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6 17:14: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综合实践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综合实践课程

篇(1)

学校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之前要先了解相关的课程理论以及国家文件,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确定学校实施综合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学校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要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学校环境和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客观依据。学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设计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对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仔细挖掘、分析和评估。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学校和社区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充分考虑学校的环境与资源特点。课程实施计划的制订一方面要能够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够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协调一致。

(冯新瑞 梁《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11月)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目标的设计首先要考虑设定目标的主体是谁。如果是学校制订目标,应该从“培养目标”这一层次出发。如果是教师制订目标或教师指导学生制订目标,则应该从“教育目标”这一层次出发。教师在设计主题目标时应把总目标细化为“教育目标”.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评价标准。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既符合儿童的需求又立足于学校的特色与资源.就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学校统筹规划的重点应放在协调学生的兴趣与学校的资源之间的关系上,确定恰当的主题领域,而不是规划具体的主题。其次,教师预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上。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相关的资源支持。而不是围绕教师自己确定的主题去进行教学设计。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突出强调“探究中心教学”的理念.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中心的学习,还要在指导过程中进行行动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李云淑《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8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述评与对策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二)综合实践活动缺少有效的教师指导。(三)综合实践活动偏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的合理性、认知性。教师往往只对学生就调查、访问和设计、制作、实验等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却忽视对活动主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对实践方法的指导。(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存异,重表达、轻实践的问题,教学趋向封闭。

教师要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学习交流,更新理念,发展专业能力,对典型案例教学的观摩、分析、研讨、评价,深入思考如何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资源、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赵金峰《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年12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的选择与确立

篇(2)

基础:利用筛选资源与挖掘整合知识

我们以恰当的场所撑起遨游课程的厚度与信度。实践体验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只有以课程资源为载体,选择恰当的地点和场景,才能为学生的“游有所得”创造个性空间。课程的场所一定要与各个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资源相关联:历史情境的体验感知、传统文化的熏陶欣赏是历史、语文学科的必要拓展;实践应用、在生活中体会价值则是地理、生物、数学学科的必要目标;发现生活中的美,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也是更多学科思维的提升方向。纵观历史,北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挖掘。目前,相对成熟的课程实施地点有七个。

北京植物园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文化历史景观,山地、平原衔接地带饱有地理、历史、生物多学科资源可以挖掘;园博园由昔日垃圾填埋场改造的锦绣之地人文展示区域也不失一种“野趣”;作为人类起源的重要考古遗迹的周口店吸引众多研究者,我们在这里开展了适合学生的关于古人类生活、环境和生物特征的探究活动。位于城市中心的故宫可以欣赏到气势恢弘的皇家建筑,感受君临天下的皇家氛围。利用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我们在曾为皇家猎苑今是麋鹿天堂的麋鹿苑和南海子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园林、博物院、遗址、科普基地这些校外机构成为课程的载体,而永定河畔更是我们倾心选择和打造的场地,以河为纽带,贯通历史遗痕、河流状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另外,我们还寻找到利于学生体验的场所,如门头沟灵溪教育基地,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体验中学习与成长。

关键:以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体现细节与深度

综合实践课程要构建比较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教师的自主研究探索。每一次的综合课程都是多学科参与:首先是选择与各自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部分进行挖掘和延展,并逐渐拓宽视野,从单一学科转向综合,让学生通过多学科知识互补来共同认知同一事物,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同时,在操作上从某一学科知识的实践演化成科学探究体验。

一是学科课内外知识与方法的延展应用。例如,学生在初一地理课学习了地图和等高线,于是我们利用植物园的大场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定向竞赛,还有周口店小广场百米个人定向,体验地图方向的识别与应用。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二是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探究。例如,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实践活动,涉及的学科有历史、地理、生物、语文。通过参观博物馆和遗址、模拟考古、定向越野等活动,学生对这一带的整体地理环境以及古人类、古生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形成认知,并对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表述,同时,提出“我为博物馆建言”的设想。又如,在永定河卢沟桥、三家店课程的课程设计中,我们不仅组织学生参观卢沟桥、宛平城历史遗迹,也结合语文课本中《中国石拱桥》对于卢沟桥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进一步体会卢沟桥建筑艺术的精美。学生在学习历史、感悟情怀的同时,还增加了河、城、桥的位置关系地图、历史上重要交通要道的资料阅读。学生从古桥渡口走向门户之城,再经历抗战教育洗礼,提升了人文素养。

保证:精心细致的组织部署

课程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活动过程中,从组织活动到探究学习,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在小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共鸣,这种小组活动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互助精神,锻炼交流能力,使学习更加轻松有效。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每次活动前,参与学科的教师首先会一起备课,多次实地踩点,不断改进设计,待定型之后召开两会――教师会和学生组长会。教师会明确本次活动的内容、涉及到的学科知识。接下来,教师们就会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相关学科知识,或布置学生提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另外,在活动实施前,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还要召开筹备会,在会上明确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例如所占的位置、具体指导学生活动的内容等,进行明确的分工,以保证活动的安全与实效。学生指导中心的教师主要负责对各班小组长的培训,主要是明确当天的学习任务,并针对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各项活动任务进行详细的部署。这样,小组长在组织本组同学活动的时候,可以更加有序、有效。

载体:不断完善的《学生活动手册》

《学生活动手册》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完善的。活动开展第一年的上半年没有《学生活动手册》的,参与实践课程的各科教师将学生活动的内容打印在纸上,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完成每一张纸上的任务,无论是书写还是携带都很不方便。到下半年,个别活动开始使用手册。到第一年的实践课程结束后,教师们群策群力,共同整理、编写了综合实践课程《学生活动手册》,为第二年的活动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每次的活动手册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又有了适当的改变,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更加丰富有趣,更有指导性和针对性。此外,在活动前,各科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加以了解,有些内容是需要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提前做好准备的,如卢沟桥的建筑特点等。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和有效。

完善与提升:改革创新的评价方式

几年的实践活动让教师们不断认识到,光有精心的设计、严密的组织实施还是不够的,必要的评价手段是激发学生潜能、保证学生落实、不断改进提高的有效手段。由于学生指导中心的加入,我们在学生活动评价方式上不断改进,使实践活动更加臻于完善。评价的方式包括:

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遨游活动的主要评价方式之一。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评价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活动设计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二是活动指导教师对于学生活动过程中表现的评价。所以,每一个学生最后的评价成绩既包含成果评价也包含过程性评价。与此同时,为了提升教师评价的信效度,在评价过程中由多名教师分部分进行打分,所以,一名学生的评价结果是由多名教师进行综合打分得出的。

学生互评。遨游活动中的学生互评摒弃了以往单纯的互相评价的方法,通过评价促进团队的形成,帮助每个学生在团体中进行反思与成长。学生互评主要以遨游活动小组为单位展开,借助团队活动记录手册,组长要在活动前、中、后不同阶段随时组织组员进行互评,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成员个人以及任务完成时的表现,还包括鼓励学生对小组本身的表现进行评价,将个人放在团队中进行评价,还可以按照不同角色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多元立体的评价方式,更能够提升团队合作效果,利用评价来帮助团队成长。

篇(3)

综合实践课程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目的”的一门新型课程。它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理念上与少先队活动具有一致性。它强调在“实践中发现”、“在体验中探究”,而以往我们的少先队活动注重于对学生品德的教育、情操的陶冶、荣誉感的培养;在教育模式上单纯突出体验教育,却忽视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亲身实践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没有真正去主动发现问题,更谈不上通过研究去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也直接影响了少先队活动的效果。那么,究竟如何让少先队活动走综合实践之路呢?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管理中整合

学校要想把少先队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必须进行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做到人员保证、时间保证、内容保证,扎扎实实搞好少先队活动和综合实践的整合。

1.1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把班队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在一起。这样既有利于两者活动的结合开展,又为更好的进行活动保证了充足的时间,更利于两者间的整合。

1.2在计划协调上,把学校、年级、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与少先队大队部、中队活动计划相匹配。做到协调一致,有统一规划但又不乏灵活性,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但又不限制其生成性。

1.3在人员安排上,将综合实践活动的任课教师与少先队辅导员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精干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整体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在现阶段还没有大面积铺开,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还不是很到位。而辅导员老师都是各校推选的年富力强、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老师担任的,而且辅导员队伍总体上是稳定的,这样就能为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在学校开展起来提供师资方面的支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同时也有利于少先队与综合实践活动更好地整合。

2.在“体验”活动中整合

少先队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都注重少先队员的体验。因此,体验就是这两者的整合点。但综合实践课程的“体验活动”比起少先队的体验活动更强调的是“在体验中研究”,课程为学生进行体验、实践活动提供了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理论及操作指导,这大大拓展了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队员们在进行活动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减少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也为辅导员开展各种活动缔造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活动骨架,为少先队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我们可以以此为载体,两者结合,让队员选择多样的探究、实践方式,使队员们通过亲身实践、探究,从而使动手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有所获益。

3.在评价体系中整合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在评价的功能、目标体系和评价方式方法上都与以往其他的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少先队以其品牌活动“雏鹰奖章”为主要激励措施的评价机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求相一致,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少年儿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强调多元价值取向,重视评价内容的过程性。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研究中的成果,积极推进雏鹰争章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研究的整合。

3.1完善“雏鹰争章”。将少先队活动引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争章,并纳入学校综合综合和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通过调整必修章,创设实践章、综合章和探究章等来提升奖章质量,并将争章与“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等评比挂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参照指标之一。

3.2建立“争章档案袋”。建立“档案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方式之一,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而在雏鹰争章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争章档案袋”,能如实记录和反映队员在各个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思想变化和成果,它能深入队员发展的过程,及时了解队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对队员今后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反馈,也便于少先队组织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

3.3形成多元化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评价主题的多元化,那么我们在争章活动中可以让队员自主评价,同伴相互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社会各界协助评价,并强调多元价值取向,重视评价内容的过程性。

篇(4)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构建;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多年来,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其课程实施效果却参差不齐,一些地方偏重理论的研究,说起课程头头是道,具体实施起来又是失之偏颇,但其普遍的问题还是相对比较集中。

一、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偏误现象

1.课堂教学中的“满堂问”现象。部分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孩子不断地思考,所以,整堂课就不断地发问,让学生天南海北地侃侃而谈,大量的发散思维运用,仿佛就是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2.形式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到。为目标而牵强附会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众多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做法,仿佛没有这么一个单独的环节就不能完成目标任务,殊不知潜移默化中的“润物细无声”才是至高境界。

3.“泛化”与“神化”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改变课堂教学、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但在具体实施中,一些教师不根据主题特点,明明简单的一个问题也用大量时间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夸大其学习方式的效果。

4.贴标签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有力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活动主题效率的途径,但在一些学校落实校本教研活动时,往往重形式、轻过程,蜻蜓点水般,不接地气,没有实效。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严重边缘化现象。这是目前相对比较严重的,鉴于师资条件、安全等因素,边远的学校对该门学科是名存实亡,课表上排好课,实际上就没有上该门课,挂羊头卖狗肉。

二、怎样构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

(一)课程程序按照问题情境、实施过程、总结交流三个阶段开展活动,这是对整个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框架界定,同时也是初入门者的引路棒。

(二)实施步骤大体按照确定课题、制订计划、收集资料、归纳整理、总结交流来进行,不同的课型有所不同,要依据具体的主题活动来进行。

(三)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注重课程特征。从学习空间、学习途径、学习结论、学习内容上不受学科知识和课堂的学习限制;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学生去实践、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缄默知识、有价值的知识)

2.注重缄默知识的价值。注重显性知识的延伸、整合和重组,这是对学生进行拓展、生成训练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挖掘深层次的东西,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注重课程的目标定位。知识目标要注重经验性知识、综合性知识、方法性知识;能力目标要注重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用与创新能力;情感目标要注重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道德、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理解劳动意义、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意识、初步了解自我、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目标要注重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社会实践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设计与操作能力;评价目标要注重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师生协商式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个性化表现评定和鉴赏。

三、怎样选择课程的构建形式

1.从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展常用的方法,学生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基本息息相关,然后老师再将问题上升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告诉学生这个实施过程就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原来这个陌生的领域其实就这么简单易操作。

2.从产生困惑的原因引导开展。通过考察、调查、访问来解决所产生的困惑,而这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体验性学习课程。

3.从学科课堂教学延伸进行探究。这是对知识的拓展、生成的过程,从而也就是学科知识的延伸、整合、重组的课程。

4.从应用性实作活动进行实施。主要是采取设计、制作的应用实作性课程,包括科技作品、手工制作等等。

5.从参与性学习活动体验进行。通过开展参与社区组织的主题活动体现的实践性课程,其重心在实践和参与,往往是社会实践活动较多。

篇(5)

我校《黄河泥塑》校本课程的研发始终以黄河文化的研究作为背景,这是融合之一,同时《黄河泥塑》课程中的很多板块可以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许多活动内容同时进行。例如,“家乡的蔬菜”板块中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蔬菜基地去参观考察这一内容就可以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子课题“西部蔬菜基地研究”同时进行,而且校本课程的这一考察侧重于从美术角度欣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入,它的研究为“家乡的蔬菜”的泥塑外形的塑造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另外,“家乡的水果”板块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子课题“新蒲城水果批发市场实地考察”中的活动协调进行;而“生态黄河”与“生态滨州”两个板块中要塑造的形象更是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到的和考察的内容息息相关,对开阔他们的视野与打开他们的思路帮助很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很多隐性成果也通过《黄河泥塑》中的很多作品呈现了出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众多学科的融合

2009年6月份,我们刘口・赵四勿小学联片教研组组织了较远距离的外出考察,目的是进一步“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考察的内容是“滨州黄河自身研究”中的五个子课题:滨州黄河水文特征研究、滨州桥梁研究、滨州黄河历史文化研究、滨州黄河引黄治水研究、滨州黄河两岸环境研究。考察前我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1.带领学生外出考察前,我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先后分两次对活动地点进行了提前考察。通过这两次考察,我们对考察的路线进行了确定,对路况进行了掌握,对重点的考察项目进行了定点。例如,滨州黄河文化考察小组的重点考察点有:南海观音、黄河摇篮、禹王庙和公铁两用特大桥的桥标;滨州黄河桥梁研究的重点考察项目有滨州北镇大桥、滨州黄河公路大桥、滨州公铁大桥和滨城区内的两座浮桥;滨州黄河引黄治水研究的重点考察点有张肖堂引黄闸、韩墩引黄闸、道旭引黄闸和大道王引黄闸;滨州黄河水文特征研究重点是到了每个观察点都要观察河岸和水流情况并进行水样取样,认识水位测量仪等;滨州黄河两岸环境研究要在考察途中仔细观察黄河两岸的环境问题,认识滨州人民对黄河两岸的改造建设情况。

2.向学生和家长多次说明考察的目的,引导学生和家长认识到本次活动对学生非同一般的意义。

3.多次召开班主任和指导教师会议,向教师说明活动的意义,进行指导教师活动指导培训和强调安全工作。其实,在做这两方面工作的同时,我们一直在做学生培训工作,首先是带领学生把各考察组的考察内容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工作,对考察点的背景资料进行了了解,其次是通过观看教师提前考察的图片对考察点的景观进行了掌握。

篇(6)

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 在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问卷调查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凸显,为广大师生以及学生家长所认可。调查显示,学生、教师和家长均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成长有帮助。在关于“你觉得上实践课对你的成长有帮助吗?”的调查中,有74.57%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仅有1.7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00%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只有1%的家长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反对意见。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各方面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社会支持系统已经初步建立 调查发现:学生家长普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程度超出我们的预见。一是家长参与学生主题性研究活动指导的比率较高。在一项关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中遇到问题或困难,你的家长采取何种态度”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只有2.07%的学生选择不理睬;在一项关于“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态度”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教师认为有90%的家长十分支持。二是社会力量对学生社会调查的支持与接待情况要比我们预计的要好。在一项关于“你到有关单位或部门去调查或采访时,他们是乐意接待你们、一般或不乐意接待你们”的学生问卷调查中,72%的学生选择乐意接待,14%的学生选择一般,这要比事先预计的情况要理想得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涉及的领域符合课程纲要要求 部分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该课程实施涉及的领域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实施水平差异大,课程开设参差不齐 仅有半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校制订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学校缺乏专业教师,无专任教师,课程计划落实不力,课时难以保证,时有被其他课程挤占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出的“三无特点”--无教本、无固定教师、无固定场所,使习惯了传统学科教学的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课程常规开设困难重重。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认识模糊 在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2.65%的调查对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当于以前的第二课堂,认为相当于团队活动的占33.67%,认为相当于一般活动课的占18.3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匮乏 由于陇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观念没有得到转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开发不力,直接导致不开或候补;教师多为兼职,班额过大,任务繁重,有心无力;加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综合活动课程资源匮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薄弱,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教师是顺利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力量。调查显示:仅有18%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综合实践课教师;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的占已开设综合实践课的49%,认为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占调查样本的96%。

通过本次调查,课题组对陇南市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化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有效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是成立以校或县为单位的专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小组。本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有效开展,课程资源匮乏是重要原因之一。习惯了传统课程教学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课程意识等方面的局限性注定了仅靠几名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是不现实的。在现阶段应该成立专门课程开发小组,为当地该课程提供一些可借鉴模式,推进该课程常规实施。开发小组的成员可以由该课程科任教师为主的相关领域的本地专家、学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人员构成。

二是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实施制度。本地该课程在开展时职责不分,考核不规范,影响了教师实施该课程的效果。应建立一套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的详细实施制度。

三是加强培训力度,增强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配置。应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建立一支知识丰富、个性特点良好、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以及有开拓课程意识的教师队伍。该课程师资的最佳配置为:专兼职并存,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相关人员协助。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学生家长、相关领域的专家、甚至地方政府官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四是转变教师观念,定位教师角色。该课程教师角色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教师要转变为教学活动当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者。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2014年度课题《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化开展的策略》(课题批号:GS[2014]GHB0650)】

2015年4月至6月,笔者所在学校《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化开展的策略》课题组,对陇南市9个县10所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拟通过调查发现制约陇南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因素,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真正有效实施。

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 在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问卷调查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凸显,为广大师生以及学生家长所认可。调查显示,学生、教师和家长均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成长有帮助。在关于“你觉得上实践课对你的成长有帮助吗?”的调查中,有74.57%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仅有1.7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00%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只有1%的家长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反对意见。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各方面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社会支持系统已经初步建立 调查发现:学生家长普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程度超出我们的预见。一是家长参与学生主题性研究活动指导的比率较高。在一项关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中遇到问题或困难,你的家长采取何种态度”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只有2.07%的学生选择不理睬;在一项关于“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态度”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教师认为有90%的家长十分支持。二是社会力量对学生社会调查的支持与接待情况要比我们预计的要好。在一项关于“你到有关单位或部门去调查或采访时,他们是乐意接待你们、一般或不乐意接待你们”的学生问卷调查中,72%的学生选择乐意接待,14%的学生选择一般,这要比事先预计的情况要理想得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涉及的领域符合课程纲要要求 部分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该课程实施涉及的领域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实施水平差异大,课程开设参差不齐 仅有半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校制订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学校缺乏专业教师,无专任教师,课程计划落实不力,课时难以保证,时有被其他课程挤占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出的“三无特点”--无教本、无固定教师、无固定场所,使习惯了传统学科教学的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课程常规开设困难重重。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认识模糊 在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2.65%的调查对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当于以前的第二课堂,认为相当于团队活动的占33.67%,认为相当于一般活动课的占18.3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匮乏 由于陇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观念没有得到转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开发不力,直接导致不开或候补;教师多为兼职,班额过大,任务繁重,有心无力;加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综合活动课程资源匮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薄弱,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教师是顺利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力量。调查显示:仅有18%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综合实践课教师;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的占已开设综合实践课的49%,认为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占调查样本的96%。

通过本次调查,课题组对陇南市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化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有效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是成立以校或县为单位的专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小组。本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有效开展,课程资源匮乏是重要原因之一。习惯了传统课程教学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课程意识等方面的局限性注定了仅靠几名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是不现实的。在现阶段应该成立专门课程开发小组,为当地该课程提供一些可借鉴模式,推进该课程常规实施。开发小组的成员可以由该课程科任教师为主的相关领域的本地专家、学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人员构成。

二是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实施制度。本地该课程在开展时职责不分,考核不规范,影响了教师实施该课程的效果。应建立一套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的详细实施制度。

三是加强培训力度,增强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配置。应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建立一支知识丰富、个性特点良好、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以及有开拓课程意识的教师队伍。该课程师资的最佳配置为:专兼职并存,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相关人员协助。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学生家长、相关领域的专家、甚至地方政府官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篇(7)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校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一)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课程悬缺、候补”现象

学校在设计、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过程中,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有利于学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通过对校本课程设计,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本校资源的有效结合,使课程内容更适合本校的条件和本校的学生发展,从而更好的解决了课程悬缺和候补现象的出现。

(二)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低效、片面”现象

学校根据教材统一的计划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有不符合学校自身条件的内容,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还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损伤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校本化的道路不仅能够避免出现由于统一计划带来的活动形式呆板、整齐划一,还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作热情,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本课程克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技能,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方法与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资源与课程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课程效益,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

(三)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成长

未来社会要求全方面发展的学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内容,具有多种能力。只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真正的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让学生从单一的知识转向综合性知识,掌握丰富的知识,在学习中学习多种知识和技能。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发展,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学校才能有所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就是学校未来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校本化对策

综合实践是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以任务为取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活动课形态课程。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校本化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根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上就是要让实践活动与学生、老师、学校实际结合起来。

(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来源于生活

源于生活的原则是指确立的课题应来源于他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这里的主题是总主题的确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问题或课题,或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只有着眼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和创造,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才能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选题时教师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小题大做,从实际生活中获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能力的探究题目。

(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设计要有较高的指向性和可行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为基础,活动是否可行,也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有的主题虽然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调整方案。另外活动主题要小,要选择一些切入点较小、容易操作的主题。

(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上要尊重学生自主性

尊重学生自主性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成果呈现方式。指导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生理、心理协调等因素,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感到自由、民主和宽松,有一定的难度和可接受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年龄的大小,因为学生年龄不同,思维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主题。

(四)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着眼于学科交叉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取向就是课程综合化。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单纯以某门课程的知识为主要知识体系的课程,它是各学科交叉结合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打通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这样的课程内容与形式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

(五)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要求活动主题在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校的特色,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与开发主体的教师,在学生、家长、社区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挖掘学校资源,选择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主题。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建设校本课程需要遵循的原则与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建设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中,必须遵循“生本”、“师本”、“校本”的原则。

(1)生本原则。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活动方式尊重学生的选择。

(2)师本原则。即以教师的发展为本。课题研究要依靠教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同时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发展。

(3)校本原则。根据学校及学校所处的社区开展活动,最终促进学校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