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端午节小学古诗词

端午节小学古诗词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02 17:46: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端午节小学古诗词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端午节小学古诗词

篇(1)

一、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品传统文化意蕴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让初中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初中生树立榜样,带领初中生共同品味传统文化的意蕴,增强初中生的综合实力。

比如讲初中语文《论语》十则,《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培养初中生传统文化的重要材料。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教学情境,给初中生播放孔子讲学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让初中生沉浸在具体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配合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然后我还会与学生进行双边互动,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而且诸如“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之类的名言更是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初中生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品味传统文化的意蕴。

二、挖掘语文教材,发挥传统文化价值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找到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只注重培养初中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传统文化“人文性”的指导。

比如讲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时,我不断地进行课型调整和创新,以创设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首先我让初中生通读全文,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先把故事情节告诉学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带领初中生感受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从而让初中生理解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败坏社会风气的现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将读书的乐趣传递给学生,不要学习范进,他读书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读书,在他那里已经变味了。在新时期,虽然科举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种毒害依然存在,我们必须时时以范进为鉴,更好地审视自我。

三、联系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传统节日,更好地向初中生渗透传统文化的观念,从而使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心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比如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初中生去回顾经历过哪些端午节的习俗。这时初中生都比较积极,有的说端午节要吃粽子,有的说端午节要赛龙舟,还有的说端午节要选艾叶等。然后让初中生上网去查找资料,搜寻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哪些人物与端午节有关等。这时初中生会说与端午节有关的屈原,伍子胥。接下来我会让初中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关于他们的生平事迹,并最终每个小组由一人进行总结发言。我还会带领小学生观看端午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通过初中生查询资料、分组探究、实践体验,让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也在节日的气氛中优化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组织拓展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要想向初中生渗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语文拓展活动,丰富初中生的文化生活,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锻炼初中生的文化品位。同时,还要鼓励初中生多阅读一些文言文或者古诗词等,如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感受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掌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

篇(2)

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着,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诵读古诗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六、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七、通过传统节日和有关古诗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八、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小学语文这一科目来说,已经被赋予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向小学生传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应该采用一系列教育措施来弘扬传统文化。

一、在语文教学中来传播文化

课堂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添加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结合优秀文化的精神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字美、思想美等概念,将其深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生处于识字阶段,是教师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时期。低年级学生是开发记忆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的教学中去。《三字经》和《弟子规》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教师利用《三字经》的文字让学生学习,不仅学会了识字,还背诵了解了传统文化。这些著作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我国优秀文化的血液,作为小学生应该将它们传承下去。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弟子规》中的故事做成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理解文著的含义,使其在一点一滴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在进行书写教学时,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国的书法。教师应将书法融入学生书写中去,使其练得一手好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书写占着很大的篇幅,从甲骨文到形声字,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时代赋予了文字丰富的文化,所以很多字不是多抄写几遍就能深刻理解的。中国的书法经过了数千年的积淀,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各朝代书法的不同,以及各字体的特点,开展临摹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加深对于书法的理解,还可促进其书写的美观性。

中国古诗词从春秋战国至今,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诗词也是了解朝展变革的一个辅证,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诗词与古人对话,了解他们的所感所想,对于今后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古诗词莫过于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课前先做出课文引导,例如,在学习《悯农》时,让学生观看有关农村种植庄稼的图片,了解耕种的情况,然后进入到诗词的学习,逐词给学生翻译,让他们理解古文对应现代汉语的意思,最后学生自己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掌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中心思想。如此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做到了语文诗词的教学。

诗词中的音律美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方面。古代诗词都是唱出来的,所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多多诵读,根据诗词的音律不断体会古人所表达的思想,逐渐体会到其中的意境。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反复诵读,背诵也就不成问题了。学生也比较喜欢这样的背诵方式,死记硬背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二、在语文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

组织活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举办语文诗词背诵比赛、古文默写比赛等。活动的组织可以消除课堂中的沉闷感,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传统节日的由来、朝代变更的历史等。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挖掘语文课本中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播,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其传承下去。

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节日食物和纪念品。中秋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月饼的制作,端午节可以学习包粽子等。因为外来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重视我国传统节日,所以教师应该教导小学生多多了解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再通过传统节日学习传统文化精神,通过营造节日的气氛来感受我国文化的特点,做华夏子女的继承人。

三、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

周杰伦的《青花瓷》是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青花瓷所创作的一首民族风歌曲,将中国文化与现在歌曲结合起来,经过广泛流传,让中国乃至外国人更加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多听些民族风歌曲,多看些有关诗词歌赋方面的节目,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将传统文化深入到课堂中来,让小学生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日后将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弘扬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10-0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等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如今小学生的现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个人至上,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缺失民族自豪感。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必会对其将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古代诗文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诵背,逐渐在作文中促进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1.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先生的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阅读更多著作,阅读面广一些才能得到更多收获,了解更多文化知识,还能提高自己得写作水平,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得良好习惯,还要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了解各类文化。在阅读中,了解文化艺术固然重要,但学会思考文章寓意,文化的精髓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也就是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在读中体会,体会中思考,思考中探索,探索中进取。发掘文化内涵,承传文化精神。

教师需要对对学生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文的亲近、了解、领悟、理解,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为学生开列书目,诵读经典诗文,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积累经典诗文、传说故事、名言警句等。

2.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王维、李清照的诗词擅长抒发柔美、优雅等感性形象,让人精神愉悦。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古典诗词中,有着“大江东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有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开阔苍凉,有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高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它们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我们可以适时进行背诵古诗文的比赛、古典诗词演唱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尝试书写古诗文,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深刻感悟能力。

3.积极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传统文化是要靠语文教学一代传承下来的,并且在传承过程中对先在的文化加以选择性吸收与能动性的扬弃,以便不断的发展、超越与创新。《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以完成传统文化的弘扬。

3.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3.2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3.3联系生活,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如观看《百家讲坛》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领悟。

3.4开展“走近传统文化”专题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语文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传承文化,但课内的通过各种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十分有限的,真正宏伟、博大的内容在课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辨别、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加深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教育;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国学,“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并充分认识国学的当代教育价值,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和长远意义。

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结合起来?如何利用语文教学中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唤发起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富于国学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教学这一便利的平台,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教育体系,身体力行地用国学的智慧之光点亮学生的心灯。下面,围绕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国学”之定义

“国学”的“国”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涵义,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表现为注重现实人生的意义,具体地讲就是注重人生伦理价值与艺术品味,注重人生的自我修养。我们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去解读和品味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对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进行传承、弘扬之余,更要创造性地学习,密切结合时代品质,谱写出更加优秀的文化。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1. 巧用教材,适机切入,使之成为传授国学教育的有效载体。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7-9年级全部课文中有国学篇目80余篇,占全部课文的40%,加之课后十首古诗词、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等,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学教育资源库。

以上任意一课或一个环节都可作为开展国学教育的切入点。如《<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可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色愈恭,礼愈至”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实例,语文教学中可以此为契机,对比时下学生的浮躁、目无尊长等现象,让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道、吃苦耐劳等传统文化。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着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2. 由点及面,改编教材,横向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唐诗宋词、经典名著、戏剧,亦或是建筑、绘画、谚语、民俗等国学教育内容在书中都能找到。我们可深挖教材主题内涵,由点及面,以主题为单位,重组单元,改编教材。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循序渐进,梯度开展,纵向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体系,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推进国学教育。

七年级阶段: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立志”“诚信”“孝悌”“为学”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使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后,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勤奋的态度。在知识的习得、习惯的养成、精神的磨练、人格的培养等方面有所获益。

八年级阶段: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宽容”“毅力”“惜时”“节俭”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意在教会学生在待人处事上善于调节自己的身心,凡是包容。在生活学习中,不畏困难、挫折,能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勤俭节约是我国传统美德,即使是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也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良的传统美德。

九年级阶段: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得失”“爱国”“审美”“和谐”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九年级学生强调其争取人生观的建立,面临升学压力,学生如何保持正确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社会和学校应予以关注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容易表现出叛逆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而国学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才能平衡学习的坐标,调节得失心,增强爱国心,提高审美情趣,构筑和谐生活,是时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国学教育真正走进学校、融入教学的表现。

4. 理念更新,教法灵活,形式多样地开展国学教育。

(1)诵读经典,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氛围熏陶,加深学生的经典记忆;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体现这些内容,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国学文化”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还可利用板报、手抄报、每日的校园广播作为宣传阵地。还有,在学校定期举行的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比赛,都会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3)传统节日,抓住学生的体验机会;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作为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刘心武.国学发展现状[M] .科普教育,2007.

[2] 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N].南方周末,2005.

篇(6)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学习方式 转变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次重要变革,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目前美育在国际教育界正日益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是国民的教育,能够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因为只有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美术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美术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美术学习,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

在旧教育的支配下,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突出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冷落发现与探究,忽视情感与体验。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技能讲清楚,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练,考试时用固定的技法把对象表现出来,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不仅不能促进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发展的阻力。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美术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我们要变“教美术课本”为“用美术课本教”,使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

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探索、实践、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真正得到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得到更为广泛的创造和实践的学习空间。

美术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性色彩,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的美,进而喜欢美术老师,即“亲其师则信其道”,并且有兴趣地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创设美术情境法

创设美术情境是促进学生爱学习的有效手段。上课刚开始,学生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不安定,这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七年级教材中的《多变的色彩》时,我运用了实验导入法:课前准备好装有三原色溶液的杯子和几个空玻璃杯,上课时演示把红色、黄色溶液倒入同一个杯里,这时杯里呈现橙色,同样做另外两个实验。这样便很好地复习了小学的色彩理论知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这种实验复习法,觉得新奇有趣,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绘画比赛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开展一些比赛活动,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和成功的机会,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绘画比赛、手工展览,评选校园小画家,举行摄影欣赏、名家名作欣赏,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我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课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如教学《人类的朋友》、《多变的色彩》、《端午节》等耳熟能详的课题时,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既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境。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了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了教学密度,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感性认识,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4.把其他学科内容带进美术课堂

(1)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抽象的艺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极其强烈的,它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会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在欣赏《中国古代书画》时,一边欣赏画中韵味、境界、情趣,一边欣赏如流水般、叮咚的《汉宫秋月》。又如欣赏梵高的作品时,一边倾听贝多芬铿锵有力的《命运交响曲》,一边欣赏梵高动人心魄、绚丽夺目的色彩魅力,一边为画家潦倒、贫困孤寂的一生感叹不已。上技法练习课我们同样也可以尝试音乐的熏陶,比如:在色彩知识的讲解中,我先请学生欣赏几段音乐,感受音乐当中的情感,再转入美术的色彩情感,使学生觉得形象而生动,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见都再现出来。

(2)与文学相结合

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绘画创作的背景、故事和技能的学习、运用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教师在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看书,上课时多请学生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课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字数不用限制,有感觉时可以多写,没有感觉时可以少写。文体也不用限制,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记流水帐”的形式。时间长了,学生便敢说敢想,对画家画作的欣赏也有东西可以说。上国画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上一些为古诗词配画的课,既帮助学生表现诗词中的画意,又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5.让学生学会评价

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新课程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美术教师作出的评价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更多地看到别人的长处,策略地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质的途径。特别是美术具有非语意性,不同的评价更会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自主、合作、探究是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

1.充分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如在教学八年级《变迁中的家园》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自己收集有关地球变迁和我们家乡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资料,拍摄一些现代美丽家乡的风景照片,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描述自己美丽的家园。这样教学,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艺术美,培养了热爱生活、自然、家园的思想感情。

2.高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一些或大或小的组织为单位,针对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平等交流和合作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最好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这样的合作才会更有效果和质量。此外,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还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因为仓促进行的合作学习不会有太高的质量。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分工,组长应当根据组员的特长,给每个人以明确的分工和任务。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统筹安排,一个小组负责一项内容,另一个小组负责另一项内容。比如有的负责查出作者的生平,有的负责查出作者的代表作有哪些,有的负责查出作品的时代背景,有的讨论作品的艺术流派、风格问题。把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就能对一件作品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合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在《端午节》一课中,我让全班同学共同设计一艘造型独特的龙舟。我先让学生欣赏赛龙舟的精彩视频,激发学生亲手制作龙舟的热情,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安排龙头、龙身和龙尾的设计,组员按各自的分工进行构思、制作、寻找材料等。学生的制作想象能力非常丰富,充满耐心,克服困难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在整个龙舟制作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远远超过我对他们的认识。通过合作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活了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个性和创造才能,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美术学习方式。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一册的美术教科书都有一节是综合探索课,如《端午节》一课,我让学生分小组先选定探究的课题,如“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龙舟竞技比赛”等,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去收集、查找相关资料、图片、视频,并写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以及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它直接的使用者――美术教师能否领会它的精神并运用到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课程改革的重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3]施永忠.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

篇(7)

一、班级的日常管理

1.值日班长轮流制

我班实行值日班长轮流制,周一至周五每天一人负责,每月经民主评议干得好的继续胜任,得不到同学认可的由其他人替换。这样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即给班干部管理的空间,也不完全放手,必要时给他们一些建议,一些指导,通过学生的自治自理,班级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很大的进步。

2.小组长负责制

我班共45人,我把班级的孩子一共分成了12个学习小组,每组的名字都由他们自己命名,像勤奋组,拼搏组,远航组,希望组等,我班有一组叫闪电组,我很好奇,就问组长为啥起这样一个名字?组长笑着对我说,我们组太慢了他希望快一些,乃们的名字里寄托着孩子们的希望。我班优生和差生两极分化,问题学生特别突出,危险学生总有那么几个,而且男生特别多,我们班男生就比女生多11人,男孩子贪玩、好动、自我约束力极差。面对这种情况,在分组时每组都有所谓的差生和问题生,这样由各个组长负责监督他们。组长的任务是管理好这组孩子的学习和纪律。留的作业像抄写词语、计算题等这些简单的作业都有组长负责收、批阅,错的地方组长还要督促组员改正,组长什么时候批阅时间由他们自己掌握,每天放学之前必须完成,而组长的作业由相邻组长交换,互批,这样提高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我班有个叫宋怡然的女孩成绩在班级就中下等吧,他们那组推选他当组长,于是课下她悄悄地问我,她能行吗?我说没问题,你们组员都那么信任你,我更相信你,自从当了这个组长,她学习热情高涨,听课认真了、发言也积极了。

别看组长的官小,但权力特别大,尤其是课堂上,小组成员的分工都有组长负责,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每组中的问题生学困生不被抛弃不被放弃,每组都按他们发言或表达能力来排序号,组长都是1号,发言一次加1分,而2.3.4号发言就得相应序号的分数,因为他们发言一次得分多,所以各组长都抢着要这些学困生。每天组长统计本组一天得分情况,放学后填在班级的评比表格中,每周一小结,每月底进行全班总结,获胜小组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3.结对子

我们班有两种对子:学习上的对子和纪律上的对子,学习上:最好――最差,纪律上:贪玩好动――遵守纪律,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

4.偏爱后进生

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将自己的爱心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中,我总是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行为习惯。我班的孙瑞因为天生贪玩好动,再加上父母疏于管教,有时作业应付,但他特别热爱劳动,不拍脏,不怕累,于是就选他为班级的劳动委员,每天督促值日生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大家也都热情帮助他,他现在有明显的进步。

5.养成课前预习和写日记的习惯。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觉得语文课前预习和写日记非常重要,每学新课前要求学生必须预习,我2课一检查,日记每周2篇每周一必须带来,平时不用带,我进行批阅点评,并范读那些写的好的日记,现在孩子们的阅读和作文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二、多鼓励、善赏识、扬优点

小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里素质和基础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纯在较大差异。都说”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应该运用“赏识教育”这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的心灵。在教育教学中,无论是对所谓的好学生,还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都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在老师的赏识中改正错误,这种赏识将会在学生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上学期,我班从北京转来了一名新同学,刚来时其他孩子以为大城市来的孩子各方面一定都很有优秀,期望值很大,可是没到一天就发现,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课桌里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课,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刚开始时,我看到他在做小动作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后来我就悄悄跟他说,其他孩子都看你呢,可别给大城市的孩子摸黑呀,北京来的孩子还没这小地方的孩子表现好,当他有一点点进步时我就当着全班孩子的面说:“这几天我发现我们的新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他很端正地坐好。几天下来,尽管有时还要做一下小动作,但比以前少多了。在以后的几次听写中,他都表现不错。好多次早晨,他都主动地打扫教室。看着他认真的背影,我的心里无比欣慰。

学生到学校来,谁都想成为好学生,他们对老师充满尊敬和依赖,只要我们给他们各种表现的机会,认真地去发现,他们都会各有所长,而且孩子还小,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多开展活动。

天底下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只要善于寻找就能发现。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小组竞赛活动,让后进生也能有展现各种能力的机会与舞台,让他们也能在集体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学会在竞争中合作,激发自身的潜能。比如,古诗词竞赛,吹泡泡比赛比赛,打口袋比赛,古诗配画等,到了特殊的节假日也让孩子们参与了解,比如母亲节、父亲节让孩子为父母做一件事,做一个贺卡等,端午节让孩子们了解风俗习惯,亲手包一包粽子,感受浓浓的风俗。还开展了我读弟子规、环保手抄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