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听说教学法论文

听说教学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22 02:21: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听说教学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听说教学法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独立学院,听说,语言翻译教学

 

引言

英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其间出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听说法(Audio-lingual approach),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暗示法(Suggestopedia),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情景法(The situational approach),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等。传统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偏向于使用语法翻译法毕业论文的格式,从而导致了“填鸭式”式教学和枯燥的课堂,学生的主动性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主张“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任务型教学法应运而生,成为外语学界广为提倡的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概述

作为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最新发展成果的任务型教学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成就”(钟启泉,2001:260)。按照Numan (1989)的观点,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应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师生角色、环境五部分组成。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 (1996) 则进一步将任务型课堂分为三个步骤:1. 前任务(Pre-task)阶段。主要是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各种手段引入教学任务。2. 任务环(Task-cycle)阶段。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设计对话、讨论、辩论、角色表演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这些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这里主要包括学生执行任务,各组学生准备向全班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和报告完成情况三个分阶段。3. 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学生用来分析其它同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更正错误并操练重要的语言点。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交际和互动的特点使其在传统语法翻译法无法适应教学需求的情况下成为了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方向。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独立学院听说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必要性

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至关重要,否则语言交流将很难进行。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遇到学习困难后很容易丧失兴趣和信心。在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应对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的检验尤为重要。综观我院学生的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考试成绩分析毕业论文的格式,听力部分仍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这也从另一方面启示教师应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听说课堂的实施

传统的听力课堂上,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扮演的是答案提供者的角色。这种做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听力积极性,也无法充分利用教材和其它听力材料,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论文格式。从任务型教学法的视角来看,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设置好本次授课的教学任务,即“为达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Richards& Platt, etc. 2000:468)。按照任务型教学法的要求,任务应该有三部分组成:1. 任务的目标(Goals)。这里的目标可以是培养一项基本技能(如听力中的预测能力),解决某一交际问题(如问路)等。2. 构成任务摘要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应对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考试。以听力技能任务的训练为例,在任务链的安排方面,先行训练概括大意、复述等相对较为简单的技能,再行训练短时记忆、笔记等较为复杂的技能。在材料的选取方面则可以在开始的时候选取和生活更为密切的故事、生活场景类的听力材料,然后选取新闻等相对较陌生的材料。

在口语训练方面,教师也应该遵循任务型教学的步骤,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近似真实的交际环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任务型教学法将任务分为拼版式任务(jigsaw tasks)、信息差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解决问题式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做决定式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意见交换式任务(opinion-exchange tasks)(Pica & Kanagy, etc.)。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来设置上述各种任务。以本院听说课的一次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任务型教学为例。

前任务(Pre-task)阶段:教师播放“梁祝”和“蜗居”两个在爱情观上截然相反的视频片段,同时播放一部分中式婚礼和西式婚礼的片段。在播放结束后给出有关爱情和婚姻的相关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教师将学生分为七个小组,向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和爱情有关的话题。话题包括:1> Marriage across nations 2> Campusmarriage 3> Extramarital love 4>Traditional andmodern marriage 5> Different marriage customs (west VS east)6> What do you think of marriage ( its importance, what does marriage meanto the couple) 7> Net love。

任务环(Task-cycle)阶段:各组同学就本组话题进行讨论。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室巡视毕业论文的格式,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监督和指导,记录学生所犯错误。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这时教师记录汇报学生所犯错误。

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不同组的同学对其它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并提出相应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就学生所犯的典型语言错误予以纠正,个别错误以笔记的方式留给学生个人备案,到期末汇总。教师指导学生就语言难点和重点进行练习。

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改变了学生上课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对于提升口语听力能力,应对专业四级和八级挑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材料的选取,任务环节的设置都给教师增加了挑战。同时,在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之处。只有把这几个方面平衡并结合起来,独立学院的听说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Num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Willis, J.A.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6.

[4]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Richards, J., Platt, J. & Weber, 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Pica, T., Kanagy, R.& Falodun, J.Choosing and using communicative tasks for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A]. InG. Crookes & S. Gass(eds.) Task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oryand Practice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3.

篇(2)

【关键词】听说 读写 梯度 情境教学

【Abstract】In the curriculum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tensive reading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among courses of language skills. This practice of put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ov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goes agains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law of L2 acquisi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plac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their rightful places, and introduce a new course named “integrate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take over som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intensive reading so as to base nurture of students’ all-rou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stead of on reading and writing.

【Key words】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grad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一、引言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西北地区的铁路和公路网日渐发达,对境外的进出口贸易量逐年增大,这就催生了对实用型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一所私立高等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紧跟当前形势,确立的办学特色就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实用型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国际化,鸿德学院聘用了多于公立院校的外籍教师,引进了外国留学生,设立了硬件齐全的英语角和跨文化交流机制,鼓励全校的中外学生在校园内多多进行交流。外语系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地方,更是站在了这一趋势的潮头。通过交流活动,教师们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使外语系学生的读写和思维能力胜过了口语交际能力,在与外教和留学生的交流活动中显得过于腼腆、内敛,难以打破交流障碍。这就促使大家开始自我反思,重新审视了系内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英语教学法体系,发现目前的教学法体系虽已摒弃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并大量借鉴了新的外语教学法理论,但仍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根源是偏重培养学者型人才,忽视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遗留。为了纠偏,外语系领导组织了一个教师团队,仔细分析了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对策的基础上决定提纲携领,先从课程设置入手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加大听说的比重。我被指派为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以下就是我们这个团队在加大听说比重这个教改问题上所做探讨的要点。

二、传统教学中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鸿德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国内其它同类院校相似,经过了反复论证并长期在使用中调整,大体是符合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现状的。但我们认为,要想培养出能够用英语口语流利交流的人才,必须打破精读课重心偏大的做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课一般分为听力、口语、泛读、精读、语法、写作和翻译等课程,虽然有的学校把听力和口语并作一门课称为“听说课”,或加上视频改成“视听说课”,或把泛读课称作阅读课,或把泛读和和精读并作一门课称为“综合英语”等,其实都是在这个思维框架内进行的具体划分,但无论怎样划分,其主要特点都是以精读课为中心,让其它课程或为精读课奠定基础,或强化精读课的效果。一般来说,其它课程只负责培养单一技能,精读课才是把所学各项技能综合起来的核心课程。这样一来,其它课程的考试成绩都不能反映学生对英语的全面运用能力,只有精读课的考试成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这就使得学生重视精读课成绩,教师重视精读课教学技巧,教学管理人员重视精读课的师资配备。

在这一课程设置框架内,精读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顾名思义,“精”的意思是“精细地”,而“读”的意思是学英语从“阅读”入手,因此在精读课上,教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课文的每一句话,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句中的所有词汇、句法和语篇内容,再通过穿插句型或情景练习(口头+笔头)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准确少错地表达思想,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大体上看,精读课上的这些常规做法是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而设置一门课程来综合学生所掌握的单一语言技能这种做法无疑也是正确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改革呢?答案是问题就出在这个“读”字上。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首先是接收,然后才是表达。有了接收和积累才能表达。无论是接收还是表达,都有两个渠道,接收的渠道是听和读,表达则通过说和写来实现。听和说构成了一条输入输出渠道,而读和写则是另一套循环通路。听说与读写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以精读课为重心的做法遵循的是读写高于听说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受到了当代语言学家的挑战,被认为是不符合语言自身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因此是错误的。根据当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决定把读写为重心改为以听说为重心,但不盲目增加听说的课时或课型,而是设置一门与精读课对等的听说课,在该课上综合学生所获得的所有单一语言技能,培养既熟练又准确的英语运用能力。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英语运用能力将不会过度依赖眼睛和手写,而是直接通过耳朵和嘴巴来进行交流,完全符合新形势下国家和内蒙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暂定这门课程为“听说综合课”,并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了这门课程的试点,预计需要两年的周期,对象涉及一、二年级的所有班级,每周8课时。如果听说综合课的试验成功了,下一步是改革还是取消精读课,有待于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来加以分析、论证。

三、正确理解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长久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语言专家都认为读写高于听说,这种想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 早在1972年就指出了这种认识的几个形成原因。首先就是读和写是有文化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人们自动地把读写放在听说之上。其次是多数社会积淀的思想精华都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历史记载、宗教/哲理论述和文学作品),这使得人们崇尚书本和阅读。再者,书面记载不会瞬间即逝,能永久保留一个民族的重大记忆,以传承后代,这就使得文字显得十分有价值。此外,研究语言的学者、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书写能力的社会阶层,从维护自身地位的目的出发,往往倾向于强调读写优于听说。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所有原因都涉及社会价值观,却与语言本质和二语习得理论无关。

后来,总的社会形势有所改变。工业革命和造纸印刷业的发达使多数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读写不再是社会高层的象征。平等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使得人们摒弃了文绉绉的书面语而追求口语的亲切感。一些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的出现向世人说明成功不仅靠书本知识。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又浮现了当代语言学家的新发现。

索绪尔以后的当代西方语言学家几乎都认为听说比读写更重要,胡壮麟等专家(1988)概括了他们提到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历史上任何一个部落和民族的发展史都证明是先拥有口语,后发明文字,甚至有的部落一直都没有文字,只有口语,这说明口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文字却不然。第二,儿童对母语的掌握都是从父母教的口语起步的,而不是首先学会学校的书面语。根据我们的观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语言,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在不断变化着,由于这些变化十分细微,我们觉察不到。在历史长河中,书面语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向口语靠拢,这就说明本质上书面语是以口语为蓝本的,而不是口语以书面语为标尺来塑造自身,所以哪个是本哪个是末一目了然。这里提到的三个原因都清楚地表明,把读写放在听说之上,无论是从语言本身的规律还是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来看都是本末倒置,我们有必要在日常外语教学中矫正这一关系。

四、一项课程设置层面的改革设想

根据我们的设想,听说综合课是一门代替精读课部分功能的课程。既然如此,这门课就必须与传统的听说课有明显区别。传统的听说课上一般是由听力短段来设定场景,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来进行后续练习,这些活动往往围绕话题(topic)和语场(field)展开,比如,学生听一段关于看电影的对话后,进行全班发言或小组讨论,评论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从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这门课对英语词汇和句法结构的循序渐进学习规律不予考虑,只注重语言的功能和特定场合的意思表达,不管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词汇或具备处理复杂句型的能力,突出流利程度而放低对学生语言标准化的要求。而听说综合课则不能按这样的课程标准来设计课堂活动。在听说综合课上,学生不仅要提高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把在听说、泛读、语法、翻译课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运用,不仅能够针对所听到的内容做出比较规范的英语回应,能力提高后能做小型即兴讲演,而且能够在课后让自己在英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高体现在读、写和英汉、汉英互译等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法体系。

经过对一些主要教学法体系的分析研究,我们选定了在英国1930到1960年间比较流行的一种英语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被称为“情境口语教学法”,由于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至今仍有学校在应用。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arold Palmer(1940)和A.S.Hornby(1950)。上世纪常见到的英国编撰的课本Access to English(Coles& Lord, 1975)和Kernel Lessons Plus(O’Neill, 1973)就体现了这一教学法体系。遵循这一教学法体系所设定的大纲通常建立在三个主要原则基础之上:(1)选择性(在选择教材和安排进度时首选词频最高的常用词,并根据所含语法现象的难易度来选择句法难度适宜的语料);(2)梯度(根据二语习得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语言教学内容);(3)最佳呈现方式(注重场景的制造和教具的巧妙使用)。我们认为,这其中的选择性和梯度至关重要,是使听力综合课接过部分精读课功能并区别于传统听说课的关键,是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运用、又把不规范的即兴话语行为转化为内化的标准英语之最有效方法。当然,在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也适当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比如,当今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使我们在场景生成和气氛营造方面比上个世纪有了很大的优势,省去了很多做教具的功夫和费用,又能达到生动的效果。

Richards 和 Rodgers(2000)总结概括了情境口语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语言教学起始于口语教学,听说输入语料先于文字输入。

(2)课堂所用语言一律为目标语。

(3)新的语言点全部通过生活场景引进并重复练习。

(4)严格筛选词汇,以保证其覆盖最基本的生活内容。

(5)语法现象分级,先教容易的,后教复杂的。

(6)学生打下足够的词汇和语法基础之后才开始进行阅读和写作。

他们认为,这些特点中最重要的就是第(3)点,因为这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加入了功能的成分,因为情境的展示就是为了突出语言的功能。

西方的外语教育专家在评估英语教W法时往往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理论依托、设计和过程。现在让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来看一看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将意味着什么。从理论角度来看,情境口语教学法建立在听说重于读写的认识基础之上,同时它遵循Halliday (1964)的语言结构必须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将强调语境的功能主义思路与拆分语言成分的结构主义理论融为一体。在教学手法上采用归纳法,即学生通过场景来体会生词词义,而不是让教师解释词义。从设计角度来看,运用这种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的实用语言技能并注重规范语言的使用。以学生能说为首要目的,能写为次要目的。这种教学法指导下的大纲应该体现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思想,不以话题和语场为焦点组织课堂活动,而以语言现象的难易度循序渐进。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用PPT、实物、表演和手势等来烘托场景,学生初级阶段多做例句重复和替换练习,高级阶段则可自由表述。教师角色除了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尴尬学生、纠正错误、出题判卷外,主要是用自己的话为学生提供语言范例和描述必要的场景。初级阶段学生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听、模仿、回答问题和回应教师的指令来吸收内化语言规则。教材的作用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大致的进展方向,由教师来决定主要按教材的步骤推进还是多用其它补充材料。这样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重要性,也对我们参与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决心不负众望。从过程角度来看,这门课程将延续两学年。整体进程是从教师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控制发展到学生自主运用词汇和句法结构;从句型操练过渡到自如表述。课堂上从易到难的一连串活动应该是听(接收)、集体模仿、个别模仿、教师正音、创造性运用句型、教师鼓励参与、替换练习、问答练习、教师纠错等。这一系列原则和方法我们每一个参与项目的教师目前都已谙熟在心,大家正跃跃欲试地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做出新的发现。

五、结语

本论文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本科英语专业用听说带动读写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号:NGJGH2016135)中系列论文成果之一。这些系列论文的分工是,本论文负从宏观上阐释项目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因此我从理论上和落实角度说明了我们对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总体设想。其它随后陆续发表的论文将主要是具体的教学改革试验介绍和对其效果的量化研究。待到本之日,我们的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可能已经步入常轨,届时会有新的发现或提出更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希望对此项研究有兴趣的区内外同行们与我们联系,互相切磋,共同努力,以便为我国和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Hornby,A.S.The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Language Teaching[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50(4):98-104,121-128,150-156.

[2]Palmer,H.E.The Teaching of Oral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40.

[3]Richards,Jack C.&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2.

[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张岚.混合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3)

论文摘 要: 后教学法的提出为英语教学法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使英语教学法的研究走出需找万能教学法的维谷,从而将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引上新的方向。该教学法的提出对英语教师如何搞好英语教学有重大启示。

一、后教学法研究背景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研究这门语言。增强英语教学的效果一直以来都受到密切的关注。众多英语研究者和教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并且将心理学、认知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相继创造出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许多教学法。试图找到一种完美的教学法是多少年来英语教育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种已知的教学法都不能解决所有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着对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不断的反思,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去没有,也许永远不会有这样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教学法出现。

二、后教学法

既然追求“最佳教学法”没有出路,以库马(kumaravadivelu)为代表的学者经过批判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后教学法”,从而将教学法研究引到新的路线上来。作为后教学法的集大成者,库马提出了由具体性、实际性和社会性三个参数组成的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它并没有提供或选择一种(最佳)教学法,而是提出了对待教学法的新思路,从而摆脱了教学法选择的困惑。首先,应当明确“后教学法”不是某种简单的、具体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而是一套统一的、不断发展并指导我们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灵活、动态的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它对教师、学生和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种参数,为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

(一)三种身份重新定义

后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超越,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学生、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一是对教师的重新定义。在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教师需要对教学中涉及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并积极学习各种新的理论从而逐步构建一套切合教学实际,并且有自我特色教学理论。二是对学习者的重新定义。后教学法认为理想学习者是自主的。他在教师帮助下实现自我调控,最大化自己的学习潜力;他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并通过讨论协商来解决问题;三是对教师教育者的重新定义。传统教师教育者的角色是把各种教学法灌输给未来的教师,指导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法”并进行模拟训练。在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未来的教师确立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

(二)三个基本参数

后教学法为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在已知的众多教学法中,选择何种教学法使其在特定的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始终困扰着广大教师。后教学法提出的以三个基本参数——具体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作为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为教师进行取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特定性(particularity)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机构里教一组追求特定目标的特定学生。在特定性指导的外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了解和掌握具体教学环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然后再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随时调整。实践性(practicality)涉及教师与研究者的关系及教师理论的形成,它拒绝把理论家视为知识生产者、把教师视为知识消费者的两分法,鼓励教师从实践中创造理论,在实践中实施理论。社会可行性(possibility)指外语教学要对现实的社会政治保持敏感,重视对学习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现实。它拒绝把语言教学的作用局限于课堂内教授语言,把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割裂开。主张开发利用带入课堂的社会政治意识,满足参与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方面的要求。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个参数三位一体,互相交织、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影响着外语教学实践。

三、后教学法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首先,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不同班级应该准备不同的的教案。应当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背景、课堂反应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教师在备课时,应当针对不同的班级,在保障教授核心知识的前提下,为其量身打造不同的教案,也就是说相同的知识,在不同的班级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其次,课堂实践应当灵活,根据实际适度调整。例如,在讲解生单词的时候,教师通过对学生反应的观察,发现该单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就可以略过或加强学生对该词深度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学实践需要有教案以保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又不拘泥于教案。教师应当注意多观察学生,根据其掌握状况适时作出一定的调整。再次,在实际教学中,要严格控制教学量,给学生理解和消化的时间。教师有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或者被迫放弃交际法、暗示法等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学法,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内容乏味,学生没时间消化吸收所授知识,结果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每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作为授课重点。同时应当对整套教材有很好的了解。有些知识点在教材中反复出现,这时如果该课的任务量大,就可以进行适当取舍,在以后的课堂上再作讲解,从而保证课堂任务量适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课堂设计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法下,记单词、预习课文或完成课后练习题似乎成为固定的课后作业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不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者身份的转变。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鼓励学生接触更多的英文资料,学会自主学习。例如介绍学生看优秀的原声电影,推荐可读性强的优美英文短文,针对课文让学生作简单的相关话题报告,或者令学生准备下一堂课的教案,等等,都可以作为文课后作业的形式。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4).

篇(4)

关键词:项目驱动;高职英语视听说;项目教学法

高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一直是比较薄弱环节。究其原因,就是高职院校的英语视听说课程设计不合理,导致学用脱节。构建有特色的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考核评价机制,使其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简介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起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活动或项目为驱动力,以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将要学习的内容纳入每个项目中,使学生在对项目的探索和实施中,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自主解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将真实的工作项目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职业性和实用性。

二、项目驱动模式下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设计基本原则

戴士弘认为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六个基本原则,即课程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精心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这一原则正是项目驱动模式下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设计基本原则。《英语视听说》这门课程的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1)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应用英语专业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2)视、听、说三位一体,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在今后从事的职业活动中需要的职业能力,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阶段。(3)以视助听、以听促说、听说结合,全面提高英语听说水平,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将视、听、说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能用英语思维、交流,达到听、说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4)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与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紧密结合,使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展。

三、项目驱动模式下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整体设计与实践

1.课程设计的目标

通过对《英语视听说》领域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2.课程内容的改革

结合社会及企业需求,分析应用英语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写做出规定。在对应用英语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从文化到专业的“两段式”序列课程方案。第一阶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课堂、虚拟空间,营造真实语言环境。选择与时代同步,贴近大学生生活的题材,采取项目、情境等教学方法,为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学习打好语言基础。第二阶段:以典型工作项目或业务流程为依据设计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课程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设计,采取模拟情景、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等立体交叉的教学方法,通过完成多项任务,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了项目(任务)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仿真三种教学方法。这三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三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协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项目教学法为例,对目标目的、特点和实例做如下具体说明:

以项目活动为中心,通过项目实施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及协作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具体过程如下:(1)项目布置:教师根据岗位能力的需要布置任务、设置与内容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2)信息搜集:学生根据小组分工独立搜集。(3)视听训练:教师播放视频材料,进行口语及听力训练。(4)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讨论、角色扮演,共同完成项目。(5)成果展示:通过对话、演讲、复述、角色扮演、文本资料等形式展示成果。(6)成果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

4.评估方法的多元化

实施多元教学评估,促使教学向“教学内容社会化、教学方法个别化、学生能力职业化、素质教育核心化”转变;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工作”,具体方法如下:(1)把考核贯穿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过程化评价;(2)把学习结果考核评价与对学习过程考核评价紧密结合;(3)把考核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考核评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4)把考核评价技能熟练程度与考核评价职业素养紧密结合;(5)把个体考核评价与对团队考核评价紧密结合;(6)把教师考核评价与学生自我考核评价、企事业单位评价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清华大学书版社.2012.5

[2].刘向红 《项目驱动模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视听说的课程设计与实践》[J].琼州学院学报.2010.8

[3].邓杰 邓颖玲 《网络环境下英语视听说任务型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7.9

作者简介:

马丽(1980―)河北邯郸人,硕士学位,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篇(5)

论文摘要:学前双语教师的培养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坚持“面向社会需求、立足幼教岗位、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应用、加强校园联系、注重素质提高”。与之相配套的就是要搞好双语教育的课程设置,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培养学前双语幼儿教师的计划在我校已经实施三年。三年来,我们根据制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对学生认真进行了培养教育。

一、学前双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办学的指导思想是:针对幼教岗位群,以培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技术应用型幼儿教师为根本目标;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坚持“面向社会需求、立足幼教岗位、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应用、加强校园联系、注重素质提高”。依据这种指导思想,在全体教师的参与下,建构了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的三位一体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

学前双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既具有幼儿教育专业技能又具备英语语言能力,胜任组织幼儿双语教育活动的新师资。

二、配备高素质的学前双语教师。保证学生学有所得

(一)英语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英语教育理论知识

教师应了解掌握国内外先进的英语教学理论,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把理论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把“所信奉的理论”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也就是说把这些东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到“以人为本”。

(二)英语教师必须了解国内外英语教学法的各种流派,如听说教学法、直接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全身反应教学法等。掌握其背景及理论依据,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外语教学的新动向、幼儿教育的最新成果,创设自己的教学方法,抛弃统一的教学方式,尊重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采取的方式有动作表演,语音模仿,利用图片,看英语动画片等。’

(三)英语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教研能力,能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研究,使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学好英语,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四)英语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三、对双语班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

(一)语音:要求学生掌握英语音标的读音以及连读、弱读、重读等语音读音规则,发音准确、纯正。

(二)学唱100首幼儿英文歌曲,5O首必须掌握。要掌握5000左右的单词量,其中3000左右单词能熟练运用。

(三)听力:要求学生能听懂大学二年级的听力材料,能听懂VOA,BBC的新闻英语。

(四)阅读:能读懂大学二年级的教学材料,像科普文章和同等难度的教学材料。能借助词典阅读国内外有关英语教学改革和动向的资料。

(五)写:能用英语作笔记、写提纲,能写出150个词左右的短文,能写短信、便条等常用的实用文,应熟练掌握基本的词法和句法,能用英语编写教案。

(六)翻译:能借助词典翻译浅显的文章。

(七)口语:能流利地进行日常简单的口语会话,熟练使用课堂用语。

(八)在学习语言时,能将语言与文化紧密的结合起来。在文化背景下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才能使语言更准确,得体。学生应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风俗习惯的一般概况。

四、课程设置

根据幼儿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培养规格,开设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听力、口语、幼儿英语课。将听、说、读、写、译等实际运用能力融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英语的听说训练。在最后一年,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幼儿英语课,使幼儿教师毕业后即能顺利的从事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

从表1看,大学英语课时没有减少,每周4学时,共开设6学期。从二年级开始开设一年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每周各2节,最后一年开设幼儿英语,每周2节。英语课时总计558节,占总课时的23.4%。

五、培养结果

就学前教育系几年来的英语过级情况看,O1级过A级1人,占班级总人数的6.7%;02级过A级2人,占班级人数的10.5%,其中一人又过了4级,占班级人数的5.3%。同O3级、04级对比来看,差距比较大。到O5年11月,O3级已经过级53人,占班级人数的53%,04级已经过级3O人,占班级人数的32.6%。

表3表明,中旅系O3级英语过A级的为36人,占学生总数的35.5%,过四级的7人,占总人数的6.9%;04级过A级的为29人,占学生总数的24.6%。计算机系O3级过A级的为7人,占学生总数的7.6%,过四级的为0;04级没有任何同学参加英语过级考试。学前教育系O3级过A级的为53人,占学生总数的53%,过四级的2人,占总人数的2%;04级过A级的为3O人,占学生总数的32.6%。

从英语过级情况来看,学前教育系优于计算机系和中旅系。

学前教育系的同学之所以英语通过率比较高,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学前教育系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从学生入学就强调学习双语的重要性,使学生从一入学就把外语学习紧紧抓住不放。

(二)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合理安排英语教学课时。

篇(6)

关键词:体育英语专业 英语语法课 激励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139-01

1 问题的提出

英语语法课一直是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语法是学生获得英语技能的重要工具。Harmer(1983)曾说过任何语言使用者都必须掌握语法。Alexander也提出这样的观点:任何语言准确性的最终来源都是语法(王丽《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01)。虽然英语语法的重要性人所共识,但由于语法内容的特殊性使得语法课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枯燥、乏味成了语法课特点的代名词。为了改善语法教学的尴尬局面,英语教育者提出很多提高英语语法教学效果的方法,如翻译教学法、听说教学法等。但片面地强调任何一种英语语法教学法重要性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正确的做法是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语法教学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取得英语语法教学的理想效果。

2 关于英语语法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针对语法教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英语语法应不应该教。二是英语语法应该怎样教。

2.1 国外学者对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现状

施丽娟在其博士论文《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必要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中对该问题做了详细的综述。

对于应不应该进行语法教学方面持支持观点的主要有Widdowson(1990:97)提出语言学习最基本的是要学习在理解语义中语法的作用。Ellis(1997)指出只进行交际教学,而得不到语法教学,学生交际时用语的准确将无法得到保障。持反对观点的主要人物是Krashen,他认为语法可以自然获得,根本无需教。当然他的观点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判。总的来看,持支持观点的声音高于反对的声音。

对于英语语法该怎样教的问题外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有综合语法教学和交际语法教学、语篇语法教学、学生对语法的使用在语法学习中的重要性和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学习语法等。

2.2 国内学者对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多是针对在实际英语语法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而展开的。其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1)针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也不够深入。针对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研究更是较少。

(2)研究内容广泛,但系统性不强。目前国内学者对如何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涉及很多教学手段,如翻译法、交际法、激励法等,但研究普遍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成果只留于表面的探索,不够深入。

3 激励教学法的内涵

3.1 激励的含义

激励一词源于心理学。“激励”顾名思义,即激发、鼓励。从根本上讲激励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教育心理学中的激励是指通过激发人的内心需要或行为动机,使人的活动过程得到强化和引导,并最终维持下去。

3.2 激励教学法的含义

激励教学法是教学方法的一种,主要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愿意且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内容,以此达到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激励教学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动机,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英语语法课,并对英语语法学习感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学好英语语法的目的。

4 体育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在充分了解授课对象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因人施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教学效果。

体育英语专业的学生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 性格外向,心理脆弱

性格外向几乎是所有体育生的特点,体育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活泼好动,喜欢交流,爱好交际,善于言谈。但与其他体育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心理更脆弱,自尊心很强,不愿意接受批评,由于英语语法难学、难懂,因此本来善谈的学生在英语语法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发言,他们害怕出错,丢面子,害怕教师批评。体育英语专业学生的这种性格特点不利于英语语法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及教学目标的完成。课堂实际情况是气氛沉闷,互动敷衍了事,教师只顾讲课,学生拼命记笔记。

4.2 热爱学习,焦虑过度

体育英语专业每年的招生数量不多,这些学生高考成绩比较高,有些学生高考时只差几分而与综合性名牌大学失之交臂,他们是体育院校为数不多的热爱学习,喜欢英语的学生。然而来到体育院校学习英语让他们感到十分焦虑,体育院校的英语学习氛围不浓厚,体育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很难与其它高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因此他们经常会困惑自己为什么来到体育院校学习英语?毕业后他们的出路在哪里?长期的过度焦虑必然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英语语法这样枯燥的课程更让学生们提不起兴趣。

5 激励教学方法在体育英语专业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鉴于学生的以上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需要激励,只要激励到位,他们就能扬长避短,激励教学法将在体育英语专业的英语语法教学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运用激励方法呢?

(1)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其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很容易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学习一门课程,喜欢自然就会激发学习动机。

(2)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试问谁不愿意被表扬呢?事实证明鼓励比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教师要把学生当朋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帮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

(4)教师要善于把枯燥的英语语法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如鼓励学生制作英语语法课件,让学生讲课等,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兴趣。

6 结语

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英语专业英语语法教学是一个深远的课题,很多学者提出的方法都有其优势,究竟哪种方法更适合体育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收稿日期:2007―12―25

作者简介:吴莹洁(1981―),女,汉族,湖南省长沙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育、教育心理学研究。

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可是效果并不明显。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而目前大学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还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精神。要从真正意义上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素质教育,将大学英语教学上升到大学英语教育的高度。

一、英语教学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学英语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个高校加强英语教学,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可以说成绩斐然。但英语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置、教学侧重点选材等。

(一)课程设置工具化

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一些急功近利式的所谓特殊用途英语的英语课程,希望学生能今天学,明天就派上用场。其理念是使学生必需紧贴社会需求,希望学生能“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其内涵是要求学生在治学时要与国家的兴旺紧密联系在一起,待学有所成以后,服务于社会,承担起治国安邦的重任。但是,要承担起历史重任,需要具备远大的抱负,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长期的知识积累,而不是开几门特殊用途英语所能承担起的。进行国际上的交流,除能使用外贸英语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沟通。语言交际中,交流内容绝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领域,而是思想上的共鸣。社会是多领域组成的,课程设置只能是“提纲挈领”和“纲举目张”,这个“纲”就是英语的语言功底,以不变应万变。所以说,英语的基本功是一切英语课程之本。开设特殊用途英语,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从众心理的反应,缺乏具有英语语言特点的思考。

(二)教材一体化

在英美一些国家,没有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书市上却有许多为各层次、各专业以及各种对象编写的教材。具体需要什么教材,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要求学生选购。这实际需要显然是包括学生的特殊群体、实际水平、培养方向或培养目标等方面。在我国地区差异近阶段还比较明显,各省、市、自治区的实际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程度均不尽相同,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动机、态度也有差异。因而,市场经济的今天,教材应从“计划教材”走向“市场教材”。

(三)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各种现代英语教学方法的流派不断引入国内。如:“交际法”、“听说法”、“情景教学”、“认知法”等等。一时间,英语教学法似乎流派林立,迭起。对此,许多论文和专著面世,对各教学法优劣长短作了研究或探析,对英语教学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极有见解的看法。然而,在研讨之后,实际教学仍沿袭语法――翻译教学法。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为中心,讲解拼写及词义、短语结构及意义、句子结构及语法表现、短语或句子以致段落切合原意的互译等。而学生仍是教学的配角,被动接受知识。尽管学生词汇、句法等知识的基本功较扎实,但口语交际能力相对低下。即使有些教师采取了某种新的教学法,但对该教学法产生的哲学背景、心理学依据和受其他学科的影响未做深入的理解和消化,以致机械照搬,收效甚微。在师资雄厚的高校,各种新教学法试行,如:“交际法”、“听说法”、“情景法”等巳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但由于缺少相对比的实在可信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及有力的印证,使许多教师对新教学法将信将疑,又重新回到传统教学中,仅仅对教学法作某些改变、充实或完善,但仍在传统教学法的樊篱中。

二、英语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一)建立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从语言自身的规律和功能来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能力是衡量语言水平的核心,无论是母语学习还是外语学习,其最终目的是掌握语言交际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完善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单纯以应付考试为目标,无疑是舍本逐末,误入歧途。要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引导以及主动式语言交流,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语言实践和训练的时间和空间;课外活动要精心设计,积极引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

(二)改革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上新台阶的必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外籍教师,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报刊、广播、英语角、演讲会、口语竞赛、戏剧表演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英语、使用英语,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应注意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为了进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教育部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基于计算机的英语教学改革、提倡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将多媒体运用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并且结果证明是可行的。一方面,它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改变了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定会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三)开掘大学英语课程中丰富的人文资源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目的中的功利化色彩日趋浓厚,进而发展到只需要教育为社会服务而排斥了教育对人性拓展的功能。大学英语课程近年来似乎不仅未能走出教育功利的泥潭,反而呈愈陷愈深之势。大学英语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在彰显其教育的人文性方面显得苍白而脆弱。当然,在大学英语教材学习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教化绝不是去简单说教,而是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一些牵涉人文素质培养的讨论、对话和课后“反省”式的演讲和辩论,在讨论中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反省中让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只有这样,人文知识才能内化为人文索质。

(四)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智性发展

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公认,让受教育者学会如何有效思考当属教育的首要目的。然而大学英语教育界由于受片面市场要求论和“通级”等近期功利的驱动,步入了忽视学生智性发展的误区。学生受市场泛滥的所谓“万能模式”的考试辅导所主宰,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文化信息发现、应用及修正规则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或许陷入了一种“课上热闹、课下冷清、测试低效”的怪圈,究其原因恐怕与英语教育者忽视学生思辨和认知能力的开发密切相关。当我们的交流和理解遇到障碍时,高层次语言知觉帮助我们审视语言的载体和注意语言的用法,达到一种更深的理解和独立评判性思考。行成于思、思源于疑,大学英语课堂设“疑”,无疑对思维智性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变记忆性问题为对课文深层理解的感受类、思辨类、创造类的问题,变作为讲解者的教师为启发者、诱导者、评价者和合作者,从而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动脑、动口的过程,成为语言、社会、文化、素质等交融的过程。

我们正处在一个外语教育大变革的时代,语言与认识、社会、文化、心理、思维、情感、行为、素质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直接,语言教学为之服务的特性越来越明显。而对这一变革之势,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教学效益、教育价值进行反省。如何使大学英语课程外在的工具理性与内在的人性塑造功能完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英语教学界今后探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参考文献:

[1]赵中建主译.全球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自国际教育局地区性会议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