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11:09: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沟通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内容结构的完善
对叙事医学的研究,学者倾向于研究其临床用途,而对教学用途研究较少,如果叙事医学要走进医学生的课堂,势必要将其理论进行系统化,内容结构进行完善,像现行的医学课程一样,对其定义、理论、应用进行系统性的开发。笔者认为其基本内容应包括三部分:一是叙事医学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二是叙事医学的基本原理;三是叙事医学的应用原则、训练方法和临床应用经验等。构建叙事医学的知识结构,是叙事医学教育的基石。
2教学内容的编写
基础理论教学。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基础工具,编写叙事医学教材可以为教学和自学提供平台。笔者建议教材应首先介绍叙事学的基础知识,精选叙事医学代表性作品,可以是整篇的短篇小说,也可以是长篇小说的节选,其后介绍平行病历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式等,以此为框架编成一本教材。同时设置自主学习内容,以供学生课下阅读和写作训练。实践性教学。提倡实践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如PBI讨论、学生自主赏析疾病叙事作品、病房临时陪护与病人展开人文对话等,以“实践出真知”的原理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叙事能力。
3教学阶段的制定
课堂授课阶段。叙事医学的教学应贯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习的全阶段,所以在基础学习阶段,应以理论授课为基础,教授叙事学的相关知识、细读的技巧和细读文本类型的选择等,并训练学生的叙事表达能力和共情的技巧。临床授课阶段。临床医学学习阶段,学生应在巩固见习实习中的临床医学知识同时,与病人进行适量的人文关怀角度的对话,书写平行病历,作为PBI_(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小组的讨论材料,教师可在讨论中对学生的平行病历进行点评。
4课程的基本环节
课程安排。根据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和临床见习实习设置,宜将叙事医学课程设置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与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和外科学的学习同步教学为好。学时安排:参考《医学伦理学》和《医患沟通学》等人文课程的学时设置,叙事医学课程宜在32}36学时之间,课堂授课与临床授课学时比例应大致为1}1。授课教师安排:教师团队应囊括人文课程教师和临床骨干教师,尤其是具有丰富的医患沟通经验和叙事医学研究经验的临床医生。教学场地安排:理论授课阶段可安排在普通多媒体教室,而临床授课阶段应安排在医院科室中,有助于课上和课外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
5自主学习的内容与建议方法
叙事医学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课堂上和教材中可附有教材编写组推荐的有益于叙事能力培养的文本,以提高学生的细读能力。学生可通过自主坚持平行病历和人文随笔的书写,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6考核方式的制定
为了切实提高医学生对叙事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考核方式应涵盖理论笔试与实践考核。理论笔试的要点可包括叙事医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对选定的疾病叙事读物的理解作答等;实践考核应综合学生在临床中的表现、平行病历的书写、PBI教学中的表现等。此外尚可选择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等考核形式。
近20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对医学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表现在部分教师和医务人员不重视医学教学、不重视医疗质量、对病人缺乏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缺乏职业责任感,同时像国际上几乎所有研究型大学的医学院一样以科研成果作为钢性的金标准,并以此获得名誉、地位、金钱,而对教学的要求实际停留在文件里,表现在语言里。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临床类医学教师重视医疗效益、床位周转率和获取的经济利益,而对教学投入不足,也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而学术型医学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能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科学研究,没有充裕的时间从事临床实践,也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而学生也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学医的目的容易出现功利性倾向,就是希望以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丰厚的收入,对医学的社会责任和自身的职业责任不够重视[2]。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行全方位改革,首先是对报考医学的考生要进行面试制度,只有具有同情心、责任感、平和的心态、具有良好沟通及协作能力的学生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而不是单独的凭借考试分数录取;其次要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架构,在整个医学生涯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加强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再次需要改革对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考核体系,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对医务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的教育,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待遇,使其没有后顾之忧,积极投身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2招生数量与入学标准
我国目前大约有159所医学院校(不含军队院校),其中合并于综合大学或归口教育部管辖的学校只有12所,其他众多医学院校都划归地方管理。这些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师资结构不尽相同,办学宗旨各有差异,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对所有医学院校进行规范的评估和认证[7]。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虽然已进入大众化时代,但其医学教育仍多以长学制、小规模的精英教育为主。近10年来,我国相当部分省属医学院校大力扩招,个别院校每年招生量多达4,000-5,000名,这种状况很难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大规模招生势必导致医学人才市场供需失调,数年后医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就会出现。医学教育本来就是投资巨大,对社会回报滞后的一个学科,体现在国家对医学教育投资大,同时医学生的家庭支出也大于其他学科的支出,这种投入和支出不仅体现在本科教育阶段,还体现在毕业后的培训、继续教育以及继续深造阶段,如果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衡,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国家卫生部门或医学行业学会每年应当作相关的调研工作,提出社会的需求数量,统筹安排来年的招生数量,以保证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的医学生招生缺乏面试环节以及专业调剂的现象,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应该规范医学生的入学标准,在招生或录取前对报考的考生进行严格的面试制度。面试主要评估学生是否具有与医学有关的必要的生物学、化学及物理学的知识构架?是否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和利他主义精神?是否具备对医学职业浓厚的兴趣?是否具备冷静、沉着的性格和灵活处置的应变能力等潜质?有无从事社会慈善活动或辅助贫弱群体的经历及意愿?规范的入学标准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础,也有利于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3人才培养体系方面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精神 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医学院校从事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多年,对医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现状深有体会和感触,也听到和看到许多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论文和成果,也有许多真知灼见或所谓的良方,但成效甚微。以笔者之见,医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不仅仅是医学生的原因和责任,而是有着诸多如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学校及医院环境等众多因素造成的,当然还有医学院校和医学生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及修养,不仅仅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还需要医学院校和医学生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我国社会的大环境有关,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关。我国的教育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为主,小学和中学阶段对人文素质教育相对弱化;在升学率的诱惑下,许多中小学丢弃人文素质教育,强化数理化和外语;学业重负使学生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课外阅读;况且,现有的绝大多数教师本身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意义缺乏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其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也相对较低,所以教育者本人的人文素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入恶性循环。从家庭的角度讲,许多家庭禁止中学生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这样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封杀,进一步加剧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现状。
除了上述社会大环境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修养的缺失有极大的影响之外,还与我国的医学院校这个小环境有关。
1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观念的原因
(1)现代中国的医学工作者仍然认为医学是自然科学而忽略了医学的人文要素。医学是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早在100 多年以前,细胞学家魏尔啸就提出了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的观点。从全面的角度看则反映了医学在其关注自然属性基础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服务对象的社会性、人文性的实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医学也是人学。医学文化既是医学技术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人文文化,有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作用。医学关注人的生命健康,仅有医学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以人文精神作指导的伦理规范、终极关怀去扶植。医学教育既需要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时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关心人、关怀人。医学教育不是加工制造治病的“工具”或“工匠”,而是造就富有情感,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医生”或“艺术家”。救死扶伤是医学使命,医学是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然而现代医学丢失的,却恰恰是这种至为宝贵的人性温暖。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正是此“病”的根源所在。因此重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虽然新的医学模式早已提出,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对于医学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教师在讲授医学知识时不注意人文知识的渗透,依然强调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没有真正地把医学作为科学与人的统一体来对待,对医学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性、职业性而忽视人文性,造成了医学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的弊端和缺陷。同时,医学的学习本身就是相当复杂的,医学的课程普遍存在课程科目多,学习内容繁杂,导致部分医学生为了能够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而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或者说不愿抽出部分时间来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现象。
(3)教师和学生中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是一些教师(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多少意义,认为这与医学没有任何关系,医学水平的提高在于长期与临床的接触与实践,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只是一种摆设或者说兴趣,认为医学水平的提高应该是在病房里多实践才能实现。笔者也经常听到有的专业教师反映“你们讲的马列和历史政治课程到底有什么用”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样的思想对处在单一的医学院校的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从医学生的角度讲,他们同样认为政治、法律、历史、品德、文学欣赏、艺术欣赏等课程对医学专业和医学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学医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就是治病救人,就是解决病患者的生理健康问题,认为“我们是学医的,有必要了解这些吗”,甚至理直气壮地公开提出“我们是来学医的,为什么让我们学这些没用的东西?”
同时,面对现在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用人单位的选择是以个人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尺度来录用的,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固然能增加自己对医学的了解和未来医疗实践的能力,但在就业过程中这些都是内在的,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和尺度,因此,为了解决好就业的问题,医学生普遍认为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学习医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可以等到就业以后再加强学习也不迟的观念。
2 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的原因
(1)目前中国的医学院校大多还是单一的单科性院校,医学类课程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仅仅占到课程总门类的极少部分,况且就是这点课程更多的还是政治类课程,人文类课程极少,而且都是选修课,仅从包头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来看,除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以及民族地区要求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之外,还开设了《公共关系学》、《中国古代文化概述》等少量的人文选修课,其所占学时和学分极少,因而学生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就打了大大的折扣。
(2)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较而言,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人数少,就一般而言,医学院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事医学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从事人文知识人文素质教育,且大多都是在进行“两课”教学的同时,附带讲授部分人文选修课;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仅有的少部分投资也都取决于领导者和决策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而在医学院校,校领导更多的依然是医学专业出身,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水平明显较低;同时由于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医学生人数的增加,从而使这部分教师忙于自身的教学任务而无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变更教学方法;医学院校引进文科类人才时主要是考虑满足“两课”类课程教学的需要;一些较高层次的人才或者其他门类如社会、艺术等方面的人才出于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一般不会就职于医学院校。
3 实习医院及临床教师的原因
医学生在正式走向社会之前,都有一个在医院或医疗服务机构实习的过程,有的时间在半年左右,有的长达一年。在实习过程中,他们更多的看到了我国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也体会到了义务工作者的辛苦,以及医患之间切切实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这种矛盾和问题,他们也同他们的指导医师一样,同样感觉到束手无策和无奈,从而只能更多地把自己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上,对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的塑造和提高也就看得很轻。同时,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与医学融为一体的亲情和仁爱,被医学技术所代替。从保健和治疗的客观效果来看,医学的服务质量在一步一步地提高;但对人,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作为正常人的关爱和尊重,在主观上却在一步一步退化,病人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性化、伦理化的服务,但医院却远远跟不上这种变化。为了缓解由此产生的矛盾,越发求助于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实际上,整个医疗过程越是物化或非人化,病人就越不满意。病人越不满意,越要借助于更先进的诊疗设备,更缺乏人性化的关怀和服务,造成恶性循环。所有这些,对还没有完全走进社会、并不完全了解社会的医学生的影响是及其深远和深刻的,因此,实习医院或其他的实习单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和修养的形成负有相当大的责任!同时,负责指导医学生的临床教师,没有把自己定位在教师的位置,而是更多的以临床医生的身份传授给学生某些诊疗技能,忽略了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教育和指导,他们对病人的冷漠和对病人痛苦的熟视无睹,对年轻的医学生影响极大。
综上所述,医学生存在的人文素质缺失这种现象,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学校及实习医院和带教医师等小环境的原因,我们不能一味地等待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社会这个大环境,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医学院校自身的努力,为我们的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1)利用“两课”的主阵地,全面深入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做一个爱岗敬业的医生;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使学生把医患关系放在法律视角下审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利用一切师资力量,多方位多角度开设人文选修课,广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现阶段我们的实际师资和教学力量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可以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课程为主,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同时辅之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
(3)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学不仅是专业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渠道。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可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4)在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临床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病人的机会,也是学生第一次体验医生职业的机会,因此,也是医患关系的第一次实践,如果结合临床实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一定会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参考文献
[1] 杨咏.文化自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价值资源[J].医学与哲学,2009.30(7):65-66.
[2] 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3] 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8-9.
[4] 范延红,董辉,王海昌.从医患关系看当代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2):20-21.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法;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效果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后社会成员的一种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国家、社会、事企业单位对继续教育关注力度不断提高,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范围,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护理继续教育(CNE)是继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终身性护理教育[1],CNE质量不仅与护理人员素质有关,同时依赖于CNE的管理水平。PDCA循环管理法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包含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环节,可有效提高CNE管理水平。我院针对60例继续教育的护理人员进行分析,探讨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实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工作的护理人员中,选择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9.08±4.21)岁;工龄2~20年,平均工龄(13.28±2.23)年;学历:本科7例,大专43例,中专10例;职称:副主任护师以上2例,主管护师13例,护师28例,护士17例。
1.2方法 全部接受继续教育的护理人员均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具体内容为:
1.2.1计划阶段 我院自制设计继续教育内容需求调查问卷,由护理人员真实填写,包括护理专科知识、技能、技术、业务、沟通、管理、计算机知识、法律法规、科研设计、论文等[2],并调查影响继续教育质量水平的相关因素。根据调查结果,仔细分析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生原因,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管理措施,设计为期5年的继续教育计划,每年举办1~2个主题学习班,并提出具体实践要点,检查督促项目落实情况。
1.2.2 实施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所制定的计划、方案选择合适的培训实施方法,针对性邀请老师授课,形式灵活机动,尽可能调动护理人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方式可选择①分层次培训,分为新上岗护士、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四个层次,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急救知识、健康教育、沟通学、管理学、临床带教、护理科研、先进技术等,内容由浅到深;②多种途径培训,组织优秀护理人员参加省内外、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定期组织院内大讲课,科室内小讲座,鼓励护理人员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学历教育;③多种方式培训,示范教学、视频教学、一对一辅导、现场指导等。
1.2.3检查阶段 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对实施项目落实情况进行考察,针对存在的问题,需及时反馈。护理部每月开展一次例会,护士长考察1次/w,组长每日考察。
1.2.4处理阶段 巩固继续教育取得的成效,针对此环节未解决的问题,需在下个循环中处理。护理部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各病区护士长,不断改进和完善继续教育学习内容。
1.3评价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护理质量考核表对护理整体质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基础护理、特级或一级护理、文件书写等,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同时采用我院自制满意率调查问卷,患者(n=200)满意率调查问卷内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实践操作技能、知识技能等;护理人员满意率问卷内容:继续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教师授课水平,管理水平,教育管理效果等[3]。
1.4统计学处理 将此研究数据收集后建立数据库,在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作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处理,分别通过(n%)和(x±s)描述,数据比较和独立样本检验指标为?字2和t,如果结果为差异P
2结果
在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中,PDCA循环管理方法实施后护理整体质量、患者及护理人员满意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教育活动,针对专业技术、管理、行政人员知识和技能不断补充、完善、拓展、提高,有效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护理继续教育(CNE)是一项系统工程,前期需要全面评估、系统分析、缜密计划,并确保后期认真落实,从而提高护理继续教育水平。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护理理念、护理知识、护理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4]。加强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时,由于继续教育项目设立和实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护理人员仅仅为了学分学习,继续教育质量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5],主要包括4个阶段,即计划(Plan)阶段、实施(Do)阶段、检查(Check)阶段、处理(Action)阶段,在计划制定前,对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需求、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地制定继续教育计划和方案;根据我院人力资源情况,选择不同培训方法进行项目的实施,充分调查护理人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满足其继续教育需求;每日、每周、每月检查项目落实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并总结经验和不足,将当下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经验作为下个管理循环的依据,以此提高继续教育管理水平。
本研究结果说明,在护理继续教育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利于不断完善和丰富护理人员知识和经验,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水平,促进我院护理学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霞,王汝雯,吴亚丽,等.PDCA循环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成效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11):1083-1085.
[2]张李明,王清波,宿国波,等.PDCA循环在护理继续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732-5732.
[3]单玉云,倪佃芳,丁元霞,等.PDCA循环法在一级医院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8):121-122,126.
关键词 儿童康复 职业情感 培养 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on Children'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s' Occupational Emotion Development
CHEN Jie, LI Wenquan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38)
Abstract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of 185 children graduating student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 training pathways and effects of emotion through. Throug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way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rehabilitation teaching profession emotional Majors: if relevant curriculum, training programs, education and internship arrangements recommendations. Help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embarked o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jobs, do their jobs.
Key words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occupational emotion; training; investigation
0 引言
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职业情感的产生基于职业本身满足了从业者的某种需要。教师的职业情感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责的情感。
儿童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促进病、伤、残疾儿童恢复健康的学科。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职业、对将来的教育对象即有特殊需要学生充满积极的情感,才能做好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工作。面对教授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不同于普通学校教师,研究表明,现在有着很多的专门针对普通教师职业情感的提升策略,但是却疏忽了特殊教育教师这一不可缺失的部分,这也使得社会弱化了特殊教育教师个体对待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所以就凸显出了特殊教育教师对待职业情感的消极态度等。作为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儿童康复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在未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科学系2011级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共发放网络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达92.5%。其中性别上:男生12人,女生173人。生源地:城市103人,农村82人;专业:听障33人,脑瘫33人,孤独症119人;家教经验:59人有,126人没有。此次问卷共有设 21个选择题,1题开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职业情感培养途径的调查,第二部分调查职业情感培养效果。
2 调查结果
2.1 职业情感培养途径的现状调查
2.1.1 本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
通过对儿童康复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调查,42.7%认为合理,54.3%认为不合理。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认为学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有课程不够专业化(38.9%)、课程内容不够综合化(60.5%)、课程内容不够终身化(35.1%)、课程实践类课程的缺乏(78.9%)等问题。
2.1.2 关于教育技能实践类
(1)特殊教育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对毕业班师范生进行教师实践类的调查,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在儿童康复专业的教育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系科举办的教学设计大赛,说课比赛等。(2)教育实习的调查。大多数毕业班师范生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专业对口的教育实习单位实习,调查表示:64.3%的学生实习与专业对口,35.7%是不对口的。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与实习指导教师沟通在实习当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感受在沟通中遇到问题的比率:42.7%经常存在问题,42.7%只偶尔存在,10.8%和3.8%的学生是很少或者没有存在问题的。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安排,对于对学校安排的实习满意的学生占总数7.6%,较满意和一般的分别占25.4%和63.8%,所以学生认为学校在培养教师职业情感方面都表现一般。
2.2 职业情感培养效果的调查
2.2.1 职业认同感
大多数学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特别是康复教师职业的意义理解,调查显示92.4%的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45.6%的人对特教教师职业的真正热爱,50.3%认为教师职业稳定,只有3.8%表示无奈之举。由此显示,大多数学生是真正的出于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教师职业的稳定,驱使他们为以后选择职业时垫下认识基础。学生认为有其他工作的薪资高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薪资水平时,42.7%选择可能会选择其他职业,仅有17.8的学生选择不会。说明学生们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没有产生较高的认同感。
2.2.2 敬业、爱业感
学生在通过长达近两年的儿童康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将近3个月的实习过程,还是十分喜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并且能够很好的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能够达到一种敬业的态度。通过对始终如一的从事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调查:49.7%和46.5%的人会或者可能会始终坚持下来。
通过儿童康复专业的学习更加热爱康复教师职业的学生占82.2%,大多数学生都十分喜欢康复教师这个职业,他们不愿意就那么随便的丢弃掉三年的知识体系,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回答了否,其中包括了8位男生,占男生总数的绝大多数。他们主观上不愿意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康复教师。即使经过了3年的专业学习,还无法形成对康复教师的热爱。
2.2.3 对学生的热爱
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后,在进入到将近3个月的实习期,经调查69.7%的学生更加喜欢与残障学生接触,15.1%对此不确定。在“是否愿意主动帮助残障儿童的调查”中91.9%的学生回答的是,4.3%不确定。学生超过一半的人数更加喜欢与残障学生接触,能够与他们和谐相处;在施测的对象当中,有近乎全部的学生,能够在这些残障儿童或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主动的去帮助他们。
3 分析和讨论
3.1 职业情感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于儿童康复专业职业的认同不够全面,缺少积极的职业情感。迫使学生在面临康复教师职业选择时,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还是只是为了就业而择业,这就使得我们的特色专业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也使得社会浪费了一部分优秀的康复教师资源。
3.1.1 从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育实习安排进行分析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校在专业类师范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表现在教育实践类课程缺乏;然而专业课教师在对于培养教师职业情感没有系统的学习和介绍;学校虽开设了职业道德的课程,但也是泛泛而谈。在培养方案方面,学生普遍认为系科举办的赛事以及公开教学活动过少,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教师技能训练的需求,达不到对于技能训练的要求和强度。
在教育实习安排方面,学生绝大多数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专业对口单位实习,大部分学生在实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够经常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以及谈及实习的感受等,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匮乏。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尤其在职业情感培养方面,没有十分满意的肯定,少数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开始时间太晚和教育见习活动流于形式等。
3.1.2 从学生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访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靠,在平时的专业课上,课堂效率低。专业课,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几乎没有不能形成互动,造成一个填鸭式的教学。其次各系科虽然也曾举办各类有关专业技能、教学教法技能比赛,但是也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进去,这就导致还有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融合,处于一个停留阶段。最后部分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后,不经常去参加一些见习、实践。
4 建议
4.1 学校增加儿童康复专业学生职业情感培养的课程
学校对于开设课程应当考虑到学生日后的就业、择业观,所以也应开设相应的教师职业情感的相关课程,增加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开发,拥有一套系统的专门针对于儿童康复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课程;在教育教学当中,让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达到沟通有无,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观众。
学校可以采用“请过来,走出去”模式,请工作在第一线的优秀工作者到学校做报告。给学生讲述自身的经历,职业体验等。或者不定期组织学生分批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见习和那里的老师座谈,使学生真正认识特殊教育事业,升华对特殊教育的热爱。
4.2 着重打造系科专业教学技能类活动
系科应当着重打造富有特色、新意、建设性、奖励性的各类有关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赛事,将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技能赛事打造成系科的特色活动,吸纳更多更有才华的大学生群体参入到我们的技能训练活动当中;经常观摩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公开教学活动,增加他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信心和感染力。
4.3 校内、校外实习有效结合
在实习期间遇到的相关问题与指导老师之间交流沟通,并且得到解决;校内和校外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经常开会总结,根据每一位实习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寻找问题,提升他们在实习期间的教育教法技能。指导教师以身为范,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4 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活动平台
力争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规定要求每名同学每学期必须去对口单位实践,见习或者实操。由一年级开始直到三年级,以学分制计算。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让学生们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去。联系相关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让学生开拓视野,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学生乐业的职业情感。
4.5 提前安排教育实习,增加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
不要让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稳定扎实长久的教育实习。职业情感形成的关键是要有个人自己的“体验”,学生认为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二学期,学生需要准备的事情比较多,要写论文、找工作等等一些问题,所以教育实习应当提前。
参考文献
[1] 尚勇.试论职业情感的科学界定[J].理论与观察,2007(1):23.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心理卫生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46-03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 of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ObjectiveTo know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nalysis the factors related to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to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towards them. Methods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sampling 3000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North Jiangsu, and launching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type survey by primary mental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MHRSP). ResultsScale reliability test shows: All subscales have good discriminating degree in the Scale. There are subscales with a higher detection rate of deviation such as: Conduct Disorder (16.1%), Learning Disabilities (14.8%), Mood Disorders (13.1%), Personality Defects (15.6%), which consist to the majo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lass, Age, Sex, Mother's Occupation, Family Income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score deviated rate of scales, Father Education Level,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Family Type, Whether The Student Is a only Child have no effect to score deviated rate of scales. ConclusionWhen we develop intervention programs to students in the region in primary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we should make them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presence of majo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Rating Scale, mental health
小学生处在身体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的早期阶段。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可以为小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来源,而心理发育则需要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调查表明,我国约1/5的儿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新的教育热点[1-2]。为了解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期间对苏北农村地区在校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的现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江苏省北部地区(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盐城市、淮安市)农村在校小学生。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第一阶段:随机抽样,抽取江苏省北部5个县或县级行政区;第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在以上5个地区内分别随机抽取1所农村小学学校,随机抽取班级,以被抽中班级全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学校抽取600人,现况调查总样本为600*5(地区)=3000人。
1.2.2 调查方法 ①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ental Health Rate Scale for Pupil , MHRSP) [3]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和特种障碍共八个分量表,每个子量表各有10个项目,共计80项。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3分法(0=没有,1=偶尔,2=经常)计分。计分为累加积分,各子量表得分0~20分之间,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多。
1.2.3 质量控制 对调查的每一个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包括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调查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双人双机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信度检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共发放3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2963份,有效回收率为98.8%。
2.2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2963例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11.7±1.21岁;男生1664(56.16 %),女生1229(43.8%);四年级871(29.4%)、五年级 984(33.2 %)、六年级1108(37.4%);单纯与父母住1465 (49.4%),与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1261(42.6%); 单亲家庭237(8.0%);独生子女1074(36.2%),非独生子女1889(63.8%);
2.3 被调查者的心理卫生状况
2.3.1 量表得分的关联性 量表的信度检验显示,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0.922,大于0.7,由表1可见,各个分量表间的关联系数小于它们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比如学习障碍和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依次是0.599、0.540、0.562、0.488、0.456、0.340、0.417,它们都小于学习障碍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0.723,这表明该量表中各分量表的区分度较好。
2.3.2 全部调查对象的量表得分情况 表2中列出了各分量表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不良习惯、品德缺陷、特种障碍;其中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是该人群中比较重要的心理问题。见表2
2.3.3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偏离程度
分别以MHRSP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得分均值加一个标准差(x±sd)为界定, 高于此数值视之偏离, 统计出偏离人数 [4]。表2显示全部被调查者的各分量表的偏离检出率依次为:行为障碍(16.1%)、学习障碍(14.8%)、情绪障碍(13.1%)、性格缺陷(15.6%)、社会适应障碍(13.2%)、不良习惯(12.8%)、品德缺陷(10.5%)、特种障碍(9.9%);总量表的偏离检出率为11.6%。见表2
2.4 各个量表得分得分偏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别以学生分量表和总量表的总得分“偏离”为因变量,一般特征中各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学检验。
经过单因素分析得:男、女生在社会适应障碍、特种障碍、总量表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性格缺陷、不良习惯、特种障碍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总量表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母亲职业不同的学生在学习障碍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学生在特种障碍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见表3
3 讨论
3.1 本次调查采用的工具《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是在小学生心理调查中常用的量表。此外用于小学生心理调查的还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5-7]。有研究显示[8]:《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8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34以上,说明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43,说明该量表各测题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发现量表8个因子的区分度较好。因此依据MHRSP的调查结果评定、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强的说服力。
3.2 心理卫生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四方面的得分较高,其均分都大于总量表得分,而且此四方面的心理偏离检出率相对较大。张勇等人[4]的研究结果显示:被试者总分的心理健康得分偏离率为16.67%;马德珍等人[9]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中MHRSP总分偏离检出率为13.6%,行为障碍(15.6%)、学习障碍(17.5%)、情绪障碍(12.3%)、性格缺陷(12.7%)、社会适应障碍(12.7%)、不良习惯(11.6%)、品德缺陷(10.3%)、特种障碍(10.3%);这些结果都高本次调查的偏离检出率。在以上结果中,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都是得分较高、偏离检出率较大的因子。因此,在对该地区小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时,应当着重进行:(1)指导训练其日常行为(2)增加其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学习、改善学习方法(3)疏导其不良情绪(4)引导其克服性格缺陷。
3.3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经过单因素分析,从各因子的偏离检出率看对苏北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的因素为性别、班级、性别、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等。
不同性别在社会适应障碍、特种障碍两因子及总分的偏离检出率都有统计学差异,社会适应障碍包括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自我中心、交友困难、不合群)挫折及应激等,而特种障碍主要体现在排泄、言语、睡眠、进食障碍等,可能由于男生女生生理上的差别导致这两类障碍也出现差异,从而导致总分的偏离检出率也出现差异。
班级是影响各因子偏离情况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各年级学生除情绪障碍外,其他因子的偏离检出率都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同,生理心理所处的生长阶段有所差别,导致在心理健康状况不同。
母亲职业与家庭月收入可以归纳为家庭环境因素。母亲职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障碍上,而家庭月收入则表现在特种障碍,从传统观念上看,母亲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不同职业的母亲与孩子接触的时间与方式各不相同,从而对孩子学习的引导频率与深度也不相同,导致学生在学习障碍中存在着统计学差异;而家庭月收入对小学生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的影响,不论从衣食住行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出现特种障碍的差异。总之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的特点,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采取的养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家庭需要与学校积极配合,家长不应当只担负传统意义上的养育职责,更要担负起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教育的责任。
4 结论
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作为本次调查工具,可以有效地反映苏北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四方面的心理问题是该地区小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班级、年龄、性别、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是小学生量表得分偏离率的影响因素,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对各分量表和总量表得分偏离率无影响。
在今后进行小学生心理卫生干预工作时,要紧密结合该地区小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根据、有计划地制定系统的干预方案,以有效提高该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尹丽红.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华章,2010:108.
[2] 蒋翠娟,农村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
[3] 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2-373.
[4] 张勇,栗克清,谢淑芬,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家庭环境状况调查[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3):41-42.
[5] 芦炎,陈嘉良.乐山市公办和民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比较[J].时代教育,2009(6):103,105.
[6] 赵玫.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9(28):112-113.
[7] 冯秋景,赵笑梅.小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5):123-128.
[8] 龚建良.《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及试用[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08,12.
[9] 马德珍,江翠娟,李军.济南市长清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6):653-655.
论文摘要:综述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工具以及护士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普遍性,护士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不同性别、学历、护龄、性格特质、医院性质、科室以及所处的应激状态者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提出应重视护士心理健康,采取切实的措施和手段提高护士的积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度,以促进护士心理健康。
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帮助患者维护生命,促进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国内外有关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表明,护士正体验较高的职业压力,而且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持续高水平的压力能使机体内用以适应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近年来,国内有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报道越来越多,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综述相关文献,旨在引起研究者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维护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工具
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者多采用临床心理问题诊断技术常用的评定工具,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如常用9O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抑郁症自评量表(CES·D)、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STAT)、MARKS恐惧/强迫量表、人体评定量表(GAS)、医院焦虑和抑郁情绪测定表(HA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情感平衡量表等,也有采用自制经过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相关量表和问卷。
2国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2.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身体健康,而有15呈非健康、70呈亚健康状态。医务人员尤其在护士中,其亚健康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护士存在超重和慢性疲劳为主要状态的亚健康比重占75以上。很多研究表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刮,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在护士中普遍存在,如运用SCL一90量表评定,护士普遍表现异常的因子多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有的因子得分甚至显着高于常模。但也有研究证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高于般人群,这可能与护士接受的教育背景有关,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学知识,如了解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
2.2不同年龄、工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护士的健康水平及其表现方式不同,自我肯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工作年限长、职称较高的护士自我肯定程度更低,年龄大的护士有更多的工作压力,年轻的护士心理更健康。工龄在10~20年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工龄段的护士差,工龄较长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抑郁;工龄较短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怖。也有研究显示,年轻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其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模,可能与她们初出校门,工作经验少,专业技术操作欠熟练,理论与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结合,动手能力不强,又担心发生差错事故以及临床护理工作繁忙,护理文件书写要求严格等因素影响以致心理压力较大。而30~39岁年龄段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可能与年长护士技术娴熟,精力充沛,受重视及处事较安详机警、独立性强,较自信有关。
2.3地方护士与军队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护士个性人格有关,有研究发现,军队护士与地方合同护士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军队护士由于长期受军事化管理,其纪律性较强,情绪稳定而成熟,独立性、自律性较高,富有事业心,有进取精神,精力充沛。而地方合同护士在其成长过程中,较少受严格的纪律约束,因此其性格轻松活泼、热情,且做事尽职,有恒负责。由于军队护理人员担负着军人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特点,有双重责任与工作应激,军队特殊的环境和要求、护理人员普遍的压力源等造成了其某些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军队护士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我国常模,且抑郁状态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军队护士中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特征是:25~35岁、6~15年护龄、情绪不稳定、A型行为者口。。也有研究表明,军事应激条件下军队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人群好,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2.4不同科别及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关于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报道较多,尤其是精神科、急诊科、ICU、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及手术室等特殊部门的护理人员,多数表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及其他综合科护理人员,可能与其特殊职业环境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的偏见有关。也有报道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科室人员,可能与其接受较多的心理知识有关。另外,手术室护士的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普通护理人员,且其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外科病房护士;而急诊、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的护士较一般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护士更容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焦虑、强迫、敌对等。ICU护士具有更多的应激源,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低于普通内科护士,分析原因其相关性较大的不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的问题,而是管理及人际关系,护理专业价值体现及工作内容等方面的问题_2。而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评分均值也明显高于国内常模,造成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对艾滋病预后不良和传染性的恐惧,担心职业暴露,护理难度大,家庭和社会支持理解不够。不同性质医院间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张丽对乌鲁木齐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整群抽样的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护士较肿瘤医院护士心理问题更为突出,综合医院护士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肿瘤医院护士表现为强迫和恐怖。其原因可能为综合医院较肿瘤医院患者病情复杂,病程变化快、危重患者相对较多、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心理压力大;而肿瘤医院患者病情相对单一,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死亡有心理准备,相对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5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现代认知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身健康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异常。在突发SARS疫情期间,发热门诊护士SCL一90各因子得分高于普通病房护士及常模,其中躯体化、精神病性、抑郁、恐怖、偏执、人际关系、焦虑、强迫等均有显着差异,可能与SARS疾病的特殊性、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角色冲突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其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使得护患纠纷呈上升趋势。魏丽丽等研究发现护患纠纷事件中,护士SCL一90的9个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显着高于常模,其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低;其中护士SCL一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显着正相关,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5个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着负相关,除偏执、精神病性外,均与社会支持量表(SSRS)的4个因子呈显着负相关。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除了与心理应激源的大小有关以外,还受个体应对方式的影响],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对方式会加重应激反应,采用此应对方式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成熟型应对方式者低。
2.6不同人格特质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格是一个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和行为倾向,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应对时依其性格特征以习惯化的方式来面对出现的问题。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在环境应激中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护士的人格特征会影响护士对压力的感受,焦虑程度高的护士感受的压力更大,A型人格作为压力作用于人的重要中介变量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A型人格的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低,心理健康水平差。邹志方等研究发现,A型性格护士SCL一90总均分和其余9个因子均分均高于对照组护士和全国常模,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为54.8,主要分布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偏执、焦虑;且A型性格护士的不良心理作用超过了专业训练对心理的调适作用,其可能起到紧张“增敏”作用,故对紧张较敏感,在紧张源作用下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而A型人格的人恰好可以成为促进各项事业积极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帮助护士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做到扬长避短非常重要。
2.7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不同性别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随着护理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高护生作为未来护理事业的主流力量,其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必会影响护士角色适应过程,从而影响护理质量甚至护理事业发展的稳定。有研究显示,高护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体现出一些消极的人格特质,如合群性差,聪慧性低,情绪不稳定,缺乏恒心,世故,保守,紧张激动,好强固执,多疑,忧虑,自持等,在应激事件面前常倾向于采取不成熟防御方式和过多的进行掩饰,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在1份有关不同学历层次临床护生的调查中显示_l3,大专与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本科护生学制5年,毕业时年龄较大,相对于整体工作年龄较小的护士群体来说其自我调节能力及适应环境能力反而较大专生差,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心理矛盾。此外,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校男护生和临床男护士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护士,这可能与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和社会差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