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13:23: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校教科室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期教科室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区教育局文件精神,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研修工作。这项工作我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来汇报。
一、领导重视,营造氛围
校本研修工作开展以来,我校领导始终把它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校长多次召开校委会商讨有关校本研修的话题,他还经常在学校例会上大力宣讲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搞好研修,不仅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倍增器。领导的讲话,使老师们内心受到触动,思想上更加重视。我们教科室精心组织安排,使得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大力开展校本研修,主动研修,在我校以蔚然成风。
二、机制保障,带动学习
针对校本研修,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教导处决策安排,教科室具体主抓实施。首先我们教科室拿出本年度的校本研修总方案,并予以公示,收集意见,修改完善。老师们在大方案的框架下,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上交存档。平时无论是参加集中培训活动,还是自研活动,都要求做好笔记,以备不定期的检查。对于过程管理,我校根据上级精神和“白云路模式”制定了《子陵中心小学校本研修考评细则》;对于结果的评价管理,我校又制定了《子小能级考评表》,《子小校本研修奖惩方案》等。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校教师们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研修的活动中去,保证了一定的质量。
三、活动引领,促进发展
本期研修活动,我们主要做的有:
1、积极反思暑期国家级远程上培训活动。
我校大部分教师都参加了今年暑期的网上教育培训,每个人都认真学习,仔细笔记,还保质保量完成了多次网上作业。今年开学领导检查了笔记,学校统计了成绩,我校每位教师都合格,特别是严小春、张金梅两位老师作业得了100分的满分,被树为我校的典型。九月针对此次培训,学校组织教师们分教研组或集中讨论收获,写心得体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打算,并要求大家把学到的好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去。
2、学生教育能力的培训。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为师者的准则。教师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灵魂,无论是哪一面,都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此外还要有丰富的、适当的、有效地育人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期十月举行专题讲座,主题就是如何有效教育学生的班主任培训,先后讲了三期,老师们反响很大,许多年轻教师称收获大,受益匪浅。
3、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培训。
教育局实施校园联网计划,打造信息化学习平台。如果不会计算机,这一切只会成为空谈。十一月以来,我校一直在进行以计算机运用为主题的信息技术培训。针对我校实际,年龄老化,不会或不熟练成为主流,这是个大问题,因此在严校长的指示下,我们教科室主抓,定人定时定地点,聘请李主任负责培训。李主任精心备课,分若干个专题对老师们进行了培训,内容包括上网查找资源,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展网上教研,创建个人博客等。经过近一月的学习,老师们进步挺大的。
4、扎实开展常规教研活动。
语、数教研组除继续抓好听、评课外,还积极按上级要求每月搞两次网上教研,有中心议题,有参训教师回贴,有组长小结。尤其是10月份教学展示月,所有在岗教师都参与展示,老师们精心备课,认真准备,扎实上课,大家都展示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取得一定实效。
总之,多样的研修活动开展,激发了学习热情,锻炼了操作能力,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四、全员参与,共同进步
本次校本研修活动,上自校长,下自普通教师,每人都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真正体现了全民皆兵,每人不落下。我校的李书记、伍老师算得上是老革命了,他们平时不怎么摸计算机,顶多就是看看天气预报,浏览一下新闻而已,但这次培训后,他们学会了打字,简单编辑,还会熟练运用远程教育网上资源等,进步可真大;李老师、舒老师对计算机也不很熟练,但她们学习刻苦认真,每天加强练习运用,现在不仅能打字排版,而且还会创建个人博客,写日志推送发表等;陈老师、杨老师本来电脑技术就不错,经过此次培训,他们的技术简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制作PPT课件,又快又有质量,甚至能做动漫,真让人羡慕。多种活动的开展,老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共同进步。
此外,我还兼任本校的师训人事工作,这项工作也是千头万绪,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的。本期我主要做的工作有:
1、暑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国家级远程教育网上培训的检查、统计和有关数据的采集上报等方面的工作。
2、配合学校会计做好有关教师工资调资,填表,上报等工作。
3、配合区教育局做好有关创建学习型学校,教师校本研修考评,教师“三型”能级认定和学习型教师的评比工作,并且还要做好相关数据采集和统计上报。
笔者承担了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五”立项课题“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研究”,在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中小学教科室的六个职能。这六个职能是:参谋职能、宣传职能、培训职能、研究职能、管理职能和指导职能。
1、参谋职能。中小学教科室要积极主动为学校办学服务,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决策的谋划,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谋划,参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谋划,参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谋划,参与学校自主发展的谋划,参与学校教育科研规划的谋划等等。
2、宣传职能。要向教师介绍、解释、说明和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用的科研知识与方法,他人获得的科研成果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等,努力使学校教科室成为教育理论的普及宣传站和科研成果的推广站。
3、培训职能。教科室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对科研骨干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培训,必备科研知识与方法的培训以及课题论证报告、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论文、成果报告撰写的培训等。
4、研究职能。中小学教科室应起到对学校重大教育教学课题进行积极探索的作用,成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实施机构,成为学校课题研究中心。具体来说,中小学教科室要主动参与校内专项调研,参与日常教育教学的研究,参与不同类别的课题研究,尤其是要参与学校重大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
5、管理职能。中小学教科室应起到对学校的整体教育科研工作尤其是课题研究工作全程负责的作用,实施对学校不同类型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管理,成为学校的课题研究的管理中心。
教育科研管理是遵循教育科研的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科研工作,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间、信息等重要作用,完成学校的教育科研任务。
一、组织机构:
教育科学研究由教科室负责,教科室主任由教导主任兼任,教科室副主任具体分管,教科员协助,指导全校各学科和全体教师搞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二、任务:
1、制定全校教育科研规划、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全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开展科研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把转变教育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3、负责校内各层次课题的筛选、论证、确立和实施。负责课题的逐级申报。重点抓好校主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开题论证、阶段评估结题,鉴定等环节确保课题圆满完成。
4、结合学校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教科论文写作指导,提高教师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5、制订奖励办法,组织学校先进教学经验、优秀教科论文和教改先进个人的评选,并形成制度。
6、总结本校的教改成果,并及时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
7、宣传本校、本地区的教改情况和成果、经验以及有关先进事迹。
8、做好教科资料的收集、筛选和建档工作。
9、提出教科经费计划,管好教科经费。
10、完成上级教科机构交办的有关工作,积极参与上级教科机构组织的教育科研活动。
三、教科室的管理
学校教科室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教科部门的指导,主动配合、及时完成上级科研管理机构的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有关工作,就其自身建设,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1、计划管理
遵循教育科研和学校教育规律,每学期初应制订单列的学校教育科研计划,并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之内,每学期应写出学校教育科研的工作总结,应按要求每年写出主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报告分送在相应级别的教科机构。同时为使教科室的工作正常运转,还应制订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2、课题管理
主动承担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集中主要力量完成承担的课题任务,还要指导学校、年级组和教师个体的课题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工作,形成学校内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局面,充分调动学校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通过科研实践的探索和锤炼,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3、成果管理
组织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教育理论。重视科研骨干力量的形成,发现和培养科研积极分子。在课题研究中,要加强成果意识,提高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在科研中付出的艰辛劳动,表彰优秀的研究成果,按学年度把校级以上的各类科研成果评奖情况记入学校的教师的业务档案。
4、档案管理
学校教育科研运行中,要积累大量的材料,必须做好资料的搜集、分类和归档工作。教科资料在形成、积累、归档时,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要注意材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建立档案时要注意科学性和适用性。一般地讲,学校教科室至少应把以上门类的材料归档,再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分卷建档。
(1)计划总结性资料
学校的教育科研规划、计划、总结等,在市级以上教育科研部门立项的申请书、批准通知、实施计划等。并指导有关人员做好班(组)及个人的科研计划、总结等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过程性资料
研究者的观察记录、调查材料、检测统计等,各学年课题研究进展报告,向有关领导、专家及上级教育科研人员的咨询记录等。
(3)专题性资料
每个课题的研究方案、调查报告,阶段与终结的有关报告和成果、专家鉴定意见等,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等资料。
区域性校本科研推进需要以“增强服务意识,着眼规范管理,提高科研实效”为主题,坚持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中存在的真问题、真难题为着眼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绩效为根本出发点,以省、市、区“十一五”课题研究为载体,整合科研资源,创新科研机制,规范科研管理,降低研究重心,培育科研特色,不断追求科研品质与实效,积极推进教科研的大众化进程。区教科室作为区域性校本科研的有力推动者,应以“增强科研实力,创新科研模式,提高科研绩效”为近期工作目标,努力让教科研走进基层学校,让教科研走近一线教师。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应积极推进教科研,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积极推进学校或幼儿园科研常规工作与特色建设。但是由于形势发展,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工作也呈现出一些浮躁现象,这些现象也制约着我区教科研品质的提升。
1.课题研究存在的三个误区
(1)从思想观念角度看,存在认识误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教科研是空的,是一个花瓶;教科研少数人搞搞就行了,不需要人人参与;只要把书教好,搞什么科研;教研是实的,科研是空的,高不可攀;当作“敲门砖”;功利思想;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也要明确课题不等于问题,课题立项不等于课题研究,教师培训不等于课题研究,建章立制不等于课题研究。
(2)从操作层面看,存有三个误区。①呈现两张“皮”现象。教科研与教育教学“脱节”;课题不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②局限于两点“论”。搞教科研就是做“课题”,就是写“论文”。③机械地坚持两头“硬”。即把做课题几乎“浓缩”成了就是写课题方案(开始)和写结题报告(结束)两个环节。
(3)从组织管理上分析,存有“虚”的现象。①机构“虚拟”,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②岗位“虚设”,当作检查评比的装饰。③认识“虚假”,嘴上说科研是学校第一生产力,科研兴校,实践中走老路。
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研
(1)明确教科研的功能定位
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是“关注学生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构学校品牌”。因为科研能使教师更“聪明”,科研能使教师更专业,科研能使教学更有质量,科研能使学校打出品牌。因此,学校应该选择简单明了的教育科研。“追求简单性一直是科学研究活动一项重要原则。”学校对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对象是什么,研究的内容有哪些,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预期有什么样的结果,应该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价值性、可行性、明确性的特点。总之,开展教科研工作要有实在、严谨、科学的态度。
(2)开展一线教师需要的课题研究
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客观上是为了改进工作,为了发现规律,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教师的课题研究要符合工作实际,贴近工作需要。同时,要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成为一名研究者。
推进区域性校本科研的策略
1.区域性校本科研的管理内容
(1)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制度是推进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全区科研管理制度,明确市、区教育科研基地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工作层次,即以区教科室管理协助为主,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在同类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主动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逐步形成学校的教科研特色,为我区教育科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明确了区教科室人员和学科教研员工作重心,一方面加强工作内容的融合,同时把发挥市区教科研基地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让基地学校成为我区教育科研工作的示范窗口、实验学校和辐射中心。另一方面,区教科室还加强了全区教科室主任例会制度,以及会议考勤通报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全区教科研日常工作的开展。
(2)逐步加强科研组织建设。为了不断提高全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区教科室注意加强教科研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区教科室内部人员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和问题意识,积极为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我们要着重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展科研组织网络。区教科室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区、市省、国家”的五级课题管理网络,基本形成了立足学校发展需求,贴近教师发展需要,研究方向明确,层次清晰的五级课题网络;二是建构科研工作模型。地区性的教育科研管理应该面向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应该有一个全面管理和分类管理的有序有效的工作模型。即形成了“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学校、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学校、市区科研基地学校、项目中心、所外研究所”金字塔模型结构;三是推进科研基地创建。建立了市区两级的科研基地学校,为区域性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性基础;四是创建南京市示范教科室。
(3)稳步推进科研队伍优化。科研队伍是开展群众性教科研活动的基础,也是提升科研品质的保证。为了加快全区教科研队伍的梯队建设,切实为我区教科研队伍奠定人才基础,形成区、校两级教科研骨干教师人才网络,区教科室着重开展了以下两项工作。一是组织教科研骨干教师评选。为我区初步建立区教科研骨干教师人才库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区群众性教科研工作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依托刊物优化科研队伍。我们以《白下教育》的创刊为契机,积极推进教科研骨干教师培养。
(4)不断优化科研激励机制。科研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保障教师从自发到自觉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杠杆。我们以“金字塔”科研工作模型为指导,积极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区教科室既重视教师个体的激励,也关注对学校整体的促进。具体采取了以下多样化方式:一是论文案例评选,二是课题申报立项与成果推广,三是“个人课题”经验交流,四是微型课题讲座,五是骨干教师评选,六是教科研基地评选,七是学校优秀教科室的评选,八是在《白下教育》发表文章,九是外出学习以及项目中心、所外研究所的创建。以上多种方式激励,为教师教科研成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另外,注意营造科研文化氛围,发挥科研成果的效益。借助白下区教科研网络、教育叙事平台,市教科所网站的“科研新闻”平台,进一步营造科研文化氛围,我们及时宣传或推广一些课题成果。
(5)尝试开展科研骨干培训。培训工作是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全区科研核心骨干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科研组织与管理能力,区教科室适时地开展了心理培训班、区教科室主任培训班以及“十一五”市级以上课题主持人培训活动。采取了“以会代训”的培训模式,坚持“理论学习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积极聘请市区教科研专家为教科室主任开展培训,围绕教科研的一般方法以及教科研过程管理开办辅导讲座,培训期间组织培训班学员赴上海普陀区进行了教科研实地观摩和学习交流,培训班紧紧围绕教科研主任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选择培训课程,聘请专家讲座,受到了学员的欢迎,本次活动对提高学校教科室主任教科研管理和指导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6)着力落实科研过程管理。抓好科研的过程管理与监控是提升科研品质的重要手段。课题管理要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课题为主要载体,运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合理安排,以实现课题研究目标和任务。区教科室不仅重视抓好学校科研过程常规管理,还注意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监控。比如,区教科室在课题的开题与结题、中期检查、计划与总结等环节加强了管理。一是落实各级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二是加强课题研究过程指导与监控;三继续做好“十一五”课题申报与立项;四是依托重点课题,打造科研品牌。
2.推进区域性校本科研的有效策略
要使“科研兴校”不是一句空口号,关键靠落实。那么,下阶段推进区域性学校校本科研的具体工作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进一步明确校长作为学校科研推进第一责任人的认识。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并获得成效,关键在领导。校长作为校本科研的专业性领导,肩负着学校科研推进的主要责任。客观上看,提高课题过程管理实效的前提是定位准确,但关键在领导,核心在队伍,经费是保障,学习是基础,指导是手段。因此,校长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明确科研理念,形成共同愿景,制定科研推进计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②统筹与运用学校组织渠道(包括校外资源),促进科研管理与课题实施;③通过“主动引发”的人性化组织管理模式,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有利于营造尊重合作、勇于创新的科研氛围。
(2)立足需要,寻求“个人课题”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度结合。课堂是催生教育智慧的场所。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创新不是跟风,要从工作中真实的问题入手。教师开展研究,应当立足课堂教学,贴近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以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由于升学的压力使很多教师缺乏做教科研的耐心,导致教科研成果实践与理论的割裂。只有实实在在的教科研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引导教师开展教科研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减少强迫性措施,让教师真正进入研究的状态。所以,坚持以“个人课题”为抓手,聚焦于课堂,关注于学生,真正用专业的视角,用专业的理论,解决专业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因为解决专业的问题,赢得自己的专业自尊。
(3)优化管理,细化过程,寻找科研生根的土壤。课题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管理、科学管理。只有进一步规范课题申报、开题、实施、结题、成果推广以及课题档案归档等环节,并形成基本规范,才能促使课题研究沿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保证课题各个阶段的研究质量。因此,要科学统整各类课题,紧抓龙头课题,细化课题的过程管理环节,不断提高课题的过程管理水平。具体做到“六个要”,即:研究内容要精选,研究形式要灵活,研究骨干要稳定,研究过程要激励,研究成果要推广。
(4)推动科研基地建设,寻找科研推进的多样化方式。区教科室以市区科研基地、项目中心、所外研究所等多样化组织形式为研究载体,协同并进,积极推进群众性草根式科研。比如,借助高等院校、教科所的科研基地形式,能得到经常性的科研指导,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支持。2008年4月,我区与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合作建设的“白下区教师发展学校”就是依托高校,建立的一个区域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它可以为全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科研指导和扶持。而全区现有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市、区级教科研基地学校,则为培养研究型教师队伍创造了实现条件与可能。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科研基地学校建设,让教师认识到科研不是增加负担,这样才能让教师解放自己,正确地认识到科研不是装饰点缀,而是实实在在、提质增效的有力工具;科研不是玄妙高深的理论,而是贴近一线教师的草根式研究。
(5)致力科研培训,创新工作思路,提高科研实践水平。一线的教师普遍缺乏最新教育理论的支持和导引,急需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指导与支持。因此,教师要树立学习理论的意识。为此,区教科室将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培训,以各类教科研专题培训班和主题研讨活动为载体,引导科研骨干教师重拾书本,学习相关理论,充实教育理论功底。避免对理论的迷信和盲从的心理,恰当借鉴和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师的科研实践。通过以“群体学习”带动教师研修的方式,有利于推动学校向学习型组织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水平。
实践经验是理论最可靠的基础。学校推进教科研工作,应坚持科研、教研、个人行动研究的一体化。要引导教师致力于科研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研究的态度来审视学生、审视课程,研究课堂,把教学、研究、生活融为一体。随着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开始兴起。案例研究、叙事研究不仅被学校、教师自发地作为研究的工具来使用,而且也获得来自教育科研共同体的支持。比如利用《白下教育》开辟“学科教研”专栏,用典型案例、课例引导教师相互学习借鉴,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同时,区教科室也不断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专业引领,规范过程管理,立足科研增效”,以“白下区教育博客网络平台”为载体,积极营造研究氛围,推进全区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6)加强品牌课题的打造,发挥科研示范与辐射功能。品牌课题的打造需要一个系统而持续的过程。课题研究要坚持课题核心化,设立龙头课题,作为全校重点研究的课题,其他课题围绕龙头课题细化、延伸或拓展。同时,要加强区域内不同学校课题组的联片科研,经验共享,整体推进,努力建设一支善于合作分享、勇于创新的科研团队。还要借助“外力”支持,合理利用区域内校际的科研资源。具体方式如下。
一是校际联动。学校之间相互合作、联合行动,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比如,2008年3月,南京五中开展的“白下西部教育论坛”,其实也是在寻找学校科研发展的共同体。五中通过“对话教育”品牌课题的示范引领实现了课题研究成果与经验的辐射。因此,全区还要强化同类研究课题相互合作攻关的意识,建立同类课题资源共享、合作研究的机制,推进科研团队的研修水平,以独特的研修文化来影响科研团队。
同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基本的支持力量。无论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是一般教师,当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寻求同事的帮助”是最常用的方式。通过校际联合,共享成员学校的教师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相对优势资源,共同展开教学研究活动。只有打破学校、区域的封闭,适当做好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段衔接,形成同类课题的序列,一定能促进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因此,只有机制“活”,才能研究“强”,只有研究“强”,才能成果“大”,才能真正反映出我区教育科研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二是示范学校辐射。利用在研究水平和信息资源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学校,支持周围的一般校,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这对解决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问题,具有突出作用。比如,秣陵路小学、二十四中的小班化研究,具有一定示范性,可以为全区同类学校小班化研究进行专业的辐射与引领。另外,一些学校还可以通过推广优秀成果,一校带动多校。通过校际会课、教学互访、专题合作、伙伴结对、支教等方式开展教研活动,解决资源不平衡。
三是项目合作。学校参与专业机构主持的某一个重点项目的研究,成为实验点或承担其中的子项目研究工作。可以引导我区的教师到五中、太幼、石鼓路小学的项目研究中心,参与研究,让教师了解前沿的信息,学习研究方法,得到理论指导。
长期以来,县级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县教科室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职能和作用。其对基层教育科研的指导功能,对区域内教材教法的指导功能,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监控、评估功能,以及对基层教育教学决策中的咨询功能,为保证教育教学有序推进,稳定和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每一次改革中,教研室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科室承担的工作面临崭新的课题。教科室必须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推进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处于实验时期,教科室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区域内课程改革决策的参谋者,方案和计划制定的参与者。
当教育行政部门在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行动作出规划和决策时,教科室应该并必须提出专业方面的咨询意见,积极介入改革实验各项相应的准备工作。
在课程改革启动的准备过程中,教科室应该参与实验区实验方案的制定,对开展实验的目的任务、实验的主要内容、实验的范围和对象、实验的步骤和措施、实验的指导思想等,提出教育理念和教学专业方面的意见,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思考、研究,从而制定出符合课改理念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能逐步完善的实验方案。与此同时,教科室应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区域内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学科、年级(在一个区域内统一)、学校以及教师人选的建议性菜单和依据,供教育行政部门决策。会同相关部门提出课程计划方案,提出教材选用、教辅材料、教学辅助设备选择的建设性意见。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下,制定出对实验各层面人员,尤其是对教师的培训方案、培训计划。此外,教科室还应组织和指导各学科、各学校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
二、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学习培训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课程改革能否健康顺利地推进,取决于参与改革的各层面人员,特别是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目的意义的深刻认识,对课程改革理念和内涵的正确理解,对新的学科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准确解读。要逐步达到这些要求,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区域内,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持久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一学习培训活动中,教科室人员应该成为学习的先锋和模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及个体自身不间断的有效学习,切实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率先解读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义,迅速把握实验教材的内容和思想,从而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形成符合课改理念的教学思维,逐步化为新的教学行为。
在上岗前后,不间断地组织教师进行通识性和学科性的学习培训,是师资培训部门和教研部门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学科性学习培训活动中,教科室各学科教研员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在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长期实践探索过程中,教科室会员始终成为不间断的学习培训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培训者。这项工作,将成为教科室几年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如何从一开始就抓好这项工作,探索新的教师学习培训模式,改变传统培训模式单调、陈旧的弊病,让课程改革学习培训活动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和实效性,需要师资培训部门和教研部门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改革工作,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培训工作的层次。课程改革实验区学习培训开展的力度和质量,将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持久地推进。
三、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施的实践者和组织者。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处理好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质疑、探究、交流与合作。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关注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个性的张扬。在这里,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挑战。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教学秩序受到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的巨大冲击。而由于教育教学周期的不可重复性,由于社会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状况的强烈关注,课程改革实验区必须迅速探索出一条新的课堂教学之路,防止”新、旧”交替时期“混乱”教学秩序的产生。在探索这样一条新路的过程中,教研室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教研室及其各学科教研员的职责是,带领一群先行者作前卫的探索和开辟。教研室应发动实验区的骨干教师,组成一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教学研究小组,依靠这样一个核心,并与实验学校共同配合,组织实验区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进行研究、设计、探索,把吸收的新课程理念变为具体的教学行动,把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细节中。
这里,教科室牵头组建的各学科研究小组的主要工作是:不间断地组织教师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解读,对各科实验教材逐章解读和钻研,找到新课程理念在教材中的体现,设计出体现课程标准、教材思想的教案。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观摩活动、交流活动、研讨活动。共同观察了解课堂教学进行的情况,关注师生教学过程的进展和变化。分析比较新旧课堂教学思想、内容、过程、方法的差异和得失,用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和理念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从而初步探索出—条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之路。这样的工作意义在于,能较好地集中一个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势,缩小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水平的不平衡而造成的课程改革进展的较大差异,使 一个不大的区域(县级)内,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能相对平衡地、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实施的探索与实践,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改革性,它包含着观念的革新、内容的更新、方法的创新。它区别于过去一般性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体现为全体教师主动参与、教研部门和基层学校共同探索,突出学习——研究——实践,再学习——再研究——再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它不是对专家学者提出的理念执行照搬,而是一种验证修改和创新。这样一个过程是不轻言结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轻率下结论的过程,其探索出的教学之路,有规律和共性,但更多的是建立在课改理念上的各具特色的路。
四、课程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和考试制度改革的主要研究者、参与者和推广者。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改革现行的考试内容和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产生着重要影响。而实践证明,当课程改革一开始启动,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就非常关注课程改革中的评价和考试改革。
旧有的评价考试内容和方式,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成为产生应试教育的重要因素。评价考试单纯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大多数时候是以一两次书面考试成绩取代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教与学的全过程、全部内容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考查。这样的考试评价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引导学生、教师、家长、社会正确认识基础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利于促进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人才,因而必须改革。
评价和考试改革涉及到日常检测评价和期末考试评价两个不同方面。从当前县级区域的现状看,教科室在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职能,教研员在这两个方面是直接的参与者和研究者。课程改革无论怎样改,作为基础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会有明确的阶段目标和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当一个章节、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结束,应有相应的训练检测形式和内容。在课程改革实验展开后,符合课程改革目标要求和思想理念的训练、检测和考试,在内容及形式上几乎是空白,需要教科室依靠教研员组织学校广大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思考研究、设汁推出、组织实践。教教科室应调动学校教师在评价考试改革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于学校和教师在评价考试改革中不断产生的新内容、新模式、新作去,应善于发现、总结、提升,及时组织交流推广。教科室应重视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引导学校和教师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方面迈开步伐。研究如何在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能力评价考试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在期末评价考试的重大改革中, 鲜明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勇于在形式上革新。从区域实示出发,从减轻学校师生的负担出发来评价考试改革,追求完善和完美,不搞形式主义一刀切,让不同学校走出自身评价考试的路子。
五、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课题实验的指导者和研究者。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之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无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套用。整个工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反馈、分析、总结和矫正的过程。率先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地区其承担的任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验证新课程标准,试用和验证实验教材,为修订完善课标、课程提供建议性意见;在使用实验教材的过程中,探索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通过实践,总结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培洲师资队伍的途径和经验;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立新的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考试制度等。
[关键词]教研共同体;中小学教科室;管理策略
教研共同体是指在中小学教科室引领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由参与活动的教师、学科教学专家及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学校领导或教科室主任),就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某些问题或现象,利用相关的理论或资源在彼此间的交流、沟通或分享各自的观点中,在全体参与人员形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中所形成的一种交往关系。在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教师、学科教学专家及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彼此间只要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场域(如在教室或教研活动室)就可以进行很好的交流与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中小学教研活动管理职能部门之一的中小学教科室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一、中小学教科室管理之“难”
(一)功能不清,运行不畅
在中小学教科室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教科室这一机构内涵的认知,导致中小学教科室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未能得以体现。长期以来,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教师的意识中认为教科室的功能及作用仅仅停留在对学校课题的管理上,未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教科室的功能。同时,加之在对课题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存在“重两头,轻过程”的现象,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时间及教学常规之间容易出现“两张皮”的尴尬状态,使中小学教科室的运行难以顺畅。
(二)机构不全,缺乏引领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面对“双减”的挑战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由于对中小学教科室的模糊定位及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到位等现象长期存在,这就使原本就尴尬存在的中小学教科室生存显得举步维艰。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中小学教科室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对学校教育科研文件通知的上传下达、做资料、搞汇报等学校行政工作上,在指导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和专业引领方面自然就显得力不从心。
(三)力量薄弱,功能受阻
由于中小学教科室的职能和定位不甚明确,机构人员配备不强,导致的严重后果是教科室缺乏对学校科研骨干力量的培养。再加上教师淡薄的科研意识、薄弱的科研基础、欠缺的科研方法、能力的相对不足,使本就力量弱小的中小学教科室发展举步维艰。此外,由于受制于学校其他因素的干预,教科室的功能定位未能与学校办学理念、教师发展、课程建设与教育科研等方面有深度的融合,导致中小学教科室功能的发挥严重受阻。
二、中小学教科室管理之“困”
(一)角色定位不清
中小学教科室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脑”,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支撑的同时,在实际的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起引领、管理、指导等基本作用。但受到学校行政的强势干预,中小学教科室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极为尴尬。教科室被异化为教(导)务处的一个附属品和陪衬品,教科室本应当承担的功能未能得以发挥,反而成为为教务处分忧解难和处理具体教学事务的操作者和实施者。
(二)引领作用难发挥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科室的存在应该在教育科研方面起到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具体负责好学校课题研究体系建设,指导具体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及实施情况。同时,要积极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对教师培训、教师发展、继续教育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然而,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教科室的尴尬存在和模糊的角色定位,使教科室的自身发展处于尴尬境地,自身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很难得以体现。
(三)校本研修走过场
从理论上来讲,中小学教科室是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者和中控台,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起“中枢”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和装点学校门面的噱头,对于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班级及任课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课后作业的优化及有效管理,教研组及教育科研质量的提升,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甚微,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也没有发挥出应该发挥的作用。
三、中小学教研与科研之概念厘清
(一)从含义上来看
教研指的是借助某一教育或教学理论,对具体的学科教学中产生的某种问题或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的活动或过程,其主要目的或功能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某个具体问题。而科研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某个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按照严格的研究程序,遵循科研的范式,以发掘或产生新的某种规律性的知识为目标进行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其主要目的或功能是服务于教育实践,提炼经验,发现新的或更加完善的教育规律知识。
(二)从活动主体来看
中小学教师是开展研究活动的主体,教研活动是学校里的常规活动,也是体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展现学校文化的重要环节。然而,科研似乎与中小学教育毫无关联,它与平日所说的教研究竟是否一样?这需要我们对教研和科研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要摸清和弄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教研主要是对已有的教育理论或是被普遍接纳了的教育规律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的行动研究。教研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且具体的问题;而教育科研主要是针对某一领域中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规律进行验证或探讨的创造性活动。具体来说,教育科研侧重于理论范畴,主要是发现或探索教育规律的理论,而教学研究偏重于实践领域,主要是运用和验证教育教学的规律。
(三)从研究目的和过程、应用范围上来看
教研是为了搞好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科研的目的是要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实践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教研主要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解决但解决得不太好的问题,而科研主要解决的是教育教学中没有解决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在研究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个体的、分散进行的,不要求有严格的连续规程;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联系、系统的研究活动。从二者成果的应用范围来看,教研的研究成果因受制于研究的对象、目的等,其成果仅限于某一学科、某一教研组或某一学校,惠及范围狭窄。而科研的成果因研究的目的或对象的不同,其研究成果可以成为某个领域、某个地区或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使用和推广。在中小学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研和科研有了明确和清晰的认识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教研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参与的,而科研就并不一定要求所有人都参与其中。
四、中小学教科室管理之“策”
良好的教育科研素养是中小学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科研素养和行动能力,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才能发挥中小学进行教育科研的最大效益。中小学教科室在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的中小学教科室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育和造就专业化的中小学教育科研队伍
专业化的教育科研队伍是落实和保障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有力支撑,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队伍必须走专业化的路径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要努力为教师的教育科研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教育科研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将教研科研的实绩作为中小学教师履职晋级、评优推先的重要依据。此外,还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从如何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展开选题、如何填写申报书、如何进行研究路径的撰写等方面进行;也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采取定期开展的方式并有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
(二)努力构建教师教研发展共同体
教师教研发展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共同的教科研目标或学习发展目标,进一步达成的价值认同和共同发展的集教、研、训、学于一体的专业组织。在这一组织内,教师通过具体的行动研究,不断地主动获取新知识,运用新技术、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在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同时获得教师个人的自我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发展共同体的建立,不仅可以及时了解不同学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可以以通过定期召开科研人员联席会议等方式搭建交流和合作展示的平台;同时建立定期的考评制度,建立奖惩措施,通过考核评比,不断提高教育科研人员整体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在这一组织内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科研的水平,还可以以此为契机给中小学教师搭建良好的交流和展示平台,让教师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在交流中产生科研的火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科研合力,产生并形成一支优秀的具有极强“战斗力”的教研发展共同体。
(三)着力提升中小学校长的科研领导力
校长的科研领导力是指校长在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的基础上,在科学、合理的科研观念指导下,带领全体教师或科研人员,通过制订适合本校的科研规划和推进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并不断优化或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品质和科研品质的能力。一名具有优秀科研领导力的校长,首先一定是一位出色的科研教师。因为中小学的校长不仅是一名学校领导者,还是一名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只有校长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扎实地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带着问题听课、带着问题搞科研、带着课题去探究,引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真正实现科研兴校,向科研要质量才有可能得以实现。中小学校长在带领全体教师借助教育教学理论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不仅是对教育理论的再次学习和深化,还是教育理论反哺于教育实践的真实验证。
(四)建立完备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制度
学校每一项工作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良好的制度作为保障。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教育科研制度下,学校的教育科研才能够有效展开,中小学教科室的功能也才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科室应该定期召开校内的教育科研例会或利用和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时,通过总结、研讨、微讲座等方式结合教育科研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有效的探讨,在确定相应课题后,达到立项的可以在校内开展立项,对于已经产生的各种成果可以通过公开发表、区域教研、汇编成册、交流展示等多种途径或手段予以交流和展示,提升教师参研的热情。同时,也要建立完备的教育科研经费保障制度,在经费的投入和管理上给予相应的保障,合理和充分地调动教师参研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素质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是教研活动开展的外部保障,最根本的是要求中小学教师具备参与教育科研的优秀素质与品质。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面对教育科研时首先要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不要被所谓的神秘面纱所蒙蔽,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是来自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其次要求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以甘于寂寞的心态去面对,因为我们教育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中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一定要具有求实、求真、自律的研究态度,严格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禁各种科研泡沫的形成或学术垃圾的产生。
(六)切实发挥好中小学教科室的职能
中小学教科室在运行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好各项功能。在积极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的同时,立足学校发展实际,为学校的教育科研发展提出和制订教育科研指南,引领和研究课题的开展和管理。通过课题管理,抓牢学校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开题论证、阶段考核、结题鉴定、成果推广及宣传等工作。同时,也可以利用课题研修的机会,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的理论学习,教师在校内或校际的交流以各种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在同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同时,为学校校本经验的积累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学校良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环境的支撑下,在中小学教师教科室的影响和带动下,在中小学教育科研队伍专业化的熏陶下,才能内强科研素质,外加积极投入,努力向专业型、研究型的中小学教师迈进。
参考文献:
[1]柳翔浩,史利平.中小学教师实用教育科研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2]柳翔浩,史利平.中小学教师科研流程及学术规范指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一、进一步深化校本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坚持开展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教科室积极组织,引导广大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新课程工作经验的推广和深化。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倡导全体教师不仅要教好,而且要教而思、教而研。加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
2、深入教研组,积极推动校本教研活动与实践研究
校本教研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校领导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尽可能地安排相关学科老师外出学习取经,积极参加区级教科研活动。另一方面以学校为主体,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本学期开设了三十五节校级公开课,以教学研讨为突破口,教师做好听课记录、评课记录、反思体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
3、及时总结教师教育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
教科室做好了教学案例、信技整合、论文推荐工作。经学校推荐孔泉荣老师的论文《避实击虚睹影知竿》在国家级刊物《语文周报》上发表;老师的论文《素质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在省级刊物《苏州科技学院学报》上发表;邢德清老师的《如何才能备好一堂课》和《浅谈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两篇论文在《英语周报》上发表;王勇校长的《“双语教学”的认识与实践探索》在省级刊物《苏州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
二、深化校本研究,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本学期教科室继续开展以“备、说、讲、评”为主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参与说课和讲课活动。现在,可以欣喜地看到,教师们在校本教研的路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语文组围绕如何加强诵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主题,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英语组“如何提高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积极性和兴趣性”的校本教研活动。数学组校本教研的主题是“如何在农村中学中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服务课堂教学。物理组以《分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契机》的校本实践与探索,从而形成了我校教育科研的百花齐放的景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推进学校名师工程。
认真做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制定骨干教师集体备课,课后反思,期中汇报,期末总结的制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辐射带头作用,整体推进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和层次。认真组织校内评课、说课活动,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开展新课程教学模式研讨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教师教学“六认真”工作中科研含量的考核。加强教师培训和学习,目标明确,分层要求,全面推进,确立明确的培训思路、培训重点和培训策略,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实效性,努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