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0:33: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职教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教育学能力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首要的基本能力
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直接承担者,其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过程,更是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技能和加工知识、技能从而将其内化的过程。高职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学能力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将知识、技能内化,从而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1.教育学知识、原理是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前提。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其教学对象学生,还是其教学内容即具体知识、技能均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就其作用对象学生而言,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接受知识、技能不仅与其年龄段有关还与其成长环境、经历等有关,根据学生年龄段、成长经历等采用适当的方法教授适当的内容,即“因材施材”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跟其他教育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我们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原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应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科学设计、灵活安排。简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职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高职教师只有具有较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原理,才能掌握并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提高教学质量。2.教育学技能、技巧是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关键。知识、原理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如果说教育学知识、原理是条件、环境,那么教育学技能、技巧则是加工工具、手段。从生产管理的角度看,条件、环境是提高生产质量的前提,工具、手段则是提高生产质量的关键。高职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原理为高职教育教学顺利而有效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高职教师熟练的教育学技能、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践表明,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和效率也不尽相同。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问题也就是教育学技能、技巧问题;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其关键在于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学技能、技巧。3.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是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保障。传授知识、技能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职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然而,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高职教师作为专业的知识、技能传授者,不仅是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否则,根本无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其传授知识、技能的基本职责。也就是说,面对浩瀚的知识、技能,高职教师只能选择性地进行传授。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毕业后就业及进一步发展所需,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技能进行传授。选择什么知识、技能来传授及怎么选,这不仅决定了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和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及其毕业后就业岗位的实际,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改革。
(二)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根基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职能,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承担者,其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职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程度。1.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教学的根本。高职院校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职前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教学。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职业人员,当然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否则,“隔行如隔山”,离开了专业理论知识、原理,高职院校教育的职前教育性将无从谈起,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之义。2.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科研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跟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不仅要传播专业知识、原理,更要不断创新专业知识、原理,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不断地创新知识、原理,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教师如果没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创新专业知识、原理则更是无从谈起,科研自然也就无能为力。3.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保障。高职教师履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责的形式包括通过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其现实问题、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之中等方式。对高职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任何一种服务形式最终都离不开高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否则,其社会服务将是一句空话。
(三)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
技能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保障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还应掌握一定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宗旨落到实处,高职教师才能真正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科学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教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毕业即失业,企业无人可用”的问题。1.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理论教学的依据。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不断发展,其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也在不断创新发展。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性决定了专业理论知识、原理的教学是其应有之义,但高职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教学以“能用、够用”为原则,因此,高职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才能真正遵守“能用、够用”的原则,科学而合理地选择专业理论知识、原理进行有效教学,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2.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学生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学生的根本。所谓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较好地掌握了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能够较好较快地胜任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直接承担者,是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示范者和培养者,因此,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不仅是胜任其理论教学工作的需要,更是胜任其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途径
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也不断发展变化,加强高职专业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校内培养
为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其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使命,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技术技能不断更新发展,其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实践表明,高职教师原有的培养模式,由于其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等原因,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在高职院校内以帮助高职教师发展,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成立专业的高职教师培养机构即教师发展中心,以便从本校教师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高职教师开展系统而全面的极具针对性的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协同创新,校企合作落实校外培养
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力,从而方便行业、企业走出“无人可用”的困境。近年来,在校企合作加强高职教师培养上已开始了一些尝试,采取选派高职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到企业调研等途径,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效果还不太理想。在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教师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顶岗锻炼难落实、形式主义等现象。然而,国外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培养的实践表明,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通过多方努力,与企业协同创新,不断加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其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从而充分满足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完善机制,鼓励创新
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高职院校内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还是校外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都存在着一个共同性的问题,就是机制不完善,各方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难于落到实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外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不仅有法律作保障,更有一套完善的机制。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国内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应从相关机制着手,以保证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让各方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的实践中来,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效率。
三、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各高职院校所在地区不同,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不同,其教育教学也不尽相同。否则,“千校一面”的现象仍将继续,“企业无人可用”的困境也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各高职院校对其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应坚持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宗旨,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培养之路。
(一)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因校而异
产业升级环境下,各高职院校所处地区不同,其服务的行业、企业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地区,由于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不尽相同,其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本校所在地区的行业、企业尤其是其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科学而合理地安排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实践,以加强其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培养效率。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要因人而异
调查表明,不仅不同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水平、培养内容、培养条件等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高职院校其教师职教能力水平、培养内容、培养条件等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效率,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应立足高职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高职教师个人的实际,灵活安排高职教师参与职教能力培养,提高高职教师参与职教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
(三)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一)校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校企一体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封闭的教室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已经成为共识。教学性生产系统和生产性教学系统构成了校企一体化的两个维度,完成这两个维度任务的主导者是高职教师,必须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高职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使其能够参照企业生产的核心技术及项目生产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使之融合,能够综合产业与技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构建链接教学与生产两个系统的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
(二)高职教育区域化的前提条件
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提供服务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早在19世纪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走上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道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在朝着高等教育区域化的方向努力。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高职教育区域化是指高职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地方发展特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要实现高职教育区域化,前提条件是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教师既要能为地方企业排忧解难,提供技术创新,以获取更好的生产效益,又要能根据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脉络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来调整专业设置、更改课程方向、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以增强专业的区域适应性,满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人才需求,推动高职教育区域化的有效实现。
(三)知识经济的动态发展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这份报告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发展宣言———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1]。知识能够创造价值,而能够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执行者就是人才,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时,宝洁公司就每年从全国范围内招聘100名各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并与这些毕业生签订长期工作合同,而10年后这些大学生已为宝洁公司开拓了更广阔的中国市场,宝洁公司已开始向投资收取回报。高职院校要将人力资本投资理念运用到教师队伍建设中,目前部分教师治学不够严谨,只“授课”不“传道”,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只言传不身教,注重口头形式的传授忽视自身实践的示范[2]。要注重对教师的再教育,教师只有持续不断地接受进修和提高自我修养,才能确保知识、能力、观念符合知识经济的动态发展需要,才能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者的关系
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范围、组织主体和责任承担视角看,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者是相对独立的。高职院校在教师引进、教师培训进修、职称考评、绩效评定等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项目中起关键的主导作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有直接责任。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知识技术能最大化地转化为社会经济利益是企业的终极目标追求,企业终极目标的实现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起辅助推动的作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有间接责任。2004年兰州大学甘晖等人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四类[3],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可以统称为大学,高等学校可以分为大学和高职高专两大类。大学是提供教学、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师资来源,同时为在职高职教师提供进行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新、提高学历层次的进修、培训,获取更高学历学位证书,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各种资源,能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有间接责任。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培养路径视角看,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者是相互联系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高职教师,核心在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教师不仅需要渊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高职院校要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学校内涵建设的战略轨道中,使高职教师认识到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是影响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高职教师虽然受过科研训练,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整体科研能力较为薄弱。高职院校要为本校教师提供到大学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机会,支持高职教师积极开展跨校或跨学科的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同行之间互相观摩教学活动,提高高职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此外,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中缺乏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机制,研究成果多以学术或课题结题为终点,没有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科研成果与企业结合的实际应用价值,造成了科研成果的闲置浪费。因此,还要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高职院校要将企业的技术难点、技术创新点作为高职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高职教师和企业合作研究开发,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高职教师下企业下车间,以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科研成果向企业经营的实际转化效果,实现高职教育区域化的服务功能。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者通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这座桥梁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共赢关系。
三、三元交叉互动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与运行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十二五”期间,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加快建设一支适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4]。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企业与大学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企业、市场”三元交叉互动培养模式,以推动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三元交叉互动培养模式主要内涵
三元是指“高职院校”、“企业”和“大学”。三元交叉互动是指高职院校、企业、大学有机结合,共同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又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始终。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了职前的起始阶段和职后的再开发阶段,核心强调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一方面,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合作开发研究、合作培养人才,充分发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高职院校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实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再发展的联通,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大学与企业的中间桥梁,促进大学和企业的紧密联系。高职教师可以将企业的技术难点、热点、创新点等作为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大学的同行一起组建团队合作研究开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经营效益。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影响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未来趋势,也是连通大学和企业合作的桥梁。
(二)三元交叉互动模式运行机制
动力机制:高职院校、大学与企业的共同目标都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实现。高职院校的效益最大化是教学质量、就业质量和社会认知度的最大化,大学的效益最大化是科研质量、教学质量和社会认知度的最大化,企业所追求的效益最大化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借助大学的智力支持和研发能力,根据高职教育规律,遵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高职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指导和人才培养,企业为高职教师提供知识转化为生产经营的实践平台,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共享机制:高职院校要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与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互动关系,聘请大学的学术带头人或教学名师,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共同设计项目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实施效果评估,使校企合作贯穿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科、教学、研究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员培训、人才信息等服务,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评价机制: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人才内涵的变动成为常态。高职教师评价机制必须由过去单一、静态的评定转变为多样、动态的评定,由单纯的职称评定转变为职称评定加能力认证。企业和高职院校可以共同组建教师评价机制,一方面及时借鉴企业最新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到企业实岗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学校内职称评定和企业内能力认证的双标准。
四、三元交叉互动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创新校企互动方式
在三元交叉互动模式运行机制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动”是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深度体现,指校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双向介入式合作与发展的一种模式。
1.校企产学研实现有效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高职教育要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实现生产与教学、教学与科研、科研与生产的有效对接,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从教师专业发展出发,从合作企业中聘请工程技术专家和掌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工程师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对接,让企业的实践专家工程师参与到学科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行业市场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一线教师到企业实岗锻炼,实现教学与科研、科研与生产的对接,让高职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一线,或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鼓励教师报考本专业技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
2.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深入合作平台。企业希望高职院校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进行产品研发、生产设备维护、改造等工作,高职院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来接触生产前沿技术和产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由“高职教师+企业技师+高职生”共同建设研发中心、共同参与研发课题,把研发中心建成一个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平台,是学校专业教师接触前沿科技的窗口,也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研发中心通过研发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为学校取得社会效益。通过校企双方合作研发项目,加深双方的了解,包括各自的技术能力、研发能力、对方的需求等。高职院校通过这样的工作,可以了解自身实力,掌握专业教师各自特点,从而能够将教师下企业这一工作精细化、精致化,可以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掌握本专业的行业前沿信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实现高职院校与大学的互动
在现有的高职教育运行机制下,尚未充分认识到大学对高职院校发展的积极作用,未能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高职院校与大学之间的互动,一方面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和强化师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1.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
在协同创新上,高职院校现有的科研团队基本上是“师徒组合”模式,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教研室或某个课题组,这样项目组成员彼此熟悉,但因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因素导致团队成员缺少深层次的和谐理念支持,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创新活力明显不足,缺少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流,难于在新的研究领域有所开拓。高职院校应注重与大学的合作,聘请大学的专家学者名师,组建多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注重团队成员的学历和职称层次的合理性,专业方向和研究方向的优势互补,并不断调整优化团队结构,形成多科目交叉、行业领军人才与科研专家兼备的研究团队,以发挥团队成员的整体效应,促进团队成员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充分保持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力,强化攻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难题的能力。
2.强化师资培训力度
高职院校现在的教师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的,几乎是从学校到学校,对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等理解不够深入。2012年教育部批准33个单位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5],高职院校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与部分职教师资基地进行协作,加强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去学习交流,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3.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一、艺术类中职校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艺术中职校教师不同于普通中职校,其突出的特点是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而理论研究能力欠缺,这是艺术类中职校教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总结艺术类中职校教科研的现状,一言以蔽之:上热下冷,量多质低。
1. 科研目标不明确
目前艺术中职校在招生激烈竞争和办学条件达标的压力下,摆在学校领导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应付日常教学,而衡量办学水平重要标准和提高教学质量基础的教研工作水平自然只能作为“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有相当部分艺术中职校领导和教师也认为艺术中职校层次低,科研搞不出什么名堂,只是应付评职称而已,因此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科研目标不明确。
2. 教科研力量薄弱
(1)工作起点较低,教研能力有限。近年来,虽然艺术中职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逐步趋于合理,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由一些剧、院团的演员转行为教师的),他们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探索能力有限,导致了艺术中职校的教研水平和效力不高。
(2)科研氛围不浓,教师不够主动。尽管学校领导重视教科研工作,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措施,但是艺术中职校教师教科研的热情不高,许多教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3. 教科研成果档次不高
从总体上看,教师教科研成果还是可观的,单从论文数量上看也是不算少的,但质量普遍比较低。在省市级获奖的论文数量少,发表的更多是出于评职称的需要,而真正具有教研水平的论文屈指可数。脚踏实地搞教研的教师少得可怜,课题研究基本上是有名无实的。
4. 科研经费和相应设施的投入不足
艺术中职校由于急需要投资建设的项目千头万绪,尽管学校认识到教科研的重要性,但实际用于科研的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比例较小。教师所研究的内容有的需要借助实训场地的先进仪器设备才能得以实现,但目前大多数实训场地只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还不能完全满足教研的要求;而研究的内容更需要借助图书馆的网络进行检索、查询国内外研究动态。由于实训场地、设备和图书馆的条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教师的科研工作。
二、提高艺术类中职校教科研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1. 增强科研意识,明确科研工作地位
首先,校领导必须更新偏重教学、忽视科研的观念,确立科研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投入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带动相关部门和人员搞科研;其次教师也要强化科研意识,自觉地把自己“工匠”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探索搞好科研的新途径、新方法,群策群力,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2. 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
制定科研管理政策。艺术类中职校一般没有专职教科研人员,要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政策导向十分重要。科研政策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建立奖励和激励机制,对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教师,应给予重奖,并把它作为优先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以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积极培养和引进科研人才,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教科研队伍
教科研水平要提高,关键是人才,而艺术类中职校最缺的就是人才。解决人才匮乏的途径一是培养,二是引进。培养主要是指在职教师的培养,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拔政治素质良好、年富力强、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创新意识强、敢于吃苦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和支持他们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另外,实行指导教师制度,采取传、帮、带的方法,以求得重点培养对象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在人才引进上可采取从知名院校和艺术院团引进一些层次高、素质好的人才担任专业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领头雁,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返聘学校内部层次高的教师,实行退休不退职及聘用学校外部退休赋闲的层次高、素质好的人才担任兼职科研人员,以此弥补艺术类中职校科研力量的不足。
4. 建立多个教科研平台
目前,许多艺术中专校都办有学报,作为科研成果和舆论宣传的媒体,除在重点专业栏目选登优秀论文外,还应为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提供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此,我校教研室定期开展学报的组稿、编辑、出版工作,同时还积极推荐教师论文参加全国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各类论文评比,有很多教师在各种论文比赛中获奖。通过搭建多个平台,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阵地和舞台,提升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沈芝燕.提高五年制高职校教研活动规范性与实效性的策略
[J].江苏教育,2009(3).
[2]徐晓东,薛峰.务实化、校本化:提高教科研实效的途径[J].教育
关键词:团队架构;技能大赛;资源库建设;区域经济;科研引领;创新特色
一、科学搭建团队架构 形成团队向心合力
团队建设的根本在教师,要建立以团队负责人为引领的教学团队,形成老中青三位一体的团队构架,促进团队的健康持续发展。明确团队教师发展目标,完善教师引进和进修培养制度,统筹安排、有序推进教师进修培训,抓住专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将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下企业实践序列化、制度化、科学化、实效化。确立团队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激励机制,并纳入30%的绩效考核序列,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团队成员发展目标,科学制定针对教师个体发展的教学评价手册,让团队成员学有所长,业有所攻,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二、以大赛为契机锻造团队教师专业实力
(一)技能大赛实现新突破、拓展新的得分点
1. 技能大赛实现新突破
以职业学校省市技能大赛为平台,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技能教学与培训,创立新的大赛培训模式,将短期培训转变为常态化的教学工作,做好大赛集训选手的选拔,形成梯队,在三年内,在保持原有大赛成绩的基础上,力争使大赛成绩在上新台阶,实现美术基础+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参赛项目的新突破。
2.强力打造新型专业,拓展省市技能大赛新的得分点
强力推进数字动漫绘画教学、培训及专业建设,围绕省市技能大赛参赛项目,创建新的大赛得分点,提升专业形象,打造专业品牌。
(二)保持、扩大传统大赛项目优势、大赛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处于领先地位
在教学团队的合力下,保持和扩大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绘画大赛、南京市职业学校学生计算器应用能力竞赛、南京市中小学生电脑绘画比赛等大赛中的传统优势,为学校赢得更多荣誉。
三、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促教学团队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谋发展
(一)建立美术信息资源库
学生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活跃,创造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在美术信息的海洋里收集信息之精华,建立属于自己的美术信息资源库,并进行充分的利用。对于美术课堂教学来说,这样的美术信息是最实用、最方便、最有效的美术信息资源。
(二)合理整合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资源
专业部在高职课程资源内容整合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对现有课程补充相应的课程资源,如写生实践课、补充文字材料、课件、录音录像材料、多媒体素材、教师论文、反思、案例及社会资源等,符合教学需要;
②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建立有特色的校本资源课程,这类课程资源涉及的领域范围更广。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教学与社会行业的紧密结合,根据我校校本资源,即现有教师的状况、实验实训条件,结合行业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探索新课程的设计,对原有课程的进行改造,使专业课程结构能进一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兼顾专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求,整合专业技能训练的课程资源。
四、以优秀教学团队为龙头,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助推专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思想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师资建设为支撑、课程改革为先导、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建设思路推动专业的建设,确立了“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规模发展与特色建设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新途径。
根据专业实际,确定本专业建设目标为:“适应南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雨花软件产业,依托本土资源和现有专业平台,以平面设计为线,突出包装设计、数字动漫设计、手机软件绘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团队,发挥优秀教学团队的龙头作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雨花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已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区域经济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的专业方向。
五、以教科研为引领,促进团队成员的再学习再发展
以学校省级“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五年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为引领,申报市级子课题研究,并能顺利结题,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且能加以运用推广。
以学校市级“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为引领,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课程2类,立足专业转型升级,强势推进本专业的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40%的老师能围绕学校课题申报立项市级及以上个人课题的研究工作。申报立项教学改革专题至少2项以上。
三年期间,团队成员每人至少有2篇文章在市级及以上评比中或正式刊物中获奖或发表;参加省市两课评比至少有1人荣获示范课奖;参加创新大赛或信息化教学大赛至少有1人获奖;参加市专业教师教学基本功综合比赛获得一等奖至少1次以上。
注重自我反思的强化与提升,立足课堂教学,抓实教学改革,力争课堂教学市级检查听课均达B课以上,其中1/3课达A课(青年教师A课率不少于1/3)。
六、以优秀教学团队为引领,推动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
根据雨花台区教育局“打造培训品牌,对接软件企业,服务雨花经济”的指示要求,学校把专业转型、提档升级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不断加强与雨花软件企业的合作,努力建立与雨花经济结构相适应,对接软件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结构,切实提升服务雨花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团队分别参观走访了吉山软件园区、江苏省软件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雨花软件园区江苏润和、富士通、麦瑞克等软件企业,学习这些软件园区在技能培训、多层次基础性劳动用工和开展校企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了解这些软件园区软件产业现状,特别是雨花软件企业对软件从业人员知识、技能结构(学历水平)实际需求状况,驻区软件企业对高、中、底端人才的配置比情况,驻区软件培训市场现状,研讨与驻区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合作,为雨花中小软件企业订单式培养软件人才的现实可能性。
结合我校“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雨花经济社会,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电脑艺术专业重视技能培养,采取全真项目实训,贴近企业用人需求的办学实际,策应中国(南京)软件谷及南部新城的建设、服务业倍增计划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软件人才和软件培训市场需求迫切的机遇,学校确立了“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三步走”即前期合作培训、中期建设基地、后期专业升级的发展路径。
目前的具体思路是:对现有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转型升级,在进一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十年中国(南京)软件谷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与南京起点数字动漫绘画培训公司、南京魔立方科技有限公司,麦瑞克等软件教育培训机构以及驻区软件企业进行三方战略合作,在专业名称保有的基础上,在学生学历教育进入第四年的时段,分别嵌入数字动漫绘画、手机软件绘画方向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企业订单培养软件专业人才。通过为期一年的专业技术课程教授,学生再直接进入驻区签单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后,与企业正式签订劳动就业协议,直接服务雨花软件企业,为雨花软件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七、创新特色,科学谋划,不断提升教学团队品牌形象
根据专业团队教师队伍情况,科学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长远发展规划,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资源开发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实现专业建设的突破发展。
(1)做强、做大现有专业,打造专业品牌形象
以现有电脑艺术设计应用专业为依托,积极推进专业品牌建设,精心打造专业精品课程,以高层次教师培训项目为依托,加速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巩固原有专业的品牌地位,实现专业发展的新突破。
(2)对接雨花软件产业,创建符合市场需求和品质高端的新专业
在未来1-3年内,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新兴专业建设,拓展以雨花软件产业园为依托的新专业,加强与南京起点数字动漫绘画培训公司、南京魔立方科技有限公司,麦瑞克等软件教育培训机构以及驻区软件企业进行的三方战略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动漫设计、手机绘画软件设计为主导的新专业,辐射相关软件专业,形成新的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雨花软件产业。通过教学资源、课程设置等的优化和整合,逐步完善专业结构,形成新的专业体系。
(3)推进以学历+证书+技能+就业的四位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
拓宽办学模式,推进以学历+证书+技能+就业的四位一体的多渠道办学模式,学生在获得技能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认证资格证书,和企业建立联合办学和培训,和专、本科院校建立学历深造平台,为学生的就业和学历深造创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