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20:58: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例语意,强化词语意思理解
【案例】《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夏天魅力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师:“满”字是生字,注意是前鼻音,第三声,要读得饱满。(教师示范读后,学生跟读)
师:它怎么写呢?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1:它由三点水、草字头和“两”字组成,有很多意思。
师:真棒!水多了就“满”到外面了,所以是三点水旁,可不能写成草字头哦!
师:满地的鲜花让你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2:地上全都睡着花,一朵连着一朵,把整个大地都挡住了。
师:哦,课文的语言都读到心里去了。你能用“满”字说一句话吗?
生3:满地的小草、满桌的好菜、满树的苹果、满车的人……
【反思】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寻找出最具有价值的关键字“满”作为例子,通过解构的方式进行音形的教学,让学生从字面本意入手,引导学生想象“鲜花满地”的情景,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将僵硬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成为学生内心的影像。最后,以此为基点,开启学生的表达思维,让学生用“满”字进行说话练习,在迁移运用中强化对这个关键字的语意理解。
运用例子进行语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在文本语言中独具慧眼,开掘出最富表现力的关键字词和语段,确保语意教学在最适切的资源下进行;其次,教师要运用聚焦比照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进行体悟玩味、揣摩对比,领悟例子的表达魅力;最后,依据例子的表达技巧,引发学生模仿表达的欲望,从而实现语意教学由学到用的迁移。
二、例语境,丰富积累言语表达
【案例】《九色鹿》: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1.依托例子,引导感悟。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括号中的词语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接着教师去掉这些词语,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涵咏中对比去掉这些关键字词之后的表达效果落差。
2.发挥例子,强化训练。文中的省略号表示调达似乎还有更多誓言没有说出来,如果不被九色鹿打断,调达还会有什么惊人之语?请你代为想象,补充文中的未尽之言。
【反思】
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着不同的意思。同理,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着迥异的表达效果。在不同的语境下选择不同的语言才是语文表达的至高境界。在案例中,教者首先选出文中调达话语里的关键语言,引导学生在细细揣摩中走进语言所形成的特殊语境中,继而在现有的语境浸润下激活学生内在的语言储备和生活经验,倾吐出这个特殊语境下的言语体系,形成对文本留白的想象补充,真正做到了“批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
由此不难看出,语境教学需要教师在整体关照和文本解读的层面上对文本进行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出文本所隐藏的语境价值,引导学生在揣摩品读、想象体验中还原语境的存在,并在语境的促发下创生出富有当下语境的语言体系。
三、例语体,关注强化文体规律
【案例】《秦兵马俑》以说明的方式展现了秦兵马俑宏大的气势。在教学中以关注文体的视角进行教学。
1.找出描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语言,圈画出兵马俑气势恢弘大的关键词,在自我朗读品味的基础上,将语言中有关数字的内容删去,借此体会没有鲜明的数字做依托,文本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
2.扣住“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借此,让学生感知说明文中适当的想象对所要介绍的事物起到的作用。
3.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迁移运用,以说明文固有的列数字和适当联想的方式进行表达训练,强化对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反思】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创作规律和语言特色。语体教学要求针对不同的文体把握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感悟不同文体下的语言表达风格。
案例中,教师仅仅扣住文本语言以列数字的方式和适当联想的技巧展现了秦兵马俑的盛大与恢弘。在学生对其文本语言的风格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又创设了鲜明的生活情境,在文体语言规律的召唤下进行表达方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在该文体下的语言创生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非常简单:“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因此纵观我们的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现象一:置之法度外、任其自在流。有的老师将“略读”理解为“简单的读”,略知大意即可,走马观花就行。如有的老师在教《雅鲁藏布大峡谷》时,任由学生自己去读,不安排理解里面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也不思考“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究竟指什么。只是在最后带领学生再读一遍“资料袋”就草草了事,教与不教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痕迹。现象二:春风未拂面、蜻蜓点水来。人教版实验教材参考用书中指出:略读课文要“粗知课文大意”。于是又的老师就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方法上则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读到的东西也如过眼云烟,春风未拂面,蜻蜓略点水。现象三:难以割舍之、精雕仔细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每篇都文质兼美,深受学生的喜欢,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难以割舍。于是略读课变成了精读课。如一师在《幸福是什么》一课中,从歌曲《如果你要幸福你就拍拍手》开始,接着是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最后以“我的幸福观”小练笔收尾,面面俱到,精雕细琢,整整两个半课时才结束,将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
二、冷静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
1.没有真正理解“略读课文”。我们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是“单元统整”下的专题文章。每个单元的精读、略读体裁、内容、特色都相类似,且有着共同的学习要求与目标。而这个整体中,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主动将“知”向“行”转化的最好训练场。
2.没有真正理解“课文略读”。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略读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已由幕前转到幕后。
3.没有真正理解“略读不略”。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略读不略,正是语文教学的终极Et标实现的舟楫或桥梁。
关键词:教学模式;本色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64-01
1.课前预习(自主预习, 有效内化)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所以,良好的预习习惯会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1.1设计预习内容。阅读文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先设置问题,如: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说出理由等。这有助于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积累字词:读准生字字音,口头组词。用各种方法记住生字字形。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解决。
搜集资料:我注重布置学生收集有利于理解课文的拓展性资料。如:作者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同类作品等。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拓展他们的阅读面,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引导学生预习。首先,我安排在课内进行,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安排预习步骤,带领学生完成预习内容。这样两三个星期一过,学生基本掌握了预习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课内自主完成预习,出现问题,老师及时指出,做必要辅导。一个月以后,我就放手让学生课外完成预习。
2.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激趣诱思)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密切师生关系,使教与学更加协调,能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紧张心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故事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猜谜激趣法、悬念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导入。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还不止这些。我会在今后教学中认真总结,精心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3.自主探究(检测预习,发现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此环节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首先,对于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依据学校六步教学法的要求,我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观察、思考,去说、去做,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秦兵马俑》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请赶快告诉大家吧!"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我知道了《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我通过图片欣赏了众多的兵马俑,我知道了兵马俑是怎样发现的等。其次,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疑点展开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把有价值的问题提炼出来,结合自己拟定的思考题,整体呈现,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与探究,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率。
4.合作交流(合作探究,分层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探究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在语文教学中,我会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语段进行品读、探究,这一过程也是对语言文字的涵咏、品味过程。
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本着"互助共进"的原则,我首先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男女性别等因素均衡分组, 4-5人一组,各组有小组长,在组长组织下,组内学生相互检查,相互讲解,相互补充,相互纠错,对有争议或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小组结论或提出小组疑难问题汇报。这样将学习任务分解,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交流,汇报、补充、质疑,其他小组学生可以补充解答并质疑形成全班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及时进行点评、表扬或鼓励。
合作学习的问题的设计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语段的研读为宜。问题的设计我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4.1诵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文章的美点,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积累。如,教学《搭石》一文,我出示了这样的合作学习要求:"课文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找出相关语句,想象画面,朗读中感悟美"。 学生通过同桌互读,接读,引读,把语段变成小诗读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反复诵读后,对文意的理解也加深了,感悟到了课文中的"美"。
4.2问题的设计应切入主题、升华主题。这样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就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如,教学《搭石》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美"的语句,抓住重点词用心感受那是怎样的美。然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5.总结评价(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在评价中对文章主旨有进一步的认识,达到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
5.1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
一、理解养育之心,感恩父母――感恩教育的基础
苏教版(三上)第10课“父母的疼爱”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你们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们做过的饭菜有多少斤?请你们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每天接送你们上学,走了多少路?
……
师:我发现,这么多问题,大家都无法回答,为什么呢?
生1: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生2:父母的爱无法计算。
……
师:父母的爱到底有多少斤?你们说呢?
生1:很重很重。
生2: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
师:父母的爱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比山高,比海深,实在无法计算。同学们,你们可曾发现……(课件出示一首小诗《父母的爱》。师生齐诵。)
师:同学们,我们就在这爱的包围中,一天天长大。此时此刻,大家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吗?(背景音乐《感谢你》响起。)
生1:我想说,爸爸妈妈,谢谢你们!
生2:(哽咽地说)妈妈,我爱你!
……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在心中默默地说出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好吗?
(所有的学生都点点头,慢慢地闭上眼睛。)
师:爱需要行动!你们准备用什么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呢?
生1:爸爸工作累了,我给爸爸捶捶背。
生2:妈妈生病时,我给妈妈端茶送药。
……
师:是的,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平常的一点一滴,恰恰可以表达最真挚动人的爱。我为你们感到高兴,感到骄傲,因为你们已经懂得感恩父母了。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们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和帮助他们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一种美德,这对目前普遍娇生惯养的中国孩子尤为重要。让我们行动起来,通过我们的品德课堂改变“娘想儿路样长,儿疼娘只有扁担长”的现状。
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学生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让他们关心父母的喜好,了解父母的心愿,记住父母的生日,变成一个心中装着父母的人,他们就会变得有爱心。
二、领会教诲之情,感恩师长――感恩教育的提升
苏教版(六下)第13课“我的这6年”教学片段――
师:6年里大家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真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老师祝贺你们,因为你们长大了。你们在体会成功的同时,还能反思自己的不足,品位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是你们这6年的最大进步与收获。能说说你们有什么感悟吗?
生1:我们每取得的一点进步都是老师教育的结果。老师教会了我写一手漂亮的字,我要感谢她。
生2:我们的进步浸透了老师的辛勤劳动。
生3:这6年,离不开教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绩。
生4:这6年,除了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还有父母的辛勤付出。
师:说得真好!那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生1:感谢老师对我们的辛勤付出!
生2:爸爸妈妈,感谢你们为我付出的一切!
生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6年师生情!
……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教育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用真情唤醒真情、点燃真情、感染真情、生华真情,努力营造品德课堂的和谐美。引导学生回忆6年的学习生活,从中体会成长的快乐,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懂得感恩,学会报恩,使他们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层层提高,步步升华。通过学生们的一句句真情告白,从而唤醒了他们心灵深处对老师的感激和尊重之情,让这份美好的记忆以及感恩的情怀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定格,深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三、明白帮助之谊,感恩朋友――感恩教育的迁移
苏教版(三下)第2课“邻居家的小伙伴”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俗话说得好,邻居好赛金宝!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和邻居家小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事情吗?
生1:“六一”儿童节那天,我的邻居好朋友送给我一个漂亮的文具盒。
生2:有一次,晚上天黑了,我上楼梯时看不见,我家对门的小林正好开门,看见我了,急忙帮我按下了楼梯过道的灯。
生3:上个星期六,我在家里做作业,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我上楼请教邻居上六年级的姐姐,她很热情地帮助了我。
……
师:是啊,邻居间这样友好相处的事情,我们用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想知道,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对邻居家的小伙伴说些什么呢?课件播放《感恩的心》。
生1:蓓蓓,感谢你在“六一”儿童节那天送我礼物,我非常喜欢!
生2:小林,谢谢你为我按下楼道的灯,当时看到灯光,我很感动,我一下就不怕了。
生3:燕子姐姐,谢谢你帮我解答了那道数学题。课堂上,我按照你讲解的方法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还表扬了我呢!
……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懂得感恩,人才能焕发无穷的精神力量,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我们需要利用我们的课堂,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感恩因子”,“润物细无声”地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他们的心里及时种下一粒粒感恩的种子,让他们逐渐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感恩的心》唱出了亿万人的心声,让我们的孩子在“感恩树”下齐唱这首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四、领悟馈赠之爱,感恩自然――感恩教育的升华
苏教版(五上)第14课“大好河山任我游”教学片段――
师:小导游们,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将你们最想去的一处景点介绍给我们大家。哪组先来?
六个小组各自介绍。
(第一组:日月潭组――诗歌组)师总结:是啊,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日月潭,值得我们前往!
(第二组:秦兵马俑组――绘画组)师总结: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这些兵马俑雕刻得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这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第三组:九寨沟组――图片组)师总结:九寨沟,你独特的美令人神往,你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当之无愧啊!
(第四组:莫高窟组――朗诵组)师总结:是啊,正是有了我国古代这些伟大的、智慧的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才有了莫高窟这颗璀璨的明珠的诞生,伟大的祖国,我为您自豪!
(第五组:五彩中国组――歌唱组)师总结:从你们好听的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她们正用母亲那博大的胸怀,张开双臂欢迎我们呢!
(第六组:黄山组――视频组)师总结:感谢你们组的精彩汇报!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这六处我都想去游览。下次你们去的时候一定要带上我哦!你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生1: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清水秀,我爱我的祖国。
生2:我们的祖国有这么多的名胜古迹供我们游览,感谢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眷顾,我们要好好保护好它们。
生3:伟大的祖国,感谢您的养育,长大了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生4:感谢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馈赠,我们一定要做文明的小游客,让祖国妈妈永远年轻、美丽!
……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太好了,老师很感动!是啊,是大自然妈妈的巧手,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是这位美丽的妈妈,为我们描述了高山的伟岸、流水的温婉;是这位善良的妈妈,为我们描画了绿树的葱郁、鲜花的芬芳;是这位深情的妈妈,带给我们高远的蓝天、飘飞的白云、和煦的阳光、淡淡的清风,带给我们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五彩画卷。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动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51-02
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同时进行处理,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上述信息进行处理,能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运用多媒体是适应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未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必将成为一种趋势。笔者根据这几年的实践谈几点感受。
(1)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我国《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有了学习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反之,学习效率就低。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兴趣对情感的产生具有一种的积极作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无意注意占主导,稳定性和持久性比较差。因此“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2)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多媒体上语文课,它的生动直观性和强大的交互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借助于多种感官系统能化繁为简,无需长篇大论有些内容学生已胸有成竹,能够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创设生活情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生活实践是语文课的源头和根本。获取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到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而课堂教学只能在教室进行,因此计算机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的功能就尤为重要了,如教授《南京长江大桥》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南京长江大桥雄伟与科学性,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们亲身经历这些场面。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拉近了语文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3)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能培B小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它可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文字、声音、图像,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进行处理,指导小学生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进行反复观察,从而使小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做到有序而细致。
(4)合理使用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合理使用媒体进行教学,会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学习佳境,使学生乐学、主动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这一课时,内容涉及了很多俑的样子。大多数同学对其没有直观的认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兵马俑,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播放了相关图片,并加以解说。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积极性高,语言也组织得很完整、流畅。
(5)紧扣教材重点、难点,选择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时,一定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通过动画图片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直观地呈现出被感知的对象,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事物用多媒体显示出来,创造出良好氛围。比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视频资料,学生们看得聚精会神,看完之后再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时,教学重点、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被攻破了。
(6)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①过多依赖多媒体手段,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语文课中,文字是内容的载体,离开了汉字,声音和图像信息过多让学生不能用心去体味揣摩文字的内在涵义,将极大地削弱学生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和对文字含义的探究。只有让学生认真深入地阅读、体味文字和揣摩语言,才能领悟到文字的真正魅力,才能真正汲取到艺术营养。因此应用多媒体课件应当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性质、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质疑,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创新。在给课堂教学带来乐趣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的结构,因为形象化的图片和视频,直观地、适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对学生多种感官造成刺激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②课件设计要简洁明了,具有可选择性、可控制性。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操作的需要,简化界面,教学资源调用、呈现要具有可选择性、可控制性,这是实际教学所必不可少的。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播放教学资源的程序设计上缺乏可选择性、可控制性,播放影片、视频程序时,不能随意停止、不可重复,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才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
(7)巩固和反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机械的笔头练习或让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任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压力大、效果差。为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在巩固知识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巩固知识的效果,笔者在课堂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设意境,吸引学生自觉地去记忆所学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巩固效果好。如《趵突泉》一课,景物描写很有特色,为了让学生记住这篇课文,笔者播放了配有轻音乐的《趵突泉》录像,要求学生一边看录像一边试着用课文中的语句解说,激励他们:谁讲解得好,就把他的话录下来,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听。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当录像放到第三遍时,几乎全班同学都能背出来了。又如教了“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句式后,要求低年级学生用这一句式练习说话,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许多人想不出造什么句,即使几个人说出来了,也是大同小异,老师便出示一幅幅投影:猴山上千姿百态的猴子、公园、溪流等,提示学生如何造句。
合理设计、开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只有巧妙地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善于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辉,田进龙.小学语文“读”与“写”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78.
[2] 郑成军.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浅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6):103-104.
[3] 程贵盘.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充满魅力[J].神州,2014(2):69.
[4] 尹艳宏.以精阅读引领小学语文的进步[J].新课程(下),2014(5):114.
(一)传统语文教育重视人文素养
从儒家的“仁义”来看,儒家构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它在培养人的道德自觉的基础上,让人积极地处身于社会生活,借以确定和显现人生价值。近代教育家也提出道德教育为中心的理论,陶行知力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宗旨。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无一不是道德教育的专家,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无一例外地受过儒家学说的影响。历史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必须高扬人文性的主旋律,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让学生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做一个能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的中国人。
(二)现行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
就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来说,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是维护民族尊严、民族感情的表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就从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起,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为学好母语发愤努力。
如果说识字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可低估,那么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就更比比皆是了。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既有对《天游峰扫路人》的尊敬,又有对《第一次抱母亲》的孝敬;既有《轮椅上的霍金》的关心,又有《船长》的忠诚和壮举以及《长江之歌》的自信和豪情;还有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庐山的云雾》,姿态独特、耐人寻味的《黄山奇松》,雪峰插云、古木参云的《九寨沟》,美好无比,充满诗意的《三亚落日》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还有《莫高窟》《秦兵马俑》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宝库的叙述;还有《黄鹤楼送别》《师恩难忘》《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颂扬明理亲情的美文……中华民族仁义、廉孝、勤、智、美、恒、勇的人文精神在教材中均得到体现。
总之,语文教材中无处不渗透人文性。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教材必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人文教育中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素质
常言说:“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为了切实走好语文的“人文化”教学之路,身为语文教师,应当对自己原有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改变自身的观念做起,使自己原有的经验得以提升,特别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要实现“人文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底蕴。为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一)由衷而又终极的关爱情怀。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系,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更高的境界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人”之上的,是对“人”的尊重,是对“人”的珍视,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是民主的、平等的、无私而不带任何功利的、原动而又无比高尚的、自觉而又永恒持久的。
(二)广博而又丰腴的文化底蕴
《新课标》中在“综合性学习”中“环保调查”“探索母亲河的奥妙”“走近”等内容的编排,无不让我们感到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挑战。因此,语文教师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要“整合”,自成一家,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
(三)和谐而又优雅的审美品位
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然;优雅,让学生崇敬、向往。以美激智,以美育德,以美立人。通过富有美感的教育过程,实现对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四)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
语文教师的生活情趣,应该积极而又多彩的。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是一种以前来被重视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教师,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三、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课堂效益 培养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涵养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的人格。完成这一目标,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
1.在朗读中感悟
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孩子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无须多讲解,他们会从文章的词句、人物的形象中得到美的感受。如,《半截蜡烛》一文,学生在读到“……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时,心揪得紧紧的,为伯诺德一家而焦急担心。学生轻而急促的语调表明学生感受到了当时万分危急的处境。可是,当学生用铿锵的语调朗读“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时,杰克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乱、从容就义的品质使学生产生一种震撼,感受壮烈之美。
2.在诵读中理解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不仅发展记忆能力,而且对文章的精义、脉络、文采等能够融会贯通,从整体上受到感染。如,《詹天佑》一文中“勘测线路”这一段是要求背诵的。学生在背诵这段课文时,背诵“两边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稍不小心,便有坠落深谷的危险”时,深深地体会到沿途地势是多么险峻;当背诵到“詹天佑亲自带着工程技术人员在野外工作”,“遇到困难,他总是这样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时,同学们的内心也激起了共鸣:是啊,这是一条“争气路”,即使困难再大,也要想方设法克服它,把铁路修筑好,扬中国人的威风,给嘲笑咱们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通过诵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以升华。
3.在默读中思考
默读就是静静地读,细细地想。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停下来,重复看、反复想,因而对文章内容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小学生往往对人们取得的辉煌成就非常羡慕,而对成就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败却很少注意。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在默读时思考:受刑后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边读边想边画,了解到司马迁遭受酷刑以后,并没有消沉,没有气馁,而是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才完成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这是何等顽强的毅力啊!n题中的“发愤”一词也就不讲自明了。在默读中思考,可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到成功来自于奋斗、来自于持之以恒的道理。
(二)注重课外积累 提升人文素养
人类优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积淀在优秀作品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创造的结晶,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
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注重课外积累。课文新课标第一次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文化积淀不深厚,是以往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大纲做如此修订,重在引导教师放弃对课文内容的烦琐分析,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如果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了“量”的突破,语文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跃,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