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3 16:34: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问题分析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析
(一)职业定位不明确,自主工作意识弱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除了教学以外,还包括学生的日常辅导,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还包括学生的生活、就业、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内容。此外,辅导员还参与负责学校或者学院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内容杂乱,没有明确的职业范围,似乎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包括在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成了学生的“班主任”,但辅导员工作本身又没有明确的职责要求,所以辅导员工作之后往往缺乏成就感,造成辅导员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在工作中缺乏自主工作的需求。
(二)职业内容范围广,工作主动性低
高校辅导员往往都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因而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还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加上自己没有做过完整的职业规划,所以在工作中会遭到很多的困难。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得过且过,不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总结创新,缺乏工作经验的总结,因而业务素质不仅不能提升,反而下降不少。据刘叶云教授《基于人才测评视角的H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结论显示,高校辅导员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较为完整的规划。分析认为,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缺乏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合理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在自身事业发展上并不顺利,辅导员工作不仅任务繁重,而且需要处理很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中面临的问题较多,很难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三)职业规划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他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不能合理的评价自身的工作条件,结合自己的职业抱负,做出了不合常理的职业规划;还有一些辅导员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过多的考虑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缺乏对自己的全面分析;还有一些辅导员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没有考虑客观环境和时代的发展,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前程。总的来说,很多辅导员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导致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能顺利进行,个人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高校重点发展目标与辅导员职业内容不一致
高校的重点发展目标都是学术研究,重视硕士、博士点的建立。重视发明专利、学术建设等科研指标。但是,辅导员的工作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培养,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学校不重视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因此辅导员的工作与学校的建设重点不一致,这给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带来很大的打击,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五)学校缺乏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
近年来,高校虽然强调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却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与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沟通交流,忽视了辅导员工作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会造成学校的政策实施缺少较为成熟的反馈意见,由于学校与辅导员缺乏意见交流,同时也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关于辅导员职业规划的建议
(一)搭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平台
高校具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他们经常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经验丰富,所以高校可以考虑利用这些资源,也为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学校角度来说,通过将辅导员的工作融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中,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优势,做到人尽其用,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动力;从辅导员个人角度来说,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建设和培养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学生辅导团队。高校在进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1.选聘综合素质高的辅导员老师到校任教
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要严格把关,依据辅导员招聘标准,按照招聘的流程进行层层选拔,选择一批综合素质良好的人作为高校的辅导员老师。同时为了便于辅导员自身的发展,选聘的辅导员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便于在处理辅导员工作复杂性时,能够找到自身工作和职业规划的平衡点。在具体的考核方面,应该首选对辅导员的学习成绩、政治表现进行检查,其次应该对被选聘人才的工作志向、人生理想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参考,确定其是否适合参与到辅导员工作的行列中来。其次,在进行面试时应该对辅导员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等进行考查了解。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辅导员的人生追求,也关系到辅导员在未来的发展是不是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最后,应该对辅导员的教学策略、工作策略进行一定了解,确定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完成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胜任辅导员的教育事业,胜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健全保障辅导员发展的相关制度体系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复杂,任务繁重,他们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也是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学校应该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从制度上建立有利于保障辅导员工作顺利进行的政策,保障辅导员的核心利益,建立一支强大的辅导员队伍。首先,应该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意识,把对辅导员的培养工作也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其次,为了提高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在辅导员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之后,应该安排辅导员进行培训活动,帮助辅导员对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梳理,总结新的工作模式,实现管理创新,才能让他们更快的进步;最后,可以考虑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任务分配,即分配辅导员分别从事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活动辅导等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建立优秀的管理队伍。
3.完善辅导员发展机制,拓展职业空间
辅导员应该从两个方面发展自己,一方面是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即将辅导员当作是一种职业认真地做下去,在职业化道路上,辅导员应该通过层层考核,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一些职业资格考试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心理咨询师等。另外应该走专家化的道路,辅导员应该是专业的,在辅导员担任岗位后,应该从工作中逐渐总结经验,学校也应该开展符合自己学校状况的辅导员培训活动,开发辅导员的潜力,让辅导员成为专家化的辅导员,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工作。在拓展辅导员发展空间方面,可以考虑设立辅导员职称,类似于助教、讲师、教授等制度一样,设立辅导员能力等级评价体制,激励辅导员进修提升。此外,还应该从优秀的辅导员中选拔适合从事行政管理行业的人才,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为辅导员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工作有竞争,生活有盼头,这样可以有吸引力地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实力。
(二)结合自身需求,辅导员应该做好自我职业规划
在对自我进行职业规划之前,辅导员应该先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根据自身条件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首先,辅导员应该对自身的性格、志向、知识技能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规划时慎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辅导员工作岗位,然后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思想政治辅导专家还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管理者。如果不适合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应该及时从高校撤出,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例如,某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进行了合理的职业规划,在生活和教学中,不仅是学生们的“知心朋友”,还是学生的榜样。他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也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各届辅导员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其次,应该制定发展的计划。没有计划就没有努力的方向,为了以后的长远发展,辅导员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借鉴别人的经验,不断总结创新,实现自己的良好发展。
例如,某大学的辅导员田盼,在5年的工作中,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积极学习,总结经验,工作业绩优秀,不仅受到了同事和同学们的欢迎,也实现了自我的职业发展。所以辅导员应该努力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
最后,要树立复合型人才的观念。辅导员工作内容较多,涉足教学和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要想做好辅导员工作,應该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有理论,也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能得过且过,缺乏积极性的工作,必然是毫无成效的。
三、小结
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学校也应该针对现有的一些问题提供给辅导员老师一些帮助,只有帮助辅导员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辅导员管理团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学校的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6,2(1):108-110.
[2] 乔丰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4):63-66.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就业指导
前言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被提及一个很热的高度,在这种高度下,各种职业规划和测评办法和手段的大量使用,利用专业的软件测评,是比较流行和时髦的一种做法,但是也出现了完全一味的以某个测评结果为依据,不加判断,不考虑信度,导致毕业生盲目的职业规划和指导,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只有正确的认识职业规划,合理的利用测评结果,才能做好职业规划。
1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测评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强调人职匹配。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
职业测评是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职业测评是以特定的理论为基础,经过设计抽样、问卷、统计分析、建立常模等程序编制的用于客观、全面了解被试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的情况。测评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效度――测验结果的准确性;常模――每一位被试都有一个原始分数,通常情况下这个分数没有实际意义,除非这个分数能与别人进行比较,与此相关的标准便是常模。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区别、比较、探测、评估等多项功能,通过职业测评可以实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2]。
2 高职学生职业测评现状的弊端
通过多年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测评现状存在以下弊端:
2.1 对职业测评认识偏差。
职业测评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起点。但同时也应认识到职业测评是一种间接测量,是一种心理素质和特征由样本进行推测的过程,不可能达到完全准确地测定,测评结果只是统计意义上的标准,所以测评结果中推荐的职业主要供参考。过分依赖方法、技术来达到对人才职业的测评,往往在测评某些素质的同时,遮盖了另外一些似乎无足轻重的素质。一劳永逸想通过职业测评来控制并解决人的发展和事业发展问题,必然引起职业测评的不健康发展。
2.2 测评队伍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职业测评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操作过程和结果解释中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是保证测评结果不被滥用、确保测评意义的前提。
职业规划及职业测评对于高校来讲是一个全新的业务和行业,大部分就业人员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出现了过分依赖于测评软件的情况,对于大学生没有进行适当的辅导和指导,盲目的认为依据测评结果就业可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陷入到测评的误区中,导致学生也不能够客观的认识自我,为自己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3]。
2.3 学生不了解职业测评或者对其不感兴趣
学生本身对职业测评也不甚了解,以某校为例,毕业生2000余名,学校要求学生用测评软件参加测评,并进行了动员和宣传,实际参加测评人数不足1400人,而参加测评的毕业生也有约10%的人对测评也是完成任务,测评的数据可靠性值得商榷。这些问题造成了测评软件的滥用。
职业测评仅仅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会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可能误入歧途。所以清楚地了解这些测评、掌握恰当的使用方法、以良好的心态看待测评结果是进行测评前必要的准备工作。更需要说明的是,再好的职业测评也只是给出一份准确的分析报告,并不是“盖棺定论”式的准确结论,进行测评的目的不应是为了测评而测评,也不应是为了得到一个与个性匹配的职业名称而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主要是指导进一步探索、激励后面的学习和提高[4]。
3 正确进行职业测评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和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规划和职业测评
通过就业指导课、宣传板报、广播、网络、职业规划竞赛等手段对大学生来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一方面,让他们充分了解职业规划及职业测评,有兴趣参加职业测评活动,从而提高测评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积极的引导他们对测评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使他们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3.2 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学习
学高为范,身正为师。要正确的引导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也需要提高,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3.3 采用合理的方法,多手段的进行测评
职业测评始终强调客观、真实,因此采用合理的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测评是非常重要的。
3.3.1 选择具有良好效度和信度的标准化测评工具(如世界或国内知名的心理测验),并保证测验内容、施测条件、评分规则、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3.3.2 结合谈话、调查、问卷、观察、肢体测试等方式,多手段的进行测评。测试的实施与解释应与专业职业咨询人员或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实施,尽量避免人为的误差。一次测试不要超过三个。测验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凭第一印象完成。测验以个人测验为佳。测验结果只是一个参考,测验结果与个人的特质有明显不同时,有必要持怀疑态度。测评结果保密。
参考文献
[1]王天哲.大学生职业规划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2]曹建斌.职业规划之重要性个性化指导的研究[J].北京:教育与职业,2011.20.
[3]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4]朱若霞.做完职业测评后,她更加迷茫?[J].北京: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22.
关键词: 职业规划;就业交流;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
中途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085-02
1 概述
为了帮助在校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读书期间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自身定位及学习方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以及大学生们之间特别是校友之间的就业交流,为了大学生在找工前能够了解就业的知识,熟悉就业的流程并且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开发了职业规划与就业交流系统,系统为在校大学生获取职业规划和就业交流方面的知识提供了信息化平台。
2 系统使用流程分析
管理员使用系统前需要验证身份,合法管理员可以发表公告和修改信息等功能,其流程如图1所示。
普通用户通过注册获取到系统账号,其流程如图2所示。
普通用户和管理员一样,使用系统前必须登录系统,验证身份,合法用户才能浏览和查询信息,其流程如图3所示。
3 业务流程分析
会员登录以及使用系统的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内容包括浏览信息、下载资料、查询信息、用户交流、观看视频和自我测试等各个环节。
管理员登录系统的业务流程如图5所示。
4 系统功能设计
为了促进会员们的自我认识,增加了自我测试功能,使得会员更能认识自我。职业规划与就业交流系统是在对一个学生团体的操作和后台管理员操作两大模块:前台、自我测试,以及站内交流等操作,本系统的详细功能模块如图6所示。
后台管理员操功能模块如图7所示。
5 总结
本文是对职业规划和就业交流系统开发的总结。为了帮助安阳工学院在校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为其找工作提供信息平台,收集和参考了大量文献并进行了充分的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机专业优势,分析和设计了职业规划和就业交流系统,并且在实现后在学校内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动了我校学生的就业,实现了设计预期,同时系统的技术指标也符合需求。本系统实现了模块化编程,对于以后的系统扩展提供极大的方便。本系统达到预期的各项技术指标,实现了预期的各种功能,效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 邓文达.中文版Dreamweaver8网站设计制作入门与提高[M].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6.
[2] 柏松. 中文版 Photoshop cs2 标准培训教程[M].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一新生进校后就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课本还是提出了比中学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当然这也是高校该课程有了更多内容和更深的深度所决定的。课程提出了这四个方法:注重学习学科理论。注重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这四个要求反映了学习高校思修课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方法。结合该课程的要求和学习方法,本文将其与职业规划的要求和发展规律进行基本的思考和探讨。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与思政教育及本课程的关系已经在另文中进行了阐述,本文将不再论述。
注重学习学科理论。教材指出:科学理念,就是的基本原理,就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是构建思修课的理论基础和贯穿课程的灵魂,也是学习本课程要把握的重点。课程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思想道德问题,运用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在学习中,既要求学生注意学习和掌握课本中的理论,更要着重把握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应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课本中的相关理论和观点也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思考和探索的必学和必备理论和相关知识体系。所以,注重学习学科理论,对于职业规划和课程有机结合同样具有重要指引意义。注重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课程包含丰富的人生哲学等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注意汲取和把握这些思想成果加强修养、培养素质、提高精神境界。还要求广泛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所以,与职业规划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注重联系实际。理论学习只有联系实际,才会生动而具体。课程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领会和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要积极主动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向英雄模范人物(身边榜样等)学习,从实际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职业规划就是联系实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要求必须从实际实践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地完善调整深入,从而走出从容又精彩的人生,使人生实践和职业规划得以统一。注重学以致用。课程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把学习与遵守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课程要求和职业规划的实践都强调学以致用,都注重学以致用。也必须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落实课程的目的,真正实现职业规划的作用。
当然,职业规划的具体方法和实践也有其自身的特殊的方面。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按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的不同分成探索期、定向期、准备期、冲刺期阶段,并按照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成长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实施。探索期,目标: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可从三方面努力:转变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多向毕业生咨询就业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认真学习,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学习,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尽可能全面地锻炼自己。定向期,目标:初步确定就业方向以及相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从四方面努力: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职业规划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思考未来的就业方向,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在课余时间长时期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总结职业经验。增强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准备期,目标:掌握求职技能,为择业做好准备。应着手做好以下工作: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学习撰写简历、求职信,学习面试知识、求职礼仪,掌握求职技能。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加入校友网络,向已经毕业的校友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等。冲刺期,目标:成功就业。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毕业方向已经确定,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宜着手做好以下事情:审视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就业期望是否恰当,所作的准备是否充分。主动参加就业、创业讲座,积极参加模拟招聘,提高择业技巧。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精心设计制作求职材料,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主动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招聘信息,积极参加招聘活动,落实就业单位。大学生及早谋划,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不仅有利于大学学业的圆满完成,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更有利于正确把握人生方向,创造成功的人生。总之,在方法上,课程学习和职业规划的方法上是相通的,也并不存在万能的和绝对不变的方法。
作者简介:张锐(1970- ),男,重庆工商大学学院,研究方向:思政。
【关键词】高职“双元制”;职业规划;课程设计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但是每年日益增长的毕业生数量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校都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在此背景下,各地高校都开设各具特色的职业规划课程,来帮助学生更为优质的就业。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给我们的职业教育带来很多的启发和借鉴,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更深入生产实践的一线,学生们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去学习,与企业和工作内容直接交流。学生被以岗位要求做为培训目标,更好的掌握了职业能力,在进一步结合理论教学后,学生更能深入理解职业规划的内涵,个人的职业规划更为具体和可操作,从而更能够为企业所欢迎,达到高质量的就业。笔者所在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践行一个前行者。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苏州太仓市,拥有近200家德资企业,被誉为“德企之乡”,优越的企业资源,是双元制教育落地的根本。10年来,与健雄学院建立融合合作关系的企业86家,达成合作关系的企业超过200家,学校将“定岗双元”模式已推广到15个专业3500名学生(光明日报)。学院建立了国内唯一的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示范推广基地,目前已经成为成为长三角知名的人才培训基地。
为了打造企业学校的“利益共同体”,学院引入企业用人的评价标准来制定职业规划课程标准,重点打造学生的能力素养。现将其职业规划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梳理如下:
课程定位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1.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与评价,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
2.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提高职业素养。
3.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知识,理解企业管理思想和行为,缩短岗位适应期,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4.帮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
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1.课程模块。
我院职业规划课程分为8个模块,共四个学期,每学期16课时分8周上。具体设置如下:
2.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考核评价体系。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1)基本不了解企业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也基本没有系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2)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家庭背景,心理素质参差不齐,主体乐观向上,个别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障碍。
(3)个别人行为散漫,纪律观念淡薄,自控能力较差。
(4)有就业意识,但就业准备不足,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够,很多毕业生不能客观的认识自我,在求职择业创业教育中显得十分消极被动。
2.学法指导:
(1)案例材料提前预习,倡导主动探究法,积极地思索,收集必要的信息。
(2)通过参与小组研讨、角色扮演、情境互动等形式,与小组成员建立感情,增强团队意识。
(3)问答参与,作业练习,运用归纳总结反思法,布置团队课后参与社会与市场实践。
四、课程特色
1.与我们课程开发的合作单位大多数是在华德资企业。例如:太仓中德技术工人培训中心,舍弗勒培训中心,苏州华南印务有限公司。部分课程单元由各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士担任。
关键词: 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策与思考
随着我国持续十一年的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在“就业难”的另一面,却存在着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与就业实际不相吻合,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这实际上折射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也反映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滞后。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人生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有目的地指导大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1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没有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已处于发展阶段,但大部分大学生都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准确定位,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还有一些学生看似对未来发展有些想法,却不晓得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等到大四就业时,受到家庭、社会等世俗观念的影响,盲目看重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而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这也导致了二次择业人数越来越多,出现了毕业前的“违约高手”和毕业后的“跳霸”。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到位,从而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造成了就业困难,而且制约了他们以后的发展。
1.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与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都是由就业指导机构或者学生处承担的,而他们的工作重心都集中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或者在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上,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缺乏。这些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仅限于新生入学时的几节职业规划课和毕业前的几节就业指导课,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也有部分高校引入了讲座、测评、职业规划大赛、职业咨询等多种形式。但这些职业规划教育都具有短期性,缺乏层次性与递进性,大学生缺乏机会真正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这也间接造成了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定位,影响了他们的成人成才。
1.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又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既要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又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很少有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通常都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等部门的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经过职业生涯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并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资质和水平,再加上时间、精力投入的有限,他们在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取向,培养职业能力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1.4大学生自我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学校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大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必修学分,很少有学生会真正剖析自我,分析职业现状和制订职业目标,更谈不上去执行和调整。学校在方法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但学生自身的不重视也是主要原因。步入大学以后,他们普遍没有了高考升学的压力,紧张与繁忙之后是对自身的放松,放松无节制,以至于每年都有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生涯规划更无从谈起。也有一些学生对自己未来有一定想法,但缺少自我兴趣的分析和能力的测试,对专业的了解也是片面的,对专业是否喜爱及涉及的行业完全不知或知之甚少,导致他们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无法规划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
1.5家庭与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的教育目标、生活水平、家长的职业态度等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着重要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消费、教育与感情交流的基本单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对孩子就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早、最深、最细微、最全面。就社会因素来讲,求大于供,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范围大,实现的程度就高;求小于供,则选择范围相对缩小,实现程度就低。有的大学生不在社会需求的方面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而是盲目地按个人的兴趣、喜好进行培训。这样,虽然具备了某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但不为社会现实所需,也无法凭此实现良好的发展。
2.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2.1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各级政府要支持和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予政策扶持,以制度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要勇担教育重担,并积极发挥好引导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职业规划竞赛、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大学生自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此外,社会各界都要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项系统工程,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2.2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高校要跳出单纯追求就业率的就业指导局限,要从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就能缓解就业压力。
学校可以通过加大对在校生源的分析、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就业市场的调查总结,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来指导和支撑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引导每位学生发现自身特点和个性特征、了解行业特色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指导档案。档案内容除了学生的基本资料外,还要对学生的生理状况、思想品德、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志向等内容进行全面跟踪与了解,建立一个动态档案。以此为切入点,切实完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3建立规范、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所谓“全程指导”,是指立足市场和人才的现实需求和知识技能要求,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始终,要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为今后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递进性。大一,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期。着重引导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特点,进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大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期。着重从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个性的策划、职业价值观的确定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三,能力提升期。着重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实地考察锻炼,培养和发展同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并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作出调整;大四,就业准备期。整合自身学习成果,整理人脉资源,主动出击,寻找就业机会。二是立足校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构建学生规划平台。如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营、职业测评及模拟职场招聘、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等,还可以外聘企业人士、职业规划师到校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个性指导等。三是针对全校学生的普遍特点及个性特征,整合资源,探索具有创新性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平台。
2.4将思政辅导员培养成“职业规划师”,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较为了解,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对自身价值进行定位,而且他们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性质、相对口的职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指导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职业评估,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同时还能时刻监督学生的执行情况。所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是符合高校客观需要的。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必要的师资培训。有计划地采取送出去学习,或引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来校开办讲座,使思政辅导员能系统地掌握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其次,集中资源、拨出专项经费、设立专项课题,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考试、参与职业规划方面科研,打造出一支出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最后,开展定期的职业规划实践与调研工作。通过实践和调研,广开门路,收集各方信息,科学分析,使思政辅导员更有效开展指导工作。
2.5促成高校与更多的企业建立实习等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地了解行业特点的机会。一方面,使在校大学生通过实习等手段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实地了解职业特点,为自身的职业目标定位找准方向。另一方面,除了一般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外,一些符合规定的公办或者民办机构可以在政府支持下,为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使其更快更专业地提高职业能力。通过高校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不仅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平台,而且促进了高校向社会输送更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了双赢。
2.6通过学校引导,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帮助大学生成功规划职业生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校、社会对其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需要学校引导家庭按照制定的规划,完成其难以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一是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使家长了解学校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进程,促使家庭全力配合支持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也使家长在帮助孩子职业规划中可以有的放矢。二是学校应建立家庭教育情况数据库,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指导办法,积极帮助家长逐渐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理念,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力提升[J].现代企业教育,2011,(1).
[2]李燕冰,路财深.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5).
[3]田淑梅,郭秀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8).
[4]薛继红,程伟,构建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效机制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 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 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 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 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 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 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研究一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