社会福利社会化,包括社区福利服务的社会化。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对于社区服务中具有经营性质的居民生活服务项目,在现有社区服务资金缺乏,设施不足等条件下,走产业化、实体化的发展道路,是有利于社区服务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但要处理好社区福利服务与产业化的关系,并探索出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二、社区服务产业化与社区经济互动发展的创新模式

1.社区服务产业化与社区经济的关系

因为社区服务是社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故在社区服务发展模式的探讨中,梳理清楚两者的关系有助于它们之间的互动发展。

(1)社区服务是一种经济活动,随着其产业化进程的发展,将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经济活动,任何一种社会经济活动都是以资源配置为前提的。这种资源配置的代价构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在社区内,资源配置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中,成本和效益都是广义的。在这里,成本的外延可以包括:物质成本、货币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精神成本等。资源配置是为了产出某种期望效益。同样,这种效益可以是利润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形象价值和心理价值等。社区服务的发展轨迹和主体行为都告诉我们:一方面,社区服务通过人力成本等支出而获得心理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提高,环境价值的改善和文化价值的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改变,又可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2)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可以为社区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提供更好的环境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大量的社会性职能要从企业中剥离出来,而社区恰恰是接受企业社会性职能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街、企双向服务实现这种功能的。转接。企业在改革中,大量的在建立产业化服务的保障机制时,既要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作用。

人员会下岗,而社区服务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解决大量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此外社区服务作为一种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的行业,在产业化进程中,必将形成多种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以解决居民大量的后顾之忧,如家务劳动社会化、老人照顾、儿童托养、幼儿教育等,从而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工作中,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3)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社区经济中能直接为街道和居民委员会带来经济收益的经济成本的发展和营利水平的提高,会使街道和居民委员会的财力增加。虽然目前国内相当多城市的社区服务水平尚不能企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服务产业结构也将日趋完善,而社区经济也将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4)社区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社区服务的需求与社区成员的收入水平成正比例关系。比如,家政劳动的社会化是以家庭收入中有足够的费用支出为前提的,而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从而提升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全方位的发展。

2.社区服务产业化带动社区经济发展的途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社区服务产业化能够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而社区经济的发展又能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进程。在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中,社区服务面临许多具体问题,我们必须根据社区服务的内涵、项目、对象、性质等进行分类。界定社区服务产业化的类型及采用的模式,使社区服务产业化在实践中切实可行,从而探讨社区服务产业化带动社区经济发展的途径。

(1)完全产业的经营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针对以盈利为主的经营性小工商企业,比如在街道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服务经济实体,应完全按照企业化方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实行政策倾斜,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其发展,这是所探讨的主要途径。这些项目包括:

①一般家居生活服务。这包括日常生活服务和家务劳动两部分。具体可以开发的服务项目有: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置与配送、家用电器维修、卫生清理、服装制作拆洗与熨烫等。可以建立与之配套的服务设施有:便民商店、早点铺、家电维修部、服装加工部、干洗店、理发室等。

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具体可以开发的服务项目包括:疾病防治、医疗诊断、病人护理、健康咨询、卫生宣传和防疫等。可以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服务经济实体有:社区医疗诊所、社区医药店以及家庭病床、家庭医生全程服务、居民健康资料信息库等。

③社区少年儿童服务。具体可以开发的服务项目有:婴幼儿照料、少儿上下学接送、午餐制作与配送、课外看管、假期托管、智力开发、兴趣与特长的培养等。可以建立的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学前班、校外特长培训中心等。

④社区生活服务。包括文化、教育、科普、咨询、培训、体育、娱乐、健身服务等。相应需要的服务实体有:文化活动中心、市民学校、科普实践基地、各类知识讲座班、业余特长培训班、运动场、健身房等;

⑤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可以包括:绿化面积的维护和扩大、“四害”治理、环境噪声的控制、垃圾的袋装与分类、居民楼道及门前环境卫生的保护、违章搭建的控制、民事纠纷的调解、火灾隐患的消除、社区内刑事案件的防范、外来人口的管理等。

⑥物业管理。物业管理目前是城市各大居民小区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有偿性社区服务,它包含了小区内的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费用的代收、治安保卫工作、清洁卫生、小区内业主产业的代管等多项日常性工作。

(2)半产业化、半福利化经营方式

其经营行为不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调节,而是在盈利性与福利性之间进行协调。实现经济实体运作与公益运作相结合。这包括进入人口老龄化后的社区老人照顾、儿童托养、小区内的文化活动、小区内的医疗护理工作,以及目前日益升温的小区教育活动,如部分高等学府,著名中、小学校与社区联合举办的社区学院、托儿所、小学、中学和小区在街道领导下自办的老年大学等教育活动。

(3)非产业化经营方式

这主要是当产业化社区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区开展的以公益性为主的福利型社区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为孤寡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家庭非常困难的下岗职工的系列服务活动。另外,此方式还着眼于人力资源开发以补偿财务资源不足的矛盾。比如,当前广泛开展的志愿者服务行动,爱心家教服务等就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社区服务走产业化之路是必然的趋势,但目前仍处于萌芽状态,在培育过程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

1.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社区服务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高度,充分认识社区服务业的地位、作用和丰富内涵,改变旧观念,树立社区服务是大产业的新观念。各级政府要承担组织与协调职能,制定相应的鼓励扶植措施,引入市场机制,动员相关组织、企业及商家积极参与发展社区服务。对社区居民建立和发展社区服务产业组织,要予以积极引导和支持,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为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2.建立健全的产业组织体系,为社区服务提供必要的载体。社区服务产业化,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产业组织贫乏,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通过组织创新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服务体系,是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关键。目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别,社区服务产业组织可以采取多种不同形式。但从发展趋势看,应该尽可能以统一、规范、综合性的便民服务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形成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形式体系。

3.促进规模经营,把社区服务从单体型、零散型向群体型、集团型转变。社区服务项目零星细碎,服务内容广,要求随叫随到,导致管理难度大,但网络化经营能充分实现社区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要求。可建立规模经营的新机制,把各连锁经营服务网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批以较大型企业组织为骨干的企业群体,从而形成规模效益。

篇(3)

关键词:发掘社会资源;爱国意识;道德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57-02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就是对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发掘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用于思想政治课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积极发掘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政治课课程资源主要包括:①文字与音像资源;②人力资源;③社会活动资源;④信息化资源。其中社会活动资源包括利用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进行教育教学,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政治课对社会资源发掘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一方面是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通过发掘厦门特色社会资源,有利于改变目前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及本地文化传统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有效课堂的构建也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材”出发,即教学始终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在课堂活动中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发掘厦门特色社会资源,与思想政治课充分结合,改变政治课单调、枯燥的被动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达到教育教学的双赢。主要做法有:

一、发掘社会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思想政治课要唱响主旋律,学生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爱乡之情首当其冲。热爱祖国首先要了解我们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学习无数先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了解当代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从而进一步增进爱国爱乡之情。我利用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教育,利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例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我们国家、厦门市民生活的影响和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等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教学。鲜活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自豪感油然而生。我还与青少年活动场所,如厦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法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稳定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学习。为培养学生爱国爱乡之情,我组织学生参观厦门观音山队歌广场、科技馆、国防园、英雄三岛战地光园、湖里山炮台、华侨博物馆、思明区人民法院等,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来自不易,觉得自己更应该珍惜生活、珍惜生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校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邀请由离退休干部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通过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请何成锹老师做“责任与成长”的主题报告,学生深受教育。利用“清明节”、“五四”、“六一”、“国庆节”等契机,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奋发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感染力强,效果好。

二、发掘社会资源,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传播精神文明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政治课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主阵地,中学阶段是人生荣辱观、道德观基本形成并固定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过程,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文明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在寒暑假期间,我组织学生在车站和公车上开展文明劝导活动,使学生体验公交工作人员劳动的艰辛,体察社会的人生百态,初步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服务意识,正确认识奉献与索取的辩证关系,同时也把公交车厢作为一个传播文明的流动窗口,在文明劝导中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传播精神文明。助人为乐是公民道德高尚的重要标志。我组织学生不定期到学校退休老教师家、社区敬老院看望和慰问老人,为老人做好事,使学生从小养成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组织学生在中山公园开展扶弱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组织赈灾捐款、义卖活动,使助人为乐的中华美德得以发扬。

三、发掘社会资源,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初中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法制意识,依法享有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案说法,收集今日说法视频、社会生活中典型案例如李某某案、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等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我还利用学校与思明区人民法院共建的契机,邀请厦门思明区检察院张鹏检察官为初二年学生做法制安全教育讲座。他引用厦门未成年人的案例,从相关法律知识、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还组织了首届厦门一中“法制主题团日”活动。同学们先参观了厦门思明区人民法院,了解了法院的作用、法庭的组成部分和法院院史等。通过参观活动,学生更加体会到了法院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公平公正、尽职尽责的高尚品质,并深刻意识到了法院“以廉为本,以法为主”的廉正本质。在法院学术报告厅,首批团员参加了庄严的入团仪式。此次活动使同学们接触了社会,丰富了法律知识,在法院中进行入团宣誓更加深了首批团员“以团为荣,以团为榜样”的信念,长大后为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后我还将争取与社会政治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采用讲座、开课、座谈等形式,使之成为参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补充力量,同时拓展学生参观实践的场所,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发掘社会资源,进行社区服务实践,提高学生责任意识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青少年时代树立责任意识尤为重要。我校与思明区坑内社区共建,坑内社区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假日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等社会实践提供了各种人力物力的支持。我以此为契机,动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帮助居委会整理户籍,打扫环境卫生,开展文明、创安、普法、禁毒、畅通工程宣传,在传统节日与居民进行联欢活动,慰问孤寡老人。我还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社区的创卫劳动、社区文艺服务宣传等,积极为社区服务,并要求学生每学年至少完成15天的实践活动,涌现出像初二学生甘伟强积极参加社区服务,长期义务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为小同学补课的感人事迹。通过深入社区,参加社区教育活动,学生接触社会,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今后还可以与社区挂钩,组织学生参观科研机构、高新技术发掘区、示范农场、工厂、农村等;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在那里劳动和服务,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责任意识。

当然,在发掘厦门特色社会资源过程中,我也遇到不少困难如:受到经费限制;学生人数较多,受场地限制;学生如何处理好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关系等。要解决这些困难,对属于教育系统的科学教育社会资源,有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对非教育系统的科学教育社会资源,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从长远考虑,有计划地与之建立必要的联系,使其在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各类活动时兼顾学校教育的需要,形成制度化、常规化。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社区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35-0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文化建设正日益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与城市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共图书馆,在社区发展中除了发挥传统的基本功能之外,应努力开拓服务领域,充分融入到社区建设中去本文以普洱市图书馆为例,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公共图书馆拓展社区服务进行了探讨。

1公共图书馆拓展社区服务的重要意义

1.1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的需要

图书馆是公民终身学习的学校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作为城市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社区的学习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的学习化程度。作为传播文化、传递科学信息、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公共图书馆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拓展社区服务。

1.2 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和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公共图书馆必须加速社会化进程,进入社会联系系统,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公共图书馆如果不借助社区的信息网络化平台,是很难发挥其知识涵盖面广、图书资源丰富、信息流动性快的作用。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融人到社区文化平台中,对社区居民充分开放,将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增强社区居民对公共图书馆的依赖感这可以大大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有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1.3 公共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

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日益强烈,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大部分社区短时期内还难以建成配套的文化设施,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化服务场所,还应视为多元化的社会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公共图书馆拓展社区服务,可以缓解社区居民强烈的知识信息需求与短缺的资源、设施之间的矛盾。同时,公共图书馆通过为社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使社区建设进入更加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1.4 实现资源共享的内在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49年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公共图书馆拓展社区服务,一方面使社区居民平等享受到获取文化信息资源的权利,另一方面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实现了图书馆资源全社会共享的目标。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主体。公共图书馆必须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通过拓展社区服务,满足基层群众获取文化知识的要求。

2普洱市图书馆拓展社区服务的实践

2.1 传播先进文化,组织公益讲座进社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单一的城市中心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年来,普洱市图书馆打破了以往以图书馆为活动阵地的做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主动"走出去",将大量公益讲座活动送进了各个社区,深受社区居民欢迎。自2006年起,普洱市图书馆先后将"青少年法律课堂"、"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享受图书馆――阅读指导讲座"、"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老年营养平衡与健康"、"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等百余场公益专题讲座送进普洱五爱家园社区、五一社区、兰花社区。普洱市图书馆还本着"共享文化资源、服务社区居民"的宗旨,利用"普洱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这一平台,定期开展了"文化共享工程推广活动"如先后与普洱市五一社区、兰花社区等社区合作,推出了"营造社区文化,共建和谐家园--文化共享工程社区行"系列活动普洱市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库中精选了文学欣赏、大众保健、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视频光盘,采取电视播放的形式,为广大居民服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市民身边的课堂"。

2.2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社区公益活动

近年来,普洱市图书馆在居民社区举办了各类公益活动,为其提供了心理健康、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等咨询服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是普洱市图书馆的活动之一2006年以来普洱市图书馆依托"普洱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这一平台,先后与五一社区、兰花社区、凤凰社区等共同举办了"关注孩子的心灵"、"走进你的心灵"、"我要飞得更高--主题团体咨询"等一系列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普洱市图书馆特聘的专家以及志愿者共同走进社区为青少年朋友及其家长服务,提高了市民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公益法律咨询服务日"活动,是普洱市图书馆每月定期推出的公益活动之一2007年,普洱市图书馆将此项公益服务送进了普洱市五一等社区,邀请律师现场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咨询服务,让更多的市民受益。

2.3 延伸服务范围,启动流动图书馆服务

2008年,普洱市图书馆启动了"普洱市少年儿童流动图书馆项目,图书流动车穿梭于各街道、社区,为广大青少年定期开展图书流动服务。流动图书馆所藏图书品种齐全,有文学、历史、自然科普等十余种,共二千余册同时,该馆还与普洱市各小学图书馆合作,实行一卡通用,通借通还,有需要的小读者可现场免费办证,并可到流动服务车借阅图书。图书流动服务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定期流动,使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更便捷、品种更丰富的图书借阅服务这一举措满足了离图书馆较远地区读者的阅读需求拉近了公共图书馆与社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

2.4 针对读者需求,开展信息推送服务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对生活信息和健康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目前。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每天都在着最新信息。普洱市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加工,编印成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各类生活服务简报,如《信息文摘》、《学会会刊剪报》等,免费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自2004年起,该馆先后为普洱市各县区、各单位、各社区等三十余个单位、社区寄送各种信息参考、生活服务简报两万余份,受众达五十余万人此项服务丰富了图书馆传播知识信息的渠道,使社区居民不断接受丰富而实用的信息,得到了他们的广泛认可。

3公共图书馆拓展社区服务的对策

3.1 建立社区图书馆,完善知识服务体系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基层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形式,构建社区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核心内容。目前,普洱城区人口约240万,只有1所市级公共图书馆,9所区级公共图书馆2004年普洱市图书馆由市中心迁至茶苑路,2011年又迁至北部文化中心,加上近年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交通拥挤的程度日益严重,增加了人们获取图书馆服务的成本,现有图书馆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普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与社区联合办馆。社区图书馆可由公共图书馆统一管理,构建起市、区、社区图书馆三级网络体系,读者可以就近阅读,文献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合理配置,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社区居民的信息和其他方面的需求,又能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源的社会共享。

3.2 探索各类用户需求,构筑社区信息平台

公共图书馆应对社区居民的需求、个性、习惯进行调查和分析,主动提供其可能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加强对各类读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使之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相辅相成在拓展社区信息服务时,公共图书馆除了要考虑到普通读者的信息需要,还要考虑到失业者、残疾人士、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信息需要。可以说,这类读者代表着社区信息服务的特定对象,公共图书馆可首先从这类读者着手。此外,公共图书馆要成为社区的信息枢纽,必须改以往单纯的文献信息提供为多元化知识导航服务,并逐步向读者提供虚拟的网络信息:社区信息服务的工作重心应从对文献的采集转移到对文献内容的挖掘上来,并构建实用的、适合不同读者使用的知识库因此,公共图书馆要针对性地从馆藏文献中抽取知识,按一定知识体系进行加工,形成有特色、专业化、面向用户的数据库,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更多信息,使社区图书馆真正成为居民的生活向导。

3.2 开展居民读书活动,推动阅读文化发展

倡导全民阅读,开展阅读活动。是公共图书馆的天职。公共图书馆要将这一理念延伸至广阔的城市社区,发展社区阅读文化,既是社区文化的基础,又是阅读文化的重要方面从建设社区阅读文化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和人员素质来看,公共图书馆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担负起推进社区阅读文化建设的重任。公共图书馆除了向社区居民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之外,更要利用多姿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推动阅读文化发展开展社区居民读书活动,公共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定期举办"社区阅读推广周"、"社区阅读文化节"等大型主题阅读系列活动,开展读后感征文、读书心得报告会等,激发居民的阅读兴趣,提高居民各方面的素质和才能:开展科普活动,采取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宣传形式,向群众宣传科学,让科学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与社区、街道合作,以创办家庭读书基地、社区读书俱乐部等形式,营造社区浓厚的家庭文化气氛,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针对老年人相对集中的社区,可以举办老年人健康讲座,开办以学习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的"老年读书班",开展老年人书法、绘画竞赛等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3.4 调动居民广泛参与,加大社会合作力度

公共图书馆拓展社区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公共图书馆应坚持社会化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辐射作用,动员居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1)为了在居民当中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使社区群众受到各方面的文化知识熏陶,公共图书馆需要加大自身宣传力度,深入社区,开展有关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功能、利用图书馆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加深人们对图书馆的形象、功能、作用的认识,使居民在有了文献需求时,能利用图书馆。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定期在社区设立图书专柜、举办专题馆藏精品书展等,向广大社区民众推荐优秀书籍,让读书意识深入人心。

(2)公共图书馆要发挥最大社会效益,需要立足社区,拓宽社会合作渠道,寻求长远发展。社区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服务阵地之一,公共图书馆应激发社区成员关注图书馆事业,充分调动社区专业特长人才的积极性,使其作为志愿者参与图书馆的社区服务,并以个人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带动社会。努力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街办、居委会是城市社区的行政管理组织,为图书馆的组织、管理及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公共图书馆应与社区居委会通力合作,建立起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合作机制,由社区提供场地和设施,公共图书馆则适当提供馆藏资源,并发挥经验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发展方向上,公共图书馆则可寻求与各种社会力量的联合,如通过与企业实体、事业单位等的合作,以双赢的结合,共同为社区服务。

篇(5)

新公共管理和社区媒体

新公共管理对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集中体现为两种路径:一是奥斯本的“政府再造”路径,二是登哈特夫妇提出的“新公共服务”路径。企业化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特征,强调政府经济、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新公共服务”则是对前者的反思与超越,着重于公共利益、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这两种理论在讨论政府与社会关系时都引入了“企业”“中介组织”,以及“开辟新的对话和讨论渠道”等第三方组织概念。事实上,伴随着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改革,基于新公共管理基础上的新一轮政府职能改革,也急需第三方组织出面,在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稳定器、链接者和展示平台的作用。而在近年大量涌现出的各种非政府组织中,脱胎于大众传播时代都市报母体单位、又与基层街区政府职能改革紧密嫁接的新型社区化媒体,因其在波浪式大幅度向前推进我国新一轮政府职能改革中起到独特的展示平台、连接纽带和三角稳固的作用,俨然已成为功能高于任何私营或市场化NGO(非政府组织)的、具有公信力和凝聚力的新型第三方组织。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媒介发展现状,移动互联与自媒体兴起,使传统媒体的社会监督、公共利器等功能加快萎缩,这已是不争事实。取而代之的是,不少都市媒体已经或正在向媒介服务业快速转变。正如多年前都市化媒体的产生一样,在一片纸媒衰亡声中,以购买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的媒介社区化竞争浪潮,又一次悄然到来。自2013年以来,笔者先后对我国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广东、上海等地传统媒体做了调研后发现:至少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传统纸媒改革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政府买断的党媒公益化,二是以购买社会服务为主的媒介社区服务化。

媒介社区服务化,导致了社区媒介服务单位的诞生,完成了社区治理和传统纸媒的创新结合。媒介传播的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回归与适时扩大,而不是异化。从这个角度,媒介社区化所反映的理论内核,与传统权威的新闻价值理论并不矛盾。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空前变革,使当今受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加便捷、愿望更加强烈,两者一经结合,便使传统媒介在客观上强化、彰显和复归了新闻价值理论中关于贴近、服务等部分的内容(其中公共监督功能,很大程度上被自媒体取代)。媒介社区化产生了各类社区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等在内的各类传统媒介都在借助移动互联等手段,实施进驻社区、终端营销的大量实践。社区报应运而生,这种针对特定区域的小众读者的(免费)纸媒,已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存在百年,只是近10年来才伴随着上述变革,被我国结合实际嫁接新生。社区报在中国的兴起,是传统媒体应对我国城市化快速布局和新媒体发展的自我变革,更是媒介技术与社区治理的现实需要,在信息化和后工业时代的自然融合,也是我国政府在基层管理创新实践上的必然需求,是未来基于全球化、信息共享和充分交流后,务实的、科学的政府治理观在当今时代的自然选择。

2013年5月22日,在继上海和广东等先发地区创新实验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合肥晚报》,推出了安徽省也是整个中东部地区除上海外第一张专业社区报《滨湖新闻》。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合肥晚报》先后创办了11张社区报,并力争年内完成15张的布局任务。通过对该地11份社区报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合肥地区社区报在一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团队的创新和苦干外,更在于他们对于社区媒体与基层政府管理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尝试。为了更好地阐述社区媒体对创新社区管理的积极作用,笔者以《合肥晚报》创办的社区报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具体分析。

“社区再造”中的社区媒体

奥斯本的“政府再造”路径,强调对公民、社团组织、社区组织授权,建议从官僚层级制政府改革为参与及团队合作的分权的政府,建立通过市场杠杆进行改革的市场导向的政府等。即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社区报运行模式与办报理念。《新闻晨报》《珠江时报》《合肥晚报》等开办的与真正街区合作、扎根基层的系列社区报,目前无论从肇始时间,还是从经营规模上,都集中代表了我国新型社区媒体的典范(笔者认为其他各大中城市都市媒体的所谓社区报或社区版,都是传统都市媒体的变种,而并非专业的社区媒体)。考察这几家社区报可知:他们最典型的运作模式就是与基层政府合作。虽然其中有少量社区报与部分企业通过赞助资金的形式开展,但这些企业不与报纸在运营上发生直接关系。各家社区报负责人的共同看法,是必须保证社区报内容的最终话语权在基层政府中。他们认为,社区媒体中的商业赞助,虽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微薄效益,但最终也是最安全的生命模式还是背靠基层政府。目前经验也已证明,与政府牵手可以做得更好,包括在办报理念上,不少基层政府负责人开始时还习惯性地按照传统报纸的做法来定位社区报,但做着做着,他们自己主动转变了观念。一些街道书记甚至坦诚表示:不要报道我们,要更多报道老百姓生活,让他们参与社区自治。

研究得知,各家社区报在与街区政府合办过程中,都秉承服务原则。报纸的直接经营者把社区报严格限定为非新闻纸,少数负责人甚至认为,现在的新闻哪还需要报纸传播?尤其是作为周报的社区报,在传播新闻上已不是强项。大家将社 区报定位为“关系纸”“链接纸”,明确其为政府与社会、居民之间建立联系的服务和中介功能,一张社区纸,把社区里人们的情感、需要和服务很贴近地链接起来。

借助媒体优势,提高管理效率。一是受众细分,有效传播。以《合肥晚报》为例,自2013年推出《滨湖新闻》《北城新闻》《老城新闻》等社区报以来,该报就利用社区报的高渗透率,信息传播的高贴近性,解读服务政策,反映百姓心声,进行舆论引导,有效畅通了居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促进和加强了社区和谐建设。比如《老城新闻》曾对该市庐阳区推出的“一线为民工作法”做了跟踪报道,使群众对此有了深入了解,一些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政府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二是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一些谋求社区服务转型的传统媒体认为,政府基本行政事务之外的更多社会服务,理应交由第三方组织负责,由社会组织来整合各种服务资源。比如家庭紧急开锁,以往“牛皮癣”广告铺天盖地,老百姓不放心,政府很头疼,一家社区媒体就通过引入政府主管、统一认证的办法,拓展了经营空间,优化了政府服务。

三是与时俱进,搭建平台。《合肥晚报》《珠江时报》等专业社区报还从纸上到线下,通过广泛建设居民议事厅等,积极开辟对话渠道,帮助政府构建良好社区关系,扩大了居民表达权,发扬了社区民主。议事厅设在社区编辑部里,有专门编辑记者接待,倾听百姓心声,纸上成为社区报品牌栏目,线下也成为城市街区外宣的亮丽品牌。

“新公共服务”中的社区媒体

登哈特夫妇提出的“新公共服务”路径,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公共利益和公民的积极参与,提倡实行“以公民为导向”的政府管理。

贴近服务。当前国内专业社区报都把“承担服务”当作自己的定位,强调“归属性和认同感”,这与社区建设中的“对人的关怀,变管理为服务”理念相契合。此外,社区报作为纸媒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不仅将服务以新的方式传播,拓展服务的范围和公民的意识,而且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比如《合肥晚报》社区报在采编构架中规定,读者不仅是读者,也是作者;在自我定位中明确,社区报不仅是新闻纸,更是互动纸、关系纸;在甄选内容中,不仅要当社区“消息树”,更要当居民“百事通”。所以,社区报里类似“辖区大妈带你逛菜场”这样的内容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篇幅。

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公民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从而实现增进邻里关系和管理身边事务的两大目的。《合肥晚报》社区报一年多实践以来,共举办了各类不同规模的活动200多场,如“社区狂欢节”“帮客志愿者”“社区植树节”“相亲交友会”等,促进了邻里互动,拉近了媒体、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社区报还主动承担责任,组织居民对社区事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参政议政”,比如长丰县下辖的《北城新闻》就曾通过举办“美好乡村请你回家看”活动,征求居民对社区建设的看法意见;同时,大量的以居民为主体组成的市民记者队伍,更是让社区报充分发挥了链接和调动居民的功能,社区民众直接成为报纸“主角”,真正实现了主动融入;大量的社区志愿者队伍诸如“合肥帮客”组织在社区报平台的凝聚和建设,甚至受到了团中央和安徽省文明办的高度重视,成为合肥一景,《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这种社区自助模式,认为其对构建人们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等大有裨益。

在新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社区(街道)与公民、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专家学者已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已经呈现出各种弊端,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单位制瓦解,邻里关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普遍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受到社区服务机构自身性质、组织结构、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局限。另外,社区事务本身又极其繁杂琐碎,触及各方利益,难以面面俱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社区报为主体的社区媒体参与社区管理创新,是社区管理主体多元化、社区民主化的必然趋势和良好呈现。就目前国内社区媒体的定位和发展现状来说,社区报作为社区媒体对社区建设和基层政府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国社区媒体的兴起,不仅仅是传统纸媒应对危机、寻求自我转型发展的探索创新,从本质上看更是政府改革、社会治理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寻求沟通之道的必然产物。社区媒介不仅与“对人的关怀,变管理为服务”的社区管理理念相契合,还弥补了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不足,增添了社区活力,提高了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在纸媒唱衰、媒体格局大变的今天,社区媒体与社会管理创新或社区管理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共赢,也给公共管理和传媒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与思考。

作者朱杲系《合肥晚报》编委、

篇(6)

学习贯穿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下面是小编和大家分享镇人大代表述职汇报文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喜欢阅读。

我是xx社区的社区干部黄x,我20xx年7月当选为镇人大代表,当代表以来,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协助政府推行工作,带领社区广大居民齐奔富裕之路,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现述职如下:

一、认真学习,提升修养强素质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社居委主任,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为此,我始终把学习贯穿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全过程。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学习,着力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水平。同时,带头深入贯彻学习镇人代会决议、决定,提高依法行使代表职权能力,增强当好人民代表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光荣感,坚定了做好代表工作的信心;

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学习、会议和代表活动,使自身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进行思考,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办法,有效地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身体力行,履职尽责促推进

作为代表就应该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努力为民负责,为政府排忧,协助政府推行工作。日常工作中,我坚持深入群众听取反映,密切联系广大选民,做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会议期间,认真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对会议议程的各项报告、议案都进行了认真讨论,积极发表意见、看法,明确表明了意愿、立场和态度。参加了镇人大组织的越州天湖和天日红视察、一江两岸项目建设视察等一系列视察活动;每年给政府提5条建议或意见,得到了镇人大的重视和认可。

三、立足本职,注重实效促发展

立足本职工作。一是抓社区工作机制创新。围绕重激励、严考核、高保障,改进和完善了领导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激发了社区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认真落实社区经济工作措施,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实现稳步增长。全力做好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楼、集镇整治、治安巡逻、街道铺设和路灯安装等工作;三是抓社区资源整合,促社区发展。扎实抓好综治、计生、社保等日常性管理服务工作,认真部署落实禁毒、预防手足口病、抗震救灾等突发性工作,社区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新的进展。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群众利益

四、勤勉奉公,清正廉洁作表率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先必须是勤政、廉政建设的模范。因此,我一直以这样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放弃了大量的节假日、休息日,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保持勤俭清廉,务实为民,在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中自觉树立自身形象。

篇(7)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包括描述潜在变量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和基于准确把握潜在变量内涵的可直接测量的测量模型[2]。本文潜在变量的选取主要借鉴当前公共管理领域公众满意度测评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居民是否满意为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到社区的居住条件、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本文的公众期望是指个体在接受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之前,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此服务的过程和结果的一种预期,这一预期是希望需求得以满足、获得满意期望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希望社区体育所提供的服务是理想的、称心如意的[3]。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期望值。鉴于此,把“公众预期”作为一个潜在变量。感知质量是公众按自己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状况和享用目的,结合一些由正式途径和非正式途径获得的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的信息,对当前所享有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做出的评价。因为公众做出这一评价时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感觉以及分析所了解的并没有被量化的信息来判断的,所以,这种评价是主观的、抽象的、不全面的。鉴于此,为了能够更为准确的测量,本文进一步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构成要素、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公众参与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获取途径四个因素作为影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感知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将其作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感知质量的前因变量。价值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个体对同一服务所感知到的价值是不同的。感知价值包含了“给定价格下对质量的感受”和“给定质量下对价格的感受”两个可测变量[4]。在本研究中指公众在享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时同以往所享用过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质量进行对比(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成熟深度)和公众在享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时同其他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质量进行对比(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成熟广度)两个方面。公众满意是以公众感受为评价标准的概念,公众满意的程度取决于公众接受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后的感知与公众在接受该服务之前的期望相比较后的体验,是期望和事后感知相比较的结果,而不是感知本身,对于一个评价对象,不同的评价者由于对评价对象有不同的期望而产生不同的满意度分值。社区形象是建立在享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基础之上的,是公众享用社区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之后对该社区的看法。也可以理解为公众对社区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满足其需求程度及服务态度、水平的态度。本研究中主要以公众日常监督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来体现,反映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我国城市社区一般是以街道行政机构为责任主体来进行划分的。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一种以街道及其行政组织为主要运行主体,以行政手段为运行方式的垄断性活动。之所以说是垄断性活动,是因为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是居民不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所得到的,也不能够跨区获得,可以说社区服务是没有竞争者的“独家经营”,因此公众对所在社区的体育服务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并不能很明显的表现出来,鉴于此,本文将公众信任作为一个潜在变量。

2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可测变量的选取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中的潜在变量是不能够直接测量的,必须选择一些可测量的变量来度量这些潜在变量,这就是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对于可测变量的选择是建立在准确把握潜在变量内涵和测量过程中可操作性的难易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的[5]。期望是指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事物提前勾画出一种标准,并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这种标准的一种心理活动。根据期望一词的定义和经典的顾客满意度模型选取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可靠性期望、整体期望及个性化需求期望三个可测因子组成该潜在变量。前文我们已经将这一潜在变量划分为四个潜在变量———社区体育服务构成要素、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公众参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获取途径来进行描述,下面分别对该四个潜在变量的可测变量进行选取。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实施过程的构成要素划分的角度来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构成要素的可测变量可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内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队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机构四个因子。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在本文主要是指在开展体育公共服务时组织、管理、推进活动的运行机制和社区对公众所提出的服务需求响应的效率,因此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响应效率”两个因子作为该潜在变量的可测因子。城市社区体育开展和发展的意义和动力主要在于公众参与,怎样让公众自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工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公众参与的意愿、参与的形式、参与的效果等都应该考虑在内,鉴于此,本文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与公众的交互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个性化程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公众参与的完善程度”三个因子来测量该潜在变量。一些调研报告显示,居民对一些社区服务的需求很高,比如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就业辅导等,但却对其使用程度并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可能就是公众对社区服务的获取途径不合理或者过于单一[6-7]。因此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知晓程度、使用便利程度和利用频度将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获取途径”的测量因子。根据前文所述,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成熟的广度和深度来作为感知价值的可测变量。根据公众满意的内涵,本文选取“实际质量同理想质量的比较感受”“实际感受同预期质量的差距”“总体满意程度”作为公众满意的可测变量。本文的社区形象是指多年以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在公众心中积淀下来的感觉和印象,体现了公众对该社区服务的承认和接纳程度。本文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被监督的通畅程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对公众意见的反馈满意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效率”三方面度量社区形象这一潜在变量。在本文中,公众信任主要体现在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信任程度和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支持度,因此选取“对社区开展体育公共服务的信任程度”“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支持程度(重复享用)”为公众信任的可测变量。

3可测变量指标体系的完备性检验

首先,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归纳与分析建立了初始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电话访谈、邮寄等方式请该领域专家进行审核,主要对初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效用性进行检查,专家修改完善后,印制并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预测试,测试对象来自不同层次(由当地房价划分层次)的社区,旨在了解社区居委会、体育主管部门、公众对问卷指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并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目的在于删减公众认为不重要的指标,留下相对重要的指标[8]。进一步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完善指标体系,保障其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根据前文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中潜在变量和可测变量的分析和选取,建立了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指标体系,见表1。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不仅包含了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包含了潜在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的关系,见图1。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