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11:32: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形成一定的社会交往面,从而有利人们改善其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相应地,人们的社会联系面也越来越窄,必要的人际交往也日益淡漠,然而在社会化进程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与人协作的能力。早在十几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说明现代人的综合素质中就提出了与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人们与他人协作与配合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疗治学生的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在现代心理学界已被公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心理治疗手段,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病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尽管在目前来看,心理上疾病的产生原因以及为什么体育锻炼有利于治疗心理疾病还没有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大量治疗实践中已证明体育锻炼是一种疗效很好的治疗手段,并在国内外开始流行。但是,笔者必须指出只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才可能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三)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除了培养和发展其上述能力外,还能使其性格得到磨练,使其变得更加乐观、开朗、刚毅和坚强。在体育锻炼中,促进大学生学会对自身动机以及需要进行合理地控制,从而促进其个性倾向性向着成熟方向发展,使其克服孤僻,在运动中学会淡忘痛苦与烦恼,学会人际关系的有效协调,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著名学者麦亦尼在其著作中提出:游戏和运动对人们具有巨大的乐观、保持友谊、消除紧张、启发独创等心理保健价值。
(四)通过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们在所有的行为活动中,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结果的好坏,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可以通过大量的体育锻炼而形成。体育锻炼的基本特点就是要求人们在锻炼过程中需要克服大量的来自主客观的障碍与困难,所以体育锻炼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
二、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强化学生的自我认识。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身的特长与优势,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能够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的性格与能力,还能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运动成绩得到有效提高,也使体育锻炼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身价值所在,从而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
(二)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学生间互相了解和互相协作的机会。
在当前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大量的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体育项目,如跆拳道、舞蹈、球类等等。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往往都是利用身体动作、表情、手势等等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着间接的或直接的交流与接触,不经意间产生亲近感,以及安全感与自信心。老师在活动开始前,要合理分析学生的技术水平,尽可能让技术水平相差不多的学生进行搭配,或者女生由男生带,或者技术水平低的学生由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带。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间交换搭当,使其交往面得到一定的扩大,从而认识和交往到更多朋友。
(三)努力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而获得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的方法与手段。
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既深刻又强烈,在忧伤与憧憬、欢乐与痛苦、挫折与时取、失败与成功的情感交织中,可以促进学生在调节自我情感方面的能力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更加成熟。鼓励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去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生活学习中的压力。
(四)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
体质健康
比较
论文摘要: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学生体质数据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数据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指标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肺活量、台阶试验指标均值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素质握力、l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1000m(男)、800m(女)与50m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均值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但力量与耐力素质较差。针对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问题,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营造与挖掘学院体育环境与资源等途径。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是体育教师承担的重要责任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运动”为主题的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C17。
1研究对象与方法1. 1研究对象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男85人、女165人),2006级(男90人、女170人),2007级(男95人、女200人)部分男、女学生,共计805人(男270人,女535人)。
1. 2研究方法
1. 2. 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1.2.2体质测量法
按照国民体质测试手册的要求进行大学生体质测量,采集指标数据。使用上海中胜科教设备有限公司身高体重测试仪、肺活量测试仪、握力测试仪、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立定跳远测试仪、台阶脉搏测试仪对805名学生进行测试。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高校体育管理软件V2005版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 1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总成绩统计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Z},抽样参加测试的805名学生中,成绩优秀占10. 700,成绩良好占28. 200,成绩及格占52.400,成绩不及格占8.700。男生成绩优秀人数比例高于女生,女生成绩良好人数比例高于男生,男女生成绩及格与不及格人数比例差异较小。说明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所规定的“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应在良好或良好以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反映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偏低[3]
2. 2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质测试分项平均成绩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的平均得分12. 49,较正常值偏低;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得分9. 78比9分及格线略高;台阶实验指数平均得分14. 29与良好线15分线接近;男生握力体重指数平均得分16. 52接近优秀线,女生lmin仰卧起坐平均得分14. 79接近良好线;立定跳远平均得分19. 99处于线。
2. 3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
2. 3. 1身体形态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中身高、体重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反映我院大学生身材较匀称,体重在比较合适的范围。
2.3.2生理机能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中肺活量、台阶试验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我院大学生呼吸机能水平偏低,心血管机能水平尽管接近良好线,但仍然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4]
2. 3. 3身体素质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速度素质与耐力素质较差。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侧试及格率为91. 300,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身体形态指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与江苏省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是心肺功能与速度、耐力素质水平偏低。
3. 2建议
3. 2. 1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
通过体育科技宣传、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咨询、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欣赏活动等途径,强化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全面理解体育的价值,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s}。
3.2.2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
针对我院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水平偏低的实际,可通过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力量与耐力项目、课外举行各种力量与耐力项目竞赛、在球类、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竞赛活动中增加力量与耐力项目、开展力量与耐力项目“达标”活动等途径,全面提高我院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图。
关键词: 大学 体育教学 健康意识 调查研究
1.前言
体育健康意识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从心理学角度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感觉、理解、判断的总和。体育健康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
体育健康意识概念提出后,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人们发现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习、任务选择和目标设定,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和对自我人格的建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做这次调查研究,旨在探讨体育运动能不能影响个人的健康,从而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些有关体育活动与意识的借鉴和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3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总数300人(男生150人,女生15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主要的方式有:登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讯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网,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体育意识和体育健康意识的学术论文和资讯,还查阅了近十年来大量的相关论文和书籍,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样本总数300人,其中男学生问卷回收135份,回收率90%,女学生问卷回收143份,回收率为95.3%。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为132份,女生为138份。
2.2.3数理统计方法
利用SPSS对回收的问卷通过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2.2.4访问调查法
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对部分同学进行访问,整理分析访问信息。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对样本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基本情况的调查现状与分析
3.1.1样本大学生对体育健康意识的认识(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男生中,接受健康教育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提高身体素质次之,而养成锻炼的习惯占了最小的比例。在女生中,提高身体素质所占的比例更高一些,接受健康教育次之。
3.1.2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
通过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根据国家体育人口的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将调查对象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两类。
3.1.3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
从表4可以看出,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一周3次及3次以上的,占43.3%,说明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不够。
3.1.4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
从表5可以看出,每次参加体育运动在30分钟以上的只占39.7%,说明参加体育运动所持续的时间总体情况比例不高。
3.2影响我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3.2.1主观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表6):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周围的人体育锻炼的氛围不浓”。
3.2.2客观因素
通过表7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学校体育设施缺乏”和“资金有限,没能力进行体育消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较明确,有较好的健康意识,对体育有良好的认识态度。
4.1.2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主观因素中的最主要原因是体育运动的氛围不浓;而客观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体育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学生想参加运动的愿望。
4.2建议
4.2.1通过对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健身思想,营造良好的教育空间和氛围,从而促使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终身体育生活方式。
4.2.2加大对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开拓校外健身空间。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硬件保障,最终促使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勇.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171-172.
[2]杨明.体育健康意识调查与对策[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6,(4):95-96.
[3]魏冰,李庶鸿.论体育意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0,(2):152-157.
[4]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5).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终生体育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体育教育的普及,越多的人具有健身意识。大学生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课余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休闲和健身的重要方式。它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工作,作者对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进行调查与分析。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2.1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浙江省396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其中大一学生118人,占29.9%;大二学生93人,占23.5%;大三学生97人,占21.7%;大四学生共87人,占19.5%。
2.2研究结果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2.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对运动的喜欢程度,选择非常喜欢的占18.4%,比较喜欢的占28.6%,认为一般的占34.7%,而比较不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占6.3%、2.7%,年级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的体育的看法,非常赞同的同学占51.0%,比较赞同的占28.8%;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体育的观点;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运动的很少,占6.8%;经常运动的人也不是很多,占26.0%。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天运动的时间1至2个小时,占45.5%;一天几乎没有参加运动的人数也较多,将近三分之一。相对大二、大三来说,大一、大四学生一天几乎没有运动的人更多。这可能与大一时期课程设置较多,而大四学生可能忙于实习、找工作有关。
大学生参加运动的时间段,大多数大学生是有空就锻炼,占43.0%。其次是选择在晚上的时间锻炼,占22.4%。一方面,大学里晚上的时间比较自由;另一方面可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晚上锻炼比早上锻炼更科学。免费论文参考网。
2.2.3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类型和场地
大学生喜欢运动的类型中,球类占38.4%,占大多数。其次是健美类,如瑜伽、健美操类。喜欢的运动类型中各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健美类的体育项目受到较多人的欢迎。张文忠(2006)对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对体育的需求分析中显示:大学生在余暇时间体育锻炼,44.64%的人是因为健身健美的需要;35.5 %是因为娱乐需要;25.29%是通过体育合格标准的需要;5 %为其他[1]。可见较多的人期望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健美效果,这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爱美的心理特点。对于大学生运动场地的选择,50.8%的大学生选择在运动场地锻炼;其次是在寝室锻炼,占22.3%;健身房相对来说较少;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占57.1%的学生参加运动的原因是为了增强体质;有13.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10.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增强心理健康;8.1%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交朋友。可见,增强体质是大学生参加运动的主要原因,共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锻炼是为增强心理健康、锻炼意志、交朋友。从中可以发现至少89.6%的大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在增强身心健康、交往方面的作用。王华倬等(2002)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结果是:男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价值取向趋于一致,健身(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缓解(减轻学习紧张和疲劳感) 、娱乐(玩得高兴,心情舒畅) 成为大学生的3 种主要价值取向,交往(结交朋友,增进友谊) 、考试(体育课考试或锻炼标准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取向也有一定的认同者[2]。本研究结果与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对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发现:49.5%的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没有时间;其次因为没有伙伴的占18.3%。这与焦雨(2004)对晋东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免费论文参考网。在他调查研究中显示:在可供选择的10 项影响锻炼因素中,缺少场地、缺少活动伙伴、实验课和作业及复习占时太多、无兴趣、缺少器材、无人指导等列是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前6大因素[3]。在本研究结果中,还有5.3%的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怕被人耻笑。相对来说, 大一、大二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怕被人耻笑同学比大三、大四的要多,且大三年级根本不存在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增加,对体育的接受程度更高有关。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锻炼的看法,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锻炼的观点。大部分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是为了增强体质,其次是锻炼意志、增强心理健康和交友。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而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和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各种作用,是培养和加强他们体育兴趣的重要前提。另还有18.3%的大学生不参加运动是因为没有伙伴,可见大学生同伴关系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学校在课余多开展团体类的体育活动,这可让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关系。
(2)总体上认为自己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很少,可是具体到每天还是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几乎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上,大多数同学选择有空就锻炼和晚上锻炼。大学生运动的地点,大部分选择在运动场,除了在运动场地锻炼外,有五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在寝室。针对大学生有空就锻炼和部分学生在寝室锻炼的特点,高校在建设体育设施时,考虑大学生能随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方便性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大学生的住宿区、教学区提供一定的锻炼场所。多数大学生选择晚上锻炼,这可能是因为白天没有时间,也可能是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晚上锻炼的的科学性。这就需要高校能延长体育设施开放的时间和对大学生晚上锻炼的安全性教育。
(3)在运动的类型上,球类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其次是健美类运动。对健美类运动的选择,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健美的心理追求。高校可根据大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多开展有关健美类的课程,以及对在美学上对大学生做更多引导,以便让大学生对何为健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如何达到健美的有比较正确方式。免费论文参考网。
(4)所调查的9个项目中,各年级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范晓斌,齐树一,李林勇.大学生余暇体育的心理特征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6(2)
2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
3 焦雨.晋东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
论文关键词: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休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完成体育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锻炼,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友好协商等良好品质,通过对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及商丘市第十中学部分学生,共100人,各为50人,其中男生50人小论文,女生50人。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②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进行了专家论证,认为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发放问卷总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③数据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通过EXCEL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学生都希望远离统一组织模式,开展小群体活动,特别是取消早操,由他们自己选择锻炼方式。
表1大、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选择
大学生人数
%
中学生数
%
1.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
11
23
7
15
偶尔
30
61
28
58
不一定
8
16
13
27
2.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
2小时
4
8
9
19
1小时
17
35
27
56
半小时
28
57
12
25
3.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1次
11
23
11
23
2次
25
51
13
27
2次以上
13
26
24
30
4.开展课外活动以何种方式为佳
小群体活动
23
47
27
56
个性参与
4
8
2
4
学生强制实行组织
10
20
8
17
学校统一组织
12
25
[论文摘要]通过采用文献資料法分析得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的缺失与人们对竞技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有关。对此,本文从提高体育教师教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竞技教育思想、优化竞技教育内容和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四方面提出改革思路,发挥竞技教育在完善人格、促进终身体育观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与竞技教育的分与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竞技教育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尴尬。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受到世人瞩目,尤其是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并获得金牌榜首位,无不使每一位国人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政治作用变得越来越理智,民众更多地希望从中得到“实惠”。在教育领域,学生体质健康成为被关注的重点。但令人遗憾的是,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变成众矢之的,似乎提到“竞技”二字就成为破坏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过度开发个人潜能的代名词,对普通大学生尤其是没有运动天赋者而言,如何带有歧视,而对其正面作用的提及变得慎之又慎。
诚然,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历史,对体育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我国建国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当时国情和前苏联体育思想的影响,曾一度把竞技教育当成体育,而不关心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要求全部按照既定的模式达标,忽略个体差异,这显然有失偏颇。但现在达标标准细化,是否就意味着学生体质能得到很好的个性发展呢?是否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热衷于参加体育锻炼呢?据我国1985年到2005年对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①:大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下降幅度较大,上下肢、腰腹肌力量下降幅度明显,体重超标者增加。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经过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后,竞只有22.93%的大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说明,虽然是一刀切的达标标准,但有其存在的价值,至少在参与体育锻炼之初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和强制作用,很多学生迫于达标的压力必须参与体育锻炼。我们知道,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初,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生理反应会较为强烈,如果是仅仅涉及耐力和心肺功能的锻炼,又有枯燥和单调之感。普通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锻炼实践,在对未来身体反应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用毅力来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只有把积极参加锻炼并争取达标作为唯一途径。这就要求“达标”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体现渐进式的兴趣引导特征,要突破以往机械的模式,以达到激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竞技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促进与发展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终身教育派生出来的终身体育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就是培养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终身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育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不仅仅是针对比赛成绩,更主要的是通过竞技教育完善人格,保持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世界共同进步发展。通过参与竞技的过程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科学锻炼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形成自我锻炼习惯。竞技教育是外化的竞争教育,“在竞争中,青年勇于向强者、权威和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如今我国与世界交流增多,共同繁荣发展预示着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未来具备的竞争实力需要多方面教育和培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体育是世界倡导的体育新境界,是培养人的长远目标,我国终身体育必须结合年龄段特征,抛弃传统思想教育中的过分“谦虚”,用竞技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
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少、活力进发、激情飞扬的年龄段,也是精力过剩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又欠缺分辨和自控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增强竞技教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营造竞技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参加比赛的兴趣,势必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 提高体育教师教研能力。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竞技教育要求教师深刻领悟竞技体育的魅力,热爱体育教学并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单一的结果论不能满足他们对体育现象的认知,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一定运动技术水准,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运动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去解释现象、阐明道理,体现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在当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师在竞技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转贴于 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行为改变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对竞技教育的认识差异较大,容易被竞技比赛的表面现象误导。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观念的转变起主要的教化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竞技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为,只有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的形成,大学生才能对科学锻炼、参与比赛形成主动意识,才能对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优化体育教学中的竞技教育内容。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比赛,针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会起到关键作用,而“达标”标准只是其中的阶段目标,是过程。因此对竞技教育内容的选择、设计,应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参与感、责任感、荣誉感,通过比赛,感受成功与失败,使其身心得到锤炼,使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竞技教育的精髓,从而主动参加体育比赛、主动接受竞技教育。
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是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而竞技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内容符合大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要加强对竞技教育的宣传,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要使他们通过竞技教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也为终身体育观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竞技教育对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会科学锻炼,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弱化和排斥竞技教育的现象,竞技教育对锤炼大学生身心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人们对竞技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因此要发挥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外,还要从提高教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竞技教育思想、优化竞技教育内容、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人手,激发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比赛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教育。
注释:
①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
③赵秀红,苗艳丽.为何66%学生锻炼不足[N].中国教育报.2006--2--9.
④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当代高等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1--5.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等.再说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高校教育阶段依旧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就如何促进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出几点建议。
高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体育意识是对体育有目的的自觉反映,体育意识有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体育行为,自觉的体育意识可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觉地调整运动手段、方法。那么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呢?笔者有以下几项建议: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人的行为都是有诱因的,同时也都是有目的的,兴趣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所谓运动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体育运动或参与体育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人的兴趣一部分是天生的,但是绝大部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后天形成的,因而,我们可以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就学生而言,这种运动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有运动本身所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运动目的和任务所引起的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有在活动结束后即时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又是密切联系、相互转化的,没有直接兴趣,体育教学将会变得非常枯燥乏味,没有间接兴趣学生会丧失学习的毅力。例如很多田径项目,本身就是单调乏味的,以800米跑来说,这个项目缺乏自然的直接兴趣,但这是耐力素质项目之一,必须达标才行,因此学生会自觉地把注意力控制在这上面。
正所谓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不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课程最终目标的实现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
理论课应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纲要》规定,每学期安排10%的理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体育知识面:通过体育理论课的讲授,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体育保健与卫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竞技运动知识;不但要教给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信息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对体育的欣赏和评价的方法。另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在运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和讲解相关体育人文知识,通过体育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体育的目的和意义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思想认识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当代体育教学的最大悲哀在于是多数学生离开学校后,便告别了体育,在学校学习到的很多运动技术、方法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被用到,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一是学生所学的内容繁杂而不实用,二是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实践证明,学生对运动项目样样都学,样样都不精,难以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难以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新一轮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在教学思想上改强制性为自主性,从强调学校学习期间的阶段性效益跃升为追求阶段性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大学体育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和专长放在首要位置,不应要求学生样样运动项目都要学习,应提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学习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形成自己的专长。有了专长,他们才能在专长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和自我价值感,进而提高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养成。
四、通过构建校园体育氛围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操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无形的精神财富,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来培养大学生参与和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比如,组织校园体育节活动,在体育节期间,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开展体育文化宣传教育、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组织好课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技能的学习,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从而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组织体育比赛,参与和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也可以组织好学生观摩比赛,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的运动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从而提高大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结语: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要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阶段性效益,又要追求学生走出校门后的长远效益,就其培养过程而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是关键;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是根本;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使他们对体育的目的和意义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基础;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和欣赏体育的能力是条件。(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参考文献:
[1] 王光炎.转变体育意识——体育终身化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2] 白凤瑞 郑柏香.论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素质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