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3 04:00: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车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机床拆装 教学做一体化 实训中心 多媒体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应当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技术课的教学也应从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以技能训练为主。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信息反馈调查、走访用人企业单位后发现,随着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企业不再单纯需要机加工的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即懂得加工,又懂得机床维护管理及维修的人才。
一、建立多功能机床拆装实训中心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要努力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和办学方针,坚持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创新性的原则,以工作过程或生产任务为载体,最终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
但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是延续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单纯强调理论知识,忽略实践环节,学生在学完本门课程后,只懂得理论,不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对于机床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甚至在日常的使用中,不会基本的维护和保养,因此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所学的知识成为纸上谈兵。
为顺应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改革形式,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教学应当积极探索理论结合实践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只有课程教学真正具有实践性,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具有把知识熟练应用于工作过程的能力,这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训中心构建设想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在积累了近5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后,总结出了一系列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一些实训中心建设的想法,现阐述如下。
1.多媒体仿真拆装实训中心建设及使用
鉴于机床机构的复杂性,为了让学生在真实拆装过程中能顺利进行,节省人力和物力,应建立多媒体仿真拆装实训中心,让学生在电脑上利用仿真拆装软件进行拆装,掌握机床的实际结构,为在真实机床上进行拆装做准备。为此,必须购买机床调试维修仿真软件,通过软件建立虚拟机床、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实际场景,模拟机床拆装过程和故障排除过程,并对机床进行虚拟维护保养,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为以后进行机床实际拆装、维护、维修做准备。
2.机床拆装实训中心建设及使用
要完善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实现多种教学手段并举,开展实训教学,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组建机床拆装与维修实验室。由于机床价格较高,可充分利用机加工实训中心的淘汰机床,结合购进的新机床,为学生进行真实拆装提供设备支持。笔者学校实训室主要包括CA6140、CAK6132型普通车床、X6132普通铣床和M1432A型万能外圆磨床等设备,结合部分CK6140数控车床、XKA714数控铣床、VMC850E数控加工中心,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机床拆装中心,并配有其他用以加工生产的机床,提供真实加工过程供学生学习。
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听取教师理论教学和前期在电脑上的仿真拆装后,对机床的结构和相应的维护维修要点掌握得更加牢固。有了机床拆装实训中心,学生就可以通过模拟实训再现实际工作情境,充分开发和利用机床拆装实训中心内的各种设备与器材,然后再进行对机床实物的拆装,并对其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在机床上设置一些常见的故障,让学生分组进行故障排除,让各组间进行竞赛,以最先排除故障的小组为胜。老师还可以采用小组间互评和小组内自评的形式,对操作过程进行评判,激发学生的团队和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在真实的机床上模拟常见故障,让学生进行实际维修,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训教学环节越来越显现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对实训中心的建设,期望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虚拟仿真;软件开发;脚本编写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33-02
背景:职业教育近年来投入信息化软件制作的成本较大,各校开发的专业软件逐年增多,但依然存在开发学校的教师针对项目研发中脚本的编写、软件的功能需求、考评的设定等环节存在很多疑惑。导致与研发单位联合开发的软件不理想或应用不顺畅。本文重点针对开发机械制造类虚拟仿真平台流程特点、模块脚本撰写注意事项、软件功能开发思路三部分内容进行阐述。
一、虚拟仿真平台流程特点
开发应用软件特点:按照虚拟仿真平台构建流程的先后顺序,开发过程中需应用的软件有:FLASH、PHTOTSHOP、3DMAX、Deep UV、V-ray、Unity3D等。每个软件对应一名技术人员,当脚本没有分类而是统一编写时,每个技术人员将读取全部脚本,然后提炼出自己工作范围所需要的内容。
1.Flash:可以绘制2D图文,图文以矢量方式存在,软件可以制作2D动画。Flash被大家所熟知,在虚拟仿真平台中主要用于制作主界面、各类2D按钮、提示信息。脚本需给出主界面布局意见及色彩偏好,对于功能按钮应明确指出行业习惯。
2.PHTOTSHOP:对网络素材、照片、纹理图片进行剪裁、叠加等处理,并修改渲染后的图片,从新生成光影、纹理、全景贴图。脚本需提供设备正体照片,各局部细节应看到纹理。
3.3DMAX:模型制作软件,通过实际物体样式,安照比例绘制其虚拟实体,并按照用户可见性进行模型优化。脚本需说明交互机构主体部分,并提供相应机构运动视频。
4.Deep UV:图形UV优化软件,一般由3DMAX制作人员使用,可将贴图占用空间合理分配,使高清和普清区分。例如车床的摇臂上标有刻度,为让刻度清晰,则刻度贴图UV分配较多即可。脚本需提供教学内容,方便制作者明确用户可见范围而规划UV分布。
5.V-ray:光影渲染效果。渲染贴图效果,渲染越好真实度越高。脚本需对软件视觉效果提出要求。
6.Unity3D:交互编程引擎。将上述前5个步骤制作的2D和3D素材导入到该引擎,进行交互程序的编写,制作Unity3D交互程序之前,必须完成上述前5步。脚本需对软件功能提出要求,说明交互动作及是否存在特效。
二、模块脚本撰写注意事项
1.软件虚拟环境的要求。虚拟环境脚本对应的是教学中情景教学部分,其中隐含有厂级、车间级的入厂安全教育,工作岗位的6S管理,生产车间的工艺框架,企业文化等素材。
如环境中,变电箱位置安装在车间大门旁,车间中普通车床、铣床、磨床、吊车、锯床、仓储柜、工作台摆放位置的合理性,车间墙体展板画展示的工艺内容和宣传内容。有吊车的车间需要合理规划黄色安全行走路线,车间通风设施安装位置等,这些虚拟环境脚本在拍摄完参考企业照片后要先过滤一次,避免企业因保证生产效率而出现的事故隐患,这些隐患软件制作者看不出。
2.软件主体模型要求。主体模型包括仪器固定结构模型、运动部分模型、拆装部分模型、交互部分模型。
因为模型及模型贴图占计算机运行空间的较大,尤其在软件是网络版,软件模块较大时,同时有多名学生运行时很卡,所以软件开发者都会对模型进行优化,优化的依据是模型在软件中的地位。固定结构模型因常作为背景或次要目标出现,所以模型采用简化方式构建,贴图像素低,主要应用于设备底部或背面,并且该部件在软件中不存在运动。运动部分模型因在软件中存在位移,所以周边模型贴图不能省略,制作时要使用动态阴影指令对其进行物理属性的设定。拆装部分模型则需要细化,例如拆装中齿轮键槽互相之间要有卡位,用户观察这部分时通常会放大,所以贴图要高清,模型节点要多,卡位时可以通过节点触碰进行判断。交互部分模型依据脚本编写可能需要做成多模型、多贴图来对应一个机构模型,甚至复杂的交互程序需要进行节点移动变形,即数据模型。
3.评价用关键参数点。考核评价是虚拟仿真软件的一个核心部分,但由于脚本提供者给予的素材太少,导致没法满足考评要求,甚至出现错误考评。虚拟仿真开发课程系统中,考评基本分为三种类型进行判断打分。第一种情况为单一条件判断,第二种为复合条件判断,最后一种为行为结果判定。
单一判断例如我们的考试卷,无论是单选、多选、填空、答案是指定的,唯一的,即满足该条件则视为完成或正确。在实际例子中如开机后首先让机床回零参考点,如果操作者不先回零则可以视为操作错误。多选也在此范围内,即满足两个或多个参数条件后即视为正确,否则为错误。
复合条件判断,即考评问题与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例如车床加工某阶梯轴零件,考生A操作虚拟车床先切割了端面然后开始切割外圆,考生B先切割了外圆再加工端面,这两种工艺顺序无法判定考生B就是错误的。另外如考生选择刀具加工参数,不能因为选择的刀具已经确认,就判定该刀具的加工参数值,还要依靠所加工工件材质、图纸尺寸、装夹方式等进行判断。这些判断条件在作者接触过的脚本中很少有教师提供完全,因为包含种类较多,内容复杂。经研讨后,建议将这类复合条件判定进行参数数据统计,与操作流程绘制成为一张表格,让老师浏览后人为的判定成绩。
行为结果判定通常应用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即操作过程考核忽略,最终结果考评为主。如虚拟仿真数控车床加工完成的工件作品,考评时直接将考试作品提交到检测中心,对虚拟模型尺寸进行检测,依据检查结果给予成绩。
三种考评方式可以结合使用,也可以重点突出一项,但需要专业教师将考评方式在脚本中作以说明。
三、软件功能开发
软件功能即软件的表现形式。软件功能需求是决定虚拟仿真软件对实训操作仿真程度的关键。但很多软件制作者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开发出的功能单一甚至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的配合。
软件功能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进行考虑:引导模式构建,理论知识可视化,交互过程属性化、考评功能与提示。
1.引导模式构建。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在学生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如何完成课程主要内容的预习,这里软件的操作会由制作者提供操作手册和操作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所以教师仅需要考虑的是传授知识部分的表现形式。
通常采用的引导模式有,鼠标移动到机械部件处时,自动弹出该部件名称,在显示名称时点击左键将弹出语音和文字的详细注解,鼠标右键点击该部件时,计算机自动将该部分进行拆解,并可以实现360度观察。软件边角可制作小地图用来指示人物位置,当前需要学习的教学目标会进行闪烁或有明显标示。
2.理论知识可视化。理论知识表现形式,例如常见的透视法。在制作万用表测量理论时,使用虚拟电波代表电路移动,实现虚拟物与图表同时构建的方法讲授理论知识。虚拟电波从正电极进入后,每经过一个元器件时,虚拟器件会进行闪烁并变换颜色,二维图表中的仪器符号也会闪烁并变成相同颜色,出现电路分流时,电波变为深蓝和浅蓝不同颜色,并沿着并联电路移动,二维图表电路图也同时变色移动,万用表表外盖透明化,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表的内部。故障和事故的演示方法也可以采用同样表现手法。
3.交互过程属性化。交互过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属性化后的交互操作更接近于真实现场操作。提高操作乐趣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硬件设备来提高操作真实度,例如三维虚拟全息成像头盔、立体手套等。二是通过基础操作设备仿真实际操作动作,由于匹配专用的操作手柄在实际应用中对手柄进行维修维护很不方便,很多学校在给学生实习时依然采用常见的鼠标键盘组合。普通的设备按钮操作可以用鼠标点击或键盘按钮点击就可以表现出很好的模仿度,但是手柄和摇杆、以及搬运时的交互控制属性就要好好设计了。因为普通的鼠标仅能是鼠标中间提供正负轴的敏感度这个参数值,而不会依据手掌的握力大小提供参数值,以达到控制效果。而虚拟仿真软件却可以判断出鼠标移动速度大小,也可以判断手柄轴偏置数值的大小,合理设计操作方式,让学生告别“点击时代”,提高实际机床的操作熟练度。
4.考评功能与提示。提示信息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直接采用文字告知的提示方式,也可以隐含的通过设备运转声音的异常提示操作者,可以用火花等视觉效果提示操作者。有时设计出现提示信息与真实情况不统一,是教师为方便学生学习而虚拟加入的元素。所以需要做出注解说明。
考评功能要依靠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有归纳的设计,考评方式可以单独拿出一个模块进行考试,考评结果一般采用列表的形式在学生提交作品或完成项目任务后出现,让学生看清楚考评内容和自己的操作结果。当然也可以在考试中出现扣分条,在设计考评环节时应多考虑以竞赛形式提交作品,学生比较喜爱竞赛得分。
四、总结
软件脚本应按照内容分类。例如给模型制作者提供模型脚本、给交互制作者提供功能脚本。不分类的脚本很容易导致本末倒置。软件模块脚本应对专业部分进行详细描述。例如项目研发是数控车床的故障维修,因习惯性将脚本内容写为如何检测,导致开发软件重检测轻维修。软件功能脚本给出目标效果。例如拆装时,要求制作动态拆装过程,操作者必须在选择正确工具、给出正确旋转方向、合适拆装力度三个必要条件时,方可触发拆装交互。如不做功能说明,制作者常采用“点击”即播放拆装动画的方式完成交互,这样大大降低了虚拟仿真软件的交互性。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使得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得到更好的落实。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电工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学生具备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以求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对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比如在进行安装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这一实训过程中,笔者首先告诉学生实训的目标:能正确地安装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理解线路的自锁作用以及欠压和失压保护的作用。这样,学生心中有数,学习起来有的放矢。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操作过程,准确地完成实训任务,并养成精益求精的良好工作习惯,笔者把这一实训过程拍成视频,让他们观摩总结。首先给他们播放3次视频。第一次播放,给学生的任务是观察归纳这一过程都使用到了哪些安装工具?学生经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操作人员使用到了测电笔、螺钉旋具、尖嘴钳、斜口钳、剥线钳、电工刀等电动常用工具。笔者借此机会给学生讲解了各种工具的作用和使用的要领,他们很快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第二次播放,给学生的任务是看清楚这一过程中使用过那些仪表?各种仪表在安装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学生很快总结出来:ZC25-3型兆欧表、MG3-1型钳形电流表、MF47型万用表,以及在哪个环节使用哪种仪表,测量什么数据,起到什么作用。第三次播放,给学生的任务是看看这一操作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器材,以及它们的型号、规格、数量等?
通过三次各有侧重点的观察活动,学生都已心中有数,很快做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顺利进入实际训练过程中来,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初步的训练任务。
为了更好地牢固掌握知识要点,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据本堂课的学习要点和难点设计思考题:接触器KM的自锁触头应并接在启动按钮SB1的何处?热继电器KH的热元件应串接在哪里?电源线进线应接在螺旋式熔断器的哪个部位?接按钮内接线,如果用力过猛,会出现什么问题?启动电动机时,在按下启动按钮SB1的同时,手为什么还必须要按在停止按钮SB2上?学生在研究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2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易形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学习模式
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学习模式,可以使《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力拖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及组成,理解4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工作原理,笔者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模拟拆装系统,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模拟系统拆装一台台式钻床,一边拆装一边总结思考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关系与原理。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这台台式钻床由4个子系统组成,一是电源,它是电动机和控制设备的能源,分为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二是控制设备,它用来控制电动机的运转,由各种控制电动机、电器、自动化元件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成;三是电动机,它是生产机械的原动机,它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分为交流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四是传动机构,它是在电动机和工作机构之间传递动力的装置,如减速箱、联轴器、传动带等。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很轻松地了解了电力拖动系统一般子系统的组成结构,而且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原理,加上由于是自己在实践环节中总结出来的知识,所以理解更加透彻,记忆十分牢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3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环境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地使用图片、实物照片或表格形式将各个知识点展示出来,力求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环境。同时,针对相关知识点,设计很多贴近生活的导入和互动训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比如,开课之初,为了让学生更便捷地认识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的课程性质,激发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该课程的必胜信心,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大家展示几幅图片(略),他们很快就看出来第一幅是车床操作工正在车削工件,第二幅是磨床操作工正在磨削工件,第三幅是钻床操作工正在钻削工件。于是笔者发问:看了这几幅图片之后,你知道这些机床工作机构的运转是由什么来带动的吗?学生带着非常渴望的表情聚精会神地等待着老师的讲解。
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地告诉他们:像车床、磨床、钻床等多种机床上工作机构的运转几乎都是由电动机来带动的,这就是本学期将要重点研究和学习的电力拖动。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电力拖动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其在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笔者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汇总有关的知识信息,并进行信息交流。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认识到: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风扇、洗衣机等多种家用电器,和在社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各种生产机械,都采用的是电力拖动。由此看来,目前在当代社会由于电力在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控制等方面的优越性,使得电力拖动具有方便、经济、效率高、调节性能好、易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等优点,所以电力拖动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这样,学生对这一课程有了比较感性的了解,明白了这一课程的作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4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开发多媒体教学光盘、创建电工专业模拟实训操作系统成为现实
为了提高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立足于课程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特点,研制开发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并把这套教学光盘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本教学方法的应用是通过现场和模拟演示,以直观、形象的教学片段、个案,剖析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的各种示例,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感和积极的学习兴趣。学生观看光盘演示的专题内容,包括概要说明、人工控制进程(可反复观看某一片段相对独立的内容)、交互改变参数(以静止、慢进、快进等状态演示)。再加上教师因势利导,针对普遍存在的间题,进一步进行理论诱导,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对教学要素有理性的认识。
所以说,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构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辅助平台,为教学提供极大的方便,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探讨
机电一体化教学具有理论性强、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那么,如何提高职高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制定有效性、全面性和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的考核应突出职业技能和能力考核,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习和生产线运行与管理实践教学的考核要有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技术水平等级资格证书考试。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进程和学时分配、课程的实践环节和学时安排、教材与主要参考书、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
3.机电一体化教学计划中,各门理论课要整体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技术)、考试制度的改革,形成协同效应,各主干课程要首先做到。⑴教学内容要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部分刚应用的新技术要请应用企业专家来讲;⑵教学方法要变单向灌输为师生协同互动,既改革老师的教授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要改革考试制度,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让善于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脱颖而出。
二、规范课堂教学管理
1.重视教风和学风建设。教风是学风的老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风应体现在全体教师积极投身改革,开拓创新,敬业爱岗,教书育人,教风端正,工作效率高,效果好。要尽早把学生引导到专业和行业中去,使学生始终关注专业和行业发展变化,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2.加强单招教学研究工作。随着我校单招班级人数的增加及国家大力支持对口单招工作力度,机电一体化办也逐步将教学工作重心转移到单招教学研究与管理之中,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虚心学习别人之长处。
3.加强实训教学管理。紧密联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积极开展职高教育教学研究,特别要在实训教学上下功夫。本学期在车间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班级共有五个,实训教学的班级共有7个,涉及钳工、焊工、车工、数控、机械拆装等工种。对实训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师教学进度及教学形式进行全程跟踪,保证实训教学有效性。
三、改革优化实践环节
1.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
2.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取得数控工艺员或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
四、实施课程教学评价
1.“教法”与“学法’合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的教学方法是由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决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讲授法”、“谈话法”、“程序法”、“实践法”、“总结归纳法”等等。却忽视了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即教师作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重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提高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比如《机械制造基础》中碳钢的分类繁多,不易记忆,我们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来“比较学习”,增强记忆力。现代教育强调能力和素质培养,因此,“教”与“学”之间是否协调是否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法改革是否有创新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2.“理论”与“实践”合一。机电专业课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更强。因此作为机电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即教书是“一把好手”,技能更是“一把能手”。比如,讲解《机械制图》中圆锥部分时,我自制了一个教具——圆锥,把在车床上的制作过程拍成DV,通过PPT的形式让学生看到在车床上车圆锥的全过程。因此“理论”与“实践”合一是评价机电一体化专业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
3.“教书”与“育人”合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机电行业的生产制造。具有安全隐患多,工作环境脏,工作任务重的特点。所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修养,培养他们适应本专业的能力。比如,《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从画每一个点、每一根线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因此“教书”与“育人”合一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电力拖 教学策略 一体化教学 表现性评价
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电力拖动课程是电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有计算少、理解的内容多、动手操作的项目多等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使学生更快、更容易、更轻松地学好这门课程,笔者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念指导下,讲究循序渐进,能动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习教学,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常由不同老师任教,而且课程进度往往不统一,因此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内容理论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能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习教学的滞后,则加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亦谈不上用理论来指导实训等。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此来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理实一体
“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是中职一体化教学的思路和内容,即以能力培养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与实训课交叉进行,让实践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样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又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第一步:实践。先让学生到实习场地去参观现实的生产机械,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理论。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步:再实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回到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电气装配和故障排除,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笔者以按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线路连接章节为例,具体阐明一体化教学在电力拖动课程中的应用。
1.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分析
该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按钮的功能、符号、结构原理与安装接线。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学生需要掌握按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按钮内部的接线;巩固旋具和万用表的使用。
2.具体的教学组织流程
(1)分组。将教学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安全教育后带领学生进入学校车工实训工场。
(2)参观工场,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车床上的按钮及其他相关电气部分。然后,观摩车床操作过程。指导教师现场操作车床的运行,请学生思考按钮在整个车床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实地参观与提问,使学生对按钮在生产机械中的作用有了感性的了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3)理实一体,学习按钮结构、原理。组织学生进入电拖实训室,按小组就座。取LA18、LA19、LAY3系列单联按钮、双联按钮、三联按钮等若干,让学生观察按钮的外形。
思考:按钮的结构、原理分别是怎样的?教师对照实物详细介绍启动按钮、停止按钮、复合按钮的结构、原理、符号。
分发各类按钮给每个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按钮进行拆卸和安装。第一步:拆卸时认真观察其内部构造,结合已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第二步:按照顺序将所拆零件放好,再按照相反步骤安装。第三步:用万用表欧姆挡判断触头的通断状况,来检测自己组装的按钮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有机结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较快地认识元器件并掌握其工作原理,教学效果显著。
(4)实践操作――按钮连接。第一步,前期准备:画图――电动机的点动正转控制线路图;教具――电拖实训线路板,部分电路已接好(缺少按钮接线部分)。
第二步,分组讨论。设疑:按钮在此电路中的作用、应接入何种按钮、如何设计并安装?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总结要点。
第三步,接线操作。分小组完成按钮接线安装。
最后,教师在已经连接完整的电路上通电试车。学生看到电动机在按钮的控制下成功运转时,欢呼雀跃,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学生分组讨论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更见反复探讨验证的乐趣。理实一体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钻研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效果师生共评
有效的教学评价应是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三者的统一,是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笔者在评价环节主要实施表现性评价,即通过设计一个具有真实应用性的实验来测量学习情况。正确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判别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弱。
在实施表现性评价前,应让学生明了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如此,便可让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效。
笔者遵循电力拖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就“按钮的结构、工作原理、线路连接”设计了以下评估标准,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线路识别能力、器材使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工合作能力、问题处理能力、方案系统解决能力等几个方面(见下表)。
表
项目 评价内容 自
评 组
评 师
评 总
评
理论
知识 按钮的功能
按钮的原理
线路识别能力 点动正转控制电路图
按钮的符号
器材使用能力 旋具、剥线钳、尖嘴钳的使用
万用表的使用和读数
实验操作能力 按钮的拆装
电动控制电路中按钮的接线
分工合作能力 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在小组中的合作精神
问题处理能力 按钮的结构原理
设计并安装点动控制电路
方案系统解决能力 当按下按钮,电路没有动作时该如何处理?
总分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直接的全面评价,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注重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评价的类型有多种,有成长档案袋、多方观察、角色扮演、实验记录等。笔者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类型进行评价,使学生对自己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体验到学习中的成长快乐。
评价可以是师评、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而学生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学习效率、学习状态,因此也应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由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操作能力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成长的过程,所以每一次的评价并不能代表学生能力的综合情况。因此,表现性评价不像传统的评价那样,只在单元结束或学期结束时执行一次。它要根据课程设定的多个教学任务进行多次的评价,常常需要几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完成,所以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性。
三、激励策略贯穿课堂
奖励正确行为,惩罚错误行为是课堂教学反馈的一种方法。奖励和惩罚运用适当,都将对学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以激励为主。有效的激励策略能激发一个人外在的动力因素,甚至能把这些因素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因素,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内在要求和搞好学习的良好愿望。在课堂教学中适用激励策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职高生本来就不自信、易自卑。这就更需要教师循循善诱。教师应适时适度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努力体验成功与快乐,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在学习中,少批评、不讽刺,多鼓励、勤帮助。教师尊重、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自信、乐学,也使学生认同教师、亲近教师。
当然,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中职生课堂纪律欠佳、学习毅力不足等问题更是存在,适当小惩大戒也是十分必要的。惩戒旨在使学生养成更佳的学习习惯,起到鞭策监督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竞赛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效果明显。这是因为在竞赛活动中,获得成就和声誉的欲望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经常在课堂中安排不同的竞赛,如在实践中小组间排故的竞赛,比速度、比质量、比合作等。通过竞赛进行学习,通常要比一个人自己学习更能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质量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往往与教学方法息息相关。笔者在教学时,注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使用不同教学方法,如边讲边练、讲完即练、讲练结合、多练精讲,提供图、文、声、像等现代化信息,实现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逼真表现效果,力求低起点、低难度、小坡度地授课,把抽象的概念通俗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此提高学生的认识、理解、记忆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在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中将上述改革思想融入其中,原本沉闷的课堂因此变得鲜活,连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主动,大大提高了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学习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习毅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专业技能的提高,更为他们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成为操作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敬梅.电力拖动制约线路与技能训练(第五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2]何弘亮.中等职业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J].新课程・下旬,2015(3).
[3]唐丽娟.表现性评价在电工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2(1).
[4]李寿兰.职业学校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20).
关键词:“1221”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92-02
“12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职教育近十多年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新路子。
“122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221”模式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延伸,其内涵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第一个“1”是指一个平台。要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把学院建成开放平台,主要是指办学思想的开放。学校不能仅仅只有教学,要主动走进市场,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要把社会的、企业的等各方面的资源统统汇集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第一个“2”是指两个系统。一个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另一个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培养系统。这两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能灵活地交叉进行应用,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教学系统。
第二个“2”是指两个证书。用来证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两个证书是指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第二个“1”是指终身教育。即建立一个校企合作实施毕业生和企业员工延伸培训的机制。
《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内容框架与教学目标
《机床电气控制》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讲授机床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排除电气线路故障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机械、电气等知识综合运用较强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我们根据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工业现场实际情况,对《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体系进行精心设计,将课程内容调整为四个单元项目,每个项目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衔接。每个项目的教学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章节讲授教学模式,划分为不同项目,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实行项目教学。单元项目及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教学环节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每一个单元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真实性工作任务,学生都会经历“接受任务消化、准备制定方案绘制电气图、列元件清单安装、调试验收、评审准备交工文件文件交付、总结”这一过程,在分析、新知识学习和制定方案过程中,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团队内部、团队之间进行演讲、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法启发学生思考,在总结分析提高过程中,通常采用反思法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较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此增强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表2为“项目二:C650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线路装调”的教学环节设计。
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全面改革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评价,强调素质与能力的评价。考核分为理论考核、技能评价(过程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三个项目,如果其中有一个考核项目没有考核合格,则该门课程的成绩不合格,补考时可以只考不合格的项目。三个考核项目全部合格后,则课程成绩按理论考核占25%、技能评价占35%、职业技能鉴定占40%进行计算。
理论考核主要根据课程质量标准,按照相关知识和技能点进行考试。本课程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技能评价遵循全方位进行的原则,不仅评价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还评价在每一个项目中的工艺、安全文明生产及技术文档等的完成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评价,使学生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要参加国家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职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法存在显而易见的缺点,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卖力,效果都不见得好,因为以高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传统课堂上很难短时间内对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清楚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把课堂搬到实训场所,全面实施现场教学就解决了这些问题。结合具体对象和产品,教师边讲解、边实验、边演示、边训练,让学生看、听、摸、想并举,眼、手、口、脑并用,通过让学生亲手“打开看看”、“拆拆装装”低压电器元件实物的办法,了解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掌握维修中的注意事项,获得装配、调试、维修的专业技能。这样,就改变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局面,使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的思路开阔,知识融会贯通,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均有很大提高,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总之,在“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课程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能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这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职教理念和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企业利益和学校实际,其中所蕴含的思路和方法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凤英.“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9(11).
[2]课题组.装备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1221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夏燕兰.“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建设初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4]杨林建.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3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王柄实.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外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过程中,两个很关键的问题制约了该模式向纵深发展。第一个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尚不规范,劳动力供过于求、政企体制问题等因素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很多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仅能进行参观式的实习,导致工学结合程度不够深入。第二个问题是指导实习的教师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把课备好、上好就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学院领导的事情,与他们关系不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仍然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把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构建双元化教学主体,设计“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构造模式和运行方式。教学主体的双元化体制构建就是学校和企业要密切结合,在改变学校办学思想定位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互动;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产品业务推广上互动;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上互动。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而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开展相关的理论咨询和技术服务,参与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企业学校协作攻关,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加强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形成“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与企业一道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精密机械、电子、轻工、模具等企业,培养在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模具设计、制造和维修,模具设备的调试与管理及相关产品的营销等工作。主要就业岗位如下:模具钳工、模具制造工、模具(机械)制造工艺员、助理模具设计师;次就业岗位如下:机械产品的售后服务、品质管理、产品检测等。针对行业人才需求、职业资格要求和企业岗位要求共同设计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与考核,如图1所示。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比一般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开发了《使用手工工具的简单模具制作》、《模具拆装与测绘》、《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零件编程与加工》、《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塑料模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件编程与加工》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课程与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项目课程教学主要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来展开。项目课程教学通过描述工作任务、教师演示,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动手制作和师生总结与评价四个步骤,最终要达到能力要求。这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以《AutoCAD项目化课程》教学——“五角星的绘制”为例,要求学生会设置点的样式,会设置对象捕捉的设置与使用,会运用“取消”、“重做”、“删除”、“重画”等命令,并能正确理解他们的含义。其工作任务是能独立、熟练地应用AutoCAD软件绘制零件图和一般复杂程度的装配图包括撰写项目报告。通过亲手操作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识、绘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探究务实的职业精神和技术意识。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纳入项目课程及生产性实训之中,通过技能训练,经过学院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联合颁发工作经历证书,提高了其就业能力。学院通过推行项目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就业率达到了95%。
三、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编写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
教材编写要根据工作岗位,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工学结合、项目引导、‘教学做思’一体化”为编写原则,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采用图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达形式,切忌长篇大论、文字冗长繁杂。应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校自编教材,开展配套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目前该专业完成了《机械零件与结构的分析与选用》、《使用通用机床的零件加工与工艺分析》、《使用特种加工机床的零件加工》、《使用数控铣床的零件编程与加工》、《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具有本院特色的企业岗位培训自编教材,实践一条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之路,对形成自己特色的实践环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创建双证认证制度,实行考核方式与教学方法双改革
双证认证制度就是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的必然要求。应将职业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所),为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
改革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应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实际教学中,要强化过程考核,可以尝试用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上岗达标测试取论考试;完成规定项目取代课程的考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推行项目管理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激励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注重兼职教师机制,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不论是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还是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谓“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就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我们在学院的定编、教学人员的聘任、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倾斜,促使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六、密切校企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实训基地
为了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本院同富士康科技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投资1.2亿元在校内建成了年产值达5000万元的富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在校期间深入该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生产性实训。经过多年建设,还形成以电子精密零件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为主线,以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电子精密模具实训基地,如图2所示。该生产性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生产型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四轴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注塑成型机、三坐标测量机等设备,多次承接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工作和技能竞赛工作,同时为其他兄弟高职院校提供了多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发挥了基地应有的辐射作用。目前本院各主干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分别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富士康、夏普电子、三星电子、飞利浦电子、百得科技、中兴科技、西子奥的斯等18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设立了三星电子班、西子奥的斯电梯班、联通3G班等多个企业定向班。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已经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