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学通报

生物学通报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8 07:26: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学通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学通报

篇(1)

关键词: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242-02

微生物学作为生物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中灭菌、分离、培养等技术的拓展和渗透,使得动植物细胞培养手段也更加广泛[1]。无菌技术和保藏技术等其它微生物学技术在医疗卫生、制药工业、食品生产、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地应用[2]。由此可知,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也对高等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转变和拓展。实践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学生转变成自身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使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3]。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后期,专门设立开放时间段,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设定实验方案,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准备实验材料,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果。通过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我们开展设计性实验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开展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性

微生物这门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知识面较广、实践应用性很强,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学生今后参与社会工作后的发展需求[4]。目前高校的实验教学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仪器设备有限,学生只能遵循教学大纲安排好的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到实验室做规定的实验项目,而且教学内容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深度不够,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实验教学效果与实际应用相差较大,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跟随教师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对实验技术进一步了解的兴趣[1]。教学过程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其结果是很难培养出熟练实验操作的创新人才,也很难培养出操作熟练的技工。按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度的安排,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之前,经历了系统的微生物实验操作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包括:实验一、培养基的制备;实验二、消毒与灭菌;实验三、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四、微生物的接种;实验五、显微镜的使用及简单染色法;实验六、细菌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实验七、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实验八、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学生反复训练了基本的微生物接种、纯化、保存等操作技能;对进行科学实验的思路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然而这一系列的实验操作都是相对分散进行的,如何能促使学生将这一系列实验内容连接起来,在一个实验内容框架下,把这一系列的实验技术都运用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成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5]。因此,开展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主选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个科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方法

2.1实验选题

多数同学都认为开展设计性实验选题十分困难,根本的原因在于之前的实验都是教师准备好既定的实验项目,学生往往在此过程中并未思考这些项目的来源。对于如何在实验中心现有的条件下拟定实验项目毫无基础,对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如何应用到实验项目中来也无任何概念[6]。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明确教师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对于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给出详尽的范围,鼓励小组成员间协商解决,互相取长补短,综合成员的意见,然后拟定出适合本组成员的实验项目。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选择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开展实验,如部分小组同学选择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自来水中微生物菌群分析》等实验项目,多数学生都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也鼓励学生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选择相关且简单易操作的内容来开展。例如部分学生开展了《食用菌的收集与鉴定》《、食用菌的制种-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等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学生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认识微生物学实验是如何应用到科研工作中,甚至部分学生将相关的实验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极大地增加了学习动力。

2.2实验操作

对实验项目拟定后,进入实验操作环节。设计性实验从某些方面来说是验证性实验大综合,在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时候,之前学习的培养基配制、显微镜使用,微生物系列稀释,消毒与接种,微生物培养与保藏等内容都得到一次汇总复习[7]。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详细的记录,例如菌落形态、菌体大小、生长速度等。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报告完成,均由学生在实验室开放时间段内自行完成。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观察分析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其中《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小组出色完成了实验项目。实验选择生活较易获得的葡萄作为材料,从培养基的配制、菌株分离、菌体形态观察都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实验结果用图片展示出来,并且分析也十分透彻,出色地完成了一个设计性实验。

2.3实验总结

建立在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有详细记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实验步骤、结果与分析。部分小组实验现象并非和预期的一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对新出现的现象进行探讨,可能说明了实验的失败,也可能说明这是一种新的现象,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探讨。部分小组的实验结果不理想,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原因,完善实验方案,改进操作方法,反复进行实验最终取得满意的结果。设计性实验的评价并不简单地依赖于是否取得圆满成功的结果,而是综合地衡量整个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组员间的协作精神。实验报告的撰写占很小的比重,更重要地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开展设计性实验的体会

设计性实验以6个人为一个小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并完成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实验内容丰富、工作繁杂,对于一个刚接触微生物不久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这一工作,必须加强团队合作,集体讨论立题,明确分工,实验实施过程中互助,发挥集体的优势,这样的协作过程使学生产生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计性实验内容均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多样,涉及的知识面较广[8]。立题之初,需要教师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核,提出方案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与学生讨论后完善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从未遇到的情况,以及可能会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在其它实验教学中没有遇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而且必须在科研实验的一线,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常规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实验准备工作都由老师完成,学生主动性差,仅按部就班完成,即使没经过预习也可以按照老师给予的实验步骤完成[9]。设计性实验建立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操作,实验结果观察到汇报考核都要自主完成,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大的发挥。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实验教学层次的提高。

4结语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展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有机会全程参与实验过程,有机会涉足实验材料的取得、实验试剂的配制等[10]。通过实验,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尽管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然而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科学思维方面优势明显,是今后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1]。我们通过这些尝试积累经验,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拓宽设计性实验的涉及面,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胜贵.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

[2]田颖,刘侠.微生物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

[3]孟建宇,李蘅.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4,36(9).

[4]吴石金,黄海婵.谈谈“自助式”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2).

[5]纪燕玲,于汉寿,汪素美,赵明文《.基础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

[6]朱铁群,成庆利.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个案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

[7]张桂然,张红梅,李欣.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

[8]肖红霞.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

[9]范玮.创新高职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13,35.

[10]牛雅琼,谢国梅,那冬晨,闫桂琴,王祎玲,王华峰,李琪.遗传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J].生物学通报,2012,47(1).

篇(2)

英文名称:Acta Pedolog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564-3929

国内刊号:32-1119/P

邮发代号:2-56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4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联系方式

篇(3)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51-02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理论及其实验课程的基础。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微生物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为适应学科发展,微生物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微生物学实践改革教学工作中的若干体会。

1 教学内容优化

1.1 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 教师的备课绝不是简单意义的“背课”,而是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讲稿必须通过提炼升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呈现给学生,启发式的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突出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框架,让学生建立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介绍细菌细胞的模式构造时,分别讲授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一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核区和细胞质等。细胞质组成和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等在生物化学中已学习,所以重点讲述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不同于其他生物和部分细菌的特殊构造。通过比较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真细菌和古细菌细胞膜的差异,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既要做到层次清晰,要点明确,又要考虑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1.2 精减理论课堂教学时间,传授学生学习方法 理论课时要精减,不要满堂灌,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掌握,也包括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记忆性强的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例如在介绍春日霉素产量突变株的筛选方法时,联系到其他抗生素分离方案的设计。将微生物学理论学时由过去的54学时精简为36学时。对于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传染与免疫等章节,因为已在遗传学和免疫学中详细讲述,故只是略讲甚至不讲。

1.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尽量做到理论和实验同步,将相关理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去进行验证,或利用理论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验中。例如学完微生物乳酸代谢类型,学生通过乳酸饮料的制作,了解到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是通过同型乳酸发酵,利用糖类产生乳酸,酪蛋白凝固形成凝固型酸奶。这样既有效巩固了理论知识,又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教与学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教,是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是教学中的次要方面;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在被动一方。但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学生来完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2.1 重视辅助教学手段运用 辅助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求教、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所以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设计、应当在促进矛盾转化上下工夫。

狭义的教学简单说来,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作为教师来讲教授过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作为学生来讲,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2.2 引进先进教学模式 采用国际先进的讨论式教学模式,设定几个热点问题的讨论课题,布置给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各抒己见,抒发自己的感想。这样既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为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拓,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例如让学生规划一份平菇的栽培生产方案、今日和未来艾滋病治疗手段研究方案等。

3 教学手段的更新

传统的黑板加挂图的时代基本已被现代化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所替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已迈入多媒体时代。多媒体教学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高人才质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些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教师的文字讲解通常是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学习效果不佳。而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图、文、声并茂,信息量大等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武汉化工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彭军)例如在讲述原核微生物形态构造时,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真实的电镜照片呈现,学生很快从直观的感官意识中,轻松地区分各类微生物形态,且印象深刻;在描述病毒对人类健康危害时,推荐学生观看《埃博拉病毒》,了解埃博拉病毒从感染人类,潜伏到病发1周时间的详细过程。

4 教学考核方法变革

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传统的考核方式由作业+考试。为全面检测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我们尽量做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即期末试卷、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实验设计、操作考试等。避免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我们将微生物学理论与实验设成两门课,分开计分。理论课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占70%;平时作业和考勤占30%;实验课期末卷面成绩占50%,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口试占50%。实验操作考试采用抽签的方法,抽取考试项目。每学期第一次实验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实验室的基本规章制度外,还要强调实验报告写作的规范,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尤其对于实验失败的同学,协助他们总结失败原因,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重做这些实验。

5 结语

总之,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一些创新。从实践结果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强了学生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永无止境。今后还必须继续探索,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贾艳萍,张兰河,郑胜,等.体现不同专业特色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4): 700?705.

[3]李荣峰.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5):107-110.

[4]杨超,杨传秀.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09,26(1):87-88.

[5]张永勤,孙岩,刘均洪.多媒体应用于微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03,30(5):137-138.

篇(4)

【关键词】微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而且也为学生深入学习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所以,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优秀生命科学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2]。以往我校开设的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括显微镜技术、微生物染色技术等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由于这些传统的实验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没有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准备,课堂上只是很机械地模仿和验证,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3]。为了改善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笔者在完成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后,尝试开设了自主设计实验。所谓自主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独立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的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设法解决。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了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开展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自主设计实验的实施过程

1.1学生分组、选题

根据学生的学号和实验座次进行分组,每组3~5人[4]。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指导,既保证所选择的实验项目不能过大过难,超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生丧失信心,也不能过小过于简单,难以达到“设计性”实验的目的。选题的一般原则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有利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和实用化,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学科理论。

1.2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每个小组在确定实验项目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文献等,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在完成实验设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中利用多媒体向全班同学展示实验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等,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使每个同学了解各个组的实验内容、原理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1.3实验操作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方案,独立进行实验。微生物实验所用的培养基、染色剂、药品等较多,且一般要进行微生物培养,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实验时要求小组成员科学安排实验时间,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同时在使用公共仪器设备和药品等方面与其他组及时沟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实验进程。在实验中出现意外或遇到困难,尽量独立地处理、解决,必要时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实验的同时,小组成员要做好各项实验的原始记录,已备出现问题时查找原因和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

1.4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对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并按照科研论文的要求和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如时间允许,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论文答辩。

1.5考核评价

自主设计性实验考核评价应该对学生的设计思路、操作能力、综合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做重点考察。在实验之前就应该向学生公布考评要求,考评指标要量化。

2、开设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自主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的设计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自主设计性实验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且不同组同学的实验时间一般不同,很多实验可能会安排到周末或晚上。所以,为了保证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效果,保证实验室的安全,维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要求实验教师跟踪每一组学生的实验进程,这要比普通的实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自主设计性实验时间较长,同时同学们还要兼顾其他课程,所以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这就要求实验室必须向学生完全开放。实验室的开放提高了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利用率[5],但也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第三,在学生分组时,尽量避免自愿分组。自愿分组往往会出现学习好的一组、关系好的一组、被剩下的一组等现象,导致小组之间的水平相差较大,实验效果参差不齐。所以,应采用按座次分组的原则,如每一排4个同学为一组,实现了不同学习成绩的同学随机搭配,同时规定自己的物品放自己的实验台上,实现实验用品的科学管理,避免了物品被误用等混乱现象。

第四,自主设计性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但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不动手不动脑只作旁观者,更有个别学生钻了自主设计实验难以考勤的空子干脆不来实验。这些都背离了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初衷。因此,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实验过程评价体系。

尽管自主设计性实验在实施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我校多年的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该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今后将继续开展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尝试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以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秀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1-128

[2]程彦伟,韩亚伟等.对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河南教育.2009,(9):52-53

[3]夏帆,余知和.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1024-1026

[4]张鸿雁,孙冬梅等.设计性实验思想在《微生物生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69-270

[5]毛露甜,王绍芬.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做法与体会.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14-616

篇(5)

关键词:特色;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54-02

高等学校实施创新、实践为重点培养的素质教育以来,需要开创相应的教学方式。以前,高等教育偏重于在知识讲授、学生理解和应用层面上开展教学活动,近年来,也有高校进行综合应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层面的教学方法探索,但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距甚远,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困难。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供了条件。如何处理好创新精神培养与科学态度培养、学习科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内部思维操作与外部实际操作、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等课题已倍受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微生物学还属于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本文是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探索一种注重于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总体提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本课程的建设。

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技术要求较高的学科,做好实验及实践环节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验课主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培养和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在以往的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只能做验证性实验,因为结果是已知的,故同学们兴趣不高,也缺乏思考。如何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前沿进展一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体系的同时,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根据几年的教学实际,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尝试,比如构建环境微生物实验课新体系等,而且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础实验和工程实个环节。

1.改变原有的实验内容,按科研实践顺序重新安排实验内容和实验顺序,建立我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新体系。由于环境微生物学涵盖的实验内容丰富,环境微生物学和其他的课程存在交叉重叠,所以必须在实验内容上有所取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础操作占了重要地位,所以首先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保存,微生物的染色技术及显微观察实验(如美兰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细菌三程形态的观察及细菌、真菌和放红菌的观察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实验(微生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分布、类群、活性及其相互作用),环境微生物的监测方法与评价体系,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试验(环境样品总DNA提取技术),微生物法处理技术污染物。大的综合性试验能使学生用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解决应用微生物和环境间的一些问题,试验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加深对科学前沿发展情况的了解,开拓视野。

2.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使学生养成使用所学知识关注和改善当今社会上各种环境问题的能力。通过酸雨、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重金属污染、能源危机等当今社会主要环境问题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专业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害微生物,如酸奶里有活性的微生物、发霉物中主要的微生物、校园人工湖的微生物生态及类群、教室和医院微生物中与致病性相关的群落等,将所学融入到日常生活,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二、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体现专业特色

环境学科具有涵盖面广的特点,其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微生物学》的教科书涵盖了环境微生物的理论、技术及检测流程等内容。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实际的能力,我校教学中应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两方面进行改进。

1.教学内容方面,围绕水、大气、固废污染的防治进行。(1)教材的选取上认真比较。目前,《环境微生物学》教材主要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赵开弘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郑平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马放、任南琪主编的《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前两本教材的体系基本相同,王家玲主编的教材内容较为宽泛,通过多方面比较,作者认为马放、任南琪主编的这本教材更适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选作主教材。(2)教学内容上的取舍。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应该更结合实际,多增加些创新性的实验,同时讲课中还应该做到有重点、概括、启发。例如要重点讲解环境中的主要微生物类: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这些物种的各自结构、特点,因为对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检测这些内容是很重要的部分;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环境的危害及人利用微生物进行保护环境的实例,如淡水水华、污水处理、有机垃圾发酵沼气等,使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2.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动手和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有兴趣自主学习本课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各种实验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探讨中学习新知识,并逐渐养成遇到实际问题时,善于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解决的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对于环境微生物学课,我认为教改难度较大、周期较长。随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课程教学,还会发现更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内容。为体现本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色,增强学生创新力、竞争力的思想,还需进一步探索《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新内容。从2011年新的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认为微生物学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学生能自己设计完整的实验进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解秋菊,张春云,闫培生.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1):54-56.

[2]辜运富,陈强,张小平,等.强化基础,拓展应用,构建农业院校学课程新体系[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72-1776.

[3]刘桂香,李冬霞.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及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6):123-124.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58-01

【作者简介】王荐,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江苏无锡,214002)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有学者呼吁加强科普阅读(《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日《什么也不能替代科普阅读》、11月16日《推动学生阅读,理科老师也有责任》),笔者深有同感。的确,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事,也是理科教师的事。其实在理科教师中也有许多书友,他们不仅自己读书,也带领学生在开展科学阅读,共同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着。笔者把带领学生科普阅读的做法介绍如下,希望有更多的理科教师共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推动学生的科普阅读。

1.开展课本延伸阅读。

高中生物学教材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现代生物学知识体系,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知识章节只是呈现知识本身,而生物学知识的创立过程难以呈现,包括科学家独特的科学方法、科研艺术、理性智慧、心路历程等都难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此情境下,教师可以将专业杂志、大学教科书上有关内容复印给学生阅读,使他们全面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理解科学本质、理解科学知识本身承载的人文内涵。例如,每年诺贝尔奖颁布以后,杂志上都会有相关文章给予介绍,我们及时有选择地复印给学生,组织阅读交流,像《生物学通报》上的《癌症研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呼吸链的发现与揭示过程》等文章都深受学生欢迎。

2.开展专题知识阅读。

高中生物学知识涉及多门生物学分支学科,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学科思想。例如针对生物学中的众多发明与技术,我就组织学生开展网络阅读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搜索和归纳课本中涉及的生物学技术,像PCR技术、透析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学生都通过网络阅读加深了对知识理解。又如,由于现在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同一章节不同版本有不同说法,我就将其他版本的相同章节复印给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甄别概括能力。例如,生态工程原理人教版说有5个原理,苏教版是4个原理,中图版是7个原理,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概括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四个原则和好记易懂的7个原理。在高三一轮复习前,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学科思想,我在班级群里向学生推送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和林德宏的《科学思想史》部分章节的电子书稿,学生对生物学的学科思想有了整体的把握,对生物学科传递的稳态、运动、结构与功能适应、遗传与进化等思想观点有了深刻的认同感。

篇(7)

5E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5E教学模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生物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095

5E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教学模式。在“初步探究”(Exploration)、“概念引入”(Term Introduction)和“概念应用”(Concept Application)构成的Atkin-Karplus学习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进一步提出了由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5个环节组成的5E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调查、实验、解决问题等探究活动,主动进行科学概念的构建或错误概念的转化,进而对新获得的概念进行扩充和应用。21世纪初,我国引进5E教学模式并开始尝试利用该模式进行教学实践。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例,阐述5E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5E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1E“吸引”:教师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环节中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与教学任务合理联系。学生针对提供的活动、问题、现象等进行思考,引发认知困惑。

2E“探究”:其为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吸引”环节引发学生的认知困惑后,再利用此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针对特定的内容进行探究活动,注重活动的启发性。学生观察现象,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3E“解释”:探究完成后,教师需创设好分析、解释问题的情境,给予学生机会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展示和分析,并鼓励学生尝试阐述自己对新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形成初步解释。然后教师可直接介绍概念、过程、方法,帮助学生更加科学、深入地理解新的概念。

4E“迁移”:教师安排新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新获得的概念进行扩充和应用,用新学习的概念解决新的学习任务。注意引导学生尽量使用刚刚所学习的专业术语,加深和拓展对新概念的理解。

5E“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多鼓励、多肯定学生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对探究过程有个反思,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评估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机会。这一环节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实录

具体如表1所示(另页显示)。

三、教学反思

5E教学模式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和重要概念学习的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和操作方式都非常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就本课《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而言,教师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究而获取科学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领者,完全适应5E教学模式,但不是机械地把教学内容分为5个环节,而是针对三个学习要点,运用三次5E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重要概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把5E教学模式过度地模式化,它可以在一节课、一个单元单次或多次重复出现。从课堂的氛围、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王健,李秀菊.5E教学模式内涵及其对我国理科教育的启示[J].生物学通报,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