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5 15:11: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庭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家庭教育

篇(1)

什么是“素质”无可量化,难以指陈,它是时代、阶级、文化和家庭教育等在一个人、一代人身上的总和。要说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无微不至的素质教育。那样细致入微的素质教育,再好的大学也教不了,比不了,代替不了。它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了基础。再从教育内容来看,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绝对负责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处处体现了爱的教育,孩子就是从这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爱,培养了仁慈之心。它的反馈就是感恩之心和孝道。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百善的源头,可以叫做“元道德”,它是一个人道德形成的源头。爱的扩展和孝道的扩展,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和爱自然。《礼记》中说:“立爱自孝始”就是这个意思,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连他的父母都不爱,那是很难叫他去爱他人、爱祖国的。从这里不难看出:家庭教育是下一代道德人格成长、发展的源头。再从0岁-8岁儿童智能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也是这样。研究者证明:在生命前四年中,你会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又会发展出另外的30%。英国心理学家托尼说过:“婴儿出生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岁或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布鲁姆研究也表明:儿童在最初几年里惊人地发展迅猛,然后逐渐减轻。一般来说,5岁前会达到其发展身高的一半。男孩子在3岁前达到其发展身高的54%,3岁-12岁间又发展32%,最后的14%,在18岁前完成。男女孩在4岁前都可达到相当于17岁时所测定智力的50%,4岁-8岁间发展另外30%,最后20%,在8岁-17岁完成。从这些资料看,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特别是生命最初的6年是处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是培育他茁壮的成长,还是去磨灭了天才?不能不让我们家长深思。从以上的考察,不难得出家庭教育既有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又有人的品德和能力形成的根源性特点。为此,作为下一代第一任教师的母亲、父亲,要重视这一关键时期的素质教育为孩子人生奠基。

要认识家教对素质教育的不可代替性,走出那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是无能为力”的误区,真正认识家教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把它抓起来。要重视爱的教育、孝道的教育、感恩的教育等源头教育。从源头上使下一代奠定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将持续孩子的一生。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他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钱学森在很小的时候,就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从小种下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的种子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钱学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美国方面为他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多年后,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家族家教的功能仍可以从钱学森家族的事迹得到证明。钱家大约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仅无锡钱家便出了十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仲韩、钱临照、钱临希、钱逸泰以及江南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近代人才井喷,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基础性的伟大功勋。

身教性特征

身教性特征是指家庭教育的方式更多的以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为主的教育,即在言传身教中以身教为主,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意思。不仅如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也体现出身教性,家庭教育的教材也是父母本身的行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等成为一本大书,父母生命之书,供孩子模仿、解读。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而家庭教育则是身教育人。为什么家庭教育具有身教性?因为孩子一生下,便在父母呵护培养之下。孩子模仿力很强,有强烈的模仿心理,通过模仿父母双亲的行为在不断成长,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主要是打铃上课,打开教材开讲,而更多的是身教,用身体力行带出来的。教学内容则是家长的行为、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等,即双亲生命这本“生命大书”。家庭教育说到根本上,便是孩子不断受益父母、体验父母和认识父母的过程。孩子是长时间读着父母这本“生命大书”而长大的。他们透过这本书理解与感悟世界。对孩子最大、最丰富的帮助莫过于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都写好我们自身的这本生命大书,这样父母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个“源”。学校的教师,可以调换班任教,而在家庭中,一经形成两代关系后,就不可以选择了。不论孩子是好是坏,家长都得当他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水平不论是高是低,孩子都得是他们的“学生”。在这当中孩子成长的趋势,起主导作用的是父母的身教熏陶渐染,这无论你意识到与否,他都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这是列宁夫人克鲁帕卡娅一句名言。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匡正与完善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身。与孩子相伴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不断走向人性的丰富与完美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生命理想。生命理想构建的核心指标主要应为:价值、灵魂、意识、尊严、丰富、诗意、宽广、美……父母有无生命的理想对孩子影响至深,因为这将决定着孩子在什么时候才可以探触到人类精神的天空,这将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日常会见到一些孩子做事漫不经心和萎靡不振,要从根本上究其原因,常常与他是否有生命理想相关。找不到活着的目标,你又要求孩子如何努力,那是徒劳的。一个孩子在一条道路上到底能走多远,是与生命理想密切相关的。有了理想,并且肯于锲而不舍地去努力,这对一个人的成功何其重要。而家长于此方的“呈现”,会伴随孩子的成长,时时写入孩子的心魂中。默默“写就的”,家庭教育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其深刻与持久,远远胜过后来通过语言告诉的。前边曾提到钱学森的无锡钱家人才“井喷”的事迹。其中常见钱氏家族的杰出父子档,更足以证明这一事实。在钱家父子档中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其中不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大家(钱穆),就是的先锋(钱玄同)和科学巨匠(钱三强)。为此众多俊才兼出一门,它的核心力量、生命理想正是如钱氏家训中的这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老舍在谈到他母亲的时候,曾经满怀深情的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它充分说明了身教的生命教育。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老舍热情、好客、待人诚挚、诚恳,这些性格是母亲的影响给予的。可见,父母是子女天然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愿天下的父母都做好孩子一生的教师!

实践性特征

家庭教育特别是婴幼儿、童年的教育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它不像学校教育多半是间接经验的知识的学习那样,而是以直接经验亲自实践为主的学习。为什么说家庭教育具有实践性?因为孩子一落地,身体、感官都处于原始状态,在母亲哺乳抚育下从呀呀学语到学坐、学爬、学立和学走等生命成长学习都必须是孩子亲历,在爬行中学爬行,在语言中学语言,是实践性的学习。在童年无论是吃、喝、拉、撒、睡等生活学习,及对人生提高生命质量的学习,即生命成长的教育,也都需孩子亲历求知、实践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的实践。家庭教育学的多半是孩子学会生长、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生命的提升直接经验,都必须亲历和实践。所以说,家庭教育塑造人,学校教育提高人。《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不力行,但学文;涨浮华,成何人。”这句话说的是假如我们不去实践,那么即使你有满腹经纶,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多长些浮华而已。《弟子规》就是强调要做、要实践。从一言一行、一粥一饭做起,从一件衣服怎么放、一个杯子怎么执做起。家庭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寓教育与实践中”。应该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自我学会生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提升生命。保证孩子的实践,保证使孩子尽可能早地获得他所需要的活动,尽可能使孩子身体自由,手自由,脚自由,能够四处爬动、攀行。让他犯自己的错,然后从错误与尝试中学习。幼儿就是借助于实践活动而学习。他借助爬行的活动学习爬行,借助走路的活动学习走路,借助说话而学习说话。如果他的经验是新的,那么活动会使他头脑里多一条途径;如果他在重复原有的经验,那么他也是加强并拓展他已有的本领,养成良好习惯,受益一生。进入大脑的途径有五条,即五个感觉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各种器官和身心。

儿童成长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是以“文化”化人;一个是以“社会化”化人。在家庭教育里,以“文化”化人,目标不是强调知识而是认知,在“学习求知”中,强调的是“求”,而不是“知”。它在于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学习的“思考”,而不是过早的教知识。在以“社会化”化人上,关键在于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指的是“社会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在什么场合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与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渗透在孩子内心,让他蜕变成一个“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也无法凭借想象加以实践,社会化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在交往实践中才能学到。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而偏废或忽视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什么习惯、礼貌,什么爱心、孝心,什么合作、交往,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可怕的认识和误解。”事实上,凡是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都表现出社交技能的不足。如不会表达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动之”;不知如何融入群体的活动中,甚至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正常的求助手段和程序,直接“出手”和“大发脾气”等等。因此,孩子在家庭中尽可能多的参加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这是最好的社会化实践。这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要认识家庭是我们做人处事的第一个社会化学校,通过劳动、家庭成员交往,真正体会到同父母一样是家庭的一员,对家庭有责任感,经常能给父母什么,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只想单方面得到父母的帮助,需尊重热爱父母,少为自己操心。

要主动与父母交流,争取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今天在家庭有责任感、有感恩的心,将来走向社会便会有责任感,与人交往就会有宽容、博爱的为人处世人格。孩子做个好的家庭成员,是做个好公民的基础。然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家教误区,就是“智力中心主义”,把机会多、内容具体的实践性教育机会都给剥夺了。北京市几位教师统计了2294名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时间每天只有0.2小时,远远低于美国同龄孩子的人均1.2小时。一个低年级教师调查他的班上有32名小学生,其中20名不会穿衣,10名让父母洗脸洗脚。浙江一所中学80%的家长不要求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只要好好学习就行,这实在是家教中的一个重大误区。我们在教育中能把握好这两点:教孩子学会学习思考、教孩子学会交往,就基本上把握住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还应该指出,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有的家长让孩子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溺爱的父母高筑“象牙塔”。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也就是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最有力量的教育是真实的实践教育———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求知、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身临其境;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只要是自己用心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幼稚和成熟,零乱或严格,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孩子写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他的心上,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张亚勤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负责微软公司在亚太地区的研发、技术战略和业务。他的成长事迹和他母亲让他实践锻炼是较好的案例。他说: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母亲永远都处于我心中最明亮的位置。我知道,若没有她,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都是在她培育下逐步磨炼和慢慢形成的。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的爱”,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让我自己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从小我就受到这方面的锻炼。

篇(2)

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国际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消除县域家长学校办学“高原现象”的实践研究

家校联动显实效 和谐育人促发展——吉林省梨树县沈洋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回眸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与父亲沟通的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地为例

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论离异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心理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之美在家庭教育中闪光——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传播·激励·探索·指导——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综述

2010“亲子阅读·书香中国”读书计划启动——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品格发展无可替代

新世纪大学生“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教育反思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路在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路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走向关怀与理解——基于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思家庭教育地位要强化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

家庭职业指导略论

浅谈成人群体中的家长学习

幼儿教育中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浅谈家庭教师的兴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市场浅探

中小学课外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家园配合指导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有效策略

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宜州市怀远镇为例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及其训练——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思想的实践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误区与指导的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重庆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家长学校的定位问题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

篇(3)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基石,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儿童的发展千差万别,用时也暴露出家庭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如何让儿童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

家庭教育;儿童;探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更加个性化,生活价值取向也更加多元,观察养育问题,不难发现父母的教育观念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孩子来自亿万家庭,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基石,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的系统工程。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中国式家庭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已刻不容缓。

1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

1.1给孩子过分关爱和给予忽略规则和约束意识的培养

由于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带来了独特的家庭4-2-1结构。很多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在行为上不受任何约束。有爱同时规则的权威型教养模式,是现在倡导的主流,就是父母在孩子需要爱的时候给与反馈,同时要树立规则,比如玩具玩完要归位,饭前便后要洗手,父母长辈落座后再一起动筷子吃饭等,在这个过程中把父母认同的社会文化和规则传递给孩子。

1.2父母教育理念陈旧,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注重孩子教育的传统,但这种中国式教育一直是一个狭隘的概念,我们一直认为教育就是教孩子认字,教学生做数学题,学习科学知识。但实际上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体系和人格、人力。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视和培养毫无疑问是缺失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再把知识本身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孩子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既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1.3父母的家庭教育应以一套成熟的价值观为指导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理念上带有更多的随意性。如接受要鼓励赞美孩子,无论孩子的事情做得好坏,都给予没有道理的赞美和肯定。或用物质刺激来表达。考试成绩好,给孩子买玩具和礼物;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靠前,更是用金钱奖励。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孩子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又如接受惩罚教育,“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又开始继续着。应试教育广受诟病,父母们只看重孩子的好成绩,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有多少家长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需求。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替孩子做主,孩子被任由摆布,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蛮生长”。但无论怎样,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漠视或过分重视,对孩子都是巨大的伤害。

2家庭教育探究

2.1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家庭教育是孩子智力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儿童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孩子的情感获得则更多来自于家庭。学校教育有利于儿童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发展,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大家的事情一块做的理念。校内生活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学校的日常规章制度,是加强儿童自理、自立能力和行为训练,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儿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他们形成健康人格、独立精神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把家庭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缺少伙伴的成长环境,让许多孩子变得非常自我。替代伙伴的是游戏,影视,是不受控制的互联网环境。父母要带孩子走出家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志愿者活动、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对孩子爱心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它更能增强人的亲身体验。当前教育存在重理论传授、轻行为养成的现象,父母要引导儿童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遵守公共次序,逐渐走进社会,熟悉生活,逐步培养起公共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2.3把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一个儿童的教养如何,体现在他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细节当中,父母和长辈是孩子义不容辞的第一任“教养导师”。孩子接受了怎样的家庭教育,通常会在公共场所得到检验。例如:孩子会使用文明用语;在公共场所不打闹、不大声喧哗;不闯红灯遵守公共次序等。反过来,公共场所的一些偶遇场景和突发事件,也可以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契机,家长一旦错过这样的机会,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沦为空洞的说教。家庭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他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综合实力。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都要随之改变,遵循教育规律,让教育回归到他本质核心上,那就是健康人格、理性、判断力、独立思考、精神自由,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陈白冰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中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4)

一、 农村家长对教育不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但我却常常能碰见这样的家长,孩子思想、成绩有波动,老师去和家长沟通,让他多抽点时间来与孩子谈谈心,辅导一下孩子,他们会有自己的说法:“孩子交给你们学校了,只要给我们看好别出事就行了,能学多少是多少,主要是养养身子骨”,“老师,我那孩子就那样,随他去吧,我就当花钱让他在学校玩儿了。长大了,跟我种地,再说了,书读得再好,也不分配,还不是一样呆在家里没事做。” 弄得你是哭笑不得,只能自已去努力了。

有时,学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以便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目的,常常需要开家长会,作为辅助形式配合学校对学生实施管理,但在农村学校要召开一次家长会谈何容易!有一大部分家长对学校的通知不屑一顾,根本不去参加会议,即使有来参加会议的也不是家庭主要“领导”,有让大不了几岁的哥哥姐姐来的,有让年迈的爷爷奶奶来的…… 不过是凑数而已。通知8点开会,10点也开不上,这个来了那个走,到最后还是流于形式,什么目的也达不到。

二、 农村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我班有个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我就发现他经常对老师和同学说谎,常常逃学,批评几次,毫无改进的迹象。没办法,我去学生家里与家长沟通,发现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其期望很高,表示一定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但几天以后,还是没有任何改进,经过究因分析后,我发现该家长的教育方式太过简单粗暴,犯了错误,就暴打一顿,结果是孩子被打皮了,用撒谎来逃避挨打,久而久之,已形成习惯。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南风效应”,大意是这样的: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我觉得它可以给人们这样的启示: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方法。北风和南风都想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有哪位孩子不期盼南风般的家教方法呢?但可悲的是我们的农村家长相信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于是拳脚相向,棍棒相加,孩子好像暂时是服了,可却种下了隐患,有些孩子就被打皮了,打一次,好一次,几天就忘了,接着犯,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 农村家长乏“爱”的教育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农村人的思想也解放了,头脑变得灵活了,他们开始不满足于自己几亩地的收入,或出外打工赚钱,或出外做生意。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任何事都要适度,超出这个限度,就会得不偿失。

篇(5)

如何教育孩子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几乎成了当今父母共同的困扰。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多少父母因对孩子的不正确引导而导致孩子的人生道路脱离了正确的轨道。孩子的一生有两门教育非常重要,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以也只有在家长和老师的相互配合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要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开始,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了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心里想什么,平时主要做什么,交往的人是些怎样的人等。理解,就是不要忽视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有他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说“小孩子懂什么”。家中大事应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家庭民主化,即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儿童在家中的权利、地位,而不是一味的宠爱娇惯孩子,置于“小皇帝”地位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不是尊重,是溺爱;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我接触了各色各样的孩子,也去解决了很多孩子的问题,由此总结出孩子们会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及自己的解决意见:

第一类:精力过剩型。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第二类:注意力不集中型。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陪他学。”实际上,训练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能完成;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孩子看着对方的脸听;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学校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第三类: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讲究吃穿,有的上学要坐小轿车、要用高级用品。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家长自己都要以身作则,生活有品位却不张扬,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其次,家长可以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计划用钱,并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孩子。

第四类: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 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三要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的;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有耐心,要等待;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篇(6)

关键词:家长唠叨;青少年叛逆;有效沟通

初三伊始,班级的气氛就自动地紧张起来,从早到晚轮番上阵的中考科目,成堆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学生的抱怨声随之而起:“我最讨厌我妈妈了,一天到晚地念我,认真,认真,再认真。成绩不好,连高中都考不上,以后怎么办?”也有学生这样说:“每天我在学校很认真地复习,就中午回家吃饭那点空闲时间我妈都要不失时机地教育我,经常给我说你们这个同学是第一名,或者那个同事的孩子又保送哪里,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就这么乖,你就这么不争气。这分明就是打击我嘛。”其实说这番话的同学已经是我们班很优秀的同学了。可以说,几乎每个人的学生时代,耳畔都会响起这些话语。其实孩子们也明白家长这些唠叨其实是在使用“激将法”。但另方面,从孩子们的抱怨中也折射出了形形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是不得不让人反思的一个重要的家庭教育问题。

唠叨是大多数家长,特别是妈妈们的通病。这种特别的“爱”被孩子们特别地讨厌,为此他们哭闹过、沉默过。虽然家长出于一种责任,觉得有一点儿嘱咐不到,孩子就出错;一点儿分析批评不到,孩子的错误就会重犯;不给孩子一点打击,他们就会因为自己的一点成绩而飘飘然。所以,家长就会在孩子犯错误之前“勤嘱咐”、“多提醒”,总希望孩子对自己的话印象深刻些。但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因为,“预防针”仅仅制住了孩子一时的心理行为,打多了,只能造成孩子的免疫力低下。孩子不仅没受益于这些苦口婆心的“嘱咐”、“提醒”,反而却感到一种受制于人的烦躁和不被信任的愤怒,说多错多,做多错也多。慢慢地,孩子总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不能享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轻者疏离了亲情,重者导致离家出走的现象,更有甚者还导致青少年犯罪,扰乱了社会的安定。

曾有教育名家说:“如果家长不断地唠叨,孩子的成绩不但不会好,反而会成为神经病患者。”家长的唠叨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学生对厌烦家长的唠叨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虽然很多时候父母说的都对,我心里就是不愿意按照他们说的做,故意气他们!谁让他们不信我了,有时我把事情做好了,他们会认为是唠叨的功劳,那就更麻烦了!我也知道这样对待爸妈不好,可我没别的办法。”孩子的话固然有他单纯的一面,但却恰恰迎合了心理学中“逆反”的理论。所以,家长的唠叨会使孩子不能得到尊重,恶化了亲子感情,造成他们自我认识不足和麻w心理。“唠叨”的核心就是不放心、看不上!总想用自己的语言警示替代孩子的思维,这是完全错误的心态。小鸟之所以学会了飞翔,是因为父母给了它们自由的天空,给了它们遭受“挫折”的机会,而父母们往往用唠叨这种特殊的“呵护”扼杀了这种生存的本能,使孩子无法领悟独自飞翔的甘与苦。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良好习惯的形成、学习能力的获得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家长们与其抱怨孩子的叛逆,不如想想自身能做什么改变,特别是家长该怎么一改令人生厌的“唠叨”为有效的“沟通”呢?

首先,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交谈。“我比你大几十岁,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你不听我的要吃亏。”这些话语往往令孩子生畏反感。建议可以选择时机地讲讲家长小时候的一些事,甚至是一些家长当年做错的事,让孩子觉得,这样的事在父母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事实上大部分家长都想和孩子交朋友,但不知从何下手。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孩子呈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其次,有些父母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劝学,自己说得口干舌燥,孩子听得心烦气燥,但是却从不在行动上对孩子的学习给予实际的支持,这样易使孩子对学习逆反甚至对抗。也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漠然置之,临近考试时,不切实际地给孩子提出高目标,无形地加大孩子心理压力。孩子为实现这一目标,投机取巧,甚至在考场上作弊。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对学情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孩子正确定位,确定适当的目标,减轻考前压力,鼓励孩子只要尽力就好。

篇(7)

沟通的问题不光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会遇到,人与人之间都会遇到沟通的问题,只是作为家庭成员的父母具有先天的权威性,不会用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前提必须是站在孩子的出发点思考问题,真正的换位思考,深入其内心世界进行沟通,促使孩子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想法,在孩子们知道自己如何想的之后,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其次,我们应该对孩子有一个尊重的态度。孩子的自尊很重要,那么我们做家长的该如何做呢?我们每次对他们的感受表示尊重,给他们机会自己做选择,或者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都是在加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当孩子感受得到尊重后,他们也会尊重大人的感受,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再次,当孩子遇到不愉快的感受时,理解已经不足已让孩子摆脱这种感受,那么可以让孩子发泄出来。因为当你越想让孩子摆脱不愉快的感受,孩子越沉浸在其中,相反,你越能坦然的接受他们不好的感受,孩子越容易摆脱烦恼。如果你想要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要允许家人在家里表达不满。

二、做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问题

做为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哪方面的问题呢?是学习好就代表一切吗?我觉得家长应该反思一下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是否以学习的好坏来衡量孩子的好坏了。我们的标准对吗?我们培养孩子要让他们学会独立,让他们逐渐摆脱家长和学校的庇护,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当有一天,孩子离开父母、离开学校,能够在激烈的生存环境中,独当一面。使我们的孩子真正成长为一个有品味、对生活充满热情与期望、有梦想、有追求的独立个体。

三、对待孩子的犯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