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统计管理体制

统计管理体制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5 09:14: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统计管理体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统计管理体制

篇(1)

摘 要 本文将围绕我国乡镇统计管理体制展开讨论,发现我国目前乡镇统计管理体制的矛盾现状,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以此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

关键词 乡镇统计 管理体制 改革措施

乡镇统计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基层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并且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其范围与内容已经涵盖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我国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统计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我国当前统计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与要求,并且已经严重制约着县(市、区)政府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效果了。

一、我国乡镇统计管理体制的矛盾现状

我国在“十五”计划时期以来,乡镇相继成立了统计站,并且还配备专(兼)职统计员、同时还设置乡镇综合统计员的行政岗位和组织乡镇统计员进行业务集中培训等方面,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统计改革发展步伐。但是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相分离的特点,使得该措施只能治标不治本,乡镇统计基层仍然薄弱,统计数据抗干扰能力差等方面不利因素和问题依然存在,其表现如下:

1.我国统计力量薄弱、业务量大,使得工作不尽人意。乡镇统计站是我国最基层的综合统计部门,其工作量相当大,包括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定期和年度统计报表任务,以及农业、人口和经济等大型的普查任务和临时性调查工作,乡镇统计员往往既是乡镇统计的领导者又是乡镇统计的执行者,使得执行乡镇综合统计功能,履行各种统计调查职责,往往顾此失彼,任务繁重,并且乡镇大都地域较广,为了搞准统计数据,乡镇统计人员耗尽了体力和精力。乡镇统计机构只配备少量工作人员,而且大部分乡镇统计员身兼数职,工资比较低,使得这样的工作难以为继。

2.统计调查实际数据收集难。温总理曾对统计工作就提出要求,“推进统计改革和建设,完善核算体系和方法,严格执行《统计法》,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二、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增长,这就使得乡镇统计调查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乡镇统计员往往身兼数职,一般除了到时收集统计表报外,有些时候还要参与乡镇中心工作,不能很好履行统计工作职责,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企业实地调查核实统计数据,使得数据难以实现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统计调查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加之某些个人和集团,组织受利益方面因素的影响,如集体企业按需上报,使得个体和私营企业瞒报、迟报、不报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难以使统计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体制问题阻碍乡镇统计工作。统计部门受到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工作环境的限制,并且是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相分离的乡镇(街道)统计管理体制,如我国乡镇统计业务上受县统计局指导,人员经费上归乡镇领导,并且造成其工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乡镇领导,往往使得统计数据抗干扰的能力差。尤其人员编制缩减,统计员更换频繁,往往会给统计工作的衔接或顺利开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并且在当前统计工作处于求人而不被人求的社会环境,使得统计工作存在很多不足。

二、我国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1.加强专业统计人员的稳定性。由于乡镇统计工作的特殊性,在乡镇统计管理中需要把统计工作归属于任何一个部门,都会造成职能的缺失,而且都会因其机构与工作的非独立性,对统计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这样,其专业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就是十分重要的了,一方面统计人员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求有一定的统计资职。另一方面统计业务是建立在上年度或上月度或上一期统计基础之上开展的,需要很强的连续性。最后统计调查、统计报表、统计资料大都是按年按季按月,具有很强的日常性工作。

2.乡镇统计管理体制实施要到位。在乡镇统计管理体制中,应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研究分别成立市、县(市、区)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各级统计局、人事局、财政局、编办等方面有关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分别挂靠在市、县(市、区)统计局,而且分管统计工作需要由副市长、副县(市、区)长分别担任组长,并且做好对乡镇直接进行的统计执法检查和省级对县级直接进行的统计督查、统计监审,除检查统计质量外,如包括乡镇统计机构设置在内的统计基础工作也列为重点检查的内容。领导小组还需要做好对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如在制定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地区间经济环境以及乡镇(街道)之间的差异,政府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障统计工作所需经费的到位,并且由县级统计部门统一发放,消除乡镇统计人员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张毅.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统计与决策.2005(17).

篇(2)

目前,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生存的环境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作为交流通道的港口企业也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统计管理是港口企业发展和战略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精细的港口统计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以及港口管理体制的变革,港口企业已不在是过去依靠政府发展的事业单位,而进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实体。港口统计的意义不再是上报给上级单位的简单报表,而是港口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相应的,港口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由简单的生产量统计变为集企业收入、生产成本、企业能源消耗以及相关设备应用等指标为一体的统计体系,并在这个统计体系中分析出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港口企业必须建立一个灵活科学的统计体系和统计运行模式。

近年来,港口企业逐渐进入市场,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统计工作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描述信息,市场经济体制口企业的统计是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体系中的工作,统计不仅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监控的作用,而且能够对港口企业一段时间内的活动做出综合评价,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港口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港口企业统计的核心,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港口企业来说,一般要重点建立四大统计指标体系。首先是港口企业商务信息统计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建立两大模块,一个模块是针对港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指标,包括港口的市场状况、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另一个模块是针对港口物流量的统计指标体系,包括进出港货物性质、数量、流向以及成本和生产量统计等。其次是要建立装卸统计工作指标体系,包括装卸工作的人工、时间等基本参数指标,同时要对装卸活动的效率、装卸的运营过程以及所利用的场地面积建立相应的指标,以便更好的掌握影响装卸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是针对港口生产成本分析建立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港口工作现场的工作人员、设备运用、物耗能耗等的统计分析,研究有效降低成本的最优装卸工艺,更好的控制生产成本。最后是综合统计分析评级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统计的完整基础数据库以及数据收集方法和加工方法的优化选择。

第二,创新统计运行机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保障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 ,从港口发展的现实层面而言,运行机制是港口统计工作管理体制开展的最佳实现途径,是保证各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的标准所在,因此在当前,针对港口企业的统计管理工作,针对性的创建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新型机制,尤为现实而必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港口企业统计管理的运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简单的数据整理显然不能满足港口企业日益快速的发展趋势。因此港口企业应企业内部现有的信息平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根据统计工作中信息资源的细化、类型以及共享等特点,建立相应的统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以此促使港口企业的统计管理工作更加刍于有序化和科学化。另外也不能忽视分散管理的灵活性,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将统一集中管理与分散灵活管理两项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创新港口企业统计管理运行机制。

第三,变革港口企业统计工作功能和意义。

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下的统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记载和数据处理,而是能够港口企业的发展起到战略性指导意义的工作。港口企业统计在加强传统的描述功能,体现实际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统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监督功能,参与到港口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另外,随着港口企业统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统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统计工作的重点应该建立在分析服务上,针对港口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入加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出路。最后,统计工作还要综合考虑影响港口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结合企业目前发展的状况对未来一定时期的运行状况做出预测。

三、结束语

篇(3)

因此,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约束,建立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秩序,是实现中国开放模式创新和调整外贸结构的关键。

中国外贸该如何突破再创辉煌,分析如下:

一、服务贸易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关键增长点

从总量上看,服务贸易总体规模持续扩大,但逆差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达47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世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6%,跃居世界第三。其中进口为2801.4亿美元,比去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居世界第三位;出口1904.4亿美元,同比增长4.6%,居世界第五位,但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出口,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达到897亿美元。

从结构上看,尽管传统服务项目贸易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新兴服务项目贸易增长快速。以运输和旅游为主的传统服务项目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占比过半。其中,旅游进出口总额突破1500亿美元,居各类服务贸易项目之首。但与此同时,服务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也是运输和旅游服务,据统计,2012年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分别达到469.5亿美元和519.5亿美元。不过,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在2012年快速增长,特别是服务外包领域,从2008年至2012年间,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年均增幅超过60%,占全球离岸外包市场的份额也由7.7%增长至27.7%,使我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承接国。

概括来看,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当前,虽然对外贸易领域受经济外部性影响较大,但我国服务贸易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规模持续增加,服务贸易结构逐渐优化,新兴服务领域发展迅速,成为促进中国贸易发展的关键增长点。

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成为制约发展的首要问题

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显著,如长期处于逆差,贸易结构失衡,国际竞争力不强等。究其原因,固然是由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但产业本身的发展问题及相关体制机制制约亦要引起高度重视,不容懈怠。特别是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已成为制约服务贸易发展的首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日趋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也只有理顺服务贸易与服务业、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扩大开放等方面若干关系,并积极破解服务贸易发展制度瓶颈,才能够确保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宏观经济运行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服务贸易管理体制需要在未来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应将改革的首要任务及核心目标定位在“如何推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上。同时认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应分近期(3年)、中期(5年)、远期(8年)来设计。

鉴于此,提出拟在未来3年内,成立中国经济社会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委员会统筹全面改革,并效仿“六五”期间成立的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建立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委员会,统筹服务贸易发展改革促进事项;5年内,筹建类似澳大利亚服务业“圆桌会议”的机构,由政府、学界和行业中介组织代表企业,来共同参与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政策规划和制定;8到10年内,从中央到地方创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同时,要加大服务贸易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税、金融、海关、结售汇等政策,进一步推进我国税制改革,由原来的以流转税为主体的间接税制调整为以消费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制,并以三年或五年为一周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考核,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与灵活性及可持续性。

三、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建议

根据上述目标,我国近期服务贸易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

一要针对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统筹规划并适时调整制定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转变只重视货物贸易,轻视服务贸易传统观念,确立战略共识,避免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同时,要有序推进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土地制度及中介服务组织的改革,并与中国经济社会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委员会形成配套。而在完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方面,要加强服务贸易统计调查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确立有效率的服务贸易统计主体,建立由国家统计局垂直领导的、专业化的、权威的统计管理体制,并尽快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完全接轨,改善国际收支间接申报工作的一系列问题。

二要针对服务产业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调整利益结构,改变政府干预市场过多的固有利益格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破服务市场与服务行业的行政性垄断,充分发挥市场为主导配置资源机制的作用,降低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领域的门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领域的投入,提高我国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要改变国有垄断企业“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细化社会分工,实施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分离的有效措施,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专业化发展。紧扣生产业发展短板的现实国情,通过大力发展研发、咨询、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会展等生产贸易,有效促进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发展;同时要合理发展生活贸易,加快改善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品质。

四要针对服务贸易相关政策安排不当的问题,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从国际经验看,扩大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权事权立法范围,可以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因此,应率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完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分配,明确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政策安排。同时,对于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优惠政策要根据行业和区域特点进行制定,切忌“一刀切”,对政策的实施也要做到定期评估,适时调整。

篇(4)

在国家综合实力的构成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若单以此为评价标准来评判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效果,则可以用成就斐然形容。据权威部门统计,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至2008年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变换为可变价格的话,增长了20多倍;最近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又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强有力的政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发展的新形势、解决发展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就必须推进和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也曾采取了比较有效的措施,但相关的社会调查显示,社会舆论和社会民众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是非常满意。这种“不满意”的最重要外在表现形式便是政府公信力的不高,甚至出现了多起与政府冲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会是我国改革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我国理论界达成的一个共识。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曾进行过多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这几次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有益经验。

指导思想尤为重要。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①

上下联动十分必要。由于特有的国家制度,我国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必须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在统一指导原则之下,鼓励地方政府在结合当地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与创新,禁止一刀切。若中央政策在地方落实时遇到了各种阻力或者状况,那么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计划以及其他相关举措就无法展开,就更谈不上深化了。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在坚持中央政府指导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枷锁。

采取积极稳妥与循序渐进改革策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制度的构建、完善、成熟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在实践中不断完成。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既包含连续性又包含阶段性的制度革新过程,任何只看到连续性而忽略阶段性或者只看到阶段性而忽略连续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连续性要求我们的改革要有一个长期的目标,阶段性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改革中步步为营,在稳固前一阶段改革效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为下一步改革提供有益借鉴。落实积极稳妥与循序渐进改革策略,要求我们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战略规划和循序渐进、措施得力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此外,改革越是深化就越会触动以前深埋的矛盾,尤其是那些以权力、利益为重点的改革更是如此,因为要改变现有的权力和利益分配现状,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又加之各种利益盘根错节,过快或者过猛改革,有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要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稳妥与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执政为民是各级政府的崇高使命。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增强政府机构及国家体制的活力,提高行政效率,调动人民群众和基层的积极性。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处理好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又要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②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

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从本质上来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点是任何制度改革的共性,所以,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性,这不仅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明显特点,也是我国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可背离的原则和方向。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不同以往的国际、国内环境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尤其是飞速发展的国内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执政理念和行政管理制度,只有当制度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非消极的阻碍作用。

渐进性特点。虽然我国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长期的计划经济惯性和行政命令习惯都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障碍。量变与质变的理论告诫我们,不仅制度的建立是长期的过程,改革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制度改革需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传统观念的惰性以及部门利益的刚性,渐进性的特点将持续在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复杂和困难兼而有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既来自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也来自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中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同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管理面临社会正义与经济效率之间关系的权衡、民主参与和效率导向的取舍,从而增加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与难度。③

如何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应该从实现以下转变开始:

向努力营造优秀的发展环境这个方向转变。从微观上来看,就是构建安全、和谐、健康的市场秩序,并建立由法律监管、职能部门监管、行业自我监管、媒体监管以及群众民主监管等众多方面组成的监管体系;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做好政策调控、稳定发展与社会以及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向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方向转变。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和正义是它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如果没有公平和正义,那么市场经济便不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政府在维护公平和正义方面可以从促进就业、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保体系、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等方面来努力。

向优质公共服务提供者角色转变。政府需要转变原有的行政管理理念,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真正做到在管理中显现服务意识、在服务中体现管理效果。经济的发展使得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连年上升,对此,政府可以把解决公共产品短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全力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加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切实保障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实行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④

如何优化行政组织结构

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实现政府机构、政府编制人员以及政府职能部门设置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法制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形式以及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将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化,让政府机构设置合理化;在政府的人员安排编制方面,应该首先对人员结构进行优化,既要彻底解决某些职能部门人浮于事和机构臃肿的弊端,又要解决某些职能部门人员不足、编制过少的问题,真正做到政府机构设置和政府职能分配相契合,政府人员编制和政府任务安排相契合。

依照统一、精简与高效的原则对行政行为的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进行合理设置,使之既相互协调融合,又相互制约牵制。大部门体制的探索和实践应该继续推进,议事协调机构和它的办事机构都要进行必要的规范与精简;要有效提高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能力,让政府机构设置过多、权责脱节以及职责分工过细等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政府机构编制审批程序与备案制度都应该严格依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并得到有效的监督。(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注释

①陈郑:“和谐社会背景下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第2期。

②朱海波,郑保:“30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成效和基本经验”,《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篇(5)

关键词:会计管理体制;现实选择;创新

在创新会计管理体制方面,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不光是市场的经济发展,还是企业的管理工作,都是会计管理中要考虑的因素。在我国新型的企业发展理念中,对会计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是必然的选择,要从企业的自身去制定相应的创新理念。

一、会计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原因

1.内因

在内因方面主要是三权分离以及企业价值和实物资产的分离。所谓三权分离,就是对企业的股权、法人所有的经营权以及所有权进行分离。传统的企业两权法,不仅对企业的管理不利,对企业经营者的自身权利也不利,使企业内部的管理没有秩序。而将企业的实物资产和本身的价值资产进行分离,则对法人所具有的财产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性作用,对企业股东的权益也是重要的保障,这能够促进企业实现社会化和现代资本化的制度发展。

2.外因

会计体制创新的外因则有四个方面。首先,企业会计存在严重的现象。以往的会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企业对财务方面的监管也不到位,使很多人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很容易发生贪污或者帮助他人贪污的现象。其次,国有资产存在严重流失的现象。受到传统会计体制的影响,在财务监管方面很容易出现漏洞,审计力度也不严格,这就给很多人带来贪污的机会,使国家的财产流失严重。再次,企业会计没有很好的独立性,在面对企业财务收支的工作上,会计很好的进行处理,造成财务混乱的现象。现有的会计体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会计个人的利益是和整个企业的利益连接在一起的,会计都受到了上级领导的打压和制约,不能将会计本身的监督作用发挥出来。最后,企业的会计和市场不能很好的衔接。证券市场的相关规定和会计的相关规定从根本上就有差距,但是投资者还是对会计方面的信息有很大的依赖感,这就使企业的资本优化受到影响。

二、会计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的分析

对会计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是在原有的管理体制上进行的,在原有的体系上,更加完善了会计的管理体系,能更加符合企业的现实发展状况。目前,会计的管理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那么在创新上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新型的会计管理体系要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能够为企业的现代化改革做出贡献,将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应用到企业中。其次,新型的会计管理制度还要对投资者的权益进行有效的维护,以防止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分子的侵犯。第三,新型的会计管理体系还应该对企业任务的完成做出统计,形成一套科学的奖惩制度。第四,新型的会计管理体系还要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一定的保障,这能使企业资本更加社会化。第五,所创新的会计管理体制需要有利于政府机构的精简,这样有助于提升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

可以说,会计管理体制创新这份工作是十分艰巨和复杂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并非朝夕就可以完成的,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才能在整个国内会计专业标准上达成良好的共识,从而促进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目前,新会计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是会计委派制,该种模式指的是国家凭借所有者的管理职能,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统一委派的会计管理体制。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委派的会计人员包括总会计师、主管会计、机构负责人、其他会计人员等。各级政府要设立相应的会计管理机构,专门负责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委派、调遣、任免、考核、日常管理工作等。

第二是财务总监制,该种模式指的是国家凭借所有者的绝对控股地位,向企业直接派出财务总监的会计管理体制。在该种模式下,企业的财务总监是由国家指派的人员担任,财务总监根据国家的授权,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还可以进入董事会,在企业财务计划制定上享有参与权,对企业财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企业重大资金调拨应经过财务总监签字才能生效。

第三是稽查特派员制,该种模式指的是政府部门为了加强企业总会计师制度的组织落实、职权落实,通过总会计师的交流、培训、任免、奖惩、考核等工作,向企业指派稽查特派员,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营行使监督权。

三、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现实选择

通过以上三种模式的分析,特殊的会计环境是实现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景,只有对特殊的会计环境进行分析,才能准确衡量出会计管理制度的效益型和先进性,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规模性质,对企业的会计体制进行创新,对于重点的大型国有企业,所实行的会计体制的创新之处在于制定稽查特派员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能够实现企业的最大利益和协调本单位的制度。因此,在大型国有企业中,要进行这种会计制度的创新。对那些非重点的大中型企业,可以采用财务总监制,减少制度的运作成本和固定资本的流失,这样的制度创新之处在于能够很好的把握现代经济的发展脉搏,因此,这种制度值得推广。

四、结语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实现会计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因为会计部门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影响正着整个企业的发展进步。会计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对会计体制进行创新过程中,要将“人治”和“法制”的理念机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企业的会计体制的穿新发展。会计体制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参考文献:

[1]何巧巧.关于会计管理体制方面的新见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8-0157-01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体制虽在不断发展,但仍然还有着一定的问题,旅游管理体制已经逐渐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被动性缺位是旅游管理中较为明显的问题,其对旅游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所以,要想旅游管理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实现其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重视对被动性缺位的研究。

一、“被动性缺位”具体表现

在我国,旅游业属于后发性新兴产业,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旅游管理体制是各部门在分配资源、利益以及权力时均基于原来的条块管理模式,且已经形成长期的模式和惯例,在这样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体制的形成本身就有其缺陷性。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中,旅游业管理体制是处于弱势,也由此导致了传统管理模式和现代新兴产业间的矛盾冲突。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管理及旅游业管理这两大方面。

(一)管理体系不完善、机构性质模糊的旅游业管理体制现状

就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业管理体系而言,在进行建设时主要是沿用了传统部门管理的模式,也就是说,各级旅游局为主管部门对级别不同的旅游行政管理工作进行负责。在对旅游企业、市场进行管理和规范时,主要是采用管理办法各种条例等,这样的体制具有较大的缺陷性,造成很多区域的旅游管理缺位或空白[1]。另外,相关人员层次参差不齐也是旅游管理中的现状和问题,人员配置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所在地方对旅游行业的重视程度,也表现出了旅游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二)管理混乱、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旅游资源管理体制现状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其发展主要是依赖于许多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涉及的领域较广,旅游行业也由此覆盖到国民经济体系的许多部门,这样的联系必然促使旅游管理需要有较大的涉及面。但是,在传统部门管理模式的影响下,旅游资源管理权已经被强制归属于建设、水利、林业、文化、环保、文物、海洋、旅游、宗教、地质等12个不同方面的政府部门。若是说导致旅游资源条块分割化的客观地理因素是旅游资源分布呈分散性,那么,多部门对旅游资源进行管理的模式则是导致资源呈现条块分割以及分散管理的制度性根本因素。这样的管理形式下,资源管理混乱,同时,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管理越位、管理空白以及管理缺位的问题。

二、旅游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构思和具体应对措施

(一)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进步,我国旅游行业也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进入到成熟阶段。为了顺应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特点和阶段的需要,对未来的旅游管理体制发展有几点想象:市场导向诱导性变化因素将变得越来越突出;在今后的旅游管理体制中,将更加重视协调,重视协调各部门间的权力等,进而对旅游业的管理更为合理;民间组织的地位以及作用会不断加强;针对旅游行业,不断加强对旅游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规范管理。

(二)“被动性缺位”应对措施即改革初步构思

1.实行“虚实双轨制”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

“虚”为建立协调和决策机构,实现旅游管理体制从行政管理逐渐过渡到宏观调控[2]。旅游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解决的问题有:确定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道路;对各行业、部门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环境;处理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等。“实”为采用“一套班子,多块牌子”合并管理的模式,实现旅游管理从重视行业管理向资源管理进行转变。将几个和旅游发展最为紧密的部门合并为一个机构,对内明确分工,对外仅有唯一口径,这样不仅能统一管理旅游产业要素和资源,还可以有效缓解各部门间原有的内部竞争,进而形成合力管理。

2.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在旅游行业市场主导以及政府调控的背景下,还需要重视民间组织特别是旅游协会在旅游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由于旅游协会没有牵扯到经济利益,所以,在进行管理时能够较好地对多方的利益进行协调,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就这样的情况而言,在完善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出旅游协会的作用是必然趋势。在旅游协会发展时,政府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帮助旅游协会的发展,从而促使我国旅游产业稳定、健康发展。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业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实现旅游业稳步快速发展,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旅游业相关管理体制。另外,旅游业管理体制应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旅游管理体制满足发展的需求,促使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柳.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研究及其对策[J].华章,2014(26):51-52.

篇(7)

关键词:科技管理 体制 科技生产力 转化机制

【分类号】:D630

一、引言

当前,我国各个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仍然停留在对待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等方面,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范围过于宽泛,科技管理工作的内容过于细致,科技管理的制度过于教条,这一系列的问题或弊端都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随着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我国的科技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的科技管理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体制的长期束缚,我国科技管理工作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不同约束和牵制,最终导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

二、改善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重要意义

科技管理主要是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对相关科技项目所进行的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的工作,它是管理人员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科技项目本身的预期目标。科技管理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相关的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有效、正确地贯彻和实施,同时还会影响到能否充分挖掘和发挥出各个科研机构以及科研队伍的潜力,以及相应的科技规划能否顺利实施。

改善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意义在于,为了能够使得科技管理制度能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对我国之前出台的相关规定和办法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进一步说,这些办法和规定的出台都是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的整体科研事业更快更好地进行下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我国科技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在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科技管理体制的矛盾和问题。在这里,笔者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概括:

(一)科技管理部门片面地重视立项,而忽视了科技管理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管理工作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制度的影响,其管理模式依然沿袭传统保守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已经很不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工作的要求。各科技管理部门仍然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工作过细,而且制度死板,这些都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存在着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导致一些政府职员不能够针对社会组织的情况来进行客观、真实的全面调查。另外还有少数社会科研组织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对外提供信息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提供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掩盖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造成信息的不真实性,这些机构或者企业往往通过该种不良方式争取资金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因此,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费使用的监管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或者说科技管理部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着盲目性,必须做到有效改善,才能让科研经费有的放矢。

(二)科技管理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市场对科技生产力的真实需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却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时代步伐。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充分依靠市场经济机制的指导性、规范性、激励性作用,而我国的科技项目在设置过程中始终没有出现市场经济体制的上述作用和价值,因此科技管理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很多科研项目在开发初衷与成果应用上普遍存在分歧,同时也导致了科技管理体制无法与现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不良后果。例如,现在国内有很多科技成果,设计上固然完美无缺,理论上也很有说服力,但就是无法应用到生产中去,或者说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推广和普及,因此这些科技成果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少,完全没有发挥出科技部门在科技管理方面的推动作用。这样,就给我国的科技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行政色彩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机构方面,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受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具有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并且,科技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在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的存在着不足之处,缺乏对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的有效调控,严重影响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关于改善我国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科技管理工作无法过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科技管理体制,因此笔者建议从我国科技管理的自身问题出发,积极探索、研究、解决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为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基础。

(一)改善科技管理体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

改善科技管理体制,旨在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的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完美结合,让科技工作能够更好地发展。改善科技管理体制的重点在于对科研活动进行分层次的管理,例如:可以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来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改善科技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重新设定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主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充分整合整个科技资源,形成一条明确的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协调、联系紧密的科技管理体系。我们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时,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从职能上对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区分,通过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来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对科技发展进行引导,同时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二)改善科技管理体制要优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

市场经济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优越思想,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的思想观念,例如急功近利等思维意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会存在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拼命争项目,但是做研究的深度就很不到位。同时,一些科研项目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将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放在首位,只是关注如何拿到项目、如何完成项目,致使一些科研成果脱离了社会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只有从根本上完善和改革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才能能得到改善。将科技管理与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进行结合,通过建立起健全的法律法规、激励措施,来搭建一个完善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来帮助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总之,科技发展需要由科学的、健全的科技管理体制来支持。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野.王霞.辽宁省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4期

2.梁英.浅谈日本科技管理体制及科技发展特点[J].科技管理研究.1992年03期

3.肖洪武.科技成果推广与政府的科技管理[J].科技资讯.2006年06期

4..探索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新变化[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03期