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23 21:06: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

篇(1)

关键词:真实项目研发;语文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技工院校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

目标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其课程改革也需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接,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以素质教育为先,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开展语文课程改革,是目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技工院校高中起点高级班语文课程的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技工院校公共课设置方案和德育等4门公共课课程标准的函》(人社职司便函[2010]15号)明确提出,根据不同教学层次和生源情况,技工院校高中起点高级班(含高级技工班、预备技师班)语文课程选开“语文(高级通用知识)”或“应用语文”。“语文(高级通用知识)”主要依托课文欣赏突出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职业人文素养的养成。“应用语文”则包括“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两个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为目标。

无论是“语文(高级通用知识)”还是“应用语文”,在授课方式上基本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写作(口语)训练”形式进行。学生在原来中学阶段的基础上完成课程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力,但离专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仍有一定的差距。

为此,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项目研发为载体,将语文教学内容融入项目研发阶段,是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

二、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依托开展语文课程改革

为了实现语文课程为专业服务、为能力服务的改革目标,我们结合学校的项目研发优势,紧密围绕专业,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依托开展语文课程改革。

作为广东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和示范学校,我校在真

实项目研发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近三年获得的专利成果共33项,这为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依托的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广阔的空间。

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依托开展的语文课程改革具有传统教学所欠缺的“灵活性”。教师和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可以按照工作过程“灵活”地安排并实践工作任务;语文课程不再受限于课时的多少,可以按照工作所需,“灵活”地在专业项目中融入语文教学。

高中起点高级班的学生在完成“语文(高级通用知识)”或“应用语文”的学习后已具备了基本的语文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这种以“灵活性”和“真实性”为特点的语文课程改革符合学校的发展优势、符合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地解决了高中生基础课程课时数少、语文课程与专业需求脱节的矛盾,充分发挥了语文在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上的积极性。

三、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以“六轴联动数控磨刀机研发项目”(下简称“磨刀机研发项目”)这一真实的项目课题为例开展以能力为本的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1.重构课程内容,开展项目教学

“磨刀机研发项目”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立项课题,该项目主要通过数控磨刀机研发的方案论证、设计加工、装配调试、成果展示的完整过程探索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由教师担任项目指导师,学生形成研发团队,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开展各项具体工作。“磨刀机研发项目”的真实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具备专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通过对“磨刀机研发项目”各环节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以项目第一阶段“方案论证”及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为切入点开展语文课程改革。围绕这两个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可整合为“信息收集与分析训练”“应用文写作训练”及“口语交际训练”三大项目。每个项目又可细分为二至三个工作任务(见下表)。

语文课程项目汇总表

各训练项目及工作任务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据“磨刀机研发项目”的工作过程综合在一起的。

在研发项目第一阶段“方案论证”中,我们需要完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撰写。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撰写前,学生需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学校使用的磨刀机类型及优缺点;对不同类型磨刀机的设计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提取关键信息;通过对项目指导师的访谈,了解本项目的设计理念及构思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上任务后,撰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并在项目论证会上陈述发言。根据项目论证会中项目指导师的意见,修改完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选取最优秀的一份进行奖励。在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前期调研、中期撰写及后期陈述发言的过程中,将信息收集与分析训练、应用文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融汇其中(见图1)。

在研发的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中,学生需从磨刀机的“研发背景”“结构用途及优点”“研发实施过程”及“创新与优势”等四方面着手完成“项目工作总结”并进行项目介绍(见图2)。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以真实的研发过程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有效提高了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信息处理能力、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改革考核模式,提倡多元评价

在课程改革的同时,需要同步推行考核模式改革,不再以卷面分数衡量学生成绩的高低,而是推行综合质量测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为目的,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习过程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建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变单一性评价模式为多元评价模式。评价模式的转变更能综合衡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更符合语文课程为能力培养服务的课

程改革目标。

3.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以“磨刀机研发项目”为载体的语文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各项训练都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实践,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具体工作任务的负责

人。各小组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明确任务后,由小组负责人分工,各成员各司其职。工作期间的交流讨论、收集整理资料、访问调查、撰写报告、汇报交流、成果展示等工作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主要起组织、指导作用。在工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做出的成绩得到充分肯定,学生自信心大为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加突出。

四、基于真实项目研发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广

基于项目研发的规范性,各研发项目都包含了“方案论证”及“成果展示”阶段,即使研发项目的项目主题改变了,这两个阶段的总体工作流程还是恒定不变的,这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持续推广提

供了基础。通过不同项目的开展,可以进一步细化、完善语文课程各项目的工作任务及考核模式。

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接,与专业相结合的通过基于真实项目研发的语文课程改革,有效激发了技工院校高中起点高级班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语文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度及实践性,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更快更好地朝着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南师大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邢秀茶.学与教的心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一)语文课的内容和形式语文学科的内容是什么,历来都有很大的争议。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文史哲不分,整个就是一个语文教育。说:“从前的人,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叶圣陶也说:“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作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文之风的盛行,语文课程为了凸显人文性,很多开始按照主题来安排单元,过分强调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而从提高语词表达等方面设计的相对很少。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引进”了“模块”教学的“新概念”,具体如下表:据说这个“语文模块在语文课程改革专家组那里酝酿了很长时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核心概念”。这个模块很清楚,是内容侧重文学兼顾写作的语文教育。这个方案似乎得到了人们的默认。语文学科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说“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的形式,是相对与文学、文章、文化这些内容而说的,实际上“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内容,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段,识字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语文学科的形式,是一种有内容的形式。“五四”前夕,就用“形式”理论来描述文学革命,他说:“我曾彻底想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相对于文学史的“形式说”,人们对语文“形式”的认识则有一个过程,不像这样毅然决然地把文学史叫做“文字形式史”,而是比较折中地以形式内容并举,如1919年,沈仲九在为浙江一师拟定的《对于中等学校国文教授的意见》中,提出了国文教育的三个目的:目的———形式的。使学生能够了解用现代语或近于现代语———如各日报杂志和各学科教科书所用的文言———所发表的文章,而且能够敏捷、正确、贯通。目的———形式的。使学生能够用现代语———或口语,或写在纸上———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要自由、明白、普遍、迅速。目的3———实质的。使学生了解人生的真义和环境的现状。学校各种科目,无非是一种做人的工具。所以国文科的内容,也应该注重人生和环境,使学生能够了解做人的道理。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先是在形式方面达到“能读、能听、能说、能做”,然后才是“个性与趣味的养成”,其实也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能熟练地运用驾驭自己的母语,达到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之后,再此基础上,再提人文素养的提升。再后来,到上世纪60年代,中国也发生过一场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文汇报》的总结性社论说得更加简洁清楚:“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主要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学会“手段”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文字这个“形式”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二)从语言形式训练入手,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1日版提到“语文课程具有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性质特点,它是实践性课程,它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不像这些学科都有由一系列概念、定理、公式等构成的逻辑性体系,具有比较清晰的学科边界,可以构成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语文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在于,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多方面的知识,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从而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这种实践,具体如何操作,把握起来比较困难。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是口头语和书面语,再细分为“听、说、读、写”四项任务训练。无论中小学语文或是大学语文,皆如此,都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细化,切实了解学生“听、说、读、写”的不同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和有梯度地开展教学。财经类高职学生语文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学会语言表达,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文学创作或培养作家,也绝对不是想调教出食古不化的今之古人。以书信写作教学为例,今天已不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的语言时代,学生要学习的是切实可用的语言,不是教师课堂讲解的语言,教师的讲解应该把学生引向课文,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不是文学技巧的训练,激发学生表达言说或动笔写作的兴趣,而不是引向课堂笔记或“标准答案”。学生在语文课上应该是“读书”,感悟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不是“听课”。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学习帮助,学生有困难的地方要给予指导,学生以为没有困难的地方要进行提示。教师首先有自己学习的任务,那些在课堂上夸夸其谈的东西,本来是教师学习的内容,譬如语法、修辞、逻辑、语体等等,这些知识应该考教师而不是考学生的。教师掌握了这些知识,不是照搬给学生,因为学生将来大都不会去当教师。这些知识只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譬如“打扫卫生”这个词语,有人说不合语法。为什么不合语法?教师要能够运用语法术语说这是动宾搭配不当。也有人说可以有这个词语,那么你要会说这是约定俗成,约定俗成又是一条语言规律。或者更进一步说,语法之外还有修辞,这也是一种规范与变通的关系。“打扫卫生”用的是“缩语”修辞方法,是原来不卫生的地方经过打扫而使之卫生。这些知识是帮助学生解惑的,通过一次一次解惑的过程,让学生逐渐掌握这些知识。

二、增强高职语文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一)关注高职学生的语文生活对高职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完成了12年的语文学习,但是很多学生都是高考的淘汰者,在自主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方面差距非常大。但学生自己并不完全意识到自己有差距,对语文课程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老师在课堂上大量开展语言形式的训练,估计引不起学生太大的兴趣。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课堂上的引导外,老师还得时刻关注高职学生的语文生活。学生有自己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比如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QQ、微博、微信等等,这些也是他们语文成长的重要方面,也涉及到他们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语文教学效果好不好,不在于期末考试时卷面答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课外的表现和应用。我们关照学生的语文生活,把语文训练融在学生日常的语文生活中,哪怕是结合通俗文化来进行语言训练也未尝不可,只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二)关注行业语言生活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行业产业特色明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如能适当地将行业产业的语言生活引入到课堂或校园中来,让学生了解并尝试接触行业用语,用实用性和功利性激发其语言训练的兴趣,进而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对财经类高职专业的学生来言,引入服务行业的规范服务用语,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服务是服务业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增加附加值的服务,如广告语言服务、导游语言服务、销售语言服务、客服语言服务等等,可以说百行百业,只要涉及到用语言做事,就会涉及到语言服务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加强服务语言训练,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五、强化高职语文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语文课程看似平凡而边缘,但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却非常高。历史上,教大一国文的大都是大家名家,尤其是民国时期,讲授“大一国文”的几乎是大师云集。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沈从文、熙等等。当时,讲授“大一国文”的必须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饱学之士。因为唯有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才有能力设计教学内容、统整国学专业,深入浅出的讲授,选用适当份量的教材;也唯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在带领学生细读文本的同时,有足够的人生历练体验、加入验证;并有办法旁征博引,开启学生视野与胸襟。语文教学的内容,至少包括范文教学、写作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经典阅读,甚至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方文山,周杰伦歌词中的古文物等。所以语文教师平日必须装备的本学科知识,除了文字学(包括声韵学、训诂学)、文法学、修辞学、国学概论、文学史、各体文章作法、书法、讲演辩论技巧,及对《四书》有相当的理解外,在散文、韵文、骈文、小说、戏曲等方面的名作佳篇也得有广度、深度的涉猎,方得以应付实际教学之需要。对大学语文老师而言,除了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之外,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也得了解的相当多,如:教育心理学、普通教学法、中外史地、中外思想家等,都应有相当的常识。

篇(3)

关键词:高校语文 教学资源 合理配置 途径

当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主要以培养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人才为主要目标,高校语文被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对待,甚至被边缘化。但是高校的语文教学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素质涵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进行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配置,优化语文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

高校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课程,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祖国语言的认识并可以熟练掌握运用的应用技能,再则是培养学生的活跃思维能力和方法;最后是培养学生熟练、正确、得体地运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进行思想情感的表达,沟通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从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来看,我国的高校语文教学的任务还是任重道远,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还是很有必要加强和改进的。基于此,我国高校应该切实分析我国高校语文教学当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地改进和提高,这样才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提高高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二、当前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现状

由于长期受到功利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和干扰,我国高校的语文教学陷入了无足轻重和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从众多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当前高校语文教学中资源利用现状中的几点问题:

(一)课程资源定位不科学

目前很多高校都一味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片面地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忽视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其他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人为地割裂了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上,有的甚至直接把语文列为选修课或者直接取消。在仅有开设语文课程的高校偏重语文知识的教学,有的是偏重应用文写作。这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松散不系统的现状使得学生不重视,教师应付,语文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资源陈旧单一

目前高校的语文教学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计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长期的应试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是靠着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按照作者―写作背景―课文结构―中心要领―写作风格的模式对课文进行生搬硬套的概述。模式化的教学资源手法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新理解能力的培养,压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

(三)师资队伍资源建设缺乏动力

提高高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设一只高素质,高水准,高学历的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在很多高校中,语文课程被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或者选修课,从业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学历结构还是层次不齐的。现有的语文教师队伍呈现出低学历,低职称的现状,很多老师处于知识的半衰期,教学科研能力之后,工作积极性不高。虽然语文课程被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可是仍然是边缘化的学科,势必导致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边缘化,从而使语文教师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四)教材资源开发滞后

无论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大学语文教材还是高校各自进行编写使用的教材,都是大量的重复,被学生戏称为“高四语文”,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先用的语文课程教材要么知识过于简单,要么就是知识点拔的过高,未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入手,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因材施教优势,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客观上也导致了高校语文教学的任意性。

三、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途径

高校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高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我国高校合理地进行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配置,具体的途径如下:

(一)教育观念资源的与时俱进

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是促进高校语文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应当扩展高校语文教学的思路,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的理念,将语文教学充分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大学应当强化对语文教育的忠实力度,把语文教育作为强化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在大学语文课程当中,更多地去感受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魅力,提高其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资源的科学定位

高校要把语文课程纳入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当中。在现今的高校,语文教育的定位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想要促进高校语文课程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语文课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因为很多专业把语文教育没有作为专业课程来看待,所以语文教育常常被高校所忽视,但是,高校的语文教育在教育体系当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不能够被其他课程随意的挤压。高校的语文教育要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必须考虑到高校语文教育的长远发展,不能够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三)师资队伍资源的科学建设

在师资队伍的构建方面,高校的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应当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提高高校语文教师的质量,高校语文的教学要与专业课知识相结合起来,注重提高高校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不断地提高高校语文教育的质量。把语文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融合,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为学生的高校语文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资源的多途径选择

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去改进语文教育的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质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想要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就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高校的语文教师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加课堂中与学生互动的环节,积极的去引导学生思路的发展,力争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老师应当在大学语文教育当中组织一些演讲会、作文比赛、社会调研、书评、影评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使学生加强对语文教育的了解,为提高高校语文

教育质量营造良好的环境。要重视对高校语文教育的考核工作,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奖励。在高校的语文教育当中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在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大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路。在高校的语文教育当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笔下的功夫,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让学生的思维脱离书本,能够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在高校的语文教学当中,还应该有很多促进高校语文课程发展的途径,值得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的观点,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配置,不断发展高校的语文教育,突破我国现阶段高校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漪 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钱理群 语文教育门外谈[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镇西 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2000,5

篇(4)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职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习各类专业课、文化课的基础,也是他们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学好语文,能够促进中职学生学好各科知识,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职业技能,还能帮助他们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质,这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为提高学生的综合从业素质奠定基础。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在客观上,中职学生入学时学习成绩普遍低于普通高中;有许多学生小学、初中阶段没有打好语文基础,有许多本该在小学阶段就解决的问题都未能解决,如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汉字书写的笔顺、基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未能很好掌握,有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除了课文和练习题,什么课外书都没读过,知识面狭窄,理解和想象能力都十分有限,他们对学习语文是既无基础又无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希望他们学好语文、学精语文,难度相当大。

不仅如此,一些中职生及其家长主观上也有轻视语文学习的倾向,他们认为既然选择了职业学校,学好专业技能非常重要,而语文课只是读书、识字、写作文,对以后从事技能工作,没有多大帮助,学好学坏不要紧。而且当前的中职语文课程本身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模糊。

2、教学内容随意。

3、课程理论研究滞后。

4、评价方式陈旧。

5、教学时数不足。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中职语文课程必须改革。这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改革当前的语文教学呢?笔者认为要立足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全面改革中职语文课程,切实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服务,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目标,降低学习难度。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制定和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教学方向,落实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有利于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利于合理有序的组织教学过程;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效果。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职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制定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要求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中职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借鉴普高教法,融入职教特点。

教无定法,但是有规律可循。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学者研究、探讨、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为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教法学法的研究蓬勃开展起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职语文教学应该积极、认真学习借鉴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成果、理论,并联系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研究、形成一套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

3、注重听说训练,突出专业知识。

由于许多中职生初中语文的基础不好,致使语文学习兴趣缺失,听说能力普遍低下,主要表现是:在公开场合不能也不敢大胆、有序、有理的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不能认真、专注的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的主要意思;方言浓重,普通话水平较低。

面对这种状况,简单介绍听说的基本知识,介绍交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几乎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全面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平时用普通话交流;养成倾听别人的讲话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全面提高学习成绩;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

4、开设写字课程,提高书写能力。

广大中职生迈向社会的第一项考验就是他们的说话和书写能力。然而,大多数中职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实在太差了,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该开设写字、书法等课程,

5、强化应用写作,培养从业技能。

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时候,中职语文教学不能够简单照搬普通高中的作文教学要求和方法。从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角度,开设相近的应用文体写作课程,如文秘专业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商务专业开设商务文书写作课程等等,以强化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

6、提倡开卷有益,引导课外阅读。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培养中职生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目的也得以在课外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在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最好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起到主副互补,共同发展的效用。

7、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改革传统的以试卷、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积极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努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也在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素质好、技能强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2009年

[2]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篇(5)

关键词:“2115”;“一体化”;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2-03

本教学改革是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实践,强化教学实践,探索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改实践。我们在本课程为重庆巿重点课程的基础之上,2007年正式开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并编写出版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11年获重庆巿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辅助本门课程的教学,从理论与实践上有力支撑课程的教学改革;2009年本课程为学校精品课程,同年又开始了“2115”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于2011年成为重庆巿高等教育立项研究的教改项目,现已编写完成课程的配套教材《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2012年5月正式出版,特总结报告本教改项目的实践研究成果。

一、教改实践的价值意义

“2115”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做”为切入点,围绕“做”去研究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做什么而确定教什么、学什么,怎么做去确定怎么教与学。它是以“做”贯穿教与学的始终。它最大的特点,是把过去重“教”轻“学”“做”的教学,转变为突出学生的“学”与“做”。但也同时强调“教学做”的三位一体,绝不可能忽略教师的“教”。因而,其教改研究的价值意义就在于:

1.“2115”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限于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文科其它课程的教学,比如,我们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也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在应用型普通高校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具有其普遍推广的价值意义;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在当今,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其重要的实践研究价值,这在我们所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中得已证实;

3.本教改实践研究,对于促进高师学生,未来的语文教师角色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同时,通过对现在师范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会对以后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其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4.本教改实践研究,植根于当前语文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之中,针对本门课程教学中出现新的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进行的教改实践研究,这将对本课程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改实践的目标、对象与方法步骤

教改项目是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平台,培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为目的的教改实践,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本科学生,对语文教学难做、怕做、不愿做转变为敢做、愿做、乐做,达到了让学生“能做(100%)会做(40%)艺术做(10%)”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教改实验的预期目标。所谓艺术做,是指潜创造力(中级创造力)的做,即能独立改造设计出新的语文教学方案,能上好具有自身个性风格特点的语文教学课。教改项目,是以汉语文学教育专、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是在2009届、2010届、2011届三个年级共二十六个班中进行教改实验的。我们采用了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挖掘与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增强教改实验的效度与信度。分三步三阶段实施:第一步调研分析阶段(2007.1-2008.12)调查分析,准确定位、编写出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以支撑课程的教学改革、拟定教改实验方案;第二步教学实验阶段(2009.1-2011.12)选择两所学校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验证、总结与完善教改成果;第三步总结撰写阶段(2012.1-2012.12)编写出版《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配套教材,撰写教改实验报告,进一步完善与推广教改成果。

三、教改实践的具体措施

1.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2115”课堂教学体系,即每节课45分钟:20分钟教师讲述;10分钟学生阅读;10分钟操作练习;5分钟反思总结。大学课一般为2节或3节连上,可以从整体综合安排、灵活分配每次课的教师讲述时间,但教师讲述时间应控制在课堂总课时的二分之一,以强化“教学做”中的“学与做”的部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

2.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彰显高素质教师培养。本教改最大的特点,是在突出“学”与“做”的同时,又强调“教学做”三者是一个整体:教不能没有学,学不可能没有做,做又离不开教与学的一体化教学,以凸显培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不只是能做会做,还要成为艺术做的高素质语文教师。这只有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才能实现。下面列出本课程“教学做”三部的内容,同时它分别又是,教师20分钟讲述的内容、学生10分钟阅读的内容与学生10分钟操作练习的内容。(1)“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为教师理论讲授学习的内容。主要有:语文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设计;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语文教师发展与教学研究等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此指导学与做,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实践者和富有创新性的探索者。(2)“学”的内容。学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包含着大量做的练习。引导自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倪文锦、王中敏、黄麟生等主编的教材为自主学习材料。同时从图书馆资料室列出80余种书目与报刊杂志,供自学选读,以利学生及时了解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夯实理论基础;网络教学,微格训练。微格进行课堂教学示范观摩、课堂教学实践和评价反馈,使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语文教学能力;教育见习。每学期2周,通过观看语文教学录像和到附小附中与我校3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观摩现场教学,加深对教学的感性认识。(3)“做”的内容。本教改强化操作实践以凸显培养应用型人才。做的部分,是教和学的最终结果。做的每一实践环节,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有要求做的内容,都制定了考核评价标准,形成严密的考核体系,通过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做,引导学生实践,又通过考核评价手段,促使学生去做去操作实践。①教材钻研。按照10条《语文教材阅读与练纲》要求,让学生研读中小语文课材。②教学计划设计。按照10条《语文教案编写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先自我编写自我评价,再互相对照标准互评,最后由指导老师照标准评价。③说课训练。教师说课要领指导,请一线语文教师示范说课;学生进行说课训练之后,让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总结,根据6条《语文说课评价标准》指出其优点及需改进的地方。④试讲。照8条《语文教学授课质量标准》试讲验收,每位老师指导15~25名学生。⑤试教。共20周,分2学期进行。照8条《语文试教授课质量标准》试教验收,每位老师指导1~3名学生。⑥毕业设计。改变传统的单一论文撰写为毕业设计,它要求先写出教学设计方案,再阐述所设计方案的理由根据,运用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理论的高度给予阐释,以突出综合素质的训练,照10条《毕业设计评价标准》写作验收。

3.加强多元融入以凸显课程特性的整合效应。本门课程既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又不能离开语言文学的广袤土壤,这就决定了本课程的兼容性、交互性的特点。因而,我们加强了8个方面的融入,以凸显课程特性的整合效应:(1)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融入汉语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2)将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入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3)将对基础教育的改革研究融入高等教育的教改研究;(4)将观摩名师教学教改实录研究融入高校教研教改研究;(5)将传统实践手段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6)将课内实践培训融入课外教学活动;(7)将课程理论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融入能做会做艺术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8)将期中期末的综合性考核评价融入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分散性考核评价。

四、教改实践的成果

1.已出版专著《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11年评为重庆巿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已《尊重学生主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中国校外教育》2011.7;《新课程课堂优化教学策略》、《新课程学习》2011.7

2.编写完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配套教材,由中央编绎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3.取得系列教改成果:(1)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见前三部分内容);(2)作业练习改革(教案设计、说课设计、试讲试做、机智类口语作业、说课演示、微格训练、即席评课等);(3)考试方式的改革(口头实践性作业练习、书面考试和操作实践考试相结合、开卷与半闭卷考试相结合);(4)检测评价的改革(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由注重知识转向能力。注重过程考核:平时作业类20%;实践设计类30%;期末综合类50%)。

4.学生层面的成果。我们从3届学生调查分析,普遍认为他们已经转变了过去怕做、难做、不愿做为敢做、愿做、乐做;既能从理论上认识提高,培养自己教学艺术的意识,又能指导自己的教学操作实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以下综合分析考核对比结果看出,已实现了“能做100%、会做40%、艺术做8%”的预期目标的良好效果。

近几届学生获得系列成果:2009届学生获得省师范生讲课比赛一等奖、09届学生获得2009年省重点中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10届学生获省讲课比赛一等奖、2010届学生获得省师范生素质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09届学生获得重庆市师范生讲课比赛一等奖、2010届学生获得重庆市讲课比赛一等奖、2011届获得重庆市师范生素质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11届获得重庆市重点中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总之,这都说明实行“1215”课堂教学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实现了预期的教改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是成功的,是可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1.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探析 中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理论 实践

中学语文的教学是中学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随着经济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不再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要求学习,也不再只是作为一门应试教育的课程,它有很多的实用性,能够促进人的品质的塑造和思维的开拓,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思维创造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老师在教学时,就一定要注重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只有充分地把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方式,才能够实现真正地综合性学习和教学过程。并指导学生用语文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的开拓创新。下面本文就简单对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和总结。

1.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1.1 顺应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和学习也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做好中学语文的学习和教学的全方位发展,那么就必须寻找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道路,这也引起了我国范围内自发地形成了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倡导综合性学习的发展氛围,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追求中学语文课程的综合化教育改革,培养科学精神,不断地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方式进一步实践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与此同时,中学语文基础教育也呈现出了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1.2 适应课程的综合趋势和中学语文课程的发展需求

中学生只有学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塑造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美好,能够对学习语文充满激情和乐趣,才能够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也兼顾了语文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育发展,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素质和其他方面的素质。

2.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是借鉴不同的教育理论来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下面我简单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加以介绍。

2.1 理论

有关人的全面学说发展和实践理论成为了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理论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个性化心里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人的潜能的全面发展,那么综合性学习就要求学生要注重个性化和整体的发展,注重在实践中对语文学习加以利用。

2.2 教育学理论

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就是不断地吸取不太能够的教育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式地学习方式,同时加强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学习和联系发展,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这些方式和理论都深刻的体现了教育学理论挂念和思想。

2.3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是一个统一和分化的过程,那么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正是以此为基础,既要做到了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又要做到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制约,实现了分化统一的发展过程。

3.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

3.1 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发展,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素质、性格、爱好、优势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展开,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探索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可以进行综合性学习。比如学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这一课时,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有关钱学森生平的相关内容的搜集,课外通过网络、报纸杂志收集等方式,从而更加地对钱学森的事迹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了解,那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学习发挥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比如针对不同学生获取的有关钱学森的知识内容不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和互相学习,通过对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给予的适当指导,从而提供信息给予学生,启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不断地完善。

3.2 重视学生调查实践等活动过程的策略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进行有效地教学,在学习《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这一课时,由于其涉及到的是比较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那么学生最好是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方式获取最新的相关信息,可以尽量地扩大获取教学信息的途经,比如一份研究报告、一份展板等都可以实现学生信息的获取和收集。

3.3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注重经验交流、总结和分享的实现

比如《在出狱欢迎会上演说》这一课,学生也可以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进行课题结束后的演说,从而在每次的主题学习结束以后,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能够将学习成果不断地扩大,促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经验总结和课程总结,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互相学习,互通有无,一方面促进了学习之间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督促学生尽量做到自我反省。

4.结束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单调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教师的适当参与,以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开展主题活动,从而使中学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好教材有关预设性材料、方案等设计问题,同时做好语文学习评估,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中学语文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巧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08:01~47

篇(7)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确,语文新课标的改革给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面对这一挑战与机遇,我们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寻找新的突破。其中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就是重要的一点,二者密不可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教育从书本中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使教育全面的贴近、融入生活,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进而踏进教育的更高境界,造就出完美的人。”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独具创造的教育改革实践,是中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毕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也能得到一些启示: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学要从生活中入手,见微知著,从生活细节中学习语文。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一致的。

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只是一个封闭式的教学系统,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的形式单一,教学的手段单调。在很大程度上讲,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已与生活严重脱节,已严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异化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属性,损害了广大学生做人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刻意为之。例如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解“赋”和“兴”手法时,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解“赋”时,我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用了歌曲《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小芳》的歌词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中“赋”。讲解“兴”时,我引用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结合生活内容,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可以显得轻松风趣,又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自己也总结了几个要点。

一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丧失,这种丧失表现在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本,依赖于练习。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老师如果能主动地汲取当代最新的教育理论,勇于更新教学观念,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估等环节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视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主动地学习,主动感悟,那么,我们就能为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打好基础。

二是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热点。

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学生们长年在校,学校即他们接触到的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边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整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

三是教学相辅,教学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