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6 05:10: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磁波课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课程是本科通信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之一,电磁场理论数学公式繁多,概念抽象,电磁波看不到、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在过去的理论教学实践中,单靠课堂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其实验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这一教学需要,我们开设了涉及电磁波空间波长测量、极化和二次辐射等内容的实验课程,以电磁学基本定律为切入点,用场方程来描述场分布,重点反映空间交变场的一些最基本特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实验反哺理论教学,培养通信专业学生具备从事天线、微波电路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工程应用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实现“让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和方法研究电磁规律”这个总体目标。
一、改进实验教学方式
由于电磁场与微波类课程理论性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反映学习枯燥,因此,实验课程的开设难度较大。如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场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微波的基本知识和测量方法,是本门实验课程面临的最大挑战。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两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学习热情。
1.多媒体动画演示
教师提前准备好关于电磁场与微波理论相关知识的一些多媒体动画(视频或FLASH等),在开始实验前,给学生播放诸如电磁波的传播、驻波的形成、极化特性等动画(视频),直观反映电磁波的特点,将枯燥的电磁波理论变得生动,既能吸引注意力,又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基本概念的理解。
2.借助Matlab、HFSS等仿真软件
Matlab具备强大的计算、图像处理功能,在电磁场与微波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能发挥重要辅助作用。在做每个实验项目验前,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或由教师直接给出)Matlab的代码,将软件仿真和硬件设备测试结合起来,既能软、硬件互补,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又能解决微波设备价格昂贵,台套数不足的难题。Ansoft Designer,Microwave,HFSS等电磁仿真软件,能从不同的角度模拟天线等电磁元器件的特性参数、场分布,为教、学都提供了有力的软件支撑。在仿真实验中,借助软件可再现电磁波的动态特性,包括:行波、驻波的三维动态模拟,波导中电磁波的传播和分布特性,偶极子天线的方向图分布等,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形象逼真地了解电磁波的空间分布和传播特性,达到硬件实验装置无法实现的目的。
目前,我院将微波分光仪、电磁场参数测量系统、射频参数测量系统三套硬件分别结合不同的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对于电磁基本概念、传播特性、场分布等内容,变得不再抽象,由畏难变得充满兴趣,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能积极思考、提问,并能利用课后时间对思考题进行软件测试,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
二、改革实验项目及内容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课程是学生理解电磁场与微波天线技术理论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弥补理论课堂讲授的不足,有助于澄清理论课程学习中的模糊认识认识,能形象、生动的丰富场类课程的内容。实验项目的改革将实现由单纯验证型向设计研究型转变,建立较完善的场类实验教学新体系,逐步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增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并富有挑战性的实验内容。将电磁仿真技术应用于场类实验的教学中,将抽象的场问题形象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做到“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
1.对于验证性实验,在完成硬件实验的同时,增加软件仿真手段。通过硬件基础实验,学生可观察测量到电磁波波长、频率、波腹、波节、反射、衍射、偏振、极化等电磁现象,深入体会迈克尔逊干涉、布拉格衍射等电磁特性,能加深对电磁波空间传播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由于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传播过程只能靠想象,引入Matlab软件仿真手段,将使电磁现象鲜活的呈现出来,一目了然。学生可以从程序代码和仿真结果图两方面与硬件实验结果做对比,并对结果进行各种函数后处理,得到所需的结果。例如电磁波的极化实验,硬件设备只能靠微安表感知是椭圆极化还是圆极化,引入Matlab程序,可直观的看到电磁波传播的过程、椭圆极化和圆极化的方向图,与冷冰冰的仪器数据相比,Matlab的图形具有更大的亲和力。
2.对设计研究性实验,采取分小组、分功能模块和电磁仿真软件(Ansoft Designer、HFSS等)总体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学时,将每批同学分为若干课题小组,每个小组3-4人,由每位小组成员分工完成各个软、硬件模块设计,进而组合成整体,完成整个大综合实验。例如做射频图像传输实验时,1人做射频前端发射机软件部分,1人做后端接收机软件部分,另外2人合力完成硬件部分实验,最终4人共同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小组成员讨论,与教师讨论完成课题期间,软件参数、硬件传输等诸多问题需要不断调试,才能得到预期的目的。无论实验结果如何,这都能极大的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传统“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为7个硬件单元验证性实验项目,1个设计研究性实验项目。我们改革的做法是每个验证性实验项目配以电磁仿真软件程序,并在有限学时下减少2-3个单元性实验项目,增加1-2个综合性实验,减少实验个数,增加实验难度、深度和实用性,例如减少电磁波反射衍射、定向耦合器、振荡器设计等实验项目,增加发射机、接收机和天线设计等软、硬件设计,合并两次课时为一次(4个学时),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各自分别完成一个大综合实验,从硬件和软件角度设计、完成实验,加大了实验难度,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三、实验成绩考核要全面
实验课成绩着重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内容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成绩评定应看重学生的实验态度、软硬件能力、实验数据、误差等几个方面,总体上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趋势。
1.预习情况
引入“仿真实验”的教学方式,有效弥补了课内学时不足,将学生预习情况按比例记入总成绩,提前给学生布置下一次实验的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钻研,预习实验原理,建立好仿真软件的模型,预料在实验室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明确需要验证、观测的现象、参数,明确实验目的。
2.实验过程
教师指导实验教学按互动研讨的方式实施,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分析在软件设计和硬件调试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重点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解决能力评定成绩,一是考核学生对一些常用仪器设备(示波器、选频放大器等)的熟练使用程度,二是实验数据的准确度,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
3.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占总评成绩的50%以上,是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全面总结,尤其是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思考题的认真程度,反映出了学生做该次实验的体会和质量,所以要求学生不只是完成作业,还需把实验报告当作一次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力求数据严谨,概念准确,分析合理,文字简明流畅,这对于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良好的职业习惯,扎实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4.教学相长
在实验过程前、后,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鼓励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师授课提出有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适当记入总评成绩。
四、建立开放实验室
实验课学时不足,这是各高校实验教学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由于微波设备台套数的限制,学生分组完成“电磁场与微波实验”课程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时,往往感觉“一次实验2个学时”时间不够,如发射机、接收机实验,需要首先完成HFSS软件设计,再进行硬件的测试。显然,2个学时的时间不够,因此实验室采取开放的方式,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进入实验室。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可设置2-3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为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实验前先查阅资料,设计好方案, 按2-4人为一个课题组,经指导教师审查实验方案、可行性后,在实验室开放的数周时间内,自由安排时间进入到开放实验室进行硬件设计、软件编程、系统调试和撰写报告等。
电磁场与电磁波主要研究电磁场运动规律,包括时变电磁场和电磁波,是后续微波技术与天线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微波技术与天线讲授传输线理论、规则金属波导、微波集成传输线、微波网络基础、微波谐振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微波通信及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移动通信原理研究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及体系结构,涉及到电波传播及模型、话务量及模型、高阶调制解调、先进的信道编解码、扩频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项关键技术及其性能分析;卫星通信原理主要内容包括卫星通信链路设计、卫星通信网和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微波技术与天线、移动通信原理、卫星通信原理这三门课程在课程群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DMA与3G技术、移动通信系统与工程这二门课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通信网、通信系统及相应的技术,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在课程群内部,各课程之间即有纵向知识的联系,又有横向内容的关联.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现课程内容和移动通信系统流程,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课程内容的跟踪和复习,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通信过程,用nash的形式辅助进行讲解,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
采用类比方式优化学习效果移动通信课程内容更新快,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理解难度大,但是该课程和前期的通信原理等课程内容衔接紧密,很多内容有相似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前期课程的知识点为例进行类比,加强课程内容的融合.在讲解TD一SCDMA同步过程等具体系统知识点时,以教师为基站,以学生为终端进行上下行同步过程的讲解.在进行移动通信呼叫流程和物理层过程讲解中,以学生日常拨打手机和被叫等过程为例进行现场讲解,同时结合手机终端和系统基站的具体结构进行类比和实例分析.
以完成项目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整个课程中规定两次“Proect’’作为课下作业,该部分内容由学生主动完成,上交时间不作硬性要求.教师确定“Project”的方向和实现的大致目标,题目和具体内容由学生确定.学生大部分以科研论文的形式上交,通过“Project’’方式培养学生对具体工程和对象的整体把握能力.为达到目标,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并且进行整理和分析,给出自己的方案和实现步骤,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我校具有优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实验环节更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开设包括“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在内的实践、外训、参观等活动,大都是与移动通信相关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对学生在移动通信学习提出新的要求,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抽象理论的决速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通过课程群建设,充分发挥课程群结构整体功能效益,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加深了学生对课程间联系和主要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和研究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毕业生.
1讲清原理,帮助学生将“四谱”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四谱”中的三谱UV、NMR和IR即是分子内部运动的光性性质的反眏。而其吸收峰的出现位置与分子中原子或基团的电子云分布和密度及成键方式有关。而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电磁波与物质分子相互作用,引起分子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导致分子能级的跃迁,即产生吸收光谱。如引起分子电子能级跃迁的光谱称红外光谱(IR);引起分子中自旋核能级跃迁的吸收光谱称为核磁共振谱(NMR);引起分子中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的光谱称为(IR)。但无论何种吸收光谱都是由于光物质分子吸收能量,分子中的电子或自旋状态或振动或转动由低能态(基态)跃迁到高能态(激发态)而产生的,即任何一种跃迁形式主要由基态、激发态键的强度、电子云密度等所决定。因此我们在讲四谱知识时,首先抓住利用电子效应理论,把握波普分析的知识脉搏,把掌握知识的源头上升到理性。电子效应主要通过诱导效应、共轭效应(π-π、p-π、σ-π、σ-p)改变整个分子内部能量状态,使基态、激发态键强度同时增大或减小;其中某一种状态键强度增大或减小。因此,应用电子效应,很容易判断非共轭及共轭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及强度,利用电子效应同样可分析不同原子和官能团在IR和NMR图谱中吸收峰出现的位置。抓住电子效应的纲,就使波谱分析的目张。
2在波谱分析中进行类比教学,找出相关官能团的异同点。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常有相同或相关的官能团,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不同化合物的光谱特征吸收峰经常混淆,易张冠李戴。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会机械记忆某一化学键特征峰,缺乏整体分析联系对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运用联系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解更多的光谱知识,为提高学生识图解图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羧酸和醇中都有O-H键的红外吸收峰,而醇中无>C=O键的吸收峰,故据有无羰基的吸收峰可对醇和羧酸进行鉴别,又如脂肪胺和芳胺均有氨基的红外吸收峰,但根据有无芳环的特征吸收峰可对二者鉴别等等。通过联系对比的教学方法,学生既能看到它们的相同点,又看到其不同点,最终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清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开放实验,提高学生识谱能力。“四谱”教学仅从课堂上讲授理论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加大实践课堂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把综合实验合成的有机产品、毕业论文合成的产品、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随老师做科研项目的产品在仪器分析的开放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测定,分析解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自己编写了一份“波谱解析实验”讲义,在其中的10个实验中涵盖了“四谱”内容,让学生逐一训练,并将综合实验的产品、毕业论文实验产品和学生随老师教学科研项目实验产品进行四大光谱实验综合分析、鉴定结构,从而为他们后续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4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波普分析课程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软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已彰显出其优异的教学效果。由于其教学信息量大、效率高、表达形式直观明了,已成为完成有机波谱分析教学难点的新趋势和重要手段。我们考虑到有机波谱解析课程中有些知识难点使用传统板书教学方法难以表达清楚,根据课程特点及规律,对“四谱”教学自制了CAI教学软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效果进行形象直观教学。课件制作内容主要包括文本、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图片或图像模块中包合有较多的二维或三维动画,这样的教学方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通过看全国名校如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等校制作的“四谱”实验操作录像,帮助学生掌握“四谱”教学知识。综上所述:由于有机波谱分析是一门新兴的边沿学科,其内容抽象繁杂、信息量大、涉及知识面广、内在规律性不强、具有大量的经验数据,对没有基础从未接触过该方面知识的初学者来说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学习中感觉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也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难点。在进行上述多项教学改革的同时,结合兄弟院校的经验,尤其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效果等Flash软件功能和“四谱”录像进行辅助教学,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利用我校校园网,建成了该门课程的辅助网站,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站内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名校的教学录像及习题进行课后学习。任课老师还可在网站上答疑辅导。由于我们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有机波谱分析课的学习中学有兴趣,成效显著。
本文作者:张来新赵卫星工作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关键词 物理学 分析 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Physics Professional Analysis
ZENG Daimin[1], LI Yong[2]
([1]Physics Department, Physics Colleg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0;
[2]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Bureau Patent Examination Coordination Center, Beijing 100190)
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Physics professional, takes a professional analysis on Physics major, including Physic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settings, course setting, and cultivating specification as well as employment prospects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Physics; analyse; prospects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是除数学外最基本的一门学科。物理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因此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宇宙间各种物质的性质、存在状态、各种物理运动形式及其转化现象、物质的内部结构及这些内部结构的组成部分,物理领域的各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由于一切物理现象都在时间、空间中表现出来和发生运动和转化,所以物理学也要研究时间和空间的性质、联系等。 进行物理学研究,首先是观察各种客观物理现象,再从许多表象性的现象中,揭示基本规律,建立较为系统的理论。物理学研究除了要依靠好的科学方法外,还要取决于认知工具。工具越先进,研究效率越高,成果越显著。 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它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乃至哲学发展,都有重要意义。①重庆大学物理学专业从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现在,第一届学生即将进入大四。通过这几年对物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我们有一些体会,与同行共勉。
1 专业方向设置
1.1 理论物理方向
理论物理学从各类物理现象的普遍规律出发,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系统深入的阐述有关概念,现象及其应用。理论物理是从理论上探索自然界未知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涉及物理学所有分支的基本理论问题。理论物理是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以理论的方法和模型研究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等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解决学科本身和在高科技探索中提出的基本理论问题。重庆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方向目前包括:高能物理、引力波、天体物理、量子信息与量子通信等几个分支。
1.2 凝聚态物理方向
凝聚态物理学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由大量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组成的凝聚态的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其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的一门学科。凝聚态物理是以固体物理为基础的外向延拓。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对象除晶体、非晶体与准晶体等固相物质外还包括从稠密气体、液体以及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各类居间凝聚相,例如液氦、液晶、熔盐、液态金属、电解液、玻璃、凝胶等。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比固体物理学更广泛更深入的理论体系。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凝聚态物理学取得了巨大进展,研究对象日益扩展,更为复杂。一方面传统的固体物理各个分支如金属物理、半导体物理、磁学、低温物理和电介质物理等的研究更深入,各分支之间的联系更趋密切;另一方面许 多新的分支不断涌现,如强关联电子体系物理学、无序体系物理学、准晶物理学、介观物理与团簇物理等。从而使凝聚态物理学成为当前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由于凝聚态物理的基础性研究往往与实际的技术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凝聚态物理学的成果是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件,在当今世界的高新科技领域起着关键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主干课程设置
重庆大学物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力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力学基础知识,且能比较灵活加以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主要内容有质点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功和能与碰撞问题、角动量、刚体力学、振动和波。热学:使学生掌握物质热运动形态的规律性和热运动与机械运动,电磁运动等其它基本运动形式之间转化的规律性。掌握统计规律性和统计的方法以及物性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有热力学第零、第一、第二定律和熵、分子运动论、输运过程、固体和液体及相变。电磁学: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电磁运动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电磁问题的能力,为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主要内容有静电场、静电场中导体和电介质。稳恒电流、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磁介质、交流电初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电磁波、电磁单位制。光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光学的基本知识,主要讲授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光学初步和光学应用。原子物理学: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性质和一般规律,掌握和了解核的性质与核能利用,了解粒子的基本性质。讲授卢瑟福模型、氢原子的玻尔理论、量子力学初步、原子的精细结构、多电子原子、X射线、原子核物理概论。理论力学:使学生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讲授质点力学、质点组力学、刚体力学、非惯性系动力学与分析力学等基本理论。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使学生掌握物质的热运动规律及热运动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讲授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热力学函数、平衡及稳定条件,相平衡及化学平衡,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最可几统计法――玻尔兹曼分布、费米分布、玻色分布,气体和固体的热容量理论,金属中的电子气体、平衡辐射,系统理论,热力学的统计表达式,非理想气体态式,涨落理论,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简介。电动力学:使学生掌握电磁场的基本属性及运动规律以及它和带电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讲授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静电场和稳定电流磁场,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辐射,狭义相对论及带电粒子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量子力学:了解微观客体运动特点,初步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课程内容包括波函数、薛定鄂方程,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态和表象理论,微扰理论等。固体物理:初步掌握固体物理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课程内容包括晶体、晶体的缺陷和扩散、晶体振动、相图、能带论、金属和半导体电子论、固体的磁性和介电性等。数学物理方法:掌握有关复变函数、复变函数的积分、幂级数展开、留数定理、傅里叶级数、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程定解问题、分离变数法、二阶常微分方程的级数解法、本征值问题、球函数、柱函数、格林函数、积分变换法等数学物理方法的基本知识。
3 培养规格及要求
通过四年的物理学专业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掌握坚实的、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及较广泛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具有良好的听、读、写作和会话能力,能够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 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重庆大学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综合素质优秀,并且具有良好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学科交叉和社会的各种需要。
物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以下一些行业:(1)继续物理方向的深造,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物理教师。(2)从事与物理相关的一些工作,如技术工程师、发明家、研究助理等。(3)与物理关系不大的一些行业,如公务员、管理人员等。就业领域主要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
总之,重庆大学成立物理学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发现与培养真正热爱物理的好苗子,让他们打好基础,再继续深造,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发现自己并不是很适合学物理,可以申请转专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最后留下来的绝大部分同学都会继续读研深造,向着他们心中神圣的物理殿堂继续努力。实践表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物理基础打得非常坚实,为将来的继续深造做好了准备,即将毕业的学生将有部分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及各大高校,其余的同学也成为了本校硕士生导师争抢的对象。物理学专业的培养是成功的,并且也已经成为重庆大学的一个优势特色专业,它将为全国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物理方面人才。
基金项目:重庆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0903005104675)资助
[论文摘要]为适应当前高等教育中新型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农科本科生的特点,本文明确了遥感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当前遥感教材的优缺点确定了适宜教材,依据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学以致用的原则提出了以应用为目标的主要教学内容。
遥感就是对地球表面的地学过程及特征进行物理量测量,并以数字量的形式客观地收集、记录、传输、处理和重现这一信息的科学技术,是现代空间信息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1],涉及到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和生物学、地学等学科领域,特别是在资源监测、环境管理、全球变化、动态监测等中应用非常广泛,显示其优越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水文、海洋、气象、环境等领域,已发挥重大作用。农业遥感即为将现代遥感技术与农业科学相结合,而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一门新兴前沿技术,在当今遥感领域中最为活跃,也是迄今遥感应用最成功的领域之一,一直受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政府的积极关注。其中与农业学科领域关系密切的应用主要有:土壤调查,水分监测,草原调查、估产及监测,农学中的作物长势监测、营养诊断与作物估产,植保中的病虫害监测,农业气象中的农业气候研究与监测,农业生态中的环境保护和鱼情水产研究等[2]。伴随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提升,遥感课程在高校农科本科生教育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面对当前高等教育中新型农科人才需求,许多本科专业,对遥感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因此,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遥感课程教学以及提升学生遥感技术应用水平。基于此,根据笔者近5年的遥感课程教学实践,本文结合农科本科生的实际特点制定遥感课程教学目标、选择适宜教材以及调整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农科本科生了解农业遥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研究现状及农业遥感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了解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的相关知识,学习地物波谱的测定方法,认识地物反射光谱的响应规律,学习绘制地物反射光谱曲线的方法,掌握常规的遥感仪器和软件的操作方法,理解遥感技术农学机理,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图像的地物影像特征、遥感图像解译及遥感制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光谱数据处理方法,使农科本科生掌握研究农业遥感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农科本科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二、适宜教材
依据农科特点和遥感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选择适宜教材是比较困难。如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遥感导论》[2],这部教材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涉及技术原理较多、较深,对于农科本科生而言,技术原理显得过深、有些内容较为陈旧,尤其应用案例。《植被与生态遥感》[4]教材内容系统,编排合理,理论分析深入、学术价值较高,但有关遥感基础概念和基本技能甚少,作为农科本科生教材尚不合适。《遥感概论》[5]内容编排逻辑性强,概念清晰易懂,实验内容简单而易开展,但很多应用案例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当今新型农科本科生人才需求。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遥感技术导论》[6]内容系统,理论构架完整,概念清晰易懂,技术注解详细,但对于农业应用涉及较少,所选应用案例也较老化。《农业定量遥感基础与应用》[7]是一本系统阐述农业遥感新应用的专著,可作为农科本科生教学的参考书,但由于技术理论基础体系不完整、内容因偏重于农情遥感而显得覆盖面不够广泛,不适宜作为农科本科生教材。为此,笔者讲解遥感原理时选择《遥感技术导论》作为教材,讲解较新遥感农业应用案例时选择《农业定量遥感基础与应用》作为教材,这样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遥感理论和实践应用水平,以适应新型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
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教学分配,是《遥感导论》教学的关键环节[8]。主要内容为遥感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发展概况与在不同应用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遥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等。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主要讲解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基尔霍夫定律、黑体辐射规律或普朗克公式、大气的成份和结构、典型植被光谱反射特性以及地物反射三种形式(镜面反射、漫反射和方向反射),重点解释该内容所涉及到的一些术语或概念,比如电磁波谱、光谱特征、辐照度、辐射出射度、朗伯源、绝对黑体、太阳常数、大气窗口、光的干涉和衍射、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该内容要配套开展光谱测定仪的使用及光谱数据处理操作方法等光谱实验。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主要讲解世界范围内主要的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对地观测系统(EOS)卫星和海洋遥感卫星平台、摄像像片的几何特征(垂直摄像、倾斜摄像、几何特征、中心投影、垂直投影和像片的比例尺)、微波遥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四种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间的关系。遥感图像处理主要讲解光学原理(亮度对比、颜色对比、颜色性质、明度、色调、饱和度以及加色法和减色法等)、遥感影像的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对比度增强、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等)和多源信息复合等,该内容要配套开展辐射校正、几何校正、拼接、镶嵌、掩膜、融合、link等上机操作性实验。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主要讲解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遥感影像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及其误差和精度评价、专题图制作等。遥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讲解植被遥感、土壤遥感、水体遥感等。
四、结语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从远距离不实际接触物体而感知地表目标物及其特征的综合性探测技术,是现代空间信息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多种学科领域,它的功能和价值引起了许多学科的关注。
近5年,面向农科本科生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笔者以学生发展为本紧扣教学大纲开展遥感课程教学,教学目标制定明确,教材选用适宜,教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应用实例典型且较新。结合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内容涵盖了农业资源与农田环境监测、数字农作技术、精确农业、农情监测预报等主要应用领域,集中体现遥感可视为农业资源利用的“好管家”、农田管理的“好帮手”、农情监测的“千里眼”等重要作用。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合理,重点突出,符合农科本科生实际,适应当前新型农科人才发展的需求。所选用的教材互补性强,主次分明,难易程度适中,有利于农科本科生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本着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学以致用的总体原则进行系统讲授,概念讲解透彻,有明显的重点和难点,遥感图像解译方法适应当前农业应用需求,覆盖面较广,且系统性强,适应当前高等教育中新型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近5年教学实践证实,针对农科本科生的特点,本文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材和教学内容是合理的,与当前高等教育中新型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杨邦杰.农情遥感监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鹏新,严泰来,张超,等.农业院校研究生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列课程建设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8,06:80-83.
[4]张佳华,张国平,王培娟.植被与生态遥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彭望琭.遥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常庆瑞,蒋平安,周勇等.遥感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立体式教学 偏振光 设计性实验 自主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89-02
一、前 言
大学物理教学中两种传统方式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给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授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较少;实验教学中,学生要用3~4小时完成教师安排的实验题目,时间紧迫。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接受、理解、记忆被动式学习为主,优点是教师对教学进程易于控制。
教育改革的形势提倡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更多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注重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成长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在物理实验中引入设计性实验,实验室也逐步开放,以鼓励学生的自主式学习与探索。
二、立体式教学
我们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偏振光的教学中尝试了“立体式教学”,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分析总结融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4个阶段来完成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①启发式的课前预习提纲;②课堂讨论;③设计性实验;④提交课程论文。
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针对一类问题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交课程论文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从预习、课堂讨论、实验小组的建立、实验方案的形成与实施、提交课程论文,整个过程是完全开放的,都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完成的,教师只是指导者。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偏振光的立体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1.偏振光的理论预习提纲
偏振光的理论预习提纲归纳如下:①常见光源的发光机理;②光的偏振性;③偏振片的起偏与检偏,马吕斯定律;④反射、折射时光的起偏与检偏,布儒斯特定律;⑤双折射现象。
2.设计性实验的参考题目
在只有常规的偏振光实验仪器的情况下(如光具座、偏振片、玻璃堆、钠光灯、1/4波片、1/2波片、He-Ne激光器、天平等),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区分普通玻璃片、偏振片、1/4波片、1/2波片;②确定偏振片通光方向或波片的光轴;③测量透明或不透明材质的折射率(材质自备);④设计光路图,使透射光强为入射自然光强的1/n。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预习报告
(1)常见光源是自然光,是大量原子的自发辐射跃迁形成的;激光为受激辐射形成的。
(2)光是电磁波、横波,具有偏振性质,其偏振方向为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光束按偏振性质可分为自然光、线偏振光和部分偏振光、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
(3)偏振片的起偏机理为透明基片上的导电分子链将其平行方向上的光振动分量吸收,只剩与其垂直方向的光振动透射而起偏的。[1]对于自然光,理想的偏振片的透射光强为入射光强的1/2。
如果光振动方向与偏振片透光方向的夹角为 ,入射光强为I0,透射光强为I,则偏振片上的入射光强与投射光强符合马吕斯定律: 。
根据马吕斯定律,可以定量计算偏振片透射光与入射光的相对光强,利用偏振片的起偏原理也可以对一束光进行检偏。
(4)自然光遇介质界面时,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成为部分偏振光,当反射光和折射光垂直时,只有垂直入射面的光振动能够被反射,折射光为平行于入射面的光振动为主的部分偏振光。
布儒斯特定律:当反射光和折射光垂直时,反射光为垂直入
射面的线偏振光。入射角称为布儒斯特角,满足 (n1
为入射媒质折射率,n2为折射媒质折射率)。
根据布儒斯特定律,可以测量折射物质的折射率;玻璃堆也可以像偏振片一样对一束光进行起偏或检偏,或者对透射光强进行控制。
(5)双折射现象。自然光遇晶体时分成两束线偏振光的现象叫做双折射现象。利用双折射晶体做成尼科尔棱镜,也可以对一束光进行起偏和检偏。利用双折射晶体做成的1/4波片可以获得椭圆偏振光或者圆偏振光;1/2波片可以方便地使偏振光的振动面偏转任意角度。
(6)区分自然光、线偏振光、部分偏振光的常见方法可以利用偏振片、玻璃堆或者尼科尔棱镜的任何一个置于光路中并以光路为轴旋转观察透射光强的变化来判断。
4.课堂教学
以学生在自学预习中形成的观点和遇到的问题为主进行讨论,教师适当讲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和倾听并寻找设计性实验的合作伙伴。
5.设计性实验的观察点
(1)区分普通玻璃片、偏振片、1/4波片、1/2波片。首先,确定与波片对应的光源,考察点为普通玻璃片对垂直入射光的偏振性无明显影响;偏振片在自然光中呈灰色;其次,偏振片改变入射线偏振光的透射光强和偏振方向;1/4波片对入射线偏振光的透射光强无影响,透射光可以仍是线偏振光(入射线偏振光振动方向平行或垂直波片光轴)或者椭圆偏振光、圆偏振光;1/2波片只是使入射线偏振光振动面旋转2倍的入射光振动面、波片光轴夹角。
(2)确定偏振片通光方向可利用已知布儒斯特角的玻璃堆起偏的偏振光。
(3)测量透明或不透明材质的折射率(材质自备)。考查点为反
射光偏振性的检测、布儒斯特定律 的计算及光路的设计。
(4)要使透射光强为入射自然光强的1/n,两偏振片通光方向夹角为 ;或者偏振片、玻璃堆和尼克尔棱镜中任意两个的组合,但光路要复杂一点。
实验小组活动的方式和时间可以协商选择。实验方案自由讨论,相互批评,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从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起到课堂教学起不到的作用。形成统一方案后交与指导教师,由教师形成建设性指导意见后反馈回小组,而不是简单的给出正确答案或解释。
6.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包括预习报告、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光路图、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现象、数据处理、偏振光应用的展望与综述等。
四、结束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偏振光的理论预习内容属于必修课内容,设计性实验是自愿参加的。对学生来讲,整个过程是自主的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合作互动的过程,是交朋友和讨论物理问题的过程。物理知识是大家一起构建的,而不是被灌输的,轻松并总能获得帮助。在测量蔗糖的旋光系数时,组与组之间进行了合作,不同的光源、不同的实验方案配合节约了原材料,并对实验方法和结论进行了比较,体验合作的成果与课程相关的设计实验成为大学物理课程的延伸,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科研的初级演练。
一、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实用性
目前,职校没有较系统的物理教材,如果完全按照普中物理教材教学,势必难为专业课服务。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需要强化实用性。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首先调整体系安排,例如将普中的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教学顺序,改为光学、电学、热学、力学、原子物理学的教学顺序,这样就保证了物理教学大体上与我校各专业课的教学相衔接。其次是对重点知识和次要知识内容作适当调整,例如普中教材中,“力学”是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用电常识”等内容作为一般了解知识;而对电子专业班来说,其教学要求正好相反,这就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对电子专业班的物理教学,还需增加无线电、电子技术方面的内容,对电路分析的要求亦应适当提高i但对原子物理学部分内容可只作一般介绍。
必须指出,在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确保职校生毕业时,基本具有高中文化水平(指一般两年制高中)。这有利于学生今后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才。
二、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和专业需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能力
物理课程是一门实验科学,实用性强,必须与现代化建设联系紧密。根据这一特点,根据专业需要,在物理教学中,注重抓实验教学、应用知识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 开放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如电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电子产的制作和电器维修方面的工作,没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是不行的。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虽有利于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知识,但毕竟学生没有亲自动手,为此,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开放实验来创造条件。我们把中学物理实验分类组成力学、热学、无线电与气体放电、直流电路及电磁学六个实验台。对所有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实验(有些根据专业需要作了增减)向学生全面开放,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使他们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2 注重应用知识教学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加强应用知识教学中,主要措施是:经常介绍科技知识,组织参观学习,联系专业实习,观察分析实物等等。例如,向模具专业的学生介绍物理知识在机床上的广泛应用,组织学生参观变电所(站)、发电厂;又如,结合电子专业学生的实习,讲解有关电流表的改装、示波器的使用、静电屏蔽、电容器、电感器等方面的知识,还设法找到避雷针、屏罩、各种电感器、电容器等实物,让学生拆装、观察、分析,以掌握其工作原理。通过这些活动,有些学生学会自制试电笔、电流表、避雷针和蓄电池等器材,同时学习兴趣亦行到较大的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也到了增强。
3 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造性能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围绕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物理课外活动。主要形式有:①组织学生举行科技知识讲座,如《漫谈人造地球卫星》、《浅说电子技术的发展》等,并介绍科技书籍供学生课外阅读;②选拔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物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课外时间,引导他们从事模仿或创造性的劳动,如废旧电池的“起死回生”、电铃自动控制电路的设计等;③组织参观水电站、配电所,并要求学生画电网图,写参观报告;④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竞赛活动等。
三、联系学生实际,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特别是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自我约束能力差,学生年龄差别较大,而且职校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又比普中学生要差一些,由于职业定向,以及一般不参加高考等原因,出现“重专轻文”(这里的“文”是指文化课)的观念:要求文化课教学为专业学习服务,教学方法形式多样。特别是物理教学必须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更加注意因材施教、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改革:
1 补充必要的初中物理和数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知识传授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通过问卷梳理出学生本章节物理课所缺的基础知识;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学习新的一章内容之前把初中遗留问题解决好,使学生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起步能力。
2 根据各专业需要和学生实际,灵活掌握教学计划,尽量使物理教学的内容、进度、课时安排、章节程序等紧密配合,为各专业课的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