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3 18:49: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关于读书的议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寻找、概括论点容易失分
关于论点的命题方式有以下几种: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2.请概括出本文作者的论点。
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它是议论文的灵魂,要正确、鲜明、不含糊。它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找现成语句,抄录下来即可。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文章,领会分析其内容并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不管是找论点还是概括论点,实际上都是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
学生解答此类题目失误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概念不清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会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主从关系。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中心论点应该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2)是明确的判断;(3)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如果不懂论点是什么,不清楚论点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就很容易出现错误。
例如《低下头来》(2011年浙江中考模拟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人在世上,有时候要懂得低头。
失分原因:有些学生不清楚论点,错误地将题目当成中心论点,导致失分。
得分策略:要掌握论点和论题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就要注意准确辨别:从定义上比较,论点是作者的见解主张,论题则是作者所议论的问题内容;从形式上比较,中心论点是陈述句、判断句,是完整的句子,而论题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或短句。“低下头来”是短语,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二)位置不明
很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都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熬住就是一切》(2010年山西中考题)(注意论点和论题的区别)。有些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
例如:《眼界与读书》(2011年盐城中考语文试卷):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失分原因: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弱,对文章论述内容把握不住,不能根据论点出现的位置进行反复推敲,不能够理解论证结构。
得分策略:找中心论点的方法是先看标题,如果标题是判断句,那么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看开头,是否有统领全篇表明作者主要主张的概括句;若没有,再看结尾是否有总结点明中心的总结句,三处都没有的情况下,可从文章中寻找或归纳全文提取。
《眼界与读书》整篇文章采用的议论方式是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最后归纳总结。文章第1段和最后一段均点明了自己的观点,强调了眼界对读书的重要性,由于中心论点要求鲜明、正确、简洁,所以我们确定第1自然段“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小结:找论点的小窍门
1.看位置:顺序依次为:题目—开头—结尾—中间。
2.四要四不要:
要判断句、陈述句,不要其他句式。
要句子,不要词。
要前,不要后(指位置)。
要短,不要长(指文字概括、简洁)。
(三)概括不当
对于典范的议论文,我们一般都可以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论点通常出现的位置,直接找到论点。但是,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集中,不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作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就需要我们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例如《厚道》: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要点:做人要厚道
失分原因:1.对题目要求没看清,只是将文中某语句当成中心论点,直接誊抄上去,不符合题目要求。2.没有读懂文章,把握不住文章中心。3.概括不够全面,语句表达不够准确、鲜明、简洁。
得分策略: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是找论点,还是概括论点。其次在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分析文章内容入手找论点。有些议论文,在文章中不能直接找到作为中心论点的句子,只有通过认真阅读文章分析其内容,才能归纳出中心论点。一般可以从归纳段意层层入手,再归纳出中心论点。
第二,分析论据找论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通过分析论据,看这些论据证明的是什么问题,它们证明的共同点就是文章的观点,也就是论点。
第三,分析题目也有助于概括论点。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标题不是论点,是论题。例如《谈骨气》一文,从题目我们可以分析此文的论题是关于“骨气”方面的,题目并没有点明论点,这需要我们归纳论点。
第四,注意概括出来的中心论点要是完整的判断句或陈述句,观点要正确,态度要鲜明,语言要简洁。
二、分析论据的作用及补充论据易失分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要确凿、有代表性。议论文的依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1)历史和现实的人和事;(2)文学作品和传说中的人和事;(3)数据。道理论据包括:(1)马列主义典著作;(2)名家名言;(3)格言、警句、俗语、谚语;(4)作者阐述的道理;(5)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对于论据的考查,常见题型为:辨别论据类型,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作用,补充论据等,其中分析论据作用及补写论据最易出错。
(一)分析论据作用错在概念不清
要解决“分析论据作用”这一题型,必须懂得论据都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
例如《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2010年北京中考题):文章第一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什么?(不超过25个字)
答案要点: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失分原因:引用事例,其目的无非想用来证明什么,但证明的是什么,很多人漏答错答,甚至乱写失分。
得分策略:我们必须清楚,不管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目的只有一个:证明观点的正确或用来批驳观点的错误。要注意的是:有些通过列几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分析论据的作用首先应看它是否直接为本段分论点服务,其次才看是怎样间接为中心论点服务。此题考查对论据所证明的论点的提取。此种题目都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中的谷超豪的事例,不是用来直接证明中心论点“快乐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而是用来证明紧挨事例的“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不断前行的动力”,答题时要仔细甄别。
(二)补充论据的错因在于储备不足,材料不精准
要回答“补充论据”这一类试题,首先要清楚补充的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其次要清楚所补写的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有哪些可选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地支撑这个论点。
例如《习惯的力量》(2010年十堰市中考题):阅读第5自然段,在文章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要点:富兰克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白天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
失分原因:解答本题时,应围绕“习惯决定活动空间大小,也决定着成败”这一论点来举例,但所举的例子缺乏典型性,表达上也有问题。
得分策略: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论据类型,看清楚所要证明的论点,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论据证明论点,论据要与所证明的论点吻合。其次,补充事实论据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
(三)语言不够简练
议论文把讲清道理作为目标,即使列举事例,也要以理服人,以理取胜,事例必须有概括性。这就要求语言高度简练,不做过细描绘,概括叙述时注意“人”和“事”要表述得完整,可采用“人+事+结果”或“人+事+自己评价”或模仿原文中的事例格式写。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平时要做有心人,加强日常累积,关注社会热点,用心体验古诗文、名言警句、名人轶事,广泛涉猎,选择性积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也就更容易应对考试。
三 、分析议论文论证过程易失分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议论文最基本的整体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1)提出问题(引论),在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中心问题;(2)分析问题(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3)解决问题(结论),即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部分。也可以把议论文结构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在论证过程中,常见的结构类型有并列展开的并列式结构;逐层深入的层进式结构;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方面加以阐述,最后总结归纳的总分总式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的总分式结构;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的分总式结构。这几种结构,必须多看一些议论文,再细心体悟才能领会。
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应注意从文章内容入手,看看它是如何提出论点并展开论证的,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同时注意行文中有没有标志性词语以及领启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的语段,从而找到中心论点所处的位置。
中考议论文考查论证结构的题型有:1.辨析结构类型;2.分析文章段落的论证过程特色;3.分析段或语句的条理性。
学生解答此类试题出现的错误,大致如下:
1.结构类型不清楚
议论文结构类型有哪几种?每一种类型的特点是什么?有没有标志性语言?结构上有没有总领下文、总结论文的语段?中心论点在哪?怎么找?这些知识弄不清楚就,很难答题。
例如:《让有些话穿耳而过》:从结构上看3、4、5、6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案要点:并列关系。3、4两段从反面说要有平和宁静的心态,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5、6段从正面说我们要谦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失分原因:不清楚议论文有哪几种结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特点。没有掌握相关知识就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得分策略:首先,尽早补上议论文结构类型这一知识漏洞,识记类型,明确每一类型特点;其次,要学会梳理段落之间的关系,理解各段论述内容,根据论述角度的不同判断它们的关系。
2.思路不清,表述不准确
思路是文章脉络,是作者结构文章的匠心所在。阅读议论文,要分析文章结构,要弄明白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理清说明步骤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例如:《伯乐就是你自己》(2011年北京中考模拟):简要分析2—5段论证过程。
答案要点:2段引用罗宾的话证明要做自己的伯乐的观点。3段用贾平凹的话为例。4段用毛遂自荐证明要做自己的伯乐的观点。5段总结3、4两段,并举姜子牙的反例证明要做自己的伯乐的观点。
失分原因:无法辨识4个段落间的内在联系,表述欠条理周密,导致失分。
得分策略:理清文章论证的过程和特色,首先要了解文章各段内容,概括段意;将在内容上有联系的邻近段进行合并,使之成为大于段的层次;最后弄清各层次的内在联系,从而理清论证过程,明确论证方法和中心论点。
总之,理清段落间论证的思路和议论的过程,其实就是用各种论证方法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所以在研读文本的时候要思考作者在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一般可采用“先运用什么论证方法阐述了什么内容,再运用什么论证方法阐述了什么观点”的格式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议论文的考查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纵观2010年、2011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
1. 从选文的主题来看,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生成长、求知中的问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如2010年中考选文《科学不怕挑战》(安徽卷)、《熬住就是一切》(山西太原)、2011年中考选文《君子之交淡如水》(北京市)、《凡事皆有度》(贵阳市)等,这些材料着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2. 选文绝大部分来自课外,也有少量的出自课内的典范的文章。
3. 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如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局部理解等,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还有紧密结合文体特点进行设题。
4. 题型以理解性题为主,并伴有拓展性试题。
考点搜索
1. 考查对论点的把握,如“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2011年呼和浩特市)、“这几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分论点又有哪些?”(2011年苏州市)
2. 考查对论据的理解,如“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君子之交但如水”(2011年北京市)、“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并说说理由”(2007年四川资阳)。
3. 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如“选文第⑦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011年河南省《坚持“一件事原则”》)。
4. 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如“用“/”标示全文论证的结构层次”(2007年湖北荆州)、“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2010年广东《三思而行》)。
5. 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品味,“请说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一句中‘繁华的沙漠’的含义”(2011年苏州市)、“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的句子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说说你的意见”(2007年河北邯郸)
6. 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如“文章开头举出薛仁贵与王茂生交往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011年北京市)
方法指津
1. 对论点的把握。
(1)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 中心论点所处的位置首先看标题,但要区分论题和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还有的对论点表述不很集中,需要读者自己用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3)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论点应是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短语比喻句、疑问句都不能作为论点。比如《成功也会成为包袱》这篇议论文的题目是不能作为论点的,因为“包袱”是比喻义,要找出本义,论点应为“成功也会成为你前进的精神负担”。
2. 对论据的把握。
(1) 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规律、法则,社会科学的经典论述、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
(2) 概括事实论据:在概括文章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全面,避免漏缺,并注意形式“谁+事+结果”且指向论点。
(3) 分析论据的作用:无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它都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答题时还必须明确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可能它只是一个分论点。寻找分论点一般来说要关注这一段的段首句或结尾句。
(4) 补写论据:补写的论据必须符合题干的要求,所选论据应具有典型性――事实论据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概括叙述(谁+事+结果),紧扣论点。道理论据应具有针对性和权威性,引用要完整准确,能有力地论证论点,语言表达要简明通顺。
3. 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其实有固定的答题格式:
(1) 举例论证: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 道理论证:引用……的言论,充分有力地论证……观点,具有权威性,令人信服。
(3) 对比论证:用……和……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观点,给人印象深刻。
(4) 比喻论证: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通俗生动,易于接受。
注意论证的观点必须准确地引用或概括出来。
4. 理清段落论证思路,概括论证过程。答题思路为:
(1) 阅读全段,给段落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 用一些标志性词语连缀:首先……其次……然后……最后……
(3) 答题格式:首先提出……观点,其次举出……事例,然后分……方面分析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5. 分析――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答这类题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作用(1) 对论点的作用:阐述或论证论点。(2) 有它以下内容的效果:使论证更严密。
6. 议论文开头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关于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1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不抱怨的世界》,书上写道:“人形成一个习惯,需要连续的21天。”书内附送了一个胶质紫色手环,一看就很耐磨的那种。“每当你抱怨一次时,就将手环换一只手戴上,当它一直呆在你的一只手上连续21天,你就成功了。”抱着好玩的心态,我开始了21天的挑战。
由于学校规定是不能带手环的,所以我拿一枚硬币代替。刚刚开始第一天,我就发现,习惯真是太可怕了。自上了初三后,老师们就开始各种惨无人道,于是每天一边赶作业一边絮絮叨叨的抱怨上两句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有时甚至察觉不到自己正在抱怨。一枚硬币被我不停的在左右荷包之间来回,数都数不清换了多少次了。自从有了这枚硬币,我觉得自己身上怨气忒重了,班上同学们怨气也不轻。
大家已经习惯了充满怨气的生活,偶尔愤青一下甚至是议论老师们。习惯之后就很难改变,我每天都在努力的克制自己不要去想,但抱怨就像不受控制似地脱口而出。总而言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改善,换硬币的次数也勉勉强强的降到了个位数,而我也发现了一些改变。
我开始习惯对某些烦心事忽略不计,也习惯了过滤掉班主任那些像耍脾气似的恶言恶语,为了减少抱怨,我习惯了在学校写完作业,车上背书回家好好放松的生活模式,这样不反轻松了许多,过滤掉那些讨厌的东西也让我心情愉快。
在习惯了这些之后,我再次审视以前的自己,发现“抱怨”是个既费时又费力的事,低效不节能也不环保。
不得不说,在各种环境下,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习惯了很多,有些习惯甚至是无意识的,有的习惯会带来很重的负担。如果我们有时间,就应多审视自己的习惯,当你习惯了改变生活,改善自己之后,你会发现生活可以很轻松,很简单。
关于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2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德国人,喝醉了酒,摇摇晃晃,为手里的空酒瓶子寻找垃圾箱;找到后还仔细看一下垃圾分类,再把瓶子放进去……一个酒鬼能做出如此的举动,这就是习惯的巨大力量。
怎样培养自己的好习惯?首先需要检查一下自己,反省一下自身的一些坏习惯。你是否留意到有的同学在楼梯、走廊上追逐打闹,高声喧哗、旁若无人,这种行为既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又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这种景象与周围的环境是多么的不和谐,这里面有你的责任吗?你留意过周围同学的语言吗?那脱口而出的脏字是不是很刺耳?这里面有你的声音吗?你对老师、长辈礼貌吗?你对同学友善吗?你今天读书了吗?作业你认真完成了吗?……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寻常小事,我们的校园里、教室内每天都有很多的老师同学在辛勤地劳动,当你随手扔下一片纸、塑料袋的时候,想到过他们的辛劳吗?把纸片、塑料袋扔到垃圾筒里去,只是举手之劳,说到底这是个习惯问题。如果人人都养成好习惯,校园会是多么清洁、美丽。
我们应当不懈地培养好习惯,用我们的优秀行为感染周围的人,影响周围的人。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学习,去读书、去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地友好待人。当你养成了好习惯,在人们的眼中,你就会显得很优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关于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3
一个人拥有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会使一个人终生受益无穷。我就有一个使我受益的好习惯——早上听读英语。
记得三年级刚学英语的时候,我的口语能力很差,我不想读课文,可一看到班里的同学比着读课文的时候,我也想与他们比试一下,于是,我在心里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超过他们,从那时起,我便开始了早上听读英语。
每天早晨我都起得早早的,先将录音完整听一遍,在脑海里有了印象,然后再模仿录音读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在大脑里努力寻找记忆,这样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我养成了早晨听读录音的好习惯。还记得一个清晨,我发烧了,感到浑身无力,但我一看听读英语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我想,我一定要振作起来,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否则英语成绩还是会下降,想到这,我艰难地从床上坐起来,又拿起课本读起来……渐渐地,书本中的内容我都熟记于心,口语能力也提高了,富有了情感,我的信心倍增。
又是一堂英语课,老师踏着轻快的脚步走进教室,只见她把茶杯往讲桌上一放,拿起英语书,在我们面前晃晃,亲切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英语比赛,看谁读得“let’talk”好,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都欢呼起来,我也劲头十足,只见同学站起来,就晃着脑袋读起来,每个字母都是那样清晰、那样圆润,读完后,大家都为他鼓起掌。
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同学,看着大家这样高的劲头,我也举起了手,老师看见了,眼睛里流露出喜悦的目光,马上叫起了我,我拿起课本,看了一眼老师,马上投入到课文中去了,我不紧不慢把每一个字母都清晰地吐出来,遇到不会的词,就努力想前几天读的内容,过了一会,我总算把整篇文章富有感情地读了下来,老师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带头鼓掌,同学们也随之热烈地为我鼓起掌来。在掌声中我激动极了,我想,能有今天的朗读水平,完全是靠自己养成了一个听读英语的好习惯,今后我一定要坚持下去,让自己受益更多。
同学们,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让我们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自己受益终生吧!
关于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4
那天中午,我和几个小伙伴在玩“八仙过海”。班中的肖翰阳,就是那个肖大块头,玩起了“单指撑尺”,从左到右,一路炫耀。忽然,“啪”,米尺像是被磁石吸引一般飞窗而过,摔碎在附一楼的楼顶。大家静下来,齐刷刷把头伸向窗外,耸耸肩,无可奈何。“大块头”这时犹如一只被风腊的老鸭,挂在窗口。肠子都悔青了的肖翰阳一脸委屈任由大家嘲笑。唉,我心善良啊,看不得人家难过。中午我跑到文具商店又买了一把和上次一摸一样的米尺。由于时间不长,老师上课时似乎都没发现米尺的更换。
但是,你想想啊,我的那些同学,都是“狗肚里盛不了四两香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好习惯需要慢慢养成。
记得那是三年级,我在徐州市青年路小学读书。“咔!”“呀!班里的教学米尺断了!”陶同学大喊。同学们纷纷围拢到讲台前,盯着那位不知所措的同学七嘴八舌起来。“快去告诉路老师!”班长发话了。几个班干部屁颠屁颠向老师办公室跑去,后悔的李同学把米尺捡起来,脸红红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试着对接,终究不能成功。谁都知道,迎接那位同学的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暴风雨”,我为李同学捏了一把汗。
下午就有路老师的课,她是一位喜欢用米尺指题、敲击课桌的严厉的班主任。怎么办?怎么办?我灵机一动,买一把一摸一样的不就“瞒天过海”了吗。说干就干,中午我就花了2块钱买了一把米尺放在了教桌上。老师就是老师,下午的课上,我们这一切都被老师知道,他表扬我为班级着想的同时,也批评了那位李同学不细心。做好事,受表扬,那个事可比蜜甜呐。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爸爸妈妈教我要养成的好习惯。
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米尺又遭遇不幸!的家伙。没隔一天,知道来龙去脉的路老师非常隆重地表扬了俺,说俺帮助别人不惜代价,肖翰阳理应把尺子钱给俺,云云。俺被夸得有点晕晕的。
帮助他人是我的好习惯。好习惯伴我一起成长!
关于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5
在一次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一位记者问一位获诺贝尔奖的老者:“您认为你在哪所大学,哪个试验室里获得的收获最大?”老者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在幼儿园里。”原来这位老者在幼儿园的时候,通过老师和小朋友的帮助,养成了乐于助人、诚实勇敢的品质,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些为他将来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者一番真挚的话语,使我认识到:好习惯终身受益。
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青少年和家长却不大重视这一点。许多青少年为了考上重点高中、大学成天拼命学习;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成龙、几乎包办了所有的家务。这样下去,即使孩子真正能考上重点高中、大学,但由于从小没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自理,离开父母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而影响他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议论文的写作有三要素之说,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也可分解开来。先说论点,由于作文大都是命题写作,因而论点也不离乎审题立意。作文命题的方式主要有关键词命题和材料作文。关键词命题就是传统的命题作文,以对关键词的理解为主,除了把握语词的本义外,还要注意引申义,尤其是要注意比喻义和象征义。比如“人与路”,路是地上供人走的,有公路、铁路等,这是基本义;引申为生活及命运之路,就是比喻义;至于象征义,大都由具体而抽象,比如探索之路、创造之路等。确认了语词的意义,就可相应地提论点,比如命运之路多坎坷,坚持探索之路、创造之路最可贵等。
材料作文的命题字数较多,理解不一,因之有多角度之说。何为角度,材料中的人与事及反映的问题都是角度,具体地说就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问题。比如,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没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这样一则材料,就可供多个角度的立意分析。就爱因斯坦来说,不仅不自卑,还有一种自信,而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再就表现来看,显然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老师那一面来看,则是不要轻易否定。不仅要看事情做得怎样,更要看怎样去做。从工作上说,表明了对工作的认真,而不是应付。从这个事例中,还可以看出天才并非天生的。
针对作文命题的方式,应加大审题立意的思考,思考才会更到位,而所提的论点则更准确。一般来说,用关键词命题的,大都直接提出论点;若是用材料命题的,则可结合材料来提出论点。至于论点地表述,要尽可能简练。且最好开头就提论点,这样便于行文地把握或贯穿,结尾则可重申论点。当然,重申不等于重复,表述可略有变换。
论据方面,议论文写作先要积累素材,也有积学储宝之义。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转化素材,才能变成论据。大可在积累的基础上,适当加些分析,如此,外在的素材就变成内在的论据了。素材积累,一般可分为事例和名言两类,则相应地就有举例分析和引用分析,进而串起分散的素材,即以类相从。对应于论证方法,就是常用的例证法和引证法。这里试为列举一些,比如“专注”,东汉大学者马融讲学非常严谨,为了培养学生专心读书的毅力,同时考核他们是否胸怀大志,特意在自己座位后设一道纱帐,里面坐着一些妙龄美女。在听课的四年当中,郑玄一心听讲,始终未曾看过美女一眼,最后得到马融学识的精髓。不用说,郑玄是够专注的,一点都不分心,而胸怀大志,更使他一心向学,心无旁鹜。一天清晨,女仆把鸡蛋放在小锅旁,以备牛顿做早餐用。而此时牛顿正全神贯注于科学思考,一面沉思,一面就把手表放入沸腾的锅里煮起来。这表明科学家专注于思考,是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以至于忘了一些日常行为。有一天贝多芬走进一家饭馆吃饭,坐下后把饭桌当成钢琴,手指在饭桌的边缘上不停地弹动,斜着耳朵好像在听一首美妙的乐曲,结果把吃饭的事忘记了。等到把一首乐曲弹完,他对服务员说:“买单,多少钱?”服务员笑着说:“先生,你还没有吃东西呢?”贝多芬这才知道自己还没有吃饭。这个事例仍就表明人沉浸于自己的专注之中,会相应地忽略了一些外在行为。荀子说:“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眼睛不能东看西看都看得分明,耳朵不能左听右听都听得清楚,作为与外界沟通的两种重要感官,必得有所专注,才有助于信息地接收。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集中心志于某个方面,毫不分心,最终可以达到神明的境界。而张载说:“人苦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苦于志趣不高远,心不在焉,即便想学也学不成。从正面来看,仍就要有高远的志向,用心专一,才会学有所成。
再如“实践”,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馍。儿子马上去请师傅指教,自己学会做,可馍馍还没蒸熟,父亲就去世了。儿子要尽孝,却来不及了,于此可见实践的重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他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才改名陶行知。有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看着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便到亨达利表店买到修表工具,和几个学生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告成功,他和学生高兴得不亦乐乎。修表一事,生动地表明了对实践的重视。陶行知不仅自己重视,还引导学生一起重视实践能力。关于实践,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说不能照搬书本知识,还要和实践相结合,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见耳闻,强调的就是要参与实践,而不可凭空臆断。又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仍就强调不能只凭书本知识,而要亲身参与实践。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的题型比例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考试得失成败关键所在。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数选取记事(抒情)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其中的内容往往带有时效性为主题的文体。因此,在最后的复习中,在解答相关的阅读文章时,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内内容的前提下,应适当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会学生一些解题方法,使他们在解答阅读题目时,能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完成阅读题的解答。
1.记叙类文章
记叙文文阅读方法得当,就会把握全文的脉络,步骤一般是:用心默读,概括中心文意。找出题干,紧扣题干关键词语答题;检查是否全面,再“扫描”相关段落,完善答题内容。
记叙类文章的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①选词填空,②概括文意或段意,③赏析句意;④分析理解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⑤人物形象或分析事物的在文中的象征意义;⑥分析某段落在文章所起的作用;⑦知识延伸,体验感悟 。
对于选词填空,重在考察平时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概括文章,必须用心阅读全文抓住中心句(主干句),赏析句意、词意,先分析该句意思,再判断是否用了修辞手法,从该句中揣测作者的性格、感情,由此引发用词、用句子目的……等等。对于重点词的深刻含义要从词性,褒贬去分析,如《故乡》中的“隔膜”要联系作者当时心境、语境分析。对表达效果,换后能否好等题型,结合短文主题分析,回答的结论一般都是否定的。在回答景物描写的句子或环境描写的作用时,答题的结论一般是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点明中心等。知识延伸的题型,在于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概括的分析能力。在记叙类文章中,有的还考查学生分析某一段落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的题型,出题形式一般是:开头的作用、结尾的作用,中段的作用。
1.1开头的作用有: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交待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伏笔。
1.2结尾的作用有: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突出感情,发人深者,含蓄隽永或照应(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1.3中段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内容上衔接的过渡作用.引伸题在于学生平时对文段的理解,发挥,意在了解作者所阐发主题的基础上所悟出的寓义的现实性。
从题型的类别分析,抓住常见的几种解答的技巧,当然还有诸如语言特点,描写方法等等,需要平时积极发挥,只要用心研读,不难解决各种问题,课内文如此,课外阅读文亦如此。
2.说明文
说明文重点考察学生在解答说明文时,对说明的对象所用上说明方法,理解说明内容、概括说明对象及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解题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①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②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③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④回答说明的顺序及结构方式。
解决以上题型,关键在于熟读原文,基本把握了文体的几个常识,即说明文的类别(事物、事理、程序)的说明所用几种方法,说明顺序以及结构方式,抓住说明对象本身特点:进行由主到次去逐个攻破,解题思路主体。
2.1整体阅读获取信息:①概括某一段或全文内容:找中心句,找说明对象(特征);②文章从几个方面说起(即组成的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2说明方法及作用。
2.2.1确定说明方法;准确地判断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一般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别类等)
2.2.2表述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作用的表述,形式一般如下:①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②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③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④作比较:通过某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⑤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2.2.3表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词语(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考题是在考察学生的赏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①语言准确(事物类说明文)生动形象(科普类,往往是大量的描写句)。②用词的去留(如:大约、左右、大概、仅仅)这些词语起到修饰,强调限制作用,回答时明确不能去掉,这充分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客观性。③措词的分析,如“经科学家研究”,“资料表明”等等,这些语言,答题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2.2.4说明文段落的作用。
开头:①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用形象的语言引出。
结尾:①总结全文,说明写作意图(目的)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
中段:承接上文引入下文的过渡作用。
2.2.5分析说明顺序及结构方式。 说明顺序一般有: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等三种顺序。时间有时间推移的词语,空间说明有地点方位转移词语逻辑有由主到次的词语或由因到果,由具体到概括、由整体到局部的标志词语来标明区分。
结构方式一般有:①总分;②总分总;③分总。
2.2.6如何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①从局部找(看题目)②从总写处找(看首段或首句)③从中心句或过渡句上找④综合起来自己概括(从各段特点来叠加)
3.议论文
议论文的考题,一般有以下类型:①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指出论证结构;④补充文章的证据;⑤论证过程的方式;⑥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这类题型的解答步骤有:首先要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挈领性和支撑性的语句是为谁服务;其次,分析提出论点的位置、方式以及如何补充论点或论据,深入分析文段,指出论证方法和论证作用;最后,分析其使用语言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现实意义(可信度)。
3.1论点的提出及提出论点的方式;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从属服务于中心论点。
3.1.1中心论点的提出的标志,一般是一个完整面表达明确的陈述句:且是针对论题论述,针对全文提出的在列举的论据中能够证明该内容的就是中心论点,它的位置在①标题上②开头③结尾处④中间段落⑥通过各段,结合全文来概括
3.1.2论点提出的方式:①开门见山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如《闻一多的“说”和“做”》;②通过事例或生活现象或引用名言、词语、诗句引出论点,如梁启超《教业与乐业》; ③层次证论,最后总结中心论点,挑出希望。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2论据的补足的办法:补充论据,应先审好题干,分清是何种类型的论据,要明确为什么观点而补充。有些需要补充事实论据,有些是道理论据,在事实论据中只能是名人事例,而且是众所周知的,有代表性一典型事例,在道理论据中,必须是名人名言,这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如“请你从平时积累中挑选两个关于‘勤奋’的名句,就需要写出相关的名人名言,以论证其中心论点。如“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等历史故事就是其有力的论据。
3.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方法有①事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比喻论证;④对比论证。
3.3.1举例论证使论证的观点具体可感,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举了名僧禅师的言行证明了敬业的重要性。
3.3.2道理论证:通过论证证明了……观点,使论证深刻透彻增强文章说服力。
3.3.3对比论证:如《闻一多的说和做》两者之间对比,鲜明人论证了中心,突出其观点的正确性,使论证更严密。
3.3.4比喻论证,如培根《谈读书》把天才比喻自然花草,生动形象论证读书之重要,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3.4议论文几个部分的作用。
3.4.1开头作用。
立论:A.开头见山,提出中心论证,总结全文
B.通过引出名言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主题
C.通过事例,引出主题
驳论:①通过错误言论引出论点或论题②提出错误的言论,树立批驳的靶子,为下文的批驳蓄势。
3.4.2结尾的作用:①总结全文,深化论证,发出号召②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③反问作结,引人深思,激感的共鸣,深化中心。
3.5论证文一般结构及思路;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议论文的题型中,还可能出现一些拓展延伸题型,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它体现“课标”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能力”的理念。如“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等,这有待于平时的训练和临场的发挥。
近年来,语文统考撇开现成的课内阅读,重点考察学生对课外文本阅读的理解,对学生诸多能力综合运用的高级思维训练过程的全面检验。只有通过教师分别归类,引导学生对各类文章,各类题型从答题思路、层次、用词赏析等多角度总结相对的答题套路进行操作训练,使之能准确、规范、明了的答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相信,学生在中考的阅读答题中,将会填上满意的答案。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
[2]《黑龙江教育》2011第3期.
一、训练阅读技能,提高阅读速度
在阅读过程中,不同的阅读任务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练习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一)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词是句中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词语的理解关系到整篇文章大意的把握,很多小学生常常感到阅读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基础不扎实,不能准确把握词义,读完文章不知所云。小学生在阅读别是碰到生词,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和句法去推断词义。当然在词义理解方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工具书,比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变换句式等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词语理解的方法,适当进行理解词语的练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二)预测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预测的过程。(三)学会快速阅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快速阅读法是指人们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它强调阅读速度要尽可能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关键词、句、段中,用较快的速度,边阅读边理解边记忆,使阅读处于一种十分活跃的状态中。(四)默读法 。默读是语文学习中最经常使用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训练阅读方法之一。新大纲中规定从小学二年级起开始默读。默读跟朗读不一样,朗读讲究“三到”,即眼到、嘴到、心到;默读只讲究“两到”,即眼到、心到,默读时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着字一个一个读,更不能读出声来。要求较高的默读,要做到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边看边思考,就是要把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看懂,读完一段就想一想,这一段大意是什么,最后把大意连起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篇幅较长,内容又浅显易懂的课文,多采用默读的形式,但只了解主要内容还不够,还要再深入地想想,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文特色。阅读课外中长篇小说,一般也采用“眼看心到”的默读法。?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做到以上几点,长期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二、整体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难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碰到生词、难句就追根刨底,孤立地思考,其结果不但影响了阅读速度,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应养成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入手,越过少量生词、难句所造成的阅读障碍,领会文章的主体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然后从整体上对词句进行推敲,攻克难关,最后又回到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的良好阅读习惯上。使阅读从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形成理性认识,从而加快阅读文章的速度,提高对文章理解的正确性。
三、阅读后——语篇的有效延伸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虽然主要依靠课内阅读,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延伸是补充。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 首先要大量阅读。积淀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有的同学很注意语文课本的阅读,尤其是很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这固然是好的,但只着眼于个别“范例”的咀嚼显然是不够的。?实践经验证明,课外阅读不但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技能的发展。选择一些与课堂上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语篇,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的学习,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语篇中的句型内容与课堂上所教授的句型内容紧紧相扣,既能达到巩固旧知,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又使学生拓宽丰富知识。
四、带着任务阅读
许多实践证明,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让孩子带着任务去阅读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给孩子课外拓展语篇的同时应给予一定的任务,如:(1)给文章取个小标题。(2)回答与文章相关的几个问题。(3)联系上下文猜几个生词的词义。(4)判断与文章相关的句子。“倒读法”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即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做出准确的判断。
五、要掌握阅读的规律
无论是培养基本技能,还是为了应试,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为了确定阅读方法,因为,不同的体裁的文章需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我们都要搞清楚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这是特殊规律。比如记叙文,要抓住记叙要素、叙事线索和语言的生动性。记叙文以叙事为主必定有三个要素:情节、人物和背景。情节的发展多以时间、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因此,阅读记叙文时,必须抓住时间这条线索,以人物为中心,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而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语言的准确性。小说因其特定的情节制约而给人以“不到结尾不见分晓”的感觉。议论文的特点是作者往往“开诚布公”,一落笔就点明话题或观点,读议论文要注意文首也就不言而喻。再如议论文和说明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段落大多有主题句(较多地出现在段首或段末),要抓住主题句,发掘每一个主旨,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以便更加详细地预测文章的内容,吃透整篇文章的表层及深层含义。
六、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当今不少学生学习语文没有明确的目标,更不会积极自觉地学习。要想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志向,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
(一)培养学习的志向。
志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进步意义的意图和决心。志向是理想的初级状态,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能使他们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把当前的学习同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他们形成长远的、间接的、高尚的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学习自觉性。
笔者现在所带的初二(2)班的学生,他们都是90后,家庭条件优越,生活衣食无忧,要什么有什么。内心根本没有想过要追求什么,在行动上也就不会为了实现这一追求而努力读书。这样就导致读书的动机不明,主动性不够,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不浓。为此笔者特地召开过主题班会,对他们进行志向教育。语文课堂上也适时寻找契机对他们进行引导,“学习是为了将来自己有更好的发展”这句话已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现在,早晨能听到同学们互背历史的读书声,中午会看到同学们相互讨论的忙碌身影。无形之中,大部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了,无论是学习风气还是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改善。
(二)点燃学习的热情。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认为:“兴趣是唤起活生生的有机体去适应自我发展的方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火花。
首先,让学生喜欢你。老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上课不肯积极配合,下课不愿意多打招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老师失去感觉。相反,老师应该利用和学生相处的机会,用心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有什么开心的事,有什么烦恼的事,真正做到关心他们。学生就会喜欢你、信任你。我的语文课上,允许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投以微笑,答对了给予鼓励。课余时间主动走到他们中间,不必谈什么大事,或是投以目光,或是报以微笑,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与关爱,用人格魅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其次,要改进教学策略。改进教学策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喜欢这个老师的同时,也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语文课,用过硬的专业技能吸引学生。教学过程以方法迁移为主、知识传授为辅,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动起来,让课堂在沟通中活起来。
笔者在教学议论文时,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主要是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仅仅跟学生阐明什么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课文教会学生找中心论点的方法,把握作者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逻辑思路及过程,从中学到学习议论文的诀窍。
例如,在教学《敬业与乐业》一文时,笔者就以梁启超论述“要敬业”这一部分内容为范例,引导学生如何去抓住作者的论证思路――找设问句。作者先解释了“什么是敬”后,用了“业有什么可敬呢?”和“为什么该敬呢?”两个设问句来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最后又用了一个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来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把议论文一般的论证思路教给了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之后,给学生运用方法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课文《多一些宽容》。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论点、论据和论证思路,交流时他们分析得有模有样。笔者甚感欣慰,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更浓了,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更高了。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要使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主体意识,并具备较强的主体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习惯,即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的习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从三个方面来操作的:
(一)记笔记的习惯。
首先要指导学生记什么。笔记主要记重点、难点和写法。老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无疑是重点,可以把老师分析课文的板书设计记下来。自己学课文时不懂的、理解不透彻的都是难点,可以把老师的思路和角度记下来。此外,关于不同课文的不同写作手法和技巧也要记下来,自己写作文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和技巧。
其次要教学生怎么记。并不是老师怎么写就怎么记,而是要按照自己看得懂的方式记,还可以使用不同的圈点符号,这样既省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要求和规范训练,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同时也把听和写结合起来了,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写能力。
(二)看笔记的习惯。
看笔记可以帮助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点,从而形成一个体系,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看笔记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回忆老师课上教的内容,重点、难点是什么,老师又是怎样突破重难点的;
2.回忆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是否有类同性,从中进行总结和归纳,获得一定的启示;
3.回忆自己上课时印象最深刻的东西,感悟到过些什么,模糊的搞不清楚的是什么,然后进行再探究。
课后经常翻阅笔记,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笔记来实现课堂学习向课外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积累向能力提升的迁移。
三、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要想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老师就要“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为此笔者在学习中推广“自主学习记录本”。记录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分为三个板块:
(一)生字词。
这个板块用在预习课文时,让学生把阅读中碰到的生字词整理出来,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字词的读音、意思,总结掌握生字词的好方法。上课时让他们把容易拼错和写错的字提出来,并谈谈自己记住这些字词的具体方法。
(二)精彩句。
这个板块主要是让学生把自认为描写得优美的语句和富有哲思的语句摘录下来,熟读并进行赏析。初二的学生在语言的鉴赏方面侧重体会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表达效果。课堂上先找一些比喻句进行示范赏析,教会他们赏析比喻句的语言表达格式。然后就要求学生用这种格式去赏析自己摘录的优美语句。对于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要多读,读出平常词句后面的深意。不断的积累和赏析,已经让很多学生在语言感知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疑难处。
这个板块用在学习课文时,主要用于记录学生读课文的疑难和困惑、心得和感受、体会和思考以及学完课文后对整篇文章的再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