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代网络技论文

现代网络技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1 20:54: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网络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代网络技论文

篇(1)

一、    统计说明

    本文以cnki中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为统计源,以篇名和关键词分别作为检索入口,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作为检索式,以精确检索的方式,共检索到文献152篇,去除不符主题和重复的文献,得到相关文献119篇,并根据结果从论文年代分布、论文期刊分布、地区分布和作者分布等方面结进行统计分析。

二、    统计结果分析

1、 的数量及年代分析

论文的发表数量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而某一时期论文数量的多少, 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发展速度。表1是有关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

表1 论文年代分布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总计

论文数

3

1

8

9

8

13

10

18

16

20

13

119

比例%

2.52

0.84

6.72

7.56

6.72

10.92

8.40

15.13

13.45

16.81

10.93

100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最早是1998年,20世纪以前的数量很少,仅占总数的3.36%。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献数量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2007年达到高峰,说明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经历了到由关注、到认识了解、再到探讨、实践、及经验总结的研究过程。另外,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2008年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文献比前几年略少,这一点值得注意。

2、 论文的发表期刊分析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不仅是了解该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群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还能为文献搜集和管理提供依据,为读者提供指导,还可以了解各刊物的办刊特点,有利于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的发展。

本文所统计的119篇文献,分别发表在72种期刊上,总体比较分散,但是论文的分布又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表2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类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57.14%,说明图书情报专业期刊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的主要来源。表3列出了最多的前20种期刊,共发表了论文69篇,占论文总数的57.98%,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情报源。根据布德拉福定律,核心期刊区所载论文量要占总论文量的1 /3,可以将前8种期刊认为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

表2 期刊类别分布情况

期刊类别

期刊种数/种

论文数/篇

论文所占比例%

图书情报专业期刊

27

68

57.14

学报

15

16

13.45

其他

30

35

29.41

总计

73

119

100

表3 期刊分布

期刊名称

数/篇

所占比例%

情报科学

8

6.72

图书情报工作

6

5.04

图书馆学研究

5

4.20

现代情报

5

4.20

中国图书馆学报

5

4.20

情报杂志

4

3.36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4

3.36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3

2.52

图书馆论坛

3

2.52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3

2.52

高校图书馆工作

2

1.68

图书馆杂志

2

1.68

情报学报

2

1.68

河南图书馆学刊

2

1.68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

1.68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

1.68

科技资讯

2

1.68

电脑知识与技术

2

1.68

甘肃科技纵横

2

1.68

中国科技信息

2

1.68

3、 论文被引情况分析

在统计的119篇文献中,被引的论文共有篇76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十篇文献如下:

表4 论文被引情况分布

论文题目

著者

刊名

年份

被引次数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一)——从技术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1-15

122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研究

吴慰慈,张久珍

情报科学

2001-1-25

69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三)——从人文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5-15

33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二)——从经济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3-15

32

基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黄明杰,张萍

图书情报工作

2002-6-18

27

试析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李莹

情报科学

2000-4-25

27

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3)

——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及其规避行为的法律对策

邱均平,陈敬全

图书馆建设

2003-5-25

27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纲

靖继鹏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5-15

26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王海波,汤珊红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5-25

25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初探

皮介郑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3-25

24

从表4中可以看出,以上十几位作者撰写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被引次数都很高,说明其论文影响力大,可以看作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重量级的论文,尤其是武汉大学的马费成等人写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文被引频率最高,无人能及。

4、 论文作者分析

(1) 作者合著情况分析

    研究论文的合著现象, 一方面可以反映研究论文的深度和广度, 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弄清合作的特点以及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 有助于组织合作研究。合著度是指某一时期内刊物载文的篇均著者数, 合著率则为刊物合著论文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作者合著情况见表5。

由表5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论文主要以个人独著为主,共82篇,占所有论文的68.91%,但从整体上看,每年的独著论文数时高时低,在2005年达到高峰,总体呈现出很不稳定的状态。另外,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每年的论文合著率也很不稳定。这充分说明,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发展, 合作研究将会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表5 论文作者合著情况

形式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合计

比例%

独著论文数/篇

1

7

6

4

9

10

17

11

8

9

82

68.91

2人合著论文数/篇

3

1

1

3

3

1

3

9

3

27

22.69

3人以上合著论文数

2

1

1

2

3

1

10

8.4

合著度

2

1

1.13

1.56

1.63

1.46

1

1.06

1.44

1.75

1.38

合著率%

100

12.5

33.33

50.00

30.77

5.56

31.25

60.00

30.77

(2) 作者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分析研究作者的地域分布,可以了解各地区图书情报学项目研究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为国家统一协调项目研究力量和项目分布提供参考数据。在统计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关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论文遍及了全国的28个省市自治区。表6表明发文最多的前10个省市分别为湖北、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广东、山东、辽宁、浙江、河南和甘肃。这10个省市共计发文87篇,占论文总数的73.11%。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地区是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水平最高、最普及的地区。其中,尤其是湖北省,数最多,远远领先于其他省市地区,此外,湖北省的论文中绝大多数都是武汉地区发表的,特别是武汉大学,说明在研究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面湖北武汉地区有很强的一批专家和学者,对该领域有着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很多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地区分布非常不平衡,地区差异很大,其他地区也应该积极努力,投入力量,紧跟上全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脚步,使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表6 论文作者地区分布

地区

数/篇

所占比例%

湖北

20

16.81

北京

9

7.56

湖南

9

7.56

黑龙江

9

7.56

吉林

7

5.88

广东

7

5.88

山东

6

5.04

辽宁

6

5.04

浙江

5

4.21

河南

5

4.21

甘肃

4

3.36

5、 论文的内容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从统计分析可知,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内容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理论研究     这类论文一般都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概念、构成要素、类型、特征的研究,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存问题或必要性的。在调查中,共有33篇论文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国内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多倾向于:其是“信息管理学”中新近产生的一个分支,并没有达到能成为相对独立学科的程度。在调查的论文中,并没有专门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学”及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体系结构、学科性质、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史及未来发展、学科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等的论述,而多是在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及“信息研究”等学科,进行学科研究总结与展望时,提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进展。而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引用泰宏教授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者的集成构成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构架。      

马费成、陈锐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系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分别从技术、人文和经济的角度讨论了面向高速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组织和利用的问题。而靖继鹏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纲》在分析比较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传统信息资源管理差异的基础上, 概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则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业务环节, 其模式是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维构架。贾春华的《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值得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较专注地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重点领域、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他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是网络信息资源分布特点与规律的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和网络信息服务等方面。另外,尹艾蓝、李曙光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管理探讨》则创造性地把书签式管理模式、搜索引擎管理模式、书目控制管理模式列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把人文管理、技术管理列为管理手段。

(2)企业与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

    主要是企业与图书馆如何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收集与构建工作。本次调查中,涉及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论文共有18篇。刘海燕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中立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全面分析了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曹秋霞的《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探析》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剖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改进的几个问题。张丽辉的《浅谈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改进》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改进策略。冷伏海、孙扬民的《面向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在分析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与管理的基础上, 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给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及针对这种模式的实施过程。

(3)描述与组织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就是:如何准确、全面揭示每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特征,并通过有序组织,来调整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可见,对网络信息资源揭示与组织,是提高其利用效率的前提,也是业内人士探索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本次调查中,共有14篇论文涉及到这一领域。

袁红梅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元数据》中提出了元数据的3 种格式,4 种类型,讨论了元数据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丁晓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刍议》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介绍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的原则和几种方式, 进一步提出网络信息资源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及图书馆应采取的对策。王海波、汤珊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对如何更好地组织与揭示网络信息资源提出了一些看法。对未来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学者们提出的设想是:“从组织者角度,网络信息组织要简便,扩充性、专业性、及处理能力都要强;从用户角度,网络信息组织要易于查询,满足个性化需求;从技术角度,网络信息组织应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知识组织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知识挖掘。”。

(4)信息开发研究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与前提,信息服务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组织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高效率。网络信息服务更是以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开发为前提。在本次统计中,共有7篇论文涉及了这一领域。

    王怀惠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概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概念及其重要性, 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值得重视的技术, 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建议。辛春华在《论我国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开发与管理》在分析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的战略目标与利用原则, 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配置及其优化。

(5)系统管理的研究

主要涉及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总体过程、策略、方案及有序运行的条件、机制与障碍等微观环境的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由一系列工作程序构成的,调查中有7篇论文是将其作为一个总体来进行讨论的。如:《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运作机理探讨》中,作者邓克武提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运作机理包括:网络信息的采集和网络信息的组织。建立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对特定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有序化并经常剔旧纳新,是非常必要的。”马惠君在《谈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则针对网络信息的特点,分别从技术角度、法律角度以及人文社会角度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创造绿色、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

(6)信息服务研究

网络信息服务是信息工作者直接面向用户的“前沿”,网络的应用、信息特征的转变等因素,都使信息咨询工作产生新的方式和突破。本次调查中关于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论文有4篇。

谭兆民的《试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6种方法:网上导航服务、公共网上查询服务、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送服务、系统开发服务、联机检索服务和因特网网络资源服务等。朱淑芸、朱钜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就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工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丁立萍在《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中提出目前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着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无序、信息开发肤浅, 馆员素质低, 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战略重点, 应对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管理, 开展多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提高读者服务的信息质量, 加强文献信息队伍建设, 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资源共享、特色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7)信息政策研究

主要是用国家机器的手段进行的控制与引导、制定相应法规的研究。有5篇文章论及国家信息资源政策,如《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调控与实施机制研究》、《浅论我国信息网络环境的政策体系》等。还有就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法律研究。

查先进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阐述了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国家信息政策需求、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目标和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内容框架。彭晨曦, 尹锋的《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及其启示》通过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对比,在分析了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的重要特点与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政策法规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8)信息检索研究

    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策略、检索工具改进、及新的支持技术的研究论文,在这次调查中有3篇。范超英、曹芸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全文检索系统》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全文检索系统的功能特点、构成及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

王纯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www 搜索引擎》认为搜索引擎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搜索引擎众多, 各具特色, 分析常用搜索引擎的类型与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用户可依此选择合适自己的检索工具。

(9)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了以上几个内容外,还有许多涉及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内容, 如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网站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对其影响、人文因素、管理安全、人员的思维结构、人才培养研究、目录学及计量学的应用等。

通过论文调查,笔者发现,国内对于用户的分析研究,用户利用网上信息资源的研究:如用户网络信息需求的决定因素、表现形式与满足方式,用户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行为与心理,用户潜在信息资源的开发、用户的教育等很少。可能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起步晚、条件落后的情况以及用户的信息意识薄弱有关。但是,随着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相信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会越来越丰富,相关理论与方法会越来越成熟。

三、结语

篇(2)

1 前言

近几年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不过,目前学校“德技双馨的仲景学子”培养过程中,几乎没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技能培养,另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缺失也引起校内专业人士高度关注。因此,如何通过设置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来培养仲景学子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写作技能,也成了比较有价值的课题。

2 南阳医专仲景学子培养的现状

2.1 基于仲景学子培养的课程设置现状

自从开始打造仲景学子培养品牌以来,尽管医药护技等各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高职高专学制只有三年,还有一年时间到医院临床实习,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只有四个学期,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尽可能的压缩非专业课比重。而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自学校开展本专科教育以来,一直没有面向所有学生开设。

2.2 仲景学子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的问题

由于课程设计上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是空白,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系统教育的缺失,学生普遍没有利用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的意识。暴露出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自我提升和研究能力不足等问题。

3 开设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必要性

3.1 开设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有政策依据

一方面,教育部三次下文要求开设文献检索课。①教育部教高一字(84)004号 关于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②教高一司字(85)065号《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③教高司[1992]44号《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教育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均包含“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这一培养要求。

3.2 开设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全国各高校已普遍开设本课程,文献检索课教学经多年发展,“到1998年已经成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周边其他高校已开设本课程,学时16-32学时,学分1-2分。

3.3 开设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仲景学子培养的需要

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是提高仲景学子信息意识和资源利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程融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知识等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获取、利用、评价信息知识的能力,从而能为学生将来自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等奠定基础。

4 基于仲景学子培养的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设置原则

4.1 把握好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导向

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重点掌握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4.2 要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课程针对性

课程开设要仔细研究医药护技等各专业的需求差异,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除了完成共同的知识技能模块教学,按专业有针对性的在内容选择、实践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效区分。

5 基于仲景学子培养的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设置

5.1 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知识模块设计

结合我校实际,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主要由以下6个知识模块组成:第一模块回答“如何利用现代图书馆”这个问题;第二模块回答“如何获取图书杂志等纸本资料”这个问题;第三模块回答“如何进行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这个问题;第四模块回答“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中外文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搜索引擎、网络开放数据检索、万方数据库、同方知网、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泉方PUBMED数据库、超星移动图书馆等;第五模块回答“如何进行医学论文写作”这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收集、文献阅读、文献积累与整理、医学论文写作等。第六模块回答“如何进一步学习本课程”这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特种文献、其他中外文检索工具、其他中外文全文数据库等。

5.2 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条件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课程开设的基础,为此应做好以下5点:一是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图书馆就有职称、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等都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二是要对已制订的“课程大纲”进行再修订,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三是做好教材建设,根据学校实际编著校本教材;四是做好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工具书库等做好实践教学,并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五是做好课程网站建设,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建立网上学习、评价机制等。

5.3 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反馈与评价

应能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学生的兴趣所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动态把握教学进度。应能客观评价学生对医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掌握情况,多次考核综合评定,避免使本课程的学习变成理论应试式学习。

篇(3)

    【论文摘要】计算机的应用为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加强实践,力求创新”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扬弃传统的学科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掌握基础,实践为主,重点突破,开拓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目标、计划、课程、模式、考核等诸方面均应“改版”。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当前,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被看好。因此,中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办公自动化:培养力、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人员。

    2.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 flash, javascript, 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

    3.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4.多媒体技术: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制作的人才。

    5.平面图像处理:培养能从事金}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一告设计的人才。

    二、教学计划的改革

    新的教学计划应以技能培养为主。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求“专”而不求“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

    以三年制为例,在前两学年,每学期用3至4周时间在机房进行某个发展方向的专门化训练,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生特长及爱好,分方向进行专长提高训练,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方向上有自己的特长。具体安排为:

    第一学期,进行中英文打字的强化训练,使其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80字以上。

    第二学期,进行办公软件 office的加强提高,使其能适应各种办公自动化的需求。

    第三学期,进行网页制作的重点突破,使其能设计满足用户要求的各种网页。

    第四学期,用两周时间进行计算机平面图像设计,使其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创意和设计。再用两周时间进行网络的安装和维护,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使其能掌握internet网的接人技术及局域网的安装和维护。最后用四周的时间,进行提高训练,最终使每个学生有一技之长。

    三、课程的改革

    随着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大胆开设《网页设计》、《 photoshop 》,《多媒体制作》、《 flash动画设计》、《电子商务》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

    2.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3.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中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只,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4.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学生每修完一科,可在指定时间到网上参加考试,如果通过则取得相应的学分。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必定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这势必冲击整个教学计划的完成,进一步打击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考核方法要进行重新设计。

    1.采用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学校指定的选修课范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特长和兴趣进行选修。

    2.允许部分课程不及格,各科学分可互相弥补,平均达到及格即可。

    3.凡是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均以实践(如上机)考试作为评定成绩。

    4.每学期的实训项目达到“良好”以上的成绩,则本学期的其他课程可以不及格。

篇(4)

【摘要】科学技术对伦理教育提出了新的风险,通过系统的伦理教育,形成对他人和社会所要承担的责任。激活伦理教育的功能,形成对后代及至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伦理世界观。科技视野与伦理教育视野亟待对接,伦理教育既要应对现代科技风险带来的伦理难题,也要及时的调整教育向度以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风险;伦理教育;科技道德

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并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科技知识本身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科技开发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科技成果运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1],由此出现了种种反科技思潮。伦理学向来是伦理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伦理学领域发生了重大转向,伦理教育也要实现整体的转型。伦理教育需要到科技伦理那里挖掘资源,并以积极的姿态去主动摄取。今天,有必要加强科技伦理的研究与教育,树立科学的伦理教育观。科技风险语境下的伦理教育是有别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突出地运用伦理感化和道德舆论的手段,使人们学会关心,懂得尊重,对人、自然、社会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做到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统一。

1科技风险语境下的伦理教育目标是形成正确的科技观

科技伦理要求形成学生正确的科技观。当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日益深刻,科学技术的负效应,科技与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科学伦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认识科学的伦理本质,并以怀疑、批判、理性和实证的精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世界,揭示客观规律,以达到对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对科学技术有正确的理解。

由于人们的以及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对伦理与科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和认识也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人类社会的有序运作有赖于伦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但必须明确:科技不是一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科技进行全面、理性地判断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在科技发展背景下,学生既需要辩证的思维方法,而且也需要正确的科技观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也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与前提。学生作为科学技术各学科领域的未来的潜在人才,应该具有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的双重素质,需要建立合理的科学与人文的知识结构,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知识的获得需要正确的科技观的支配。“学校德育的影响纳入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强调社会氛围的净化,注重社会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建设,给学校德育以更多的发展空间。”[2]现代科技观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文化影响、支配着学生,科技观教育要与高速发展的科技结合,科技观的培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必须树立起人与自然协调的新科技观,把分离出的科技重新放回到整体中,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将科技观教育的内容补充到相应的课程内容中;另一方面,在专业教学中体现科技观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从伦理的视角看待不同的科技活动。

2科技风险语境下的伦理教育的重点是科技道德教育

科技道德源于对世界的科技认知,体现了一种价值的观念,表现为科技界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格守的行为规范,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社会观及科技观。道德规范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逐渐形成同行认可的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科技道德规范已成为社会伦理的重要内容。

科技道德具有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等多重功能。调节功能表明伦理结构不仅调节科技工作者个人的道德活动和伦理关系,也调节着科学共同体内各成员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活动,使科技工作者逐渐达到道德的完善。教育功能说明科技工作者不但从自己的前辈那儿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且学会如何做一名真正的科技工作者。认识功能表征道德的认识功能并不是指对具体科学知识的认识,而是指在价值中反映出来的或者能阐明道理选择条件的那种知识。

在当今的大科技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个人品格、伦理意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科技活动的特点和科技的本质决定了在科技社会中,不可能是法本位,它只能是伦理本位,而且这种伦理本位可能要一直延续下去。与此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承担着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责任”[3],因为大学生是未来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具有的科技道德才是未来科学技术事业得以发展的保证。学生只有具有科技道德,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造福人类的宽广胸怀,也才有人格的升华。

3科技风险语境下的伦理教育要及时应对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

篇(5)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主要由初中等职业教育承担;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完成; 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由此可知,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定位于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由初中等职业教育承担

【本页关键词】职称、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正文】

( 一) 目标定位: 我们知道, 人才队伍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类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一类是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主要由初中等职业教育承担;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完成; 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由此可知,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定位于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克服办学的浮躁心理和攀比心理, 不能过多地考虑“高等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 不能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 误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 因此高职学生的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 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 二) 方向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应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办学前提, 不能以普通高校传统的学科型来组织教学, 而应突破传统办学模式, 按就业需要来设置专业, 组织教学。坚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变纵向为横向“即把纵向的按学科、分门类的课程变为横向的以岗位能力为前提, 按照劳动过程需要而将各种课程重新组织成综合化课程。在办学模式上, 要以“订单”为纽带, 要与行业和企业紧密结合, 这是根本方向。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 三) 层次定位: 职业教育有高等、中等、初等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和方向上有所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属职业教育的高层次, 它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 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共同性, 又有层次上的差异。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一技之长, 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 前者比后者的层次要高。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应主要定位在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决不能两眼向上, 盲目指望升格。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篇(6)

原文

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虽然正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世人众说纷纭,各国政府、学者、企业界人士根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对电子商务的参与程度,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表述,下面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定义:

国际商会于1997年11月在巴黎兴行了世界电子商务会议。与会专家和代表对电子商务的概念进行了最有权威的阐述: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电子商务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提品和服务的细节、产品使用技术指南、回答顾客意见);销售;电子支付(使用电子资金转帐,信用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运输(包括商品的发送管理和运输跟踪,有驻可以电子化传送的产品的实际发送);组建虚拟企业(组建一个物理上不存在的企业,集中一批独立的中小公司的权限,提供比任何单独公司多得多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和贸易伙伴可以共同拥有和运营共享的商业方法等。

美国学者现维•卡拉克和安德鲁•B•惠斯顿在《电子商务的前沿》一书中提出:“广义地讲,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商业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消费者的成本的需求。这一概念也用于通过计算机网络寻找信息以支持决策。一般地讲,今天的电子商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联系起来,而未来的电子商务则通过构成信息高速公路的无数计算机网络中的一条线将买方和卖方联系起来。

1.2电子商务的发展史

电子商务始于网络计算。网络计算是电子商务的基础。没有网络计算,就没有电子商务。

......

目录

第一章技术背景

第二章关键技术介绍

第三章系统环境框架的搭建

第四章总结和展望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沈建男.EnterpriseJavaBean设计实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屈晓晖.EnterpriseJavaBean编程实战.北京:科学出版社

3.WutkaMark.Java编程技巧.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4.BrogdenBill.Java开发技南――Servlets和JSP篇.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简单介绍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早的信息传播、数据交换到现在的网络交易等,网络的应用已经不止是单纯的用来传送或显现静态的信息了。

不管是Java的面向对像分布式结构,或是Microsoft公司的.NET技术都在解决日趋复杂而庞大网络工作。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上,网络交易讲求的是安全性(security)、可靠性(reliability)和它的执行效率(performance)。由Sun公司发展出来的J2EE三层式网络程序结构,不仅能确保这些基本需求,更能降低许多程序编写上的难度,加快了系统开发速度。EnterpriseJavaBean是一种完全面向对象的网络交易组件,除了具备J2EE的优点以外,在重复使用、便携性、扩充性以及移植性上也有相当大的优势。

本文详细论述了我在论文写作期间,在基于Java平台的三层式网络交易工程里所做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是围绕实现基于Java平台搭建服务器环境和前端页面,以及利用此实现“VOD系统用户管理模块设计”所需要的几个方面展开的。本文首先阐述了EnterpriseJavaBean的概念,介绍了EnterpriseJavaBean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整个系统平台的架构原理和在应用中的工具;紧接着,详细介绍了在实现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最后介绍了所实现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各部分功能。讲述具体实现部分时,主要是围绕在实现在针对用户需求结合EJB技术提出的商业逻辑的解决方法,在介绍的同时,说明它们在系统中的应用情况。最后,针对现在的实现状况,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了进一步的开发展望。

篇(7)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木 土地测绘 土地调查 遥感技木 应用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036-01

我国传统的测绘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土地资源利用的需求,而现代测绘技术可以很好的提高测绘的精度与效率,可以极大的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有很大的作用。论文结合现代测绘技术的内容和土地资源的应用,为我国的土地利用开发做出贡献。

1 现代测绘技术对土地测绘的意义

现代测绘技术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尤其是与先进技术的结合,对土地测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测绘技术有全球定位、遥感技术和3S集成技术等,并且在现代测绘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几乎涵盖了土地测绘的各个领域,当今的土地资源非常匮乏,在土地调查、规划和管理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测绘技术可以满足土地测绘的各种现代化要求,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土地测绘的调查

2.1 土地现状的勘察

土地现状的勘察包含了多个环节,其技术流程有现场的调查、测量、修正测量参数、编辑图片、土地信息的管理与完善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对土地测绘造成很大的影响,之间的工作需要准确衔接。土地勘察选取1∶1000的比例,经过对土地变化的信息进行修正,在草图上标明出来,测绘方式为全站仪解析法,并将测点的详细参数输入到计算机,通过绘图软件编辑图像信息。

2.2 土地现状分析

通过对土地调查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通过绘图软件编辑图像信息,从土里利用的空间分布、数据信息、土地结构、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从这些指标对即将开发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土地评价的结果用来和已有的相关区域进行比较,比较的方面主要是综合空间与时间的应用效果,能否在以后的建设使用中发挥更大的效益。尤其是当今土地资源的逐渐稀缺,土地的浪费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非常大,因而,土地现状的分析要从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其综合利用的效能最大化为出发点,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

2.3 土地资源的潜力

土地资源在为进行实际的开发之前,要准确评估其蕴藏的潜力,以便能够充分挖掘其中存在的效能。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估在经过土地调查和土地现状分析两个步骤之后,其潜力的评估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分别包含单指标和综合指标,尽量提高测绘技术的精度,对已有的土地资源进行细化分析,从土地利用的多种角度进行考量,以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潜力为目标。此外,土地潜力的挖掘还包括为以后的升级改造留出余地。

3 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

3.1 3S集成技术

3S集成技术是一项整体技术的综合,由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结合而来,实现土地的监测、应用分析和管理等内容。随着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日渐完善,其在土地调查的应用逐步得到拓展,所包含的功能有数据采集、分析和产品的利用等,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高精度调查和动态监测,达到实时化、全方位、精确化的监测模拟。传统的监测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测量的精度低、工作效率低、工作流程繁杂等,严重影响了测量的效能。而利用遥感技术、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可以获得精确的影像数据,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叠加等操作,通过专业的软件分析,得到优质的地理信息。

3.2 全球定位

全球定位技术发源于军事领域,由于其具有高精度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满足土地资源的各种利用要求,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土地测绘中得到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球定位技术的基础是通过全球定位的24颗卫星,通过卫星数据接收装置获取信号,接收的信号具有全天候、无障碍的特点,可以实现对土地信息的精确测量。我国幅员辽阔,土地信息非常复杂多样,尤其是针对偏远地区的土地测绘具有很大的难度,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获得详细、精确的土地信息比较困难,并且会耗费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全球定位技术由卫星测绘为基础,无论是普通地段,还是复杂偏远的地区,都不会形成阻碍。

3.3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是计算机设备,通过专业软件对土地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归总和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的影响因素比较广泛,如土地的环境因素、地形因素、土地的风土人情、土地的区域地段等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处理,可以加快信息获取的速度,经过软件的处理以数字和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而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改进,根据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冲突和障碍,针对性的增强部分功能,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当今的地理信息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进程加快,地理信息的融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极大的提升了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计算机的存储功能与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地理信息的共享,极大的节省了工作成本,简化了工作流程。此外,不同的管理部门弥补了以往地理信息的融合性问题,实现无缝衔接,便于工作的团结协作。

3.4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对土地的勘测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城市土地规划,还是农村耕地的测量,通过航空、航天的正向影像资料的传输,经过分析和原有的地形图进行对比,进行图像更新和存储,以便其后的管理或开发工作。

4 结语

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并随着土地资源的匮乏,其开发和利用的压力越来越大,并且成本不断提高,而通过现代测绘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管理成本,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利益,而这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翔,丘小春,叶科峰.浅谈全州泥石流灾害中的应急测绘技术[C]//.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测绘服务灾害与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2] 刘万利,张伟.浅谈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C]//.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