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林业建设论文

生态林业建设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7 04:34: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林业建设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林业建设论文

篇(1)

生态文化是人们根据对生态关系的需要,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所反映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企业生态文化,就是企业将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经营的指导思想,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意识、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规章制度、精神面貌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生态价值观。它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企业生态价值观、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精神追求、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的综合体,是对企业文化的时代补充,也是企业文化对生态文化的积极回应。

企业生态文化首先要求企业树立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价值观,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环境问题上应负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精神层次上,要使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要为企业营造出浓郁的生态氛围,使生态理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企业员工的心灵,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经济效益方面,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内在成本和近期利益,也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外在成本和长期利益;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彻底改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自觉设立自身的生态环境政策和目标,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关注社会生态效益,积极支持社会环保活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既要重视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兼顾后代人的幸福,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稀缺资源的替代补充,同时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将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数量维持在其循环再生速度之内,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确保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企业向生态企业发展。生态企业是超越经济利益的具有生命特性的组织,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与生态环境发生着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并且始终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与自然界、人类社会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它在组织内涵、目标体系、成长战略等方面与经济型企业大相径庭,始终追求企业成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既考虑自身的持续成长,又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企业不仅具有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拥有了企业的今天,而且还抓住了企业的明天,与整个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2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林木可采资源的减少,林业企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生态文化整合了传统企业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系统的新思想,代表和体现了善待自然、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新的思想和文化,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加强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生态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①能够引导林业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避免受到经济规律和生态要求的惩罚;②在生态文化指导下,林业企业生产出的生态产品拥有更高的质量,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更能吸引顾客,而且拥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高的成本;③可使林业企业获得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获益;④有助于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长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增值力,创造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润;⑤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林业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⑥能够促使林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2.2有利于林业企业创建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关注企业是在破坏环境还是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如果林业企业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长期、持续地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ISO14000标准并通过认证,就能满足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而使企业受到消费者和公众的尊重、信任与支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很快被消费者接受,而且还可以使企业树立对环境负责的良好形象,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2.3有利于增强林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正纷纷采用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绿色贸易壁垒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无形中给中国林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是因为,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各种环境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比较完善。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态产业的发展,盲目开发出口产品,放松对产品生态标准的监督检查工作,因而没有形成绿色管理体系,致使许多产品不符合国际生态标准。企业生态文化则要求林业企业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生产符合国际生态标准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林业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4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的实现

生态效益是企业组织为兼顾生态及环境的保护,通过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创新而获得的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效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林业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转变经营模式,尽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使林木资源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消费者得到更为实惠和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林业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环境。

3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在提高经济效益中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林业企业生态文化,是一项创造性管理活动,林业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

企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态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所以,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哲学学习,掌握生态学方法论,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清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摒弃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损耗,自觉地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3.2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

为了营造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林业企业应注意厂区周围及内部环境的绿化,并按照生态文化的要求设计厂区内部空间布局;应充分而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有意义活动,如“生态在我心”演讲比赛、“我为环保献一计”征文活动、生态技能大比拼以及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一种浓郁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广大员工对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能时时考虑环保,事事想着生态。

3.3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

林业企业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将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行动方案和已经取得的环保业绩公布于众,向社会企业的生态化思想、生态化生产方式和产品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倡导的生态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及其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新的生态企业的社会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员工进行ISO14000系列标准和指标体系、环保知识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等激励方式,着力强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环保、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促使广大员工朝着企业生态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

3.4强化林业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保证,也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规范企业行为、保证生态企业之间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的基本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也是企业生态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出较大贡献。为此,首先应设置生态职位,如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生态董事负责处理生态事务,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1标准的要求设立环境管理者代表;其次应积极加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这样林业企业就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增强企业竞争力。

3.5公布林业企业的环保信息

环保信息公开化是林业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诚信表现,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也有利于企业加快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林业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信息,不仅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批评,也会极大地鼓舞企业广大员工建设生态文化的士气。而且,社会各界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又是加快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环保信息公开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定期编制与发表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证明企业与自然、社会的相容性,同时也鞭策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以求得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和持续发展。

3.6发表生态宣言

生态宣言是林业企业向全世界发出的对社会、环境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声明,是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冲锋号,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倡议书,是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企业若主动地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公布于众,发表生态宣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将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为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保伟,吴怀林.关于企业建设生态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1):162-163.

[2]龚胜刚,孙智君.企业生态效益及其实现机制探讨[J].经济管理,2007,(20):4-7.

[3]章鹏.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生态文化素养[J].农场经济管理,2008,(4):66-67.

[4]李长松,刘经纬.浅论中国林业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林业企业,2005,(2):27-29.

篇(2)

关键词:林业项目;差别补贴制度;差别税率制度

林业不仅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稳定生态平衡,同时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和行业的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公共财政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论文就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进行了研究。

1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政府对林业投入方面依然存在很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林业投入不足表现最为明显,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林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大障碍。近年来,林业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快,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这样使得林业建设任务与资金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投入机制十分必要,这是解决政府林业投入与林业实际需求不足矛盾的最有效的措施。

2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内容分析

具体而言,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建立林业项目的评价机制

对林业项目的客观评价是建立林业补偿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林业项目的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林业是多效益行业,对社会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和生态效益上。无论是生态林还是商品林,都能同时带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是表现出来的效益程度不同而已。

2.2 保证财政倾斜的公平公正

目前我国政府出台的大部分优惠扶持政策都是针对国有林区和林场等国有林业经营者,没有覆盖到集体、个体林业经营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林业发展环境不利于经营者公平竞争的现象。我国各级财政在林业项目上的支出依据主要是林业经营主体的性质,而不是项目贡献能力,这严重影响到我国林业的平衡发展,也制约着林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的设计,要注重引导各级政府在实施林业财政政策时,淡化补贴对象的性质,而更多关注林业项目对生态、社会的贡献度,以保证对不同性质的林业经营者的公平对待。

2.3 提供林业财政投入的标准

目前关于林业差别补贴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是理论上的研究,操作层面的东西仍然非常欠缺。我国各级政府林业财政投入始终没有合理的标准。而本制度的设计就要求提供制定财政林业投入的标准,为各级政府在做林业财政投入决策时提供依据。

3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模型和制度设计分析

3.1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模型和方法如下。

林业差别补贴制度设计。林业项目效益的具有动态性,财政补贴也必须具备动态性,所以林业差别补贴制度设计宜运用财政滑动补贴模型。财政补贴主要是对林业项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补偿,该模型借鉴国际贸易理论中滑动关税原理,全面考虑了林业项目生态和社会效益动态性。具体制度设计过程中将补贴划分成两部分,次补和年补相结合。即在预测的基础之上对林业工程和项目进行一次性补贴,也称为初始补贴[1]。同时,各级政府根据辖区内需要补贴的林业项目情况,在考虑补贴资金量的基础上,对各项目依据生态和社会方面目前和未来贡献度,给予的一次性补贴。

3.2 林业差别税率制度设计

林业税是对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林业收入税,属于农业税的范畴。由于林业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作用,所以林业税收既要将林业纳入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大循环,也要对森林公益价值给予肯定,并进行合理的补偿,这就决定了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是,可以实行林业

差别税率制度[2]。

3.3 生态配额制或绿色证书制度设计

配额制是指对有限资源的一种管理和分配,是对供需不等或者各方利益不同的一种平衡方法。而绿色证书制度是对配额证明的一种形象描述。这种制度要求建立在对生态效益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根据各省级单位的具体生态贡献度发放绿色证书,然后各级政府依次分配,最后分配到林业企业[3]。该绿色证书代表生态配额,可以在碳金融市场上出售给有减排任务的企业,达到生态补偿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森林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资金不足的弊端。

4 结语

论文在分析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最后分析了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模型和制度设计方法。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企业及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与参考。

篇(3)

英文名称:Forest Research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局科技司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1498

国内刊号:11-1221/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4)

论文摘要 从林业生态建设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方面分析了怀宁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提出了怀宁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奋斗目标及发展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怀宁县林业生态建设。

1怀宁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1.1林业生态建设成就

建国以来,怀宁人民为林业生态建设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绩。特别是1989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怀宁”、林业二次创业、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3大工程,开展了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平原绿化、自然保护区及湿地保护区建设、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兴林抑螺、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于199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消灭成片宜林荒山目标,1995年实现平原绿化,1997年实现绿化怀宁目标。19年来,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公顷,人工造林2.4万公顷,飞播造林0.3万公顷,封山育林1.21万公顷。全县连续13年实现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1.3%,有林地面积达到5.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57万立方米。初步建成了点、线、面结合,网、带、片相连的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态建设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2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一是森林分布不均。全县有林地5.4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山区乡镇,其中石镜、江镇、洪镇、腊树、雷埠5个乡镇有林地4.2万公顷,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78%。二是经济林比重低。全县经济林0.82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15%。三是树种结构单一。现有林针叶树多、阔叶树少,全县松林面积达3.68万公顷,其中马尾松林2.66多万公顷。天然林消失殆尽,天然次生林少,人工林比重大。人工林以马尾松、湿地松、意杨为主,树种单一,混交林比重只有10%。松毛虫周期性大发生,经济林及杨树病虫害较严重。四是林龄结构不理想。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全县用材林中中幼林面积2.481万公顷,占用材林总面积2.634万公顷的94%,可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只有220hm2,不足1%。

1.2.2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突出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4.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9%;年流失水土200万立方米以上。洪涝灾害呈现频率上升、受灾率上升、损失扩大的趋势。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由于森林的破坏,地表径流加快,降水很快通过江河流失,干旱已成为制约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水体质量恶化的局面日益突显。由于泥沙淤积,致使江河、湖泊、水库水量下降,影响了水利设施效能的发挥。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破坏,局部湖底已呈“荒漠化”状态,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森林的破坏及人工造林中单调的模式和不合理的整地方式,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2.3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怀宁以木材为原料的中小企业发展较快,全县现有各类木质原料加工企业100多家,年森林消耗量约5万立方米。省市“十五”重点争取的安庆市大纸浆项目年木材需求量为159万立方米,与现有森林年生长量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家粮食政策和土地政策调整后,各类开发建设侵占林地的压力增大、人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降低,无疑会制约生态建设后劲。

2怀宁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奋斗目标

用15年时间,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生态建设与安庆生态市建设相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依靠科学技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建成一批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工程,切实扭转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势头;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治理,使适宜绿化的地区植树种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3林业生态建设对策

3.1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围绕2大体系建设,着力抓好10大工程:一是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二是继续实施好4大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即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绿色长廊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大型水库和湖泊周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着力推进森林和湿地2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四是生态县建设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五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六是扎实推进森林分类经营;七是实施好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八是经济林致富工程,重点抓好板栗致富工程和竹业致富工程;九是山区综合开发;十是“4342”绿化工程,即“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地)、“三滩”(江滩、河滩、湖滩)、“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地旁)、“两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绿化。

3.2依法保护和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和生态观念。开展林区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行为。严格木材采伐、运输和经营管理,开展蛙、蛇和林地专项治理。切实保护好天然次生林、林地和湿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研究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评估报告,安排相应建设内容。

3.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

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科技知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人才的培养;完善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提高设计水平;改善技术装备;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根粉、节水灌溉、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切实依靠科技进步,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森林整体效能。

篇(5)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现藏有林业科技成果档案2000余卷,在这些成果档案中,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有9项,省部级奖的成果86项,专利5项,其载体形式包括文字材料、设计图纸、照片、录像带、奖状、证书等。由于科技成果档案一般包括调研报告、实施方案、年度总结、调查或试验记录、鉴定报告、成果申报、论文、工作报告等内容,因此,较其他科技文献档案更具有翔实、准确、完整和可借鉴性等优势。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在科技成果档案管理中坚持归档完整、分类准确、排架合理的科学管理方式,以提供、提高科技成果利用率及创造效益为管理目标,通过结合单位工作及发展计划,作好具有前瞻性的专题资料或目录,主动、及时地提供给科研部门,取得了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的可喜成绩,促进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在学科和人才建设中的应用

学科和人才建设是科研院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但当前科研单位普遍存在因科技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离退休或岗位变动而使相关学科或人才的断层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相关优势学科的消失。同样,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个别学科也存在着此类问题,但由于具有比较完善的科技成果档案并加以充分利用,较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不仅使优势学科得以继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巨人肩膀的作用。如在板栗研究方面,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多年从事板栗品种调查、选育、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及病虫害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八五"期间因人才断层曾一度中断,至"九五"期间,相关青年科研人员以原有科研成果档案为基础,结合生产实地调研,先后申请并得到多项研究资助:原林业部重点项目"二次结实板栗的研究"、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不同板栗品种加工特性的研究及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营养与外源激素对板栗性别分化的调控机理研究"及浙江省林业厅项目"板栗性别分化的调控及果实加工工艺研究"等,并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同时,其物化成果如"板栗调花丰产素"、选育的新品种"二次结实板栗"等在生产上得以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既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又使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成长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

二、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浙江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情决定了林业在其经济发展别是在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当前,林业两大体系建设中完善的产业体系建设又是林业发展的动力源。在浙江省林业产业中,竹产业是其优势产业,"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是国内外同行的共识。近年来,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结合林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对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研究人员完成的竹类科研成果进行系统组装、整合和集成,从早期的竹资源调查、丰产栽培、定向培育等基础研究转向竹子加工、竹笋保鲜、竹笋专用肥研制及近期的竹炭烧制、数控加工、竹子纺织纤维等高新技术的综合开发,取得了新的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全省林业产业化建设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科技成果档案中,产业化拳头项目的活性炭成果档案也是非常完整的,通过利用完整的科技成果档案资料所集成的新科技成果或适用技术,已推广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十多个省区,获得1000万元的经济效益。此外,通过对活性炭系列成果的积累并加以深化创新,现已应用到竹炭和竹醋液的制造上,开创了新的广阔市场,成为科技与实践相结合的又一典范。

三、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浙江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宏伟目标,2000年"十年绿化浙江"的目标如期实现,浙江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4%,位居全国前茅。最近省政府又提出了打造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全省有3000万亩森林划为生态公益林。浙江省林科院多年来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该院研究人员就在全省各地设立生态定位观测站,取得了丰富的有关森林气候、水文生态效应、降水分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生态数据,并且以这些成果档案为基础,近年来,又相继获得了"低丘红壤综合开发"、"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综合配套技术"、"富春江两岸多功能用材林效益一体化技术"、"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技术"等为全省生态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的研究项目,其中,平原绿化、公益林经营、森林与水土保持关系、退化林地改造的技术和社会经济手段综合研究等成果为全省的生态体系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在送科技下乡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 森林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DF4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428-02

一、概述

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就是森林,经过了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天然林就会形成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但是一旦被外界干扰,超出所能承载的能力时,系统就会崩溃。从生态学角度来谈,造林绿化工作就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对园林生态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

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其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及类型

1、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 与生态工程原理,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最终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林业生态工程本身包含了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还有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

2、林业生态工程的类型

(1)生态保护型林业生态工程;

(2)生态防护型林业生态工程;

(3)生态经济型林业生态工程;

(4)环境改良型林业生态工程。

三、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意义

我国林业的一个整体发展历程是一个森林资源经受破坏、恢复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逐步弱化的过程;更是对林业地位、作用、性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21世纪后,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也有了大调整,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新跨越。因此,人们在林业的需求方面也有了根本改变,即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直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首要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存和生产方式,对森林资源的单一经济需求,已经逐渐转变为提供林产品,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森林文化等多样化需求。

四、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新途径

1、加大投入,从多个渠道去筹措资金

首先,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其次,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第三,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逐步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首先,加强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建设;其次,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从根本上提高林业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不断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对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等应大力发展。

3、科技引导,增加工程的技术含量

首先,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加速林地改造;其次,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综合考虑植物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

4、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建设激励机制

探索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制度,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省、市、 县三级地方补偿基金制度。探索分级管理、分类补偿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公益林采伐利用政策,探索分步实施公益林国家赎买机制。此外,还要努力形成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内在动力政策体系,使地方政府、投资者及群众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这样就保证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稳步、协调发展。

五、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加强森林生态环境意义。折中当前的情况,有一大部分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新的选择,并做出了深刻的改革。依照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无论是对林产品的提供、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增长,还是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的发挥、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都应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做好维护工作。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都纷纷发展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从而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

在我国,我们从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所得到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是都具有学术性和应用性。因此,还不能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目前,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稳步发展的状况下,也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将要面临的以下热点及难点问题:

1、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

2、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

3、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土壤水文生态过程;

4、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5、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

六、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林业生态工程的高效、稳定、持续发展,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目前,国家已经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纳入为重点发展项目,并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同时也提高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大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J],《绿色科技》2011年12期第103页.

[2] 洪雪、杨清福、张光华、郝延喜《“三北”平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森林工程》2008年04期第87页.

[3] 付娜、姚淑荣《浅析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年02期第112页.

[4] 周大勇《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06期第87页.

篇(7)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建设,景观特色

 

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为营造园林景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园林植物在园林建设中的运用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利用植物构成各种空间类型,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或与之共同构成景观,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的创作,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1利用植物构成各种空间类型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成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可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整形修剪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它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

2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是一个“活”的景观,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春有繁花,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虬枝。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体会时令的变化。

3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就拿乔木来说,银杏、毛白杨树干通直,气势轩昂,油松曲虬苍劲,铅笔柏则亭亭玉立,这些树木孤立栽培,即可构成园林主景。而秋季变色叶树种如枫香、银杏、重阳木等大片种植可形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观。许多观果树种如海棠、山楂、石榴等的累累硕果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色彩缤纷草本花卉更是创造观赏景观的好材料,由于花卉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株体矮小,园林应用十分普遍,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可露地栽植,又能盆栽摆放组成花坛、花带,或采用各种形式的种植钵,点缀城市环境,创造赏心悦耳的自然景观,烘托喜庆气氛,装点人们的生活。

4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或与之共同构成景观

植物的枝叶呈现柔和的曲线,不同植物的质地,色彩在视觉感受上有着不同差别,园林中经常用柔质的植物材料来软化生硬的几何式建筑形体,如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枝态轻盈、叶小而致密的树种。论文格式,景观特色。论文格式,景观特色。现代园林中的雕塑、喷泉、建筑小品等也常用植物材料做装饰,或用绿篱作背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加强人们对景点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园林植物与山石相配,能表现出地势起伏、野趣横生的自然韵味,与水体相配则能形成倒影或遮蔽水源,造成深远的感觉。

6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由于植物生态习性的不同及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致使植物的分布呈现地域性。论文格式,景观特色。不同地域环境又造就了不同的植物景观,如热带雨林及阔叶常绿林相植物景观、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相景观等。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根据环境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各地在漫长的植物栽培和应用观赏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并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甚至有些植物材料逐渐演化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象征。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材料营造植物景观对弘扬地方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卢仁,金承藻.园林建筑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尚郭,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