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01:58: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利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利润的概念和意义
(一)利润是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由于成本费用包括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利润所包好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区别,如果成本不包括利息和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税前利润,如果成本包括了利息不包括所得税,则利润变现为利润总额,如果成本费用包括了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净利润。
(二)利润的重要意义。1、利润是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2、利润是企业相关利益者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3、利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源泉。
(三)利润分配的意义。利润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利润分配,国家财政能动员集中一部分利润,有国家有计划的进行分配使用,实现国家政治职能和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发展高新技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基础工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其次,通过利润分配,企业由此而形成了一部分自行安排使用的积累性资金,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力,有利于企业适应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福利。第三,通过利润分配,投资者能实现预期的收益。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程度,有利于增强企业继续融资的能力,有利于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
二、利润分配的项目
根据我过《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利润分配的项目如下:
(一)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是从净利润中提取形成的,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转赠公司资本金。盈余公积金氛围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根据《公司法》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应从当年税后可分配利润(税后利润扣除弥补亏损后的净利润)中按10%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当盈余公积金累计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继续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及其比例有股东大会根据需要决定。
(二)股利。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之后,将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以股东持有总股份(资本总额)为依据,按照股东大会决定来分配股利,每个股东一期持有的股份数取得相应的股利,分得股利与其持有的股份数成正比。公司原则处于稳定投资者信心和防止股价波动幅度过大,经股东大会决定,可用弥补亏损后的盈余公积金来支付股利,但支付股利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地狱注册资本的25%。
(三)未分配利润。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向投资者分配股利后的余额,就是为分配利润。公司保留一定量的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实行内部筹资的重要措施,其特点是筹资手续简便。
三、利润分配的顺序
公司向股东(投资者)分派股利(分配利润),根据《公司法》和《公司财务通则》的有关规定,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税后净利,一般按一下顺序进行分配。
1.弥补被查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违反税法规定的滞纳金和罚款。企业因违反法律法规而被没收的财物损失,因违反《税收征管条例》而被税务部门除以的滞纳金和罚款。只能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列支,不能在税前列支。
2.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企业以前的年度亏损,如果不能在5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完,要用税后利润继续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弥补前,企业不能提取盈余公积金,通常也不影响投资者分配利润。
3.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企业的税后利润在扣除第-一、二项支出后,可按其余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但积累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的目的在于保障企业的后续发挥能力。因此该项目资金提取后的用途主要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股本,此外,在特殊情况下法定盈余公积金可用于股利的分配。该特殊情况为:股利有限公司的股利政策上应从税后利润中分配,无盈利不得分配股利,但是如果企业当年无利润,或累计未分配利润不足以派发股利,公司为了维护企业的市场信誉或稳定股票价格,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也可以用盈余公积金派发股利,但最高限额不得超过股票面值的6%,而且派发完股利后的盈余公积金应不少于注册资本的25%。
4.支付优先股利。
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使企业为了平衡利润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提取了法定盈余公积金后,按照公司长成或股东大会决议提取的公积金,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则应在分派万优先股股利后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比例有股东大会确定。
6.向股东(投资者)致富普通股股利(未分配利润)。投资者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收益,因此公司应当合理制定利润分配方案。如果公司当年无利润。一般不分配,但是前面第三项中提到的特殊情况例外。公司在进行了上述分配程序后的剩余利润为公司的为分配利润,可转入以后年度中进行分配。
四、有关企业利润分配的财务处理如下
(1)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时,应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提取储备基金、提取企业发展基金”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科目。对于企业应当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借记“利润分配——应付优先股股利、应付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应付股利”科目。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分派股票股利的,应当于实际分派股票股利时,借记“利润分配——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2)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用利润归还的投资,应借记“利润分配——利润归还投资”科目,贷记“盈余公积——利润归还投资”科目;外商投资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则应借记“利润分配——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
(3)对于企业按规定允许用税前利润归还的各种借款,应当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归还借款的利润”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根据企业按规定用税前利润归还的各种借款,借记“利润分配——归还借款的利润”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4)对于企业按照规定治理“三废”盈利净额、技术转让净收入以及国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利润等仍然可以单项留给企业的,则应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单项留用的利润”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按规定计算出单项留用的利润,借记“利润分配——单项留用的利润”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大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利润代表着企业一定期间内获得的经营成果,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我国大型企业大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由于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熟期大型企业大多已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均衡状态,已达到规模经济(劳动L与资本K的利润率接近零),企业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1],这一阶段企业工作的重点是改变靠大规模投入资金、资源和劳动力,不惜牺牲环境换取有限经济增长的状况,利用积累的资源进行包括原始创新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延缓衰退期的到来或开创企业新的成长期[2]。原始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成熟期发展瓶颈、转变利润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大型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发明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原始创新的状况,探究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和规划企业原始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专利的研究比较多,专利指标在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3~8],已成为研究R&D活动与我国经济关系的重要指标[9~12],但是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经济关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2010年,作者所在课题组进行了一项关于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相关性的研究,运用格兰杰检验证明了大型企业利润与发明专利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并应用Eviews软件,得出了发明专利与企业利润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13]。虽然该研究在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的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发明专利对企业利润存在影响,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与发明专利、R&D投入等指标统计的客观性相比,利润受到多种因素(其中包括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如何消除利润指标统计过程的主观误差是关系研究的前提;其次,运用线性模型表达的关系没有反映发明专利对利润影响的时间滞后性,需要结合时间因素进行滞后性的进一步说明,是否存在更精确的模型能直接表达出这种滞后性,反映发明专利对利润的作用过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灰色理论模型与计量经济学模型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研究发明专利对大型企业利润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种新型理论[14]。我国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多种原因,许多数据出现几次大起大落,没有典型的分布规律,用数理统计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直接进行研究,往往会出现量化结果和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现象。GM(1,1)为一阶一元灰色模型,用于消除数据统计过程中的人为误差,矫正数据的分布规律,适用于统计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的情况,具有较强指数规律的序列[15];三次曲线模型可用于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动趋势[16]。本文将GM(1,1)与三次曲线模型相结合,先对数据进行灰色处理,再建立模型。
(一)数据的GM(1,1)处理发明专利的授权由国家专利局统一管理,其统计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少,且不存在企业间标准不同的问题,是客观统计指标。利润是公司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其表达式为: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管理、销售、财务)+(-)投资收益+(-)公允值变动-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所得税费用。企业利润是多种因素综合计算的结果,而且由于利润代表了企业的成长速度和升值空间,与企业股票价值直接相关,其统计过程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同时由于企业财务制度不同,统计标准也不一致,这些将影响利润指标的精确度,造成数据规律的偏差,需要运用灰色理论模型对其统计误差和分布规律进行矫正。1998~2009年大型企业利润变化趋势如图1。图1反映出1998~2009年大型企业利润呈现比较规律的指数增长趋势,用GM(1,1)对其进行处理。为方便起见,将当量利润用X(0)表示,由当量利润序列,可以计算出利润的一次累加生成(1-平均误差为0.1,计算值与实际值的关联度ε=0.9775,计算结果为关联度合格模型精度检验的一级。
(二)三次曲线模型运用格兰杰检验探究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发明专利不是引起大型企业利润变化原因”这一原假设的统计值F=17.62,达到足够大,且伴随概率Pro.=0.05≤0.05成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有理由拒绝这一假设,即发明专利是引起大型企业利润变化的原因;“大型企业利润不是引起发明专利变化的原因”这一原假设的统计值F=0.9、Pro.=0.53不满足F足够大且Pro.≤0.05的要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没有理由拒绝原假设,即大型企业利润的变化不是引起发明专利变化的原因[13]。因此,发明专利对大型企业利润存在单向的正向影响,以发明专利数为因变量,大型企业利润为自变量建立模型。通过比较各种曲线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确定模型。将1998~2009年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估计,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关系模型的拟合优度见表3。表3所有模型的拟合优度函数幂函数逻表3反映出三次高(0.992),说明三次曲线效果最好,且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水平为0,因此选择三次曲线模型。设经GM(1,1)处理后的大型企业利润为y,拥有发明专利数为x,y与x的三次曲线模型为:为三次项系数,三次曲线模型表明:仅用发明专利一次项无法完全表达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规律,加上二次项和三次项才能更好地实现拟合效果。
三、研究结果的检验与分析运用SPSS16.0建立y与x的模型,根据回归系数表得出发明专利对大型企业利润影响的关系模型为:
(一)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检验1.GM(1,1)的有效性运用SPSS16.0建立发明专利x与利润实际值y1的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GM(1,1)三次曲线模型与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结果比较见表4。表4GM(1,1)三次曲线模型与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结果比较估计结果变量GM(1,1)三次曲线模型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统计概率检验,各个变量均通过了t统计量和t统计概率检验。但是,从标准误差、估计值标准差、残差平方和三项可以看出,GM(1,1)三次曲线模型明显小于三•8•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表明GM(1,1)三次曲线模型更精确;GM(1,1)三次曲线模型的可决系数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明显大于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说明前者的回归拟合更完美,从F统计量和F统计概率上看,GM(1,1)三次曲线模型也优于计量经济学模型。GM(1,1)模型可以很好地消除数据随机波动或误差的影响,将其融入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后建立的GM(1,1)计量经济学模型更能确切地反映系统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改进[17]。2.三次曲线模型的有效性根据软件运行结果可知:b响关系,符合经济学意义。方程通过了F检验,各参数均通过了t检验,根据拟合优度表,模型的相关系数R=0.992、R2=0.985,经校验后R2=0.979。模型拟合情况见图2。综合拟合优度表和拟合情况图可知,发明专利数与大型企业利润之间的灰色三次曲线关系很显著,模型拟合效果非常好。根据方差分析表,相伴概率Sig.=0.000,说明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利润 内涵 关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 onsibility,简称CSR)的概念已经广被接受,但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世界银行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 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换句话说,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社区、自然环境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保护其权益,以获得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涉及企业经营运作活动的各个方面,总起来说,可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公益责任和环境责任五个方面。
1.经济责任。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主要生产提供物质和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法律责任。就法律责任来说,包括守法经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在同业竞争中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在用工、招聘中提供平等机会,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等。
3.伦理责任。在企业伦理责任的各项中,比较重要的有: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服务),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员工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维护员工权益。
4.公益责任。企业公益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的一种无偿回报,如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等等。
5.环境责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注意保护环境,尽量减少对大气、水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污染要进行治理和补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使用资源。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利润的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会减少企业短期利润的获得。但从长远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与利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一)企业社会责任和利润一样同属企业的内在属性。
首先,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一切企业的经济活动不仅是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所需要的人、物质资源都取自社会,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资源输入;其二,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决定于能否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社会的认可和接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这两个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既然社会责任与企业有如此不可替代的关系,那它就不是其他社会个体强加给企业的,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所内在具有的本质属性之一。
盈利是企业的最终目标,创造利润是企业的本质属性。既然企业社会责任与利润同属企业的内在属性,那么企业在规划利润空间和发展计划时,要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发展大计中去,共同驱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利润的保障
我们知道,企业社会责任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若不履行社会责任,一旦被广大公众得知,其招致巨大的损失,甚至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大家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三鹿奶粉由于存在质量问题,严重威胁食用该奶粉的儿童的生命健康安全,一经曝光查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顷刻间土崩瓦解。因此,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能起到保障企业获得正常利润的作用。
(三)承担社会责任能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迈克尔认为,当一个企业去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一定是有战略性的承担社会责任,这样才能给社会产生最大的效应,同时也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
主动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有助于企业吸引顾客、投资者、潜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从而扩大促进企业利润增长的发展空间。例如,王老吉在汶川地震中捐款一亿元的突出表现让各大网站和社区力挺国货王老吉,从中我们意识到,企业对社会对人民投之以爱心,消费者会回报之以更大的爱心和信任。
(四)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长久获利
一方面,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技术革新可首先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降低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的良好客观环境。
另一方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获得持续竞争力。企业可通过慈善公益行为达到无与伦比的广告效应,提升企业的形象和消费者的认可程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大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逐渐成为一种发展潮流。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是现代企业独特的无形资源和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
(五)利润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物质支持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绝大多数活动都得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比如员工的培训费,企业捐赠给慈善公益事业的资金等等。一个企业如果本身没有足够利润的话,是不可能负担得起这些耗费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的开支的。因此不仅履行社会责任能保障利润的实现,反过来,利润也支撑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六)利润的增加能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不仅适合于个人,同样也适合于企业。一个企业当自身利润不断增长,企业实力不断雄厚时,就会把注意力转向于如何维持和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持续竞争力,这时企业就能更强烈地认识到社会责任在这方面的重大作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利润的增加意味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这也能一定程度地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总之,从战略眼光来看,企业责任和利润之间是不冲突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管是从经济学、法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都要求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正确对待社会责任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两者的最佳平衡点,共同服务于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向东、吴晓玲,企业为什么要有社会责任[J]《财经界·管理学家》
[2]社会责任:现代企业不可忽视的竞争力[N]《民营经济报》
摘 要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投资决策、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大大提高。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利润操纵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么,利润操纵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常见的利润操纵手段有哪些?本文就以上问题作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利润操纵 原因 手段
企业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因此,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都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进行利润操纵。本文试图就企业利润操纵现象的成因、手段作一番剖析,从而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有一个更加清醒、正确的认识。
一、利润操纵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领导为追求政绩而提高企业利润
由于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一般以一定的财务指标为基础,如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经营业绩的考核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管理业绩的评定、职位晋升、奖金福利等。因此,为了业绩,企业难免要对利润进行操纵。
(二)企业为追求良好外在形象而虚增利润
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减少风险的需要,多数情况下不愿贷款给亏损和信誉不好的企业。而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为了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维护其在商业经营中的信用,一些企业便存在着虚增利润的现象。
(三)上市企业为了自身利润或大股东利益而夸大甚至编造虚假盈利
在我国,上市指标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其壳资源价值连城,受利益驱动,便产生了利润操纵现象,其动机不外乎以下几种:1.为获得股票发行资格。2.为了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3.避免股票被摘牌。
(四)市场预期
通过改变会计处理来调节账面利润、违规提前或延后确认利润、提高流动性而进行交易安排。这些手段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要达到或超过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以及公司内部制定的盈利目标,使公司股价保持较好走势。
(五)为规避所得税而隐瞒利润
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当税率得出。一些企业为了偷税、漏税,便会隐瞒利润。
二、利润操纵的具体手段:
(一)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操纵会计利润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以下是会计利润调节最常用的会计政策:
1.存货的计价方法。
2.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
3.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方法。
4.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5.外币折算方法。
6.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7.合并报表原则。
(二)利用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按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
1.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
2.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
3.该摊费用不摊。
4.在建工程长期挂帐。
(三)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会计利润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当前世界各国有关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主要有三种标准,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标准。在经济标准下,企业应对资产作不间断的评估,只要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就应确认减值损失。但是,“作不间断的评估,只要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就给会计师们操纵会计利润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采用哪种方法计提则是由企业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通过职业判断来确定。如果企业不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也会增加人为操纵利润的机会。
(四)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1.通过关联方购销活动增加收入。
2.通过关联企业分摊费用、向上市公司转移利润。
3.上市公司通过与母公司的资产转让置换来操纵利润。
4.计收资金占用费。
5.受托经营。
6.利用技术服务调增服务费收入。
(五)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1.其他业务利润。
2.投资收益。
3.调整以前年度损益。
4.补贴收入。
(六)利用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操纵会计利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操纵会计利润最常用的会计估计方法有:
1.估计坏账。
2.估计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与净残值。
3.长期待摊费用和摊销期限。
4.存货估计。
5.无形资产受益期限估计。
(七)利用会计账目操纵会计利润
1.应付工资。
2.应收账款。
3.生产成本。
4.销售成本。
(八)其他方法的利润操纵
1.费用任意递延。
2.对外负债的不当计算。
3.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调高利润。
4.操纵各项准备金和不按规定时间确认各种利得。
5.未披露应收账款贴现业务。
6.任意提高出租设备余值和提前确认出租资产组合收益合约的收入。
7.利用未达账款、销毁对账单操纵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
[1]马永义.对遏制利润操纵行为的一些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
关键词:利润分配 分配顺序 财务处理
利润分配是公司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公司的融资行为,公司的后续发展,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由于留存利润是公司内部融资的主要来源,而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直接决定了公司利润的留存状况,进而决定了公司的发挥后劲;另一方,公司的收益水平和利润分配方案决定着投资人的实际收益状况,如果公司的利润状况和股利分配政策不能使投资人满意,那么对公司价值的体现和公司的再融资都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公司应当对其利润分配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利润的概念和意义
(一)利润是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由于成本费用包括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利润所包好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区别,如果成本不包括利息和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税前利润,如果成本包括了利息不包括所得税,则利润变现为利润总额,如果成本费用包括了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净利润。
(二)利润的重要意义。1、利润是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2、利润是企业相关利益者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3、利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源泉。
(三)利润分配的意义。利润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利润分配,国家财政能动员集中一部分利润,有国家有计划的进行分配使用,实现国家政治职能和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发展高新技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基础工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其次,通过利润分配,企业由此而形成了一部分自行安排使用的积累性资金,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力,有利于企业适应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福利。第三,通过利润分配,投资者能实现预期的收益。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程度,有利于增强企业继续融资的能力,有利于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
二、利润分配的项目
根据我过《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利润分配的项目如下:
(一)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是从净利润中提取形成的,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转赠公司资本金。盈余公积金氛围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根据《公司法》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应从当年税后可分配利润(税后利润扣除弥补亏损后的净利润)中按10%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当盈余公积金累计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继续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及其比例有股东大会根据需要决定。
(二)股利。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之后,将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以股东持有总股份(资本总额)为依据,按照股东大会决定来分配股利,每个股东一期持有的股份数取得相应的股利,分得股利与其持有的股份数成正比。公司原则处于稳定投资者信心和防止股价波动幅度过大,经股东大会决定,可用弥补亏损后的盈余公积金来支付股利,但支付股利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地狱注册资本的25%。
(三)未分配利润。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向投资者分配股利后的余额,就是为分配利润。公司保留一定量的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实行内部筹资的重要措施,其特点是筹资手续简便。
三、利润分配的顺序
公司向股东(投资者)分派股利(分配利润),根据《公司法》和《公司财务通则》的有关规定,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税后净利,一般按一下顺序进行分配。
1.弥补被查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违反税法规定的滞纳金和罚款。企业因违反法律法规而被没收的财物损失,因违反《税收征管条例》而被税务部门除以的滞纳金和罚款。只能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列支,不能在税前列支。
2.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企业以前的年度亏损,如果不能在5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完,要用税后利润继续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弥补前,企业不能提取盈余公积金,通常也不影响投资者分配利润。
3.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企业的税后利润在扣除第一、二项支出后,可按其余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但积累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的目的在于保障企业的后续发挥能力。因此该项目资金提取后的用途主要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股本,此外,在特殊情况下法定盈余公积金可用于股利的分配。该特殊情况为:股利有限公司的股利政策上应从税后利润中分配,无盈利不得分配股利,但是如果企业当年无利润,或累计未分配利润不足以派发股利,公司为了维护企业的市场信誉或稳定股票价格,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也可以用盈余公积金派发股利,但最高限额不得超过股票面值的6%,而且派发完股利后的盈余公积金应不少于注册资本的25%。
4.支付优先股利。
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使企业为了平衡利润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提取了法定盈余公积金后,按照公司长成或股东大会决议提取的公积金,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则应在分派万优先股股利后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比例有股东大会确定。
6.向股东(投资者)致富普通股股利(未分配利润)。投资者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收益,因此公司应当合理制定利润分配方案。如果公司当年无利润。一般不分配,但是前面第三项中提到的特殊情况例外。公司在进行了上述分配程序后的剩余利润为公司的为分配利润,可转入以后年度中进行分配。
四、有关企业利润分配的财务处理如下
(1)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时,应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提取储备基金、提取企业发展基金”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科目。对于企业应当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借记“利润分配――应付优先股股利、应付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应付股利”科目。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分派股票股利的,应当于实际分派股票股利时,借记“利润分配――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2)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用利润归还的投资,应借记“利润分配――利润归还投资”科目,贷记“盈余公积――利润归还投资”科目;外商投资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则应借记“利润分配――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
(3)对于企业按规定允许用税前利润归还的各种借款,应当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归还借款的利润”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根据企业按规定用税前利润归还的各种借款,借记“利润分配――归还借款的利润”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4)对于企业按照规定治理“三废”盈利净额、技术转让净收入以及国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利润等仍然可以单项留给企业的,则应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单项留用的利润”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按规定计算出单项留用的利润,借记“利润分配――单项留用的利润”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5)对于按规定实行补充流动资本的国有工业企业,则应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补充流动资本”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计提用于补充流动资本的部分,借记“利润分配――补充流动资本”科目,贷记“盈余公积――补充流动资本”科目。当企业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则应借记“盈余公积”科目,贷记“利润分配――其他转入”科目。
(6)企业在年度终了实施利润分配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后,应将“利润分配”科目下的各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借方,这样结转后,除“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外,“利润分配”科目的其他明细科目在年末应当无余额。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 利润表分析 目的
企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的利得和损失,也称为财务成果或经营成果。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动态报表,表中的数据是时期累计数,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期内的累计经营成果。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等式进行设计,其内容可以分为收入和费用两大类。利润表既反映了企业净利润的形成过程,也体现了利润的计算过程,所以也称为损益计算书。
一、利润表分析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而无论企业价值最大化还是股东权益最大化,其基础都是企业利润。利润是现代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基础,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都与企业利润的多少有关,如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以及人、财、物等各因素的变动均影响着利润的增减变动。企业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的状况较好,利润就高;反之,某一环节或因素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利润的增长。利润表分析的目的就在于了解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来源和构成,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判断净利润的质量及其风险,有助于使用者预测企业净利润的连续性,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二、营业收入的确认分析
收入的确认主要解决收入在何时入账,并利润表上反映的问题。收入准则规定了各类收入的确认标准。企业在运用收入的确认标准时,应根据交易的实质进行判断。
(一)销售商品收入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一收入》的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提供劳务收入
劳务可以分为跨年度劳务和不跨年度劳务。对于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 应在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对于开始和完成分属于不同会计年度的劳务,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视提供劳务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釆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提供劳务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3.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4.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按下列情况处理:
1.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补偿,应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
2.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补偿,则应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确认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三)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
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不含债券利息收入)以及因他人使用 本企业的无形资产等而收取的使用费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只有符合下列两项基本条件时才可确认。
1.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在具体进行收入确认分析时,应在明确收入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收入确认时间合法性分析。即分析本期收入与前期收入或后期收入的界限是否清晰。
2.特殊情况下企业收入的确认分析;例如,商品需要安装或检验时收入的确认、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等;
3.收入确认方法合理性分析。例如,对完工百分比法的条件与估计方法是否合理等的分析。
三、营业成本的分析
营业成本是指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己经确定了归属期和归属对象的成本。在不同类型的企业里,营业成本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制造业,营业成本表现为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商品流通企业,营业成本表现为已销商品成本。在进行营业成本质量分析时,要关注以下要点:
(一)分析影响企业营业成本髙低的成本项目
影响营业成本高低的因素既有企业不可控的因素,如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价格波动,也有企业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制造业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项内容组成,在分析成本升降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分析单位成本组成项目的增减变动,查明变动原因,了解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挖掘潜力,从而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提供依据。
关键词:EVA 业绩评价 价值相关性 实证研究
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会计利润为核心的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由于缺失股权资本成本的考虑,考核指标仅限于销售规模、会计利润、资产收益等财务指标,从而造成了会计利润与企业实际创造价值之间的差异。企业财务目标,根本上说是最大程度地增加股东财富,因此建立基于EVA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全部资本的资本成本因素,以更加客观真实地评价企业经济效益,这对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1890年英国学者艾尔费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只有在净利润基础上减掉投入资本以现行利率计算的利息,才能获得实际意义上的利润。20世纪90年代,美国思腾思特(Stern-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注册了EVA业绩评价指标,并一直从事EVA的推广、应用和咨询工作。陈(Chen,1997)、多德(Dodd,1997)研究了会计指标(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剩余收益以及各种不同的且与EVA相关的指标在解释股票收益方面的能力,结果表明EVA指标在解释股票收益方面比其他会计指标有更好的表现。Stem Stewart公司(1998)调查了EVA应用超过5年的66家客户企业,并对每个EVA企业选取了一个规模相似的同行业非EVA企业,对这样两个样本组(EVA企业组和非EVA企业组)的比较分析表明,应用EVA的企业在5年内比同行业竞争者多创造了49%的股票市值财富。
(二)国内文献 国内在EVA方面的实证研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力、宋志毅(1999)选取了1993年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0家公司,近似计算了它们的EVA和REVA,通过这两个指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同超额收益的相关性来考察它们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果未能证实EVA和REVA指标比净资产收益率这一传统指标更具价值相关性。王化成、程小可、佟岩(2004)构建价值相关性模型,选取1998―2001年上市公司的EVA数据,进行了相对关联研究与增量关联研究。基于水平与变化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相对信息含量方面,EVA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于传统收益指标(净利润)的特性;在增量信息含量方面,EVA显示了一定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但这种增量效应不是十分显著。李洪、张德明、曹秀英、张学岷(2006)选取454家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表明,EVA与传统绩效指标及其主成分指标的相对排序显著相关,并且可互为因果构建统计模型,这说明用EVA衡量公司绩效,是科学有效的。EVA正式引入中国是在2001年,Stem-Stewart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2001年9月,Stem-Stewart中国分公司在国内《财经》杂志上了基于EVA评价的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排行榜,引起了相当的轰动。其后,青岛啤酒、中化国际、上海宝钢、东风汽车等一些知名企业先后成为Stem-Stewart公司的客户,率先启动EVA的价值管理模式,更有一批勇敢的中国企业在完全没有Stem-Stewart公司提供咨询的背景下开始了EVA激励模式的实践,如TCL集团、许继集团、华为技术公司、中国移动、中兴通讯、春兰集团等。随着EVA管理模式在企业渗透,资金成本意识的加强,大多实践企业的EVA都得到了提高。2007年北京首次进行EVA考核试点,北京市属国企老总的责任书引入了一个新的考核指标:经济增加值。这标志着EVA价值管理模式在我国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本文通过EVA本土化计量模型的设计,以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计算得出EVA数据,从实证角度出发,分析EVA、会计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的解释力,考察我国企业价值创造的现实情况,并为我国企业建立合适的业绩评价指标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国外已经有大量实证研究证明EVA和MVA是高度相关的,而在我国,研究EVA的结果却不尽相同。因此要在我国推行EVA业绩评价模式,检验EVA指标是否与企业价值相关,对MVA的解释能力是否会优于传统的会计业绩评价指标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的所做的假设是:
假设1:EVA与企业价值(MVA)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EVA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成本,并进行了相应的会计调整,消除了现行会计制度下存在的会计扭曲,从而EVA体现了企业在某个时期创造或损坏了的财富价值量,真正成为股东所定义的利润。所以,本研究假设EVA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2:EVA对于企业价值(MVA)的解释能力要优于会计利润
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往往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而会计利润只考虑债务成本而不考虑权益资本的成本。因此基于会计利润计算出来的一系列相关的业绩评价指标也不能体现股权资本成本,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价值。从理论上说EVA比传统业绩评价指标更能解释企业价值。因此假设EVA对于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要优于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
(二)模型构建 本文以市场增加值(MVA)替代企业价值,通过比较各自变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确定其价值相关性,从而检验EVA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我们构建以下以下线形模型:MVA=a1+β1xi+εi;
其中,xi分别是EVA和会计利润NP。对此模型的参数,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估计与检验。
(三)指标选择 传统业绩评价指标都是建立在会计利润基础之上,会计利润容易受会计政策选择影响,可能会导致人为的会计操纵。EVA虽然也以会计利润作基础数据来源,但在计算时针对会计利润会进行一系列必要的调整,以消除会计政策选择造成的扭曲性影响,也就是说EVA首先必须进行本土化调整,以此来评价企业,才能真实反映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一般意义上的EVA是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减去该企业所占用的资产资本成本后的余额,用公式可表示为:
EVA=NOPAT-Kw×WACC
EVA的定义公式很简单,EVA的计算结果取决于三个基本变量: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资本占用(WACC)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KW)。Stern-Stewart公司提出的针对GAAP的调整事项高达160余项,所有这些调整都有利于EVA的改进,使之更准确地反映公司创造价值的情况。但过多的调整会使EVA的计算变得非常复杂,不利于经营者理解和掌握。在计算EVA时,尽可能的顾及简单易行并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来进行相关指标的调整。本文在计算EVA时主要的调整项目如下:财务费用项目、营业外收支项目和补贴
收入项目、会计准备项目、递延税金项目、商誉摊销项目。按照上述EVA的计算原理和调整项目,本文构建的EVA计量公式如下:
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各项会计准备金增加额之和+商誉摊销额+(已摊销的研发费用-应摊销的研发费用)}×(1-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
资本占用=平均资产总额-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平均各项会计准备金余额之和+平均商誉摊销额+平均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平均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累计营业外支出-累计营业外收入-累计补贴收入)×(1-税率)+未摊销研发费
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流动负债-平均短期借款-平均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占总资本比例)×(1-所得税税率)+(股权资本成本率×股权占总资本比例)
债务资本=平均短期借款+平均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平均长期负债
股权资本=资本占用-债务资本
由于资本成本率反映了投资者对投入资本的最低回报要求,本文在确定EVA计量模型时所用资本成本率具体考虑如下:第一,债务资本成本率。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主要是银行贷款,因此可以以银行贷款利率作为债务资本成本。我国上市公司的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90%以上,由于我国的银行贷款利率尚未放开,不同公司贷款利率基本相同。因此,可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作为税前债务资本成本,并根据央行每年调息情况加权平均。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数据,2004年取值为5.36%,2005年取值为5.58%,2006年取值为5.88%。第二,股权资本成本率。本文建议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股权资本成本率,公式如:Re=Rf+Bem×MRP。其中:Rf为零风险回报率,一般可以当年发行的记账式国债的平均票面利率为参照,以发行额为权数计算得出,2004年取值为4.36%,2005年取值为2.91%,2006年取值为2.62%;Beta表示的是一个较长时间段的系统风险指数,是企业的单体运营风险相对于整个市场风险的一个风险系数。通常整个市场上的Beta值定义为1.0,大于1.0的Beta值表示公司的股价要比股市整体的波动更为剧烈,因此风险也较大。反之,Beta值定义小于1.0的公司,说明波动要弱于股市整体,风险也相应较小。在计算股权资本成本时。Beta值可以不用建模型计算得到,可以直接通过有关数据库获得,如《锐思数据库》(http://wwwl.省略);MPR为资本市场整体预期回报率溢值(称为市场风险溢价),股票市场的预期回报和零风险回报率之差。美国最常用的风险溢价平均为6%,但清华大学杜胜利认为,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中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比较少,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风险溢价要求比美国低,因此目前考虑将我国的市场风险溢价定为4%。同时他也认为这个数值也含有主观判断的成分,但不管选取什么数值,对研究,如经济附加值指标对股价变化的反映能力,上市公司、行业之间的对比等均无影响。所以,本文选择4%的风险溢价来计算股权资本成本率。
(四)样本选取 本研究以选取了2004年、2005年、2006年三年的沪深两地房地产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样本选取中剔除了数据不全的样本。经过筛选,2004年选择了102家(其中沪市58家,深市44家)、2005年选择了101家(其中沪市58家,深市43家)、2006年选择了106家(其中沪市62家,深市44家)。依据所设计的EVA计量模型得到EVA数据,通过建立统计模型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EVA指标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EVA指标在我国应用的有效性。
(五)数据来源 本文基础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总市值是指2004年、2005年、2006年年末总股数与当年年末收盘价格的乘积,实证分析中涉及的EVA数据,通过前面所建立EVA计量模型,利用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年报及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计算得到。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统计性分析 从(表1)、(表2)可知,在绩效性质的反映上,会计利润与EVA存在差异。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会计利润的结果显示,80%以上的的样本公司是“盈利”的,但EVA结果则显示,在考虑股权资本成本的情况下,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只有30%左右的公司在创造价值,公司整体创造价值的能力较差。2004年盈利样本公司为88家,占总样本公司86%,实现净利润总额为41.9214亿元;但创造的EVA为负的41.589亿元,创造价值的样本公司只有24家,占总样本公司24%。2005年盈利样本公司为84家,占总样本公司83%,实现净利润总额为44.6085亿元;但创造的EVA为负的45.111亿元,创造价值的样本公司只有29家,占总样本公司29%。2006年盈利样本公司为97家,占总样本公司91%,实现净利润总额为104.01亿元;但创造的EVA为26.6317亿元,创造价值的样本公司只有40家,占总样本公司38%。2006年创造价值的样本公司较有明显增加,与2005年相比,EVA总额净增加71.7427元。在绩效水平的反映上,两者也存差别。用会计利润计算的资本利润率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1.6509%、1.6414%、3.0343%,而用EVA反映的资本EVA率为-1.6379%、-1.6598%和0.7768%,两者反映的资本效率偏差较大。
(二)相关性分析 EVA、会计利润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指标的选取。在实证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用股票收益或者市场增加值作为企业价值的变量。如:乔华、张双全(2001)和郭家虎、崔文娟(2004)等研究者以市场增加值(MVA)替代企业价值;胡继之、吕一凡(2000)等研究者以股票收益替代企业价值。本文用市场价格(总市值)与账面价值(总投入资本)的差额――市场增加值(MVA)作为企业价值的变量,用EVA作为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的变量指标,用会计利润(NP)作为反映公司经营传统业绩评价指标。变量定义与计算方法如下: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MVA=总市值-总投入资本
总市值=年度12月31日每股收盘价×总股数
总投入资本=资本占用
(三)回归分析 本文建立价值相关模型,利用2004年、2005年、2006年样本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变量与MVA的相关性,回归结果见(表3)。2004年、2005年、2006年EVA、NP与MVA的相关性都通过T检验,NP与MVA存在正相性关,相关系数分别为43.5%、45.1%、88.7%,相关很高;EVA与MVA存在正相性关,相关系数分别为31%、45.8%、77.8%,相关性也很高,假设1成立。EVA对MVA的解释程度分别为9.6%、21%、和60.8%,NP对MVA的解释程度分别为18.9%、20.3%和78.7%,这说明EVA、NP对MVA指标的解释程度都很大,但NP比EVA对MVA的解释程度要略高点,否定假设2。
四、建议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