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16:07: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主要做法
1. 聚焦政策资源,取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支持。针对北京市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分散的特点,北京市农广校主动与政府对接,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优势,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农业企业的产业化经营优势,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农广校主办、社会支持”的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注重农科教结合,实现农广校办学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融合;改变以往教师单兵作战的方法,构建校企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形成强有力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2. 强化自身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打铁必须自身硬。多年来,北京市农广校注重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教育能力、培训能力、研究能力、推广能力、宣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水平,强化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农民的教学要与农民需求相结合,为每个参训农民量身定做一个致富经,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农民的教学要与村主导产业相结合,培养一批适合村主导产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
3. 聚焦体系资源,建设体系一体化办学格局。办学体系是农广校生存之本。注重体系建设,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将各乡镇成人学校纳入农广校办学体系,设立农广校工作站,在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中设立教学点,逐步做大做强办学体系。注重塑造农广校体系文化,在体系中注入有“敏锐嗅觉、快速反应和集体攻击”的狼性文化,实现全体系一体化办学格局。在体系中注重塑造团队精神,从上到下贯彻共同发展的理念,营造团结的氛围,使体系的力量得以凝聚。使市校工作重心下沉到乡镇、村范围,将乡镇工作站站长、村校校长纳入农广校校长培训范围,使体系上下一致,思想统一,将办学体系打造成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4. 打造自身学校文化。多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在秉承中央农广校文化的基础上,始终致力于打造自身学校文化,这些文化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1)“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一主两翼”发展战略是指以成人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短期技能培训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为两翼,主体发展带两翼,两翼发展促主体腾飞。
(2)“1234”发展思路。完善1个教育培训网络,搭建农职院师资和市级培训2个资源平台,打造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网络学习中心、培训鉴定中心3个办学实体,创新实体带动、项目推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4种办学模式。
(3)发展之路。走进“三农”,走进政府,向体外循环,走农科教结合发展之路。
(4)办学理念。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
(5)体系建设理念。搭建平台,支持服务,上下联动,共同发展。
(6)培训理念。培训你一天,跟踪服务你一年。
(7)工作方法。推政府门,做政府人,干政府事。
5. 聚焦培训过程,实现农民培训全过程质量管理。培训过程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课程大拼盘。北京市农广校创新出“十步培训法”,对培训过程实施了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务实的跟踪服务,实现培训成果转化。如延庆分校开办的果树培训班,打造出了以学员周顺海为队长的“金剪子”果树服务队,每年为农户修剪果树6000余亩,涉及800余户,使果树增收500余万元,其事迹被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6. 聚焦农职院资源,搭建农民教育直通车。北京市农广校创新性地提出面向农民应开展三个层面的职业教育,即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积极借助北京农职院的资源,构建三种职业教育直通车机制。初等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培训为主要形式,学习结束并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经过申请可参加“技能+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成绩合格后颁发中专学历证书。获得中专学历证书的学员可以参加农职院举办的大专自考学习,合格者颁发农职院高等教育自考大专毕业证书。
二、取得的主要亮点与特色
1. 探索出以文化驻乡为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途径。市农广校通过深入郊区教育实践,开展教学试点探索,创新出“文化驻乡”为主要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通过驻乡进村,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开设农民文艺中专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农民自愿接受系统教育,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带文化,实现科技、文化相融合,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的综合素质。以“文化驻乡”为载体的“科技文化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 创新出“双师合作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双师合作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是针对农民“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而总结出一种新型教育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由两名教师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实施过程采用“导入授课、分组讨论,展现提升,穿插拓展,点评总结,达标测评”六步教学环节。其特点一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两名教师分别由农广校1名骨干教师和1名行业专家组成,分别承担教学和实训职能。二是在师生之间构建了启发、引导、参与、互动的教学关系,学员参与热情高涨,实现教学相长。三是在学员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员潜质。
目前在北京市农广校体系内全面推广这种教育培训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学员听课率达到100%,同时还吸引了很多旁听生参与,受到农民学员的欢迎。如在大兴区赢海镇的中专班上,注册学员40人,可长期听课的人数达到65人。在2013年乡土专家培训班上,有学员表示参加农广校的培训是他参加所有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市政府考核绩效办对全市培训效果检查中,农广校承担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所取得的效果在市农委所有培训项目中排名第一。
[关键词]实践教学;岗前培训;就业;专业品牌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17-03
当前市场上,艺术人才的紧缺和大量艺术设计人才的拥入造成了就业错位的矛盾。如何理顺这一矛盾,将就业和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是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需求与就业现状
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育或多或少还沿用着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方式。就独立学院的未来人才培养的发展来讲,实践能力是主要的培养目标。在过去的几年里,独立学院大力实施实践教学,从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都投入了很大精力,这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和艺术设计学生庞大的毕业队伍,有很多用人单位却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这主要是因为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同质化,团队意识欠缺等。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实践经验和项目整体的把握能力,难以处理工作中的细节以及工作流程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难的问题存在客观原因。一方面,校内的创造性学习的条件有限,没有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师生间缺乏交流协作,学生专业知识面窄、所学知识之间缺乏交叉及整合,没有形成全面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学生缺少社会经验,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择业,导致专业与就业的脱钩。目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情况从表面上看就业率比较高,其实存在很多问题。只有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实践性教学与企业岗前培训环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以应对人才市场的挑战。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与岗前培训的有效结合
如何更有效地通过实践实训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机制,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渗透到企业岗前培训的环节当中,需要以下条件。
依靠母体资源,合理加强实践基地建构,实行社会实践机构的资源库管理和有效利用,这将是实现岗前培训的首要条件。首先,学院应带领和鼓励各方面专业用人单位积极参与与支持学院的实践教学,学院也应科学联系和管理社会用人单位的资源信息,用人单位与艺术设计专业系级部门建立长期的良好的关系,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模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其次,通过双师型教师的特殊身份,搭好企业与校内教学管理的桥梁。双师型教师的双重身份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与企业实训结合岗前培训的开展,达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校内实践环节与企业岗前培训相结合的过程中,要细化系部的管理条例。系部通过与企业经营方式的磨合与协调,在课前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确定教学实践的时间与地点,由双师型教师按照规章管理分组带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案例直接来自企业的实际项目,使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教师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目的。
此前有了校内实践基地的学习基础才能参与实际项目,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具体由双师型教师进行客观把握。这也是双师型教师与企业管理部门接洽的重要手段,实现实践教学环节与岗前培训的有效结合。
校方(双师型教师)企业(用人单位)联系双师
型教师的具体管理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要求员工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工作,因此,为了节约企业培训资源,采用教学实践参与到岗前培训中这种方式能最有效地帮助用人单位达到选择适合人才的目的。这种方式有两个优点:其一,企业可经过实践教学与岗前培训择优录用;其二,通过培训和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专业实践经验的基础,在其他同类的企业也可顺利就业。这不仅节约用人单位的培训资金,也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自主选择,学校也在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就业,达到双赢效果。总之,用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通过企业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艺术设计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在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双师型教师是专业品牌建设的引领者。作为校内工作室的建设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组织者,双师型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是艰巨而繁杂的,这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首先,要得到学院的统一管理和制度化的建设;其次,利用社会资源和双师型教师的社会经验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就业,达到专才的培养目标,而且体现了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和定位,有计划有目标地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在双师型教师的引导与企业岗前管理者的指导下,通过分组培训管理、学员岗位轮流与分配、岗位转换等,建立实训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岗前培训有序地进行融合,所以需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与培养,发挥其主动性和增强其积极参与社会项目的动力。双师型教师,从项目的操作方面来说必须具备实战经验,具有项目的整体操控能力,了解企业的发展结构,了解项目实施的程序与过程,这样才更有利于健全实践教学与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因此,双师型教师在社会实践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方面有一系列具体措施。对双师型教师的鉴定应该有社会企业项目的考评、实践经验的能力考评、职称的要求、行业获奖情况的要求以及社会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度等。另外,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实行企业挂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措施,达到既实际训练又参与项目的目的,增强了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项目的操作能力。经过企业与学校双方的认可与专业考核,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因此,有了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与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
将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与工作室教学建设结合起来,有力打造校内实践课堂品牌,再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锻炼和实践,创立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品牌,打造独立学院优良的教学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教学实践过程形成系统的评价管理体系
传统的教学总结与评价表现为课程展览和总结报告。为更好地将实践教学与岗前培训的成果展示出来并加以管理与评价,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交流,进一步促进良好的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应实行具有系统化的实践评价管理体系,这也是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在校内实行实践课程展览的同时,与企业岗前实际操作具体项目的考核相结合,将实训的成果汇报展览,与校内的教学形成互动,经过分析研究、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在校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对专业知识信息的感悟,这便于学生对今后的学习有更明确的目标。也可利用课程实践与岗前培训的成果展览评价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参与企业项目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更多地锻炼学生处理专业范围内突发事件的能力,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拓展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了解、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自主性,参与设计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时完成目标的责任感等。教师通过适时地引导与点拨,发掘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潜能。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研究、协调、解决、统筹、管理的良好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可从四个方面考核学生:协调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表达能力,执行力,遵守纪律与制度管理。
评价体系由双师型教师主持,校内专业组考核评委与企业管理层干部进行综合考评,或者通过竞赛和业务考核进行。考核达标者可进行双向选择就业,一部分学生与企业达成试用协议,另外一部分学生自主择业。
五、结语
面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未来就业的新形势,要不断建立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力推广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结合企业岗前培训环节更加有效地完成实践教学目标。学生应通过企业实践教学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人生目标,为自己作好人生规划,同时,也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全面地了解社会需要,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结合双体系实际运行情况,对双体系运行效果等进行评审、评价,为双体系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二、评审内容
风险分级管控分级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得当,隐患排查治理是否有效,危险源辨识是否完全,准确,公司制定的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风险分析表、隐患排查表、应急处置、岗位劳动防护用品、公司及岗位风险公告卡等是否齐全、适合。
三、评审依据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311号
《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
《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办法【2016】10号)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 45001
《山东省工贸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评估标准》
四、评审组织
公司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五、评审总结
1、评审方法
根据《山东省工贸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评估标准》进行座谈研讨,各部门负责人、基层员工发言,讨论双体系运行中的不适之处,对提出的不适用的地方进行研讨,确定整改意见。
2、运行中的不足
1)双体系制定符合企业实际,制度合理,但在运行中,存在排查及治理不及时的情况。
2)材料运行填写不规范,甚至个别人流于形式。
3)日常排查记录设计繁杂,任务繁重。
3、整改措施
针对发现的问题,公司决定利用2020年初的时间,重新进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建设,使之符合最新法规标准和上级条文要求,体系各方面和公司实际情况相符,并严格实施运行和持续改进,以达到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目的。具体为:
1)加强员工培训,积极推进落实,提高员工意识;
2020年即将进入尾声。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安环部在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车间的支持配合下,以“安全生产、环保节能”为目标,开展了安环管理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全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环保事故。回首过去,感概万千,现将安环部2020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总结
(一)加强安环机制建设,强化制度管理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工作目标与计划。根据公司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环保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和职责,拟定了年度安全培训计划等,并全力贯彻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今后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打好了基础。
(二)强化安全培训教育,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按照年度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邀请专业人员,搞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并及时建立安全培训档案。对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安排到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全部培训合格取得资格证,全部做到持证上岗。
(三)安排特种设备及公司环境的检验检测,消防设施更新维护,保障生产安全运行
按照规定对锅炉进行年度检验,确保设备设施安全运行。锅炉大气排放及除尘器检测取得报告。排污许可证及叉车报备办理工作。及时对灭火器进行充装,消防水带更换,确保正常使用。
(四)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
年初应上级政府部门要求开展“双体系”工作:和政府推荐的第三方安全科技公司签约,成立“双体系”创建小组,协助第三方对公司进行风险辨识分级和隐患排查。制作公司“双体系”创建公示牌,风险告知卡,四色图,整理所需相关资料。通过建安区安监局初审。
(五)积极迎接检查,全面开展上级倡导的各项活动
今年来环保形势严峻,省环保厅检查督查不断;市.区环保局检查可谓频繁,大气污染“三级管控”不定时开展造成停产现象时有发生;建安区安监局组织专项检查若干次,通过这些监督检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我们在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各项监查的同时,也就势开展了专项行动、认真排查隐患,从源头、过程、细节上对生产加以监管。
(六)协调工作
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地方关系及周边环境维护。配合工程部,生产部完成垃圾池建设及部分生产线环保设施提升改造。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管理业务不够熟练,有管理不到位现象
在环保管理工作中,由于自身经验不足,目前国家环保形势严峻,政策法规要求标准高,验收许可准入门槛不断提高。所以环境监测、报告评估、环境监查、以及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废气处理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备案工作中有很多做的不到的地方有待完善。
三、2021工作计划
(一)完善体系制度,明确各级责任
根据公司实际,借鉴其他公司先进管理经验,逐步完善管理体系,修订管理制度以及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各岗位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进一步强化监管人员的责任落实,进一步搞好安全环保管理工作。
(二)做好安全环保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
在安全培训教育上突出重点,针对不同工种加大学习专业知识频次,考核严格把关。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多讲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多举一些身边的实例,按专业集中培训。从业人员逐步熟练安全操作规程,提高专业技能,从根本上解决操作能力不足、安全环保意识差等问题。
(三)强化监查整治,落实闭环管理
把预防预控和隐患治理作为安全生产的主要任务来抓,真正做到措施落实到位,防患于未然。特别对锅炉等特种设备的管理,加强消防安全、特种设备和人员管理,加强现场和人员的安全防护,消除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漏洞和隐患。认真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安环大检查,加大检查与整治的力度、深度,及时、认真整改各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检查、整改、复查执行到位。
(四)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防范能力
公司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管理,完善事故预警和应急救援预案的修订,增强对各类事故预防和处置能力,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人员、器材和设备,做好应急物资储备,搞好应急演练,做到事故发生后有条不紊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损失。
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贯彻执行集团公司的各项要求,认真履行本部门职责,加强现场安全环保检查,确保实现公司安全环保目标的实现。
(五)、认真落实安全环保管理职责。
1、修订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员工培训学习,并通过检查与考核督促各部门、各岗位责任制落实。
2、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加强对安全环保台帐资料的管理。
3、加强对各部门生产现场的安全、环保管理。
(六)、狠抓直接作业环节制度的落实,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
1、规范作业票证管理。加大对现场作业的安全监管力度,严格落实作业危害识别。本年度将针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定岗定职,严禁非特种作业人员进行高空、动火等特种作业。
2、针对外来承包人员,安环部将一律实行签订《外协施工安全协议》,并交代使其严格遵守本公司管理制度。
3、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将日常安全检查、节假日综合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各职能部门专业检查等形式有机结合,规范检查行为,严格考核落实,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七)、加强消防管理工作
1、按照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消防系统。对于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重点装置、要害部位消防系统存在的隐患要重点检查。
2、规范消防管理。对消防设施和器材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维护台帐,定期检查维护。
3、加强日常消防巡检,继续修订完善消防应急预案。
(八)工作建议
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安全、环保形势日渐严峻,安环部人手严重不足,根据河南省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条例和环保法规,建议配备相应的安全与环保专职人员(2-3人),以满足今后公司发展需求。
关键词:实训项目;实训课程;高职教育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预示中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高职院校中真实场景实训课程和项目开发设计研究较少。
研究高职院校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项目的开发成为紧迫问题。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的实训课程和项目的开发应包括:开发、具体实施、评价反馈体系三个阶段。
一、以“企业和行业需求”为主导,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实训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
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必须要结合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不断适应新变化。首先统计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建立含毕业生数据库,定期与毕业生进行沟通;在学生实习阶段,建立学生实习报告库,报告中含在实习期间的收获尤其是专业方面的总结;第二,深入与行业对接,组成专家组对课程体系的开发给出评价和建议;第三,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任务书,规划课程课时,编写项目授课计划;第四,根据企业调查结果,将整个实训课程体系分成几个“企业需要”模块,作为实训项目;第五,根据企业和毕业生调查结果、企业专家反馈、建立实训课程体系以及项目。
二、以“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核心,模拟企业场景,组织开展实训项目
实训课程开展过程中,实训课程的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技术操作技能。
第一,打造终身学习型的双师队伍。一是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任务书,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教师在本领域的专业技能。要提高实训老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指导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建立实训老师的定期培训制度,可利用寒暑假将专业实训老师派送到相关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践锻炼,提高专业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专业实训老师的指导能力[1]。二是吸纳企业资深的技术人员。吸收部分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到实训课程与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使过程更加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三是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
第二,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根据现有设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开发和完善实训基地,满足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场景,如张贴必要的安全须知等;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项目授课计划,编写项目手册。实训手册的编写要结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吸收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给予的建议。不仅要对所修实训课程进行详细阐述,对于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知识等方面也要有所涉及,为学生实训操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第三,实训课程与项目的实施。就一个专业来说,专业技能必须划分若干能力模块,每个能力模块可细划分若干训练单元,然后再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实训,这样才能保证专业技能实训的效果[1]。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行为引导型、案例、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法,来教会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与他人沟通、合作[2]等等。探索实训课程的企业化模式培养技能。
第四,让学生模拟在企业生产的场景,缩短到企业工作的适应期。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学生的团队协作等。
三、课程评价与反馈
第一,实训课程评价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角度。首先是宏观角度,毕业生在企业的认可度调研。通过实训课程学习的学生,被企业所接受,是否“好用”需要企业给出评价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微观角度,是指学生在上完实训课程后,在能力和知识水平上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研究方面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学生上完实训课程后,不仅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实践技能和能力。
在评价内容上采取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相关联的考评体系,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项目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指导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实训的综合得分由实训设计、过程、成果、报告等几个部分的得分组成[3]。
第二,将对两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反馈到教学实践,形成闭环,不断修正专业目标岗位群、实训任务、实训课程体系,使整个实训课程与社会和企业发展相适应。首先,建立定期与企业沟通的体系,不断利用企业给的信息,不断修正和完善实训课程和模块的教学。将实训考核,运用到下一届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论
高职教育更加强调技能性和职业性,本文从实训课程的开发、实施和反馈三个方面探讨和建立了实训课程和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过程。高职教育中的实训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总结的过程,要和具体实施、企业需求相结合不断循环开发。以“企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才能开发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的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以“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核心,组织开展项目模拟企业场景;调查评价实训课程教学后的授课情况,将评价结果反馈到教学,形成闭环。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和以及教育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罗锁哲.《会计技能》实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双证融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43-02
“双证融通”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校正规课程教育。“双证”是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一、“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能力目标要求,强调职业技能强化,注重职业素质培养。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证为切入点,构建以训练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延伸,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工作系统化,操作技能规范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总结岗位需求,结合“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将专业教学内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探索与实践、工作过程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桥梁,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制定课程标准,进而组织教学过程。
二、“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既要融合职业资格证的考核内容,又要遵循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通过企业调研、院校走访、教学实践等途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后,对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结构的具体设计如图1。
(一)以职业岗位群为主线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岗位群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物流管理专业涉及仓储管理、运输、调度、配送、采购、货运等多个职业岗位,课程开发要覆盖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基本专业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
图1 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结构
图1的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基于“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保证”的原则,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拓宽专业知识范围,突出专业核心知识。
(二)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
职业岗位知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岗位工作任务来体现的,真实任务的模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职业岗位角色。课程设置需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不仅需要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而且在岗位核心课程中还要考虑到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适当融入职业技能考试相关课程及教学内容。
(三)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
物流管理专业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物流管理岗位相符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课程建设计划,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整个培养过程在课堂教学与运输、仓储、配送等实训教学交替中进行,使学生在课堂中理解知识,在操作中深化知识,最终转化为职业能力。在岗位核心课程中可以模拟真实企业案例或工作任务,进而引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加深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的掌握程度。
(四)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要求
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要融入国家职业标准,融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之间的对应关系,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操作力。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职业资格物流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全国自考办的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认证,中国商业技师协会市场营销专业委员会的物流管理员系列职业资格认证等四种职业资格证书。无论哪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都基本涵盖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货运等物流管理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专业课的课程标准以岗位工作任务为模块,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要求,提倡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操作能力,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熟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及获取的方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鉴定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机构的横向联系等都是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双证融通”课程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更注重学生个人在职业群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需要以职业标准为框架,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从而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紧密结合。在高职学历教育中,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应与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融合,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而在高职学历教育考核中,则要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评估的机制,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要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必须了解该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其所需的职业能力,这就对整个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双师”素质的提高,成为企业或行业专家,增强解决实际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能力相接轨,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聘请具有实际工作验,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企业工作人员的进行讲座、授课等,使学生能更加清楚地的了解本专业的相关需求。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方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在职业岗位上开展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定数量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既锻炼和培养了老师的一线服务工作能力,又为学生实习寻求到合适的岗位,企业也可以得到益处,形成双赢。同时如有条件也可通过校企合作将校外实习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中,使学生能在校内就能接触到实际企业的运营、管理等职业环境,从而高效率的完成职业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四)加强与鉴定部门及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横向联系
真正意义上的“双证融通”,是指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双向衔接沟通。在高职院校与鉴定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相互沟通与承认的学分体系甚至是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教学方面除在教学安排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教学内容重点与职业证书考核挂钩,争取使大部分学生做到职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外,还需要不断加强与各职业证书相关发证机构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多安排教师参加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相关会议、培训等活动,多了解行业信息动态,以增强学生考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任爱珍.“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及其编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王永富.对广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双证融通”的探索[J].职业圈,2007(12)
[3]申厚坤.高职商务英语”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4]吴亚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5].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市场周刊,2009(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JGA362)
作为教学型新建本科院校的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在培养规格方面,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模式方面,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工程应用”为特征和主旨构建教学与课程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否真正实现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显得至关重要。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
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和项目,严格实践教学管理,建立科学评估与激励机制,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①。遵循“以学生为本、密切联系实际、全过程实践、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采用实验、实训、创新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四大类进行分层次、分模块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从“灌输式”向“引导式”和“启发式”转变,体现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实践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工程意识、实验技能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②。
二、机械电子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重,实践教学必修学分约占该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的35%。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类别、分层次、分模块的创新性改革,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1.实验类。实验类教学体系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能力提高性实验、探索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为相关理论课程中经典的基本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低年级的实验侧重在这一层次;能力提高性实验则打破课程的体系,按知识模块设置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高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加大这一层次的实验项目比重;探索创新性实验则选择实验基础条件好、具备优秀师资力量、具有一定特色的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时,根据我校所依托的冶金、石油两大行业背景有效地开发这一层次的实验项目。整个实验类体系不仅增加了原来依附于相关理论课程中的实验数量,而且在实验内容和方法上做了较大的改革与创新。
2.实训类。依托我校冶金、石油两大行业背景以及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形成有一定特色的以工程技能训练、专业实习、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一体的平台,实现“三层次、三模块”的机械电子工程实训类体系改革,其教学体系框架如163页图2所示。这五个平台贯穿于整个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阶段,各平台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结,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网络结构”形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其训练的重点放在基础层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其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训练的重点放在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上。
3.创新类。创新类包括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生创新团队。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进行以启发探索和创新性实验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逐步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学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创新设计与制作,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重在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夯实专业基础。在学生创新团队中,学生可以到相关实验室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形式,参与社会调研、产品开发等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
4.职业技能培训类。早在1995年,国务院就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的要求。根据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积极推行“双证制”。经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在职业技能培训类教学体系中,构建了包括中、高级制图员(机械类)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培训,中级数控维修电工培训,中级数控车床操作工,中级数控铣床操作工培训在内的7项职业技能培训, 要求学生参加至少两项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现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的要求,需要制订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逐步使专业教师都具备“双师”素质。对实验室专职人员,逐步通过“调整、培养、引进”的方法,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根据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情况,一方面定期派现任实验室专职人员到其他高校相关实验室进行调研和进修学习,加强对新进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培训,另一方面逐步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实验室专职人员队伍中;对现任专业教师通过实践教学研讨、集中实践技能培训、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等方式,逐步提升专业师资队伍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没有工作经历的新进专业教师,要求其在见习期间全面熟悉并独立完成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相关专业方向的各项实验,到石油、冶金或机械制造企业等参与工程实践至少3个月;优先考虑引进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技术职称高的“双师型”教师。
转贴于
2.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针对行业、地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型本科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不同内容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使具有不同兴趣、不同特长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实践教学的诸多环节都要精心设计,合理策划,巧妙安排,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雷同和泛化③。实验室实行全开放式教学机制,实验时间开放、内容开放。通过相关实验室信息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以在校内网站详细了解各实验室功能基本介绍、仪器设备信息、所有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实验指导与视频模拟教学等;在能力提高性实验和探索创新性实验中,采用讨论互动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对主要用于科研的高档仪器设备进行网上视频演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实验还需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与实际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共享实验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在原有硬件设施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分层次、分模块地逐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引进实验室管理系统,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取实践经验、形成应用能力的基地;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加强校企之间、校与校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从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兼职教授、副教授,定期承担专题学术报告、讲座以及指导学生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积极开展合作办学,构建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4.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良好的实践教学管理才能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首先,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实践教学的评价等各个环节实施了监控,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建立质量激励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之前,必须落实好相关教材或指导书,必须制定好相关教学大纲,实施过程中需严格按大纲要求执行,并事先提出具体实施计划,如因客观原因需要变更执行计划,必须填写变更申请与说明,经相关教学团队负责人、教学督导审核后方可实施。所有进入实验室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预约与登记,学生完成实验,需由实验教师进行确认签字。所有实训类教学结束后,指导教师必须对该环节实施情况进行相关总结,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所有实践教学资料都必须按要求进行归档,由相应教学团队负责人与教学督导进行内容核查,并给出相应评价。通过网上评教、班级信息反馈、学生座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各环节执行情况意见与评价。综合上述两个评价结果,对优秀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对指导情况不佳、学生意见较多的指导教师,由相关教学团队负责人与其进行交流,帮助其不断提高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水平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