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05:06: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评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作业批改;评语;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作为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正确引导和善意鞭策。启发性和鼓励性的作业评语能够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作业评语中,教师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赞许,真心与学生沟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评语的重要意义
学生作业评语中,教师的看法和意见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积极的评语对沟通师生情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简单论述作业评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除了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体现以外,还可通过文字来传递。鼓励人心的评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作业评语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树立自信,获得满足感,长此以往,师生间会形成一种默契,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所以说,作业评语是师生间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
2.增强了学科的人文性
无论哪一学科,都要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和人文性。而在实际教学中,人文性通常只体现在文科类学科中,数学、物理等学科由于特有的理智型与严谨性,而缺乏了这种人文性。通过作业评语,不仅给学生以提示和警醒,还能够增强学科教学的人文性,传递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与期望,使得平淡的学习成为一个愉快而幸福的旅程。
3.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近况。教师们批改作业,了解教学过程的不足,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客观、真诚的评价,用充满温情的话语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断总结和反思,提高独立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开拓思维
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对学生答案做出客观评价外,还可以通过加设问题,一题多解等,拓宽学生思路,鼓励学生多角度考察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主动思考,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如何利用作业批改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号应改为“?”号
通常,学生作业批改中,只有对错之分,而缺乏情感的渗透。一个“×”号,不仅是学生作业的一种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否定,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冷漠,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分析、判断等错误时,将“×”号改为“?”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纠正错误,提高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利用这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自身的薄弱环节,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利用鼓励的话语,增强学生自信心
评价的结果应具有激励导向作用,激励评价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教师利用积极鼓励的评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在不打击自信心的前提下,纠正学生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评价,例如在高中英语的作业评语中,对于作业有进步的学生,可以批注:Congratuation on your progress!;对于表现努力的学生批注:I’m sure you will do better if you study hard!
3.拓宽思路,激活学生思维
批改学生作业时,除了判断学生作业正确与否,还要启发学生拓宽思路,鼓励他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探索,克服思维定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例如,在多解题中,可以在学生答案后面批注:爱动脑的你肯定还有高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归纳总结,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条件。例:设a、b∈R,且3a2+4b2=6a,求a2+b2的范围。大部分学生想到的方法就是解不等式,求得a的范围:0≤a≤2,设k= a2+b2,则b2=k-a2,代入不等式,求得k= (a+3)2- ,则k [0,4],故a2+b2的范围是0≤a2+b2≤4.此时还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数形结合法,将3a2+4b2=6a改写成椭圆表达式(a-1)2+ =1,结合图形求出a2+b2的范围:0≤a2+b2≤4。此外三角换元法也可解决该问题,由已知得到(a-1)2+ =1后,设a-1= ,b= ,整理得:a2+b2= ( )2- ,由于 [-1.1], 故a2+b2的范围是0≤a2+b2≤4,这样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4、评语点拨,引导纠错
当学生在审题、解题、计算等环节出现错误时,要在出现错误的地方做好标记,让学生自己找出错点,分析错误原因,再附上诸如“这样运算正确吗?”“仔细看题目,想一想”,“第二步该做什么呢”等,这种批语可以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解题思路。利用评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自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运算和自我检查的好习惯,提高学习趣味性,在掌握自己薄弱环节的同时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5、激发兴趣,强化动机
教师作业批改评语不要给予过多的苛责,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在作业评语中,要学会挖掘学生的优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业批改评语要注意技巧,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用善意、诙谐的话语提醒,以免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学生表现优秀时,要给予特别的表扬,让学生得到成就感,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束语
作为教师情感输出的载体,作业评语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意义深远,它不仅能够反馈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评语内容传达给学生的情感意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广大教师们要学会科学地运用评语,拓宽思路、引导纠错、积极鼓励、激发兴趣,多角度综合评价学生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一、全收全批,全面了解学生
教师通过全收、全批、全改,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已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章节的教学,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虽然近些年有很多文章质疑全批全改是否必要和合理,但是在普通中学目前的学情下,我个人认为全批全改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在全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学生拖拉作业甚至不做作业的情况。针对这些现象,我在做作业之前就开始“盯”人,先特别提醒部分课堂不认真作业不及时的同学,并在课堂时间许可的情况下走动批改,他们做几题批改几题,并及时进行讲评和鼓励,然后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后剩下的内容他们基本也就不愿再拖了。如果遇到老师不在就不写、继续拖拉并逃避作业的学生,我会在向习课上再到他们身边,继续督促他们写作业并进行走动批改和讲评。如果是抽改的话,一定会有部分学生的作业有遗漏。而这样坚持全改下去学生就不太容易遗留下太多的问题,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反馈过程上基本平衡,他们之间的差距也就不会太大,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增强,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面批面改、互动合作研讨
所谓面批面改,就是指教师当着学生的面批改他的作业,它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互动合作研讨,共同捕捉作业的闪光点,共同剖析作业问题的根源,共同谋划解决问题的对策,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注重因材施教,让老师和学生在此期间互相进行学识上的发展和感情上的交流,老师和学生都学会反向思考的模式。这种面批方式有利于分层次教学,无论是对于优等生,还是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都能给予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因为高中学科多,作业多,加上历史学科本身文字阅读量大而课时又有限等原因,面批面改全面落实也有困难。而个别学生确实又需要针对性的批改,同时有些孩子也因为家庭的变故原因或者自己的心理原因对学习倦怠。若老师找不出时间来找他,或者找到了又因为要赶下面的课也说不了几句,长期下去孩子得不到疏导和纠正,感受不到老师的学习帮助和感情温暖,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并且越难解决。于是我在改作业的过程中如果能面批的尽量面批,如果实在实现不了面批的就在批注和点评时进行重点的解说和拓展引导,并力求改变大众式的鼓励方法,而转换成偏爱式的赏识方法,如:“这题如果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思考,以你的能力肯定可以做出更完整的答案”“我发现你身上有种少年身上难得的成熟和睿智哦”“宝贝,你今天给老师送块糖,你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很欣慰……”
这些欣赏和疼爱及时通过文字的表达隐性地传递给他(她),既鼓励和温暖了每个学生的内在敏感的神经,又体现着公平公正;当然对部分抄袭作业、胡做作业和直接不做作业的同学,也一样在作业批注时进行引导甚至批评,同时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在课堂上公开批评而让他们感觉受伤,如“你今天的作业太马虎了,题目都没读就写答案,字还不认识,想想看,这真的应该吗?”“你最后一题为什么不做呢?是因为什么原因?我们可以平心思考吗?”“不做作业真的就很心安吗?”等,通过向思想深处发问促进其内心觉醒。事实证明有很多的学生伴随着年龄的成长和老师对他的启发,内心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态度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师生之间并不需要激烈的思想和语言冲突就能达到,心交神往的互动效果。
还针对现在高考历史中踩点和踩意得分的现实需要,对材料问答题部分的作业也进行踩点或踩意的批注。每答到得分点我就在文字下面画直线,并打上这个点的分值,这样每道题每个问学生都能非常明白自己答到了哪里,答到了什么程度,对以后的做题就会非常有方向感。远比改个对错了事的方法见效。
三、做到“改”与“评”两者兼容
光改不评是不深刻的,所以我在批改作业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都是加以评语。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融入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做到“改”与“评”两者之间最有效的兼容呢?摊开作业,我先根据答案批改正误,然后会在正确的答案横线旁边写上“思维方向准确”“答案要点考虑非常周全”“材料理解很准确”等激励性语言;我也会在错误答案批注“×”旁边写上一些方法指导性语句。如“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基础角度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至少是当事双方和第三方态度等因素,你分析有点片面了”“你答的是影响而不是原因,审题出错”“别急,错一次就记牢一次”等。评语除了文字评价外,还包括成绩的等级评价。根据江苏小高考大高考实行的等级制划分,我也从正确率和书写两方面综合评价,在作业批改时首先是量化得分,然后根据得分情况再实行“A、B、C、D”四个等级评定,力求给学生一个学习标尺。因为这样的坚持,所以每次作业或者单元练习后,学生都能从老师的评语和等级评定中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更了解自己的学习坐标,师生之间也就又完成一次心灵的对话和交流。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新课程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高中化学教学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学生获取知识比较呆板,一旦碰到所谓“活、新”的试题就无所适从,严重地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来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体的教育价值需求。那么,如何组织好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变角色,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备教法等等,总之,要立足于学生,树立服务意识。新课程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明确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的目标要求,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做好教学设计
所谓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按新课程的要求统筹安排好“教”和“学”。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要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合理组织学习内容,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选择与学生认知方式相适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尽量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科学素养。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总之,要打有准备之仗,不上无预设的课。
三、实行新的评价方式,实现课改新突破
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实践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为此我校重点研究探索新的评价方案,力求使化学新课程改革更加完善。如我校高二化学备课组对期中评价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质性评定,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结了一些较有效的评价方式,如专题式、集体小组式;在评价策略上,注重挖掘闪光点,设置创见奖;在评价主体上让学生、老师都参与;在评价工具上,以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袋为主,辅以教师的质性评语,给出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的进步。另一部分是定量评定,对命题内容、试卷形式以及考试形式等设计程度不同的两套题供学生选用,可以开卷也可以闭卷考试。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另一块重要内容,我们备课组充分进行研究,确定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方案,采取“题目公开、自主选择、现场表现、延时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考核。初步实践,学生欢迎;但工作量太大。我们打算与平时实验相结合,由学生决定哪个实验作为评价的对象考核后给予相应的评价。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秉承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我们应深刻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体系,以实现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为此,我们所有的化学教师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汪 莹主编《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
2.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中职英语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在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今,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之一。英语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学好英语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如何进行更科学的评价是当前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中职英语教学的评价现状与弊端
目前,职业学校英语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势比较单一,重测试性评价,轻非测试性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英语教师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手段,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通过课时评价、单元评价、学期中评价、学期末评价等考试来考察学生的学业,这种终结性评价往往过于注重分数,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体内差异,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过程。中职学生是一个不同于高中生的特殊群体,他们英语基础薄弱,所学专业背景不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之间的比较,往往给学生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让学生对评价产生焦虑和恐惧,制约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使相当多的学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极大地削弱了外语学习的效果;还有一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英语产生极大的厌学情绪,因此出现有些学生上英语课不听的现象。这种只重视反映结果的评价制度已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绊脚石,所以很多中职英语教师都支持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摒弃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
二、形成性评价概念和优点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问卷调查、访谈,咨询,学习态度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持续评价体系。它是伴随学习过程进行的,目的是向师生提供学习状态和进程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节教与学的活动。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极大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潜能,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它除了评价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以外,更适合于评价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评价结果多以等级加评语的形式表达。它往往在一种开放的、友好的、宽松的、的环境中进行,是一种低焦虑的评价形式,因此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为学生所喜爱。
三、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我们对某种认识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形成性评价对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都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学习效果极弱,导致学生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加之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比较,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所以在中职英语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势在必行。我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践教学,极大地感受到教师根据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意性、文化性等给予的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制定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评价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全面的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为了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并促进其发展,我在每学期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英语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如何学好这门学科。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长来获得分数,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往往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表格设计如下:
学生看到这样的表格后往往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消失一大半,他们会认为原来不只是以考试成绩评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平时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都能为自己加分,这极大地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较大的提高,课堂充满活力,这些评价措施的有机结合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即使是学困生,在学习上也变得更主动,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一些学习策略,积极的情感因素得到发展和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活动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的成长期,他们的表现欲是很强的,也渴望得到肯定和表扬。因此,教师在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认为学习英语是有趣的。我经常把表演搬上课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授职专一年级第一册(高教版)Unit 2 “I can do it ”这个单元时,就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中的课堂活动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教授的班级是电子商务班,男生较多,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但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表现欲较强。因此在教授Lead-in之前,我先问全班学生“What can you do?”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用英语回答,我继续问:“Can you sing? Can you dance?” 然后用中文解释一遍,并在黑板上写下“sing”,“dance”,这时有些学生已经会回答:“Yes,I can.” 接下来我继续说:“Ok,now ,who can sing and dance for us?”并告诉他们踊跃起来回答和表演的学生可以得到加分的机会,这时已经有些平常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跃跃欲试,我叫了一名大家推荐的唱歌最好的学生起来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唱完之后,我带头给了这个学生热烈的掌声和表扬,这位学生开心极了,学习的激情瞬间被点燃,整节课都很认真、投入地在听讲。然后我又叫了几个学生继续上台表演了唱歌和跳舞,每一位上台表演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掌声,台上和台下的学生都很认真和兴奋。接着我问了更多的问题:“Can you speak Chinese? Can you use the computer? Can you play basketball? etc.”学生都能认真地听讲并积极回应,整节课都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度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也更好了。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形成性评价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更适用和有效,特别是对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更是强大。
3.采用鼓励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教学。中职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若采用传统的点评方式,公开进行成绩公布或者羞辱学生,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养成。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效果。而鼓励性的评价可以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比如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个人和团体的协作、课后作业的评价,教师都不应该吝啬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但是在赞美的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学生明确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起来回答问题并做出激励性的评价,如:“不错,语音语调很好,虽然不太流利,但是如果课后多读多背,以后肯定会更好。”“回答得很好,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语速,以后会更完美。”“口语很好、发音很清晰、很符合美国人的说话风格。”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从而增强英语学习自信心。
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小组游戏、表演、竞赛等教学模式,这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配合。所以对于学生在团体协作中的表现,教师要给予极大的肯定和表扬。这不仅仅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还让他们体会到了依靠合作的力量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课后的作业评价更是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作业批改时给学生一个肯定性的评语,并通过评语来提出改进的意见,让学生在表扬中明确改进的方向,就可以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很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对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都看在眼里,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喜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总之,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现在,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以动态的眼光衡量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我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形成性评价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激发作用,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应用形成性评价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纸质记录袋;电子记录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27-05
2002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高中应探索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增加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提供更多的学生成长信息,逐步使中学对学生的评价记录成为高等学校招生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一步提出要“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直接挑战“单纯学科成绩评价”的改革措施,在全国广泛而迅速地得到落实。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新一轮国家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要求高中阶段要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学生在高中的表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高校录取考生的重要参考”。随后,浙江、上海两地高考新方案都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明确的评价要求。如何建立和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为教育界长期关注的话题。
一、纸质记录袋评价存在的问题
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以来,纸质记录袋评价法被广泛应用。从应用效果看,记录袋评价作为质性评价的有效方式,能达成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要求,是值得肯定的。但纸质记录袋在操作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由此也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带来不少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正成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深入推进的瓶颈。
纸质记录袋评价带来的问题与困惑主要表现为:
(一)多主体评价难落实
纸质记录袋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既要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记录袋的设计和资料收集工作,又要协调各评价主体按要求开展工作,还要完成记录的筛选、评定和保存工作,评价工作任务很重,难免会造成评价与教学的冲突。部分教师被动应付,综合评价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比较理性和务实,在应试压力客观存在、学习负担普遍较重、学习的功利性仍然很强的情况下,普遍不愿在设计和完成记录袋上花时间。即使去做,也只是把它当做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罢了,评价过程因此失去了其本质的功用。
记录袋评价应是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除学生本人、同学和老师是评价主体外,学生家长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单位也是评价的主体。有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家长疏于对记录袋的关注。倘若学校没有硬性要求,很少有家长会对孩子的成长做出过程性记录。记录袋中相关家长评价的材料大多是家长在学校要求或孩子逼迫下完成的,有的甚至是孩子代替家长完成的。至于相关社会主体对孩子在社会上表现的记录,大多是学生或家长找上门请他们帮忙完成的。
从以上现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纸质记录袋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事实上是缺失的,多主体评价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一些学校的实际操作情况看,高三结束后突击补充评价资料的现象并不鲜见。学校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图省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平时难以全面调动各个评价主体所致。
(二)评价信度难保障
获得和报告能够如实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的评价结论,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是综合素质评价发挥其功能的基本前提。记录袋评价是一种专业化评价,如果按照其专业化的操作流程和保障机制来做,其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是能够保障的。可纸质记录袋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为不规范操作提供了可能,直接导致评价的信度受到质疑。
记录袋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把评价贯穿于学生日常交往与学习活动中,并及时、真实地记录典型案例。也就是说,记录袋内评价记录的内容应该是动态形成的,是不可逆的。事实上,一旦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过程性记录就变成了学期末、毕业时的突击恶补。但纸质记录袋本身无法有效区分哪些材料是原始形成的,哪些是后来补充的,这就为突击补救提供了可能。
又如,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是既与学校利益挂钩又与升学选拔挂钩的高利害性评价,尽管各省都要求各地区要制定相关的诚信保障制度,如校长诚信承诺制度、评价项目抽测制度等,保障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但评价涉及学校利益和学生前途,即使主观不情愿、客观条件不充分,学校领导也会强行推进并设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完美,这直接导致了一些造假行为的产生,个别学校甚至出现学校主导下的各评价主体联合造假的现象,评价的信度荡然无存。但记录袋本身无法有效区分哪些材料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这就为造假提供了可能。
(三)评价资料难处理
调查显示,运用纸质记录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学校,普遍面临着记录信息难以有效处理、评价资料难以保管的问题。
纸质记录袋在形式上可以是多样的,在内容上也应呈现出个体差异。如何从收集到的庞杂的纸质材料中筛选并提取出最有效的信息,如何在没有绝对化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操作起来很困难。有研究表明,纸质记录袋评价所得分数与同一领域其他评价所得分数之间基本上是或然关系,这与纸质信息难以处理不无关系。
纸质信息容量低、体积大。如果交由学生保管,无法保证记录内容不被随意增减,显然不符合管理要求。如果交由班主任保管,整个班级放到一起就是一大堆,保管起来很不方便。如果学校建立专门保管室,落实专人保管,所需耗费是可想而知的。一旦班级重新组合,资料的流转就更是困难重重了。
鉴于上述原因,一些实实在在运用纸质记录袋评价的学校,在学生毕业时,要么将学生的成长记录不做任何处理地返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处理;要么在学生离开学校一段时间后,将成长记录当做废品处理。“虽然这有悖于评价初衷,但也是无奈之举。”一位校长如是说。
(四)评价价值难实现
高中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承担着“育人”和“选人”两大功能。纸质记录袋要发挥好这两种功能,并不容易。
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的成长是学生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就要求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呈现评价要求、让学生在经常性对照中得到提醒和激励,实现自我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各评价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中、在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中,引导各评价主体采取针对性策略,促进学生成长。事实上,纸质记录袋记录内容添加、保存、调取、查阅起来都很不方便,各评价主体间交互性的沟通交流很难进行,信息反馈也遇到不少困难,其育人功能的发挥严重受限。
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应成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如果高中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优势,不能用于预测学生的发展潜能,这样的评价信息高校是“不能用”也“不敢用”的;如果高中提供的是一个包罗万象、未经专业分类整理的记录袋,这样的评价信息高校显然是“不想用”也“无法用”的。据《北京日报》2009年报道:“为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三年来综合素质评价已至少“瘦身”三次,最终提交给高校的评价内容已减少大半。”2014年10月,《扬子晚报》以《江苏9成高考生综合素质得A 高校几乎不看》为题,对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被虚化现象做了报道。综合素质评价在目前高校招生中“选人功能”落空是不争的事实。
二、以电子记录平台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为突破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尤其是纸质记录袋评价中遇到的上述瓶颈,我校从2008年起,着手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和途径,尝试构建基于电子交互平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如今,学校的“学生成长记录平台”(http://.cn/zhsz/)已经建成,在突破纸质记录袋评价瓶颈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赢得“赞”声一片。2014年4月,《江苏教育报》以《海安中学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成长记录平台》为题做了报道。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运用电子成长记录平台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至少有以下三大优势:
(一)评价主体责任明确,评价过程有效展开
我校自主研发的电子成长记录平台,借助计算机存储器的记忆特性以及网络的动态性,实现了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和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为多主体、全过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创造了条件。
针对纸质记录袋评价中评价内容标准化程度低、评价主体权责不明等不足,我校在研发电子成长记录平台时,按照评价主体分类,建立了各自独立又内在关联的评价子系统,设置了与各个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相对应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各评价主体有对应的用户权限、用户名和登录密码,不用安装软件,只要电脑能上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平台,进行评价操作。
在学生平台,我们设置了“学生基本信息”和“成长过程记录”两大栏目。“学生基本信息”栏由学生在入校时填写,系统长期保存。在“成长过程记录”栏目中,我们分学期设置“学期目标、学期总结、成长体验、学期评价、成长轨迹、成绩学分查询、我的评价表”六个菜单,其中“学期目标、学期总结、成长体验”由学生本人分学期填写。“成长体验”菜单中,又分设“活动的经历感悟、有意义的成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五个板块,要求学生除用文字描述活动情况外,必须用链接附件的方式,将相关的图片、音视频、证明材料等能够真实有效展示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资料上传到平台上,经班主任老师审核后予以确认。“学期评价(包括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成长轨迹(包括各个评价主体记载的活动过程、活动评价等)”等是在各个评价主体完成相关评价后,由平台后台处理系统把记录信息与评价指标比对,对信息进行格式化处理后生成。“成绩学分”由学校教务处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后统一上传,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无权更改。“学生学期评价表”是在汇集学生整个学期成长信息的基础上自动生成的,如实反映学生的成长情况以及各方面对他的评价,学期末学校不另发《学生评价报告单》,学生及家长可以登录成长记录平台查看、下载打印,但不能修改。如学生发现信息有误,须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查属实的,由学校安排平台管理员修改。
在教师平台,教师有浏览、审核、评价学生上传资料的权力,有记录学生日常表现、添加学生评语的权力,有处理各评价主体留言和给各评价主体留言、进行互动交流的权限。
在家长平台,家长有记录孩子日常表现、撰写家长期望或评语、浏览孩子综合素质评价表、给各评价主体留言的权力。
在管理员平台,管理员对各用户进行管理,处理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维护,反馈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学校管理决策的评价建议等。
平台设公共通道。社会成员如需访问,可通过平台向系统管理员发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浏览平台记录内容,通过关键词搜索了解相关情况,评价记录。
每个学期开始时,管理员锁定之前各个学期的“成长过程记录”,开启新学期的评价记录平台。之前学期记载和评价的内容可以查看,但不可写入和修改。此举有效督促各评价主体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项目的记录和评价,有效避免了平时不做工作、临时突击补救的做法,保证多主体、过程性评价的真正落实。
从几年运行情况看,电子成长记录平台不仅有效促进了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正常有序展开,而且大大减轻了各评价主体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量。“以往,每个学期末,特别是学生高三毕业时,我们做班主任的都是最忙的。如今我们只要平时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到时也能和其他老师一样从容了。”不少班主任老师如是说。
(二)监督保障机制跟进,评价信度有效保障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评价结果缺少过程性资料的有效支撑。除一些学校没有真正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无法形成有效资料的原因外,一些采用纸质记录袋评价的学校,也因为收集到的资料无法有效归类、整理和保存,结果也难以有效对应支撑评价结果。采用电子成长记录平台后,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传送等都变得十分便利。评价结果是平台对已记录的过程性资料综合分析处理后自动生成的,如果过程性资料缺少,平台将无法得出相应的评价结论。同时,成长平台要求各评价主体在评价时必须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以链接附件的形式上传。只有通过了验核的资料,才予以确认。验核中如发现证明材料不能佐证结论或存在造假行为的,则不予采纳。上述措施有效防止了突击拼凑和造假行为的发生,保证了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学校一位体育教师这样说:“以前,有些班主任偏爱文化成绩突出的学生,评先评优时常常‘一俊遮百丑’,即使学生体育成绩差,也通过改分数让他们评上。现在体育成绩是直接上传到平台上去的,谁也改不了。这样一来,学生、家长和老师都重视了平时的每一节课、每一项测试,学生体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综合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评价过程缺少真正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学校电子成长记录平台依靠互联网的公开性、资源的互享性和评价环境的保密性,建立起了三大制约监督机制。一是公众监督机制。电子记录平台是一个开放性的评价系统,各评价主体甚至社会相关人员可以随时随处调阅每一个学生除隐私外的一切评价内容,评价结果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公众监督也就落到了实处。二是质疑复核机制。学校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质疑绿色通道,参与者可在专门界面向管理员发出质询指令,管理员受理后,转发相关人员,启动复核机制,并及时反馈复核结果。复核中如发现弄虚作假,学校将对当事人提出批评。如是学生本人在评价中造假,情节严重的,学校给予纪律处分,并记入个人成长记录。三是调控保证机制。评价过程完成情况动态反馈;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评价表由系统自动生成,分学期锁定保存,未经学校授权同意不能修改;学生分班时,所有资料由学校管理员流转到新班级,保证前后的连续性;学生毕业时,高中阶段全部评价表格由平台系统汇总生成,一次性输出、加盖学校公章封存后,由学生带入高校。整个过程中,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大大降低,平时认真做好每一次记录和评价才是根本。
(三)评价结果运用方便,评价价值有效提升
学生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不断修炼和外部有效引领相结合的过程。电子成长记录平台一方面准确、方便地把以客观事实呈现出来的过程性评价内容和以描述性语言呈现出来的评价结果记录、存储下来,全面、具体、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又及时有效地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反馈出来,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其他主体对自己的评价意见,随时对照培养要求查找自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地知道自己与评价标准之间还有哪些差距、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改进的目标和途径,进而有目的地调整、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评价主体尤其是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能随时地从成长记录平台上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引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记录平台不仅是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台,更是各方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促进台,学生自我修炼和外部引领两个方面得到有机整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引领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真正发挥出来了。一位学生感慨说:“以前我只爱埋头于书本,几乎不参加社会实践。进入海中之后,成长记录‘逼’着我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研究性学习,高中生活变得很丰富,我也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这是课堂上和书本中学不到的!”
关键词:问题学生;原因分析;合理引导
当前各学校均有迷恋上网、不想学习、任性蛮横、性格怪僻甚至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存在,这就是问题学生的表现。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如何合理引导转化问题学生成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足够重视和广泛关注。
一、问题学生的概念及特点
1.问题学生的概念
所谓“问题学生”并不是指身体有健康问题或有犯罪经历的学生,而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自身行为要求不严、违犯学校纪律、缺乏对是非的判断、法律意识淡薄,在学业、行为和心理表现上存在不足和偏差的学生。问题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上不独立、缺乏坚定的信念、遇到挫折不敢面对而是逃避、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的等现象,因此在心理上不平衡、郁闷、做事消极,甚至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2.问题学生的特点
在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学习跟不上,学习吃力,成绩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缺乏耐心和信心;与学生处理的关系不好甚至发生冲突;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心理上有障碍,有自卑感,情绪不高,自暴自弃,没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意识,性格孤僻易冲动、依赖性强。
二、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分析
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家庭条件和背景、学校教育方式、社会风气和环境以及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特点等有很大关系,而且大多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是受以上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致。
1.家庭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阶段,想法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如选择重点学校、参加各种辅导班、请家教补习等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家庭气氛对学生的性格形成至关重要,家庭是否和谐、美满、幸福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气氛紧张或是单亲家庭,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导致性格扭曲、行为偏激等不良行为。另外,对孩子的溺爱也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甚至骄横跋扈的行为。
2.学校因素
(1)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育位居首位。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看重的是升学率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评价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生活能力、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够,甚至缺失。学校和教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并进行重点教育和培养,而对差等生则抱着不惹是生非就行的态度。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过度重视使他们产生虚荣心,一旦遇到挫折或环境发生改变无法达到期望值时,强烈的心理落差会使他们走向极端,从平时的心高气傲立刻转为自卑、沉默寡言或自我封闭等。对差等生来说则产生自暴自弃的感觉,容易产生破坏性心理。另外,由于平时教师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因此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工作缺乏有效性,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对问题学生忽视早期预防,也没有针对性的事后补救措施,使问题学生得以存在和发展。
(2)学校评价机制问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在各地学校普遍存在,容易产生问题学生,给社会及学生的发展会带来很大危害。学校在评价机制上注重智育教育的评价而忽视品德教育的参考,如教师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以及评模评优时,所教科目的成绩会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如果成绩不优秀,则各种评优机会会大大减少,而教师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便能够理所当然地职称晋升或在年度考核中评定为优秀等级,这个过程中很少把品德教育质量作为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评价。这就使教师对学校的品德教育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忽略。另外,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被“内定”为三好学生或学习标兵。学校评价机制的这种“一俊遮百丑”现象,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容易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导致问题的发生。还由于平时忽略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及时疏导,容易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尤其是升学使学生的精神压力增大,使得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网络信息是一把双刃剑,积极有利的消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消极有害的消息则侵蚀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误入歧途。由于学生的年龄尚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因此容易受到网络的侵害。另外,社会上英雄哥们主义、个人自由主义和贪图享乐的价值观等冲击学生的道德观念,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容易模仿进而产生问题。
4.个人因素
(1)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致。青春期的学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只是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明显。主要表现在对教师非常淡漠,甚至对教师的严格管理产生仇视,而与同学的关系也非常疏远,不团结,不在一起活动,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是积极应对或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而是自暴自弃、心灰意冷。(2)缺乏自信心和参与意识。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卑感,对学习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学不好,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配合,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更有甚者,与教师形成对抗,不但自己厌学,还故意影响其他学生。
三、“问题学生”的引导转化策略
针对问题学生,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必要对问题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引导,使他们科学转化并健康快乐地成长。
1.更新教育观念
(1)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注重品德教育在学校的作用,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法制观念、心理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改革教育管理模式,积极寻找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育人方法。教师要深刻领会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但要教书,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更要育人,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2)把品德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使问题学生自觉克服缺点,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其他问题学生的产生。(3)学校通过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积极宣传校园里和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使学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感受到正能量所发挥的作用,增加对教师和学校的信任。加强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负面信息和事情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满足问题学生的合理要求,对问题学生要给予充分的信任、理解和尊重,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问题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逐渐消除问题学生的失落感。(5)可以适当增加品德教育课堂量,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品德教育,让问题学生通过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使问题得到解决。
2.找准问题症结,制订解决策略
问题学生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所致,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从根本上找准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问题的策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校什么问题也不发生也就不正常了,教师要允许学生出现问题,关键是要对犯错的学生进行合理教育、因势利导,让问题学生在教师、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走出困境,确保以后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和错误。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问题学生,教师要掌握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认真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了解并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增强问题学生的自信心。
3.善于利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认同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对问题学生要宽容,不能过于苛求,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有很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还被关注,自己也不是人们眼中的“坏学生”,自己也有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问题学生往往思维敏捷,反应较快,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布置脑筋急转弯环节,让他们能够率先回答,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成功的体验能有效克服问题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要对问题学生的成功及时给予鼓励和赏识的评语,使他们的心态得以调整,重新拾回自信心,在赏识中继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这样就能促使他们自觉克服不良行为,从而实现合理转化。实践证明,赏识教育对“问题学生”的有效转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避免教育孩子的盲目性
(1)在平时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外,要更多地去关心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尤其对已经存在问题的孩子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纠正孩子的不良心理,帮助孩子从误区中走出来,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2)家长对孩子的爱要适可而止,过分溺爱和爱的缺乏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好多是因为家长的过分溺爱,平时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却忽视对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道理”的教育,没有对孩子平时的问题进行及时疏导,最后由问题学生变成了少年犯。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反思。(3)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不要总是拿其他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相比,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违背孩子的正常发展规律,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反倒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四、转化“问题学生”的意义
转化问题学生如同培养优秀学生一样,其价值和意义同样重要。问题学生能否有效转化是对一个班甚至一所学校学生工作的检验和考证,对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影响很大。合理引导、有效转化问题学生符合素质教育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问题学生的转化事关素质教育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为他们以后更好地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引导、教育问题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导,使他们得到有效转化并健康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